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02(解析版)-2021年高考历史全能提分卷(新课标)
加入VIP免费下载

卷02(解析版)-2021年高考历史全能提分卷(新课标)

ID:652392

大小:665.92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1-04-0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年高考历史全能提分卷 02 限时:50 分钟 实际用时:_______分钟 得分_______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1.《礼记·王制》篇记载:“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齐八政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养耆老 以致孝,恤孤独以逮不足,上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绌恶。”这反映出先秦儒家 A.主张建立践礼的社会规范 B.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支撑 C.旨在通过修礼教以明霸道 D.以礼乐教化反对不义之战 【答案】A 【详解】 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在先秦儒者的社会秩序建构中,司徒作为掌管民政.教化的官员,其职责是通过冠、 婚、丧等礼典来调节人们的性情,向人们灌输父子、夫妇、君臣、长幼等的相处,交往应有的道德观念, 同时在整齐衣服、饮食、事为等方面来防止僭越,正是通过这种制度性的灌输,礼的践行才可能转化为主 体的自觉,故选 A 项。先秦尚未建立君主专制.排除 B 项:霸道是指君主凭借武力、权势、法治进行统治, 属于法家思想.排除 C 项;墨家反对不义之战.排除 D 项。 2.十六国北朝时期,选官制度发生了变化。例如,后赵政权有孝廉试经的制度;北魏孝明帝以考试选拔御 史,参加者八百余人;北齐文宣帝以策试选三百人,参加者达二三千人。上述材料表明十六国北朝时期 A.君主权力有所强化 B.九品中正制被废弃 C.世族阶层已经没落 D.儒学社会影响弱化 【答案】A 【详解】 十六国北朝时期,诸多割据政权采用考试方式来选拔官员,这种选拔方式相比于九品中正制而言,选官权 力掌握在皇帝手中,体现了君主权力的强化,A 正确;B 表述绝对,排除;南北朝时期世族阶层政治经济势 力强大,排除 C;选官制度的转变无法推断出儒学社会影响力的变化,排除 D。 3.南宋时,相扑已经形成一套完整规则。水平颇高的职业相扑高手大量涌现,甚至还出现了女性相扑。比 赛时,各方相扑高手云集临安,皇帝有时也去观看。相扑运动盛极一时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的重视和倡导 B.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C.中外交流日益频繁 D.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D 【详解】 南宋时相扑运动盛极一时,这种文化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商品经济发展,故选 D;皇帝有时也去观 看相扑运动,并不等于政府的重视和倡导,排除 A;相扑运动是市民生活丰富多彩的一种表现,并非相扑 运动盛极一时的原因,排除 B;中外交流日益频繁,与相扑运动盛极一时无关,排除 C。 4.清初,大臣奏事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题奏本章须先送内阁阅览票拟后再进呈皇帝裁夺。乾隆年间, 具奏人可派遣专人或通过驿站直接送人内宫,由皇帝亲自拆阅并用朱笔批示,再交来人或通过驿站发回原 奏人遵行。这说明奏折制度的形成 A.使内阁权力名存实亡 B.体现了中枢决策机制的变化 C.易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D.助推清朝中央官制走向成熟 【答案】B 【详解】 材料“具奏人可派遣专人或通过驿站直接送人内宫,由皇帝亲自拆阅并用朱笔批示,再交来人或通过驿站发 回原奏人遵行”体现的是乾隆年间通过奏折制度实现了皇帝同大臣之间的直接联系,说明的是皇权的加强, B 正确;军机处的设置使内阁名存实亡,A 排除;奏折制度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C 排除;奏折制度不属 于中央官制,D 排除。故选 B。 5.19 世纪 70 年代,恭亲王变认为“煤铁等项为造船、制器所必需,开矿采取较借资外洋自为合宜”福建 巡抚丁日昌也认为“轮船开,矿务兴,则兵事自强”出现这一认识的主要原因是 A.维护封建专制的需要 B.西方先进科技的引进 C.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 【答案】D 【详解】 19 世纪 70 年代,洋务运动在创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出现了燃料、资源等不足的问题,因此提出要发展民 用企业,开采矿产资源,D 项正确;维护封建专制是洋务运动的目的,不是以上认识出现的原因,A 项不选; 西方先进科技的传入不是洋务派提出以上认识的主要原因,B 项不选;恭亲王奕䜣和巡抚丁日昌是洋务派, 因此材料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无关联,C 项不选。 6.下图是《民权画报》于 1912 年 8 月 13 日刊登的一幅讽刺漫画,画中有一只猿猴手持五色旗,在地球上 绕圈子跑动。该漫画 A.继承传统文人画基本风格 B.反映中国人走向世界的决心 C.反映当时政治转型的艰难 D.讽刺袁世凯政府的保守落后 【答案】C 【详解】 材料中的猴子指的是袁世凯,五色旗指的是民主共和制,因此材料“画中有一只猿猴手持五色旗,在地球上 绕圈子跑动”反映的是袁世凯对民主共和制的破坏,强调的是政治转型的艰难,C 正确;文人画强调的是写 意,A 排除;B 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批判的是袁世凯对民主共和制的破坏,D 排除。故选 C。 7.如图为 1928 年至 1937 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变化示意图。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A.毛泽东革命论断的正确性 B.日本侵华对中共发展的影响 C.“工农武装割据”的日益发展 D.国民党对中共政策的不断调整 【答案】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 年到 1934 年之间中共党员上升的数量主要和“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有关;1934 年到 1936 年的党员人数下降主要和长征有关;1936 年党员人数开始回升主要和中共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有关,因此整个材料反映的是毛泽东革命论断的正确性,A 正确;BC 仅能反映材料的一面,排除;D 与材 料无关,排除。故选 A。 8.下图是 1951 年凌虚、徐京创作的宣传画《陈永康互助组向全国农民挑战》。陈永康响应党中央的号召, 走互助合作道路,串联了周围几户农民,组建“陈永康互助组”。该作品反映了 A.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全面展开 B.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初见成效 C.人民公社化运动局部试点 D.农村生产关系改造的探索 【答案】D 【详解】 根据“走互助合作道路”“陈永康互助组”可知,作品反映出 1951 年我国已经开始了互助合作的探索,这是我 国农村生产关系改造的探索,故选 D;1953 年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开始,排除 A;1956 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后,才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排除 B;1958 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排除 C。 9.罗马人在解决自己的公民与外国人关系中,并不是适用自己的法律,而是适用共同的规范,当没有这种 规范时,则尽可能从各种不同的规范和制度中提取比较简单的内容,去掉各民族特有的成分。这说明万民 法 A.是把公民法推广到罗马新占领地区的法律 B.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C.是罗马法汲取其他民族规范和制度的产物 D.维护了罗马帝国对被占领区的统治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罗马人在解决自己的公民与外国人关系中,并不是适用自己的法律,而是适用共同的规范”可知, 罗马法在处理本国公民与外国人的关系时,不局限于本国法律,而是兼顾双方,说明其具有超越民族性的 特征,这有利于维护了罗马帝国对被占领区的统治,所以 D 正确;公民法的适用范围是罗马公民,与万民 法不同,所以 A 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 B 错误;C 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反映的是 万民法中“共同的规范”有利于解决自己的公民与外国人关系,有利于维护了罗马帝国对被占领区的统治,所 以 C 错误。 10.下表是 1820~1850 年英、法、美三国占世界工业和贸易的比重(%),表格信息反映了这一时期主要资 本主义国家 A.工业水平决定世界市场地位 B.对外扩张以资本输出为主 C.经济结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 D.贸易范围影响其世界地位 【答案】A 【详解】 根据 1820-1850 年英、法、美三国占世界工业和贸易的比重表的数据可知,三国的工业、贸易比重变化与其 占世界工业、贸易的比重变化呈正相关,这反映了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水平决定其世界市场 地位,故选 A 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扩张才以资本输出为主,时间不符,排除 B 项;表格反映的是三国占世界工业和贸易的比重,没有说明经济结构制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排除 C 项;表格反映了三国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但没有涉及其贸易范围,排除 D 项。 11.下图为漫画《差点开启的末日之门》,美国总统肯尼迪被描绘为西部牛仔,苏联的赫鲁晓夫和古巴领导 人卡斯特罗被描绘成堂吉诃德和桑丘。对此漫画理解正确的是 A.是美苏零和博弈的结局 B.危机达到局部热战程度 C.苏联发起美国妥协告终 D.美国不再处于突出地位 【答案】A 【详解】 根据“美国总统肯尼迪”“苏联的赫鲁晓夫和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结合所学古巴导弹危机可知,漫画反映核 危机使美苏领导人冷静处理两国关系,避免了核战争的爆发,故选 A;B、D 不符合史实,排除;古巴导弹 危机苏联发起,并以苏联妥协告终,C 错误。 12.19 世纪左右,德国浪漫派致力于从德意志的中古、远古乃至史前史,从它的大自然景色中,从语言中, 从民间风俗习惯中,从活生生的、不朽的血脉相连的生命群体中获取感情与精神的努力据此可知,当时的 德意志 A.从历史中挖掘感情世界 B.浪漫主义文学素材丰富 C.完成统一大业迫在眉睫 D.民族主义影响文艺创作 【答案】D 【详解】 德国浪漫派从德意志民族的历史、大自然、民间风俗和德意志民族生命群体中获取情感与精神,可以得出, 浪漫主义文艺作品的创作受到了民族主义情感的影响,D 正确;不仅仅从历史中挖掘,还从现实中获取感 情,A 项不全面,不选;除了文学还有艺术等,素材丰富是表面现象,没有深入材料的本质,即民族主义 情感,B 项不选;材料没有体现统一大业的紧迫性,C 项不选。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 13—14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15—17 题为选考题,考生任选一题作答。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初年,由于地主势力受到打击,各地都有不少荒田可以开垦,自耕农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但自耕农经济本身十分脆弱,明代中后期以后,在赋役负担、土地兼并和自然灾害的共同冲击下,自耕农 阶层越来越萎缩,地权日益集中于勋贵和缙绅地主的手中,庶民地主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乡村社会分 为地主与佃雇农两大社会阶层。明代地主占有的土地,绝大多数都通过租佃的方式经营,当时的佃户大致 可以分为钦赐佃户、官田佃户、佃仆、一般佃户四类,其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各不相同。 ——摘编自高寿仙著《明代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 材料二 15 世纪以后,(英国)确立土地私有产权的时机已经成熟。市场的扩大,地区闹、国家间的贸 易不断发展,尤其是毛纺织业的兴盛引起羊毛价格的上涨,增加了创新土地专属私有权的收益。同时,新 增的人口也对土地提出了要求。这些变化造成强大的推动力,要求重新调整土地制度。宗教改革和圈地运 动促成了英国土地私有产权的确立。……16 世纪的价格革命中农产品价格上涨最快,而实际工资下降,支 付固定货币地租的租地农场主,靠占取土地和雇佣工人的利益而致富。到 16 世纪末,英国出现了富有租佃 农场主阶级。伴随着圈地运动的进行,英国出现了租种 200 英亩、300 英亩、500 英亩或更多土地的大农场 主,他们雇用大量工人进行资本主义生产。到 18 世纪下半期,大租佃制经营在英国农村中已经居于统治地 位。 ——摘鳊自高德步、王珏著《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后期自耕农经济的变化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近代英国租佃制出现的背景,并比较其与中国明代租佃制的不同之 处。 【答案】(1)变化:自耕农经济由明代初年的发展,到明代中后期的不断萎缩。 影响:大量自耕农丧失土地,社会矛盾激化;促进了租佃制的发展;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有利于商 品经济发展;引起社会阶层分化。 (2)背景:商品经济发展;英国土地私有产权的确立;人口增长;新航路开辟;宗教改革和圈地运动。 不同之处:①土地租佃的主体不同:英国租佃制的主体是新贵族、农业资本家或(农场主);中国明代租佃 制的主体是佃农。②性质(经营方式)不同:英国租佃制是资本主义农业经济(大规模的农场、牧场);中 国明代租佃制仍属于封建小农经济(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③影响不同:英国租佃制加快了农业的变革,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工业革命的到来;中国明代租佃制没有促进农业根本性变革,没有推动社会 转型。 【详解】 (1)变化:根据材料“自耕农经济得到较大发展”“自耕农阶层越来越萎缩,地权日益集中于勋贵和缙绅地主 的手中”可归纳出自耕农经济由明代初年的发展,到明代中后期的不断萎缩。影响: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 识可知,自耕农经济衰退的影响可从激化社会矛盾、促进租佃关系的发展、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及引 发社会阶层的分化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背景:根据材料“确立土地私有产权的时机已经成熟”可归纳出英国土地私有产权的确立;根据材料“市 场的扩大,地区闹、国家间的贸易不断发展”可归纳出商品经济发展;根据材料“新增的人口也对土地提出了 要求”可归纳出新增的人口也对土地提出了要求;根据材料“宗教改革和圈地运动促成了英国土地私有产权的 确立”可归纳出宗教改革和圈地运动;根据材料“……16 世纪的价格革命中农产品价格上涨最快”可归纳出新 航路开辟影响。不同:结合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土地租佃的主体、经营方式、影响不同等角度 进行分析即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摘录) 时间 会议名称 主要内容概要 1921.7 一大 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明确党的奋斗目标和今后党的中心工作, 成立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 1922.7 二大 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当前阶段的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 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1923.6 三大 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 民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 1927.8 八七会议 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 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1935.1 遵义会议 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 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1935.12 瓦窑堡会议 提出党的抗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决定“人 民共和国”口号替代“工农共和国”。 1937.8 洛川会议 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 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 1945.4 中共七大 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949.3 中共七届 二中全会 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 移到城市,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个方面的基本政策。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上册) 依据表格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的有关信息,从中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予以 论证。(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调整工作策略。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能够依据不同的历史条件,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策略。如,中共二大针 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明确提出了当前阶段的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 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八七会议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实 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确立以毛泽东 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九一八事变后,针对中日矛盾逐步成为中国社会的 主要矛盾,瓦窑堡会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洛川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七届二 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个方面的基本政策等,最终领 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总之,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国情,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工作策略,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示例 2: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在这场历时 14 年的抗战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如,1935 年瓦窑堡会议,提出党的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1937 年洛川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 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即全民族抗战路线。此后,八路军、新四军进入敌后,广泛 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了抗日的前线。1940 年的百团大战,是中 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1945 的中共七大提出了党的 政治路线;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方向。 总之,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详解】 根据瓦窑堡会议、洛川会议、中共七大的内容,可提出观点: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论证: 根据“提出党的抗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 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结合 所学知识,可从瓦窑堡会议中共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洛川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全面 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了抗日的前线;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 日本侵略者,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为夺取抗日 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方向等史实进行论证。最后总结说明,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 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其他观点,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即可。) 1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殷商、西周时期,我国实行“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案件审判往往由贵族从以前的 判例、故事中去寻找法律依据,或从神明的启示、礼仪风俗或公认的观念中寻找答案。在法不示人的年代, 多靠礼法制度和道德治理国家。春秋中期的郑国是中原地区的一个小国,一马平川,无险可守,经常成为 大国争霸的战场。而这样的地理环境又决定了郑国交通发达,商贸往来繁密,是一个社会流动性大,商人 等新社会阶层力量强的国家。随着商品流通和贸易的不断增多,郑国面临越来越多的社会矛盾。为了保障 国家生存,巩固政权,郑国执政子产开始实行社会改革。为了保障社会改革的进行,公元前 536 年(郑简 公三十年)三月,郑国执政子产命令把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到鼎上,公布于众,令国民周知这是国家常用的 法律。据《左传》记载,铸刑鼎后,“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不久,晋国也铸刑鼎。 ——摘编自张军《子产“铸刑鼎”改革的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子产“铸刑鼎”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子产“铸刑鼎”的影响。 【答案】(1)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传统秘密法的弊端;国家安全受威胁;商品经济发展;社会矛盾突出; 保障社会改革的开展等。 (2)加快了司法改革的进程;削弱贵族权力,冲击了传统社会结构;增强了国家治理的透明度;一定程度 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商业发展;激发了士民的参政议政热情;对春秋末期各诸侯国法律制度改革产生 深远影响。 【详解】 (1)背景:根据材料“案件审判往往由贵族从以前的判例、故事中去寻找法律依据,或从神明的启示、礼仪 风俗或公认的观念中寻找答案”可归纳出传统秘密法的弊端;根据材料“在法不示人的年代,多靠礼法制度和 道德治理国家”“春秋中期的郑国是中原地区的一个小国”可归纳出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根据材料“一马平川, 无险可守,经常成为大国争霸的战场”可归纳出国家安全受威胁;根据材料“而这样的地理环境又决定了郑国 交通发达,商贸往来繁密”可归纳出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郑国面临越来越多的社会矛盾”可归纳出社 会矛盾突出;根据材料“为了保障国家生存,巩固政权,郑国执政子产开始实行社会改革”可归纳出保障社会 改革的开展等。 (2)影响:结合上述分析的背景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加快司法改革的进程、冲击了传统社会结构、增强 国家治理的透明度、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激发士民的参政议政热情及对春秋末期各诸侯国法律制度 改革产生深远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16.【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1 年 8 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大西洋的军舰上举行会议,就当时国际形势、 安排战后部署、确定对德对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签署共同宣言,史称《大西洋宪章》。宣言主要内容 是:两国“不追求领土和其他方面的扩张”,“凡未经有关民族自由意志所同意的领土改变,两国不愿其实现”; 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遭到剥夺者,两国将努力设法予以恢复;保证一切国家在经济方面进行经济合 作;赞同摧毁德国纳粹暴政后可以重建和平。还宣称,两国对世界美好未来的希望将以上述政策原则为依 据。 同年 9 月,苏联政府发表声明,同意《大西洋宪章》的基本原则。其他国家也表示支持《大西洋宪章》。 中共中央也发表声明,宣称它表示了“英美打倒法西斯主义的决心,这种决心是完全有利于苏联,有利于英 美,有利于中国,有利于世界的”。《大西洋宪章》成为后来《联合国宪章》的基础。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美大西洋会议召开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西洋宪章》的历史影响。 【答案】(1)苏德战争爆发,战争进一步扩大;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持续高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呈现 各自为战的状况;法西斯扩大侵略,损害了英美利益。 (2)协调了各国的行动,加强了各国的合作;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 的反法西斯斗争;为后来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巩固了美英的国际地位,深刻影响战后的世界政治格 局。 【详解】 (1)英美大西洋会议召开的背景,应当联系所学当时的国际形势,从苏德战争爆发、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 争持续高涨、反法西斯战争各自为战、法西斯扩大侵略损害了英美利益等方面来回答。 (2)《大西洋宪章》的历史影响,根据“其他国家也表示支持《大西洋宪章》”可以看出协调了各国的行动, 加强了各国的合作;联系所学可知,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根据“这种决心是完全有利于苏 联,有利于英美,有利于中国,有利于世界的”可以得出,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根据“《大 西洋宪章》成为后来《联合国宪章》的基础”可以得出为后来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联系所学可知,《大 西洋宪章》的发表巩固了美英的国际地位,深刻影响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 17.【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张謇(1853~1926),中国近代实业家、教育家,甲午战后,他认定“一国之强,基于教育”,“苟 欲兴工,必先兴学”。1902 年,他自筹资金创办通州师范,作为“兴学之本”。他设学旨在培养广大的劳动者。 为塑造健全国民,他设课既重国学,又重自然科学技术。他为师范、医校、纺校、农校都建立了附属的实 习基地。为治南方水患,他创办河海工程学校。为发展当地蚕桑业,他设立蚕桑讲习所。为改良当地棉种, 农校应时而立。纱厂需要纺织人才,设立纺校。随着医院的建立,急需新式医生,又设医校。为培养铁路 管理人才,创建铁路学校。为充实南通市民文化生活,办起伶工学校。据不完全统计,张謇一生创办了 370 所小学,中学及师范学校 20 多所,职业学校 20 多所,大学多所。张謇的办学模式与业绩成了中国近代教 育的典范。 ——摘编自周至硕《张謇——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等 (1)根据材料,概括张謇创办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謇大办教育的背景。 【答案】(1)把教育作为兴国强国的基础;自筹资金;旨在培养健全劳动者;课程设计中西结合;注重理 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实用教育;数量多,体系完整。 (2)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发展民族工业对人才的需求;张謇个人造福乡里 的情怀。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国之强,基于教育”“苟欲兴工,必先兴学”等信息可得出张骞把教育作为兴国强国的基础; 根据材料“他自筹资金创办通州师范”可得出;自筹资金;根据材料“他设学旨在培养广大的劳动者”等信息可 得出旨在培养健全劳动者;根据材料“他设课既重国学,又重自然科学技术”等信息可知,张骞创办教育的课 程体现了设计中西结合;根据材料“建立了附属的实习基地”“为治南方水患,他创办河海工程学校”等信息可 知,张骞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实用教育;根据材料“师范、医校、纺校、农校……南方水患……蚕 桑业……棉种”“创办了 370 所小学,中学及师范学校 20 多所”等信息可知,数量多,体系完整。 (2)根据材料“甲午战后,他认定‘一国之强,基于教育’”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我国民 族危机空前严重;根据材料“一国之强,基于教育”“苟欲兴工,必先兴学”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 世纪末, 教育救国思想兴起,是促进张骞大办教育的重要背景;根据材料“甲午战后”“为发展当地蚕桑业……纱厂需 要纺织人才”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后,我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因此这时期发展民族工业对人才 的需求促进张骞办教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謇个人造福乡里的情怀,也是促进其创办教育的重要背景。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