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解密 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A 组 考点专练 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西周以前,丝织品主要被人们用作奉献给鬼神的礼物。到了西周时期,丝织品更多地成为贵族相互赠送的 礼物,亦被用于国家举行的各种仪式的道具上,这反映了 A.丝织品失去等级意义 B.西周贵族破坏礼制 C.桑蚕文化起源于礼制 D.政治观念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材料“亦被用于国家举行的各种仪式的道具上”体现了丝织品用于上层社会的仪式的道具上,体现了 丝织品与礼制的互动,反映了政治观念发生变化,故 D 正确;A 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 说法错误,西 周时期礼制兴盛,排除;桑蚕文化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礼制在西周,C 排除。 2.西周时期,建国首先要营筑宗庙,在营造宫室时,宗庙被排在首要地位。宗庙不仅是贵族统治者供奉祖先 神灵的殿堂,也是重要的施政场所。这表明西周时期 A.礼乐制度渐趋完备 B.政治具有鲜明的等级特征 C.政权具有宗族性质. D.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宗庙作为传统的宗族活动场所,在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这表明宗族在政 权中的作用,即政权具有宗族性质,C 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宗族在政权的影响,没有体现礼乐制的 发展完善,A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宗庙的地位,并非等级,B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 关系,D 项错误。 考点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学者认为有一项制度对于秦国的强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秦国统一之前“论功升进和以能取人”的体现, 但一统天下后仍实行此制度有一定的滞后性,与暴政和二世而亡有必然的联系。该制度是 A.世官制 B.军功爵制 C.三公九卿制 D.郡县制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有一项制度对于秦国的强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秦国统一之前‘论功升进和以能取 人’的体现”可知是军功爵制,即对参战的将官、士卒只要有军功都在赏功酬劳之列,故选 B;世官制是先 秦时期的选官用人制度,即贵族世代为官的制度,与“论功升进和以能取人”相矛盾,A 错误;三公九卿 制是秦国统一后的中央官制,与“是秦国统一之前‘论功升进和以能取人’的体现”不符,C 错误;郡县制 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秦国统一前就实行,统一后实行全国,与“论功升进和以能取人”不相符,D 错误。 2.秦朝时,中国完成了从“一个天下、许多国家、独立主权、供奉天子”的封建制向“一个天下、一个国家、 中央集权、分级管理”的郡县制的转变。这种转变 A.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 B.使得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C.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D.是减少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之一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向‘一个天下、一个国家、中央集权、分级管理’的郡县制的转变”结合所学可知, 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秦朝郡县制的全面推行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随着秦汉大一统的实现,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B 项正确;郡县制的推行加强 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不能表述为“消除了”,A 项错误;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是科举制的实 行,不符合材料,C 项错误;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与减少决策失误没有直接关系,D 项错误。 3.秦末,“天下苦秦久矣”,但在推翻秦朝的战争巾各地的表现不同:表现最激烈的是南方的楚人,其次是 齐和赵,再次是韩、魏、燕;至于关中秦地,则完全没有发生反秦暴动。由此可知 A.秦王朝未能实现文化心理统合 B.东方六国受暴政的摧残更严重 C.关中秦地的政治经济优势明显 D.郡县制的推行激化了社会矛盾 【答案】A 【解析】各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狭隘的国家民族认同,使其对秦的统治不满并演变为反秦势力。南方楚地与 秦地文化和社会心理差异最大,故其反秦活动最为激烈,故 A 正确;东方六国受暴政摧残更严重不能解释 楚地的反秦斗争最激烈,排除 B;关中秦地的政治经济优势明显不能解释各地反秦斗争,排除 C;郡县制的 推行并未激化社会矛盾,郡县制为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政策,不能解释各地反秦斗争有差异,排除 D。 4.秦朝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制,虽然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做法,但在具体推行中应该有个过程,尤其是要让 原来六国之民逐渐适应。但是秦始皇依仗他的威严,一下将郡县制推行到全国。材料旨在说明秦朝郡县制 A.强化了君主专制 B.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C.推行过急、过广 D.导致秦王朝暴政而亡 【答案】C 【解析】据材料“秦始皇依仗他的威严,一下将郡县制推行到全国”可知,作者在强调秦朝郡县制推行过 急、过广,日益激化社会矛盾,故 C 正确;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 A;B 脱离题干主旨,排除;郡 县制起到了维护地方统治的作用,秦朝灭亡是因为推行暴政导致的,排除 D。 考点三: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阅读 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荫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 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 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 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 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 北朝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 材料二 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 三年(583),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 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 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 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5 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原因及措施。(4 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隋行政区划制度改革共同的积极作用。(4 分) 【答案】 (1)演变:周朝实行分封制;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在边地设置郡县);秦统一后在全 国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 (2)原因:地方出现分权倾向;机构设置混乱(郡县过多)。 措施: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合并州县。 (3)积极作用: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管理层 次);确立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模式。 【解析】 (1)演变:根据所学可得出周朝实行分封制;根据“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荫芽。……到战国时代,在边 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可得出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在边地设置郡县);根据“秦始皇统 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得出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根据“郡县制为汉代沿用” 并结合所学得出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根据“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 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可得出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 (2)原因:根据“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得出地方出现分权倾向; 根据“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得出机构设置混乱(郡 县过多)。措施:根据“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得出 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合并州县。 (3)积极作用:根据“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结合所学可从有利于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 一、提高行政效率、确立行政区划模式等角度概括。 考点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清朝承袭明朝的票拟制度,但是内阁的权力愈来愈低,特别是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以后,内阁变成只是 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这说明 A.内阁与军机处逐渐合并 B.专制统治基础有所扩大 C.清朝内阁已经名存实亡 D.军机处分化了内阁权力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清朝内阁权力愈来愈低,特别是军机处设立后办理了本属于内阁的事务,使内 阁成为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属于军机处分化了内阁权力,故选 D;A 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专制 统治最终控制在皇帝一人手中,所以不能说专制统治基础扩大,B 错误;根据材料“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 事务的机构”说明内阁仍然办理事务,因此不能说名存实亡,C 错误。 B 组 专题综合练 1.西周的诸侯不仅要保持自身群体内部的团结,还要深入土著居民之中,更须与周王室保持密切的关系,以 为藩屏。这说明分封制( ) A.有利于周朝统治的巩固 B.实现中央对地方直接管理 C.避免了宗族内部的冲突 D.弥合族群之间的巨大差异 解析:西周诸侯对内保持团结,对下控制,对上承担各种义务,这有利于周朝统治的巩固,故选 A 项;郡 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分封制下是诸侯、卿大夫等对地方直接管理,排除 B 项;“避免了”的 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C 项;西周诸侯保持自身群体内部的团结不能说明一定弥合族群之间的巨大差异,排 除 D 项。 答案:A 2.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 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 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 C.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 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 解析:由材料“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 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可知,夏、商、周三族都自认为拥有同一祖先,都是黄帝族 后裔,具有民族认同的意识,故选 C 项;材料强调各族与黄帝的血缘关系而非黄帝地位,排除 A 项;材料 强调的是民族观念而非宗族观念,排除 B 项;夏、商、周三族之间没有世袭,排除 D 项。 答案:C 3.据《春秋·公羊传》记载,天子在祭祀、宴飨、随葬时,使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 此记载说明( ) A.统治者生活奢侈腐化 B.青铜制造业比较落后 C.尊卑有序的政治特征 D.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解析:礼乐制是维护贵族等级名分的典章制度和礼仪制度,据材料“天子在祭祀、宴飨、随葬时,使用九 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可知反映严格的等级制度,故选 C 项;材料的主旨是用礼乐制作 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实质是维护等级制度,而不是说明统治者生活的奢侈,排除 A 项;商周时 期青铜铸造技艺已相当成熟,材料是春秋时期,排除 B 项;材料反映的是用等级名分去维护宗法分封的政 治秩序,数量的差别体现的是等级,而不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排除 D 项。 答案:C 4.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到,商民族虽已从事农业,但在商朝五百多年的历史中,迁都的次数在六次 以上,而且甲骨文上有经常狩猎的记载。材料中作者旨在强调( ) A.商朝游牧习俗浓厚 B.商朝贵族经常狩猎 C.商朝都城一直不固定 D.商朝统治者不重视农耕 解析:材料中,迁都频繁、“经常狩猎”这些都是游牧习俗的体现,故选 A 项;材料中讲到的是商朝有经 常狩猎的记载,不是局限于贵族,排除 B 项;盘庚迁殷后,商朝都城基本固定下来,排除 C 项;材料中, 提到“商民族虽已从事农业”,仍然有游牧习俗,但不能说明统治者不重视农耕,排除 D 项。 答案:A 5.孔子主张强公室,抑私门。曾对统治者提出要求:“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只有‘上好礼’”, 才能“下好义”;对民众则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据此可知,孔子意在( ) A.推崇以德治国理念 B.发挥君主示范作用 C.稳定社会等级秩序 D.提高儒学社会地位 解析:据材料“强公室,抑私门……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强调以“礼”维护等级秩序,故选 C 项。材 料强调的是统治者推崇等级秩序,而未涉及到以德治国理念,排除 A 项;通过君主尊崇等级秩序,进一步 规范民众的社会秩序,排除 B 项;依所学,春秋战国时期儒学不受重视,排除 D 项。 答案:C 6.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即“道”遵循客观规律,不任意妄为,所以无所不为。它有别于董仲舒的“天 人感应”观。这表明道家思想( ) A.蕴含了科学和人文精神 B.反对征服和利用规律 C.不利于天人关系的和谐 D.符合当时的政治现实 解析: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遵循客观规律,蕴含了科学精神,主张无为而治,无所不为,强调发挥人的主 观能动性,故选 A 项;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遵循客观规律,排除 B 项;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遵循客观规律, 蕴含了科学精神,主张无为而治,无所不为,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天人关系和谐,排除 C 项;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法家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符合当时政治现实,排除 D 项。 答案:A 7.中国古代的“乡里”发端于先秦,秦汉时期乡里体制日趋成型,举凡地方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 选举教化等无不由其承担,被称为“治民之基”。由此可知,秦汉“乡里”( ) A.属于地方自治机关 B.职官由中央直接任免 C.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D.履行宗法与行政职能 解析:“治民之基”体现了管理百姓的作用,而不是自治性质,故 A 项错误;“秦汉时期乡里体制”不属 于中央官制任免的范围,故 B 项错误;“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多数属于政治管理的范畴,故 C 项错误;“地方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既包含有宗法的职能,也有国家行政管理的 职能,故 D 项正确。 答案:D 8.秦统一中国后,中央政府组织“实关中”,“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以每户 6 口计,总数在 70 万以 上。其主要目的是( ) A.加强君主专制主义统治 B.促进全国经济协调发展 C.强化关中地区中心地位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解析:据材料“中央政府组织‘实关中’,‘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可知秦朝“徙天下豪富于咸 阳十二万户”便于充实关中地区的人口,从而提升关中地区的地位,故选 C 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强化关 中地区的地位,而不是强调加强君主专制主义统治,排除 A 项;据材料“中央政府组织‘实关中’”,可 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关中地区的发展,而未涉及到全国经济协调发展,排除 B 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强化 关中地区的地位,而不是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 D 项。 答案:C 9.秦汉之制,郡守每年秋冬向朝廷申报一年的治状,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各对其下属进行考核; 与考课相辅的是监察,中央派郡监或刺史以监郡,郡县派督邮或廷掾以监县或乡,刺史、督邮随时按劾有 罪赃的守、令或其他官吏。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 A.君主专制使分封制在秦汉完全丧失了影响力 B.中央集权制度使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C.科举制度使选拔的官吏责任感和执行力得以加强 D .监察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范执政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对郡、县长官的考课和监察,这些措施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 的管理,故选 B 项;根据已学知识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可见分封制在汉初仍有影响,排除 A 项; 科举制在隋朝创立,排除 C 项;“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范执政”,夸大了监察制度的作用,排除 D 项。 答案:B 10.秦统一后,对酿酒业征收重税,导致酒价极高,十倍于成本;《秦律·田律》还规定禁止农民酿酒,沽卖 取利。这些举措旨在( ) A.使酿酒业获健康稳定的发展 B.杜绝贪腐奢靡之风的兴起 C.稳定市场秩序便利商业活动 D.促进农业发展和增加税收 解析:酿酒业的发展与盛行会耗费大量的粮食,限制酿酒业的发展必然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进而增加整 个国家的赋税收入,故选 D 项;严格限制酿酒业根本无益于该行业的健康发展,故排除 A 项;严格限制酿 酒业并不能杜绝贪腐奢靡之风的兴起,故排除 B 项;酒属于商品的一种,对其征收重税显然不利于商业活 动的健康发展,故排除 C 项。 答案:D 11.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的幼主,后妃垂帘听政成为权宜之计。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备亲政能力,士大 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这反映了宋代( ) A.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 B.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 C.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 D.分散相权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 解析:士大夫集团在政权由后妃转回皇帝的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宋代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 文官政治在政权稳定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故选 A 项;中国古代一直坚持皇权专制政体,集体统治是民主 政体,与史实不符,排除 B 项;后妃垂帘听政并不是外戚干政的表现,排除 C 项;士大夫集团制造舆论压 力不是分散相权的表现,排除 D 项。 答案:A 12.1376 年,明太祖在各省设立了主管行政的布政使,主管司法的提刑按察使,主管防务的都指挥使。一年 后,又命亲信重臣“共议军国重事。凡中书省、都督府、御史台悉总之,议事允当,然后奏闻行之”。上述史 实可以说明( ) A.明太祖全力模仿元朝的政治制度 B.明初基于政务繁忙而设立了内阁 C.明太祖废相后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明初政制构建有取法唐宋的特点 解析:据材料可知明太祖在各省设立“主管行政的布政使,主管司法的提刑按察使,主管防务的都指挥使”, 又命亲信重臣“共议军国重事。凡中书省、都督府、御史台悉总之,议事允当,然后奏闻行之”可知明太 祖采取的措施体现了分地方之权、中书之权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具有唐三省六部制和宋二府三司制 的特点,故选 D 项;材料强调中央机构和地方分权制衡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与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 中央实行一省制的政治制度区别明显,排除 A 项;据所学可知内阁设置于明成祖时,排除 B 项;据所学可 知丞相制废除于 1380 年,排除 C 项。 答案:D 13.乾隆时期,军机处扩大到“内而六部卿寺,暨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而十五省、东北奉天、 吉林、黑龙江将军所属,西南至伊犁、叶尔羌将军、办事大臣所属,迄至四裔诸属国,有事无不综汇”。据 材料可知,军机处( ) A.对皇权具有一定制约 B.成为清朝正式机构 C.成为全国政事的中枢 D.全面取代内阁职能 解析:材料表明乾隆时期的军机处,职责几乎无事不包,承担的职权超过了内阁而成为全国政事的中枢, 故选 C 项;军机处虽然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但归根结底听命于皇帝,成为封建皇权的统治工具,排除 A 项;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排除 B 项;材料体现 军机处承担的职权超过了内阁,没有体现全面取代内阁职能,排除 D 项。 答案:C 14.明中叶,在江南地区的濮院镇,“机杼为阖镇恒产,男女赖此养育……余若丝绸牙行,若市坊,并一切贸 易莫不仰给于是”。这说明当时江南一些市镇( ) A.地域性商人活动比较活跃 B.对外丝绸贸易较为兴盛 C.丝织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D.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 解析:地域性商人是指“商帮”,材料强调的是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动而非“商帮”,故 A 项错误;材 料强调的是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而非对外丝绸贸易,故 B 项错误;材料并未对其他地区丝织业的发展进行比 较,故 C 项错误;由材料“机杼为阖镇恒产,男女赖此养育”“一切贸易莫不仰给于是”可知江南地区依 靠纺织业生活,农业生产不再受重视,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故 D 项正确。 答案:D 15.1387 年,明太祖下令丈量全国土地,编制《鱼鳞图册》,以田块为单位编制,图册绘有田块形状草图, 旁注坐落、面积、四至、地形及土质肥沃程度,以及归属的户主和所在乡镇。《鱼鳞图册》的编制( ) A.有利于明初经济的恢复 B.开创了土地财产登记制度 C.阻碍了自耕农经济发展 D.提高了土地的商品化程度 解析:《鱼鳞图册》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促进经济发展,故 A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与古代的比较,无法得 出“开创了”的结论,故 B 项错误;《鱼鳞图册》利于抑制土地兼并,进而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故 C 项错 误;土地登记制度的目的在于抑制土地兼并,而非提高土地商品化程度,故 D 项错误。 答案:A 16.据清代《苏州织造局志》记载:“顺治三年,奉旨遣工部侍郎陈有明、满洲官尚志等织造苏、杭。(陈) 有明管总织局,(尚)志管织染局”。总织局有机房 196 间,铺机 450 张,绣缎房 5 间,染作房 5 间。由此可 见,当时( ) A.丝织品产地与出口地一致 B.手工纺织生产区域扩大 C.丝绸纺织技术进步明显 D.江南地区丝织业繁荣 解析: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清代官营纺织业发达,而未涉及到丝织品出口地,故 A 项错误;据材料可知,清 代手工纺织生产区域集中在苏杭地区,生产区域并未扩大,故 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丝织技术的进步,故 C 项错误;据材料可知,清朝苏杭地区官营纺织业发达,说明苏杭地区丝织业繁荣,故 D 项正确。 答案:D 17.1823 年山西商人雷履泰为避免货款调拨中镖局运现的风险,在山西平遥创立票号日升昌,首开中国票号 业先河,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乡下鼻祖”。日升昌票号( ) A.标志近代中国金融业的兴起 B.属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范畴 C.摆脱了传统商业汇兑模式 D.折射出积极进取的晋商文化 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山西商人雷履泰为避免货款调拨中镖局运现的风险,首开中国票号业先河,体现 了晋商积极进取的商业文化,故选 D 项;日升昌票号属于传统金融业,非近代金融业,排除 A 项;日升昌 票号属于传统金融业,不属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范畴,排除 B 项;日升昌票号依然属于传统商业汇兑模式, 排除 C 项。 答案:D 18.1683 年,康熙指出:“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具有 裨益,故令开海贸易。”第二年,康熙分别设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材料表明 ( ) A.清政府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B.清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清政府放宽对外贸易管制 D.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康熙开海设关管理对外贸易,故选 C 项;清政府放宽对外贸易管制不等于实行重商主 义政策,重商主义产生并流行于 15 世纪至 17 世纪中叶的西欧,排除 A 项;材料强调的是清政府放宽对外 贸易管制,看不出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 B 项;材料是开海贸易,而不是闭关锁国,排除 D 项。 答案:C 19.《大清律例》载:“若有将兑换现银票存该铺钱文侵蚀,或托故借人银两闭门逃走者,立将铺户拘拿押追。 逾期不归,杖一百、徙三年”。此规定主要反映了清朝( ) A.法律带有野蛮特征 B.钱庄、票号已较普遍 C.仍然推行抑商政策 D.重视规范商业行为 解析:根据材料不难推断,这是政府在履行正常的有关商业管理的经济职能,与法律的野蛮没有任何关系, 故 A 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从正面涉及钱庄、票号的发展状况,故 B 项错误;材料所体现的是对商业的扶植 和规范而非抑制,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若有将兑换现银票存该铺钱文侵蚀,或托故借人银两闭门逃走 者,立将铺户拘拿押追。逾期不归,杖一百、徙三年”可知,这是政府在通过法律手段来重视和规范正常 的商业行为,故 D 项正确。 答案:D 20.据《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道光十三年(1832)的 70 年间,英国输华商品总值 年平均额由 47 万余两增加到 732 万余两,增加了 15.6 倍。英国从中国输入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 97 万余两 增加到 995 万余两,增加了 10.26 倍。这反映出( ) A.海禁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 B.白银大量外流造成社会动荡 C.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 D.闭关锁国下外贸仍较快发展 解析:“海禁”是指禁止民间出海,材料的内容是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道光十三年(1832)的 70 年间,中 英进出口贸易额的增加,与“海禁”无关,故 A 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中英贸易中中国是贸易顺差,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故 B 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中英贸易中中国是贸易顺差,无法得出中国已经远远 落后于英国的结论,故 C 项错误;材料的内容是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道光十三年(1832)的 70 年间,中 英进出口贸易额的增加,当时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故 D 项正确。 答案:D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丝绸的故乡,据记载,先秦时期丝绸生产已经兴起。从丝绸遗址分布看,黄河中下游、 长江三角洲、川蜀盆地以及华南地区丝绸业出现比较早。由于历史等方面因素,丝绸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 游地区得到快速发展。随着纺织工具不断革新,在魏晋南北朝,丝织物品已经达到 20 多种。魏晋之后,丝 绸生产重心逐渐向南转移。到宋朝,江南地区成为全国丝绸重要的产区,明清时期,江南一带出现丝绸专 业市镇。丝绸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输出商品,丝绸贸易成为我国和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纽带。 ——摘编自朱新予《中国丝绸史》 材料二 17~18 世纪,大量中国的丝绸运往欧洲,因其充满异国情调的图案,给他们带来了关于中华帝国 的形象化的联想。加上入华传教士书信中透露的信息,以及来华经商商人的渲染,一股对中国丝绸的狂热 爱好便席卷欧洲,从而形成了“中国风”。在 18 世纪因法国路易十五的提倡获得了突出的发展,并迅速传播。 “中国风”主要体现在 18 世纪的法国,里昂、都尔等城市是这类丝绸织物的生产重镇。 ——摘编自袁宣萍《17~18 世纪 欧洲丝绸中的“中国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丝绸开发利用的特点和作用。(13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17~18 世纪欧洲丝绸业流行“中国风”的背景和影响。(12 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一中“中国是世界丝绸的故乡”“黄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 川蜀盆地以及华南地区丝绸业出现比较早”可得出时间早且区域多;由材料一中“丝织物品已经达到 20 多 种”可得出,技术不断进步,品种多;由材料一中“丝绸生产重心逐渐向南转移”可得出,重心逐渐南移; 由材料一中“江南一带出现丝绸专业市镇”可得出出现专业化产区;由材料一中“丝绸也是对外贸易的重 要输出商品”可得出,丝绸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第二小问“作用”,从对内丰富人们物质生活、增加 政府财政收入与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对外促进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等方面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背景”, 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丝绸纺织技艺高超及欧洲人对中国的好奇,欧洲传教士、商人及统治者的推动和提倡; 第二小问“影响”,从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推动了欧洲丝绸业的发展等方面作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还带来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的地位。 答案:(1)特点:时间早且区域多;技术不断进步,品种多;重心逐渐南移;出现专业化产区;是对外贸易 的重要商品。(每点 2 分,任答 4 点,共 8 分) 作用: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推动了商品经济与市镇 的发展。(1 点 2 分,2 点 4 分,任答 3 点,共 5 分) (2)背景:世界市场的发展;欧洲传教士、商人及统治者的推动和提倡;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丝绸纺 织技艺高超及欧洲人对中国的好奇。(每点 2 分,任答 3 点,共 6 分) 影响: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推动了欧洲丝绸业的发展;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每点 2 分, 共 6 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 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 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和意志办事。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 九卿制,就是朝廷,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公九卿制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各有职分、等级、 俸禄,公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善。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即郡县 两级制度。郡县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升迁,地方官僚之间没有战乱、兼并之事。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 两千年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摘编自袁行霈、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 史论结合。)(12 分) 解析:首先要准确提炼出材料蕴含的一个观点,如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总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权力过分集中容易导致暴政和腐败等现象,不利于调动个人、地方发展的主 动性。中央集权制度促使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是历史发展的进步。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华文明的形成 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等。要注意,论据与史实引用应围绕自己提炼的观点组织,所提炼观点明确、合理, 必须源于材料。 答案:示例: 观点: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或“中央集权制度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2 分) 论述: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局部统一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 造了社会条件。为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诸侯国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 的政治体制,为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韩非提出了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 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秦始皇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实践了韩非的理论,中央集权制度是历 史发展的产物。(8 分) 综上,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产物。(2 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概况表 时间 概况 商周 以贝壳作为主要货币使用,出现青铜材质货币 春秋 战国 楚国地区使用蚁鼻钱、黄河流域多用布币、齐燕地区使用刀币和三晋两周地 区使用环钱、秦国地区使用圆形方孔钱 秦 黄金为上币,铜钱为半两钱,重如其文。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 不为币 汉 主要有三种:半两、三铢、五铢 唐 主要使用开元通宝,钱帛并行 宋 以铜钱为主,出现铁钱和纸币 元 纸币成为基本流通货币,铜钱已不占有主要的地位,白银的流通量占有相当 比例 明 大力推行纸币——大明宝钞,后来改为钱钞兼用。嘉靖后,白银成为法定货 币(以称量货币非铸币存在) 清 大额交易以白银为主,小额交易往往用钱,外来银元多有流通。清末开始铸 造银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两条有关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结论,并予以说明。(要求:结论明确;史论 结合;逻辑严密。)(12 分) 解析:首先提炼结论,注意题目要求是两条,根据表格可从货币的材质、形制、名称等方面来提炼结论, 如古代中国的货币材质经历了由一般金属到纸币再到贵金属的演变,形制上由不规则到统一为圆形方孔, 命名上由以重量单位命名到以年号命名,等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并依据材料进行说明、分析演变的原因。 注意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答案:结论一:中国古代货币体系经历了三次演变,先后形成了铜币时期、纸币时期和白银货币时期。(2 分) 说明:春秋以后,铜币逐渐成为我国主要货币;宋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出现,宋元明三个时期, 政府都发行过纸币。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合法货币,中国货币体系 进入白银时代。(10 分) 结论二:古代货币形制经历了由杂乱到统一的发展过程。(2 分) 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导致货币形制多样而复杂;秦统一后,统一了货币,圆形方孔的重量钱成 为标准形制;唐朝进而发展为宝文钱制,影响深远,成为以后各朝铜币铸造的典范。(10 分)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