三十二 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群文阅读·武官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王素,字仲仪。祖,国初以兵部侍郎知制诰,始家京下。考,以太尉相真宗,
位居朝首,执其政柄,为一代之宗臣,封魏国公。其薨也,章圣太后问诸孤,素犹
未官,更以嗟恻,始授太常寺丞。服阕,召试学士院,赐进士出身。复召试,擢通
判颍州,更怀州、许州。近臣荐其材高,复召试,赐五品服。凡三试禁林,当登
馆阁之选,每以大臣亲嫌见抑。出知宿州,政有能名。庆历初夏戎阻命契丹渝
平仁宗格以至诚邻敌自怀益修政事首增谏员。召素自宿知谏院,同判国子监。
悉情献替,多见向纳。皇子生,将大庆赉,素曰:“西师尚严,劳臣在边,士苦战
戍之勤,民疲赍送之役。而金帛散于不急,爵禄加于无功,庆赉非宜。”朝议为
止。寻迁天章阁待制,领淮南都转运按察使。时初加按察之名,以假司官之重,
奉使者率以苛峻为称职,素独处之以平易,惟贪暴吏莫容焉。英宗初,羌入平凉
塞,连犯堡塞。朝议择帅,谓无易素者,除端明殿学士,复知渭州,边人闻素至,
曰:“无事矣。”羌服素威信,即解散。既下车,境上恬然。素御将卒有恩,阔
略不苛急,人皆乐为用。而临事毅然,不可犯也。时谓三边统率,素称最。一日
方燕飨,边民惊哗奔入城,将佐请阖门防奸变。素曰:“妄相恐尔。寇至,吾不
知耶!”传令敢妄有言者斩,俄而自定,众服其明决。西陲诸路内属番部,因事
质留者,有至老死不得出。素阅其籍,情非甚恶而系久者,戒谕散遣之,莫不感
悦。素,宰相子,自励学问,洁操行,早从素游及所尝奖荐,至于幕府文武,间登
公卿,或至将相,而素处之自如也。熙宁六年三月甲寅,卒于京师,享年六十有
七。 (节选自《宋史·王素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庆历初夏/戎阻命契丹/渝平仁宗/格以至诚邻敌/自怀益修政事/首增谏员
B.庆历初/夏戎阻命/契丹渝平/仁宗格以至诚/邻敌自怀/益修政事/首增谏员
C.庆历初夏/戎阻命契丹/渝平仁宗/格以至诚/邻敌自怀/益修政事/首增谏员
D.庆历初/夏戎阻命/契丹渝平/仁宗格以至诚邻敌/自怀益修政事/首增谏员
【解析】选B。“庆历初”是“庆历初年”的意思,后边应断开,排除A、C
项;“邻敌”是“自怀”的主语,前边应断开,排除D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太常寺,与大理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并称五寺。负责掌管刑法案狱。
B.谏院,属于督察机构。谏官可评论施政得失,也可纠正皇帝错误。
C.羌,指古代人们对居住在甘肃、青海等西部游牧部落的一个泛称。
D.下车,指官吏到任,与表示辞官归家的“悬车”相对,常用作“下车伊始”。
【解析】选A。A项中“掌管刑法案狱”错,太常寺掌管宗庙礼仪,掌管刑法案
狱的是大理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王素才学出众。他虽为宰相之子,但却未依靠家庭出身,凭借自身才华,通过
三次考试,方才步入仕途。
B.王素直言敢谏。皇子诞生,仁宗意欲大肆庆贺赏赐,他以边关紧急、百姓困
苦为由进行讽谏,最终被采纳。
C.王素遇事沉着。镇守平凉时,传言敌寇入侵,边民惊慌入城,将士信以为真,
他却洞察真相,临事不乱,骚乱很快平定。
D.王素性情豁达。他与后来官位超越自己的朋友、部下以及曾经荐举的人交
往自如,心情平和。
【解析】选A。A项中“通过三次考试,方才步入仕途”错,王素在考试之前就
被授予太常寺丞的官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素御将卒有恩,阔略不苛急,人皆乐为用。(4分)
译文:
(2)素阅其籍,情非甚恶而系久者,戒谕散遣之,莫不感悦。(4分)
译文:
【解析】(1)关键词:“御”,统领;“阔”,宽容;“苛”,苛刻。(2)关键
词:“阅”,查看;“戒”,告诫;“遣”,释放;“感悦”,感动喜悦。
答案:(1)王素统领将士有情有义,处处宽容,从不苛刻严厉,大家都乐意为他效
力。(得分点:“御”“阔略”“为”各1分,句意1分)
(2)王素查看了他们的案卷,情况不是很恶劣而被长期囚禁的,告诫教育之后就
释放了,这些人无不感动喜悦。(得分点:“系”“戒”“莫”各1分,句意1分)
5.文中哪些事情体现了王素为人处世宽容而不苛刻的一面,请简要分析。(3分)
答:
【解析】本题是筛选概括题,需要审清题意,根据指令要求在文中找准答题区
间,并做相应的概括总结。
答案:①王素身居高位,兼任按察使时独以平易的态度处理政务。②王素统领
将士有情有义,宽容不苛刻,大家都乐意为他效力。③外番人员犯事被羁留扣
押,王素查看案卷,酌情减刑。
附【译文】
王素,字仲仪。祖父在建国之初以兵部侍郎的身份担任知制诰,才开始定居京
城。父亲以太尉的身份辅佐真宗,位居朝臣之首,主管朝政,成为一代宗臣,封
为魏国公。死后,章圣太后询问他的几个儿子,得知王素仍未出仕做官,更加伤
感同情,于是授予王素为太常寺丞的官职。守丧完成之后,通过考试进入学士
院,赐进士出身。后来再经考试,提升为颍州通判,后又改任怀州、许州通判。
皇帝的近臣因王素才高再次向朝廷推荐,王素又经考试,晋升五品。总共经过
三次翰林院的考试,理当选入馆阁,但因他是宰相之子,为避嫌而被压制。离京
担任宿州知州,政绩显著,名声远播。庆历初年,西夏抗拒王命,谋反叛乱,契丹
捐弃旧怨,与朝廷修好。仁宗以至诚之心感化诸邦,邻国敌人感德顺服,于是,
仁宗更加专心政事,首次增设了谏官。皇帝命令王素从宿州回京掌管谏院,同
时掌管国子监。期间,王素向皇帝进谏,竭忠尽智,多被采纳。皇子出生,皇帝
想对朝臣大加赏赐,王素说:“西边战事吃紧,有功劳的臣子在边疆作战,士兵
忙于守边,辛苦异常,百姓为承担赏赐群臣带来的赋税之苦,奔波劳碌,身心俱
疲。而且财物都分发给了不急需的人,爵位都封赐给了无功之人,所以封赏群
臣并不合适。”经过朝廷议论,封赏最终作罢。不久,王素又调任天章阁待制,
兼任淮南都转运按察使。当时初加按察使头衔出使的官员,凭借着权位之重,
都以苛刻严峻为称职,而王素却独以平易为务,只有那些贪官污吏不能接纳。
英宗初年,羌人侵入平凉塞,接连攻破要塞。朝廷商议选派统帅,都说没有人可
以替代王素,于是任命王素为端明殿学士,又担任渭州知州,边地人民听闻王素
将至,纷纷说:“没事了。”羌人敬服王素的威信,立刻解散了。王素到任之后,
边境上一片祥和。王素统领将士有情有义,处处宽容,从不苛刻严厉,大家都乐
意为他效力。然而大事面前的决断,王素果敢坚毅,不可侵犯。时人都说三边
统帅,王素最厉害。一天正宴请宾客,边地百姓惊叫着跑入城门,将佐请求关闭
城门防止奸变。王素说:“不要恐慌。敌军如果到了,我会不知道吗?”并发布
命令,有敢随意乱说的斩首示众,很快安定了下来,大家都佩服王素明智敢于决
断。西部边疆诸郡所统辖部的外番人员,因犯事被羁留扣押的,有的到老死都
不能被放出。王素查看了他们的案卷,情况不是很恶劣而被长期囚禁的,告诫
教育之后就释放了,这些人无不感动喜悦。王素,宰相之子,精研学问,洁身自
好,早年与王素交往的人、曾经被他奖励举荐的人,以及他的文武幕僚,有的逐
步登上了公卿之位,甚至有的做了将相,而王素与他们相处还和以前一样平和
泰然。熙宁六年三月甲寅日,王素在京师去世,享年六十七岁。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卢贲,字子徵,涿郡范阳人也。贲略涉书记,颇解钟律。时高祖为大司武,
贲知高祖为非常人,深自推结。及高祖初被顾托,群情未一,乃引贲置于左右。
高祖将之东第,百官皆不知所去。高祖潜令贲部伍仗卫,因召公卿而谓曰:“欲
求富贵者,当相随来。”往往偶语,欲有去就。贲严兵而至,众莫敢动。高祖至
东宫,门者拒不内。贲谕之,不去,瞋目叱之,门者遂却。后进说曰:“周历已尽,
天人之望,实归明公,愿早应天顺民也。天与不取,反受其咎。”高祖甚然之。
及受禅,命贲清宫,因典宿卫。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颎威相与辅
政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岁余,贲复爵位,检校太常
卿。贲上表曰:“臣闻五帝不相沿乐,三王不相袭礼,此盖随时改制,而不失雅
正者也。”上竟从之,即改七悬八,以黄钟为宫。诏贲与仪同杨庆和删定周、
齐音律。后迁怀州刺史,决沁水东注,名曰利民渠,又派入温县,名曰温润渠,以
溉舄卤,民赖其利。后数年,转齐州刺史。民饥,谷米踊贵,闭人粜而自粜之。
坐是除名为民。后从幸洛阳,上从容谓贲曰:“我始为大司马时,卿以布腹心于
我。与卿足为恩旧。卿若无过者,位与高颎齐。坐与凶人交构,由是废黜。何
乃不思报效,以至于此!吾不忍杀卿,是屈法申私耳。”贲俯伏陈谢,诏复本
官。后数日,对诏失旨,又自叙功绩,有怨言。上大怒。苏威进曰:“汉光武欲
全功臣,皆以列侯奉朝请。至尊仁育,复用此道以安之。”上曰:“然。”遂废
于家,是岁卒,年五十四。 (节选自《隋书·卢贲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颎威/相与辅政/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
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
B.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颎威/相与辅政/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潜
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
C.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颎威/相与辅政/谋泄/上穷治其事/以
龙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
D.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颎威/相与辅政/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
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
【解析】选C。选句中“谋”做“黜颎威”的谓语,前面断开,排除B、D两
项;“上”是“穷治其事”的主语,前面断开;“以龙潜之旧”是后句“不忍加
诛”的原因,前面断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字子徵”中的“字”即“表字”,旧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
名意义的名字。平辈之间不能称字,否则认为是不礼貌的表现。
B.“受禅”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个人表决,以多
数决定。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C.“黄钟”是古代打击乐器,我国古代音韵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多为
庙堂所用。后以“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
D.“俯伏”即俯首伏地,就是跪下后头趴在地上,身体向下接近地面,手前伸或
者环于头前,多表示恐惧屈服或极端崇敬,是古代礼仪之一。
【解析】选A。A项“平辈之间不能称字,否则认为是不礼貌的表现”错误,平
辈之间,相互称字,是礼貌的表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卢贲读书不多,但是精通音律。他在担任相关职务时,上表皇帝,修订音律,
将黄钟定为宫调,后来又受皇帝诏命与人删定周齐的音律。
B.卢贲慧眼识人,助力高祖称帝。他在了解到高祖的不同寻常后,就与其深结
交,在高祖辅政和最终登基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深受信任。
C.卢贲兴修水利,造福一方百姓。他虽被贬任怀州刺史,但是兴修了利民渠和
温润渠,引沁河水东流,灌溉盐碱土地,百姓依靠它而受益。
D.卢贲追求名利,终遭皇帝废弃。因为追求权力利益,他多次犯错,虽然皇帝对
他给以宽宥,但他自恃有功而心怀怨愤,被皇帝弃之不用。
【解析】选C。C项“他虽被贬任怀州刺史”错误,“迁”是调任,一般是升职,
而非贬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高祖至东宫,门者拒不内。贲谕之,不去,瞋目叱之,门者遂却。(4分)
译文:
(2)汉光武欲全功臣,皆以列侯奉朝请。至尊仁育,复用此道以安之。(4分)
译文:
【解析】①强调直译,字字落实。②“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大
意 ” 符 合 通 顺 即 可 , “ 关 键 词 ” 译 成 近 义 词 也 可 。 ( 1 ) 关 键 词
“内”“谕”“却”各1分,句子通顺1分。(2)关键词“全”“仁育”“安”
各1分,句子通顺1分。
答案:(1)高祖到了东宫,东宫守门的卫士不让进去。卢贲努力劝说,仍不行。
卢贲张目呵斥,卫士才退却(让开)。
(2)汉光武帝想保全功臣,都用列侯之位而让他们入朝。皇上仁爱,再用此法来
安顿他们吧。
5.阅读全文,概括卢贲的功绩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答:
【解析】本题综合性很强,需要梳理全文,弄懂文章大意。文中写了几件事,哪
些人,哪些方面是过,哪些方面是功。都需要从关键词、句、细节等入手一一
梳理,主要考查综合分析概括能力。
答案:①卢贲忠心辅佐高祖。②上表并参与修改音乐。③任怀州刺史时修筑了
利民渠、温润渠。
附【译文】
卢贲,字子徵,是涿郡范阳人。卢贲粗略读了点书,对音律颇有所知。当时隋高
祖为大司武,卢贲知道高祖是个不同寻常的人物,很愿意与他结交。高祖刚受
宣帝托付总理朝政时,群臣意见还不一致。高祖就把卢贲引到自己身边。高祖
将到东宫去,文武百官都不知该不该随从。高祖悄悄地让卢贲部署人马,然后
召来百官,对他们说:“想求富贵的,就跟我来。”大臣们议论纷纷,有离散的
打算。卢贲率兵赶到,大臣都不敢动。高祖到了东宫,东宫守门的卫士不让进
去。卢贲努力劝说,仍不行。卢贲张目呵斥,卫士才让开。后来进谏高祖
说:“周朝的气数已完了,天人之望,实归于明公您。望早点应天顺民。天给您,
您不要,就反而会受上天责罚。”高祖深以为然。高祖受禅的时候,命卢贲清
点宫中,主管守卫。高颎、苏威共掌朝政,卢贲心里很不服气,谋划罢免了高
颎、苏威,(与别人)共同辅佐朝政,计谋泄露,皇上穷追此事,因他们是创业登
基前的朋友,不忍心杀他们,把他们都削职为民。一年多后,卢贲恢复爵位,任
检校太常卿。卢贲上表说:“我听说,五帝不相沿袭旧乐,三王不相沿袭旧礼,
这大概是因为要随时代改制,而不失雅正之道。”皇上最后听了他的,就改七
音为八音,以黄钟为宫调。有诏令卢贲与仪同杨庆和删定周、齐音律。后任怀
州刺史,挖沁水东流,名叫“利民渠”。又开支渠入温县,名叫“温润渠”,以
灌溉盐碱地,百姓靠渠得利。几年后,转任齐州刺史。百姓闹饥荒,粮价猛涨,
卢贲不让别人卖粮,但自己却去卖。因此被削职为民。后来,卢贲随皇上到洛
阳,皇上闲谈时对卢贲说:“我刚当大司马的时候,你对我推心置腹。我与你可
以说是老朋友了。你若没有过错,地位当与高颎相同。因你与叛逆交好,因此
罢免了你。你怎么不思报效,到了这种地步?我不忍心杀你,这是枉法行私罢
了。”卢贲拜伏谢恩,皇帝下诏恢复他原职。几天后,与皇上交谈时,有违皇上
旨意,他又自叙功绩,口出怨言。皇上大怒。苏威进言说:“汉光武帝想保全功
臣,都用列侯之位而让他们入朝。皇上仁爱,再用此法来安顿他们吧。”皇上
说:“行。”于是罢免卢贲于家。卢贲这年去世,时年五十四岁。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也。少朴讷,好击剑,尚武事。年二十三,乡移
为正,始感激,读《论语》《韩诗》。至年二十九,乃结公孙方等就郑玄受学。
学未期,徐州黄巾贼攻破北海,时谷籴县乏,玄罢谢诸生。琰既受遣,而寇盗充
斥,西道不通。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
大将军袁绍闻而辟之。时士卒横暴,掘发丘陇。琰谏曰:“昔孙卿有言:‘士不
素教,甲兵不利,虽汤武不能以战胜。’今道路暴骨,民未见德,宜敕郡县掩骼
埋胔,示憯怛之爱,追文王之仁。”绍以为骑都尉。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
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太祖破袁氏,领冀州牧,辟琰为别驾从事,谓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
故为大州也。”琰对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
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惟此为先,
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太祖改容谢之。于时宾客皆伏失色。
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于邺。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琰书谏
曰:“盖闻盘于游田,《书》之所戒,鲁隐观鱼,《春秋》讥之。世子宜遵大路,
慎以行正,思经国之高略。唯世子燔翳①捐褶②,以塞众望,不令老臣获罪于
天。”
太祖为丞相,琰复为东西曹掾属征事。魏国初建,拜尚书。时未立太子,临淄侯
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唯琰露板答曰:“盖闻《春秋》之
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③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植,琰之兄女婿
也。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迁中尉。
(节选自《三国志·崔琰传》,有删改)
【注】①翳:装箭的器具。②褶:骑服。③五官将:即五官中郎将,这里指代曹
丕。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
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B.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
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C.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
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D.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
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解析】选A。文言文断句,可由固定的不需翻译的专名入手,包括人名、地名、
官职名,如本题首先确定“黎阳、延津、许(许昌)、官渡”为地名。C、D两项
中的“黎阳次于延津”为主谓句式,“次”为驻扎,驻扎在延津的主语不可能
是地名,因此排除C、D两项。B项,“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中“不如守境”是
崔琰对袁绍的规劝,希望他镇守疆界,做好臣子该做的事,主语不能是“许民”,
故“不如”前必须断开,排除此项,因此选A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太祖,帝王庙号,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的。
B.别驾,汉朝设置的州刺史佐吏。刺史出巡辖境时,别驾乘驿车随行,因而得名。
C.干戈,本来是类似矛的武器,常以“干戈”泛指武器,后引申为战争。
D.露板,亦作“露版”,这里指不缄封的奏章。文中意在说明崔琰的公正无私。
【解析】选C。C项,“本来是类似矛的武器”不当。“干”和“戈”是古代常
用武器,“干”指盾牌,“戈”是类似矛的武器,后以“干戈”泛指武器。后来
引申为战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崔琰能文能武,才华出众。年少时喜爱击剑,热衷武事。长大后,他发奋读书,
研读《论语》《韩诗》,后随名师学习,战乱发生后才被迫停止。
B.崔琰刚直敢言,体恤民生。曹操占据冀州后,先考察户籍,计算军队数量。崔
琰指责他不关心民生疾苦,辜负了百姓的期望,曹操向他道歉。
C.崔琰尽职尽责,忠于职守。他告诫曹丕不要沉溺于个人享乐,而应遵循正道,
端正言行,思考治国的道理,毁弃游乐的东西,不要让大家失望。
D.崔琰做事公正,不徇私情。虽然曹操内心已经认定曹植为太子,可崔琰依然
坚持礼制要求,公开建议曹操让曹丕继承正统,为此甚至不惜一死。
【解析】选D。D项,“虽然曹操内心已经认定曹植为太子”不当,由原文“时
未立太子,临淄侯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可知,曹操内心并
未认定曹植为太子,而是迟疑不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琰既受遣,而寇盗充斥,西道不通。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4分)
译文:
(2)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于邺。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4分)
译文:
答案:(1)崔琰已被遣放回去,可是贼盗强寇到处都是,西去的道路不通。自离
开家乡四年后才回到家,在家中用弹琴读书的方式来自我消遣。(关键词:受,
被;充斥,到处都是;以,用……方式。关键词各1分,句子大意1分。)
(2)曹操征讨并州,留下崔琰在邺下辅佐文帝(曹丕)。世子依旧外出打猎,改换
服装车辆,兴趣全放在追逐猎物上。(关键词:征,征讨;傅,辅佐;志,兴趣,爱好。
关键词各1分,句子大意1分。)
5.曹操任冀州牧,打算在冀州召集军队,崔琰进谏认为这样做会让冀州百姓失
望,曹操当面向他道歉,为什么在场的宾客都低下了头,大惊失色?请结合对名
著《三国演义》的阅读,简要说明。(3分)
答:
【解析】根据题目要求在文中找准答题区间,并做相应的概括总结。由原文
“琰对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
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惟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
所望于明公哉!’太祖改容谢之。于时宾客皆伏失色。”可知:崔琰敢于直言
劝谏,当面指责曹操,虽然符合大义,忠诚为国,表面上也被曹操接受,但是暗地
里却触犯了曹操,让好猜疑的曹操失去了颜面,心生厌恶,所以群臣为此大惊失
色,担心崔琰由此被杀。何况曹操为人苛忌,生性多疑。
答案:曹操为人苛忌,生性多疑,不允许别人“负”于他。崔琰敢于直言劝谏,
当面指责曹操,虽然符合大义,忠诚为国,表面上也被曹操接受,但是暗地里却
触犯了曹操,让好猜疑的曹操失去了颜面,心生厌恶,所以群臣为此大惊失色,
担心崔琰由此被杀。
附【译文】
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年少时性格朴实,不善言辞,喜好击剑,热衷于武
事。二十三岁时,乡里按规定将他转为正卒,开始感奋努力,研读《论语》《韩
诗》。到了二十九岁时,就结交公孙方等人,到郑玄门下求学。学习不到一年,
徐州黄巾军攻占北海,当时粮食供应匮乏,郑玄就停学辞退了各位学生。崔琰
已被遣放回去,可是贼盗强寇到处都是,西去的道路不通。自离开家乡四年后
才回到家,在家中用弹琴读书的方式来自我消遣。
大将军袁绍听说后征召崔琰。当时袁绍的士兵专横暴虐,挖掘坟墓。崔琰规劝
说:“昔日荀况有过这样的话:‘对士兵平素不进行教训,战斗力就不会强大,
即使是商汤、周武王那样的人,也不能凭借这样的士兵取得胜利。’现在道路
上尸骨暴露,百姓未见到您的德政,应该命令各个郡县掩埋尸骸,以显示您忧伤
百姓疾苦的爱心,效仿周文王的仁德。”袁绍让崔琰做了骑都尉。后来袁绍出
兵作战到黎阳,驻扎在延津,崔琰又规劝说:“天子现在许昌,百姓希望支持顺
从天子的一方,您不如谨守治境,尽到臣子的职责,使自己境内得到安宁。”袁
绍却不听从,于是在官渡大败。
太祖(曹操)击败袁绍后,兼任冀州牧,征召崔琰担任别驾从事,对崔琰说:“昨
天我考察了冀州的户籍,可以得到三十万军队,所以这是一个大州啊!”崔琰回
答说:“目前天下分崩,九州离析,袁谭、袁尚兄弟相互征战,冀州百姓暴骨荒
野。还没听说王师的仁声先到,慰问百姓了解民俗,把人民从苦难中解救出来,
却去计算可招募的军队数量,只把这看作首要的事情,这难道是冀州百姓对您
的期望吗?”曹操立刻表情一变,向他道歉。当时在场的宾客都低下了头,大惊
失色。
曹操征讨并州,留下崔琰在邺下辅佐文帝(曹丕)。世子依旧外出打猎,改换服
装车辆,兴趣全放在追逐猎物上。崔琰上疏规劝说:“我听说沉溺在出游打猎
之中,是《尚书》所戒止的,鲁隐公到棠地观看捕鱼,《春秋》讥讽了他。世子
应该遵循正道,谨慎地端正自己的行为,思考治理国家的高明谋略。希望您烧
毁射猎用具,舍弃行猎服装,来满足人们的期望,不要让老臣得罪上天。”
曹操为丞相时,崔琰又担任东西曹掾属征事。魏国刚建立时,授任崔琰为尚
书。当时,还未立太子,临淄侯曹植有才,很得曹操的宠爱。曹操心中也犹豫不
决,就用函令秘密在外查访意见。只有崔琰用不封口的奏章公开回应说:“听
说《春秋》大义,应该立嫡长子为太子,加上五官将(曹丕)仁厚孝顺聪明,应该
继承正统。我誓死坚持这种意见。”曹植,是崔琰哥哥的女婿。曹操认为崔琰
公正明白非常可贵,赞叹不已,提拔他担任中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