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 课 两次鸦片战争
1.(2021·济南市·高三月考)1840 年,定海城失陷后,民众“始终不肯从逆”,以各种方式
将各种生活物资转移出城,并“迭次用药熬成浓汁,于井泉溪涧乘机遍投”。据此,下面数据可用来说明
1840 年 7~12 月,英军病、亡情况表(单位:人次)
马德拉斯炮兵 第十八团 第二十六团 第四十九团
生病 死亡 生病 死亡 生病 死亡 生病 死亡
腹泻 81 3 234 3 324 63 190 1
痢疾 48 7 160 32 185 65 566 114
发烧 377 3 787 2 924 92 826 26
其他疾病 69 3 160 15 112 18 286 25
总计 575 16 1341 52 1545 238 1868 166
A.近代国人民族意识逐步形成 B.清朝民众斗争方式的灵活性
C.英国士兵身体素质普遍低下 D.民众是可倚重的反侵略力量
2.(2021·福建漳州市·高三月考)下表为不同时期中国以茶叶为武器制裁他人的状况。据此判断
时期 状况
清朝以前 以茶治边是王朝制衡边疆民族的传统政策
乾隆时期 利用茶叶武器咸功去造了俄罗斯
鸦片战争期间 从皇帝到一般官员认为利用茶叶可制裁英国人.今英俯首听命,永绝鸦片之患,阻止白银外流
A.茶叶武器为古代中国的主要制裁手段 B.茶叶武器使中国在外贸中占据优势
C.清朝政府已经对英国有了清晰的了解 D.清政府固守原有观念未与时俱进
3.(2021·浙江高三开学考试)魏源在《海国图志》中系统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先进的西
方战舰、火器术,如火轮船、地雷等新式武器的制造和使用,还介绍了外国教会、中西历法和纪年的情况。这些内
容的介绍
A.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 B.使中国摆脱了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
C.有利于开阔中国人的眼界 D.推动工业文明迅速在中国传播
4.(2021·贵州贵阳市·高三一模)与前代相比,清朝前期对外交往的范围扩展到欧洲诸国,与周边亚洲国家关
系的重要性则逐渐削弱,但政府依然用朝贡外交的眼光看待西方国家。这表明清政府
A.清醒认识国际关系格局 B.审时度势、维护国家版图完整
C.沿用朝贡外交笼络列国 D.不识时务、拒绝顺应世界潮流
5.(2021·江苏扬州市·高三开学考试)如图是《海国图志》所载地图。该图可说明当时
A.清廷现代海权意识觉醒 B.国人普遍具备全球视野
C.中国制图技术世界领先 D.传统史地观念出现转变
6.(2021·广东韶关市·高三一模)“18 世纪末,一两白银换铜钱一千文左右,到 19 世纪 30 年代后期上涨到一
千六七百文。”此现象导致
A.中国被卷入了世界市场 B.白银在流通中广泛使用
C.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D.劳动人民生活负担加重
7.(2021·新疆高三月考)1843--1852 年,广州港的对外贸易逐步走下坡路,其中心地位日见削弱;自 1853 年起,
广州港在外贸上的中心地位为上海港所取代。这些状况的出现缘于
A.中国外贸格局改变 B.政府放弃闭关政策
C.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D.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8.(2021·江西高三月考)如表为 1864-1889 年中国进出口贸易货值统计表(单位:万关两),据此可知,当时
年份 1864 1869 1879 1889
进口总值 4621 6711 8223 11088
出口总值 4865 6014 7223 9694
A.中国主权丧失致使国际收支恶化 B.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刺激进口增加
C.洋务运动后期民用企业大量创办 D.西方列强资本输出导致出口扩大
9.(2021·江苏连云港市·高三开学考试)下图为《伦敦新闻画报》曾刊登的“一张奇怪的关于英国军舰的中国
画”,画中是一位中国画家所画的一艘刚刚抵达香港的英国军舰,当时中国人称之为“火妖怪”, 认为“必有邪
教善术伏其内”。这表明
A.关注奇闻趣事是报刊选材重点 B.英国政府较关注中国人的反应
C.将对手妖魔化便于战争的宣传 D.华人受战争影响但仍愚昧落后
10.(2021·长治市第一中学校高三期末)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士大夫有以春秋列国之形势比拟列强并立之世
界。冯桂芬指出∶“今海外诸夷,一春秋时之列国”;王韬亦认为“以春秋列国大势例之欧洲,普(普鲁士)为宋,
英、法、俄、奥为晋、楚、齐、秦也”。这反映了当时
A.列强加紧对中国的军事侵略 B.中西之间文化交流不断加强
C.中国中心的天下观受到冲击 D.清廷认清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1.(2021·江西赣州市·高三期末)1854 年,英国向清政府提出中国全境开放通商、外国公使常驻北京、鸦片
贸易合法化等 18 项修约条款。清朝君臣认为《南京条约》是“万年和约”,不应另立新章,对英国的要求未予理
睬。这表明清政府
A.竭力维护国家主权完整 B.观念严重滞后于世界发展
C.践行“师夷长技以制夷” D.动员民众抵抗侵略的决心
12.(2021·黑龙江哈尔滨市·高三月考)下表所示为清末至民国时期人们对鸦片战争的认识。据此可
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时间 认识
清末 鸦片战争是中外交往中的一个普通事件
民国成立后 鸦片战争的主要影响是导致鸦片泛滥,烟毒流于中国
1930 年前后 鸦片战争是帝国主义侵略之始,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A.历史研究有阶级性 B.历史评价标准难有定论
C.历史认识有时代性 D.文字史实主观色彩浓厚
13.(2021·江西吉安市·高三期末)1846 年,中国由上海出口的大宗茶叶占全国出口的 1/7,1851 年增长到 1/3,
紧接着在 1852 年超过全国出口茶叶的一半,1853 年又进一步几乎达到 70%。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中国对外贸易中心的转移 B.出口商品结构的不断变化
C.通商口岸近代工业的发展 D.传统经济结构的逐步解体
14.(2021·陕西安康市·高三期末)鸦片战争后,魏源提出“购买‘洋船、洋炮、火箭、火药’等武器,或以出
口货物兑换武器,外国商人也‘准以艘械、火药抵茶叶、湖丝之税”。这表明魏源
A.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技艺 B.倡导发展民族军事工业
C.重视改造陈腐的国民观念 D.秉持“天朝上国”观念
15.(2021·山东威海市·高三期末)1842 年 9 月 1 日,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主动向英国提出,“此后英国
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事件,应即明定章程,英商由英国办理,内民由内地办理”,“夷人管夷人”“最方便、
最省事”。这表明清政府
A.缺乏近代国家意识 B.改变天朝上国观念
C.迎合西方列强侵略 D.提出治外法权观点
16.(2021·甘肃白银市·高三期末)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说∶"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
他还批判当权者闭塞无知和盲目自大,主张建立近代化的工业,并允许民间自由设厂,"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
长技"。这反映出当时
A.经世致用思想得到了继承 B.学习西方已成为社会共识
C.知识分子主导了思想变革 D.统治者厉行闭关锁国政策
17.(2021·河南高三月考)清朝道光年间的大理寺少卿金应麟认为,英国的坚船“乃中国之绪余”,中国之“师
夷”不过是“礼失求诸野”;郑观应也认为西方之所以先进于我,是因为“我所固有者,西人特踵而行之,运心精
心,持以定力,造诣精深”。因此他不无自信地说,“礼失求诸野者,此其时也”。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B.急切之要务是开启民智
C.思想解放由浅入深 D.统治阶级内部分化严重
18.(2021·安徽芜湖市·高三期末)1864 年,普鲁士公使李福斯在天津俘获三艘丹麦商船,总理衙门根据《万
国公法》,认为将欧战扩大至中国为非法行为,并拒绝在李福斯表示悔改前接纳其为驻京公使,最终李福斯释放丹
麦商船,并支付一千五百美元赔偿金。这表明清政府
A.实践“以夷制夷”的外交理念 B.已经建立现代外交体系
C.运用国际规则维护自身权益 D.国际地位得到极大提升
19.(2021·北京石景山区·高三期末)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中国传统经济社会结构变动的过程中,“除了旧
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文中的“新生产方式”指的
是
①中国工业化的开端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③农产品开始商品化 ④“纺织分离”与“织耕分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0.(2020·山东济宁市·微山县第二中学高三开学考试)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
界的代表是基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
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
21.(2021·福建高三零模)如表所列的是鸦片战争前后向国人介绍西方的书籍概况。如表表明当时
书名 主要编纂者 成书背景
《四洲志》 林则徐 任职广东期间组织搜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摘译而成
《海国图志》 魏源 以《四洲志》为基础增补、整理而成
《瀛寰志略》 徐继畲 任福建布政使期间组织人员搜集、编译资料而成
A.闽粤是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 B.政府大力推动学习西方
C.士人群体广泛关注外部世界 D.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22.(2021·安徽阜阳市·高三期末)1840 年,英军陈兵于天津海口,向清廷递交照会。接到照会后,清廷拒绝了其
中各项要求,同时决定将在粤主持禁烟而为英国所攻击的林则徐等,以“措置失当”的罪名,“重治其罪”,为英国
“代伸冤抑”。道光帝对此解释道:“总要上不伤国体,下不开边衅。”这表明,此时
A.清廷尚未认清中英冲突实质 B.清政府外交政策趋于理性
C.清朝统治集团主权意识觉醒 D.中英就鸦片问题达成共识
23.(2021·云南昆明市·高三其他模拟)1844 年,清廷代表耆英致函美国代表顾盛:“中国之待各国商人,不
能有所偏,偏则各国人心不服,是以上年本大臣议定贸易章程如裁撤行商、定税则、开五口,及其余一切有益远商
之事,大皇帝不待各国请求,即通行一体照办。”这反映出清政府
A.传统华夷观念根深蒂固 B.意图与各国开展平等贸易
C.主动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D.对条约的影响有清醒认识
24.(2021·山东济南市·高三期末)下表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白银外流一览表。据此可知
A.战前英国贸易逆差严重 B.鸦片输入危害深重
C.战后英国倾销工业产品 D.中国丧失关税主权
25.(2021·河南许昌市·高三一模)在 1845-1855 年的 10 年中,英国输华的棉纱,增加仅 11%,棉布则减少 30%
以上。从 1856 年到 1867 年,棉纱的全国进口最仍不过 360 万磅,棉布不过 420 万匹,和战前的 1838 年比较,棉
布进口略有上升,棉纱进口则反而减少了 25 万磅。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中国
A.土布质优价廉深受欢迎 B.近代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C.闭关锁国政策影响犹存 D.传统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26.(2021·江苏高三零模)魏源建议设立造船厂制造战船。他认为,“舟舰缮矣,必练水师”,在武举考试中增
设水师一科,“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并且特别提出,出洋贸易的商船,经商家禀
请,可派战舰护航,以保安全。魏源的构想
A.尚未突破天朝上国思想的束缚 B.强调捍卫国家的领土主权完整
C.反映了洋务派专业人才的匮乏 D.着眼于抵抗西方国家海上侵略
27.(2021·北京西城区·高三期末)关于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林则徐解释为“器不良”“技不熟”。当代
史学家陈旭麓则认为是“因社会落后而政治腐败,因政治腐败而武器陈旧”。对此不同认识解读准确的是
A.二者阶级立场相同,但观察角度不同所造成 B.林则徐作为鸦片战争的亲历者,认识更准确
C.林则徐的观点符合当时学习西方的认知水平 D.史家与事件无利害关系,结论不带主观因素
28.(2021·云南昆明市·高三月考)1826 年,魏源编辑的《皇朝经世文编》问世,该书自叙编辑原则
有四:一日“事必本夫心”,二日“法必本夫人”,三日“今必本夫古”,四日“物必本夫我”。据此可知,该书
的编辑体现了
A.心学社会影响力较大 B.托古改制以减少改革阻力
C.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 D.“师夷长技”的现实追求
29.(2021·辽宁高三期末)《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帝说“不得不勉允所请,藉作一劳永逸之计,借此通商,
永相和好。“清廷签约代表耆英也认为。“惟一切善后事宜,尚须明晰要议,立定章程,尽一办理,方可期一劳永
逸,永杜兵端”。这反映出,《南京条约》签订后
A.国家平等交往原则在中国确立 B.统治集团对国际形势形成理性判断
C.传统天朝体制的影响逐步消除 D.中国外交开启了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30.(2020·赤峰二中高三月考)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咸丰帝一方面指示两广总督叶名琛“熟悉夷情,设法驾驭,
操纵得宜,勿贻后患,朕亦不为遥制”,又警示其不可“意存迁就”。据此可知
A.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B.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C.统治者举棋不定是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D.“华夷之辨”思想的根深蒂固
31.(2021·天津河西区·高三期末)1928 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 7.5~
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2.(2021·长沙市·高三月考)如图是鸦片战争前后银钱比价对比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清政府统治日益腐朽 B.国内商业贸易严重萧条
C.列强侵略导致大量白银外流 D.农民受到的压迫加重
33.(2021·天津南开区·高三期末)经总理衙门批准,1878 年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指派德璀琳以天津为中心,在
北京、天津、烟台、牛庄(营口)上海 5 处试办邮政,发行邮票,设立书信局,收发中外信件。这一做法
A.损害了中国关税主权 B.进一步加强中西文化交流
C.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 D.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需要
34.(2021·天津滨海新区·高三期末)如表所示为清末至民国时期人们对鸦片战争的认识。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
结论是
时间 认识
清末 鸦片战争是中外交往中的一个普通事件
民国成立后 鸦片战争的主要影响是导致鸦片泛滥,烟毒流于中国
1930 年前后 鸦片战争是帝国主义侵略之始。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A.历史评价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 B.研究者立场决定了其对历史的评价
C.后人对鸦片战争的评价夸大其词 D.人们对鸦片战争的认知程度逐步深化
35.(2021·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由下表信息可知 18 世纪中期
1750 年广州出口到欧洲的货物表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B.欧洲的进口商品中茶叶数量剧增
C.中国的传统手工业处于转型阶段 D.英国是中国的主要对外贸易国家
36.(2021·安徽淮北市·高三一模)1840 年以后,民间涌现出《朔方备乘》《东北边防辑要》等一大批边疆史
地著作,其中主张无论是“筹边”“谋防”,首要一点就是必须“知边”,亦即了解“边情”。这表明
A.政府积极筹备边防 B.经世致用思潮开始出现
C.边疆危机得到关注 D.向西方学习受学者重视
37.(2020·沙坪坝区·高三月考)下图是英国 19 世纪中期的国际贸易示意图,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使中国成为英国的原料产地 B.使印度成为英国的商品市场
C.资本家唯利是如图的阶级本性 D.使英国获得了在华的投资权
38.(2020·高三期中)“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的致命伤。失败以后
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而去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最根本的“失败理由”是
A.清政府统治的腐败 B.英国的坚船利炮
C.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 D.军事技术的落后
39.(2020·东莞市光明中学高三期中)咸丰(1850-1861 年)初年,清政府针对军兴省份的地方督抚制定了“以
本省之钱粮,作为本省之军需”的原则,允许战时统兵将领“就地筹饷”。这一举措
A.冲击了中央权威体系 B.增强了地方自治能力
C.适应了对外战争需要 D.解决了政府财政危机
40.(2021·山东济南市·高三月考)沈渭滨在《困厄中的近代化》中指出:“堂堂天朝竟败在了‘蕞尔
岛夷’手下,着实使君臣们为之一惊。但这场战争毕竟只使君臣慑于对手的船坚炮利,中西之间还只是在器物层次
上发生文化冲突。”作者意在强调当时统治者
A.认识到国内军事制度落后 B.仍受到传统华夷观的影响
C.客观分析西方侵略的结果 D.外交观念逐步走向近代化
41.(2021·山东潍坊市·高三月考)“1860 年以后,在中国的外国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他们成
为了清帝国的多种族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其结果与其说是用殖民地方式对中国进行剥削,毋宁说是有特权的外国人
参与了使中国人生活西方化的尝试。”这反映出 ( )
A.西方殖民者真心帮助中国现代化 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C.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清政府彻底成了列强侵华的工具
42.(2021·山东济南市·高三开学考试)有研究表明,中国在 1842 年以前,农村的制度、生产情况决
定城市的制度、生活情况,是农村领导城市。1842 年以后,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经济组织等首先在
城市发生,然后扩展到农村,形成城市领导农村的局面。这一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
A.经济结构的变动 B.社会结构的改变
C.小农经济的解体 D.城乡差距的扩大
43.(2020·大连市一〇三中学)曾国藩家书记载:“英夷在江南,抚局已定,盖金陵为南北咽喉,逆夷既已扼吭
而据要害,不得不权为和戎之策,以安民而息兵”。材料表明( )
A.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 B.中国已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C.西方殖民者对中国的掠夺开始“合法化” D.清政府开始举办洋务以反对外国侵略
44.(2021·赣州市赣县第三中学高三月考)如表中英《天津条约》部分条款规定,这表明当时( )
第二款
大清皇帝、大英君主意存睦好不绝,约定照各大邦和好常规,亦可任意交派秉权大员,分诣大清、大英
两国京师。
第五款 大清皇上特简内阁大学士尚书中一员,与大英钦差大臣文移、会晤各等事务,商办仪式皆照平仪相待。
A.国家外交主权遭受侵犯 B.闭关锁国局面已被打破
C.中国外交近代因素增强 D.传统朝贡体系不复存在
45.(2020·胶州市实验中学高三月考)《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泽》一书中提到:无论是当时的英国在华
商人、驻华官员,还是当时的英外交大臣,都毫不隐晦鸦片贸易对于英国商人、殖民地和政府税收的巨大利益。这
说明英国的鸦片贸易
A.其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大门 B.旨在改变对华贸易顺差地位
C.与攫取中国财富有重要关系 D.严重损害了中国的根本利益
46.(2020·四川德阳市·高三一模)在《南京条约》的谈判过程中,英使璞鼎查向清政府表示,如果中国允准其
他各国来五口通商,英国“断不阻止”。维多利亚女王在将《南京条约》送达国会的咨文内更明确地说:“我们的
宗旨是,同样的权利,要给予一切工业的国家享受。”上述主张旨在
A.促成列强共治中国局面 B.实践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C.实现殖民利益的最大化 D.敦促清廷扩大开放范围
47.(2021·赣州市赣县第三中学高三月考)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
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
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
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C.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D.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48.(2020·山东高三月考)由于清政府长期奉行“安内重于防外”的方针,鸦片战争打响后沿海要地兵微将寡,
无力抵御外侵;甚至当中国人民自发地抗击侵略者时,清政府不仅不加支持反而横加干涉和破坏。这说明当时
A.清政府的国家治理理念落后于时代潮流 B.政府的腐败影响了战争的结局
C.战略战术的落后是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D.普通民众成为抗击侵略的主力
49.(2020·四川乐山市·高三一模)1858 年,英法联军一路北上,与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咸丰帝在不
得已接受之后又反悔了,原因是不能容忍西方的使节带着家属在北京建立公使馆(《天津条约》第三款)。作为取
消这一条款的交换条件,他提出从此以后外国商品的关税全部免除。此举
A.旨在牺牲经济以换取政治威信 B.说明政府的主权意识明显增强
C.反映政府主动适应贸易自由化 D.导致英法联军发动新-轮进攻
50.(2020·沭阳县修远中学高三月考)一西方史学家这样描写近代某-事件后的中国:“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开
始互相打交道了。现在冲破了长久以来包围着她的愚昧和迷信,享受到更为宽广之文明的自由”,实质上这这一事
件
A.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开始 B.使列强侵略势力开始渗透内地
C.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D.使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51.(2021·河南高三月考)下图是 1825-1885 年间中国的茶叶出口值与鸦片进口值统计图,从图中可得出的正确
历史结论是(注 1856~ 1867 年数字原缺)
A.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国的白银外流现象十分严重
C.中国的小农经济已经被迫解体 D.中国进出口贸易基本维持平衡
52.(2021·河南高三月考)鸦片战争刚结束后,在如何处理清朝与英国关系这一问题上,两广总督耆英曾向道光
帝上疏:“务求上持国体,下顺夷情, 通盘筹算,以为永绝祸根之计。”耆英的这一-外交理念
A.已具有较明确的近代外交意识 B.为近代的屈辱外交埋下了祸根
C.仍未突破“天朝上国”的理念 D.具备相当务实的近代外交特征
53.(2020·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高三月考)1850 年马克思在《新萊茵观察》上写道:“世界上最古老稳
定的帝国,在英国资产阶级棉织品的攻势下,其社会已处于崩溃前夜。.我们欧洲的入侵者在向亚洲进军中,在不久的
将来,当他们到达长城的大门时,等待他们的,谁敢说大门上不是写着“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
对此材料内涵解读最佳的是
A.英国的经济入侵导致中华帝国彻底崩溃 B.英国以廉价商品为武器打开中国市场
C.欧洲启蒙思想随着列强入侵而传入中国 D.欧洲列强入侵将客观上推动中国近代化
54.(2020·沈丘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言世界地理者,始于晚明利玛窦之《坤舆图说》,艾儒略之《职方外纪》。清初有南怀仁、蒋友仁等
之《地球全图》。然乾嘉学者视同邹衍谈天,目笑存之而已。嘉庆中林少穆(注:林则徐)督两广,命人译《四洲
志》,实为新地志嚆矢。鸦片战争后,则有魏默深(注:魏源)《海国图志》百卷,徐松龛《瀛寰志略》十卷,并
时先后成书。——摘编自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材料二 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注:上议院),一曰乡绅房(注:下议院)。爵房者,有爵位
贵人及耶稣教师处之;乡绅房者,由庶民推择有才识学术者处之。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知爵房,聚众公议,参
以条例,决具可否,辗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其民间有利病欲兴除者,先陈说于
乡绅房,乡绅酌核,上之爵房,爵房酌议可行,则上之相以闻于王,否则报罢。……大约刑赏、征伐,条例诸事,
由爵房主议;增减课税,筹备帑饷则全由乡绅主议。—— 摘编自魏源《海国图志》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个时期传播西方文化途径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评析魏源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看法。
55.(2020·西藏拉萨市·拉萨那曲第二高级中学高三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民国时期的信仰危机要远远惨烈于了前两次,因为这一次远道而来的西方人无论是在物质上、制
度上和科技上,最后都远远超过了中国人,而且他们还保留了蛮夷的野蛮和残暴。这就使得中国人不仅面临着信仰
的危机,而且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在两次鸦片战争的时候,中国人与西方人并没有太大的差距,甚至中国还占
据着优势,远道而来的西方人不仅无法征服中国人的精神,也没有办法灭亡中国这庞然大物┅┅但是当西方列强开
始转变策略,扶持同在东亚的日本进攻中国的时候┅┅彻底摧毁了天朝的最后一丝颜面,中国人的天朝信仰彻底崩
溃,至今没有得到解决和恢复。——王诚《论中美各自命门》
材料二 启蒙运动源自人们对基督教神学教条的开始怀疑。怀疑的缘由主要有两大发现:一是新大陆的发现,
二是地球在围绕太阳转。《圣经》居然对这两个事实只字未提!一下子就引发了信仰危机。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中国信仰危机出现的原因和带来的影响。
(2)依据材料一、二,比较中西出现信仰危机的异同点。
56.(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下表 1 为 1765-1789 年间英国对华贸易额变化表,表 2 为清朝乾隆时期国库岁入
额变化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表 1
年份 输入中国之贸易额 自中国输出之贸易额
1765-1769 1192915 3190619
1770-1774 1466466 2119058
1775-1779 1241471 1968771
1780-1784 1301931 2083346
1785-1789 3621763 5491508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表 2
年份 岁入
乾隆二十八年(1763) 47 063 611
乾隆二十九年(1764) 54 273 814
乾隆三十年(1765) 60 336 375
乾隆三十四年(1769) 76 222 877
乾隆三十六年(1771) 78 940 001
——史志宏《清代户部银库收支与库存统计》
注:上两表中的贸易额及岁入单位均为“银两”
根据材料,指出英国急于开拓中国市场的背景,并说明清朝拒绝进一步与英国通商往来的可能原因。
57.(2020·济南市·高三二模)一封信件,两份译文
1792 年,英国决定派马戛尔尼率团使华,以东印度公司董事长弗兰西斯·培林爵士致两广总督郭世勋信件的
形式,将此事通知给中国。
材料一 为培林爵士信件英文内容直译,材料二为郭世勋上乾隆皇帝奏折所附此信之中译本。
材料一 最仁慈的英王陛下听说∶贵国皇帝庆祝八十大寿的时候,本来准备着英国住广州的臣民推派代表前往
北京奉申祝敬,但据说该代表等未能如期派出,陛下感到十分遗憾。为了对贵国皇帝树立友谊,为了改进北京和伦
敦两个王朝的友好来往,为了增进贵我双方臣民之间的商业关系,英王陛下特派遣自己的表亲和参议官、贤明干练
的马戛尔尼勋爵作为全权特使代表英王本人觐见中国皇帝,深切通过他来奠定两国之间的永久和好。
材料二 闻得天朝大皇帝八旬大万寿,本国未曾着人进京叩祝万寿,我国王心中十分不安。我国王称恳想求天
朝大皇帝施恩通好,凡有本国的人来广与天朝的人贸易,均各相好,但望生理愈大,饷货丰盈。今本国王命本国官
员公举辅国大臣马嘎尔尼差往天津,倘邀天朝大皇帝赏见此人,我国王即十分欢喜,包管咭唎国人与天朝国人永远
相好。
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封信不同译本的理解。
58.(2017·湖北荆州市·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广州从秦汉以来一直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是从西太平洋进入中国的第一站。1757 年,清朝
政府宣布只允许广州一口通商,将广州推上了中西贸易的枢纽地位。原本可以从上海、宁波、福州等地出口的货物,
全都被限制在广州出口,大批的福建商人涌入广州成为“十三行”行商,清朝的“国有企业”总部也云集广州。尤
其是在世界经济进入航海时代的时候,西方一度只知广州,不知广东。广州也就成了西方人眼中中国的象征。
材料二 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朝“一口通商”政策被强制性取消,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也获得了对外贸易
的权力而迅速崛起。这批开放城市以上海为代表,它依靠长江水系的密集水网,拥有一大批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作
为腹地,成为长江流域城市群的龙头。
据统计,1857 年已经有数万粤人在上海,开展上海与华南、上海与香港、上海与南洋、上海与欧美之间的贸
易,广东商人利用自己多年从事对外贸易积累的经验,帮助上海嫁接起上海沟通海内外的桥梁。1906 年,有人在
一篇演讲中讲到上海滩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上海一地竟然聚集了二十万广东人,这些广东人拖家带口、聚族而居,
扎根到上海。再者,民国时期大上海最摩登的几家百货公司:先施公司、大新公司、永安公司,他们的老板都是以
前广州府香山县人。——以上材料均据《一百年前的广州为何会被上海取代》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广州成为中西贸易枢纽地位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取代广州迅速崛起的原因。对此,你得出了怎样的认识?
59.(2020·重庆复旦中学高三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8 世纪,东西方才开始第一次真正的文化交往,也只有这次交往,构成了东西方两个伟大文明
之间的第一次真正实质性接触。传教士传到中国的文化主要是“天学”,即西欧的宇宙论。此外,还有历算学、几
何学、解剖学、光学、医药学、地理学等科学技术知识和三棱镜、自鸣钟、炮弹制造、玻璃制造等器物和实用技术,
也有音乐、绘画、建筑、宗教和哲学知识的传播。这些知识的传入,弥补了中国科学技术重实践轻理论的不足,起
到了开拓中国人眼界的重要作用。——摘编自王军《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
材料二 传教士在把西方科学文化传到中国的同时,也把一些中国的儒家经典及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风土人
情、政治制度的见解及研究成果以书信、笔记和书籍的方式介绍到欧洲,使中国的历史文化、宗教哲学、典籍制度、
礼仪习俗等大规模地、系统地传入欧洲。……中国高度发达的文明、古老发达的伦理观念、儒家的治国理论引起了
启蒙思想家的强烈兴趣,他们在这里发现了另一个人类优秀文明。启蒙恩想家们从抨击封建制度和教权的角度出发,
对中国文化加以吸收和利用,成为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精神食粮。——王军《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知识,分析传教士东来的原因及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种文化现象的不同
60.(2021·重庆高三零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41 年 12 月,当鸦片战争战事正酣,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亚当斯发表演说:“一般的看法都以为争执
不过为了英国输入几箱鸦片,中国政府因其违法输入而予以查抄,但是我却认为这完全是错误的看法。这只不过是
争端中的一个偶然事故,而并不是战争的原因……战争的原因是磕头!”这就是西方学界十分流行的“文化价值冲
突论”,认为鸦片战争的爆发主要是中西文化观念不一,中国人不以磕头为耻,但西方人难以接受。
——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亚当斯的观点。(要求:观点正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D
【详解】由材料中“将各种生活物资转移出城”“用药熬成浓汁,于井泉溪涧乘机遍投”等信息可知,定海民众的
斗争必然会对侵略者的食物补给造成困难及引起其军中疫病的流行,表格数据也从侧面说明了鸦片战争期间这种斗
争方式的效果。故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基层民众中蕴含强大的反侵略力量,即民众是可倚重的反侵略力量,D 项正确;
虽然当时类似定海城的反侵略斗争大多是由民众自发举行的,但当时的民众自觉性依然还比较缺乏,故“近代国人
民族意识逐步形成”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 A 项;材料只能反映出民众斗争的有效性,“灵活性”由表格材料无
法得出,排除 B 项;材料并不能说明“英国士兵身体素质普遍低下”,排除 C 项。
2.D
【详解】清朝中前期清政府利用茶叶制约了边疆少数民族和俄罗斯,因此清政府认为依然可以利用茶叶制约英国以
解决鸦片问题,由此可知清政府固守传统观念,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排除 C;“主要制裁手段”的说法过于绝对,
排除 A;清政府中前期以茶叶为制约手段,但并不能说明使中国在外贸中占据优势,排除 B;盲目采用茶叶为制约
手段其实是清政府对英国不了解的表现,排除 C。
3.C
【详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系统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先进的军事技术,还介绍了外国教
会、中西历法和纪年的情况。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内容的介绍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故 C 正确;近代中国人学
习西方的口号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A;此时还未摆脱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故 B 错误;《海
国图志》对中国的影响非常小,并未推动工业文明的传播,排除 D。
4.D
【详解】鸦片战争前,在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加强,对外交往范围扩展的情况下,清政府依然用朝贡外交的眼光
看待西方国家,表明其不识时务、拒绝顺应世界潮流,D 项符合题意;清醒认识国际关系格局与清政府“依然用朝
贡外交的眼光看待西方国家”不符,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审时度势、维护国家版图完整,B 项错误;沿
用朝贡外交笼络列国与材料主题不符,C 项错误。
5.D
【详解】材料中的第一幅图体现的是中国是世界的中心,第二幅图打破了中国是世界的中心的观念,说明的是传统
史地观念出现转变,D 正确;清廷不重视现代海权意识,A 排除;B 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当时的史实,排除;
当时中国的制图技术并不先进,C 排除。故选 D。
6.D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晚清时期中国出现了银贵钱贱的现状,这主要和白银外流有关,这一现象加重了中国百姓的
负担,D 正确;A 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B 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C 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 D。
7.A
【详解】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使广州一口通商的垄断地位动摇,广州在对外贸易中的中心地位下降,故 A 项正确;
B、C、D 三项均无法具体解释广州上海外贸中心地位的变化。
8.A
【详解】材料反映了 1864-1889 年中国入超数量不断扩大,结合所学可知,随着中国关税主权的丧失,列强逐步打
开了中国市场,导致中国国际收支恶化、长期处于入超地位,故 A 符合题意;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初步发展,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 B;洋务运动期间的民用企业,对进出口贸易总值作用不大,故排除 C;此时
期,西方列强以商品输出为主,故排除 D。
9.D
【详解】中国画家画的一艘刚刚抵达香港的英国军舰,却认为“必有邪教善术伏其内”。这表明鸦片战争对中国人
有所影响,但是观念仍愚昧落后,故 D 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报刊选材的重点,故 A 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英国政府较
关注中国人的反应,故 B 错误;将对手妖魔化便于战争的宣传是对材料的误读,故 C 错误。
10.C
【详解】鸦片战争后士大夫将世界大势比拟为春秋列国并立局面,冯桂芬更是将西方诸国与春秋时期诸侯国一一对
应。士大夫对当时世界形势的认知显然是对传统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观的突破,C 正确;题干中并未涉及列强对中
国的侵略,排除 A;文化交流在题干中未提及,排除 B;题干未提及清廷对于世界形势的态度,排除 D。
11.B
【详解】据材料“1854 年列强依据《望厦条约》提出修约要求,清政府却坚持《南京条约》是万年和约”可知,
清政府不守信约,同时不能正确认知中英《南京条约》等条约的签订,列强取得了协定关税、治外法权、划定租界
等特权,则明显是不折不扣的不平等条约,而清政府仍然存在天朝上国的观念,严重滞后于世界发展,故选 B 项;
清政府对前面的不平等条约,不设法废除,反而认为是“万年和约”,排除 A 项;材料没有体现““师夷长技以制
夷”,排除 C 项;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动员民众抵抗侵略,排除 D 项。
12.C
【详解】根据“鸦片战争是中外交往中的一个普通事件”到“ 鸦片战争是帝国主义侵略之始,是中国历史的转折
点”可得出材料反映的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鸦片战争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反映出历史认识有时代性,
C 正确;ABD 项都与材料的主旨不相符,排除。
13.A
【详解】材料表明,鸦片战争后由上海输出的茶叶急剧上升。这是因为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外贸重心逐步由广州
北移上海,由此出现材料所述情况,故 A 项正确;鸦片战争后到洋务运动前,清朝出口商品结构一直以农副产品为
主,并未发生变化,B 项错误;C 项与材料无关;鸦片战争后列强对华加紧掠夺原料,促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
步解体,D 项因果逻辑错误。
14.A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魏源主张购买西方“洋船、洋炮、火箭、火药”等信息来看,说明魏源认识到西方器物的先
进,从而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技艺,故答案为 A 项;材料没有反映魏源倡导发展民族军事工业,排除 B 项;材料没
有反映魏源重视改造陈腐的国民观念,排除 C 项;魏源认为西方器物先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天朝上国”观念,
排除 D 项。
15.A
【详解】1842 年 9 月即《南京条约》刚刚签订,清政府主动向英国提出,若英国商民和中国内地民人交涉,英商
交英国管理(“夷人管夷人”),表明清政府缺乏近代国家意识,司法主权观念淡薄,A 项正确;改变天朝上国观
念与“夷人管夷人”不符,B 项错误;迎合西方列强侵略与清政府追求“最方便、最省事”等不符,C 项错误;近
代治外法权观点不是清政府提出的,D 项错误。
16.A
【详解】本题考查魏源的思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变法革新,主张
建立近代化的工业,并允许民间自由设厂这表明经世致用思想得到继承与发展,故选 A 项;B 项的"成为社会共识"
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B 项;《海国图志》能促进当时知识分子思想的变革,但这不能说明知识分子主导了思想变革,
故排除 C 项;仅根据“批判当权者闭塞无知和盲目自大”不能得出统治者实施闭关锁国政策,且此时已经五口通商,
闭关锁国政策已被打破,故排除 D 项。
17.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的中国社会仍未打破对西方的偏见,保留着传统的夷夏观念,固执地认为
西学源于中国,中国学习西方只不过是失去“礼”的“夏”向得到“礼”的“夷”学习罢了,故选 A 项。材料强调
“西学中源”,并非强调“开启民智”之迫,故排除 B 项;既然学习西方仍停留在夷夏之辨上,就谈不上由浅入深,
故排除 C 项;材料反映不出统治阶级内部在治国问题上分化严重的信息,故排除 D 项。
18.C
【详解】总理衙门根据《万国公法》,立足本国利益,顺利处理了普鲁士公使李福斯在天津俘获三艘丹麦商船的纠
纷,这说明清政府运用国际规则维护自身权益,C 正确;清政府在处理这一纠纷时候依据的是国际法,而非“以夷
制夷”,排除 A;题干只列举了一个案例,无法得出清政府已经建立了现代外交体系,排除 B;近代中国是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国际地位并不高,排除 D。
19.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发展过程中兴起了洋务运动,是中国工业化的开端,而洋务运动的技术诱导、
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的利润刺激以及自然经济的解体有使得民族资本主义产生,A 正确;明清时期就出现了农产品商
品化,这是传统的经济内容;“纺织分离”与“织耕分离”是自然经济瓦解的表现,也属于传统内容,排除 B、C、
D。
20.A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交战的双方为腐朽落后的清王朝和先进的工业文明的英国,所以马克思所
说的“陈腐世界的代表”指的是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故 A 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获得
贱买贵卖的特权”,发动了鸦片战争,故 B 项错误;“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力量对比,最终
英国胜利中国战败,不是两败俱伤,故 C 项错误;“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在材料中体现的是英国的侵略性,是非
正义的,故 D 项错误。
21.A
【详解】《四洲志》是林则徐在任职广东期间编著的,《海国图志》是以《四洲志》为基础增补整理而成,《瀛环
志略》是徐继畲任职福建期间编著的,由此广东和福建是当时士人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故选 A;这些书籍不是政
府推动编著的,排除 B;“广泛关注”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 C;这些书籍是中国士人向西方学习的表现,没有体
现中外交流,排除 D。
22.A
【详解】鸦片战争期间,清廷拒绝英国照会中的各项要求,但同时惩治林则徐等人以示让步,在“不伤国体”的前
提下寻求“不开边衅”,表明清廷对英国侵华的实质尚未认清,故选 A 项;清政府对中英态势和对应地位缺乏理性
认识,故排除 B 项;清朝统治者关注的“国体”实质上是封建统治,并非国家主权,故排除 C 项;题干中的处置措
施是清政府单方面的行为,并未涉及英国的态度,故排除 D 项。
23.A
【详解】根据“中国之待各国商人,不能有所偏,偏则各国人心不服”、“大皇帝不待各国请求,即通行一体照办”
可知反映了反映出清政府对待外国商人意图一视同仁,对各国请求”通行一体照办“实际上还是体现了清政府高高
在上的天朝上国心态,说明传统华夷观念根深蒂固,对条约的影响没有清醒认识,故选 A,排除 D;根据”1844 年
“可知此时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与列强中间的贸易并不平等,排除 B;清政府是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排除 C。
24.B
【详解】由表格信息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白银外流严重,使中国白银外流严重的原因是英国向中国走私鸦
片,大量白银外流意味着大量鸦片走私进中国,给中国带来严重危害,故选 B;材料中仅有中国白银外流的信息,
不能说明英国贸易逆差的内容,排除 A;根据材料内容无法说明英国向中国倾销工业品和丧失关税主权,排除 CD。
25.D
【详解】根据材料“英国输华的棉纱,增加仅 11%……棉纱的全国进口最仍不过 360 万磅,棉布不过 420 万匹”等
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英国商品在中国滞销的现象,其根源在于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
即反映了这时期中国传统小农经济根深蒂固,D 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鸦片战争后英国商品在中国滞销的现
象,反映了当时中国传统小农经济根深蒂固,而不是土布质优价廉深受欢迎,A 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国
传统的小农经济抵制了外国棉纱棉布在中国销售,不能体现这时期中国近代棉纺织业发展迅速,并且不符合史实,
B 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闭关锁国政策已经被打破,因此材料所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小
农经济的抵制作用,而不是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C 项错误。
26.D
【详解】依据题干“舟舰缮矣,必练水师”“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出洋贸易的商
船,经商家禀请,可派战舰护航,以保安全”等信息可知魏源已经具有初步的海权意识,着眼于抵抗西方国家海上
侵略,维护中国的领海主权和海洋利益,D 正确;题干没有体现魏源仍然受到天朝上国思想的束缚,而是体现其具
有务实的海权意识,A 排除;魏源的构想强调抵抗西方国家海上侵略、捍卫国家的领海主权和海洋利益,B 排除;
魏源属于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代表,而洋务派出现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 排除。故选 D。
27.C
【详解】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当时中国士大夫阶层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林则徐的观点符合当时学习西方的认知
水平,故答案为 C 项;二者阶级立场不同,排除 A 项;林则徐对鸦片战争失败原因的认识不如陈旭麓准确,排除 B
项;史家对历史的看法也带有主观因素,排除 D 项。
28.C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书名、“法必本夫人”、“物必本夫我”等信息可知,魏源编撰此书的追求是经世致用,C
正确;材料未涉及心学的社会影响力,A 排除;B 是康有为思想的特点,排除;D 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 C。
29.D
【详解】《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皇帝和耆英都认为应当从此永相和好,尤其是主张“尚须明晰要议,立定章程,
尽一办理”,这种态度影响了中国和西方列强的交往,客观上开启了外交近代化,D 正确;材料中更多的体现了清
廷天朝上国的观念,排除 A;题干中并未涉及统治集团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排除 B;C 中的“消除”表述绝对,排
除。
30.D
【详解】根据材料“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熟悉夷情,设法驾驭……”,可得出,当时咸丰帝仍然秉承“华夷
之辨”的思想,故 D 项正确;“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 A 项错误;“中国的社会
性质开始发生重大变化”是在鸦片战争后,故 B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统治者举棋不定,故 C 项错误。
31.A
【详解】1842 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外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关税,中国须同外国商定,中国逐渐丧失关税
自主权;1928 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由中国政府自主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中国重新收回了这项
主权,A 正确;B、C、D 涉及的条约内容中没有关税相关内容,排除。
32.C
【详解】《南京条约》签订后,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加重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再加上巨额的赔款,导致中国白银
大量外流,从而在社会上出现了银贵钱贱的现象,C 正确;清政府统治日益腐朽不是造成银贵钱贱的根本原因,排
除 A 项;B、D 项与银贵钱贱无关,故排除。
33.D
【详解】通过材料“试办邮政,发行邮票,设立书信局,收发中外信件”可以看出,新式邮政方式出现适应了社会
生活的变化,故 D 正确;中国关税主权被损害是以《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条款签订为标志,排除 A;近代中国邮
政体制的建立是以 1878 年大清邮局设立为标志,排除 B;材料信息与中国外交近代化没有关系,排除 C。
34.D
【详解】近代以来,国人对鸦片战争的认识从普通外交事件,到导致鸦片、“烟毒”泛滥,到鸦片战争是帝国主义
侵略的开端和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反映出人们对鸦片战争的认知程度逐步深化,D 项正确;历史评价缺乏客观的评
价标准与材料主旨不符,A 项错误;“研究者立场”对历史评价的影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 项错误;材料中对鸦
片战争的评价均不存在夸大其词,C 项错误。
35.D
【详解】通过观察 1750 年广州出口到欧洲的货物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 世纪中期,中国向英国出口的货物种
类和数量(除白铜外)最多,反映出英国是中国的主要对外贸易国家,D 项正确;只有出口货物数量,不能说明中
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A 项错误;欧洲的进口商品中茶叶数量“剧增”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 项错误;材
料不能说明中国的传统手工业处于“转型”阶段,C 项错误。
36.C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边疆史地著作强调“筹边”“谋防”实际上是为了应
对当时日渐严重的边疆危机,C 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政府的态度,A 项排除;经世致用强调学以致用,解决实际
问题,材料并未涉及,B 项排除;材料并未提及应对边疆危机的具体措施,更未涉及向西方学习的问题,D 项排除。
37.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在这个条约中国日本获得了在通商口岸
开厂设矿的权力,其他列强援引该条款也在中国获得了投资权,所以 19 世纪中期英国并没有获得在华的投资权,
故选 D;根据示意图可知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沦为英国的原料产地,而印度则是英国的商品销
售市场,AB 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AB;英国向中国出口鸦片是为了改变入超的经济状况,由此体现了资本
家唯利是图的阶级本性,C 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38.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农业文明无法战胜先进的工业文明,C 正确;
ABD 是失败的因素之一,但是并非是根本原因,排除。故选 C。
39.A
【详解】本题主旨强调晚晴政府允许地方各省自筹军需,放宽了对地方经济的限制,必然增强地方经济实力,长此
以往,必然会对中央权威构成威胁,故本题选择 A 项。B 项表述错误,题目侧重考查地方对中央的威胁,晚清地方
自治是在清末新政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C 项无中生有,题目仅仅指出“就地筹饷”,并没有体现出对外战争的
需要。D 项说法错误,晚清财政危机一直未能解决。
40.B
【详解】从材料中的“堂堂天朝竟败在了‘蕞尔岛夷’手下,着实使君臣们为之一惊”可以看出作者强调的是鸦片
战争后统治者仍受到传统华夷观的影响,故 B 项正确;据材料可知,当时统治者意识到国内武器装备的落后,与军
事制度无关,故排除 A 项;“客观分析”说法有误,故排除 C 项;“外交观念走向近代化”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
D 项。
41.B
【详解】据材料“1860 年以后,在中国的外国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他们成为了清帝国的多种族统治阶级的一部
分”可知,这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的境地,B 选项正确;西方殖民者真心帮助中国现代化的说法明显
与史实不符,A 选项错误;材料突出的是“有治外法权保护的外国人成为了清帝国的多种族统治阶级的一部分”,
而不是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 选项错误;1901 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彻底成了列强侵华的工具,
D 选项错误。
42.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2 年即鸦片战争后,我国社会由过去的农村领导城市,逐渐转变为城市领导农村,
反映了受国内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影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A 项正确;材料分析的是城乡关系的变化,非
社会结构的改变,B 项错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解体与“城市领导农村”不符, C 项错误;城乡差距的扩大在
材料中没有体现,D 项错误。
43.C
【详解】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清政府在英国侵犯江南的情况下,不得不与英国求和,反映出清政府承认了英国对
中国的侵略,C 正确;A 是洋务运动的评价,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未涉及清政府的对外政策,B 排除;材料没
有提到清政府主张兴办洋务,D 排除。故选 C。
44.C
【详解】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际地位并不高,材料“两国大臣及属员文书来往俱用平行照会……
规定了两国常驻公使和领事制度”反映了近代外交的制度特点,说明清政府适应近代外交的需求,C 正确;材料并
未反映清政府舍弃天朝观念,A 排除;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不是外交制度,B 排除;D 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
45.C
【详解】据材料“鸦片贸易对于英国商人、殖民地和政府税收的巨大利益”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为了攫取中国
的财富,故选 C 项;材料未体现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和“旨在改变对华贸易顺差地位”,也没有体
现鸦片贸易“严重损害了中国的根本利益”,故 A、B、D 三项错误。
46.C
【详解】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实行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具体体现,但没有反映出英国发动殖民战争
的根本目的,B 项与 C 项是“途径”与“目的”的关系,故排除 B 项,C 项正确;共同宰割中国是 19 世纪末世纪初
列强为缓和在瓜分中国的过程中产生的矛盾而提出的方案,尤其是从义和团运动到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故 A 项错
误。材料强调的是英国对外国分享其对华通商权益持开放态度,没有提及要求清政府扩大开放范围,故 D 项错误。
故选 C。
47.C
【详解】由材料可知,从侵略与反抗的角度看待鸦片战争,则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但从“近代历
史的主要趋势”——近代化或工业化的角度来看,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故答案为 C 项,排除 A 项;根
据“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可以看出费正清认为鸦片
战争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而不是阻碍,故 B 项错误;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野蛮者,而不是进
步者,故 D 项错误。
48.A
【详解】受“安内重于防外”方针影响,沿海要地“兵微将寡”,人民自发的反侵略斗争受压制等导致鸦片战争失
败,说明当时清政府的国家治理理念落后于时代潮流,A 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政府的腐败”影响了战争的结局,
B 项错误;战略战术的落后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 项错误;普通民众成为抗击侵略的主力与材料主旨不符,D 项错
误。
49.A
【详解】咸丰帝为了阻止英法公使进驻北京,宁肯通过免除全部关税作为交换,由此可知咸丰帝是通过牺牲经济利
益以换取政治威信,故选 A;阻止外国公使进驻首都是保守落后的表现,并不能硕宁政府主权意识的增强,更不能
说明政府主导适应贸易自由化,排除 BC;此举并没有诏旨英法联军的新一轮进攻,排除 D。
50.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于世界其他国家互相打交道,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
西方思想传入中国,而鸦片战争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开始,A 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势力开始渗透
至内地,排除 B;洋务运动迈出近代化第一步,而非鸦片战争,排除 C;《辛丑条约》签订标志清政府彻底沦为“洋
人的朝廷”,排除 D。
51.A
【详解】由材料折线统计图可得知,中国茶出口值整体不断增加可得知中国茶叶出口越来越多,成为原料产地,被
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A 正确;仅仅由茶叶、鸦片进出口值无法判断贸易是出超还是入超,白银整体是流入还是
流出,排除 B、D;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这一过程较为缓慢,彻底解体是在三大改造后,排除 C。
52.C
【详解】由材料“务求上持国体,下顺夷情”可知,耆英仍视外国为蛮夷、坚持中国国体,没有近代外交的平等意
识,仍未突破天朝上国外交理念,C 项正确;耆英的主张并未体现出近代外交意识,排除 A;近代外交屈辱的根源
是清政府的腐败和体制的落后,排除 B;近代屈辱外交是由于清朝国力衰弱造成的,跟外交观念无关,B 项错误;
耆英的主张不具备近代外交特征,排除 D。
53.D
【详解】从材料中的“在不久的将来,当他们到达长城的大门时,等待他们的,谁敢说大门上不是写着‘中华共和
国’‘自由’‘平等’‘博爱’”等信息可以看出,欧洲列强的入侵将客观上推动中国近代化,D 正确;材料主旨
不是英国侵略对中国经济的破坏,排除 A;B 与题无关,排除;列强侵略中国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并非只是将
启蒙思想传入中国,排除 C。
54.(1)不同:明清之际主要是西方人向中国介绍西方文化,到晚清则是中国人被迫了解西方文化。原因:明清
之际,世界各地联系加强,出现西学东渐;但中国依然在天朝上国的自大和自我封闭中,缺乏主动了解西方的动力
和实践;晚清时期,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民族危机加深;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了解西方探求救国之道。
(2)魏源对英国议会的组成、议政的过程进行了介绍,且说明了议会有立法和组织、监督政府等权利,是近代中
国先进知识分子了解世界的成果,十分难能可贵。同时,他对于英国国王没有行政权的认识不足,认为“国有大事,
王谕相”然后才进行行政的讨论与决策,这反映了当时中国长期隔绝于世界,对世界缺少全面了解。
【详解】(1)不同:根据材料“言世界地理者,始于晚明利玛窦之《坤舆图说》,艾儒略之《职方外纪》”和所
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主要是西方人向中国介绍西方文化,到晚清则是中国人被迫了解西方文化。原因: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这需要从西学东渐、中国的对外政策、民族危机加深及部分知识分子的努力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看法:纵观整个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源对英国议会的组成、议政的过程进行了介绍,且说明了议会有立
法和组织、监督政府等权利,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了解世界的成果,十分难能可贵。同时,他对于英国国王没
有行政权的认识不足,认为“国有大事,王谕相”然后才进行行政的讨论与决策,这反映了当时中国长期隔绝于世
界,对世界缺少全面了解。
55.(1)原因:①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②西方军事、政治的入侵;③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
影响:①民族危机和信仰危机交织加重了中国的社会危机;②刺激中国人探索解决危机的出路;③造成中国持续落
后。
(2)相同点:①都发生在社会转型时期,②都是社会进步的产物。
不同点:①产生原因不同:中国晚清时期受西方势力的冲击;西方是本身社会发展的产物。
②特点不同:中国是信仰危机与民族危机并存;西方没有面临民族危机。
③结果不同:中国至今没有得到解决和恢复;启蒙运动导致西方新的信仰危机出现,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这一次远道而来的西方人无论是在物质上、制度上和科技上,最后都远远超过了
中国人”可知,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根据材料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军事、政治的入侵;根据所学知识可
知,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影响:根据材料“彻底摧毁了天朝的最后一丝颜面,中国人的天朝信仰彻底
崩溃,至今没有得到解决和恢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危机和信仰危机交织加重了中国的社会危机;根据所
学知识可知,西方列强的入侵刺激中国人探索解决危机的出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列强入侵造成中国持续落后。
(2)相同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西方的信仰危机都发生在社会转型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西方社会的
信仰危机都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不同点:①产生原因不同:根据材料一主旨可知,中国晚清时期受西方势力的冲击;
根据材料“一是新大陆的发现,二是地球在围绕太阳转。《圣经》居然对这两个事实只字未提!一下子就引发了信
仰危机”可知,西方是本身社会发展的产物。②特点不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是信仰危机与民族危机并存,
而西方没有面临民族危机。③结果不同:根据材料“彻底摧毁了天朝的最后一丝颜面,中国人的天朝信仰彻底崩溃,
至今没有得到解决和恢复”可知,中国至今没有得到解决和恢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导致西方新的信仰
危机出现。
56.背景:工业革命不断发展,增强了英国开拓世界市场的欲望;英国在对中国贸易中处于逆差地位。
原因:清朝国库收入处于增势,忽视国际贸易。扩大与英国贸易,可能给中国传统经济发展造成威胁;统治者在“天
朝上国”的心态下,注重朝贡贸易;坚持闭关政策。
【详解】背景:本问可结合鸦片战争的背景进行概括,可得出工业革命不断发展,增强了英国开拓世界市场的欲望;
英国在对中国贸易中处于逆差地位。
原因:从表格数据可看出,清朝国库收入处于增势,忽视国际贸易。再结合所学可从扩大与英国贸易,可能给中国
传统经济发展造成威胁;统治者在“天朝上国”的心态下,注重朝贡贸易;坚持闭关政策等方面概括。
57.理解:郭世勋对译文的修改,表面上折射的是 18 世纪末中英两国交往的礼仪差异,本质上却反映了两.种不同
文明类型的国家对待世界大势和各国交往认识上的差异。18 世纪末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已逐步迈入工业文明的
大门,他们急于寻找广阔的市场。而此时的清王朝处于农业文明的盛世时期,长期闭关锁国,沉醉于天朝上国思想
观念中,对近代国际准则、世界工业文明发展潮流毫无所知,对即将到来的危机茫然不觉。郭世勋修改译文的行为,
反映了清政府虚骄自大、故步自封的心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阻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详解】本题要紧扣 18 世纪末中国和西方时代特征去理解中西方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等方面差异,进而分析郭
世勋修改译文的行为的本质和消极影响。
58.(1)原因:长期作为对外贸易口岸的优势;清政府只允许广州一口通商的政策;大航海时代东西贸易的扩大;
地理位置优越。
影响:广州成为中国的象征;带动了丝绸、茶叶、瓷器的大量出口;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积累了丰富的外贸经
验。
(2)原因:五口通商格局使广州失去了外贸中心地位;上海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大批广东商人离
开广东扎根上海,形成人才优势。
认识:城市的兴衰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政府政策、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和人才状况,是影响城市兴衰的重要因素。
【详解】(1)原因:根据“广州从秦汉以来一直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得出长期作为对外贸易口岸的优势;
根据“清朝政府宣布只允许广州一口通商,将广州推上了中西贸易的枢纽地位”得出清政府只允许广州一口通商的
政策;根据“在世界经济进入航海时代的时候,西方一度只知广州,不知广东”得出大航海时代东西贸易的扩大;
地理位置优越。影响:根据“广州也就成了西方人眼中中国的象征”得出广州成为中国的象征;结合所学内容可知
带动了丝绸、茶叶、瓷器的大量出口;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积累了丰富的外贸经验。
(2)原因:根据“清朝‘一口通商’政策被强制性取消,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也获得了对外贸易的权力而迅
速崛起”得出五口通商格局使广州失去了外贸中心地位;根据“以上海为代表,它依靠长江水系的密集水网,拥有
一大批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作为腹地,成为长江流域城市群的龙头”得出上海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根据“1857 年已经有数万粤人在上海,开展上海与华南、上海与香港、上海与南洋、上海与欧美之间的贸易,广
东商人利用自己多年从事对外贸易积累的经验,帮助上海嫁接起上海沟通海内外的桥梁”得出大批广东商人离开广
东扎根上海,形成人才优势。认识:根据广州地位的变化和上海的崛起可以看出,城市的兴衰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政府政策、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和人才状况,是影响城市兴衰的重要因素。
59.(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的推动;天主教传播的需要。
影响: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为西方列强侵略提供了便利。
(2)不同:西学东渐主要传播宗教、科技与文艺,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有限;东学西渐主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政治制度,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详解】(1)其原因据“ 16~18 世纪,东西方才开始第一次真正的文化交往”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为新航路的
开辟,殖民扩张的推动;据“传教士传到中国的文化主要是“天学”,即西欧的宇宙论”可归纳出天主教传播的需
要。对中国的影响据“这些知识的传入,弥补了中国科学技术重实践轻理论的不足,起到了开拓中国人眼界的重要
作用”可得出促进中西交流、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同时传教士对中国的情况了解的越来越清楚,也为为西方列强
侵略提供了便利。
(2)据“这些知识的传入,弥补了中国科学技术重实践轻理论的不足,起到了开拓中国人眼界的重要作用”可归
纳出西学东渐主要传播宗教、科技与文艺,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有限;据“中国高度发达的文明、古老发达的伦理
观念、儒家的治国理论引起了启蒙思想家的强烈兴趣,他们在这里发现了另一个人类优秀文明”可总结出东学西渐
主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政治制度,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60.观点:亚当斯认为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中英外交礼仪规则冲突,其说法掩盖了英国侵略中国的本质。
论述:19 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而在中英贸易关系
中,英国一直处于贸易逆差地位。 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获取暴利。而此时实
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清朝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此后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政府以硝烟为借口,发动了鸦片
战争。但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抵抗不住英国的侵略,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
京条约》。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所以鸦片战争是英国为了其目的发动的对中国的侵略。
【详解】据“战争的原因是磕头”可得出亚当斯的观点,即认为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中英外交礼仪规则冲突,其说法
掩盖了英国侵略中国的本质。论述可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背景、目的和结果以及对中国产生的危害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