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高考历史全能提分卷 01
限时:50 分钟 实际用时:_______分钟 得分_______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1.东周时期王畿之地的封赏情况(部分)
时期 缘由 地区
周平王 郑武公护送周天子东迁有功 虎牢以东
周惠王 郑国、虢国平定王子颓叛乱 酒泉一带
周襄王 晋文公匡扶周王室 南阳一带
周景王 晋国灭陆浑之戎 伊洛、三涂山等黄河以南
——(据《左传》《史记》等整理)
上表中周天子的做法
A.巩固了宗法血缘体系 B.提高了周王室的权威
C.强化了对诸侯的管理 D.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
【答案】D
【详解】从材料 的信息可以看出,周天子的分封并不是因为与其有血缘关系而分封,而是如“护送周天子东
迁有功”“匡扶周王室”这样的事情而分封,反映出周天子的衰落及诸侯势力的增强,因此体现出分封制的不
断瓦解,D 项正确;材料中并不强调血缘关系,排除 A;根据“护送周天子东迁有功”“匡扶周王室”可以看出,
周王室衰微,不利于对诸侯的管理,排除 BC。
2.汉代的财政年度计算是“计断九月”,唐代则是“岁终为断”。前者取决于粟的成熟时间,后者则与水稻的
成熟时节相适应。这反映了
A.区域经济地位的变动 B.粟的种植面积不断缩减
C.赋税征收标准的调整 D.历法进行了大规模修订
【答案】A
【详解】粟是北方作物,水稻是南方作物,唐代财政年度计算与水稻成熟时节相适应,这说明当时南方地
区的经济地位不断上升,A 正确;通过题干信息只能看出南方经济地位的上升,不等得出当时粟种植面积
的缩减,排除 B;材料主体是财政年度计算月份的变化,不能得出当时赋税征收标准的变化,排除 C;D 与
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3.在宋代,由宗族组织所创办的族塾义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程度,不但承担了众多儿童的启蒙教育,
而且有的还发展成为当时的地方教育中心和学术文化中心。宋代族塾义学的兴盛
A.提高了家族的社会地位 B.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发展
C.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B
【详解】从材料中的“不但承担了众多儿童的启蒙教育,而且有的还发展成为当时的地方教育中心和学术文
化中心”等信息可以看出,宋代族塾义学的兴盛推动了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文化的繁荣,故答案为
B 项;材料不是反映创办族塾义学对宗族社会地位的影响,排除 A 项;材料主旨不是反映族塾义学对发展
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 C 项;材料没有反映族塾义学的创办对商品经济的影响,排除 D 项。
4.明初朱元璋定城隍之制,城隍庙成为官方祭祀的礼制场所,严禁民众逾越。晚明以降,江南城隍庙日益
成为民众娱乐化的公共空间,官府企图加强对城隍庙的控制,却收效甚微。关于明清城隍庙的变化解读正
确的是
A.江南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 B.民间城隍神信仰渐趋动摇
C.中央政府对江南的控制力减弱 D.明清时期礼崩乐坏的结果
【答案】A
【详解】晚明以降,江南城隍庙日益成为民众娱乐化的公共空间,官府企图却难以控制。依据所学知识可
知,明清城隍庙的变化是江南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故 A 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民间城隍神信仰渐趋动
摇,故 B 错误;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对江南拥有强大控制力,故 C 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明清时期礼崩乐坏,
故 D 错误。
5.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仍
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
贼”湮没。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
A.学习西方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B.传统文化影响救国道路选择
C.国人对西学的认识渐趋客观 D.西学传播不断瓦解传统思想
【答案】B
【详解】根据“经世致用”“中体西用”“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可知,近代前期的
中国救国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故选 B;材料反映近代前期救国思想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无法体
现“学习西方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国人对西学的认识,排除 C;材料没有涉及西学传
播瓦解中国传统思想的信息,排除 D。
6.下表为 1893—1936 年各年进口商品分类比重(%)。据此可知,近代中国
年份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机器及大工具 原料 建筑用品等 消费品原料 直接消费资料
1893 0.6 7.8 13.0 78.6
1910 1.5 0.1 16.0 17.0 65.4
1920 3.2 0.2 25.1 16.9 54.6
1930 3.7 1.9 21.3 17.3 55.8
1936 6.1 2.7 35.6 13.0 42.5
A.消费水平不断下降 B.传统手工业仍占有优势
C.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经济近代化有一定发展
【答案】D
【详解】通过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在 1893-1936 年,中国生产资料的进口比重呈增加态势,但是消费资料进
口比重呈下降态势,说明中国民族工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我解决消费问题,据此推知中国民族工业有了
一定程度的发展,故 D 项正确;消费资料进口比重呈下降态势,说明中国生产消费品的能力提高了,不能
说明消费水平下降,排除 A 项;材料没有体现轻、重工业的比重情况,无法从材料中得出中国近代民族工
业的发展以轻工业为主的结论,故排除 B 项;材料反映的是进口商品分类比重,没有反映进口总值的变化,
不能说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排除 C 项。
7.1939 年 11 月,在河北省涞源县的反“扫荡”中,八路军击毙了日军一名所谓的“山地战专家”。日本朝野
震动,《朝日新闻》以“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为题报道。此次战役发生于
A.淞沪地区 B.中央革命根据地 C.晋察冀根据地 D.陕甘宁边区
【答案】C
【详解】1939 年 11 月,在晋察冀根据地的黄土岭战斗中,八路军击毙了日军一名所谓的“山地战专家”——
阿部规秀,故选 C;A、B、D 地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8.1982 年 12 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定,将“人民公社”改为“乡、民族乡”,“人民
公社主任、副主任和委员若干人”改为“乡长,副乡长”,“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改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这一决定旨在
A.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B.探索国有企业改革经验
C.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推进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A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1978 年我国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 年我国进一步深化农
村体制改革,进行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故选 A;材料
反映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排除 B;1978 年我国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排除 D。
9.斯巴达人入侵雅典时,雅典青年在愤怒情绪的驱使下要求马上出战。伯里克利在议事会主席团的支持下,
拒绝召开公民大会或任何特别会议来讨论主动出战。伯里克利意在
A.提高紧急事务的决策效率 B.完善公民大会的决策程序
C.过滤直接民主的盲目冲动 D.强化珍爱生命的人文精神
【答案】C
【详解】面对斯巴达人的入侵,由于愤怒情绪的影响,雅典青年要求马上出战,而伯利克里却拒绝召开公
民大会或任何特别会议来讨论主动出战,其目的显然在于等待民众愤怒情绪的退却,最终来做出更合理的
决策,即过滤直接民主的盲目冲动,C 正确;斯巴达人入侵之后伯利克里并未直接召开公民大会制定方案,
这显然不是高效的决策,排除 A;题干未涉及公民大会的决策程序问题,排除 B;人文精神与题干信息无关,
排除 D。
10.15 世纪,捷克胡司主张改革教会,用捷克语讲经祈祷,并把圣经翻译成捷克文,他指斥教皇为反基督
分子。这一思想
A.旨在促进宗教信仰自由 B.反映教会与贵族矛盾激化
C.促进近代国家意识觉醒 D.巩固了新教在欧洲的统治
【答案】C
【详解】根据“用捷克语讲经祈祷,并把圣经翻译成捷克文”可得出这有利于本民族语言的使用,促进民族国
家意识的增强,C 项正确;A 项不是其主旨,排除 A;材料没有体现贵族,排除 B;当时并没有新教,排除
D。
11.1921 年,列宁在俄共(布)十大上指出:“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
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这些办法在工农业雇佣工人占大多数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是完全
不需要采用的。”这说明了当时苏俄的“特殊过渡办法”
A.恢复了商品雇佣关系 B.促进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C.巩固了工农联盟基础 D.是基于生产力客观水平的选择
【答案】D
【详解】列宁主张在小农生产者占大多数的苏俄,不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需要采用特殊的办法,这说
明列宁根据当时国情,放弃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法,同时坚持走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方式,采取了
新经济政策,这是基于当时生产力客观水平的选择,故 D 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商品雇佣关系得到恢复,故
排除 A 项;当时苏俄采用新经济政策,利用了商品市场关系,但不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故排除 B 项;材
料没有体现工农联盟基础得以巩固,C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12.如图为 1947—1956 年美国出口增速示意图。导致虚线所划圆圈内美国出口增速状况的关键原因是
A.马歇尔计划的顺利实施 B.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
C.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A
【详解】由 1947—1956 年美国出口增速示意图可知,虚线所划圆圈内美国出口增速总体较快。依据所学知
识可知,该状况出现的关键原因是 1947 年马歇尔计划的顺利实施,故 A 正确;二战结束预示着美国经济霸
主地位的确立,故 B 错误;第三次科技革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是关键因素,故 CD 错误。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 13—14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15—17
题为选考题,考生任选一题作答。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初,宋太祖在反思了前朝的教训后,做出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规定,并将其上升为国策。
宋代士大夫们表现出比以往更多的历史责任感,敢于通过多种手段限制皇权。宋真宗曾遣使持手诏来见宰
相李沆,欲封刘氏为贵妃。李沆让使者传话:“但道臣沆以为不可!”此事遂罢。元丰年间,吕公著上书宋神
宗告诫道:“人君一言一动,史官必书。若身有失德,载之史册,将为万代讥!”士大夫们还严格控制太子或
年幼皇帝的学习方向和接触范围。此外,在士大夫的解释与强调下,风雨雷电等自然变化常常迫使皇帝避
正殿,减常膳,大赦天下。……宋代士大夫政治中毫无疑问地贯彻着忠君思想,要求皇帝尊重并更多的听
从士大夫,从而保持江山社稷的长治久安。
——摘编自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
材料二 1689 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规定以后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效力未经
议会同意不能征收赋税等。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王仍然是英国政治生活的第一位参与者。1701 年,议
会通过《王位继承法,进一步强化了对王权的限制。1714 年,乔治一世上台后,责任内阁制逐步形成,行
政权力慢慢地由国王转到内阁手中。光荣革命后,国王曾通过册封贵族和上院中的支持者以控制上院的立
法活动。后来,随着一系列的议会改革和选举改革,立法权逐渐转移到了资产阶级控制的平民院手中。这
样,国王逐渐从一个有较大权力的君主,变成了虚位元首,统而不治。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士大夫限制皇权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限制皇权与近代英国限制王权在手段及结果方面的不同之处。
【答案】(1)表现:抵制皇帝的命令;利用史官之权制约皇权;控制对皇帝的教育方向和接触范围;利用
神权制约皇权。
原因:重文轻武的政策;士大夫的历史责任感(忠君思想);儒家积极世思想的影响;相对宽松的思想、政
治环境。
(2)手段:宋代士大夫们主要通过传统甚至是迷信手段限制皇权体现人治特色;近代英国则主要是议会通
过立法、制度建设限制王权,蕴含法治精神。
结果:宋代只是一定程度上对皇权有所限制,皇权至上的本质没有改变。近代英国国王权力逐渐减小,最
终成为虚位元首。
【详解】
(1)表现:根据材料一中“欲封刘氏为贵妃李让使者传话此事遂罢”可知,抵制皇帝的命令;根据材料“人君
一言一动,史官必书”可知,利用史官之权制约皇权;根据材料“严格控制太子或年幼皇帝的学习方向和接触
范围”可知,控制对皇帝的教育方向和接触范围;;根据材料“在士大夫的解释与强调下,风雨雷电等自然变
化常常迫使皇帝”可知,利用神权制约皇权。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根据材
料“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以及“宋代士大夫们表现出比以往更多的历史责任感,敢于通过多种手段限制皇权”
可知,士大夫的历史责任感(忠君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积极世思想的影响和宋代相对宽松的思
想、政治环境也对宋代士大夫限制皇权产生了影响。
(2)手段:根据宋代士大夫限制皇权的手段,如抵制皇帝的命令、利用史官之权制约皇权、控制对皇帝的
教育方向和接触范围、利用神权制约皇权可知,宋代士大夫们主要通过传统甚至是迷信手段限制皇权体现
人治特色;根据材料“1689 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规定以后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
效力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征收赋税等”“1701 年,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进一步强化了对王权的限制”可知,
近代英国则主要是议会通过立法、制度建设限制王权,蕴含法治精神。结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只
是一定程度上对皇权有所限制,皇权至上的本质没有改变。根据材料“这样,国王逐渐从一个有较大权力的
君主,变成了虚位元首,统而不治”可知,近代英国国王权力逐渐减小,最终成为虚位元首。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学者路齐一指出:“大变革(大变局)指一个国家(社会)的大发展,即一个国家(社会)在一
个较为集中的历史时期,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诸如科技、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都出现大
发展和突破性进展,同时产生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而不是指某项事业或个别社会领域的大发展。从世
界范围来看,历史大变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类社会在技术、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发
生了重大变化,推动人类社会迈入更高级的文明社会。另一方面,世界历史大变局往往还包括国际力量的
对比,大变局的本质是国际主要行为体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由此引发国际格局大洗牌、国际秩
序大调整。
——摘编自杜庆昊《大历史视野中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从古今中外历史中选定一个大变革(大变局)时期,并运用史实加以阐述。(要
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
【答案】示例一:
论题: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变革。
论述:这一时期,中国在经济上,井田制瓦解﹐随着铁犁牛耕的不断推广,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逐步形成;
政治上,分封制逐渐被中央集权制取代;
文化上,“百家争鸣”促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的解放,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天文历法等方面也取得突出成就。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各方面、各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完成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是中国古代史上的大变革时期。
示例二:
论题:二战后至 20 世纪 90 年代是现代世界历史上的一大变局。
论述:二战结束后,政治上﹐随着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以及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矛盾,形成了美苏争
霸的两极格局;
但自 20 世纪 60、70 年代开始,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尤其是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
解体,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经济上,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美国经济走向衰落,逐渐失去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霸主的地位;伴随着欧洲
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日本的迅速崛起,以及中国等国际力量的壮大,世界经济多极化进一步发展。
同时,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迈入了新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
这一时期的大变局改变了工业革命以来欧美主导世界的传统格局,各国的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全球
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面临新的调整和变革。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大变革(大变局)指一个国家(社会)的大发展,即一个国家(社会)在一个较为集中的历
史时期,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诸如科技、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都出现大发展和突破性进
展,同时产生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而不是指某项事业或个别社会领域的大发展”,可以确定“春秋战国时
期是古代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变革”的论题,然后联系所学有关史实进行论述,如经济方面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政治方面分封制逐渐被中央集权制取代,文化方面的“百家争鸣”现象以及其他方面的成就,据此得出结论: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各方面、各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是中国古代史上的大变革时期。也可以
根据“一方面,是人类社会在技术、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推动人类社会迈入更高级的
文明社会。另一方面,世界历史大变局往往还包括国际力量的对比,大变局的本质是国际主要行为体之间
的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由此引发国际格局大洗牌、国际秩序大调整”,确定“二战后至 20 世纪 90 年代是
现代世界历史上的一大变局”的论题,然后联系所学从政治方面的两极格局解体到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方
面的多极化趋势、科技革命带来的新时代等等来说明论证。本题在解答过程中要做到观点明确,史实准确,
论述充分。
1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国统区各地采取了自治、保甲、剿匪等不同治理模式,乡镇保甲长又“不能
尽忠职守,甚至残害人民,为各级机关所不易纠察”。1939 年,国民政府提出了改进参与制度、设立县各级
议事机关之方案,但又规定“行政高于立法”“各级议事机关的权力不应过于扩大”。1943 年以后,四川各县
次第设立乡镇民代表会及保民大会、户长会议。各乡镇代表由县长核准颁发委任令,大部分是保长、调解
员、副乡长、区正等行政职员,其余多由教职人员组成。当时乡镇民代表会议的提案内容大都是奉令征送
壮丁、维持治安、田赋征收、征实军粮等上级委办的行政事项,没有实际的讨论、审议程序,会议往往在
政府官员“由各甲长负责挨户督催完纳”的命令声中结束。基层议事机关最终沦为“官治”附属品。
——据王春英《国民政府改革基层参政制度的努力与成效-以 20 世纪 40 年代四川县政议事机构的设
立及其运作为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 40 年代四川地区基层参议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20 世纪 40 年代四川地区基层参政会成为“官治”附属品的原因。
【答案】(1)背景:地方治理体制混乱;基层保甲制度败坏且缺乏有效监督;坚持抗战需要集中有限的资
源(或加强对地方治理的需要);国民政府企图争取民众的支持;国统区民主宪政运动的推动等。
(2)原因:国民政府以民主之名,行专制之实;基层参议会缺乏实权(或参议会成为政府政令施行的工具);
基层参议会的组成人员以教职员与地方行政人员为主,不具备广泛性;议事机关领导权被基层政府掌握。
【详解】(1)20 世纪 40 年代四川地区基层参议制度改革的背景,根据“国统区各地采取了自治、保甲、剿
匪等不同治理模式,乡镇保甲长又“不能尽忠职守,甚至残害人民,为各级机关所不易纠察””可以看出地方
治理体制混乱和基层保甲制度败坏且缺乏有效监督;根据“1939 年,国民政府提出了改进参与制度、设立县
各级议事机关之方案”可以看出加强对地方治理的需要;联系所学当时的社会状况可知,还包括国民政府企
图争取民众的支持、国统区民主宪政运动的推动等。
(2)20 世纪 40 年代四川地区基层参政会成为“官治”附属品的原因,联系所学可知国民政府以民主之名,
行专制之实;根据“各级议事机关的权力不应过于扩大”可以得出基层参议会缺乏实权;根据“大部分是保长、
调解员、副乡长、区正等行政职员,其余多由教职人员组成”可以得出基层参议会的组成人员以教职员与地
方行政人员为主,不具备广泛性;根据“没有实际的讨论、审议程序,会议往往在政府官员“由各甲长负责挨
户督催完纳”的命令声中结束”可以得出议事机关领导权被基层政府掌握。
16.【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51 年秋,由于朝鲜战场的军事伤亡与巨大消耗,美国国内反战情绪高涨。白宫开始认为:美
国的战略重心仍应是欧洲,而非“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对手进行一场错误的战争”。在夏季攻
势与空中绞杀战失败后,“联合国军”统帅李奇微被迫主动提议重启已中断 62 天的停战谈判。
停战谈判于三八线附近的板门店举行,朝中与美韩双方谈判代表就如何划定停火线、北韩(朝鲜)是
否恢复建立军事设施以及战俘交换等问题展开激烈交锋。谈判期间,美国代表多次采取有意刁难、无故休
会或特务破坏等手段拖延谈判,企图通过战场攫取更大利益。朝鲜人民军与中国志愿军不畏强敌、奋勇作
战,采取“边打边谈、以打促谈”策略,最终挫败美国计划。1953 年 7 月,美国全面接受停战协定,朝鲜战
争宣告结束。
——摘编自王湘穗、乔良《割裂世纪的战争:朝鲜 1950—1953》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 1951 年“板门店谈判”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 1953 年《朝鲜停战协定》的历史意义。
【答案】(1)美国全球战略的需要;美国国内政治因素影响;“联合国军”军事失利;朝中方面具有谈判意愿;
国际社会斡旋推动。
(2)有利于实现朝鲜半岛和平;维护了朝鲜国家主权;捍卫了新中国安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巩固
了社会主义阵营;打击了美国霸权主义;奠定了东亚国际关系格局。
【详解】(1)根据材料“美国国内反战情绪高涨”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时期美国国内反战情绪高涨,即美
国国内政治因素影响;根据材料“美国的战略重心仍应是欧洲,而非……”等信息可知,美国当时全球战略需
要;根据材料“在夏季攻势与空中绞杀战失败后,‘联合国军’统帅李奇微被迫主动提议重启已中断 62 天的停
战谈判”可得出“联合国军”军事失利;根据材料“朝中与美韩双方谈判代表就如何划定停火线”等信息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朝中方面具有谈判意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社会斡旋推动“板门店谈判”。
(2)根据材料“1953 年 7 月,美国全面接受停战协定,朝鲜战争宣告结束”结合所学朝鲜战争史实可知,1953
年《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标志着朝鲜战争的结束,它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社
会中的地位,鼓舞了中国人民,奠定了中国在国际关系间的影响力;对于美国来说,这场战争让美国人意
识到中国人民是不可轻易招惹的,打击了美国霸权主义;对朝鲜来说,维护了朝鲜国家主权,有利于实现
朝鲜半岛和平;对国际格局来说,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奠定了东亚国际关系格局。
17.【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蔡和森(1895—1931),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1918 年 4 月,蔡和森和毛泽东等人在
长沙成立了新民学会。1919 年蔡和森赴法勤工俭学,他刻苦自学法文,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书籍,比较
早地得出“阶级战争、无产阶级专政是现世革命唯一制胜的方法”的结论。1920 年 9 月,蔡和森明确地提出,
“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他关于成立共产党的提法明显地早于其他早期领导人。此外,蔡和森
认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在世界各国共产党是一致的,但当应用到各国去,应用到实际上去才行。”1922
年,蔡和森在中共二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参与起草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宣言明确提出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等民主革命阶段的奋斗目标。
——摘编自王相坤《中共创立时期共产党人的初心解读——蔡和森篇》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和森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作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蔡和森等党的早期领导人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答案】(1)主要贡献:
成立新民学会,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培养人才;赴法勤工俭学,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
党的成立提供理论准备;提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革命实
际,参与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2)时代精神:
投身救国救民伟大事业的爱国精神;勤工俭学的艰苦奋斗精神;理论联系实际,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创新
精神。
【详解】(1)贡献:根据材料“蔡和森和毛泽东等人在长沙成立了新民学会”可归纳出成立新民学会,为中国
共产党的创建培养人才;根据材料“1919 年蔡和森赴法勤工俭学,他刻苦自学法文,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
书籍”可归纳出赴法勤工俭学,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理论准备;根据材料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在世界各国共产党是一致的,但当应用到各国去,应用到实际上去才行”可归纳出提出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根据材料“宣言明确提出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
主义的压迫等民主革命阶段的奋斗目标”可归纳出研究中国革命实际,参与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2)时代精神: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爱国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创新精神等角度进行分析
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