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及近现
代社会变迁
考点 考题 命题视角 考情说明
20 世 纪 50
年 代 至 70
年代探索社
会主义道路
的实践
2020 年新课标全国卷Ⅰ,30 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的转移 (1)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
探 索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道 路 的 实
践 是 高 考 命 题
的重点,尤其关
注“一五”计划
于 计 划 经 济 体
制 及 经 济 体 制
改革等知识点
(2)高考重视
对土地改革、计
划经济体制、统
购 统 销 及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等 相 关 陌
生知识的考查,
特 别 注 意 对 社
会 主 义 经 济 建
设 中 的 经 济 体
制 变 动 及 经 济
现 象 特 点 及 影
2019 年新课标全国卷Ⅰ,31 工业化
2019 年新课标全国卷Ⅲ,31 国家经济建设
2018 年新课标全国Ⅰ卷,31 “一五”计划
2018 年新课标全国Ⅱ卷,31 社会经济主义建设
2017·全国Ⅱ卷,T41 新中国“一五”计划
2017·全国Ⅱ卷,T31 “一五”计划的目的及特点
2016·全国Ⅰ卷,T31 “一五”计划(工业化)
2016·全国Ⅰ卷,T31 “一五”计划与计划经济体制
2015·全国Ⅱ卷,T41 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
十一届三中
全会关于改
革开放的决
策
2020 年新课标全国卷Ⅰ,31 经济体制改革
2020 年新课标全国卷Ⅲ,31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020 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1 改革开放
2016·全国Ⅱ卷,T40 现代中国海外移民
2013·全国Ⅰ卷,T35 中国 80 年代改革与苏俄新经济政策比较
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和
国企改革
2019 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1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2018 年新课标全国Ⅲ卷,31 乡镇企业
2016·全国Ⅲ卷,T3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物 质 生 活
和社会习俗
的变化及交
通、通讯、
2019 年江苏卷,7 社会习俗变迁
2020 年浙江卷,10 交通、通讯的进步
2020 年天津卷,5 大众传媒的发展
2017·全国Ⅱ卷,T29 近代大众传媒对思想解放的影响
响的考查。
(3)高考命制
题 目 综 合 性 较
强,会从经济与
政治、思想多角
度综合考查,飞
选 择 题 链 接 考
查为主。
大众传媒的
变化
2017·全国Ⅲ卷,T29 近代后期生活习俗的变化
2015·全国Ⅱ卷,T41
1950—2008 年我国部分节假日的变化(非
选)
2014·全国Ⅰ卷,T30 近代中国电影发展与流通税费
2014·全国Ⅱ卷,T28
维新思想与近代中国的服饰变革
核心考点
【知识解密】
考点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 年,提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
任务。
②“一五”计划:1953~1957 年,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③三大改造:1953 年起,国家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到 1956 年底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起来。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①正确探索:1956 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确定了党的总任务是把农业国
转变为工业国。
②探索失误
A.1958 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规律。
B.1958 年发动的“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高速度,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1958 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③纠正失误:1960 年冬,党中央提出了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962 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④国民经济的劫难:“文革”十年,“左”倾错误发展到顶峰,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
(3)社会生活的变迁
①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凭票证计划供应,反映了计划经济的特点。
②宝成铁路、兰新铁路等相继动工建成。
③《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发挥了重要功能。
2.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1)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工作重心转移,
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决策。
(2)经济体制改革
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企业有了竞争机制。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①1992 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21 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①过程:深圳等经济特区→天津、上海等沿海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等沿海经济开放区→上海
浦东开发→2001 年加入世贸组织。
②特点: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
地省会开放城市的体系,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考点二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1.动荡变化中的近代社会生活
(1)衣:从长袍马褂、布衣到洋布、洋装、中山装、学生装和旗袍进入生活。
(2)食:从满汉美食、粗食到面包、咖啡等西餐进入生活。
(3)住:从中式宫殿、普通民居到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建筑出现。
(4)习俗:从蓄发缠足、繁琐婚丧礼仪到断发易服、废止缠足、简约文明。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衣:由衣着朴素到多彩多样。
(2)食:由食物简单到解决温饱,注重吃好。
(3)住:由拥挤简单到宽敞舒适,高楼林立。
(4)习俗:由革除陋习到婚姻自主,树立新风和休闲方式多样化。
3.交通的进步
(1)轮船: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首次打破了列强垄断的局面。开始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
近代化进程。
(2)铁路:19 世纪 80 年代,修筑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到“九五”期末,铁路总
里程亚洲第一,世界第四。
(3)公路:20 世纪初,汽车开始在上海出现。
(4)航空:1909 年冯如制成了我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 年,中国首
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
4.通讯的进步
(1)有线电报:19 世纪 70 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路,甲午战争
前夕,形成了电讯网络。
(2)无线电报:20 世纪初,上海装置了无线电台。
(3)电话:20 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家电话局。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
的全国通讯网络。2003 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跃居世界第一位。
5.大众传媒的发展
(1)报刊业
①1872 年创办的《申报》是近代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
②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
③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
④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期间的《新青年》。
⑤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中华》《新华日报》。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人民日报》等。
(2)影视业
①《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②《歌女红牡丹》结束了中国无声电影的历史。
③1958 年,北京电视台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3)“第四媒介”:互联网,1994 年,我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考法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Ⅰ,30,4分)1949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只强调和资本家斗争,而不强调
联合愿意和我们合作的资本家……这是一种实际上立即消灭资产阶级的倾向”“和党的方针政策是在根本上
相违反的”。这一指示有利于当时
A.在经济领域实行公私合营
B.接管城市后生产的恢复发展
C.确立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
D.对新民主主义政策进行调整
【答案】B
【解析】解放战争后期,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即将取得全国胜利。1949 年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工作重心由
农村转向城市,全国解放后需要直接面对如何接管城市,恢复经济,稳定社会秩序等难题,材料中的方针
政策有利于联合资产阶级的开明派,共同投入到战后城市的恢复发展轨道上来,故选 B。从材料的时间来看,
当时新中国还没有成立,鉴于当时的经济基础和现状,党中央联合资产阶级的目的是便于接管城市后进行
经济的恢复,B 项正确;公私合营是三大改造时期,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 A 项;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确
立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通过 1953—1956 年三大改造的方式确立起来,而材料中强调保留私人经济,
排除 C 项;对新民主主义进行调整应当是在过渡时期,即通过改造的方式,消灭私人资本主义,确立公有
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排除 D 项。
2.(2019 年新课标全国卷Ⅰ,31,4 分)据统计,1954 年 1 月到 4 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
借阅总数为 1953 年同期的 5 倍,为 1952 年同期的 50 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
明当时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答案】D
【解析】由时间“1954 年”可知,当时我国正在开展以苏联援助为特色的一五计划,意在改变我国工业化基
础薄弱的状况,故俄文书刊借阅书增加显著,故选 D;当时两大阵营尖锐对峙,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敌视和封锁我国,所以我国科学研究难以与国际前沿接轨,排除 A;科教兴国始于 1995 年,时间不符,排
除 B;由我国借阅苏联书刊大幅增加来看,反映出我国学习苏联经验蔚然成风,而反思苏联经验要到 1956
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排除 C。
3.(2019 年新课标全国卷Ⅲ,31,4 分)如图是 1953 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数他劳动强》
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
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民众勤俭节约和乐于奉献的精神。结合 1953 年一五计划的相关史实可知,漫画倡导
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D 选项符合题意。文人画的特征是写意和诗书画印于一体,A 选项
排除。1956 年底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B 选项排除。双百方针是在 1956 年提出的,C 选项排除。
4.(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Ⅰ,31,4分)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
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
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
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
B.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
C.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D.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
【答案】D
【解析】1983 年我国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实验阶段,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目标,据此排除 A。材料中只是讲到国营制药厂的做法给了安徽省提供了参考,这种模式在其他地
区是否有效,不得而知,且“得到解决”说法夸张,排除 B。企业承包给个人经营,但是所有权仍然是国家
的,因此所有制结构并没有变化,故排除 C 项。政府允许小型企业可以实行承包经营,说明政府一定程度
上减少了对企业的控制,反映出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故 D 项正确。
5.(2020 年新课标全国卷Ⅲ,31,4 分)1983 年,北京四个最大的百货商场与北京市第一商业局签订合同,
规定: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的,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对半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分由企业利
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这反映出
A.企业活力逐步得到增强
B.国企改革全面展开
C.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D.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答案】A
【解析】1983 年,四家百货商场与主管部门签订经营承包合同,承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反映出企业经营
自主权的扩大和企业活力逐步得到增强,A 项正确;国企改革全面展开是在 1984 年之后,B 项错误;市场
经济体制目标是在 1992 年中共十四大上确立的,C 项错误;我国在 1993 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后才开始尝
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D 项错误。
6.(2020 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1,4 分)1978 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印发了《战后日本、西德、法国经济
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以及新加坡、韩国等经济发展情况的材料,主要是为了讨论
A.增强国营企业活力
B.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
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党中央印发关于战后西欧国家、日本及亚洲部分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1978 年 12 月,党中央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决策,成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起点。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大的时代背景和讨论来看,这主要是为我国进行
改革开放,引入外资和先进技术服务的,B 正确;国企改革是在 1984 年开始的,核心是增强企业活力,A
排除;1992 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C 排除;材料侧重的是对外资和
技术的引进利用,与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无关,D 排除。
考法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2019 年江苏卷,7,3 分)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如何脚带竟出名,
四乡八镇销场远。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对材
料理解正确的是
A.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
B.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
C.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
D.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四乡八镇销场远”可知当时宁波脚带销售良好,由此证明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故
选 C 项;“无人问津”的说法明显与“四乡八镇销场远”的材料内容相悖,故排除 A 项;《卖宁波脚带》是劝诫
歌谣,而不是政府诏令,故排除 B 项;“成为共识”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故排除 D 项。
2.(2020 年浙江卷,10,2 分)近代有报章载,沪上“西人每于闲暇时,喜乘铁轮小车,不用推挽,而以
足蹴之……其行如风,较马车尤迅疾,然须练习多时,方能疾趋”。下列项中与“铁轮小车”相关的信息是
A.机械牵引的新式交通工具出现
B.20 世纪初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
C.标志着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起步
D.人们的生活方式由此发生根本性改变
【答案】B
【解析】根据“铁轮小车,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其.行如风,较马车尤迅疾,然须练习多时,方能疾趋”
可知,这里描述的铁轮小车是自行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行车在 20 世纪初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
B 正确;“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说明其依靠的是人力而非机械牵引,排除 A;题干中骑乘自行车的是西方
人,因此其不能作为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起步的标志,排除 C;自行车的出现主要是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
式,并未造成人们生活方式根本性变化,D 夸大了自行车的影响,排除。
3.(2020 年天津卷,5,3 分)1894 年,《点石斋画报》刊登了描绘甲午海战的时事画。1931 年末,上海《良
友》画报重刊此画并配文写道:“国难日亟,甲午惨剧重现目前……国人当如何造成光荣之历史,供后
世读史者之回忆乎!”《良友》此举意在
A.以史为鉴呼吁和平 B.借助时事鼓动变革
C.抵制战争避免惨剧 D.激励民众共御外侮
【答案】D
【解析】1894 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
大加深,1931 年日本又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三省,《良友》重刊此画并呼吁“国难日亟”警醒国人不
要让甲午惨剧重演,激励民众共御外悔,故选择 D 项;“国难日亟,甲午惨剧重现······国人当如何造成光荣
之历史”,排除 A 项;1894 年甲午战争不是时事,是旧事,排除 B 项;九一八已经发生,无法抵制帝国主
义的侵略战争,排除 C 项。
从通史视角认识现代中国教育、文艺事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时间 阶段特征 时代环境与阶段特征
1949~
1956 年
向社会主
义过渡
(1)政治上,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经济上,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3)教育上,建立了人民教育事业
1956~
1966 年
曲折中前
进
(1)经济建设有成就,也有严重失误,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1956 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但是 1957 年反右派斗争扩大
化又破坏了“双百”方针
(3)1958 年,掀起“教育大革命”,有成就也有教训
1966~
1976 年
遭受严重
挫折
(1)政治上,民主法制受到严重破坏,人权遭到践踏
(2)经济上,受政治运动的打击,经济建设几乎停滞
(3)教育上,高等教育受到严重冲击,大学停止招生,教授受到批斗
(4)文化上,盛行“阶级斗争”文艺,样板戏流行,出现“百花凋零”
局面
改革开放
以来
全面繁荣
(1)政治上,进行拨乱反正,民主法制得到发展和完善
(2)经济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国民经济稳定、快速
发展
(3)外交上,发展全方位的外交关系,努力争取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4)教育上,确定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教育得到全面发展
(5)文化上,“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科研、艺术出现全面繁荣的局
面
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特征
(1)一个主题: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真理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民主和富强。
(2)双重性质:学习西方与抵抗侵略、救亡图存与反封建相结合。
(3)四个阶段
①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地主阶级仿制“器物”
②从戊戌变法到 20 世纪初:资产阶级建立“制度”
③从 1915 年至 1919 年:资产阶级学习“民主”“科学”。
④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