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 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A 组 考点专练
考点一: 百家争鸣
1.学者吕思勉说:“先秦诸子中……虽亦有其高远的哲学,然其所想解决的都是人事问题,……粗读诸子
之书,似乎所注重的,都是政治问题。”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思想领域一统趋势已经出现 B.先秦诸子百家互相交流借鉴
C.社会转型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D.社会变革对文化的客观要求
【答案】D
【详解】
先秦诸子关注人事、政治,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故选 D 项;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多元,思想领域没有趋向一统,排除 A 项;材料未体现先秦诸子学说交流借鉴,排
除 B 项。材料强调学术文化是社会转型的反映,排除 C 项;
2.关于君主与百姓的关系,中国古代史上的思想家们多有论述。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
方面,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材料体现,儒家思想
A.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支撑 B.为生民立命的一贯追求
C.逐渐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D.具有浓厚封建迷信色彩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关于君主与百姓的关系,……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君权神
授,天人感应’,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可得出,孟子主张民本,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有约
束君主作恶关注民生的作用,黄宗羲主张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说明从战国到明清,为生民立命是儒家
思想的一贯追求,故 B 项正确;“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支撑”的是韩非子法家思想,故 A 项错误;材料只是
几个思想家的个别主张,无法体现儒家思想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故 C 项错误;“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
彩”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 D 项错误。
3.早在士崛起之前,春秋执政卿已经以"据礼论道"的形式开始了"轴心时代"的思想突破。其后,以诸子为代表
的士的思想飞跃,就是对执政卿的一种"接着讲",标志着"据礼论道"的卿大夫文化真正转向了"救时之弊"的百
家之学。材料反映
A.春秋执政卿开启了百家争鸣
B.春秋执政卿奠定了百家之学的思想基础
C.士的阶层与春秋执政卿存在血缘的关系
D.百家之学本质上是卿大夫文化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早在士崛起之前,春秋执政卿已经以‘据礼论道’的形式开始了‘轴心时代’的思想突破。其后,以诸子
为代表的士的思想飞跃,就是对执政卿的一种‘接着讲’,标志着‘据礼论道’的卿大夫文化真正转向了‘救时之弊’
的百家之学”,可得出,“救时之弊”的百家之学是对春秋执政卿的“据礼论道”的继承发展,说明春秋执政卿
奠定了百家之学的思想基础,故 B 项正确;材料只强调了春秋执政卿已经以“据礼论道”的形式开始了“轴心
时代”的思想突破,这并不意味着百家争鸣局面的开始,百家争鸣指的是各种学术流派的自由争论互相批评,
材料未体现,故 A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士的阶层与春秋执政卿存在血缘关系,故 C 项错误;百家之学比卿
大夫文化的内涵丰富得多,代表不同阶层的利益,所以二者本质不可能相同,故 D 项错误。
4.在治国思想方面,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而荀
子则认为:“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荀子的观点反映了
A.其已成为法家思想的代表 B.其对君民关系的理解
C.其对以德治国思想的推崇 D.儒学对法家思想的吸收
【答案】D
【详解】
材料“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体现的是荀子礼法并治的思想,说明的是儒学对法家思想的吸收,
D 正确,C 排除;荀子是儒家的代表,A 排除;B 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 D。
5.先秦诸子中,儒家主张“仁”以血缘为基础,强调等级秩序;墨家主张“仁”要“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
国若视其国”,使彼此利益兼而为一。由此可知儒墨关于“仁”的主张
A.适应了诸侯争霸的需要 B.都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
C.形成了完整的哲学体系 D.具有浓厚的民本思想
【答案】B
【详解】
材料中对比儒墨思想中“仁”的含义,虽然两者对仁的理解有明显的差异,但是从出发点来看,都是基于对当
时社会变革的关注,提出自身的社会治理方案,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故 B 项正确;当时适应诸侯争霸
需要的是法家思想,故排除 A 项;形成完整哲学体系的是道家思想,故排除 C 项;材料中儒家强调等级秩
序的主张未体现民本思想,故排除 D 项。
考点二:西汉儒学
1.从汉武帝时代开始,儒学成为五经博士研究与教授的经学;经学特殊地位的确立,显示儒学的官方化得
以确立,成为“学而优则仕”的工具。据此可知,汉代经学
A.完全取代了其他学说 B.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C.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 D.促使儒学走向思辨化
【答案】B
【详解】
材料“学而优则仕”体现的是读书同做官相结合,说明的是汉代经学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B 正确;A 说法过
于绝对,排除;科举制是在隋朝时期确立的,C 排除;使儒学走向思辨化的是儒学,D 排除。故选 B。
2.在汉代司法中,儒家经典占有重要地位。当时的司法官吏首先用儒家经典去分析案情,再用儒家经义去
解释法律、断案量刑,被称之为“春秋决狱”。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儒家纲常伦理渗入法律 B.仁政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C.法家思想重新得到重用 D.儒学开始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A
【详解】
据材料“司法官吏首先用儒家经典去分析案情,再用儒家经义去解释法律、断案量刑”,可知儒家纲常伦理渗
入法律,故选 A 项;BC 项无体现,排除;汉武帝定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又采取一系列措施,才
导致了儒家开始成为正统而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 D 项。
3.从汉高祖刘邦开始,汉初几代皇帝对儒家都不感兴趣。四代几十年间,皇帝未尝奖励儒学,一般不用儒
者,而儒学却不断发展,儒者层出不穷。这说明
A.汉初统治者鼓励百家争鸣 B.儒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C.儒学深受广大民众所推崇 D.儒家学者致力于复兴儒学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从汉高祖刘邦开始,汉初几代皇帝对儒家都不感兴趣”、“而儒学却不断发展,儒者层出不穷”可知,
儒家学者致力于复兴儒学,使得儒学即便不受统治者重视,依然能够不断发展,所以 D 正确;根据所学知
识可知,汉初实行黄老之学,“汉初统治者鼓励百家争鸣”说法错误,所以 A 错误;根据“汉初几代皇帝对儒
家都不感兴趣”可知,此时儒学没有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没有受到重视,所以 B 错误;材料没有体现
“儒学深受广大民众所推崇”,所以 C 错误。
4.董仲舒再三强调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借鉴。宣传君
主政令失误、不遵循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头上再安放一
个紧箍咒。这个“紧箍咒”是
A.天人感应 B.君权神授 C.三纲五常 D.以德治国
【答案】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人感应强调的是天意与人事交相呼应,即人事能影响上天,天意也能影响人事,因
此材料“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遵循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体现的是天人感应思想,A 正确;
BCD 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 A。
考点三:宋明理学
1.1520 年,王阳明撰写并颁布《南赣乡约》,强调“今凡尔同约之民,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
孙,和顺尔乡里”。其主要目的是
A.宣讲儒家孝道思想 B.消弭百姓对朝廷统治的不满
C.维护地方社会秩序 D.移风易俗以树立社会新风尚
【答案】C
【详解】
王阳明撰写乡约,其目的是促进邻里和家庭关系和睦,最终实现地方秩序的稳定,故选 C;A 是对题意的复
述,不是目的,排除 A;王阳明撰写乡约是为了稳定地方秩序,没有表明当时百姓对朝廷统治不满,排除 B;
移风易俗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 D。
2.如表是两位思想家路德、王阳明思想主张,其共同点是
路德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沟通,教徒个人有权凭借自己的良心和理性去解释《圣
经》。
王阳
明
强调“致知”是要求“致吾心之良知与事事物物”,格物是要求端正人心,去恶存善。
A.重建了古典人文传统 B.宣扬理性主义
C.有助于唤醒自我意识 D.注重道德修养
【答案】C
【详解】
根据表格“教徒个人有权凭借自己的良心和理性去解释《圣经》”“致吾心之良知与事事物物”都强调了人的思
考的重要性,故选 C 项;不是重建了古典人文传统,材料中“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是.资本主义新教,排
除 A 项;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王阳明认为事物的理
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而是存在于人心之中,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
系,不是理性主义,排除 B 项。两者都未强调道德修养,故不选 D。
3.“孔孟学说被重新诠释并又一次获得了理论权威 神圣地位。从文化史的长时段看,自秦汉以来多元并
存的思想意识形态经过反复整合,终于进入创造性转换的新阶段”。该学者意在强调
A.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魏晋至唐三教并行
C.宋明理学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D.明清儒学呼吁民主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孔孟学说被重新诠释并又一次获得了理论权威神圣地位。从文化史的长时段看,自秦汉以来多元
并存的思想意识形态经过反复整合,终于进入创造性转换的新阶段”,可得出,儒学在秦汉以后历经磨难又
获得了理论权威神圣地位,结合所学可知,面对佛教、道教的挑战,宋明理学在传统儒学基础上,吸收了
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思辨化、哲学化、体系化,进而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故 C 项正确;汉代“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不是材料主旨,故 A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三教并重,故 B 项错误;材料于明清儒学无关,故 D
项错误。
4.朱熹在《童蒙须知》指出:“说话:凡为人子弟必须低声下气,语言详缓;读书:要端正身体面对书册,
详缓看字”。朱熹的这些主张
A.体现了理学倡导的社会责任意识 B.促使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有利于儒学原则世俗化、生活化 D.抵制了佛道思想的影响
【答案】C
【详解】
朱熹的《童蒙须知》从说话、读书等方面对儿童做出了要求,这有利于儒学原则世俗化、生活化,故 C 正
确;材料未体现社会责任意识,故 A 错误;这些要求不足以促使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故 B 错误;理学吸收
了佛道思想,故 D 错误。
考点四:明清民主思想
1.王夫之认为“读古人之书”,必须“揣当今之务”,“于其得也,而必推其所以得;于其失也,而必推其所以
失”,这样才可以“为治之资”,达到为“当世”的政治斗争服务的目的。这说明王夫之主张
A.经世致用 B.钻研古文经学 C.格物致知 D.启发民众智慧
【答案】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世致用思想指的是做学问应该有益于国计民生,因此根据材料“于其得也,而必推其
所以得;于其失也,而必推其所以失”体现的是经世致用思想,A 正确;BCD 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 A。
2.黄宗羲认为,皇帝只是受天委托治理,天下不是皇帝私人所有,臣子也不是皇帝的奴仆,群臣是治国的
工作队伍。据此可知,黄宗羲的主张
A.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B.颠覆了“君权神授”观念
C.推动了文官政治确立 D.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秩序
【答案】A
【详解】
材料内容体现了反对君主独治,提倡君臣共治,故 A 选项正确;作者仍然认为君主受天委托管理,故 B 项
排除;文官政治在宋朝时期已经确立,故排除 C 选项;黄宗羲思想有利于思想解放,但没有冲击传统社会
秩序,故 D 选项排除。
3.据统计《黄宗羲全集》提到孔子约 720 次,朱熹约 1132 次,王阳明约 420 次,且始终持尊敬的态度。
而对独具个性的李贽持批评态度。由此可知,黄宗羲
A.突破了中国政治文化传统 B.反对追求个性自由
C.未能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 D.具有浓厚复古色彩
【答案】C
【详解】
据材料的这样的频率分析可以说明黄宗羲等人的思想仅是一种儒学内部的反思,而绝不可能突破中国政治
文化传统而出现新的近代因素,故选 C 项;据题意可知,黄宗羲的思想没有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ABD 都
不符合这一主旨,排除。
4.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主张,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文化的束缚,
最终在文化专制政策的高压下黯然失色。”这里“黯然失色”的主要原因是
A.知识分子群体不够强大 B.新的经济因素发展不充分
C.明清之际社会动荡不安 D.民众的公民意识尚未觉醒
【答案】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主张未能从根本上突破封建文化的束缚主要和经济基础有关,即新
的经济因素发展不充分,B 正确;ACD 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故选 B。
考点五:古代中国的科技
1.《九章算术》内容为:第一章“方田”(平面几何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第三章“哀分"(按等级分配物资或
摊派税收的比例问题)第六章“均输"(以各种标准计算各地的赋税和分派工役)等。这反映了《九章算术》
A.是一本应用数学著作 B.系统总结魏晋时期的数学成就
C.形成数学的理论体系 D.体现了统治阶层对数学的重视
【答案】A
【详解】
根据“第一章“方田”(平面几何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第三章“哀分"(按等级分配物资或摊派税收的比例问
题)第六章“均输"(以各种标准计算各地的赋税和分派工役)等”可得出,《九章算术》中所涉及到的问题都
是现实生活与生产中所遇到和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反映出这是一本应用数学著作,A 项正确;BCD 项都与
材料的主旨不符合,排除。
2.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讲述,黄蓉帮瑛姑巧解开平方的方法叫做增乘开方法。这一方法是中国数学家
贾宪于 11 世纪中叶提出来的。这表明
A.中国古代科技有对理论的探讨 B.中国古代科技侧重于分析推理
C.通俗文学兴起有利于科学传播 D.西学东渐促进了中国科学进步
【答案】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增乘开方法是对理论的探讨,故 A 正确;这体现不出分析推理,故 B 错误;材料不是
强调通俗文学传播科学,故 C 错误;西学东渐是在明末清初和晚清,故 D 错误。
3.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齐民要术》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
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地区。这说明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C.生产工具的变革提高了生产力 D.民众饮食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
【答案】A
【详解】
大豆能够改良土壤,因此大豆种植区域的扩展说明土地的利用效率得到了提升,故选 A;材料仅体现了大
豆种植的扩展,无法体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排除 B;材料信息不涉及生产工具的 变革和民众饮食结构
的变化,排除 CD。
考点六:古代中国的文艺
1.明代小说《西游记》中,如来佛问孙悟空:“你那厮乃是个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夺玉皇上帝尊位?”
孙悟空干脆回答说:“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
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这反映出明代出现
A.追求个性解放,倡导男女平等的思想
B.注重知行合一,强调格正君心的思想
C.挑战权威,批判君主专制的理性思想
D.关注市民,突出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明代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呐喊,体现了孙悟空
不惧玉皇大帝的神威,反对纲常礼教的束缚,进而说明明代出现挑战权威,批判君主专制的理性思想,故 C
项正确;材料未倡导男女平等,故 A 项错误;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故 B 项错误;黄
宗羲提倡工商皆本,这不符合题意,故 D 项错误。
2.清代小说《红楼梦》描述的“粥”多种多样,既有民间常见的腊八粥,也有贡米熬制的达官显贵才能享用
的碧梗粥,还有滋补的燕窝粥、益气的“鸭肉粥”、养心的“枣粥”,以御田胭脂米为原料的补血的红稻米粥等,
这些粥多半要经过烦琐工序熬制而成。《红楼梦》对“粥”的描述体现出
A.贵族日常生活奢靡 B.传统农耕经济进步
C.等级差别日益明显 D.百姓饮食丰富多彩
【答案】A
【详解】
材料表明,《红楼梦》中众多饮食中“粥”的烹制工序烦琐、品种多样,且以养生滋补功能为主,不仅仅是果
腹之用,有些还是普通百姓难以见到的美食,这反映出贵族日常生活奢靡,故 A 正确;材料不是强调传统
农耕经济进步和等级差别日益明显,故 BC 错误;这不是对百姓饮食的描述,故 D 错误。
3.李白因为作诗《永王东巡歌》,在永王割据失败后也被捕入狱。因郭子仪等人以天下动荡、不宜大动干
戈为由为他求情,他才免于一死,流放夜郎。两年后,朝廷因旱灾大赦天下,李白得以重获自由身,从长
江一路疾驰而下,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早发白帝城》。材料主要体现了
A.唐朝以民为本的法律文化理念 B.唐朝纲常伦理得到强化
C.李白对于唐朝诗歌的突出贡献 D.佛教思想影响唐朝司法
【答案】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郭子仪等人以“天下动荡、不宜大动干戈为由”为李白求情,使其减刑,“朝廷因旱灾大
赦天下”使李白重获自由等,主要反映了唐朝以民为本的法律文化理念,A 项正确;唐朝纲常伦理得到强化
与永王割据严重违背纲常伦理,与之相关的李白却重罪轻罚不符,B 项错误;李白对于唐朝诗歌的突出贡献
与材料中介绍的李白一首诗的创作背景不符,C 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佛教”思想影响唐朝司法,D 项错误。
4.如图是元代画家赵孟頫创作的纸本墨笔画《秀石疏林图》,全图巨石疏空,竹叶秀润,枯木荒简。该作
品
A.民间风情色彩较浓厚 B.注重色彩的运用和变化
C.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D.体现了婉约柔美的境界
【答案】C
【详解】
根据赵孟頫这幅画作中的景物及特点,结合所学可知,赵孟頫用简率质朴的绘画风格和纯熟的绘画技法,
推动了元代文人画的发展,这幅《秀石疏林图》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故 C 符合题意;这幅绘画描绘的是
巨石、枯木等景物,没有涉及民间风情,故排除 A;这幅绘画是纸本墨笔画,不注重色彩的运用和变化,
故排除 B;这幅绘画描绘的是巨石、枯木等景物,表达出了文人清气和风骨,而没有体现婉约柔美,故排除
D。
5.唐太宗为《晋书·王羲之传》撰写传论道:“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王羲之)乎!”
并把书法列为科举取士的考量内容之一。此后,王羲之的书法,逐渐取代钟(繇)书而大行于世。由此可
知,唐代书法
A.逐渐成为一门艺术 B.呈现出一元化趋势
C.发展受社会环境影响 D.难以超越前代水平
【答案】C
【详解】
由于唐太宗的推崇,王羲之的书法取代了钟繇的书法大行于世,而且书法还成为科举取士的考量内容之一,
说明唐代的书法发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故选 C;书法在唐朝之前就已经成为一门艺术,排除 A;材料信
息不能说明唐代书法呈现一元化的趋势,排除 B;唐代的书法成就突出,并不能说难以超越前代水平,排除
D。
B 组 专题综合练
1.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庄子倡导“乘物游心,亲近自然”,韩非子强调“抱法处势”。
蕴涵在这些思想中的共同追求是
A.获得彻底的精神自由 B.解决民众基本的生存问题
C.实现理想的社会人格 D.建构稳定和谐的礼乐秩序
【答案】C
【详解】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社会大变革的局面,礼乐秩序渐趋崩溃,代表不同阶层和阶级利益的思想家从个人修
养或规范个人行为出发,力图通过实现理想的社会人格,恢复社会秩序,提出了不同的社会主张,故 C 项
正确;A 项是道家的主张;B 项材料无法体现;D 项与史实不符。
2.《孟子》载:“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
良知也。”由此可知,孟子认为
A.良知良能圣人特有 B.反省内心能致良知
C.良知是天性固有的 D.实施仁政扩充善性
【答案】C
【详解】
依据材料“仁义礼智,非由外镖我也,我固有之也,…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
知也”可知,孟子的观点是:仁义礼智是人的本性,良知良能是天性固有的,故选 C 项,排除 A 项:B 项是
王阳明的观点:D 项“实施仁政”与材料信息无关。
3.《周礼》或者其精神,事实上成为所有朝代的共同“宪法”,即所谓“有国家者不可不学春秋,不学春秋则
无以见前后旁侧之危,则不知国之大柄、君之重任也”(《春秋繁露·俞序第十七》)。这表明
A.儒家伦理与历朝法律地位同等 B.儒家经典对君主有制约作用
C.《周礼》成为封建统治基本思想 D.《春秋》是君主必学圣贤之书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周礼》或者其精神,事实上成为所有朝代的共同‘宪法’”“有国家者……不学春秋则无以见前后
旁侧之危,则不知国之大柄、君之重任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的经典,尤其是《尚书》《论语》《周
礼》中的言辞语句、观点及其记载的圣贤廉臣之言行,在许多时候起到了对律典的补充作用,对帝王违反
政治伦理、突破规范定制的言行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故选 B 项;A 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儒家经典《周
礼》对封建统治思想具有重要影响,但材料无法体现其成为封建统治基本思想,排除 C 项;D 项说法绝对,
且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4.有学者指出,我国古代某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关系)方面,突出人
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据此推知,这一时期
A.儒家思想已成主流 B.已出现了高度集权局面
C.天命观念影响深远 D.带有早期人文主义色彩
【答案】D
【详解】
由材料中这一时期民本思想“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和“在人类与社会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
用”和所学知识可看出,这一时期更关注人在自然、社会中的地位,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思想蕴含了早期人文
主义色彩,D 项正确。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是西汉的时候,时间不对,A 项错误。战国时期还未建立起高度
集权制度,B 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天命观的影响,C 项错误。
5.在西汉中期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后,董仲舒等人提倡“春秋决狱”:凡是法律中没有规定的,司法官就
以儒家经义作为裁判的依据;凡是法律条文与儒家经义相违背的,则儒家经义具有高于现行法律的效力。“春
秋决狱”有利于( )
A.儒家经典成为国家法律 B.扩大儒学影响、维护社会稳定
C.以法入情价值体系构建 D.增强法律权威、保证长治久安
【答案】B
【详解】
由材料可知,在西汉中期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后,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扩大,故 B 项正确;儒家思想
对法律的影响扩大并非是指儒家经典成为国家法律,故 A 项错误;材料意指儒家影响了法律,法律儒家化,
是以情入法,不是以法入情,故 C 项错误;材料意指儒家影响了法律,不是法律权威性增强的表现,故 D
项错误。
6.我国古代称女巫为巫,男巫为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巫觋曾长期具有沟通人神的作用。汉武帝以后,
巫觋地位下降,不再替帝王沟通人神。巫觋政治地位的变化直接缘于
A.君权神授理论的不断成熟 B.巩固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
C.天人感应观念的逐步弱化 D.官方意识形态的排斥压制
【答案】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以后,不再用巫觋沟通人神,直接缘于当时君权神授理论的不断成熟,A 项正
确;巩固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是巫觋政治地位变化的根本原因,不是直接原因,B 项错误;西汉时期天人感
应观念逐步强化而非弱化,C 项错误;官方意识形态的排斥压制是西汉巫觋政治地位变化的表现,而非直接
原因,D 项错误。
7.张载认为生在世上,就要尊顺天意,立天、立地、立人,做到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明理、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努力达到圣贤境界。关于其讲学的主旨,集中的体现在横渠四句中:“为天地立心,为
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由此可知,张载
A.提倡学以致用 B.忽视循序渐进
C.集心学之大成 D.思想不切实际
【答案】A
【详解】
强调个人修养的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
开太平”作为其讲学的主旨,体现出张载提倡学以致用,A 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张载忽视循序渐进,B 项
错误;集心学之大成的是王阳明,C 项错误;思想不切实际与张载主张“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明理”
等不符,D 项错误。
8.宋朝劝学诗歌的数量庞大,其创作者有身居要职的高官,也有寒门学子,有理学大家,也有僧人道士,
创作主体十分广泛。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程朱理学的兴起
C.科举取士的实行 D.崇文意识的流行
【答案】D
【详解】
根据 “宋朝劝学诗歌的数量庞大,其创作者有身居要职的高官,也有寒门学子,有理学大家,也有僧人道
士,创作主体十分广泛”可得出,当时社会崇文的意识较浓厚,D 项正确;A 项不符合“其创作者有身居要职
的高官,也有寒门学子”,排除 A 项;BC 项与“也有僧人道士”无关,排除。
9.魏晋玄学是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它所讨论的问题,从《周易》《老子》
《庄子》三本经典而来,并以老庄思想解释《周易》等儒家经典,探究宇宙人生哲理,即“本末有无”的问题。
这表明魏晋玄学的发展
A.助长了宗教迷信思想的泛滥 B.促使汉代经学走向辉煌中
C.有利于儒道思想的融合发展 D.完成了儒家信仰的重建
【答案】C
【详解】
玄学起源于魏晋时期的儒者吸收道家思想,运用道家语言对儒家思想进行抽象的思考、推理、论证,探求
宇宙人生,体现出儒学与道家思想的融合,故答案为 C 项;玄学探究宇宙人生哲理,与宗教迷信思想没有
关系,排除 A 项;魏晋时期是汉代经学走向衰落的时代,而魏晋玄学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汉代经学的悖离与
反抗,排除 B 项;儒家信仰重建完成的标志是心学的出现,排除 D 项。
10.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认为“(皇帝)杀天下之人而尽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甚至认为即使以
极刑去处死暴君昏主,亦难以抵其屠戮祸害天下人之罪。这反映出其思想主张
A.强烈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B.动摇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C.与近代民主思想无异 D.依然属于贤君名臣的模式
【答案】A
【详解】
材料反映了唐甄认为皇帝是“贼”,甚至认为用极刑处死暴君,也难抵其祸害百姓的罪恶,这说明唐甄抨击封
建君主专制,故选 A;材料只反映了唐甄抨击君主专制,未涉及他对宋明理学的态度,故排除 B;近代民主
思想是资产阶级的主张,材料不属于近代民主思想范畴,故排除 C;唐甄抨击暴君昏主,反对君主专制,其
主张不属于贤君名臣,故排除 D。
11.有学者说:“清初大儒黄宗羲虽宗阳明,但主张多读书以穷理之变化,并以实践为归;顾炎武不谈心性,
他的治学范围,以典章制度、社会经济为主。”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黄、顾二人的共同思想是
A.倡导经世致用 B.主张工商皆本
C.批判君主专制 D.挑战儒学正统
【答案】A
【详解】
根据“以实践为归”、“不谈心性,……以典章制度、社会经济为主”可知黄宗羲和顾炎武都注重做学问的实用
性,即强调经世致用,故选 A;材料主要反映了黄、顾二人的经世致用,BCD 都不符合这一主旨,排除 BCD。
12.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上统之则乱,分统之则治者,非但智之不及察,才之不及理也。……故
天子之令行于郡而郡乱。”由此可知,王夫之
A.指出恢复封邦建国的必要性 B.认为地方应有一定的自主权
C.论证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性 D.提出废除封建君主专制观点
【答案】B
【详解】
根据“故天子之令行于郡而郡乱”可知王夫之认为中央对于地方管辖过多导致地方混乱,说明他认为地方应有
一定的自主权,故选 B;王夫之主要是主张给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性,而非恢复分封和加强中央集权,排除
AC;材料内容和废除封建君主专制无关,排除 D。
13.北宋最著名的药物学著作是唐慎微所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该书除系统收集上自《神农本草经》,
下迄唐宋各家医药名著外,还收集经史外传、佛书道藏、地方志、诗赋等书中有关药物的资料,保存了大
量民间用药经验。这一成就
A.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改变了重道轻器的传统
C.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汇 D.蕴含着丰富的史料价值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收集了《神农本草经》各家医药名著、经史外传、佛书道藏、地方志
等书集中有关药物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故 D 项正确;“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说法过于绝对,医
学成就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实践等有关,且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A 项;“改变了重道轻器的传
统”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B 项;对中西文化交汇的推动作用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C 项。
14.纪昀(1724~1805 年)在校录《四库全书》时曾说:“余校录《四库全书》子部十四家,农家、医家旧
史多退之末简,余独以农居四,而其五为医家。农、医者,民命之所关,故升诸他艺术上也。”这体现了纪
昀
A.重视实用性科技总结 B.具有浓厚“民本”思想
C.注重中医的学术传承 D.维护“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纪昀主张“农、医者,民命之所关”,并在校录《四库全书》时,一改以前史书轻视农家、
医家的做法,把农学、医学提升到了重要地位,体现了纪昀具有浓厚“民本”思想,B 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
纪昀重视实用性科技“总结”,A 项错误;注重中医的学术“传承”只是材料部分信息,不是材料主旨,C 项错
误;维护“重农抑商”政策与“农、医者,民命之所关”等不符,D 项错误。
15.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按照“贵五谷而贱金玉”的思想进行顺序编排,将与人们生活相关的工农业生
产放在前面,而将皇亲贵族与富绅地主关注的奢侈品生产放在后面。这一编排反映了宋应星
A.重视工艺制作 B.强调器物的功用性
C.反对奢侈浪费 D.赞成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B
【详解】
材料反映了《天工开物》一书编排时,将与人民生活相关的工农业生产放在前面,奢侈品生产放在后面,
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注重实用性的特点,宋应星这样编排意在强调器物的功用性,故 B 符合题意;
材料与工艺制作无关,故排除 A;材料没有体现宋应星反对奢侈浪费,故排除 C;材料没有反映宋应星对商
业的态度,故排除 D。
16.吴敬梓《儒林外史》中塑造的正面人物,以“文行出处”和“功名富贵”相对立。文是儒家的道艺,行指好
的品行,出指出来做官,处指立身处世。由此可以看出吴敬梓
A.摆脱传统道德观念束缚 B.体现出新的时代气息
C.以儒家理想为政治理想 D.深刻地揭露现实社会
【答案】A
【详解】
《儒林外史》中塑造的正面人物,以“文行出处”和“功名富贵”相对立,预示着全书两大形象体系的对立:一
边是牺牲自我与个性为代价追求功名富贵的利禄之徒;一边是保持独立人格,讲究文行出处的潇洒人士。
反映了对儒家传统道德观念的嘲讽,故选 A;B、C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7.《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
之,以求合雅颂之音。”对此记载解读正确的是
A.孔子以“仁"为标准对古诗进行了删减
B.叙述经典《五经》之一《礼记》的由来
C.所编作品奠定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基础
D.孔子编书主要目的是要维护普通民众利益
【答案】C
【详解】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雅颂之音”指的是孔子编订《诗经》。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诗经》奠定了中
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基础,故 C 正确;根据材料“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可知,孔子不是以“仁”
为标准对古诗进行了删减,故 A 错误;这不是《礼记》的由来,故 B 错误;孔子编书主要目的是要维护统
治阶级利益,故 D 错误。
18.《霓裳羽衣曲》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起于开元盛于天宝。据载,该曲为唐玄宗立足传统清商乐,融
合边防将领进献的印度《婆罗门曲》进行了再创造。这反映出
A.盛唐兼容并蓄的气象 B.三教合一趋势不断加强
C.中原与边疆交流频繁 D.古代戏曲艺术走向成熟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该曲为唐玄宗立足传统清商乐,融合边防将领进献的印度《婆罗门曲》进行了再创造”可知,《霓
裳羽衣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印度文化交融的结果,这体现了唐朝文化兼容并包的气象,A 正确;印度《婆
罗门曲》属于异域文化,与三教合一不符,排除 B;题干设计的是文化的交融而非地区的交流,排除 C;京
剧的诞生标志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排除 D。
二、材料分析题
19.下表内容分别为中国古代经典文献《春秋》《天人三策》《朱子语类》的内容摘录。阅读材料,完成下
列要求。
提取材料信息,并分别说明与其对应的经典文献。
【答案】①为《朱子语类》。理由:文献 里说明了“理”与“气”的关系,认为“理”决定“气”,崇尚“圣贤”“明德”,
认为这些是“理”的重要体现,反对“为愚为不肖”,这与朱熹一贯倡导的“理是万物的本源”“存天理,灭人欲”
等主张相符。②为《春秋》。理由:文献里提及“(周)王正月”表明对周王的尊重的尊重,提及“公”“伯”“郑”“宋”
等,体现了周代政治体制。这与孔子通过《春秋》倡导“尊王”“大一统”等思想相吻合③为《天人三策》理由:
文献里提及天人关系,五常之道,这与汉代董仲舒提倡的新儒学“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理论相吻合》。
【详解】
根据①可知:其说明了“理”与“气”的关系,认为“理”决定“气”,崇尚“圣贤”“明德”,认为这些是“理”的重要
体现,反对“为愚为不肖”。这与朱熹一贯倡导的“理是万物的本源”“存天理,灭人欲”等主张相符。据此判定
①为《朱子语类》。根据②可知,其提及“(周)王正月”表明对周王的尊重的尊重,提及“公”“伯”“郑”“宋”
等,体现了宗法分封。这与孔子通过《春秋》倡导“尊王”“大一统”等思想相吻合。据此判定②为《春秋》。
根据③可知:其提及天人关系,五常之道,这与汉代董仲舒提倡的新儒学“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理论相吻合。
据此判断③为《天人三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