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 11 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与发展
考点 考题 命题视角 考情说明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的诞生 2018 年新课标全国卷Ⅰ,33 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1)社会主
义理论与实
践,全国卷考
查很少。注意
从历史反思
角度考查认
识巴黎公社
的性质、原则
及经验教训
等
(2)苏联经
济 政 策 的 考
查 主 要 侧 重
于背景、内容
及影响,要注
意 相 关 内 容
的 表 述 及 对
苏 联 经 济 政
策的评价
俄国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020 年山东卷,13 苏联农业春播方式
2018 年新课标全国卷Ⅲ,35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2013·全国Ⅰ卷,T34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及特点
2014·全国Ⅰ卷,T35
苏俄新经济政策与中国 80 年代改革
的比较
“斯大林模式”
2019 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5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2017·全国Ⅲ卷,T34 二战后苏联改革
2016·全国Ⅰ卷,T34 “斯大林模式”与工业化
2015·全国Ⅱ卷,T34 “斯大林模式”(工业化)
2013·全国Ⅰ卷,T33 “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2013·全国Ⅱ卷,T35 “斯大林经济模式”的形成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
戈尔巴乔夫改革 —— ——
核心考点
【知识解密】
考点一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社会主义运动兴起与发展
(1)马克思主义诞生:1848 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
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2)巴黎公社:1871 年巴黎公社成立,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3)俄国十月革命
①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
特殊局面。
②“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③七月事件: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④1917 年 11 月 7 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
颁布《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
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考点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内容
①实施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③取消自由贸易分配;强制劳动,实行国家实物配给制。
(2)评价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
利。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特别是在战争基本结束后继续推行,
引起了农民的不满。
2.新经济政策
(1)内容
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核心内容)。
②大企业国有,允许部分企业由私人或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③改变国家垄断,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④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2)评价:促进经济迅速恢复,起到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使 1925 年苏联国民
经济基本恢复。它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但因后来的领导人对其认识不足而
被过早的终止。
3.斯大林模式
(1)形成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1925 年 12 月,苏联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优先发展重
工业。实施三个五年计划。
②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为苏联的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破坏了农业生产力,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2)斯大林模式确立标志:1936 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3)评价
①功绩: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成为工业强国;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国民
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
②弊端:政治方面,高度专权。个人崇拜盛行;经济方面,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牺牲
农民利益,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考点三 苏联三次社会主义改革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①内容:20 世纪 50 年代,农业实行收购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开垦荒地,
提倡种植玉米;工业部分中小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予企业部分权利,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
利益。
②评价:取得一定成效,但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2)勃列日涅夫改革
①内容: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企业
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②评价:取得一定成效,军事实力增强,但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导致经济滑坡。
(3)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内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承认企业是独立
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调整所有制结构,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②评价:后期改革重点开始转向政治领域,导致苏联的政治经济迅速恶化,国内局势逐渐失控。
1991 年,苏联解体。
考法一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巴黎公社
1.(2018 年新课标全国卷Ⅰ,33,4 分)1847 年 6 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
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
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说明
A.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C.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答案】A
【解析】“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个口号具有两层含义,其一强调联合的重要性;其二强调联合的阶
级性,联合是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要通过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
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体现了科学
共产主义精神。因此这一变化说明了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故 A 项正确;马克思主义
诞生的标志是 1848 年 2 月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故 B 项错误;工人运动在欧洲兴起的标志是 19 世纪
三四十年代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故 C 项错误;此时资本主义制度还未在全世界范围内确立,因此主要矛
盾仍然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矛盾,故 D 项错误。
【考点解密】从以往高考试题考查情况来看,马克思主义作为低频考点,今年高考竟然考到两次,这契合
了当今中国的社会热点,凸显出历史高考的政治指导性,又呼应了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170 周年)问
题。这启示我们平常学习时在关注历史周年热点事件的同时要注意感受时代脉搏。
2.(2018 年天津卷,7,4 分)下图所示纲领性文献最早发表于 1848 年,文中提到,“在危机期间……仿佛
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
达……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
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对这一论断,认识正确的是
A.它预见到了 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
B.经济危机只能通过消灭生产力来缓解
C.当时欧洲资本主义文明已经发展过度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进步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25 年已经开始周期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一论断并不是对 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的预见,故 A 项排除;依据题干中“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
可得出可以通过消灭生产力与夺取新的市场来缓解经济危机,B 项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材料中是《共产
党宣言》对经济危机的表现、发生原因以及克服办法的阐述,并没有针对欧洲资本主义文明,且欧洲资本
主义文明已经发展过度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 C 项排除;依据题干中“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
工业和商业太发达”信息可得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容纳不了自身所创造的财富,从而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
进步,故 D 项正确。
【考点解密】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直至今日已经 170 周年。《共产党宣
言》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阶级
和阶级斗争,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
利的客观规律以及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使命。本题是以马克思主义诞生 170 周
年为背景,以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为内容,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及准确理解分析的能力。
考法二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1.(2020 年山东卷,13,3 分)表 2 为 1928 年和 1932 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的情况。这
反映出苏联
方式
时间
手播(%) 马拉播种机(%) 拖拉机牵引播种机(%)
1928 年 74.4 25.4 0.2
1932 年 51.7 28.3 20.0
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
B.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C.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
D.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
【答案】C
【解析】1928 年至 1932 年,苏联农业春播方式中,马拉播种机和拖拉机牵引播种机的播种方式占比上升,
后者上升速度尤其明显,而手播方式虽然在下降,但是占比仍然较高,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基础较为薄弱,
C 正确;新经济政策在 1924 年斯大林执政后逐渐被取消,排除 A;通过播种方式无法判断工农业比例结构,
排除 B;说明 1928 年至 1932 年苏联的工业化水平提升较快,D 排除。
2.(2018 年新课标全国卷Ⅲ,35,4 分)1959 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 7 年内工
业生产总值提高 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答案】A
【解析】由材料“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 7 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 80%”可知,该
计划重视重工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这说明了苏联依然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A 符合题意;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建立经互会,B 不正确;新经济
政策强调的是用商品和货币关系促进经济发展,与材料不符合,C 不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重视发展重工业,
未体现国家加强对经济的控制,D 不正确。
【考点解密】本题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为切入点,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相关内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识可以得出,斯大林逝世后,其继任者企图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但均没有能够突破斯大林高度
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苏联这一经验教训对于今天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
索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考点三 苏联三次社会主义改革
1.(2019 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5,4 分)表 苏联 1970 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
类别 1961 年对 1970 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 年实际产量
钢 1.45 亿 1.15 亿
煤 3.9 亿 3.35 亿
肉 2 500 万 1 230 万
蔬菜与瓜类 4 700 万 1 300 万
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苏联制定的煤钢等产量的目标基本上得以实现,但是以肉、蔬菜和瓜类为代
表的民生指标却远远未达到,这说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已经积重难返,重、农比例依然严重失调,A 项符
合题意。材料未体现经济政策的连续性,B 项排除。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发展重点是在工业方面,C 项排
除。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 项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