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 02 古代中国农耕经济
A 组 考点专练
考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
如表所示为不同史籍关于东汉六朝时期同一现象的历史叙述。据此表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汉光武帝外祖樊重庄园:“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檀棘桑麻,闭
门成市,兵弩器械,货至百万,其兴工造作……富拟封君”。
《水经注》
孙吴的大族:“僮仆成军,闭门为市,牛羊掩原隰(新开垦的田),田池布千里”,
“商贩千艘,腐谷万庚……梁肉余于犬马,积珍滥于帑藏”。
《抱朴子·吴失
篇》
谢灵运会稽“修营别业”,“北山二园,南山三苑。百果备列”,“既耕以饭,亦
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
《山居赋》
“生民之本,要当稼秸而食,桑麻以衣……爱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
植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
《颜氏家训·治家
篇》
A.田庄里主要劳动者是佃户
B.豪族和世族势力同国家政权抗衡
C.庄园经营与市场相互隔绝
D.庄园经济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特点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闭门成市”“既耕以饭,亦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等信息
来看,材料反映的是庄园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故答案为 D 项。材料没有反映庄园主要劳动者的类别,排
除 A 项;材料没有反映豪族和世族势力对国家政权的态度,排除 B 项;庄园能够实现自给自足,并非与市
场完全隔绝,排除 C 项。
考点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1.秦朝统一六国后,把原关东各国的贵族、豪富分别迁徙到关中以及蜀郡各地。这些人中的一些豪商大贾迁
徙到各地后重操旧业,冶铁煮盐,主要是使用奴隶劳动进行生产,生产规模还相当大。这可以用来说明秦
朝
A.笼络关东各国统治阶层的策略 B.厉行重农抑商政策
C.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和建设 D.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秦朝实行徙富豪的政策,一些豪商大贾迁徙到各地后重操旧业,冶铁煮盐,主要
是使用奴隶劳动进行生产,生产规模还相当大,这可以说明秦朝徙富豪的政策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那些豪商
大贾迁入地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故 D 正确;秦朝实行徙富豪的政策,旨在削弱、瓦解关东各国的实力,巩
固国家的统一,并非笼络关东各国的统治阶层和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和建设,故 AC 错误;题干没有体现
重农抑商政策,故 B 错误。故选 D。
2.雍正时有人说过:“商人积丝不解织,放与农家预定值;盘盘龙凤腾向梭,九日辛勤织一匹。”苏州道光二
年一个碑文上写道:“查民间各户,将经丝交织机匠工织”。各户把经丝等原料及一些工具交给机匠织造,回
收成品,机匠“计工受值”。这表明,当时中国
A.手工业技术水平高超分工细致 B.已出现大量集中生产的手工工场
C.商业资本的规模比较庞大 D.存在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转化
【答案】D
【解析】据“放与农家预定值”、“户把经丝等原料及一些工具交给机匠织造,回收成品”、“计工受值”
等信息可知当时出现了雇佣关系,存在商业资本项工业资本转化的倾向,故选 D;材料反映的是雇佣关系
的出现,ABC 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故选 D。
3.南宋时江西景德镇的瓷器有的窑“器尚黄黑”,最受浙江人欢迎;有的窑专产高足碗、雪花碟等,最受川广
荆湖人欢迎;有的窑专产绣花、银绣、弄弦之类的碗碟,最受江浙福建人欢迎。由此可知
A.制瓷业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B.市场需求差异推动制瓷业发展
C.最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 D.制瓷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不同的地区喜欢不同的瓷器,由此景德镇的某些窑厂便专门生产某种瓷器,这说明
市场需求的差异推动了制瓷业的发展,故选 B;材料说的是人们的喜好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而不是制瓷业
的发展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排除 A;材料只说了景德镇一个地方瓷器的发展状况,没有比对,故无法得
出 C 项结论,排除;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清时期才产生,南宋时期的手工业在经营方式上并没有发生根本性
的变化,D 项说法错误,排除。
考点三:古代中国的商业
1.战国时期,大商人白圭在年岁丰收时收进谷物,出售丝漆等物,在收获蚕茧时收进帛絮等物,而出售粮食,
即所谓:“夫岁熟取谷,予之丝漆;茧出取帛絮,予之食。”白圭“取予以时”的做法
A.体现了政府对商业经济十分重视 B.否定了以农为本的儒家经济思想
C.客观上调节了市场商品供求关系 D.打破了商周以来工商食官的局面
【答案】C
【解析】关键词“取予以时”,即根据时令买入卖出,获取利润,客观上顺应了市场需求,是对市场交易
的调节,C 项正确;白圭的做法是个人行为,不能代表政府,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以农为本的思想,B 项
错误;春秋时期就已经打破工商食官,排除 D。
2.明朝的江南市镇上,有收购周边农副产品的各种商行,有为客商与农家之间交易中介的牙行,有供应农家
消费品的各种店铺以及制造农具和各种器物的手工作坊。这表明
A.私营手工业居于主导地位 B.市镇具有商品集散的功能
C.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明显 D.雇佣关系得到迅速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江南市镇成为了收购农副产品,进行产品贸易、供应手工业品的地方,反映出市
镇具有商品集散的功能,故 B 正确;材料没有对私营与官营手工业进行比较,不能得出私营占据主导的结
论,排除 A;材料没有体现分工,排除 C 项;材料中没有雇佣的信息,排除 D。
考点四: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
1.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
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
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该材料意在说明清时期
A.商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
B.社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
D.封建伦理道德被徽商强化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徽商发展的封建性特征,指出在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
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可见该材料意在强调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缺乏根本动力,故选 B。明清时期重农抑商
政策并没有发生逆转,商人的社会地位特别是政治地位低下,故 AC 两项错误;封建伦理道德被徽商强化不
符合材料主旨,故 D 排除。
2.如图是朱元璋颁旨绘制的《大明混如图》,该图将中国描绘的异常庞大,而将印度半岛、印度洋、阿拉伯
半岛、波斯湾及非洲大陆描绘的比实际更小。此图着重描绘了明朝各级治所、山脉,河流、湖泊泽池、边
地岛屿以及古遗址、古河道等,共计一千余处。这
A.推动了明初朝贡贸易的发展 B.阻断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完全控制 D.制约了明朝的长远发展
【答案】D
【解析】作为由明太祖朱元璋颁旨绘制,着重描绘并放大中国,将印度半岛等亚非其他地区缩小的地图,《大
明混如图》体现了当时天朝上国的传统理念,这种旧观念制约了明朝的长远发展,D 项正确;《大明混如图》
的绘制和理念,不是明初“朝贡贸易的发展”的动力,A 项错误;明初中外文化的交流并未被“阻断”,B
项错误;《大明混如图》体现的是天朝上国的外交理念,不能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完全”控制,C 项错误。
B 组 专题综合练
1.汉代,普通农民除日常耕作之外,还会从事与直接农作无关的其他活动,如加工食品和燃料,纺纱织布,
金属加工,裁缝,制革,制造和修补工具、器械、陶器与礼器等,还有修筑房屋,修补篱笆,以及其他诸
如文娱、治安、运输和买卖活动,等等。这反映出汉代
A.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
B.农民生活的富足
C.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D.田庄经济的束缚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如加工食品和燃料,纺纱织布,金属加工,裁缝,制革,制造和修补工具、器械、陶
器与礼器等”可知体现的是汉代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A 选项符合题意。农民生活的富足的说法不符史实,
B 选项排除。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 选项排除。材料与田庄经济无关,D 选项排除。
2.观察下图可知,我国
A.开始进入铁器牛耕时代
B.游牧民族转向农业生产
C.南北土地制度差异较大
D.农耕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答案】D
【解析】我国是春秋时期开始进入铁器牛耕时代,排除 A;材料没有反映游牧民族转向农业生产,排除 B;
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制度的信息,排除 C;材料反映汉代的二牛一人犁耕法,而右边反映的是唐代的曲辕犁,
表明犁的形制有了重大进步,故选 D。
3.下表为中国古代有关水利制度的记载。从记载内容中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记述内容 出处
南阳太守召信臣“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纷争 《汉书·召信臣传》
凡水有灌溉者,水碾不得与争利,……溉田自远始,先稻后陆 《大唐六典》
河渠令诸以水溉田,皆从天下始,仍先稻后陆 宋《庆元条法事类》
若有违反水法多浇地亩,每亩罚小麦一石 元朝《洪堰制度》
A.历史王朝重视水利的兴修
B.封建官吏控制水权盘剥百姓
C.古代水利立法开始于汉代
D.封建政府重视水资源的管理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从汉到元都通过立法加强了对水资源的管理,故 D 正确; 材料中并无体现历史王朝
重视水利的兴修,故排除 A;材料中不能看出封建官吏控制水权来盘剥百姓,故排除 B; C 选项材料依据
不足。
4.如表是“滇文化墓葬”出土器物统计表,是 20 世纪中期以来滇池地区出土的器物统计。从出土器物的特点
可推断,汉代
阶段 出土器物
战国期到西汉前期
随葬尖叶形锄、粗茎剑、空首钺、铜鼓、贮贝器、透雕动物饰牌、璧环状手镯和
圆形扣饰为典型的“滇文化”器物。
西汉中期
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青铜兵器、生产用具逐渐减少,内地输入的铁器和模仿内地
制作的器物大量出现。
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
地方民族特色的器物近于绝迹,内地输入的铁兵器、生活用具和五铢钱,已占绝
对优势。
A.中原地区的生产方式向西南传播
B.西南地区开始纳入中央统一管辖
C.西南地区铁器主要依靠中原输入
D.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有效巩固
【答案】A
【解析】材料所示的是滇池地区汉代墓葬随葬品中中原特色的器物增加,而本地特色器物减少的现象,通
过这一现象可知当时西南地区同中原经济文化交往加强,中原地区的生产工具向西南地区传播。生产方式
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生产工具也是生产方式的重要内容,故正确答案为 A;西南地区在秦朝就
已经开始纳入中央统一管辖,排除 B;从材料中不能推断铁器主要依靠输入还是本地仿制生产,排除 C;仅
从使用生产工具这一点,不能得出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有效巩固,排除 D。
5.如表为清朝官方统计的全国人口和耕地数据变化表。据此推知,清朝
年份 人口(百万) 耕地(百万)
1685 81.37 560.19
1706 81.65 551.95
1753 183.68 677.58
1784 286.33 700.94
1812 333.70 727.08
A.农耕经济达到顶峰
B.自耕农经济的盛行
C.租佃关系遭到破坏
D.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答案】D
【解析】从表格中的数据来看,耕地面积有所增加,但远远低于人口的增长幅度,据此推知这一变化将会
导致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故答案为 D 项。A 项,农耕经济达到顶峰的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B
项,材料没有说明农民占有土地的状况,无法反映自耕农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C 项,材料没有涉及租佃
关系,排除。
6.唐代均田制基本沿袭隋代,但唐代进一步缩短百姓成丁入老的年龄,把三分之一的男子排除在足额授田
的范围之外,同时增加对其他社会成员特别是某些非农业人口授田的内容。这反映了唐代均田制
A.抑制了土地兼并的行为
B.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C.促进了地主经济的发展
D.维护了官僚集团的利益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缩短百姓成丁入老的年龄并增加对其他社会成员特别是某些非农业人口授田,
这有利于其他社会成员获得田地,从而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故 B 正确;其他社会成员获得授田与抑制土
地兼并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故 A 错误;材料未涉及地主经济的发展的信息,故 C 错误;其他社会成
员不一定是官僚,故材料不能说明维护官僚集团的利益,故 D 错误。
7.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到,商民族虽已从事农业,但在商朝五百多年的历史中,迁都的次数在六
次以上,而且甲骨文上有经常狩猎的记载。材料中作者旨在强调( )
A.商朝游牧习俗浓厚 B.商朝贵族经常狩猎
C.商朝都城一直不固定 D.商朝统治者不重视农耕
【答案】A
【解析】材料中,迁都频繁、“经常狩猎”这些都是游牧习俗的体现,故选 A 项;材料中讲到的是商朝有
经常狩猎的记载,不是局限于贵族,排除 B 项;盘庚迁殷后,商朝都城基本固定下来,排除 C 项;材料中,
提到“商民族虽已从事农业”,仍然有游牧习俗,但不能说明统治者不重视农耕,排除 D 项。
8.秦统一后,对酿酒业征收重税,导致酒价极高,十倍于成本;《秦律·田律》还规定禁止农民酿酒,沽卖取
利。这些举措旨在( )
A.使酿酒业获健康稳定的发展
B.杜绝贪腐奢靡之风的兴起
C.稳定市场秩序便利商业活动
D.促进农业发展和增加税收
【答案】D
【解析】酿酒业的发展与盛行会耗费大量的粮食,限制酿酒业的发展必然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进而增加
整个国家的赋税收入,故选 D 项;严格限制酿酒业根本无益于该行业的健康发展,故排除 A 项;严格限制
酿酒业并不能杜绝贪腐奢靡之风的兴起,故排除 B 项;酒属于商品的一种,对其征收重税显然不利于商业
活动的健康发展,故排除 C 项。
9.北魏均田制对部曲(家仆)、奴婢均有授田的规定。在唐代的授田对象中,增加了对杂户、官户、工商业者
的授田,取消了对部曲、奴婢的授田。这反映出唐代( )
A.门阀士族的衰落
B.重农抑商政策的调适
C.人地矛盾的缓解
D.底层民众生存环境恶化
【答案】A
【解析】题干中“北魏均田制对部曲(家仆)、奴婢均有授田的规定”说明部曲、奴婢被门阀所控制,而唐代
门阀士族衰落,所以对部曲、奴婢不再授田,故 A 项正确;均田制的授田行为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故 B
项错误;从“增加了对杂户、官户、工商业者的授田,取消了对部曲、奴婢的授田”无法判断人地矛盾状
况,故 C 项错误;从“增加了对杂户、官户、工商业者的授田,取消了对部曲、奴婢的授田”无法判断底
层民众生活的情况,故 D 项错误。
10.唐代全国 10 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仅 13 处。到北宋中期,全国 10 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已增加到 46 处,如成
都、兴元(陕西汉中)、建康、杭州等地都是著名的商业大城市。材料反映出( )
A.北宋商业发展超过唐代
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北宋经济总量超越唐代
D.城市数量不断增加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宋朝城市数量与唐朝相比大大增加,而城市数量的增加得益于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故选 A 项;北宋的商业城市也有北方的,故不能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 B 项;材料未涉及到北宋经济
总量,排除 C 项;城市数量的增加是题干的现象,不是它反映的本质,排除 D 项。
11.唐代都城寺庙宫观星罗棋布,城内利用寺庙祭日人多之际经常举行“庙会”等流动交易,人声鼎沸,热闹
非凡。唐代的庙会( )
A.反映唐代市民文化繁荣
B.展现了城乡的繁华景象
C.推动市坊制度逐步瓦解
D.为“草市”活跃提供了条件
【答案】B
【解析】唐代庙会仅是市民文化的一种体现,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城内利用寺庙祭日人多之际经常举
行‘庙会’等流动交易,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展现的是城市的繁荣景象,故 B 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城
市结构、布局的变化,故 C 项错误;同理,材料主要反映的是都城的景象,并非“草市”,故 D 项错误。
12.《梦粱录》中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的 240 多道菜,《武林旧事》记录了当时临安的 40 种酒,仅临安一城,
咸鱼专卖店就有 200 多家。这反映出当时( )
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地区
B.商品经济丰富了市民生活
C.发达的外贸促进了大众消费
D.宋代重农抑商政策已松动
【答案】B
【解析】“《梦粱录》中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的 240 多道菜”与经济重心没有关系,故 A 项错误;“《梦
粱录》中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的 240 多道菜,《武林旧事》记录了当时临安的 40 种酒,仅临安一城,咸鱼
专卖店就有 200 多家”描述了商品经济发达的景象,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外贸的情况,故 C 项错误;
仅仅依据材料中列举的几个商业现象不能体现国家重农抑商政策的变化,故 D 项错误。
13.《宋刑统·盗律》中对于侵犯商人私人财产的处罚规定相当严重,如“诸夜无故入人家者,笞四十,主人
登时杀者勿论”;有敢于“烧人舍屋及积聚之物而盗者,计所烧减价,并赃以强盗论”;“恐吓取人财物者,准
盗论,加一等”。材料体现( )
A.宋代政府惠商的经济政策
B.宋代新的经济观念的确立
C.宋代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D.宋代法律体系完善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对于侵犯商人私人财产的处罚规定相当严重”说明宋代政府注重保护商人的利益,重视
商业的发展,故选 A 项;中国古代的封建政府一直都坚持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新的经济观念的确立不符
合史实,排除 B 项;材料仅体现对商人经济利益的保护而无政治地位的信息,排除 C 项;仅有材料信息推
出宋代法律体系完善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排除 D 项。
14.“经济”一词在中国古代的原意是“经邦(或国)济世”或“经世济民”。如《晋书·纪瞻传》有“瞻忠亮雅正,识
局经济”,诗人杜甫的《上水遣怀》有“古来经济才,何事独罕有”等。我国古代对“经济”一词的理解( )
A.反映了宽松的参政氛围 B.体现了重农抑商的理念
C.衬托了士人的入世情怀 D.印证了小农经济的落后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经邦(或国)济世”或“经世济民”“瞻忠亮雅正,识局经济”“古来经济才,何事独罕
有”得出经济人才做官可以造福百姓和社会,反映了经世致用的安民富国思想,体现出士人兼济天下的入
世初衷,故 C 项正确。
15.小说《红楼梦》中,王熙凤说:“那时我爷爷专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
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对此描写判断合理的是
A.《红楼梦》是一部浪漫主义文学
B.政府严格控制当时的朝贡贸易
C.虚构的小说情节不具备史料价值
D.海禁政策难以在地方有效实施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那时我爷爷专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
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说明政府严格控制当时的朝贡贸易,尤其材料中的“凡有外国人来,
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能够得出政府严格控制当时的朝贡贸
易,故 B 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浪漫主义文学,它既受到现实主义文学的影
响,也受到浪漫主义文学的熏陶,故 A 选项错误;作为文学作品,《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多有虚构的部分,
但《红楼梦》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社会现象,不能够说不具备史料价值,故 C 选项说法有误;材料
内容体现了当时政府严格控制当时的朝贡贸易,没有体现海禁政策的实施情况,故 D 选项错误。
16.明朝嘉靖帝以后,私人海上贸易能够穿过法网的罅隙而急速发展,并形成各种可观的集团,这些私商
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都有贸易关系,由此,美洲的大量白银经吕宋流入中国。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海禁”政策已名存实亡
B.出超地位取决于贸易集团
C.受地理大发现的影响明显
D.专制统治与外贸相得益彰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明朝实行海禁政策并
不是名存实亡,选项 A 排除;材料中说取决于贸易集团说法不符合史实,选项 B 排除;材料中大量白银经
过吕宋流入中国,这是由于新航路开辟产生的影响,选项 C 为正确选项;明清时期的专制统治从本质上阻
碍了对外贸易发展,选项 D 排除。
17.明代张燮《东西洋考》记载:“隆庆元年,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盖东洋若
吕宋、苏禄诸国,西洋若交阯、占城、暹罗诸国,皆我羁縻外臣,无侵叛。而特严禁贩倭奴者,比于通番
接济之例。”这说明涂泽民主张
A.通过贸易替代羁縻政策
B.有条件地开放海外贸易
C.政府严格实行海禁政策
D.严禁接济东西二洋诸国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准贩东西二洋……而特严禁贩倭奴者”可知,福建巡抚认为应该有条件开放海外贸易,
故选择 B 选项;结合所学,羁縻政策是指处理中央与地方少数民族聚居关系,以维系中央集权制度的统治,
贸易只能辅助羁縻政策而不能替代,故排除 A 选项;根据材料福建巡抚上奏请求统治者开海禁,准许部分
海外贸易,故排除 C、D 选项。
18.钱穆在《中国经济史》中指出:“汉、唐两代经济政策不同,汉代对大商贾重征商税,不许社会有大富
之现象。但唐代每丁给田 80 亩,每家 100 亩,给予人民最低限度的生活……如欲富裕,则亦不加限制,听
任人民各自……发财。”这一变化说明
A.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
B.封建大一统政权强化
C.商人政治地位显著提高
D.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汉唐对于人民富裕采取不同政策,唐代“如欲富裕,则亦不加限制,听任人民各自……发
财”,表明唐朝抑商政策略有松动,而不是强调商人政治地位提高,故 D 正确;由汉代对大商贾重征商税到唐
代听任人民“发财”的变化,不能说明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也不能体现出封建大一统政权的强化,排
除 A、B。材料未体现商人地位,选项 C 错误。
19.西汉政权建立后,一方面实行重本抑末政策,不准工商者衣丝乘车、不准工商子弟做官;另一方面”弛
商贾之律”“轻摇薄赋“,制造了相对宽松的经商环境,使得工商业发展远远超过了战国时代。这说明汉初
A.以发展与稳定为要务
B.经济政策摇摆不定
C.重本抑末政策的失败
D.致富成为社会时尚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这是为了稳
定刚建立的汉政权;材料中“孝惠、高后时”“复弛商贾之律”“轻徭薄赋”即松弛了对商人的法律、赋
税,“使得工商业发展远远超过了战国时代”,说明汉统治者的政策促使汉的经济发展。综上分析可知,
汉初统治者的政策是以稳定与发展为要务的。故答案为 A 项。B 项,材料不能体现经济政策摇摆不定,排
除;C 项,重本抑末政策失败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 项,仅从材料信息不能得出致富成为社会时尚的
结论,排除。
20.明朝以后,“生活”一词的内涵由耕织扩大到商业买卖。商业买卖被视作“治生”的合法手段,小说中出现
了“生意”一词,民间也将买卖之事视为“生理”。皇帝也在劝农诏谕中;鼓励农民利用农闲,去忙一些其他的
“生理”。这反映了当时
A.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B.朝廷放弃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C.民间弃农经商的现象发展普遍
D.传统思想观念已开始面临挑战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明朝以后经商现象被惯以“治生”、“生意”、“生理”并合理化,反映传统农
本商末思想受到挑战,故 D 项正确。A 项,题干并未体现重商成为统治思想,排除。B 项,封建国家重农
抑商政策长期以来并未改变,排除。C 项,题干不能说明民间弃农经商现象普遍化,排除。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丝绸的故乡,据记载,先秦时期丝绸生产已经兴起。从丝绸遗址分布看,黄河中下游、
长江三角洲、川蜀盆地以及华南地区丝绸业出现比较早。由于历史等方面因素,丝绸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
游地区得到快速发展。随着纺织工具不断革新,在魏晋南北朝,丝织物品已经达到 20 多种。魏晋之后,丝
绸生产重心逐渐向南转移。到宋朝,江南地区成为全国丝绸重要的产区,明清时期,江南一带出现丝绸专
业市镇。丝绸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输出商品,丝绸贸易成为我国和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纽带。
——摘编自朱新予《中国丝绸史》
材料二 17~18 世纪,大量中国的丝绸运往欧洲,因其充满异国情调的图案,给他们带来了关于中华帝国
的形象化的联想。加上入华传教士书信中透露的信息,以及来华经商商人的渲染,一股对中国丝绸的狂热
爱好便席卷欧洲,从而形成了“中国风”。在 18 世纪因法国路易十五的提倡获得了突出的发展,并迅速传播。
“中国风”主要体现在 18 世纪的法国,里昂、都尔等城市是这类丝绸织物的生产重镇。
——摘编自袁宣萍《17~18 世纪欧洲丝绸中的“中国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丝绸开发利用的特点和作用。(13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17~18 世纪欧洲丝绸业流行“中国风”的背景和影响。(12 分)
【答案】(1)特点:时间早且区域多;技术不断进步,品种多;重心逐渐南移;出现专业化产区;是对外贸
易的重要商品。(每点 2 分,任答 4 点,共 8 分)
作用: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推动了商品经济与市镇
的发展。(1 点 2 分,2 点 4 分,任答 3 点,共 5 分)
(2)背景:世界市场的发展;欧洲传教士、商人及统治者的推动和提倡;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丝绸纺
织技艺高超及欧洲人对中国的好奇。(每点 2 分,任答 3 点,共 6 分)
影响: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推动了欧洲丝绸业的发展;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每点 2 分,
共 6 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一中“中国是世界丝绸的故乡”“黄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
川蜀盆地以及华南地区丝绸业出现比较早”可得出时间早且区域多;由材料一中“丝织物品已经达到 20 多
种”可得出,技术不断进步,品种多;由材料一中“丝绸生产重心逐渐向南转移”可得出,重心逐渐南移;
由材料一中“江南一带出现丝绸专业市镇”可得出出现专业化产区;由材料一中“丝绸也是对外贸易的重
要输出商品”可得出,丝绸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第二小问“作用”,从对内丰富人们物质生活、增加
政府财政收入与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对外促进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等方面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背景”,
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丝绸纺织技艺高超及欧洲人对中国的好奇,欧洲传教士、商人及统治者的推动和提倡;
第二小问“影响”,从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推动了欧洲丝绸业的发展等方面作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还带来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的地位。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商品流通空前繁荣,市场范围已突破区城性限制,全国性的统一市场逐渐形成。商人
的活动已走向集团化,形成众多商帮,其经营活动具有全国性和专业化特点。白银成为主币,金融业的重
要地位日益凸显。许多集市发展成为市镇,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明清社会在许
多领域出现了变革性因素。从政治上来看,为防范经济因素对社会的分化,以至威胁中央集权统治,明朝
以后,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强化,从社会关系上看,城市市民的抗税斗争及职业分化、城乡分化日益明显。
从思想领域来看,这一时期思想界出现的泰州学派,代表了民众追求个性自由和追求经济利益的价值取向,
丘泼所提出在经济活动方面“听民自为”,在国家政策上倡导“保富”以及开放对外贸易等经济思想,更是商品
经济迫切需要打破传统禁锢,自由发展的要求。
——摘编自林文勋《中国传统社会变革的主要特征》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新变化与影响。
材料二 明末小说《初刻拍案惊奇:转运汉巧遇洞庭红》故事梗概:
商人文若虚在国内做生意曾造挫折,眼看就要到破产的境地了。后来朋友到海外经商时顺便邀请他同
往,开船前他用一两银子买了一篓太湖特产“洞庭红”橘子准备在路上享用。没料到了海外“吉零国”,这一篓
橘子竟卖出了一千多两银子。他在返程的路上又偶然捡到了一只大龟壳,到达福建后被一个波斯商人用 5
万两银子买去,文若虚用赚来的钱在沿海地区购买田宅重置家业,娶妻生子,家道殷富不绝
(2)结合明清史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社会实际情况或重大历史现象,并概
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1)新变化:统一市场逐渐形成;长途贩运的商帮形成;白银成为主要货币,金融货币体系地位
凸显;专业性工商业市镇崛起,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影响: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强化;社会关系上城乡分化明显;思想上出现经济自由和发展的要求。
(2)示例一:情节:捡到一只大龟壳,被一位波斯商人用 5 万两白银买去。
历史现象:明朝时期货币经济发达。
概述和评价:明朝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加之赋税制度的改革,
社会对货币的需求量大增,使白银逐渐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同时,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大批白银流向欧
洲,欧洲统治者为了追求享乐,通过阿拉伯商人大量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货币经济的盛行,推动了中国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商业城镇的崛起,一定程度上对抗着明朝的重农抑
商政策与海禁政策,使中国缓慢地向近代社会迈进。总之,明朝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客观上冲击了传统
的自然经济结构,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呈现出新的气象。
示例二:商人文若虚在国内做生意要到破产的境地了。
历史现象:明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概述和评价:明朝时期,为了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厉行重农抑商政策,该政策导致商人经营环境
严重恶化,遭到各种压制和盘剥,甚至会面临破产的境地,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与此同
时,该政策导致许多商人把赚来的钱用于购置土地,强化了小农经济,使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缺乏资金、
市场和劳动力,导致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总之,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合理与否,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产
生巨大影响
【解析】
(1)新变化一问,依据材料一“全国性的统一市场逐渐形成”、“形成众多商帮”、“白银成为主币,金
融业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许多集市发展成为市镇,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等信息分析概括即可。影
响一问,依据材料一“明朝以后,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强化”、“社会关系上看,城市市民的抗税斗争及
职业分化、城乡分化日益明显”、“从思想领域来看,这一时期思想界出现的泰州学派,代表了民众追求
个性自由和追求经济利益的价值取向”等信息,可以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等方面分析概括影响即可。
(2)本题属于开放性题,首先依据题意需要从上述材料中任意提取一个情节,其次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
经济、思想等方面来概括提炼重大历史现象,最后表述成文,进行概述和评价。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明
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状况,提取情节可从长途贩运、海外贸易、使用银两、贩卖土特产、波斯商人在福建
置业等,注意情节反映的历史现象的关联性,如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社会价值观
念变化以及与世界联系加强等。然后指出历史现象,从商品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等方面分析。最后联
系所学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等角度概述和
评价,注意评价要一分为二。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概况表
时间 概况
商周 以贝壳作为主要货币使用,出现青铜材质货币
春秋
战国
楚国地区使用蚁鼻钱、黄河流域多用布币、齐燕地区使用刀币和三晋两周地
区使用环钱、秦国地区使用圆形方孔钱
秦
黄金为上币,铜钱为半两钱,重如其文。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
不为币
汉 主要有三种:半两、三铢、五铢
唐 主要使用开元通宝,钱帛并行
宋 以铜钱为主,出现铁钱和纸币
元
纸币成为基本流通货币,铜钱已不占有主要的地位,白银的流通量占有相当
比例
明
大力推行纸币——大明宝钞,后来改为钱钞兼用。嘉靖后,白银成为法定货
币(以称量货币非铸币存在)
清
大额交易以白银为主,小额交易往往用钱,外来银元多有流通。清末开始铸
造银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两条有关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结论,并予以说明。(要求:结论明确;史论
结合;逻辑严密。)(12 分)
【答案】结论一:中国古代货币体系经历了三次演变,先后形成了铜币时期、纸币时期和白银货币时期。(2
分)
说明:春秋以后,铜币逐渐成为我国主要货币;宋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出现,宋元明三个时期,
政府都发行过纸币。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合法货币,中国货币体系
进入白银时代。(10 分)
结论二:古代货币形制经历了由杂乱到统一的发展过程。(2 分)
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导致货币形制多样而复杂;秦统一后,统一了货币,圆形方孔的重量钱成
为标准形制;唐朝进而发展为宝文钱制,影响深远,成为以后各朝铜币铸造的典范。(10 分)
【解析】首先提炼结论,注意题目要求是两条,根据表格可从货币的材质、形制、名称等方面来提炼结论,
如古代中国的货币材质经历了由一般金属到纸币再到贵金属的演变,形制上由不规则到统一为圆形方孔,
命名上由以重量单位命名到以年号命名,等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并依据材料进行说明、分析演变的原因。
注意史论结合,逻辑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