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 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1.(2021·济南市·高三月考)1916 年 6 月,《妇女时报》发表文章称:“天未破晓,汽笛鸣
鸣……日未出而作,日既没而不息”,“不许有片刻领略太阳之滋味”,“生产者精神萎靡不振者十有八九”。这
一记述主要反映了中国
A.近代企业工人工作状况堪忧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落后性
C.近代民族企业生产效率低下 D.近代传媒对时代变迁的关注
2.(2021·江西南昌市·高三月考)在近百年来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中,孔子的命运大起大落,是旧思想借尸
还魂?还是新时代需要他老人家帮忙?回味新文化运动的反孔主旨,或许会使我们幡然醒悟。新文化运动的反孔主
旨是
A.推倒阻碍民主共和的传统观念促进国民觉醒 B.为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扫清障碍
C.全盘否定儒家思想文化促进国民的思想解放 D.提倡以理性批判的态度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
3.(2021·江苏盐城市·高三一模)有学者对上海《申报》在 1911 年至 1919 年刊登的纺织类广告数量作了统计
(如下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年份类别 1911 1912 1913 1914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中资 6 19 20 24 36 23 20 24 20
外资 4 7 9 12 18 18 6 10 22
A.上海已成为纺织业的中心 B.纺织业成为最大新式工业
C.民族资本已超过外国资本 D.内外环境影响纺织业兴衰
4.(2021·安徽高三开学考试)1912 年底,民国政府颁布《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规定:凡发明或改良之制造
品称为工艺品,经部考验合格者,应分别等差给予奖励。奖励办法分为名誉上与营业上两种,前者给予褒状,后者
则发给执照,许其制造品在五年内专卖。据此可知,该章程的颁布旨在
A.推动民族重工业的发展 B.增加工艺产品的生产量
C.鼓励工艺品的技术创新 D.提升外贸产品的竞争力
5.(2021·江苏连云港市·高三开学考试)1918 年,江南造船所承造美国政府 4 艘万吨级木甲运输舰,《东方杂
志》特别指出:“从前中国所需军及商船,多在美、英、日三国订造,今则情形一变,向之需求于人者,今能供人
之需求,中国工业史乃一新纪元。”造成“新纪元”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南京临时政府政策法令的推动 B.群众性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
C.一战爆发让欧洲列强无暇东顾 D.舆论宣传激发了国人爱国热情
6.(2021·江苏高三月考)如表是民国初年部分大事记,表中大事集中反映的是
时间 大事
1914 年 民族工业新设企业 102 家,新增资本 14868000 元。
1915 年 上海工人参加国民大会,到会约 4 万人,会上议决反对“二十一条”,要北洋政府终止与日谈判。
1918 年 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高举社会主义大旗。
A.中国早期近代化起步 B.北洋军阀的统治黑暗
C.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 D.民主革命孕育新转机
7.(2021·江苏高三月考)中国从日本转口输入的西书数量急剧增长,英文、法文、德文等西方译书不再是输入
西学的主要部分。译书按从多到少的顺序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一应用科学,与此前几十年的译书顺序正好相反。
这种西学传播状况应存在于
A.1811-1842 年 B.1843-1860 年
C.1861-1900 年 D.1901-1911 年
8.(2021·山东济南市·高三开学考试)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由于政治动荡和社会黑略,爆发了多次的
农民起义。有些农民起义的口号中出现了一些新词,如"革命"、"光复"、"共和"、"政党"等。这反映了在北洋军阀
时期
A.农民阶级接受了民主共和思想 B.民主政治己经实现
C.民国政治在农村中有一定影响 D.政党政治发展迅速
9.(2021·山东济南市·高三开学考试)一战期间,中国《东方杂志》声明“中立”,但是在对德国的
报道中,它也“带欣赏性地介绍德国……尼采、屈利希克等人的学说,议论他们如何提倡军国民教育,宣扬国家主
义所取得的成效等”。这主要反映出当时知识界
A.向往立宪体制 B.不满对德作战 C.思考强国之道 D.力主思想解放
10.(2021·长治市第一中学校高三期末)近代上海《天民报图画附刊》上有一幅漫画,题为《中国怪现状∶无头
欤?多头欤?》画面是一位长衫马褂者,颈项无头而周身多头。对该漫画内涵理解正确的是
A.甲午战争后,列强瓜分中国 B.辛亥革命时期,各地纷纷起义
C.国民革命时期,军阀割据自雄 D.土地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对峙
11.(2021·湖北武汉市·高三月考)胡适遵循母命与江冬秀结婚,对此,林语堂这样评价:“胡适大名垂宇宙,
小脚太太亦随之”;鲁迅则说:朱安是我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负有赡养的义务,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这说明新文化运动时期
A.民主科学大旗高扬 B.新旧思想激烈碰撞
C.大众民主意识觉醒 D.社会矛盾尖锐复杂
12.(2021·湖南高三其他模拟)某大学历史系教授汤奇学认为,新文化运动期间国语(白话文)取得决定性胜利
对提升全民族文化程度,输入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等具有重要意义。国语运动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根本原因
是
A.社会变革的需要 B.文言文晦涩难懂
C.白话文通俗易懂 D.市民经济的发展
13.(2021·江苏南通市·高三期末)近代中国海关在 1912-1921 年的十年报告中提到:“上海农业方面地区年产
原棉约 20 万渐代替稻田。现在上海棉田约占全部可耕田的 60%。目前江苏东南地吨,对世界市场来说也是一个重
要的产地。”对上述现象解释准确的是
A.中国开始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 B.近代工业发展加速自然经济的解体
C.江苏的棉纺织业位居全国前列 D.欧美列强因世界大战退出中国市场
14.(2021·重庆高三其他模拟)陈独秀认为:“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
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这说明陈独秀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B.倡导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C.主张打破旧道德,提倡新道德 D.提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15.(2021·全国高三其他模拟)1915 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热情歌颂青年,将他们比喻为初春和活力四
射的太阳。他还指出青年是社会的“新鲜活泼细胞”,“新陈代谢”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从中可以看出陈独秀
A.满意民国形势并寄望于青年 B.激励启发青年进行时代变革
C.认为只有青年才能挽救危机 D.鼓励青年勇于批判传统文化
16.(2021·湖北襄阳市·高三月考)民国初年,南京织锦者系半工半商性质居多,一面织造,一面售卖。亦有纯
为织工者,家藏一二机,代人织造,收取工资,为纯粹家庭工艺。这一现象反映出
A.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 B.雇佣劳作开始普遍化
C.中国丝锦质量较优良 D.传统经济结构的顽固
17.(2021·山西阳泉市·)1918 年,北京大学文科学长陈独秀在《克林德碑》一文中认为,义和团的野蛮、保
守、排外,根源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1924 年 9 月,已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陈独秀在《向导周报》上则称,义
和团运动的重要性不亚于 1911 年的辛亥革命。陈独秀对义和团运动的不同评价
A.受到其所掌握的史料多寡的影响 B.为其特定的政治和思想主张服务
C.由其不断升迁的社会地位所决定 D.折射出当时言论自由的社会氛围
18.(2021·山西吕梁市·高三一模)自五四运动以来,进步的革新派认为,孔子是保守势力的精神支柱,必须“打
倒孔家店”,中国才能自救。进步的革新派认识存在的问题是
A.混淆了先秦孔子和汉代以后的孔子 B.把中西古今之争从深人到精神层面
C.对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进行了错误的反思 D.没有找到中华民族不断沉沦的文化因素
19.(2021·河南高三期末)“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
烈变革。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据此
可知,这些新知识分子
A.深受中体西用思想影响 B.批判封建伦理道德
C.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明 D.希望参与国家政权
20.(2020·河南高三月考)陈独秀代表《新青年》批评钱玄同废除汉文之类的“激切的议论”,指出“像钱先生
这种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本志同人多半是不太赞成的”。这说明当时
A.《新青年》成为宣扬新思想的主阵地 B.陈独秀主张调和中西文化冲突
C.新文化运动内部对待传统存在差异 D.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
21.(2021·新疆乌鲁木齐市·高三一模)胡适认为,“旧文化的惰性,自然会使他成为个折衷调和的中国本位新
文化。……我们不妨拼命走极端。文化的惰性自然会把我们拖向折衷调和上”。可以看出,新式知识分子采用的激
进方式
A.有其历史的合理性 B.蕴含历史的渊源性
C.东西方文化只能存其一 D.有利于调和东西方文化
22.(2021·四川成都市·成都七中高三期末)1922 年 12 月,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通过来中国棉工业史上第一个
集体限制生产的决议:“自(民国)11 年 12 月日起停止工作四分之一,以一个月为限,届时市面仍无起色,续停
四分之一。”上海棉纺织业的限产
A.说明工业体系尚不完备 B.与战争期间大规模扩张产能有关
C.导致棉纺织业陷入衰退 D.与战后世界性经济危机关系密切
23.(2021·宁夏银川市·贺兰县景博中学高三期末)20 世纪初,一个白话报迷说:我是个失学的人,虽然念了
几天书,只因为那书上的文义深奥,费尽了脑筋,还是悟不透……我有个同学的朋友,跟我最投缘,送给我几本《敝
帚千金》的白话报,叫我看,我就看,越看越爱看,如同得了赵璧一样,不知不觉,心里也豁亮点了,舌头也活动
了,脑筋的轮子也转摇了。这说明
A.国民思想落后亟需启蒙 B.近代教育深受媒体影响
C.白话文已经普及到全国 D.文学革命推动思想传播
24.(2021·安徽淮北市·高三一模)《青年杂志》第 1 卷第 1—6 号各介绍了一位人物的伟大事迹或代表作品,
如第 1 号介绍了“艰苦力行”“自强不息”的励志典范——美国富商卡内基,第 6 号介绍了美籍华裔航空英雄谭根。
这反映《青年杂志》
A.着重宣传美国的精神文化 B.塑造英雄以激励青年
C.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D.重点关注科技的发展
25.(2021·高三月考)鲁迅在《华盖集》中写道:“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
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
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这旨在反映了
A.新文化运动存在着形式主义的偏向 B.使用白话文有力地推动了思想解放
C.民主与科学是社会进步的两大因素 D.批判传统文化有其现实必要性
26.(2021·湖北鄂州市·高三期末)1912 年,同盟会吸收了四个小党派,组建了由宋教仁有效地领导的国民党,
在随后的大选中占据了下议院总席位 596 席中的 269 席,上议院 274 席中的 123 席,比其他三个支持袁世凯党派票
数的总和还多,这表明
A.北洋政府切实践行民主制度 B.民生主义的实施提高了国民党的支持率
C.国民党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国民党维护共和的努力得到较大的认同
27.(2021·安徽蚌埠市·高三二模)1919 年 12 月,《新青年》公开宣布:我们相信真的民主政治,必会把政权
分配到人民全体,就是有限制,也是拿有无职业做标准,不拿有无财产做标准……对于一切拥护少数人私利或一阶
级利益,眼中没有全社会幸福的政党,永远不忍加入。这表明当时部分知识分子
A.否定财产私有的合理性 B.主张深入推行政党政治
C.反思西方民主政治制度 D.宣扬民主科学启发民智
28.(2021·安徽合肥市·高三一模)下表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进口商品结构统计表,对此表解读恰当的是
年份 食物及饮料 原料 制成品 金银
1913 17.01% 12.43% 61.45% 9.11%
1919 11.09% 17.45% 57.19% 14.27%
1927 20.65% 24.13% 46.33% 8.89%
A.中国的制造业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B.中国扭转了对外贸易逆差局面
C.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主要途径 D.帝国主义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29.(2021·山东菏泽市·高三期末)古人认为,孝者为百行之本;1920 年吴虞《说孝》:父子母子不必有尊卑
的观念,却当有相互扶助的责任。这种变化
A.说明中国孝道在逐步退化 B.是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
C.受到西方平等思想的影响 D.表明中国封建礼制的终结
30.(2021·山东德州市·高三期末)下表是 20 世纪初无锡部分乡村秀才的人生境遇简表。这说明当时
A.科举考试以选拔实用人才为主 B.传统的社会阶层流动方式改变
C.废除科举使底层士人失去生计 D.地方政权的民主建设成就突出
31.(2020·山西省孝义中学校高三月考)1913 年,北洋政府的工商总长张謇提出:“宜分别输出入物品之性质
以为卷到,不宜如旧条约以值百抽五或值百抽七五概括之税率”,如果能够“出口税轻重由我,则国际市场上庶有
我国商人容足之地”。由此可见他主张
A.谋求关税自主以推动实业发展 B.废除列强经济特权以维护经济独立
C.提高税率以保护中国民族经济 D.参与制定国际规则以融入世界市场
32.(2021·北京通州区·高三期末)中国近代有人提出,“体育者,人类自养其身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
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身体犹如“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无体是无德智也”。下列著作或杂志的宗
旨与上述观点相同的是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新学伪经考》 D.《新青年》
33.(2021·新疆高三一模)1912 年荣氏兄弟在上海创办福新面粉公司,开工不到一年即获利 3.2 万元。到 1921
年荣氏兄弟经营开设的面粉厂共有 12 家。后又创办申新纱厂获得巨额利润……迄 1922 年荣氏企业开始亏损,向日
商借货 350 万日元。这说明影响其获利的主要因素是
A.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B.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D.民族工业对外国资本的依赖
34.(2021·河南许昌市·高三一模)1922 年梁启超曾对当时的社会风潮进行了评价,"大抵最流行的莫过于讲政
治上、经济上这样主义那样主义,我替他起个名字,叫做西装的治国平天下大经纶;次流行的莫过于讲哲学上、文
学上这种精神那种精神,我也替他起个名字,叫做西装的超凡人圣大本领。”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主流 B.多元思想的共同存在
C.思想文化界渐趋于理性化 D.批判西方文化成时尚
35.(2021·辽宁大连市·高三月考)新文化运动开始后,白话文成为时尚,部分教科书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
白话文用民众通行的语言讲述新时代的思想。学者们还编写了很多白话书信,展现了国民新的伦理精神和规范。这
表明
A.文学革命促进了思想启蒙 B.新思想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C.新文化运动群众基础广泛 D.封建思想地位被彻底动摇
36.(2021·安徽六安市·六安二中高三月考)袁世凯:“我国虽弱,苟侵及我主权,束缚我内政,如第五号所列
者,我必誓死力拒……至不得已接受日本通牒之要求,是何等痛心!何等耻辱!”这反映了
A.袁世凯主张维护民主 B.袁世凯感到无奈痛心
C.北洋时代走向近代化 D.北洋政府虚伪的面目
37.(2021·安徽淮北市·高三一模)1912 年,袁世凯颁行参议院制定的《服制》,规定礼服以西洋服饰为主,
“料用本国丝织品或毛织品”;1929 年,国民政府颁布《服制条例》,重新将中式长袍马褂作为男子礼服的唯一
样式,男女礼服及制服限用国货。这说明
A.袁世凯力图全面学习西方 B.中西文化冲突不断加剧
C.土洋并存的服饰格局消失 D.政府鼓励发展民族工业
38.(2021·天津滨海新区·高三期末)胡适指出,新文化不应用突然置换的方式取代旧文化,而要考忠“怎样才
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吸收现代文化,使它能同我们的固有文化相-致、协调和继续发展?”由此可知,胡适
A.主张调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B.主张全面有序借鉴西方现代文化
C.否定了新文化运动带来的历史影响 D.力求用科学精神弘扬传统价值观
39.(2021·江西省遂川中学高三月考)1912 年 1 月 2 日,新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通电全国改用阳历后,民间却
继续沿用农历,并形成了"阳历年首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的并存格局。据此可知,当时
A.社会生活新旧并存、中西共融 B.社会习俗未因政治变革而变迁
C.民主共和的观念缺乏群众基础 D.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无法兼容
40.(2021·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1923 年民国教育部颁行了《初级中学历史课程纲要》,其中规定:
“初中必修历史教材编制要求釆取混合主义,全世界为纲,将本国史和世界史混编,于世界史中审视中国地位,使
学生明了全世界人类生活共同演进状况。”这表明当时
A.政府忽视学生学习中国历史的兴趣 B.教材编写打破朝代国界的狭隘观念
C.民族国家意识被高度地重视和传播 D.全球史观被民众广泛的接受和认同
41.(2020·高三期中)1921 年,中国洋面粉进口量是 75 万关担,1922 年为 360 多万关担,此后两
年洋面粉的进口量均在 500 万关担以上。这一变化( )
A.推动了当时国货运动的兴起 B.造成国内面粉价格急剧上升
C.说明列强开始重新重视中国市场 D.使华商面粉企业的发展步入低潮
42.(2021·辽宁葫芦岛市·高三期末)1912 年,荣氏兄弟在上海创办福新面粉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面粉紧
俏,荣氏兄弟获得厚利,1918 年面粉厂扩大到 10 家,每日产量可达到惊人的 42 万袋。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
原因在于
A.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伏彼起
C.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无暇东顾 D.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
43.(2021·湖南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月考)据表可知
A.美日借助时机扩大对华经济侵略 B.--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侵略中国
C.经济危机促使列强减少对华投资 D.英国资本逐渐撒出中国资本市场
44.(2020·沙坪坝区·高三月考)中山大学教授袁伟时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初衷是通过普及西方的现
代文明知识,帮助中国人冲破意识形态牢笼,实现思想变革,为自由、民主在中国生根莫定基础。”这反映出
A.时人主张推行全盘西化 B.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发生变化
C.救亡图存压倒思想启蒙 D.时人对民族复兴的不懈求索
45.(2020·广西贵港市·高三月考)1918 年底出版了胡适的《尝试集》,这是中国最早的新诗诗集。《蝴蝶》
是其中一首:“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恒于怜。也无心上天,天
上太孤单。”这表明新诗
A.抛弃了旧传统 B.体现时代主题
C.创作新旧杂糅 D.缺乏社会基础
46.(2021·江苏苏州市·高三月考)"大生纱厂"名字源自《易经》中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张謇解释道∶"一切
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大多数百姓得到最低水平的生活,没有饭吃的人要有饭吃,生活困苦的人能逐渐提高"。
这反映了张骞( )
A.知人善任的人才观 B.立足本土的市场观
C.追求优良的质量观 D.服务社会的价值观
47.(2021·济南市·高三月考)下图为英、美、法、日等国在华直接投资情况统计(单位:百万
美元),其中属于日本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8.(2021·福建三明市·高三期末)1913 年 7 月 13 日,中华民国大总统令称:“军人入党,前经下令施禁,尤
宜服从。”、“如有军人受党证者,立即销毁,从严革究,以肃军纪,而维大局。”这一规定
A.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政治实施 B.事实上切断了军人参政的可能性
C.主要是为了对抗二次革命影响 D.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选择
49.(2020·沭阳县修远中学高三月考)下表是 1913-1921 年中国私人资本工业各部门资本增值情况(单位:万元)。
对表中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一战提供了有利环境 B.民族工业形成完整体系
C.清末新政发挥了作用 D.棉纺织业产值逐年增加
50.(2020·胶州市实验中学高三月考)孙中山卸任临时大总统后,接受了袁世凯授予的全国铁路督办的头衔,负
责筹划全国铁路建设,还担任上海中华实业联合会会长等职,并于 1912 年筹建中华银行作为“振兴实业之总机关”。
黄兴也和其他革命党人一起,先后创办了国民银行、中华汽船公司,并且带头组织拓殖协会,计划开发西北地区的
资源。这些活动
A.促进了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B.体现了革命派的软弱与妥协
C.极大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D.改变了工业布局不合理现象
51.(2020·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高三月考)下表是 1914-1920 年华商投资火柴厂统计表。解读表格数据,
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革命促进民族工业快速发展 B.一战后西方列强加大投资排挤民族工业,
C.军阀混战影响民族工业 D.火柴厂投资增长超速致使火柴进口减少
52.(2020·高三月考)下表是清华学校赴美留学所学专业人数统计表,该表反映了
A.近代工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B.清末新政促进教育现代化
C.国民政府与美国联系加强 D.弃医从工风潮的蓬勃兴起
53.(2020·河南高三月考)据记载,光绪中叶以后,上海县西南乡乡民采用洋纱以手工织成的土布每年约有百万
匹,民国初年仍有四五十万匹,远销东三省、直隶、山东等地。材料反映出当时
A.织耕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东南沿海地区经济殖民地化倾向明显
C.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现象加剧 D.传统棉纺织业自我更新维持了生命力
54.(2021·甘肃定西市·高三一模)1915 年,爱国企业界范旭东在天津创办久大精盐公司,生产出中国制造的
第一比精盐。1918 年 11 月,他创办了永利制碱公司,并逐渐掌握中国纯碱市场的主动权。范旭东投资实业主要原
因是
A.中日民族矛盾已经激化 B.响应“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 D.深受“实业救国”思想影响
55.(2021·榆树市第一高级中学校高三月考)下表为 1914—1927 年中国的净进口货值和净出口货值(单位:千海
关两)
年份 净进口货值 净出口货值 入超
1914 589,241 356,227 213,015
1915 454,476 418,861 35,615
1917 549,519 462,932 86,587
1919 646,998 630,809 16,188
1920 762,250 541,631 220,619
1926 1,124,221 864,295 259,926
1927 1,012,932 918,620 94,312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国半殖民地的程度不断加深 B.中国的进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C.中国产品在一战后失去竞争力 D.进出口贸易深受时局变动的影响
56.(2021·山东潍坊市·高三月考)从 1912 年到 1926 年间,“中国社会最显而易见的影响,是对
传统家庭权威的质疑,以及争取妇女独立自主的权力”,“很多受过教育的女性,也有自己的职业,更有大批的女
工进入工厂工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
A.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B.辛亥革命和土地革命推进妇女解放
C.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思想解放 D.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57.(2021·新疆高三月考)下表为 1894-1920 年中国产业资本分布情况,据此可知当时
A.中国经济获得了独立发展的空间 B.官僚资本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C.民营企业比官僚资本更具竞争力 D.民族工业发展的环境较宽松
58.(2020·吉林长春市·长春十一高高三月考)1915 年,陈独秀对儒家“三纲”的批评着眼于它“压抑了个人
独立自主的人格”。1916 年 2 月,陈独秀批判孔子、孔教、儒家纲常是立足于“儒家纲常与共和制度的深刻矛盾”。
对这种变化认识正确的是
A.新文化运动的宣传因时而变 B.陈独秀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C.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D.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绝对否定
59.(2020·吉林长春市·长春十一高高三月考)1912—1919 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新建厂矿
企业 470 多家,新增资本达到 1.3 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 50 年的投资总额。同时期,日本输华商品总值从 9000
多万两白银增至 2.4 亿两;美国从 3500 多万两增至 1.1 亿两。导致上述状况的主观原因是
A.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B.中华民国建立的推动
C.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放松了侵略 D.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
60.(2021·江苏扬州市·高三月考)新文化运动主要发生在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它的主要目的是反击思想文化领
域的尊孔读经逆流,从更深层次上讲,则是一种批判精神和理性思考的展开。这表明新文化运动
A.全面接受西方文化 B.鼓励人们形成独立的价值判断
C.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D.使知识分子理性精神全面觉醒
61.(2020·河南郑州市·高三一模)民国初期封建商业逐渐向资本主义商业转型,专营国货的商业出现并盛行,
原来的洋货行也开始兼营国货,这主要得益于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一战和实业救国的推动
C.民族资本主义萌芽 D.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62.(2020·河南郑州市·高三一模)从大形势讲,武人登上历史舞台,一方面是乱治交替的中国政治周期中,乱
世的难免之局,另一方面,也是自晚清以来,学习西方,尤其是学习日本和德国,提倡尚武精神,大力推行军事现
代化的必然结果。该时期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种因素不断成长 B.抗日救亡运动在民间的蓬勃开展
C.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D.中共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63.(2021·辽宁辽阳市·高三期末)近代南通关庄布(土布)的主要市场是东北三省。下图所示是 1904~1931
年南通关庄布销往东北的销量统计情况。该图折射出这一时期
A.列强侵略使东北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经济侵略加剧
C.土布质量粗劣已不适应百姓需求 D.中国机器纺织业抢占了东北市场
64.(2020·沙坪坝区·高三月考)学者傅斯年曾指出:“从(1919 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
会了。中国人从发现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
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材料中“文化的觉悟”
A.延续了“中体西用”的陈旧观念 B.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体制
C.加快了清朝统治走向覆灭的进程 D.动摇了传统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
65.(2021·湖南岳阳市·高三一模)新文化阵营褒扬墨学,但"扬墨"并非意味着惟墨独尊,即墨学价值虽被挖掘
并赋予新的时代使命,但儒学并未被彻底否决。新文化阵营所否定的只是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封建化儒学,而非原
始意义上与先秦诸子并列的传统形态的儒学。新文化阵营这一做法
A.意在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寻找出路 B.体现了资产阶级反封建
C.存在着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的倾向 D.导致近代中国文化复古主义大行其道
66.(2020·宁夏银川市·高三月考)下表为《1913-1948 年中国产业资本属性结构状况表(部分)》(单
位:万元),对表中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1911/1914 1920 增长% 1936 增长% 1947/1948 增长%
外国资本 102125 133000 4.50 571758 9.54 73414 —16.35
国家资本 47807 66952 3.81 222454 7.79 420079 6.72
私人资本 28741 57977 10.54 204844 8.21 161499 —2.05
合计 178673 257929 5.16 999056 8.83 654992 —3.61
A.产业资本持续增加利于工业化 B.国家统一推动了国家资本发展
C.政治环境影响资本结构的变化 D.社会性质的变迁影响资本结构
67.(2020·河北高三月考)下图所示为 1895~1918 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华贸易总量比重(单位∶%)。据此
可得出的结论是这一时期
A.欧洲各国对华贸易总额趋于下降 B.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出现逆转
C.日美两国对华贸易比重上升较快 D.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日益萧条
68.(2020·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化德一中高三期中)“要以民主与科学的标准挑战中国的政治与思想传统……所
有习俗、制度、风俗、圣贤教训都应重新被评估。”提出上述主张的是
A.资产阶级维新派 B.资产阶级革命派
C.马克思主义的倡导者 D.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69.(2020·江西赣州市·高三期末)一战后,全国各地成立了如救国会、新潮社、国民社等社团,以研究新思潮、
探求各种救国救民道路为宗旨,五四运动中的一部分骨干力量就来自于这些社团。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C.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D.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
70.(2020·浙江衢州市·高三月考)以下表格是“1913 年-1921 年棉纺织业的情况”,对于该时期棉纺织业的
发展情况,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A.此时我国棉纺织业显著增长 B.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是其发展的重要原因
C.民族资产阶级投资热情高涨 D.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导致发展困境
71.(2020·四川德阳市·高三一模)1919 年,胡适提出“整理国故”,偏重于对国学的批判;但到 1923 年前后,
学界新旧人物纷纷追随、模仿胡适整理古书的作风,国学魅力大增。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学界
A.秉承“夷夏之辨”观念 B.反思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
C.否定西方近代民主思想 D.致力于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72.(2020·江西南昌市·高三月考)1919 年 7 月,胡适在《每周评论》发表文章指出,“空谈好听的
‘主义’,是极容易的事”,奉劝人们“多多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不要高谈主义。这实
质上是( )
A.新文化运动阵营分化的反映 B.爱国知识分子反对西学泛滥的号召
C.反对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 D.倡行彻底推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73.(2020·安徽高三月考)下图为 20 世纪初的一幅漫画,这幅漫画反映了当时
A.封建正统思想摇摇欲坠 B.知识分子传播新的思想
C.“三从四德”已经崩塌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74.(2021·山东菏泽市·高三期末)明国时期影响比较大的中西医之争发生过四次:1920 年余云蚰与杜亚泉的
争论;1929 年废止医案的争论;1934 年发生在《大公报》《独立评论》上的“所谓国医的问题”的争论;1941 年
国民政府参政会上的傅斯年、孔庚争论。下表为部分名人在论战中发表的主要观点。
任务 论战中发表的观点
余云岫(1929 年)
“旧医一日不除、民众思想一日不变,新医事业一日不向上,卫生行政一日不能选展。为民族
进化计,为民生改善计,不可不取断然手段。此乃国家大计,非区区主奴之见也。”
傅斯年(1934 年) “只有中医、西医之争,真把中国人的劣根性暴露得无所不至!以开了四十年学校的结果,中医
还成问题!受了新式教育的人,还在那里听中医的五行、六气等等胡说!……到今天还在那里争
着中医、西医,岂不使全世界人觉得中国人另是人类之一种!办了四十年学校不能脱离这个中世
纪的阶段,岂不使人觉得教育的前途仍是枉然!”
孔庚等中医药界
人士(1941 年)
“一曰民族主义,西医主张废置中医中药,尽改西医西药,使我全民民族之生命,操于西医西药
之手,此亡族主义也。二曰民权主义,西医以极少数之意见,乃处心积虑,利用时机,欲以压迫数
百万之中医界,不顾民权,莫此为甚。三曰民生主义,吾国业国医国药者数百万人,西医竟欲
尽以西医西药养其席,招致外宾,为座上客,挥使同胞无啖饭地,民生主义之谓何!”
——据邓文初《“失语”的中医-——民国时期中西医论争的话语分析》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
清晰)
75.(2021·山东青岛市·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
脱教会之樊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
想自由之明效也……呜呼,居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之时代,而犹以保教为尊孔子,斯亦不可以已乎!
——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1902 年)
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并结合时代背景,评析梁启超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76.(2021·山东菏泽市·高三期末)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耳矣。"梁启超把这句话总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
物
活动
林
则
徐
面对鸦片走私对中国产生的巨大危害,主张严禁鸦片.被道光皇帝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柴烟,并在虎
门海滩公开俏毁收缴的鸦片。面对英美官员交涉鸦片烟土需要国际知识,便在广州开办译馆,罗致译员,收
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供对外交涉时参考。
张
謇
甲午战争后,张謇舟政从商,他鲜叨地提出了“实业投国"的主张,他从筹办南通大生纱厂始,陆续兴办了
数十个企业,堪你中国近代第一实业家。1905 年日俄战争后,积极推进立宪,辛亥革命后,张謇迅速地转向
其和,希望以和平方式尽早结束动荡,维护市巧稳定.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一通州师范,并陆续兴办
一批小学和中学。
李 面对常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和封建统治愈益腐朽 5 而造成的深业灾难,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
大
创
科学精神,杆击旧礼找,旧道德,1917 年依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热情讴歇十月革命,成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
主义传播者.1920 年 3 月,领导建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田,并积极推动建立全国
范围的共产党组织。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1922 年 8 月列 1924 年初,他受党的委托,
同孙中山先生商谈国具合作,为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实现第一次国具合作作出了重大贡献。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梁启超所总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
分,逻辑清晰。)
77.(2021·湖北荆门市·高三月考)(对外贸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宋时期,东南地区人口增长最快,晩唐至南宋,数十万官僚、军队和中原士民接踵而入。于是东南
沿海地区出现明显的海洋发展路向,依据区域资源优势,发展蚕桑、茶叶、陶瓷等生产,拓展海外市场,通过商品
经济提高当地人口承载力。东南地区海岸线长,海港优良,中唐以后海外贸易迅速成长,到宋朝达到鼎盛。
——摘编自葛金芳《两宋社会经济研究》
材料二 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
分期 对外贸易状况
1840 年至
1914 年
中外贸易的年均增长率为 4.4%,进口物量约增加 3 倍,出口物量增加约 2 倍。由于鸦片贸易的猖獗,
中国由出超变为入超。外贸中心从广州北移至上海。英国始终支配着中国的对外贸易尤其是进口贸易。
1915 年至
1931 年
中外贸易的年均增长率为 6.36%,出口的增长显著快于进口。英国在中外贸易中的绝对优势地位让位
于美日两国。日本一度占中外贸易总额的 1/3 左右。到 1931 年,中国自美国的进口占进口总额的 22.2%,
超过了日本。
1931 年至
1936 年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大幅下滑,年均下滑率为 14.7%。美国在中外贸易中居首位。
1937 年至
1948 年
进出口货物无法正常通行,对外贸易剧烈波动,对外贸易总额最低的年份不到 4 万美元,最高也只达
到 76 万美元。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两宋时期东南沿海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总体状况。任选表格中所列出的四个时期中的一
个时期,分析造成该时期对外贸易状况的原因。
78.(2021·安徽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民国政府部分农业法规和条例.
法规条例和颁布时间 主要内容
国有荒地承垦条例
(1914 年)
个人和法人均可承垦国有荒地;承垦人于承垦前须按承垦地亩交纳保证金,若承垦后满—
年尚未开垦者,即撤销其承垦权.保证金概不返还;承垦人按每年竣垦亩数缴纳地价,并
于竣垦一年后,按竣垦亩数,照各该地之税则升科。
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
例(1914 年)
凡扩充植棉者,每亩奖银 2 角,改良植棉者.每亩奖银 3 角;凡种植制糖原料者,蔗田每
亩补助蔗苗银 3 角、肥料银 6 角,甜菜田每亩补助甜菜种银 1 角,肥料银 3 角;凡牧场改
良羊种者,每百头奖银 30 元。
造林奖励条例(1915
年)
造林在 200 亩至 3000 亩以上者,分五级给予荣誉奖励,对“凡经营特种林业与国际贸易
有重大关系者,或胜造船筑路等各种大工程之用者,农商部认为有被助之必要时,得按其
面积株数核给奖金”
——摘编自范丽丽《北洋政府时期的农业法规)等
(1)根据材料,概括民国初期,政府在发展农业方面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中发展农业措施的意义。
79.(2021·贵州六盘水市·高三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熹认为要认识世界,要找回“天理”,可从分析万物下手,识其“气”性,最终得其“理”。这就
是所谓“格物致知”。朱熹对《礼运》中月有盈缺问题的怀疑,鲜明地体现了科技所要求的怀疑精神,在当时无疑
是积极的思想观念。理学家们强烈地探讨自然的兴趣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昌明的时
代,不仅有世界三大发明的完成,而且在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医药学、工农业、纺织技术以及火药应用技术
等方面,都居世界领先地位。——摘編自宋时磊《国学学术发展简史》等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时期,科学主要是以文化观念的形态呈现,由思想精英们揭示的科学态度、科学信仰和科
学方法,作为一种内在解放力量蕴含于新的价值观念当中,汇成了一股以文化的、伦理觉悟为号召,以启蒙为目的
的救国思潮,他们将启蒙建立在对科学的依赖之上,使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成为理性精神的固有品质、他们认为科
学所带来的技术、政治和经济变革,只是科学功能的一方面。科学更重要的作用在于为人们提供现代社会的价值理
念和行为准则。于是,推翻不合理的伦理价值体系,树立新的秩序原则,培养独立人格,改善社会与人生的境遇,
种种文化救国的主张背后都无不体现着科学理性精神。——摘編自任鸿隽《科学救国之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格物致知”主张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中“科学”的内涵及其积极作用。
80.(2021·天津高三期末)自古以来,一定时期工商业的地区分布反映着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一、二中工商业区域分布的变化及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工商业发展区域布局的认识。
参考答案
1.A
【详解】由材料中“汽笛鸣鸣……日既没而不息”“不许有片刻领略太阳之滋味”等信息可知,材料是对近代企业
工人工作状况的记述,主要反映的是近代企业工人生产时间特别长等问题,而非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故 A 项正确,
排除 C 项;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中国是一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而产生的新兴生产关系,B 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时代变迁”信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D 项。
2.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文化运动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盘否定,目的是反对袁世凯的在“尊孔复古”逆
流,促进国民的思想解放,故选 C;ABD 都和这一主旨不符,排除。
3.D
【详解】从材料可知,1911 年到 1919 年的中资企业数量明显增加,这主要和一战期间列强放松对华的侵略、辛亥
革命的影响、群众反帝爱国运动、政府政策支持等有关,说明的是内外环境影响纺织业兴衰,D 正确;AB 与材料无
关,排除;C 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仍然是外国资本处于强势地位,排除。故选 D。
4.C
【详解】从给予奖状,发给执照五年专卖等信息可知,工艺品奖励章程的主旨应是鼓励工艺品的技术创新,故 C 项
正确;材料中奖励的对象是工艺品,不属于重工业,排除 A 项;B 项的监管与章程内容不符:D 项与材料信息有联
系,但外贸产品的范围广,不仅仅是工艺品这一类,故 D 项表述以偏概全,可排除。
5.C
【详解】材料“从前中国所需军及商船,多在美、英、日三国订造,今则情形一变,向之需求于人者,今能供人之
需求,中国工业史乃一新纪元。”反映的是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获得了较快发展的机会,这主要是由于一战爆
发让欧洲列强无暇东顾导致的,C 正确;ABD 项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6.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这说明民主革
命孕育着新转机,D 正确;近代化起步是在洋务运动时期,排除 A;B 与题无关,排除;1919 年五四运动标志新文
化运动兴起,排除 C。
7.D
【详解】根据“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一应用科学”的顺序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更加关注社会制度的内容,
而且多是从日本转口输入,结合所学可知应该是在八国联军侵华以后,故选 D;1811—1842 年间中国还没有开始大
规模向西方学习,排除 A;1843—1860 年开始关注西方,提倡向西方学习,但没有进入实践阶段,排除 B;1861—
1900 年间向西方学习主要集中于应用科学,排除 C。
8.C
【详解】辛亥革命以后,农民用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革命”“共和”“政党”等口号反抗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反
映了当时民国政治在农村中有一定影响,C 项正确;农民起义的口号中出现新名词,不能说明农民改变了阶级立场、
接受了民主共和思想,A 项错误;北洋军阀时期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真正的民主政治并未实现,B 项
错误;政党政治发展迅速与材料、史实均不符合,D 项错误。
9.C
【详解】《东方杂志》虽然秉持中立,但是对于德国提倡军国民教育,宣扬国家主义所取得的成效带有欣赏性的态
度,这说明当时中国也希望通过同样的方式来实现国家富强,C 正确;一战之前的中国已经尝试了立宪政体,最终
失败,排除 A;“中立”意味着对战争并未有倾向性,排除 B;军国民教育、国家主义等内容更多的强调了集体利
益和国家利益,不利于思想的进一步解放,排除 D。
10.C
【详解】根据漫画中“长衫马褂者,颈项无头而周身多头”以及漫画中人物的帽子形制可知,这是北洋军阀时期军
阀割据情形的描述,C 正确;漫画人物与列强形象不符,排除 A;辛亥革命时期,最高统治者是清政府,当时并未
出现多头政治,排除 B;土地革命时期国家有统一中央政府,排除 D。
11.B
【详解】林语堂调侃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胡适接受旧式婚姻,鲁迅反抗母亲安排自己的婚姻生活等,说明新文化运
动时期新旧思想激烈碰撞,B 项正确;民主科学大旗高扬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 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大众”“民
主”意识觉醒,C 项错误;社会矛盾尖锐复杂与材料内容不符,D 项错误。
12.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国语运动取得决定性胜利是因为它适应了新文化运动期间社会变革的需要,故选 A 项;文
言文晦涩难懂不是国语运动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排除 B 项;白话文通俗易懂是国语运动取得胜利的直接原因,而
非根本原因,排除 C 项;市民经济的发展与材料无直接关系,排除 D 项。
13.B
【详解】据题意可知,上海和江苏地区主要开始种植棉花,成为重要的产棉区,棉田逐渐取代了稻田,由此可知随
着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加快,故选 B;鸦片战争后中国就开始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排除 A;
材料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江苏的棉纺织业位居全国前列,排除 C;欧美列强因为世界大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
济侵略,而非退出中国市场,排除 D。
14.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陈独秀这段话的含义是但凡事物,皆有其科学法则。遵照科学法则,则可以去
除迷信,去掉无知。陈独秀强调科学的进步性,意在用科学与理性启蒙国人,故选 B 项;AC 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排除;D 项中“自然科学”与材料中“科学法则”不同,前者是基本知识,后者是科学态度和方法,排除。
15.B
【详解】1915 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实行独裁统治,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奋起反击,掀起新文化运动,
并激励启发青年进行时代变革,挽救危机,B 项正确;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派对当时的形势不满意,A 项错误;
“只有青年才能够挽救危机”的表述不正确,C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D 项错误。
16.D
【详解】由材料可知,民国初年在南京地区依然存在着大量的家庭手工业,这一现象反映出传统经济结构的顽固,
故选 D 项;民国初年,中国家庭手工业发展与列强放松侵略无关,故排除 A 项;单凭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民国初年雇
佣劳动开始普遍化的结论,故排除 B 项;材料信息不能表明当时中国丝锦质量优良,故排除 C 项。
17.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8 年陈独秀否定义和团运动的行为,将其落后的根源归咎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主
要是为宣扬其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有关;1924 年又将其比作辛亥革命,主要是为即将到来的国民大革命服务。因此
说明的是特定的政治和思想主张影响其评价,B 正确;ACD 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 B。
18.A
【详解】成为中国正统思想的儒学是汉代董仲舒改造过的新儒学,而非孔子创立的先秦儒学,所以革新派提出“打
倒孔家店”的口号混淆了先秦孔子和汉代以后的孔子之间的界限,故选 A;“打倒孔家店”不属于中西古今之争,
排除 B;CD 项说法过于夸张,排除。
19.B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可知,这些新知识分子主张思想变
革。“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表明,这些新
知识分子主张利用现代西方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改造。因此,这些新知识分子属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
他们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和封建伦理道德,B 项正确;AD 两项材料均不能体现,排除;C 项与材料中的“他们号召用
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不符,排除。
20.C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反对废除汉文之类的言论,这说明当时在新文化运动中,对待传统
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和差异,C 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陈独秀反对钱玄同的废汉文论,A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
料未体现出陈独秀对西方文化的态度,无法体现其主张调和中西文化,B 项排除;D 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21.A
【详解】根据“文化的惰性自然会把我们拖向折衷调和上”可知新是知识分子意图利用旧文化的特性,通过激进的
方式对旧文化进行改造,说明这种方式具有历史的合理性,故选 A;采用激进方式不是中国传统的改进文化的方法,
不能体现历史渊源,排除 B;C 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排除 C;采用激进的方式是为了改造旧文化,而非
调和中西文化,排除 D。
22.B
【详解】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产能提升。1922 年是一战结束以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所以此
时的棉纺织业发展遇到挫折,因此棉纺织业的限产和战争期间的大规模扩张产能有关,故选 B;仅根据棉纺织业的
限产无法说明当时的工业体系不完备和陷入衰退,排除 AC;1922 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尚未爆发,排除 D。
23.D
【详解】依据题干“……送给我几本《敝帚千金》的白话报,叫我看,我就看,越看越爱看……心里也豁亮点了,
舌头也活动了,脑筋的轮子也转摇了”可见与文言文相比,白话文通俗易懂,有利于人们理解进步思想,说明文学
革命推动思想传播,D 正确;题干的主旨是说明白话文对于推动思想传播的意义,并不是强调国民思想落后,也不
是说明媒体对近代教育的作用,AB 排除;仅凭一个白话报迷的例子,不足以说明白话文已经普及到全国,C 排除。
故选 D。
24.B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年杂志》的文章之所以宣扬英雄人物,意图在于借英雄人物激发青年
人奋起以救亡图存,B 项正确;A 项表述以偏概全,材料并不能说明当时杂志着重宣传美国文化,排除;材料并未
提及儒家思想的地位,且两位人物并非是反传统反儒家伦理,C 项排除;D 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
25.D
【详解】根据材料“……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
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可得出,鲁迅认为,
只要是对生存、温饱、发展不利,无论是怎样的传统文化,都得被推倒,所以材料反映了批判传统文化具有现实必
要性,故 D 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存在着形式主义的偏向”与材料主旨不符,故 A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白话文运动,
故 B 项错误;材料与民主、科学无关,故 C 项错误。
26.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改组后的国民党能够议会选举中获得较多席位的原因主要是国民党当时为了维护共和、
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而努力,这得到了较大的认同,故选 D;北洋政府是军阀独裁统治,没有践行民主制度,排除
A;国民党的民生主义在当时没有得到践行,排除 B;当时的国民党作为资产阶级政策,在社会基础方面并不广泛,
排除 C。
27.C
【详解】根据材料“我们相信真的民主政治,必会把政权分配到人民全体”“对于一切拥护少数人私利或一阶级利
益,眼中没有全社会幸福的政党,永远不忍加入”可知,一些知识分子主张政权归人民所有,而不是少数人或某一
阶级,这说明他们经过反思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对其认识更加深刻,故 C 符合题意;材料反映政权分配不应拿有无
财产做标准,并不代表否定财产私有的合理性,故排除 A;材料强调的是民主政治应代表人民利益,不能说明要深
入推行政党政治,故排除 B;材料未涉及到宣扬科学,故排除 D。
28.A
【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原料进口比重上升,制成品进口比重下降,说明当时我国的工
业品制造能力上升,从而进口了更多的原料,进口了更少的制成品,故选 A;根据进口数据无法说明中国扭转了贸
易逆差局面,也无法说明资本输出是列强侵华的主要途径,排除 BC;帝国主义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由表格信息
看不出,排除 D。
29.C
【详解】材料反映了古人认为孝是百行之本,而 1920 年时,人们关于孝的观念更加强调子女的独立人格、父母与
子女关系平等,结合所学可知,这样的变化是近代西方平等思想广泛传播的结果,故选 C;材料反映的是人们孝道
观念的变化,而不是退化,故排除 A;B 选项中“彻底否定”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孝观念的变化并不意味着中
国封建礼制的终结,故排除 D。
30.B
【详解】从蒋标、张时良机域家振的人生境遇履历可以看出,当时社会阶层流动不再以传统的科举做官为主,而是
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说明的是传统的社会阶层流动方式改变,B 正确;科举制考试主要是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非
实用性人才,A 排除;CD 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 B。
31.A
【详解】根据“出口税轻重由我,则国际市场上庶有我国商人容足之地”可得出其强调关税自主,为中国实业发展
创造良好的条件,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经济特权,只涉及到关税,排除 B;材料没有涉及要提高关税,排除
C;“融入世界市场”的说法错误,排除 D。
32.D
【详解】材料“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强调的是知识和道德的重要性,这主要和新文化运动中提倡的民主、
科学有关,因此 D 正确;A 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排除;B 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排除;C 宣扬的变法改革,排除。
故选 D。
33.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 年至 1918 年的民族工业发展进入“短暂春天”时期,这一时期的民族工业发展
的主要原因是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B 正确;A 是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排除;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C 排除;D 属于阻碍因素,排除。故选 B。
34.B
【详解】根据材料“大抵最流行的莫过于讲政治上、经济上这样主义那样主义”“莫过于讲哲学上、文学上这种精
神那种精神”等信息可知,梁启超认为当时社会风潮莫过于政治上、经济上、哲学上、文学上的各种主义和精神,
体现了这时期多元思想的共同存在,B 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到马克思主义,无法得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主
流的结论,A 项错误;题干中梁启超的评价是存在一定的贬义,指明社会过于追求西方的文化,将西方文化理想化,
思想文化界并非理性化而是理想化,C 项错误;材料内容只是体现了梁启超对当时社会风潮的评价,不能表明整个
中国的问题,无法得出批判西方文化成时尚的结论,D 项错误。
35.A
【详解】根据“白话文用民众通行的语言讲述新时代的思想。学者们还编写了很多白话书信,展现了国民新的伦理
精神和规范”要得出白话文运动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以及被大众接受,因此反映出文学革命促进了思想启蒙,A 正
确;“共识”的说法错误,排除 B;材料没有体现群众基础,排除 C;D 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而不是白话文运
动的影响,排除 D。
36.C
【详解】材料“我国虽弱,苟侵及我主权,束缚我内政,如第五号所列者,我必誓死力拒”体现的是北洋军阀政府
的爱国之情,反映的是北洋时代走向近代化,C 正确;ABD 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 C。
37.D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政府注重实用国货其意在鼓励发展民族工业,D 项正确;A 项表述
与材料表述“料用本国丝织品或毛织品”表述不符合;材料并未体现出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B 项排除;近代中国
一直存在土样并存的服饰格局,C 项排除。
38.A
【详解】胡适认为应该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现代文化,实现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一致、协调和继续发展,说
明他主张调和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故选 A;BD 都只反映了材料的部分内容,没有全面涵盖题意,排除;胡适并不
是在否定新文化运动,排除 C。
39.A
【详解】根据材料“通电全国改用阳历后,民间却继续沿用农历”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农历是中国的民族文化,
在民间还继续沿用 ,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而阳历体现了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影响和传播,材料所述“阳历
年首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的信息体现了当时我国社会生活新旧并存、中西共融的现象,A 项正确;材料
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我国社会生活新旧并存、中西共融的现象,不代表社会习俗未因政治变革而变迁,也不符合史
实,B 项错误;民国建立后,政府通告改用现代阳历,民间却继续沿用传统农历,并形成的并存格局,反映出当时
社会生活新旧并存、中西共融的特征,没有强调民主共和观念的群众基础,C 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当时中国社
会生活新旧并存、中西共融的现象,因此“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无法兼容”的表述错误,D 项错误。
40.B
【详解】根据“全世界为纲,将本国史和世界史混编”可知把本国史和世界史混编的方式说明打破了朝代国界的狭
隘观念,故选 B;AC 中的说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这种编排方式虽然体现了全球史观,但是不能据此理解为
被民众广泛的接受和认同,D 排除。
41.D
【详解】根据材料“1921 年,中国洋面粉进口量是 75 万关担,1922 年为 360 多万关担,此后两年洋面粉的进口量均
在 500 万关担以上”,可得出,一战后中国进口洋面粉逐年增加,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
族资本主义发展步入低谷,故 D 项正确;当时民族工业发展低迷,故 A 项错误;洋面粉的大量进口有利于国内面粉
价格的下降,故 B 项错误;自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就重视中国市场,不是一战后才开始重视的,故 C 项错误。
42.C
【详解】材料信息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荣氏兄弟的企业生产惊人、获得厚利。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历
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故 C 正确;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伏彼起、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都不是主要原因,故 ABD 错
误。
43.A
【详解】从表中可以看出,一战后帝国主义在华投资,发展十分迅速,而且极不平衡。德国战后对华投资骤减,英
国有所增加,而美国和日本增长最快,从 1914 年到 1931 年,增长都在 4 倍左右。说明美日借助时机扩大对华经济
侵略,故选 A;表格信息只能体现各国对华投资数量的变化,不能说明列强暂时放松侵略中国,排除 B;这一时期
影响列强对华投资的因素是一战,不是经济危机,排除 C;D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D。
44.D
【详解】“新文化运动的初衷是通过普及西方的现代文明知识,帮助中国人冲破意识形态牢笼,实现思想变革,为
自由、民主在中国生根莫定基础”,这说明新文化运动的初衷是为自由民主的中国奠基,即实行民族复兴,故 D 正
确;材料体现不出全盘西化,故 A 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发生变化,故 B 错误;“帮助中国人冲破
意识形态牢笼,实现思想变革”就是指的思想启蒙,故 C 说法错误。
45.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新诗保留五言一句古诗的特点,但又通俗易懂,故 A 项错误,C 项正确;BD 两项材料
未体现。故选 C。
46.D
【详解】材料“没有饭吃的人要有饭吃,生活困苦的人能逐渐提高”体现的是张謇兴办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强
烈的爱国情怀,D 正确;ABC 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 D。
47.A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14 年到 1918 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一阶段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
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增幅不大,所以③④应该是英法;这一阶段对中国资本输出增幅最高的是日
本,所以①应该是日本,②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低于日本,但高于英法,所以②是美国。故选 A,排除 BCD。
48.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13 年是袁世凯当政时期,这一年 7 月反对袁世凯独裁的二次革命爆发。而该总统
令的颁布是禁止军人入党,其意图是为了对抗二次革命中反袁的革命党人,故选 C;这一规定是为了维护袁世凯的
独裁专制,并不能推动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实施,更不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选择,排除 AD;这一规定并没
有切断军人参政的可能,排除 B。
49.A
【详解】1913—1921 年期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此是中
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较快发展,故选 A;“形成完整体系”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 B;1912 年清王朝已经不
复存在,排除 C;表格内容不仅仅反映了棉纺业的发展,D 项以偏概全,排除 D。
50.A
【详解】据材料可知,孙中山、黄兴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后亲自投身于近代民族工业建设,他们身先士卒的
示范作用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故选 A 项;材料未体现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故 B 项错误;“极大地提高了中
国国际地位”“改变了工业布局不合理现象”都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C、D 两项。
51.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14 年至 1920 年期间,我国华商投资火柴厂投资额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这体现了民族
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这种发展状况下,外国进口火柴数量减少,D 正确;革命导致社会动乱,不利于民资工业的快
速发展,排除 A;题干中未涉及列强投资情况,排除 B;军阀混战是在 1920 年之后,排除 C。
52.A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清华学校赴美留学所学的专业主要集中在理学和工学,说明当时赴美留学是为了学习
美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迫切需要,A 项正确;1912 年清政府已经被推翻,所以与清末新
政无关,排除 B;根据留学生所学专业的数目无法看出国民政府与美国之间的联系加强,排除 C;学习医学的人数
较少不代表是弃医从工风潮的勃兴,排除 D。
53.D
【详解】材料反映了晚清民初,上海西南乡借洋纱用手工织成的土布仍有一定的市场,这说明当时传统棉纺织业用
新的原料进行自我更新维持了生命力,D 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织耕分离等现象,A 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列强对我
国经济的控制,B 项排除;“区域经济发展失衡”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 C。
54.D
【详解】根据材料“生产出中国制造的第一批精盐……并逐渐掌握中国纯碱市场的主动权”可得出,当时洋货允斥
中国市场,受“实业救国”思想影响,范旭东投资实业发展国货,以此抵制洋货,故 D 项正确;“中日民族矛盾激
化”是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故 A 项错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始于 1936 年,故 B 项错误;范旭东此举与知识
产权保护意识无关,故 C 项错误。
55.D
【详解】从 1914—1919 年,由于一战爆发,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的春天,因
此净出口货值增多、入超减少,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迅速萧条,因此 1920 年净进口货值和入
超增多,净出口货值下降,随着国民革命的高涨,反帝斗争蓬勃发展,使得净进口货值和入超下降,净出口货值增
多,D 正确;1901 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题目中的时期 1914—1927 年不适
用半殖民地程度加深,并且根据表格入超数据的变化,有增多也有减少,不能以此推断半殖民地程度不断加深,排
除 A 项;表格数据反映了进出口货值的变化,不能反映进出口产品结构如何,排除 B 项;一战后的 1920—1927 年
净出口货值快速上涨,不能说明中国产品失去竞争力,排除 C 项。
56.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 年到 1926 年间,受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等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了解放,
质疑“传统家庭权威”,争取妇女独立自主权力的社会现象增多,大量女性接受教育、有自己的职业,进入工厂工
作,C 项正确;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不是国人思想解放和新风尚出现的原因,A 项错误;土地革命发
生在 1927 年到 1937 年国共对峙时期,B 项错误;导致这一时期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的经济基础是民族资本主义
的进一步发展,不是 19 世纪末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D 项错误。
57.D
【详解】通过观察 1894-1920 年中国产业资本分布情况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我国私人资
本发展快于国家资本,是因为这一时期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和一战时期欧洲列强暂时
减少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等,导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环境较宽松,D 项正确;这一时期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
会性质未变,中国经济并没有获得独立发展空间,A 项错误;直到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官僚资本才逐渐退出历
史舞台,B 项错误;近代中国的民营企业在三座大山的夹缝中生存,没有官僚资本竞争力大,C 项错误。
58.A
【详解】1915 年到 1916 年,陈独秀先后从“独立人格”和“共和制度”两个角度批判儒家纲常,说明新文化运动
的宣传因时而变,A 项正确;1916 年前后的陈独秀还不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B 项错误;陈独秀改变角度批
判儒家思想是为了解放人们的思想,不是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C 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绝对”
否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 项错误。
59.D
【详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新增资本相当于辛亥革命前 50 年的投资总额,这主要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
国的爱国热情有关,故选 D;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排除 A;B、C 不是主观原因,排除。
60.B
【详解根据“从更深层次上讲,则是一种批判精神和理性思考的展开”可得出新文化运动强调在反对封建思想文化
的同时,更应该要理性的思考,故 B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个人的独立思考,而不是对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全盘
否定或者肯定,排除 AC;全面觉醒的说法错误,排除 D。
61.B
【详解】民国初期,在一战和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下,民众抵制洋货,提倡国货,民族资本主义短暂快速发展,因
此出现了封建商业逐渐向资本主义商业转型,专营国货的商业出现并盛行,原来的洋货行也开始兼营国货,B 正确;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始时间是在 1935 年,排除 A;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而非处于萌芽状态,排除 C;甲
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排除 D。
62.A
【详解】根据“晚清以来”、“武人登上历史舞台”等信息可知这一时期应该是中国近代军阀割据时期,这一时期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无产阶级发展壮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种因素不断成长,故选 A;抗日救亡运动在民间
蓬勃开展的时期是在九一八事变以后,此时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排除 B;军阀割据时期是在辛亥革命以后,排除
C;中共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 D。
63.B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和数据可知,1904~1931 年南通关庄布销往东北的销量呈现下滑的趋向,这主要和日本加
快对中国经济侵略的脚步有关,B 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A 排除;CD 说法不符合史实,
排除。故选 B。
64.D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表述可以判断,“文化的觉悟”指新文化运动,而以“打倒孔家店”为口号,新文化运动动
摇了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D 项正确;A 项时间与材料不符,B 项是辛亥革命在政治层面的影响,C
项中清王朝于 1912 年已被推翻,与材料中“1919 年”自相矛盾,均排除。
65.A
【详解】“扬墨”使墨学价值“被挖掘并赋予新的时代使命”,“否定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封建化儒学,而非原始
意义上与先秦诸子并列的传统形态的儒学”,可见无论是阐扬墨学,还是批判儒学,都可以视为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从而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寻找出路,A 项正确;新文化阵营“否定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封建化儒学”,其反封建
思想是较为激进彻底的,B 项错误;C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强调的是新文化阵营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并赋予
新的时代使命”,而非是文化复古,D 项错误。
66.C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从 1911 年到 1920 年、1920-1936 年,民国政府实行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
使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1948 时,民族资本急剧下降,主要是因为官僚资本的膨胀、国民政府苛捐杂税、战争
的破坏等;故私人资本的发展状况和政府的政策密切相关,C 项正确;1947 年至 1948 年时,资本呈现下降趋势,
而非持续增加,排除 A;1948 年时国家资本急剧增加,主要和官僚资本膨胀、国民政府滥发纸币有关,最终不利于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 B;从 1911 年到 1948 年,无论何种资本发展,都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性质,排除 D。
67.C
【详解】从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日美两国对华贸易比重上升较快,这主要是由于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
了对华的经济侵略,给日美创造了机会,故 C 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欧洲各国,排除 A;材料不能体现贸易顺差还是
逆差,排除 B;此时民族工业发展迅速,排除 D。
68.D
【详解】材料“要以民主与科学的标准挑战中国的政治与思想传统”符合新文化运动期间以民主和科学为武器,批
判中国传统文化和独裁专制,故 D 项符合题意;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没有
深入到以民主和科学改造国民性,故 AB 两项不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的倡导者主张以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而材料
是要宣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故 C 项不符合题意。
69.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 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宣扬了西方的民主和科学思想,这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
放,因此才会在一战后出现“以研究新思潮、探求各种救国救民道路为宗旨”的社团,故 D 项正确;巴黎和会中国
外交失败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故 A 项错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不是出现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故 B 项错误;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 1921 年,晚于材料时间,故 C 项错误。故选 D。
70.D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一战结束后,我国的棉纺织业仍然呈现发展的趋势,而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是在解放战争
时期,因此 D 错误,符合题意;ABC 均是关于此时民族工业发展的正确表述,不符合题意。故选 D。
71.B
【详解】20 世纪 20 年代初期,“整理国故”运动由批判国学转为推崇国学,反映了在一战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
中国学界开始反思新文化运动全面肯定西方文化而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主义问题,故 B 项正确;“整理国
故”运动是对国学精华的整理,与“夷夏之辨”无关,故 A 项错误;推崇国学不等于否定西学,故 C 项错误;材料
未提及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故 D 项错误。故选 B。
72.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问题与主义”之争是一场发生在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的、具有学术辩论形式但在内
容上又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争论。它事关如何解决中国社会政治问题的根本方法,反映了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间在
指导思想上的分歧。它的实质是是否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之争,故 C 项正确;新文化运动阵营分化不是材料的实
质反映,故 A 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主张传播西学,故 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推翻军阀统治的信息,故 D 项错误。
73.A
【详解】材料中的文字是“三从四德”是“靠不住的”,说明封建正统思想摇摇欲坠,这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知识分子,排除 B;从图片来看,还没有崩塌,排除 C;D 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 D。
74.示例 1:观点:傅斯年把中西医之争视为落后与先进之争(迷信与科学之争),这一观点具有片面性。
评析:中医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中国历史上名医辈出,有张仲景、华佗等,其中李时珍《本草纲目》
被称为“东方药物学巨典”,为世界文明做出了贡献。我们应该对传统文化保存温情与敬意之心,取其精华、继承
弘扬。傅斯年的观点受西学东渐,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以来科学主义的影响,对中医绝对否定的态度是偏激的。
鸦片战争以来,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主流,西方科技的传入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学习西医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
容。傅斯年注重新式教育,宣传科学思想,这一观点值得肯定。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面临民族独立和实现现代化两大任务。列强侵华,民族危
机不断加深,继承弘扬中医有利于树立民众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符合时代要求。学习包括西医在内的无进科技是
实现现代化的时代要求。
结论:我们要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树立民族和文化自信,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示例 2:观点:中西医之争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众实现民族独立和现代化的要求,其争论的观点是
时代和社会环境的产物。
评析:1912 年-1937 年,中国的民族工业处于“黄金时代”,实现现代化是当时民众的共识,1934 年傅斯年在中西
医争论中,主张学习西医,破除封建迷信,发展新式教育,正是当时这一时代要求的反映。
1937 年,日本全面侵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1941 年。抗日战争处于最艰难的时刻,国内外形势复杂,孔庚等中
医药界人士以“三民主义”为旗帜,弘扬中医,有利于激发民众抗日救国、延续华夏文明的信心,团结中医药人士
为抗战做出贡献。
结论:民众的要求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虽是和平年代,仍需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正确处理民族优秀文化
和外来文化的关系,发挥历史的激励作用。
【详解】结合材料中“所谓国医的问题”的争论的具体内容可得出傅斯年把中西医之争视为落后与先进之争,这一
观点具有片面性。论述时可从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医学进步的重要性等方面概括,
不能片面看待以中医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并联系到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影响。最后总结得出我们要继承发扬优
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树立民族和文化自信,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75.梁启超认为思想自由是文明进步的主要原因。这个观点看到了思想自由的巨大意义,但过分夸大了思想自由的
作用。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
用,反之起阻碍作用。思想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意识,梁启超认为思想自由是文明进步最重要的原因,缩小了社会存
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夸大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民族危机加剧,各种救亡图存的思想主张虽然日益传播,但中国人仍普遍处于守旧和愚昧状
态,这种思想状态成为中国进步的巨大障碍,而且新思想的传播遭到顽固守旧势力的反对甚至镇压。为促进新思想
的传播,唤醒国人,解放国人思想,梁启超特别强调思想自由的重要性。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
因也”可知,梁启超认为思想自由是文明进步的主要原因。这个观点看到了思想自由的巨大意义,但过分夸大了思
想自由的作用。关于阐释可从近代中国人向西方探索的过程及原因进行分析即可,要认识到社会进步并非是思想自
由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促进的产物,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76.时代背景,对对梁启超所总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进行论述。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
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程朱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禁锢
思想。针对上述问题,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结合三人活动及
社会进步意义进行论述。林则徐主张严禁鸦片,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收缴的鸦片。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他开办
译馆,编译《四洲志》,开创了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张謇提出了“实业救国”的主张,兴办
大生纱厂,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积极推进清末立宪,辛亥革命后又主张共和,促进了中国近代的民主化。
创办近代新式学堂,促进了西方科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李大钊投身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主、科学等西方文化的
传播。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国民大革命做出重大贡献,推
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责任和担当。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践行了梁启超所总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我们应当立足当下,以天下为己任,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详解】材料中所涉及到的人物都处于中国近代社会,可结合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进行理解。可得出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程朱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禁锢思想。针对上述问题,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不断探索
救国救民的道路。再结合三人活动及社会进步意义进行论述。具体指出林则徐、张謇、李大钊等人所做的努力的影
响进行阐述。
77.(1)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东南沿海地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具有海路运输的地理优势。
(2)总体状况: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深受外国势力影
响,为列强所支配;列强侵华势力的消长影响相应国家贸易地位的变化;战乱环境严重影响中外贸易发展,贸易总
额剧烈变化。时期及原因:1840 年至 1914 年: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打开和占领中国市场;中国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品经济发展;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掌握殖民霸权,成为主要侵华国家。1915 年至 1931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美日乘机加强在华经济势力;中
国人民发起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运动,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发展机会。1931 年至 1936 年: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开始抗日战争;中国人民抵制日货;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1937 年至 1948
年:由于帝国主义掠夺,长期的战乱,国民政府肆意搜刮,导致国民经济全面崩溃;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详解】(1)根据材料“两宋时期,东南地区人口增长最快,晩唐至南宋,数十万官僚、军队和中原士民接踵而
入。”“发展蚕桑、茶叶、陶瓷等生产,拓展海外市场”可知,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东南沿海地区手工业、商业
的发展;根据材料“东南地区海岸线长,海港优良”可知,具有海路运输的地理优势。
(2)总体状况:根据材料“中外贸易的年均增长率为 4.4%,进口物量约增加 3 倍,出口物量增加约 2 倍。由于鸦
片贸易的猖獗,中国由出超变为入超。”可知,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
场;根据材料“英国始终支配着中国的对外贸易尤其是进口贸易。”可知,深受外国势力影响,为列强所支配;根
据材料“英国在中外贸易中的绝对优势地位让位于美日两国。日本一度占中外贸易总额的 1/3 左右。到 1931 年,
中国自美国的进口占进口总额的 22.2%,超过了日本。”可知,列强侵华势力的消长影响相应国家贸易地位的变化;
根据材料中 1937 年至 1948 年“进出口货物无法正常通行,对外贸易剧烈波动”可知,战乱环境严重影响中外贸易
发展,贸易总额剧烈变化。时期及原因:本问属于开放性问题。首先,从表格中的四个时期中任选其中一个时期,
例如选取 1840 年至 1914 年;其次,对表格中 1840 年至 1914 年的对外贸易状况进行概括可知,此时期中国贸易进
出口贸易有所增加,但由出超变成入超;英国占据支配地位。最后,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从列强的侵略、
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等方面对上述贸易状况的原因进行分析。
78.(1)鼓励垦荒,扩大耕地;保育农业,奖励经济作物和牧业生产;鼓励造林,改善环境。
(2)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农业产量;促进农业的多种经营,为轻工业开发原料;有助于农业改造生态环境
的改善,也刺激了农民种植经济作物、从事牧业和植树造林的积极性。
【详解】(1)根据《国有荒地承垦条例》中“承垦人按每年竣垦亩数缴纳地价,并于竣垦一年后,按竣垦亩数,
照各该地之税则升科。”可知,鼓励垦荒,扩大耕地;根据《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中“凡扩充植棉者,每亩奖
银 2 角,改良植棉者,每亩奖银 3 角;凡种植制糖原料者,蔗田每亩补助蔗苗银 3 角、肥料银 6 角,甜菜田每亩补
助甜菜种银 1 角,肥料银 3 角;凡牧场改良羊种者,每百头奖银 30 元。”可知,保育农业,奖励经济作物和牧业
生产;根据《造林奖励条例》中“造林在 200 亩至 3000 亩以上者,分五级给予荣誉奖励”“农商部认为有被助之
必要时,得按其面积株数核给奖金”可知,鼓励造林,改善环境。
(2)结合所学知识,从这些条例和措施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农业产量;促进农业的多种经营,为轻工业开
发原料;有助于农业改造生态环境的改善;刺激农民种植经济作物、从事牧业和植树造林的积极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79.(1)旨在提升儒家思想的地位,强化儒学伦理秩序;“格物致知”的怀疑精神有利于推动对自然事物的研究.
激发人们的探索精神;影响了宋代科技的发展;束缚了人性。
(2)内涵:反对思昧和迷信;借助科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思想启蒙;既是一种价值观念、理性精神、救国思潮,也
是改造社会的工具。
积极作用:促进民主和科学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思想启蒙和社会进步.推动了思想解放;为人们提供了现代社会的
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详解】(1)根据所学可得出旨在提升儒家思想的地位,强化儒学伦理秩序;根据“理学家们强烈地探讨自然的
兴趣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可得出“格物致知”的怀疑精神有利于推动对自然事物的研究,激发人们的探索精神;
根据“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昌明的时代,不仅有世界三大发明的完成,而且在数学、物理、化学、天文、
医药学、工农业、纺织技术以及火药应用技术等方面,都居世界领先地位。”可得出影响了宋代科技的发展;但同
时也要看到其束缚了人性。
(2)内涵:结合所学可得出内涵主要包括反对思昧和迷信、借助科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思想启蒙、既是一种价值观
念、理性精神、救国思潮,也是改造社会的工具等方面。积极作用:根据“科学主要是以文化观念的形态呈现,由
思想精英们揭示的科学态度、科学信仰和科学方法,作为一种内在解放力量蕴含于新的价值观念当中,汇成了一股
以文化的、伦理觉悟为号召,以启蒙为目的的救国思潮”可从促进民主和科学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思想启蒙和社会
进步、推动了思想解放、为人们提供了现代社会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等方面概括。
80.(1)变化∶西汉时期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原因∶西汉时期经济和政治中心在北方,南方经济比较落后。变
化∶明朝时期分布往东往南转移,长江流域增加较多。原因∶ 全国统一、政治稳定;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变化∶
1919 年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他省份较少。原因∶分布比较多的地区受西方列强侵略,自然经济
解体较早;这些地区经济基础较好;思想相对开放。
(2)认识∶工商业发展受政治、经济、思想等因素的影响而分布不均衡;工商业分布给后世的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
深远影响;工商业的发展推动政治和思想的变革;在发展中应兼顾地区平衡。
【详解】(1)“变化及原因”,依据材料一、材料二中工商业区域分布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得出:变化一是西汉时
期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原因是西汉时期经济和政治中心在北方,南方经济比较落后;变化二是明朝时期分布往东
往南转移,长江流域增加较多,原因是,全国统一、政治稳定;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变化三是 1919 年主要分布
在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他省份较少,原因是分布比较多的地区自然经济解体较早、经济基础较好、思想相对
开放等。
(2)“认识”,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工商业发展受政治、经济、思想等因素的影响而分布不均衡;工商业
分布给后世的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工商业的发展推动政治和思想的变革;在发展中应兼顾地区平衡等角
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