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高考必备知识复习 1
专题 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
一、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学派 代表 主要内容 历史影响
道
家
老子 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
国寡民”社会 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
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庄子 天道、自然无为、“齐物”
法
家
李悝 尽地力之教;严刑峻法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
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
重大作用;汉代以来,独立的
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
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
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商鞅 废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奖励耕战、
废井田制,加强中央集权
韩非 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事
异则备变”
墨
家
墨
子
“兼相爱、交相利”;提出非攻、尚贤、节
用等主张;对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大
汉代以来,墨家学派逐渐湮没
失传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春秋时期创立:孔子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克己复礼”和“德治”。
战国时期发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早期民本思想)。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学习的最高目标
是把握“礼”。
秦朝时遭受打击:焚书坑儒。
汉朝时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提出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
理论。治国方式:外儒内法,即表面上推崇儒家思想,但是实际操作上也依赖法家的思想,往往是儒法结合、
儒法互济。
魏晋时期:儒、道(道教,东汉末年创立)、佛(佛教,西汉末年传入)三教并立。
唐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提出儒家的“道统”( 儒家传道系统的一种说法)思想;李翱提出
从“性命之源”的高度理解孔子之道。
宋明时期成为官方正统儒学:宋明理学——吸收佛道思想,形成新儒学。
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唯物主义思想家)、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其核心是
“仁”。)
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
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
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
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批判继承:明清批判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
女和压抑商人。
必备知识点精讲
2021 高考必备知识复习 2
明末清初:黄宗羲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顾炎武强
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著《天
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
下惟器”的唯物主义观点,他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
新”。
维新变法,借助孔子思想——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新时期,继承发扬传
统文化(批判继承)
知识梳理: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历程 地位 原因
春秋战国儒学创立和发展时期
儒家思想受到
统治者的冷落
“仁政”“德治”等主张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
盾,但在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的年代,其主张
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需要
秦朝儒学处于受压制时期
“焚书坑儒”,儒
家思想受到压
制
秦统一后,儒生依旧遵守旧的主张,非议郡县
制,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能
为统治者服务
汉代儒学改造时期
儒学处于独尊
的地位
在继承先秦儒学“仁”“仁政”等思想的基础上,
增加了“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新内容,对儒家
思想进行了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
需要
宋明儒学处于转型和成熟时期
儒家思想正统
地位依然如故
经朱熹、王阳明等人汲取佛、道的精华,儒学
完成了更为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体现了唯
心主义的内容,逐渐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儒家
思想发生了转型,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学,儒
家思想走向了极端,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明清之际的批判继承
传统儒学遭到
怀疑,但未动摇
正统地位
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封建
专制制度的衰落
维新变法时期
借助儒家思想
宣传变法思想
康有为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
法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依据,减小
变法阻力
新文化运动时期
受到猛烈抨击、
正统地位动摇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推行尊孔复古逆流,激进的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把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
德.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以宣扬资产阶
级新文化,解放人们的思想
“文化大革命”期间
儒家思想进一
步遭到批判
对儒家文化进行全民的、规模最大的破坏,儒
家思想在我国的影响进一步减弱
2021 高考必备知识复习 3
必备知识选择题精练
1、《庄子·天下》描述某一学派“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
之道也”。这一学派应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分析可知:该学派主张清苦的生活,
所以体现的是墨家的思想,故 C 正确;ABD 与材料中的特点不符合,排除。
2、《孔子家语·致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告知)于君.发食廪以赈之?而私(自)以尔食馈之,是汝
明君之无惠,而见(凸显)己之德美矣.“孔子此番言论意在强调( )
A、救助饥民与否值得商榷 B、儒家思想应得统治者的重视
C、等级秩序应该受到推祟 D、国家统治中“仁“的核心地位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孔子认为当发生饥荒时,应该报告君主,让君主决定赈济,这样就能体现君主
的“仁”;而不是自己私自赈济灾民来凸显自己的美德,体现了君臣之间的等级观念,C 正确;A 错误,材料
中孔子是主张赈济灾民的,只不过在谁来赈济这个问题上,孔子主张由君主来赈济;B、D 错误,材料中没有
体现其观点,排除;故答案为 C。
3、两汉时期,郡太守韩延寿和许荆在处理兄弟争财的案件时都认为“教化不行”,“至令民有骨肉争讼”,“咎在
太守”。韩延寿闭门思过,许荆向朝廷请罪。争讼者的族人都批评指责两兄弟,不久,“兄弟感悔”。这反映了
当时( )
A、政府奉行无为而治的施政理念 B、财产纠纷涉及宗族的整体利益
C、民事调解渗透德主刑辅的思想 D、礼法结合的司法制度趋向完备
【答案】 C
【解析】A、无为而治的施政理念是汉代初期统治者奉行的治国理念,并不是两汉时期都奉行的治国理念。题
中对兄弟争财案件的处理并不能体现无为而治,故 A 选项错误;B、题中“争讼者的族人都批判指责两兄弟”
是因为“教化不行”及“骨肉争讼”即违背了儒家的伦理道德,并不是因为兄弟争财涉及宗族的整体利益,故 B
选项错误;C、根据题中韩延寿和许荆在处理兄弟经济纠纷时都认为“教化不行”“骨肉争讼”进行了反思和检讨,
争讼者的族人也因此对两兄弟进行批评,说明处理纠纷时不能一味诉诸刑罚,要用儒家德治思想来感化百姓,
体现了中国古代民事调解渗透德主刑辅的思想,故 C 选项正确;D、题中韩延寿和许荆在处理兄弟经济纠纷
时都认为“教化不行”“骨肉争讼”,以及争讼者族人对两兄弟的批评体现了当时司法制度上一定成都上实行礼
法的结合,但并不能说明当时礼法结合的司法制度已经趋向“完备”,故 D 选项错误。
4、“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
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了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答案】 C
【解析】材料中孟子强调统治者要坚持道德、施行仁义,这体现了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而宗法制度强
调的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其观点与宗法制度关系不大。故 C 项正确,D 项错误。甲骨文中“王”字象征军事
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的观点中认为坚持道德、施行仁政者为“王”,因此他的观点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
并不一致。故 A 项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对君王的告诫,不与民争;儒家学者孟子强调的称王条件,不能
成为“无为而治”的理论基础。故 B 项错误。
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
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2021 高考必备知识复习 4
【答案】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的“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和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的
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C 选项符合题意。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了王国问题,A 选项
排除。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B 选项排
除。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现的是思想文化专制和,与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无关,D 选项排除。
6、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
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该言论( )
A、体现了三纲五常和天人合一思想 B、继承了春秋时期儒学的全部精髓
C、将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D、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答案】 A
【解析】董仲舒将天地、阴阳、春夏与君臣、夫妇、父子联系起来,结合“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可知体现了
三纲五常和天人合一思想的结合,选项 A 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董仲舒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而这并不是先秦
儒家思想内容,因此选项 B 排除;天理是宋明理学的内容,选项 C 排除;材料并未体现董仲舒思想对传统文
化的影响,选项 D 排除。
7、《礼记》多数篇章是孔子弟子的作品,其中写道:“君天下曰天子。”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写道:“皇
天佑而子之,号称天子。”以上两种对“天子”的说法( )
A、都具有浓厚的君主专制主义的色彩 B、都反映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C、都体现了天子受命于天的思想 D、都反映了君主是最高统治者的思想
【答案】 D
【解析】A 项错误,君天下指的是天下共主的局面,并不能说明一定是君主专制统治,排除; B 项错误,民
贵君轻的思想在孟子时期开始提出,排除;C 项错误,“天子受命于天”是君权神授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来
的,排除;不管是君临天下还是君权神授的思想,都反映了君主是最高统治者的思想,故 D 项正确。
8、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
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答案】 B
【解析】“ 四时佳兴与人同 ”的意思是春夏秋冬四时,也都有各自的美好时光与特殊盛景,这些都需要人去
品味。“ 道通天地有形外 ”指的是道理通著天地之间一切有形和无形的事务,思想渗透在风云变幻之中,体
现的是人与万物皆同理,B 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作者享受自然的人生态度,A 选项排除。材料体现
的是作者享受自然的人生态度,C 选项排除。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D 选项排除。
9、朱熹曾指出:“仁义根本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
利(利益)而自无不利;循人欲,则求利末得而害已随之。”在这里朱熹主张( )
A、天理与义利相辅相成 B、仁义与天理是后天养成的
C、天理与人欲不可兼得 D、一切私利是社会混乱根源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循天理,则不求利(利益)而自无利”可知,天理和义利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在内在上是
统一的,故 A 符合材料;BCD 与材料不符。
10、有人说:“王阳明揭思想解放之序幕,高举破除偶像反对权威的旗帜。”下列言论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A、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哉。
B、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C、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D、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
【答案】 D
【解析】儒家思想中偶像是孔子,因此选项 D“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可体现“破除偶像”这一观点,
选项 D 正确;选项 A 强调探究天理应当由心出发,无法体现“破除偶像”观念,排除;选项 B 是李贽的观点,
2021 高考必备知识复习 5
排除;选项 C 是主张格物致知,这是程朱理学的观点,排除。
11、受宋代理学影响,明代官方意识形态中“男尊女卑”观念被不断强化。然而,与这一社会背景迥异的是,
明代社会士人层面却出现一股“尊女”的思想清流。这反映了( )
A、思想解放促进了妇女解放运动 B、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严峻挑战
C、借时代语境重构性别秩序的努力 D、专制的强化遏制了新思潮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与这一社会背景迥异的是,明代社会士人层面却出现一股“尊女”的思想清流”及所学知识
可知:明代的这些人借助时代语境重构性别秩序,C 符合题意;A 错误,明代没有形成妇女解放运动;B 错
误,明清时期的这种思想没能对儒学的正统地位构成挑战;D 错愕,材料体现点的使新思潮在专制的强化过
程中的诞生,所以不符合题意。
12、顾炎武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他曾有诗云:“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
时。”诗中所体现的情怀是( )
A、“经世致用” B、“人心一点灵明”
C、“循天下之公” D、“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反映了顾炎武对
于现实社会的关注,所以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情怀,A 正确;B 错误,是王阳明的观点;C 错误,是王夫之的
观点;D 错误,材料中没有反映顾炎武的众治思想。
13、《王文成公全书》卷二《答聂文蔚》:“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下列选项中,与
此观点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 )
A、天行有常,人道有为
B、理先于气,理离不开气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D、“天地之化日新”,反对“道统”主宰历史
【答案】 C
【解析】本题根据史料“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可知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而宇宙便是
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故选 C 项。天行有常,人道有为属于唯物主义思想;故排除 A 项;
理先于气,理离不开气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故排除 B 项;天地之化日新”,反对“道统”主宰历史 ,尊重物质
运动变化规律,属于唯物主义思想;故排除 D 项。
14、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许多言论对后人有深刻启迪,如“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
此天意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等。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思想家
分别是( )
A、董仲舒 陆九渊 黄宗羲 B、董仲舒 王守仁 黄宗羲
C、程 颐 王守仁 顾炎武 D、庄 子 陆九渊 顾炎武
【答案】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是董仲舒的主
张;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是陆九渊的主张;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是黄宗羲的主张,A
选项符合题意。 结合上述分析可知 BCD 选项错误,排除。
15、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认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意为置
刑法而不用)矣。”据此推断他( )
A、摒弃君主制度 B、宣扬君权神授 C、主张民贵君轻 D、提倡君臣共治
【答案】 D
【解析】材料信息可以获知,顾炎武主张用“众治”取代“独治”,主张简刑法。根据所学顾炎武的思想具有早
期民主启蒙但是不免时代的局限性,为此他并未直接否定君权而是反对君主专制,故 A 选项错误;B 选项材
料中无直接体现君权和神权相结合,故错误;C 选项,是儒家的民本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早期的民主思想,
一个是对于人民的重视一个是对于君主的限制,不符合故错误;D 选项反映了“众治”的信息,是顾炎武政治
主张的一个重要体现,故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