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2022年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刷题练
加入VIP免费下载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2022年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刷题练

ID:652385

大小:2.56 MB

页数:23页

时间:2021-04-0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 18 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1.(2021·河北高三二模)《蔡锷集·军国民篇》中曾这样写道∶"甲午一役以后,中国人士不欲为亡国之民者, 群起以呼啸叫号,发鼓击锤,声撼大地。……未几有戊戌变法自强之举,此振兴之自上者也。逾年有长江一带之骚 动,此奋起自下者也。同时有北方诸省之乱,此受外族之凭陵,忍之无可忍,乃轰然而爆发者也。"这说明 A.甲午战争引发了戊戌变法运动 B.当时中国社会政局比较动荡 C.义和团运动是自下而上的斗争 D.中国人的民族意识逐渐增强 2.(2021·内江市市中区天立学校高三开学考试)1898 年 4 月,恭亲王奕沂等人在奏开岳州等四处为商埠折中称: “中国自通商以来,关税逐渐加增……臣等再四筹维计,添设口岸,藉辟利源。”清政府采纳建议,首次自开湖南 岳州、福建三都澳、秦皇岛、江苏吴淞等四处为商埠。这体现出清政府 A.求富促进自强的洋务实践 B.推行“新政”挽救利权的努力 C.抵御列强资本输出的策略 D.应对统治危局采取的政策调整 3.(2021·广东韶关市·高三一模)1905 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一套《大清帝国全图》,图一、图二(注: 图二中标题分别是:西洋历史地图、万国舆图、最新满洲朝鲜地图、东西两半球图、全球平方图、东三省铁路图) 是该书中两页,综合两页内容信息,可推知当时 A.国人近代化意识增强 B.地图出版物相当畅销 C.进行铁路建设为要务 D.开始产生了版权思想 4.(2021·内蒙古包头市·高三期末)1904 年,康有为观看牛津大学学生剧社表演后说,西方戏剧(舞蹈)萌蘖 于中国,二者在肢体语言、风俗习惯上有诸多相似,应“舍已从人,尽以泰西为师”。这表明康有为主张 A.新陈代谢维护传统文化 B.关注治国理念的本土化 C.西学中源宣传西方文化 D.托古改制实行全盘西化 5.(2021·安徽高三开学考试)甘必大为法国共和派领袖,普法战争期间积极组织抗击普鲁士的爱国活动。20 世 纪初,中国留学生群体主办的报刊,如《江苏》(江苏留日学生主办)等都突出介绍了他的事迹;梁启超主笔的《新 民丛刊》也刊登了《法国爱国者甘必大纪念碑》的照片。这些宣传意在 A.鼓吹民主共和,推行排满革命 B.传播启蒙思想,弘扬理性主义个 C.宣扬民族主义,激发爱国精神 D.介绍法国经验,推行政治变革 6.(2021·河南高三月考)1898 年,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而采天下之舆 论,取万国之良法",开制度局推行新政改革,但没有直接提开议院。这说明 A.财政困难制约了各项改革措施 B.新政改革并未借鉴外国经验 C.维新派缺乏政治智慧急于参政 D.维新派意识到变法阻力较大 7.(2021·广东珠海市·高三一模)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中国南方五省"东南互保",免除了列强的南顾之 忧。不久浙江、福建、两广、山东、四川、山西、河南相继参加,互保区域扩大到 13 省。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 发兵勤王,而且事后也未被追究。由此可知 A.清政府已经土崩瓦解了 B.清政府地方已实行自治 C.南方与清政府分庭抗礼 D.清政府中央权威已下降 8.(2021·湖北武汉市·高三月考)许倬云在《大国霸业的兴废》中指出:士大夫一方面组织湘军平定太平天国, 另一方面又不敢取清政府而代之;一方面提出区别于中央的“东南互保”政策,另一方面没有组建新政权。这种“矛 盾”的存在说明 A.清政府极力维护中央权威 B.清政府统治秩序已经瓦解 C.儒家意识形态影响较深远 D.科举制是封建统治的基础 9.(2021·赤峰二中高三月考)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社会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真正的变化是从甲 午中日战争后开始的。得出上述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的成效 B.开始编练新军,对军队进行西式改革 C.上层建筑变革提上议事日程 D.实业救国已成为资产阶级的共识 10.(2020·红桥区·天津三中高三月考)下表为 20 世纪初中国部分地区物价参照表。这表明当时( ) 地区 鲜梨 生猪 稻谷 红糖 食盐 洋纱 云南陆良 1 分钱/斤 2.5 元/头 5 分钱/斤 1.1 元/斤 0.5 元/斤 云南宣威 5 分钱/斤 1 元/斤 0.5 元/斤 广西向都 5 分钱/斤 0.5 元/斤 2 元/斤 A.工农业之间剪刀差巨大 B.西方对中国侵略深入内地 C.农产品的竞争优势明显 D.民族工业的国内市场广阔 11.(2021·高三期末)19 世纪中后期,原来“一直处在思想话语边缘”的诸子学进入了士人 关注的视野。 派别 相关史事 兵家 1861 年,胡林翼编撰的《读史兵略》出版,产生了很大影响。 农家 1863 年,夏燮为《广蚕桑说》作序时说,蚕丝出口之数惊人,几与茶叶相同,如不注意技术改进,这个维 持贸易平衡的产业将无法持续。 墨家 1896 年,王仁俊根据《墨子·尚同》“ 选天下之贤者立以为天子”论证泰西“举民主,有万国公法,皆取 于此。”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借助诸子思想宣传西学 B.探讨西方思想源于中国 C.动摇中国传统价值观念 D.借以探索救亡图存道路 12.(2021·齐河县实验中学高三月考)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迫切希望向西方学习, 改变现有制度。同时,先进知识分子也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主张变法维新,历史选择了他们成为资产阶 级的代言人。这主要说明 A.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B.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开始上升到制度层面 C.知识分子与民族资产阶级有共同的愿望 D.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 13.(2021·长治市第一中学校高三期末)梁启超思想曾多次转变。19 世纪末他追随康有为宣传维新;20 世纪初 又接受进化哲学,思想主张转向民主共和;1919 年在《欧游心影录》中,他主张尽弃西方思想,回归中国传统思 想。梁启超思想的变化折射出 A.知识分子思想与时俱进 B.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 C.清末民初社会转型艰难 D.资产阶级的妥协软弱性 14.(2021·广东佛山市·高三三模)1895 年 12 月,上海强学会成立,特别强调要学习西方思想、先进的自然科 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其机关报-《强学报》采用孔子纪年,刊发上谕及政论文章,并接受西方七日为一星期及 星期日休假的习惯。可见,强学会 A.体现了维新运动的西学观念 B.显示了维新变法组织的多样性 C.唤起了有志之士的忧患意识 D.体现了新学与旧学交融的特征 15.(2021·聊城市·山东聊城一中高三期末)1903 年的中日《通商行船续约》第 9 款规定: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 任何国家在华取得的特权,日本都要“完全无缺”地“一体均享”。这一规定 A.促成了日本独霸中国 B.有利于中日经济交流 C.体现片面最惠国待遇 D.促进了国际关系和谐 16.(2021·山东威海市·高三期末)下图为 1908 年 2 月 26 日刊登在《神州日报》上的一幅漫画。它反映了作者 A.对义和团运动的批判 B.对民族危机加深的担忧 C.对列强肢解中国的愤慨 D.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向往 17.(2020·济南市·高三月考)1904 年,康有为在观看牛津大学学生剧社表演后指出,西方戏 剧(舞蹈)萌蘖于中国,他列举了二者在肢体语言、风俗习惯上的诸多相似之处。他由此呼吁中国戏剧、舞蹈“舍己 从人,尽以泰西为师”。康有为意在 A.行托古改制实现变法革新 B.融合中西文化呼唤制度变革 C.借西学中源宣传西方文化 D.推动新陈代谢维护传统文化 18.(2021·天津高三期末)甲午战争后,维新思潮在国内发展较快,颇有影响的《国闻报》在天津法租界创办, 不仅登载国内外时事,还经常发表社论,抨击帝国主义侵略和国内顽固守旧分子。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国闻报》 的宣传 A.使维新思想成为国人共识 B.使维新运动得到舆论的广泛支持 C.开启了中国报刊的近代化 D.促进了中国思想领域的新陈代谢 19.(2021·安徽芜湖市·高三期末)蔡锷曾谈及义和团运动说:“甲午一役后,中国人士不欲为亡国之民者,群 起以呼啸叫号,发鼓击钲,声撼大地……有北方诸省之乱,此受外族之凭陵,忍之无可忍,乃轰然而爆发者也。” 据此分析,蔡锷 A.赞同义和团运动抵御外来侵略 B.认为农民阶级能够解决危机 C.认为外族侵凌激发义和团运动 D.批评运动带来北方诸省之乱 20.(2021·云南昆明市·高三其他模拟)1906 年,梁启超指出,中国民智未开,必须通过渐进的道路实现民主 政治,在教育普及之前必须经过开明专制的过渡期:国体是君主或共和并不重要,只要是民主政体即可。这种认识 A.反映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主张 B.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支撑 C.调和了立宪派与革命派的矛盾 D.指明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 21.(2021·北京西城区·高三期末)1899 年,梁启超提出:“欲国家之独立,不可不谋增进国民之识力。欲增 进国民之识力,不可不谋转变国民之思想。”下列属于戊戌变法的措施并在日后发挥此作用的是 A.编译《四洲志》 B.首次派遣留学生 C.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D.京师设立大学堂 22.(2020·漠河市高级中学高三月考)盛宣怀于 1896 年上奏朝廷:“莫若径免天下中途厘金,加关税为值百抽 十,令彼(西人)无所借口。免厘则出口土货易于流通,加税则进口洋货或渐渐减少。取益防损,利在无形”。盛 宣怀此举意在 A.为民族资本企业减轻税负 B.为清朝政府挽回一些利权 C.修改《马关条约》的规定 D.借机废除协定关税的特权 23.(2021·山东潍坊市·高三期末)关于“公车上书”,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说:当时举京师之人,咸以 康为病狂,大臣阻格,不为代达;茅海建在《戊戌变法史事考》中认为:康有为组织的十人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 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据此可知 A.梁启超作为参与者的陈述更加真实可信 B.对“公车上书”存在不同的记录和看法 C.历史叙述并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史学家综合多种叙述考证即可确认真相 24.(2021·辽宁高三期末)康有为称严复“译《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者也”,并发出“眼中未见有此等人”的 赞叹。这一赞誉主要是基于严复 A.明确反对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B.借助进化论宣传维新思想 C.托古改制,指出中国未来之路 D.呼吁民众自强以救亡图存 25.(2021·广西玉林市·高三二模)有观点认为,“戊戌维新较同治维新(洋务运动)进步者,在觉悟徒恃西技不 足以图强,而提出借鉴西教,易法更制之主张。但其仍蹈同治维新之故辄者,则迷信清廷之足与有为,欲籍保皇以教 国。”此观点强调戊戌维新 A.挽救了民族危亡 B.秉承“中体西用”思想 C.完成了政治改革 D.兼具创新与守旧的色彩 26.(2021·辽宁葫芦岛市·高三期末)19 世纪末在中国从南往北的火车上,有许多年轻人兴奋地诉说着在讲座 中听到的新消息,“摧廓伪说,犁庭扫穴……起亡经,翼圣制,其于孔子之道庶几御侮云尔。”这部著作是 A.《新学伪经考》 B.《孔子改制考》 C.《古议院考》 D.《变法通议》 27.(2020·红桥区·天津三中高三月考)下表为百日维新之前提出的各类变法方案。 时间 人物 变法要求 1897 年 12 月 16 日 严修 《奏请设经济专科折》 1898 年 1 月 17 日 荣禄 《参酌中外兵制设立武备特科》 1898 年 1 月 27 日 严复 《拟上皇帝书》 1898 年 1 月 28 日 康有为 《请大誓臣工开制度局革旧图新以存国祚折》 1898 年 2 月 10 日 伍廷芳 《奏请变通成法折》 1898 年 5 月 22 日 张謇 《农工商标本急策》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变法措施已在全国推行 B.朝廷鼓励官民上书言事 C.维新变法形势不断发展 D.军事改革成为变法重点 28.(2021·校高三月考)1901 年,户部建议各省试行“房间捐输”“按粮捐输”及增抽 厘捐等办法,并声明如果上述办法“窒碍难行”,各省还可“因时制宜”“另行筹措”,只要求“凑足分派之数, 如期汇解”。这一做法旨在 A.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 B.应对高涨的国内革命 C.偿付巨额的战争赔款 D.推动“新政”顺利进行 29.(2020·广东揭阳市·高三期中)颜柄罡在《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提到:戊戌变法倡导博爱、平等、 自由、人权等思想观念并没有因为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材料反映了 A.戊成变法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B.戊成变法提倡实行君主立宪制 C.戊成变法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 D.戊戌变法因为戊戌政变而失败 30.(2021·湖北高三其他模拟)维新派对中华民族的愚昧落后深为忧虑,但却不为民愚而悲观失望。在他们看来, 中国之所以人才乏绝,并不是"天之不生才也",而是"教之道未尽也"。维新派这一思想 A.直接导致了科举制的废除 B.有利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 C.推动思想解放潮流的出现 D.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 31.(2020·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的基督教狂热和义和团的反基督教狂热,“文化方向似 乎相反,制度土壤却大体一致。太平天国封王,义和团奉旨造反”,大闹京师,不仅反“洋教”,而且对戊戌维新 反攻倒算。该学者意在说明 A.两者在本质上都不利于现代化 B.义和团盲目排外愚味无知 C.二者都是西学在中国的异化 D.太平天国推动了文化更替 32.(2020·浙江高三月考)有史书记述说,外国士兵闯入紫禁城宫禁地区,皇宫中收藏的历代珍贵文物、书画、 古藉,惨遭劫掠,损失惨巨。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三百余册,图书四万六千余册被焚毁或抛弃。该史书记述的 这一强盗情形发生于 A.1842 年 B.1860 年 C.1900 年 D.1937 年 33.(2020·四川内江市·高三一模)戊成变法时期,光绪帝颁布上谕:“中国向本重农,惟向无专董其事者,非 力为劝导,不足以鼓舞振作。”为此,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各直省督抚设立分局,遴派通达时务公正廉明绅士总 司其事。据此可知 A.变法重新回到农本传统思想 B.光绪帝否定了洋务运动成果 C.维新派确立了农业改良政策 D.工商皆本成为中国上层共识 34.(2020·山西省夏县第二中学高三月考)1895 年正月 27 日,时人日记写道:“海内豪俊无不以改法为救时, 守故为失策者矣。”戊戌维新期间人思自奋,争言维新是朝野上下相与鼓荡的潮流。这说明当时 A.社会各阶层均拥护变法 B.清廷各派变革主张趋同 C.资产阶级实力异常强大 D.变革成为一种社会趋向 35.(2020·浙江衢州市·高三月考)严复非常赞同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即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基础, 又强调“物竞天择”的生物进化规律对于人类社会同样起作用,“达尔文曰,物各竞存,最宜者立,动植如是,政 教亦如是也。”严复举了澳洲黑人被外来民族所征服的例子,说明无论生物界还是人类,其生存的关键是物种自身 的优劣,是物竞天择的规律在起作用。上述材料表明严复宣传进化论旨在 A.奋起变革,救亡图存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师夷长技以制夷” D.托古改制,变法维新 36.(2020·沙坪坝区·高三月考)1900 年 6 月,清政府向英、法、德、俄等十一国宣战之后,两江总 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当即表示拒绝承认其有效性,随后与外国领事展开交涉,并达成一系列协议。此事件 A.冲击了清政府的统治权威 B.保证了河北、山东地区的稳定 C.掀起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D.表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37.(2020·海原县第一中学高三月考)1901 年清政府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以近代化的视角认识该事件,以下 正确的是 A.外交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提升 B.体现了外交体制逐渐与国际接轨 C.便于列强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D.表明清政府放弃闭关政策 38.(2020·河南高三月考)由庚子事变而激起的革命风潮,无处不在,浸浸乎弥漫天下。当革命风潮层浪叠起, 聚集以成高山滚石之势时,清王朝“成败兴亡之数”已然铸就。据此可知,庚子事变 A.激起义和团运动爆发 B.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C.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D.使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9.(2020·安徽滁州市·高三月考)光绪二十七年,除洋布大宗之外,一切日用皆能体华人之心,仿华人之制。 如药材、颜料、瓶縊、针纽、肥皂、蜡烛、钟表、玩器,悉心讲求,贩运来华,虽僻陋市场,摩所不至。这种情况 表明 A.中国的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 C.列强在诸多领域侵略中国 D.中国市场由被动转为主动开放 40.(2020·江苏南通市·高三期中)下表为 1902~1904 年中国译书统计简表。据此分析,当时( ) A.日本对华文化侵略不断加深 B.“中体西用”的思想遭到彻底否定 C.民主科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D.救亡图存的路径发生重大变化 41.(2021·山西吕梁市·高三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贵绣球》是汤颐琐于 1905 发表的一篇白话小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 小说梗概如下: 主人公黄绣球,居住在一处叫自由村的地方,当地物产丰盈,田地广阔,一向与外村人不通往来。外村人美慕 他村上富饶。就渐渐拿起手段来欺侮,弄得自由村全无一点自由乐趣。她原是个不识字、贤妻良母式的旧时代妇女, 受到丈夫黄通理思想的影响,放了足。又在梦中得到法国罗兰夫人的点拨,知识大进。她感化了两个女尼,通过她 们四处讲唱,团结了一批人,与丈夫分头开办了男女学堂。在新任官的支持下,又添设新学堂,官民合作,大见成 效,使所居自由村面貌换然一断。继而又到邻村开辟事业,也取得成功。但本村因昏官维任,推残教育.倒行递施。 最后黄氏夫妇领导自由村成立武装,实行了地方独立。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 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要准确全面。) 42.(2020·陕西西安市·高三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政府拟了一份对外“和约”。“和约”虽不具法律效力,但作为历史 材料却能真实地反映作者及部分团民的思想。内容如下: 从材料中提取两则或两则以上的“和约”内容,指出这些“和约”内容所反映出的团民思想,并就该思想进行评析。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和约”内容及所反映出的团民思想,评析务必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43.(2021·东莞市光明中学高三开学考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实学"概念的某些思想内容虽早已有之,但把这些内容升华为“实学"概念,则始于北宋程颐。尔后, 宋元明清时期的许多实学家都沿用这一概念,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中国的实学思想,从而构成了长达 800 多年的中 国实学思潮。 阶段 时间 概况 产生与发 展 从北宋至明 中叶 这一历史时期的实学还不完备,还不能够真正把“实体”与“达用”两者结合起来,未 形成完整系统的实学思想体系 发展 从明中叶到 清乾嘉时期 比宋元时期具有更加丰富的社会内容,主要代表人物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 等;随着“西学东渐”而在科学领域开创了重实践、重验证、重实测的时代新风 高涨并转 型 从清代道咸 到同光年间 这一历史时期的实学思想,主要是围绕“救亡图存”这一时代主题而展开。晚清实学的 最大特点,既继承了中国古典实学的成分,又大量地吸收了西政与西学,企图以西学之 实补中学之虚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实学”发展历程的认识。(要求史实准确,逻辑 f,表述清晰。) 44.(2021·济南市·高三月考)1902 年,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指出“小说为 文学之最上乘”,并主张“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小说 文体 简介 《新法螺先生 谭》 科幻 小说 叙述主人公新法螺从地球到月球、金星,最后重返上海的奇异经历。小说中涉及了大量 的技术名词,如“离心力”“卫星”“洗脑”“循环系统”“动物磁器学”等 《二十年目睹 之怪现状》 (1909 年) 章回 体小 说 全书以主人公“九死一生”的经历为主要线索,从他奔父丧开始,至其经商失败终止。 通过这个人物 20 年间的遭遇和见闻,揭露了从光绪十年(1884 年)中法战争前后至光 绪三十一年左右的清末社会的黑暗现实,并从侧面描绘出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 《新中国》 (1910 年) 科幻 小说 小说以第一人称写作,是一部以梦为载体的幻想之作。书中写到:“万国博览会”要在 上海浦东举行,为此在上海滩建成了浦东大铁桥和越江隧道,还造了地铁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梁启超认识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45.(2020·凌源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三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5 年清政府派戴鸿慈等五大臣赴俄,会见俄国大臣维特,询问其对于中国仿行立宪的意见。维特认 为应先从制定法律入手,且务必延请中西法律专家认真研究,权衡利弊。确定律法后,君臣民众均要遵守,然后才 能将立宪提上日程,这一过程大约需要五十年时间进行准备。因为“欲速不能,过迟不可。上急行而下不足以追步, 则有倾跌之虞;上不行而下将出于要求,则有暴动之举。”——摘自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 请从以上材料中提取任意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 理,表述清晰) 46.(2020·校高三月考)清光绪十六年(1890)三月三十一日,中英签订《烟台条约续增专 条》,次年三月一日,重庆海关成立,标志着重庆开为商埠。下列 4 幅图片反映了重庆开埠后诸多方面的变局。 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叙述近代重庆开埠后的诸多变局。(要求:运用图片反映的相关史实,从 三个及以上角度加以叙述,按叙述层次和逻辑程度给分。 47.(2021·徐州市铜山区大许中学高三期末)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官制、财政、宪法、海陆军、经营新疆、合满汉、教男女、改元迁都,农工商矿各事,上皆深然之。 新政之旨,有自上特出者,每一旨下,多出奏折之外,枢臣及朝士皆茫然不知所自来,于是疑上谕皆我所议拟,然 本朝安有是事?——《康南海自编年谱》,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 材料二 (康有为)说一个国家只要能立宪,皇帝有无是无关紧要的。当时英国有皇帝,德国、日本、意大利 也都有皇帝,我们不必定要革命废皇帝,我们尽可一意推行宪法,让满洲人仍做皇帝也要得。……康有为实在没有 看清楚,他以为只要光绪皇帝听他话,变法就变得成,这是他的大错误。 ——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戊戌政变之后)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 怀忧国忧时之思;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他们在维新运动中 种种实践活动,为后来的改革留下了历史的起点。——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的变法主张。如何理解“疑上谕皆我所议拟,然本朝安有是事”? (2)材料二中钱穆认为康有为的大错误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变法失败的原因还有哪些? (3)立足现代化视角,如何理解材料三中的“历史的起点”? 48.(2021·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与世界文明交汇中,中国女人缠足在晚清成为愚昧落后的象征。进步知识分子认为没有新女性将难以抚 育新国民,1883 年康有为在广东创制《不裹足会草例》倡导女子不缠足并率先给自己的女儿放足,之后发起成立 全国性不缠足组织,为争取女权而奔走呼喊。1898 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请禁妇女裹 足折》,从强国保种的 角度向朝廷倡议放足,希望从国家层面加以规范。1901 年清廷正式以官方名义劝导女子放足,当时《大公报》《天 足会报》等各种报刊大量刊载批判缠足与提倡放足的文章,一些关于戒缠足的歌谣、漫画、弹词也广为传布。1904 年政府颁布《劝行放足歌》,并于 1907 年学部奏定女子小学堂、 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中明确要求废除女子缠足。 ——据张德安《身体教育的历史一关于近世中国教育的身体社会史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晚清废除缠足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废除缠足运动出现的原因。 49.(2020·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六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 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中英《南京条约》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 进口税。——中日《马关条约》 材料三 大清国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 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 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辛丑条约》 (1)比较材料一、二反映的条约内容的异同。 (2)《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进入了争夺侵华权益的新阶段。请结合材料三加以说明。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列强侵华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50.(2020·浙江衢州市·高三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入侵下,一方面不断坠入半殖民地深渊,另一方面,各界人士救亡图存,于是 中国在充满沉沦与上升、发展与不发展的矛盾中由传统社会向近现代社会转型。这一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社会变 迁体现在方方面面,而中国又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农村占据着广阔的区域,在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背景之下,农 村社会发生了重要变化,这种变化又深深的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前进与发展。 ——摘引自潘晨《试论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与社会变迁》 材料二 面对列强的战争侵略,张謇 1879 年就认为:“中国大患不在外侮之纷乘,而在自强之无实。”中国 要不受侵略,最根本的是要真正自强,要做实事,自强要落到实处。……甲午战争的结局是中国惨败,这使张謇深 深遗憾;《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中国主权严重丧失,更使张謇深受刺激,外国资本大量涌入中国,中国人该怎么 办?当时,“设厂自救”的呼声很高。办厂,与列强争利权,这是当时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 ——摘引自王敦琴《张謇“父教育而母实业”之内蕴及其当代意义》 (1)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一中“农村社会发生了重要变化”的表现,并分析“变化”的根源。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当时许多有识之士呼吁“设厂自救”的原因,并概括张謇“设厂自救”的举措。 参考答案 1.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中国人“不欲为亡国之民”,出现了“振兴之自上”的“自强之举”即 戊戌变法,爆发了“奋起自下”反对“外族之凭陵”的义和团运动等,说明中国人的民族意识逐渐增强,D 项正确; 甲午战争引发了戊戌变法运动只是一部分信息,不是材料主旨,A 项错误;当时中国社会政局比较动荡与材料主题 思想不符,B 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是自下而上的斗争只是材料部分内容,不是材料反映的中心问题,C 项错误。 2.D 【详解】据题意可知,奕䜣等人是为了增加关税,开辟财源而奏请设立新的商埠,由此可知清政府的行为是为了应 对当时的民族危机而采取的政策调整,故选 D;洋务运动在 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就已经宣告破产,排除 A; 1898 年清政府尚未实行“新政”,排除 B;清政府的这一行为并不是为了抵制列强的资本输出,排除 C。 3.A 【详解】 据题意可知这套地图涉及近代世界地理知识,该书的出版反映了近代中国人近代化意识的增强,故选 A;“相当畅 销”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 B;铁路图只是其中的部分内容,不能说明进行铁路建设为要务,排除 C;D 项与题意 主旨不符,不能体现,排除。 4.C 【详解】康有为认为西方的舞蹈来源于中国的戏剧,并主张“舍己从人,尽以泰西为师”,可见其主张西学中源并 宣传西方文化,C 正确;康有为主张“舍己从人,尽以泰西为师”,排除 A;康有为主张西化而非本土化,排除 B; 托古改制在材料中并未体现, 排除 D。 5.C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甘必大之所以被大力宣传,主要是因为其抵抗普鲁士的爱国行为,这些媒体 宣传甘必大的事迹其目的还是在于救亡图存,故答案为 C 项;这些媒体宣传甘必大的重点在于他的爱国行为,并非 其民主共和思想,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涉及启蒙思想,排除 B 项;D 项表述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6.D 【详解】材料显示,康有为对《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开议院”的主张作了修正,这是其意识到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为减少变法阻力、尽快推行新政改革的表现,D 项正确;A 项材料不能说明.排除;B 项与材料中的“取万国之良法” 不符,排除;材料体现了维新派具有政治智慧,C 项错误。 7.D 【详解】根据“……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而且事后也未被追究。”可得出在列强入侵的过程中,清政 府的权威不断被削弱,统治根基动摇,D 项正确;ABC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 8.A 【详解】根据“另一方面又不敢取清政府而代之;一方面提出区别于中央的“东南互保”政策,另一方面没有组建 新政权”可得出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及八国联军侵华的过程中,清代地方的势力不断壮大,但始终没有被地方取代, 这反映出清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极力维护中央权威,A 正确;已经瓦解的说法错误,排除 B;CD 项与材料主旨无关, 排除。 9.C 【详解】甲午战争后,以康有为、严复等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所以是上层建筑变革提上了议事日程,故 C 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仍然是被侵略的状态,维新变法运动失 败,该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 A 项错误;从 19 世纪 70 年代中期起,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 福建三支新式海军,早于甲午中日战争,故 B 项错误;甲午战争后实业救国没有成为资产阶级的共识,说法与史实 不符,故 D 项错误。 10.A 【详解】通过观察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初中国西南地区鲜梨、稻谷等农业产品价格远低于红糖、 洋纱等工业品价格,表明当时工农业之间剪刀差巨大,A 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西方对中国“侵略深入内地”,B 项错误;农产品的竞争优势明显与鲜梨、稻谷价格远远低于红糖、洋纱等不符,C 项错误;20 世纪初,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的中国,在国内外反动势力控制下,民族工业的国内市场并不广阔,D 项错误。 11.D 【详解】据材料诸子学进入了士人关注的视野,如用《墨子》“论证泰西‘举民主,有万国公法,皆取于此’”等, 其主要目的是从传统文化中寻求探索救亡图存道路,故选 D 项;借助诸子思想,主要不是为了宣传西学,排除 A 项; 诸子学进入了士人关注的视野,不是为了探讨西方思想源于中国,胡林翼和夏燮也没有体现,排除 B 项;材料没有 体现动摇中国传统价值观念,排除 C 项。 12.D 【详解】根据材料“先进知识分子也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主张变法维新,历史选择了他们成为资产阶级 的代言人”可知,历史选择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成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 所以 D 正确;“A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所以 A 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开始”上升到制度层面,所以 B 错误;材料反映历史选择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成为资产阶 级的代言人,无法体现知识分子与民族资产阶级有共同的愿望,所以 C 错误。 13.C 【详解】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梁启超的思想转变历程体现了其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努力,同时也折射出清 末民初社会转型的困难,C 正确;A 是梁启超思想变化的直接体现而非“折射”,排除;梁启超最后回归传统思想, 与 B 中的“向西方学习”不符,排除;梁启超思想的转变体现了资产阶级不屈不挠的探索,而非软弱性,排除 D。 14.D 【详解】强学会强调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接受西方习惯的同时,采用孔子纪年等,体现出强学会具有新学与旧学 交融的特征,D 项正确;西学观念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不是材料的整体,A 项错误;材料并未显示维新变法“组 织”的多样性,B 项错误;材料与忧患意识的觉醒无关,C 项错误。 15.C 【详解】无论哪个国家在华取得的特权,日本都要“一体均享”,这是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表现,故 C 符合题意;1903 年日本尚未实现独霸中国,排除 A;这一规定是不平等条约,不利于中日经济的交流,不能促进国际关系和谐,排 除 BD。 16.B 【详解】由漫画“拔除羽翼”的信息可知,20 世纪初列强们争相削弱剥削中国。这反映了作者对民族危机加深的 担忧,故 B 正确;此时义和团运动已经被镇压,故 A 错误;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肢解中国的迷梦,故 C 错误;漫 画和资产阶级革命无关,故 D 错误。 17.C 【详解】20 世纪初,康有为提出西方戏剧(舞蹈)最初产生于中国,呼吁中国戏剧、舞蹈“尽以泰西为师”,其目 的在于借西学中源宣传西方文化,C 项正确;变法革新在 1898 年已经失败,A 项错误;融合中西文化“呼唤制度变 革”与呼吁学习西方的戏剧、舞蹈不符,B 项错误;推动新陈代谢维护传统文化与“尽以泰西为师”不符,D 项错 误。 18.D 【详解】《国闻报》不仅登载国内外时事,还经常发表社论,抨击帝国主义侵略和国内顽固守旧分子。这在甲午战 后,促进了国人的思想解放,即促使中国思想领域新陈代谢,故 D 正确;“国人共识”说法欠妥,故 A 错误;“舆 论的广泛支持”不符合史实,故 B 错误;《国闻报》不是中国报刊近代化的开端,故 C 错误。 19.C 【详解】材料“此受外族之凭陵,忍之无可忍,乃轰然而爆发者也”体现的是外国的入侵是导致民族矛盾激化的主 要原因,C 正确;ABD 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 C。 20.A 【详解】梁启超认为中国人民智未开,因此应当采取开明专制,只要是民主政体即可,而开明专制往往指的是君主 立宪,这体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主张,A 正确;1906 年维新变法已经结束,排除 B;梁启超依然主张采取渐 进式的立宪道路,这与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采取暴力手段的革命道路有别,因此其认识不能调和两个派别之间的矛 盾,排除 C;资本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不通,排除 D。 21.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京师大学堂设立于戊戌变法期间,成为北京大学的前身,后来在新文化运动中成为运 动的中心阵地,故选 D;《四洲志》是林则徐在鸦片战争爆发前便已的,排除 A;洋务运动中就出现了派遣留学生 的行为,排除 B;废除八股,改试策论没有实行成功,该措施被废除,直到清末新政期间科举制才被废除,排除 C。 22.B 【详解】19 世纪末,盛宣怀建议政府免除国内贸易的“厘金”,提高关税税率,促进土货流通,限制洋货倾销, 以达到“取益防损”的意图是为清朝政府挽回一些利权,B 项正确;为民族资本企业减轻税负只是其中一部分信息, 不是洋务派盛宣怀整个主张要表达的意图,A 项错误;材料与《马关条约》的规定无关,C 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 盛宣怀要借机废除协定关税的特权,D 项错误。 23.B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关于公车上书这件事,梁启超和茅海建有着不同的记载,因此 B 正确;梁启超受到变法立场 的影响,陈述的历史可能会有一定的误差,A 排除;历史叙述可以客观准确的再现历史事实,C 排除;D 与材料无 关,排除。故选 B。 24.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严复通过翻译《天演论》来宣传维新思想,激发国人的危机意识,因此得到康有为的 赞誉,B 正确;严复在译著中并未明确提出建立君主立宪,排除 A;C 是康有为学说的特征,排除;D 不能解释康有 为盛赞严复,排除。 25.D 【详解】材料观点前半部分认为戊戌维新对比洋务运动有进步性,即借鉴西方制度,材料观点后半部分认为戊戌维 新与洋务运动一样都迷信清政府而革新不足,材料强调戊戌维新的进步与守旧的特点,D 正确;A 与材料无关,排 除;维新变法是对“中体西用”的突破,B 排除;戊戌变法并未完成政治改革,以失败告终,C 排除。故选 D。 26.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 世纪末,用孔子之道“摧廓伪说”,作为救亡御侮依据的是康有为的《新学伪经 考》,A 项正确;《孔子改制考》与“摧廓伪说”不符,B 项错误;梁启超的《古议院考》并未用孔子的名义“摧 廓伪说”,C 项错误;“于孔子之道庶几御侮”与梁启超《变法通议》不符,D 项错误。 27.C 【详解】由表格内容可以看出,从 1897 年 12 月到 1898 年 5 月,主张变法的认识提出了各方面的变法措施,由此 可看出维新变法的形势在不断发展,故选 C;维新变法的措施很快失败,没有在全国推行,排除 A;由表格内容看 不出朝廷的鼓励,排除 B;军事改革只是变革的部分内容,无法说明成为重点,排除 D。 28.C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 1901 年以及材料中的“筹措”“凑足分派之数”表明,户部通过建议各省采取各种办法, 筹集分派到地方各省钱款,以解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巨额赔款,C 项正确;材料所列内容与抵抗西方侵略无关, 而且《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排除 A;1901 年国内革命形势并未高涨,排除 B;“新 政”推行的资金并不是通过各省筹集而来,排除 D。 29.A 【详解】根据“并没有因为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可得出 其强调变法在思想方面的作用,变法失败了,但客观上促进了思想解放,A 项正确;BD 项与主旨无关,排除;中国 现代化的进步是洋务运动,排除 C。 30.B 【详解】19 世纪末,维新派为改变民族的愚昧落后,积极奔走,呼吁培养人才,改变“教之道未尽”的主张,有 利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B 项正确;19 世纪末维新派主张改革教育的思想不是 20 世纪初清政府废除科举这一选官 制度的直接原因,A 项错误;维新派主张教育改革的思想是当时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表现,不是原因,C 项错误; 维新派要求改革教育与 20 世纪早期的新文化运动没有直接联系,D 项错误。 31.A 【详解】太平天国的基督教狂热和义和团的反基督教狂热实际上都是农民阶级进行斗争的工具,但太平天国封王, 义和团奉旨造反,他们都没有引领中国社会的进步,在本质上都不利于现代化,故选 A;B 项仅阐述了义和团,没 有全面涵盖题意,排除;太平天国和义和团都是利用了基督教,而非西学在中国的异化,排除 C;太平天国将基督 教思想和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糅合起来,实际上并没有推动中国的文化更替,排除 D。 32.C 【详解】题干情境的关键信息是“外国士兵闯入紫禁城宫禁地区”、“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三百余册,图书四 万六千余册被焚毁或抛弃”,再结合所学知识(必修一有《八国联军将翰林院的藏书室洗劫一空》插图)可知,这 一情形发生于 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C 正确;1842 年是鸦片战争时期,当时英国并未进入北京城,排除 A;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并未进入紫禁城宫禁地区,排除 B;1937 年日本全面侵华之前,皇宫中收藏的历 代珍贵文物、书画、古藉,已经被劫掠损毁,排除 D。 33.C 【详解】材料“中国向本重农,惟向无专董其事者,非力为劝导,不足以鼓舞振作”体现的是维新变法期间,以光 绪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通过设立专门的机构来推动农业改革,C 正确;A 说法不符合史实,维新派主张发展民族资 本主义,A 排除;光绪并未否定洋务运动的成果,B 排除;D 错在“共识”,排除。故选 C。 34.D 【详解】 从材料中“海内豪俊无不以改法为救时”“争言维新”“潮流”可以看出变法改革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趋势,是无法 阻挡的潮流,故 D 项正确;“各阶层均拥护”的说法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故 A 项错误;从材料的时间上看,此时正 处于维新变法前。从“朝野上下相与鼓荡的潮流”无法得出清政府各派的主张是否一致的问题,故 B 项错误;近代 资产阶级实力异常强大说法与史实不符,故 C 项错误。 35.A 【详解】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基础,强调“物竞天择”的生物进化规律对于人类社会同样起作用,用澳洲黑人 被外来民族征服的例子,说明人类生存的关键是物竞天择等,表明严复宣传进化论旨在奋起变革,救亡图存,A 项 正确;“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孙中山反对清政府,进行民主革命的主张,B 项错误;“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鸦 片战争后魏源提出的主张,C 项错误;托古改制,变法维新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D 项错误。 36.A 【详解】通过材料中的“1900 年”“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光总督张之洞”“与外国领事展开交涉”等信息,可 以确定材料中涉及的事件是东南互保。这一事件表明地方权力扩大,清政府作为中央政府的统治权威受到冲击,A 项正确;C 项是甲午战争的影响;B 项中存在史实错误,东南互保保证了河北、山东以外地区的稳定;D 项是《辛 丑条约》的影响。 37.B 【详解】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反映了清政府这一时期已经充分的把对外事务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单列为一个专门的机构,体现了外交体制逐渐与国际接轨,体现了外交体制的近代化,故选 B;A、C 不符合近代化 视角,排除;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已经被打破,排除 D。 38.C 【详解】依据材料“庚子事变”“革命风潮层浪叠起”“清王朝‘成败兴亡之数’已然铸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00 年八国联军发起的侵华战争激起了全国的革命风潮,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故 C 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是庚子 事变的直接原因,故 A 项错误;庚子事变虽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并非材料强调的重点,故排除 B 项;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故 D 项错误。 39.B 【详解】材料中信息“贩运来华,虽僻陋市场,摩所不至”是指即使在中国偏远地区的市场都能买到西方日用品, 说明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故 B 项正确;光绪二十七年是 1901 年,而中国的关税主权从《南京条约》 签订后就开始丧失了,故 A 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经济领域,并未涉及其他领域,故 C 项错误;D 项在材料中没有 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40.D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1902 年至 1904 年,中国译书主要来自日本,而且偏重人文社会科学,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 这一时期先进的中国人主张学习西方制度,而效仿的对象是日本,说明救亡图存的路径发生了重大变化,D 正确;译书不代表文化侵略,排除 A;当时依然有大量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著作被翻译,说明“中体西用”思想 并未被彻底否定,排除 B;C 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现象,排除。 41.示例情节:黄绣球从一个贤妻良母式的旧时代妇女到参与领导武装,实行地方独立。历史现象:晚清逐渐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民众的自发反抗斗争。 阐述:19 世纪中期的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当时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政治腐败,财政困难。1840-1842 年鸦片 战争失败,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不甘屈服的中国民众,不但在反对列 强侵略斗争中自发进行反抗,而且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斗争,反抗清朝的封建统治。在一系列反抗斗 争中,受经济发展和西方观念影响下的广大妇女也积极参与到群众斗争中来。近代中国民众的自发斗争,沉重地打 击了封建统治和列强的殖民侵略。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应该根据材料内容总结论点,再结合所学围绕论点展开 论述。综合材料内容可知小说《黄绣球》寓意了中国近代的发展历程。如根据“她原是个不识字、贤妻良母式的旧 时代妇女”、“与丈夫分头开办了男女学堂”、“最后黄氏夫妇领导自由村成立武装,实行了地方独立”可知可以 反映晚清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民众的自发反抗斗争。结合列强侵华战争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行 为,如三元里抗英、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以及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等内容展开论述即可。 42.示例一:信息:第五款“将总署交还中国”、第八条“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第九款“德国将胶州湾交还中 国”等;思想:体现了作者及部分团民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强烈愿望。 评析:鸦片战争以来,列强通过各种方式对中国进行殖民侵略。由于腐朽的统治及国力的衰弱,清政府被迫一次次 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导致中国关税、领土等主权一步步沦丧。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激发了不同阶层救国救民的 愿望。 作为西方侵略受害最大的底层民众,义和团团民所拟“条约”中的以上及相关条款,表达了义和团民众要求领土主 权完整的强烈爱国愿望。但,面对强大而现代化的对手,受制于当时的中国近代化水平及民族意识水平,这样的要 求根本不可能实现。 综上,只有更好地推进近代化水平,增强国家实力和民众的民族意识,才能更好地捍卫国家独立和主权完整。 示例二:信息:第十一条“所有教士各归其国,不准再来”、第十四条“外国使臣来中国者……不许进京”、第二 十条“俄罗斯西伯利亚各处铁路,均需拆毁”;思想:体现了作者及部分团民盲目排外的思想。 评析: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外来侵略。列强对中国发动侵略的同时,也客观上给传统的中国带来了西方先进的 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这些先进的科技和思想能够促进中国的近代化水平符合世界的发展潮流。但先进的思想在当 时的中国影响有限,局限在部分开明官员及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群体中。广大民众的思想依旧相对封闭落后. 团民作为西方侵略的受害者,受制于本群体的认识水平等,对外国人及外国事物的排斥是可以理解。但对其一概排 斥,却有盲目性、狭隘性。他们没有认识到西方强大背后的社会整体环境,盲目排外也就会失去了学习西方先进事 物的机会。这不利于中国和西方的正常健康交流,也不利与中国的近代化,进而也就不能更好地实现民族独立。 综上,对待外来事物,我们只有取其精华,深入理解先进事物背后的社会整体环境,才能更好地推进中华民族的近 代化!(以上示例答案仅供参考。该条约里还能体现作者的诸多思想,如:依旧保留了传统的朝贡外交思想;反映 了作者对革新的抵制;拒绝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封闭思想;保留了中国传统的外交礼仪思想等等。阅卷老师可根据 实际情况,合理给分。)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和约” 反映了社会形态更替时, 农民阶层只能使用传统精神武器和物质武器进行抗争的无奈现实;又如“和约”反映了现代化后来者在反抗不平等 的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的同时,却不自觉地运用西方国家“游戏规则”的矛盾心态。 43.北宋时期,面对儒学自身的僵化,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在此背景下北宋程颐提出了“实学,啲概念。 明清时期,在商品经济发展,程朱理学日益僵化,“西学东渐”的背景下,这一时期的实学家们主张反对君主专制、 提倡经世致用和工商皆本,在科学领域开创了重实践、重验证、重实测的时代新风,但影响有限。 晚清以来,随着内忧外患的不断加深,新的经济成分的出现以及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这一时期的实学主要是围 绕“救亡图存”展开,将中学和西学相结合,先后提出了“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维新变法”等主张。这一 时期的实学发展推动了向西方学习的深入,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总之,“实学”的内涵和特点不断与时俱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详解】认识:根据题目要求,阅读材料,了解认识对象“实学”“始于北宋程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概 念产生的背景,即北宋时期,面对儒学自身的僵化,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接着分析材料给出的史料,如“(宋 代)未形成完整系统的实学思想体系”“(明末清初)随着‘西学东渐’而在科学领域开创了重实践、重验证、重 实测的时代新风”,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这一概念的发展及其原因、表现及其影响,即明清时期,在商品 经济发展,程朱理学日益僵化和“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实学家们主张反对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和工商皆本, 在科学领域开创了重实践、重验证、重实测的时代新风,但影响有限;然后根据“晚清实学的最大特点,既继承了 中国古典实学的成分,又大量地吸收了西政与西学,企图以西学之实补中学之虚”,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注、政治 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分析近代以来这一思想发展的原因,表现、特点和影响,即晚清以来,随着内忧外患的不断加 深,新的经济成分的出现以及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实学主要是围绕“救亡图存”展开,将中学和西学相结合, 先后提出了“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维新变法”等主张,这一时期的实学发展推动了向西方学习的深入,有 利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最后在论述实学发展的基础上,概括这一概念的发展规律,即“实学”的内涵和特点不断 与时俱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44.示例:梁启超认为新小说可以促进民众的思想解放。 《新法螺先生谭》中作者通过引用大量的技术名词,向民众展现了一种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 状》揭露了清末社会的黑暗现实以及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与掠夺,反映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新中国》通过描写 上海建设大桥、地铁以及举行“万国博览会”的梦想场景,体现了人民对中国未来工业发展的向往和期盼。 综上所述,通过反映社会现实,传播进步思想,从科学意识、民族意识、民主意识等多方面促进民众的思想解放。 【详解】理解:按照题目要求,从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强调的“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要改造国民 思想,须从新小说开始等,整理得出梁启超的观点,即“新小说可以促进民众的思想解放”;将观点确定下来后, 阅读表格内容,从中提取能够支持梁启超观点的信息,如《新法螺先生谭》中引用“离心力”“卫星”“洗脑”“循 环系统”“动物磁器学”等大量的技术名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揭露了从光绪十年(1884 年)中法战 争前后至光绪三十一年左右的清末社会的黑暗现实,并从侧面描绘出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新中国》书写的“浦 东大铁桥和越江隧道,还造了地铁”等,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近代小说通过向民众展现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 反映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和体现人民对中国未来工业发展的向往和期盼等,客观上起到了促进民众思想解放的作用; 最后总结说明小说通过反映社会现实,传播进步思想,从科学意识、民族意识、民主意识等多方面促进民众的思想 进步;整个解题过程注意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45.观点:改革应抓住有利时机、上下协同或改革推进应循序渐进等。论述:史实可选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 亥革命等史实加以论述。 【详解】观点:根据“欲速不能,过迟不可。上急行而下不足以追步,则有倾跌之虞;上不行而下将出于要求,则 有暴动之举。”可得出改革应抓住有利时机、上下协同或改革推进应循序渐进等。论述时,可结合戊戌变法、清末 新政、辛亥革命等史实加以论述。从其背景、内容、特点以及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概括。 46.叙述:开埠改变了近代重庆。政治方面,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重庆被迫签署不平等条约从而开埠。西方列强 的入侵形成了“国中之国”——租界,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缩影。经济方面,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企 业开始入驻重庆,另一方面也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企业的产生,三峡印染厂是该类性质企业的典型代表。伴随政治、 军事,经济侵略的是宗教文化侵略的加强,若瑟堂等教堂成为帝国主义侵略重庆的重要工具。社会生活和城市建设 方面,在中西文化的交融的大背景下,近代重庆一些建筑加入了西方建筑的元素。 总之,西方列强开埠重庆的初衷是开辟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等,使重庆沦为半殖民地化的城市;但开埠却在 客观上加强了重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西方的现代化因素由此逐渐输入重庆,从而促进了重庆的城市近代化。 【详解】结合图片所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开埠改变了近代重庆,关于分析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及原因进行分析即可,对于重庆的影响需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47.(1)主张: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建设海陆军,改元迁都。君主专制,君权至上。 (2)错误: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薄弱;顽固势力强大。 (3)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唤醒了民族意识;促进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详解】 (1)一问根据材料一“自官制、财政、宪法、海陆军、经营新疆、合满汉、教男女、改元迁都,农工商矿各事,上 皆深然之”概括得出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建设海陆军,改元迁都等内容;二问结合材料“疑上谕皆我所议拟, 然本朝安有是事”可知反映了专制体制下君权至上的特点。 (2)一问根据材料二“康有为实在没有看清楚,他以为只要光绪皇帝听他话,变法就变得成,这是他的大错误”可 知钱穆认为康有为的大错误是把变法寄希望于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二问结合所学可从资本主义发展程度、改革派 与反对派力量对比进行阐述。 (3)根据材料三“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他们在维新运动中 种种实践活动,为后来的改革留下了历史的起点”结合戊戌变法的影响,可从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思想上民 主思想传播、民族意识觉醒、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思潮进行阐述。 48.(1)特点:由民间组织发起;后由政府颁布政策执行;进步人士的长期努力推动;舆论和组织宣传具有多样 性;争取女权与挽救民族危亡、追求国家进步相结合。 (2)原因:西方近代文明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救亡图存运动的需求;人权与女权意识的觉醒。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中“1883 年康有为在广东创制《不裹足会草例》倡导女子不缠足并率先给自己的女 儿放足,之后发起成立全国性不缠足组织,为争取女权而奔走呼喊”可知,由民间组织发起;根据“1901 年清廷 正式以官方名义劝导女子放足”可知,后由政府颁布政策执行;综合前两条信息可知,进步人士的长期努力推动; 根据“《大公报》《天足会报》等各种报刊大量刊载批判缠足与提倡放足的文章,一些关于戒缠足的歌谣、漫画、 弹词也广为传布”可知,舆论和组织宣传具有多样性;综合材料中关于晚清废除缠足运动的整个过程,结合所学知 识和时代背景可知,争取女权与挽救民族危亡、追求国家进步相结合。 (2)原因:根据材料中“ 与世界文明交汇”可知,西方近代文明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和思想等 方面分析可知,晚清废除缠足运动出现的原因还包括,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救亡图存运动的需求,人权与女 权意识的觉醒。 49.(1)同: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都有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异:体现的主要经济侵略方式不同,前者以商 品输出为主,后者以资本输出为主。 (2)帝国主义列强争夺的焦点转到中国北方,主要通过控制清政府来侵华。 (3)趋势:列强在华享有的特权逐步扩大,从以经济侵略为主逐步转向控制清政府,实行“以华制华”。 【详解】(1)同:根据材料“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日 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可知,两个条约都是对中国经济侵略、都有开放通商口岸 的内容。异:结合所学可知,从条约所体现的列强侵略方式的角度来分析不同,《南京条约》以商品输出为主,《马 关条约》以资本输出为主。 (2)根据材料“大清国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 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 惩办”可知,《辛丑条约》后,清政府已经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列强进入夺取侵华权益的新阶段,它们争夺的焦 点转到中国北方,主要通过控制清政府来侵华。 (3)趋势:综合上述问题和材料中的几个条约,从列强在华特权逐步扩大、侵略政策由经济侵略逐步转向“以华 制华”等方面进行回答。 50.(1)表现:农村的家庭手工业遭到破坏;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有了一定的发展;一部分农产品的生产开 始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根源: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2)原因: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外国资本的大量涌入;“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与列强争利权。举措:创办 大生纱厂,后又创办轮船、面粉、冶铁、银行等企业,成为一代工商巨擘。 【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一中“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结合所学知识,从农业生产、分配等方面分析可知, 农村的家庭手工业遭到破坏,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有了一定的发展,一部分农产品的生产开始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 场的影响。根源:根据材料一中“在西方列强的入侵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发生重大变化的 根源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列强的战争侵略”“甲午战争的结局是中国惨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危机的 不断加深;根据“外国资本大量涌入中国”可知,外国资本的大量涌入;根据“(张謇 1879 年)认为‘中国大患 不在外侮之纷乘,而在自强之无实’”可知,“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有识之士呼吁设厂自 救的原因还包括要与列强争利权。举措: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謇“设厂自救”的举措主要有,创办大生纱厂,轮 船、面粉、冶铁、银行等企业,成为一代工商巨擘。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