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 14 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
A 组 考点专练
考点一:新中国的成立
1.(2020·山东聊城二模·11)“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
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这一经济政策应出自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第一个五年计划
C.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考点】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材料既保证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又发挥私人经济的积极作用,既保障工人利益,又使资本家
有利可图,即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经济政策,故选 A 项;“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排除 B 项;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
造的政策,鼓励和指导它们转变为各种不同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逐步以全民所有制代替资本家
所有制,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 C 项;1958 年中共八届二次全会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排除 D 项。
【答案】A
2.(2020·清华大学高三 5 月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30)在新中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6 人中,民
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有 3 人;56 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有 27 名,几乎占到一
半。这说明
A.新型政党制度推进政权建设 B.爱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D.人民民主专政得以确立
【考点】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和国的年轮(31 题);文献史料
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据材料“在新中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6 人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有 3 人;56 名中
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有 27 名,几乎占到一半”,说明新中国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选 A 项;材料重在强调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员状况,而不是
爱国统一战线,排除 B 项;社会主义制度 1956 年建立,排除 C 项;人民民主专政主要体现在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排除 D 项。
【答案】A
3.(2020·山东泰安一模·13)下表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对民主政治形式进行探索的情况简表。对该表理
解正确的是
时期 制度名称
国民革命时期 农民协会和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制度
土地革命时期 苏维埃代表会议制度
抗日战争时期 参议会制度和三三制
解放战争时期 各界(各级)人民代表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的性质完全一致
B.民主革命时期不同民主政治制度的任务与作用高度一致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建国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
【考点】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表格逻辑型选择题(精选);判
断对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不同时期的制度中先后体现了社会中农民、工人、地主和资产阶级等不同阶级的参与跟新中国
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体现民主的广泛性有一定的继承性,故选 C 项;不同时期的人民代表会议制度性
质不可能完全一致,排除 A 项;革命时期不同的民主制度任务与作用不可能“高度一致”,排除 B 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不是统一战线组织,排除 D 项。
【答案】C
考点二:民主政治建设
1.(2020·山东青岛二模·10)1998 年,青岛四方区瑞昌路街道的第二、六居委会启动社区直选。2000 年,民
政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动社区建设。2002 年,社区直选普及。这些措施表明我国
A.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拉开序幕 B.基层民主选举获得不断发展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 D.逐步建立了完善的法律体系
【考点】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城市居委会属于基层民主选举的范畴,民政部在全国范围内推动社区建设,普及社区直选,说
明我国基层民主选举获得不断发展,故选 B 项;社区居委会是城市基层自治组织,并非农村基层自治
组织,排除 A 项;社区直选属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不属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范畴,排除 C 项;社
区直选属于基层选举制度的范畴,实现社区直选并不等同于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排除 D 项。
【答案】B
2.(2020·江苏苏锡常镇一模·12)1998 年吉林省第四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80%以上的农村采取了“海
选”方式提名初步候选人,其中梨树县还发展了“海选”方式,实行“一次性投票选举”。即把原来用
“海选”提名初步候选人的方式,发展成正式选举。以上尝试说明
A.中国开始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B.直接民主选举得到全面贯彻
C.基层民主选举获得了新发展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逐步完善
【考点】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1998 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
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改变了过去由上级政府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各地
创造性地发展了各种村民选举制度。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创自吉林省的“海选”制度,与材料中“村民
委员会换届选举”“海选”相符,故选 C 项;是 1949 年,与材料中“1998 年”不符,排除 A 项;全面
贯彻,与材料中“吉林省第四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80%以上的农村采取了海选”不符,排除 B
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材料中“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的基层民主不符,排除 D 项。
【答案】C
3.(2020·全国大联考高三联考·31)截至 2006 年底,我国设立法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达 603 所,在校
的法律专业本科生接近 30 万人。有法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达 333 所,有法学博士
学位授予权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29 所,有 13 所法学教育机构设有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这一现
象从本质上说明我国
A.民主法制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B.民主法制建设速度空前加快
C.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D.重视高素质法制人才的培养
【考点】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共和国的年轮(31 题);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由材料“在校的法律专业本科生接近 30 万人。有法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达 333 所,有法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29 所,有 13 所法学教育机构设有法学博士
后科研流动站”可知我国法学专业人数多、法学研究机构多,结合法制建设与民主政治的关系,说明
这一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水平的提高,故选 A 项;民主法制的建设速度加快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
B 项;材料中并未提及法律体系的建设,排除 C 项;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材料中的现象而非本质,
排除 D 项。
【答案】A
考点三:祖国统一大业
1.(2020·江苏镇江高三上学期期末·13)1963 年,《人民日报》社论指出:“香港、澳门这类问题,属于历史
上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问题……我们一贯主张,在条件成熟的时候,
经过谈判和平解决,在未解决以前维护现状。中国人民并不需要在香港澳门问题上显示武力,来证明
自己反对帝国主义的勇气和坚定性。”这表明当时中国
A.已有一国两制的构想 B.致力于与西方建交谈判
C.放弃统一港澳的努力 D.主张暂时维护港澳现状
【考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㈢“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根据材料“我们一贯主张,在条件成熟的时候,经过谈判和平解决,在未解决以前维护现状”
可知当时中国政府主张暂时维护港澳现状,故选 D 项;一国两制的构想形成于 80 年代,与材料所述时
间“1963 年”不符,排除 A 项;根据材料“中国人民并不需要在香港澳门问题上显示武力,来证明自
己反对帝国主义的勇气和坚定性”可知当时中国政府主张同英国谈判和平解决香港问题,而非同西方
国家进行建交谈判,排除 B 项;根据材料“我们一贯主张,在条件成熟的时候,经过谈判和平解决”
可知当时中国政府未放弃统一港澳的努力,排除 C 项。
【答案】D
考点四: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2020·河北石家庄一模·31)下表是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中日关系的相关史实表
时间 事件
1954 年 12 月 中国确定了发展中日两国人民之间友好、逐步实现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方针
1955 年 2 月
鸠山内阁同意中国贸易代表团访问日本,促进了中日第三次民间贸易协定的
签订
万隆会议期间 周恩来秘密会见日本代表,表达了中国对日建交的意愿
1955 年
中国国内为建交而行动,包括统一党内外及社会舆论的认识,改善对日工作
机制、宽释战犯、开展对日贸易等,日方对此积极回应
根据上表史实,可知当时
A.中国的三大改造需要日本的积极支持 B.中国改变了“一边倒”的方针
C.谋求经济发展是中日双方的共同需求 D.日本摆脱了美国的政治控制
【考点】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㈢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表格逻辑型选择题(精选);共和国的
年轮(31 题)
【解析】据材料“鸠山内阁同意中国贸易代表团访问”和“善对日工作机制、宽释战犯、开展对日贸易”
可知双方都有发展经济需要,故选 C 项;据材料可知中日交往的目的是发展贸易不是三大改造,排除
A 项;据所学,五十年代我国外交政策仍旧是一边倒,排除 B 项;材料主要说明中日关系不是美日关
系,排除 D 项。
【答案】C
2.(2020·广东佛山二模·31)1949 年初,中共中央关于外交关系的工作指示,暂行规定:资本主义国家的大
使馆、公使馆、领事馆等机关不予承认,其所属人员予以保护。但对美国武官,则应派兵监视。对苏
联使领馆及所属人员,对待他们的态度亦应根本上不同。这反映了
A.国家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党处理外交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C.政府保持对外关系的延续性 D.美苏两极格局对峙的国际局势
【考点】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⒈新中国对外交往方针;共和国的年轮(31 题);文献史料型选择题
(精选)
【解析】据材料“1949 年初,中共中央关于外交关系的工作指示,暂行规定: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使馆、
公使馆、领事馆等机关不予承认,其所属人员予以保护。但对美国武官,则应派兵监视。对苏联使领
馆及所属人员,对待他们的态度亦应根本上不同”,可知中国共产党对不同国家采取了不同的外交政策,
故选 B 项;“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排除 A 项;材料只提到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政策,并
没有提到国民党,因此看不出延续性,排除 C 项;材料中提到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国家外交人员予
以保护;对美国武官监视,对苏联外交人员则不同,这是由于国内形势的变化而不是国际形势,排除 D
项。
【答案】B
3.(2020·山东威海一模·19)1952 年 4 月,中国在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上,直接与英国、法国、西德等 11
国签订了总值达 22400 万美元的贸易协议,与日本工商界代表签订了总值达 6000 万英镑的贸易协议。
这表明当时我国
A.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 B.摆脱了美国的经济封锁
C.提出了独立自主的方针 D.调整了外交的基本原则
【考点】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1952 年正值冷战时期,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但材料中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签订贸易协
议的做法,恰恰表明当时我国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故选 A 项;1952 年我国并未摆脱美国的经济封
锁,材料现象只能说明一定程度上有所摆脱,但“摆脱了”说法不对,排除 B 项;独立自主是我国的
外交方针,不符合题意,排除 C 项;1952 年我国并未调整外交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 1953 年提出
来的,排除 D 项。
【答案】A
考点五:开创外交新局面
1.(2020·北京丰台区一模·11)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在机场对周恩来总理说:“我是跨越太平洋
与中国人民握手。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美两国携手建立多极化格局 B.中美两国建立了正常外交关系
C.中美两国之间消除了一切分歧 D.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考点】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⒊中国外交新局面(20 世纪 70 年代);判断对错型选择
题(精选)
【解析】1972 年尼克松正式访华,签署了中美上海联合公报,体现出中国和美国由敌对关系开始走上正
常化,故选 D 项;世界多极化是指二战后在美苏两极对立的格局之下,出现的影响世界的多个力量,
并不是中美两国携手建立的,排除 A 项;中美两国正式建交是在 1979 年,排除 B 项;尼克松访华只是
标志着中美两国由敌对走向友好,并不是消除了两国之间的一切分歧,排除 C 项。
【答案】D
2.(2020·全国大联考高三 4 月联考·31)1971 年 10 月 27 日蒋介石说:“本届联合国大会,竟自毁宪章的宗
旨和原则,置公理、正义不顾,对于本届大会所通过此次违反宪章规定的非法决议,决不承认其任何
效力。”材料中所谓的“非法决议”
A.纵容了美国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 B.否定了台湾的主权国家地位
C.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肯定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
【考点】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⒊中国外交新局面(20 世纪 70 年代);共和国的年轮(31
题);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据“1971 年 10 月 27 日”可知蒋介石所指的“非法决议”是 26 届联大驱逐国民党驻联合国代
表,决议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选 C 项;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对美国干涉中
国内政的否定,而不是纵容,排除 A 项;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B 项表述错误,排除 B 项;1972
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时间不符,排除 D 项。
【答案】C
3.(2020·北京朝阳区一模·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
事务,努力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中国按照“亲、诚、惠、rong”的理念,深化与周边国家
关系。根据你对中国相关外交政策的理解,这个“rong”字应是
A.熔 B.荣 C.容 D.融
【考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据材料“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深化与周边国家关系”
可知中国容纳其他国家的前提下实现互惠互利,故选 C 项;熔是固体固体受热到一定温度时变成液体
不适合描绘国际关系,排除 A 项;荣是兴盛,茂盛,荣耀的意思,在国际关系中保持荣耀不能深化与
周边国家关系,排除 B 项;据所学中国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是融入其他国家,排除 D
项。
【答案】C
B 组 专题综合练
1.(2021•浙江模拟)新中国成立之际制订的某一重要文件,被周恩来称为“史无前例的伟大创举”。这是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重大贡献,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和民族理论的重大创造。该文件是指
( )
A.《双十协定》 B.《共同纲领》
C.《论十大关系》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施政纲领,也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和民族理论的重大创造,B 项正确;
1945 年国共两党达成的《双十协定》,并非“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和民族理论的重大创造”,
A 项错误;
《论十大关系》探索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不是国家理论,C 项错误;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于 1954 年,与“新中国成立之际制订”不符,D 项错误。
故选:B。
2.(2021•湖北模拟)在讨论 1954 年宪法草案过程中,收到了来自全国各阶层 8000 多人的修改意见,毛泽
东同志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说,我们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
会主义的宪法,他这样说的主要依据是( )
A.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未完全建立
B.新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
D.学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54 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 1954 年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尚未完全建立,所以毛泽东说“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
义的宪法”,故选 A;
1949 年新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而 1954 年宪法是由全国人大颁布的,新政协对 1954 年宪法性质没有
影响,故排除 B;
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优先发展重工业,与 1954 年宪法的性质无关,故排除 CD。
故选:A。
3.(2021•宝鸡模拟)清朝理藩院负责少数民族事务,元朝在西南实行土司制度,新中国建立后,实行民族
区域自治制度,上述材料说明( )
A.中国具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传统
B.中国社会治理模式具有传承性
C.中国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格局
D.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当家作主
【答案】A
【解析】A.从题干信息中的时间“元朝“、“清朝“和“新中国建立后”,再根据具体的针对少数民族地
区的不同政策,可见中国具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传统,中央政府比较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故 A
正确;
B.题干主旨并不是在强调地方的社会治理模式,而仅是中央政府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故 B 错误;
C.此项说法本身正确,但与题干主旨不符合,故 C 错误;
D.此项仅是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后的概况,但无法揭示题干信息中的时间“元朝“和“清
朝”,故 D 错误。
故选:A。
4.(2021•梧州模拟)1954 年,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提到,“瑞金时代组织最纯洁,但有一个缺点,形式纯
洁,却孤立了自己,政权不稳定,要搬家(即经过长征搬到延安)”。毛主席的讲话意在强调( )
A.建立现代民主法治国家
B.完善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保证人民实现当家做主
D.及时纠正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
【答案】B
【解析】A.材料强调的是要坚持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建立现代政治制度,而非法治制度,A 项错误;
B.从材料时间和“瑞金时代组织最纯洁”“形式纯洁,却孤立了自己,政权不稳定”可知,毛泽东坚定要
完善政权组织形式,建立并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B 项正确;
C.材料强调的是组织形式要变化,与人民当家做主无关,C 项错误;
D.内容不符合史实。
故选:B。
5.(2021•吉林模拟)1950 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包办婚姻、三妻四妾、寡
妇守节等制度,改革婚姻家庭制度,促进了新型婚姻家庭关系的建立,取缔社会丑恶现象,这些做法凸
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
A.国家治理效能和效率的提升
B.社会制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C.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决心
D.实现了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生的人民政权诞生后,迅速取缔了旧社会长期存在的丑恶现象,社会风尚为
之一新,显示出人民政权高效的社会治理效能和效率,A 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的包容性,B 项错误;
新中国开始计划向社会主义过渡始于过渡时期的总路线,C 项错误;
D 项中的“实现了”表述绝对化,排除 D。
故选:A。
6.(2021 春•成都月考)以下是 1954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目录和 1982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目录,目录的变化体现了( )
A.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备
B.人民民主的法律保障进一步加强
C.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
D.“实行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
【答案】B
【解析】1982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目录,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提到了国家机构的前面,说
明中国人民民主的法律保障进一步加强,故选 B;
仅从材料无法体现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备,排除 A;
材料没有涉及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信息,排除 C;
1999 年“实行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排除 D。
故选:B。
7.(2021•一模拟)1981 年的中国没有一部法典能避免那种绝大部分投入的资金由国家分配而不是由市场自
由获得的经济体制的不确定性。可是,香港对大陆的直接投资却是最多的,而且其投资主要投向是广东
省。这反映了中国当时( )
A.对外开放的进步性 B.法治化建设的必要性
C.血缘文化认同的稳定性 D.“引进来”政策的优越性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广东和香港居民之间存在浓厚的血缘关系,所以才能够在不确定性存在的
1981 年仍然向广东进行大量的直接投资,由此体现了血缘文化认同的稳定性,故选 C 项;
香港在不确定存在的情况下仍然进行投资主要是因为血缘文化的认同性,A、B、D 都不是主要原因,均
排除。
故选:C。
8.(2021•菏泽一模)1987 年邓小平指出:“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一点都不管……
这是不行的,这种想法不实际……(有人)要把香港变成一个在'民主'幌子下反对大陆的基地,怎么办?
那就非干预不行”。邓小平意在强调( )
A.中央对香港地区的管治权
B.堵塞国家安全方面的制度漏洞
C.“一国两制”的方针不改变
D.维护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
【答案】A
【解析】A.据材料“中央一点都不管……这是不行的,这种想法不实际”可知,强调对香港的管治权;
B.题干“那就非干预不可”表明了邓小平强调中央对香港具有管制权,并非是为了堵塞国家安全方面的
制度漏洞;
C.不符合题干的主旨,本题的主旨是中央对香港的管辖和干预,故选项错误;
D.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自治权但是此话并非在维护香港的自治权而是强调管制权,故选项错误。
故选:A。
9.(2021•浙江模拟)蔡英文执政以来,其“柔性台独”“隐形台独”的行径一步一步蚕食台湾社会,同时
也将两岸关系拉入“冰封”状态。下列是关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几份文献,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
《告台湾同胞书》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③
《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④
《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A.
①②④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④②③
D.
④①③②【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于 1979 年元旦,《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
法》颁布于 2019 年 12 月,《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发表与 1995 年 1 月,《关于台湾回
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发表于 1981 年,所以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①④③②,故选 C
项,排除 A、B、D。
故选:C。
10.(2021•江苏模拟)如图是 1949﹣1956 年《人民日报》中“干涉中国内政”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使用
频率。图中变化反映了我国( )
A.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已趋于缓和
B.强烈反对苏联干涉中国的内政
C.外交领域的意识形态色彩消失
D.参与国际事务的意愿明显增强
【答案】D
【解析】A 项与 1949﹣1956 年中国外交领域的史实不符,排除 A;
从示意图中看不出苏联干涉我国内政.且这一时期中苏关系友好,B 项错误;
C 项中“消失”的表述与这一时期我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不符,排除 C;
材料中“维护世界和平”一词的使用频率迅速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先后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
隆会议,表明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意愿明显加强,D 项正确。
故选:D。
11.(2021•新疆模拟)1953﹣1954 年,在中印、中缅两个联合声明中,原先五项原则中的“平等互惠”被
修改成了“平等互利”。这一修改( )
A.体现了国家主权平等原则
B.适应了中国对外开放的需要
C.旨在强调双方的共同利益
D.意在打破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惠”的本意是指赐给、赠送,“互惠”是指施惠于对方之意,会给
对方造成不平等的感觉。“利”是指利益,与“害”相对,“互利”强调双方在合作中的共同利益,因此
将“平等互惠”修改成“平等互利”旨在强调双方的共同利益,故 C 项正确;
将“互惠”修改为“互利”强调双方共同的经济利益,不是国家主权,故 A 项错误;
当时中国的对外开放尚未开始,故 B 项错误;
“互利”强调的是双方在合作中的共同利益,而非针要打破欧美对华经济制裁,故 D 项错误。
故选:C。
12.(2021•九江一模)1955 年,29 个亚非国家和地区在印度尼西亚召开会议,以“促进亚非各国间的亲普
合作,探讨和促进相互间的共同利益,建立和增进友好睦邻关系”,并在《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合作的宣言》
中提出各国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该会议( )
A.将民族独立与改革国际旧秩序相结合
B.标志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
C.促进了西方主导的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D.主要是解决印度支那问题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该会议是 1955 年的万隆会议,该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
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其内容体现了将民族独立与改革国际旧秩序相结合,故 A 项正确;
不结盟运动正式是在 1961 年,故 B 项错误;
西方主导的殖民体系彻底瓦解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故 C 项错误;
解决印度支那问题是日内瓦会议的内容,故 D 项错误。
故选:A。
13.(2021•唐山一模)1972 年,中共中央批准恢复华侨旅行社总社,成立华侨问讯处,处理华侨、归侨和
侨眷的来信来访、查找亲人等事宜,越来越多的华侨华人来到中国参观和探亲。这一现象出现,主要是
因为( )
A.左倾错误思想逐渐消除 B.海外华侨支持对外开放
C.中国与西方关系的改善 D.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答案】C
【解析】A.文革时期左倾错误一直存在,并没有消除;
B.1972 年没有对外开放;
C.从材料料可以看出 1972 年很多的华侨回国探亲,这主要是由于 1972 年中西方关系有所改善,中美关
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1972 年我国经济建设并没有取得突出成就。
故选:C。
14.(2021•河南模拟)如图为《人民日报》关于一段时间中国对外援助与外国援华的报道数量比重变化图。
其中 20 世纪 80、90 年代的报道数据整体上反映出( )
A.当时政治经济的双重需求
B.改革开放影响着外交政策
C.经济体制出现了重大革新
D.工作重心发生了重大转变
【答案】A
【解析】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20 世纪 80、90 年代,我国对外援助有所降低,外国援华比重有所升高,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时期我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是对外开放、对内着重发展经济建设的需要,
故选 A;
改革开放并没有改变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排除 B;
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了逐步改革,但不是重大革新,排除 C;
我国经济重心的转变是在 70 年代末,排除 D。
故选:A。
15.(2021 春•鼓楼区校级月考)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人民外交”成为战后中日关系的实际形式,“日本
人民”被认为是反对日美反动统治的“朋友”。进入 70 年代,中国新闻媒体和外交机构频频改用更广泛
意义的“民间外交”谈论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这一变化说明当时我国( )
A.同周边国家关系得以改善
B.摆脱了西方的孤立包围
C.外交政策的制定日臻成熟
D.调整了外交的基本原则
【答案】C
【解析】50 年代初新中国采对日的“人民外交”强调团结日本人民反对美日反动统治,具有强烈的意识
形态色彩,到 70 年代改用范围更具广泛意义的“民间外交”,说明此时的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更加务实、
理性,故 C 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中日外交关系,没有涉及其他周边国家,故 A 项正确;材料也未涉及
中国与其他西方国家的关系,故 B 项错误;新中国始终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外交基本原则,故
D 项错误。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