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021年高考历史复习必备知识精讲精练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021年高考历史复习必备知识精讲精练

ID:652449

大小:163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4-0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高考必备知识复习 1 专题 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必备知识点精讲 一、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封邦建国,巩固统治。 2、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关系: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等级森严;地方权力较大;王权与神权密 切结合。(礼乐制度:礼等级秩序,乐缓和矛盾) 二、秦至明清时期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君主专制的演进 (1)秦:三公九卿制,三公是指丞相(行政)、御史大夫(监察)、太尉(军事)。皇帝:皇 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 (2)汉:中(内)外朝制度,通过由皇帝亲信组成的内朝来牵制外朝。 (3)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 相权一分为三。 (4)北宋: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行政)、枢密院(军事)、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财政)。 (5)明: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朱棣设内阁。 (6)清:雍正帝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2、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分封制——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郡国并行制(汉 初)——行省制(元)。 秦汉:秦郡县两级,汉在郡之上又设置了州。 唐代:实行道、州、县三级。 宋代:实行路、州、县三级。 元:行省、路、府、州、县。 明:承宣布政使司(俗称省)、府、县。 清:省、道、府、县。 3、监察制度的演变 御史大夫(秦)监御史——刺史(西汉)——御史台(唐)——提点刑狱司、通判(宋)—— 御史台(元)——都察院(明清) 作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贪污腐败;但专制制度决定了监察制度效 能有限。 4、选官制度的演变 禅让制(原始社会,选贤任能)——世官制(西周贵族世袭)——军功授爵制(战国商鞅变 法)——察举制(西汉品行由下向上、东汉注重孝廉)——九品中正制(魏晋品行门第)—— 2021 高考必备知识复习 2 科举制(考试选拔。隋朝产生,唐朝完善,宋代发展,元代衰落,明清僵化,清末 1905 年废 除) 必备知识选择题精练 1、(2019·全国Ⅲ)“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 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可知强调的是血缘关系,A 选项符合题意。 禅让制强调的是选贤任能,与血缘关系无关,B 选项排除。 郡县制的出现是中央对地方控制 力加强的产物,C 选项排除。 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孝廉,与血缘关系无关,D 选项排除。 2、有学者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天子即天下之大宗,诸侯即一国之大宗。同姓诸侯相当于 天子之小宗,异姓诸侯则通过婚姻,与天子维护甥舅之亲,全国近似于一个大家庭”。这一观 点反映中国早期国家制度( ) A、血缘政治与官僚政治相结合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家国一体的国家政治结构 D、最高统治集团权力趋向集中 【答案】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根据史料“天子 即天下之大宗, 同 姓诸侯相当于天子之小宗,异姓诸侯则通过婚姻,与天子维护甥舅之亲,全国近似于一个大 家庭”可知宗法制通过血缘关系将国与家结合起来 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故 C 项正确。 根据和史料同姓诸侯与天子的关系及异姓诸侯通过婚姻则可知此时的政治依然以血缘政治为 主;故排除 A 项。材料并未体现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故 B 项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并 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故排除 D 项。 3、“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出自《论语•尧曰》.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体 现了这一思想的是( ) A、鲁 B、齐 C、燕 D、宋 【答案】 D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使被灭亡了的国家恢复,使已经断绝了家族接续,使遗落的人才被 提拔,天下百姓就会真心归服了。说明受封者是先代贵族。周公辅佐周成王平定武庚叛乱, 遵循“兴灭继绝”的传统,封殷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朝故地,建立宋国,宋国符合这一条件, 故 D 项正确。鲁国和燕国是王族分封,齐是功臣姜尚的封地,故排除 ABC。 4、著名学者王亚南在分析秦王朝的各项政治制度后指出,“其中最基本的措施,则是‘天下皆 为郡县,子弟无尺土之封’。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规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 材料表明秦朝实施郡县制的根本目的是( ) A、创新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B、加强中央集权 C、使奴隶获得了人身自由 D、打击贵族势力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推行郡县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 B 符合题意;ACD 不符合史实,排除。 5、秦国不断完善有关官吏的选拔、俸禄、考绩、奖惩等规定,以官吏是否明习法律作为区别 “良吏”“恶吏”的标准,注意把统治阶级中的优秀人物吸收进各级官僚机构。这表明,当时秦国 ( ) A、阻断了贵族的入仕之路 B、践行了墨家兼爱尚贤的主张 C、任法而治提升统治效能 D、建立了完善的官吏选拔制度 2021 高考必备知识复习 3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以官吏是否明习法律作为区别“良吏”“恶吏”的标准”可知体现的是任法而治 提升统治效能,C 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贵族入仕无关,A 选项排除。当时秦国的治国思想是 法家思想,B 选项排除。建立了完善的官吏选拔制度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 选项排除。 6、有学者认为天下四方的观念来自于流动性很大的部落,一些居住在中原的土著部落不易产 生这类宏观意识。如楚国眼界宽了,才产生了“问鼎中原”的野心,因此说明了“中原”本无“故 主”。材料表明( ) A、天下四方观念起源于游牧民族 B、中原并非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C、民族大融合催生出大一统观念 D、天下观念是文明进步的表现 【答案】 C 【解析】材料“天下四方”的指统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楚国”问鼎中原是在春秋时期,诸侯 混战促进了民族交融催生了大一统观念,故 C 正确;A 说法在材料中有所体现,但并不是材 料所表达的主旨;B 错误,说法不符合史实;D 错误,天下观念是否是文明进步的表现不能一 概而论,排除。 7、任何官僚组织为了发挥正常的管理效率,都必须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即使是 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最能反应上述现象的政 治制度是( ) 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内阁制 D、军机处 【答案】 B 【解析】三省六部制具有分工明确,相互制约的特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相权,加强皇 权,但是如果皇帝不按照三省六部制运行程序发布诏令的话,在当时被认为是违制的。根据 材料“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可知,B 选 项三省六部制符合题意。A 选项三公九卿制与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内阁制和军机处是君主 专制膨胀的产物,属于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C、D 不符合题意。 8、在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一直都是封建王朝统治的重要命题,秦实行郡县制,东汉实行州郡 县制;唐实行道府(州)县制;宋实行路府(州)县制;元则实行省路府州县制,由此可以 得出的结论是( ) A、这些王朝都对地方实施了绝对控制 B、三级管理体制优于两级管理体制 C、各朝地方管理体制因皇帝的好恶而调整 D、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 【答案】 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秦朝到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是在县制的基础上不断发生变化,故 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D 选项符合题意。东汉末年州的权力扩大,导致三 国局面出现,唐朝出现藩镇割据现象,A 选项这些王朝都对地方实施了绝对控制,不符合史实, 排除。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化都是适应社会发展而调整的,不存在谁优于谁的问题,B 不符 合题意。C 选项材料并未涉及各朝地方管理体制因皇帝的好恶而调整,不符合题意。 9、古代中国有两个典型的中央建制:一个是汉武帝为分割外朝权力而由身边亲信组成的“内朝” (官职有中书令、尚书令、门下侍郎等)长期演变而来,另一个被称为“名不师古,初只秉庙 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材料中提到的两个中央建制的相同点是( ) A、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和管理 B、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君主专制 C、都体现了“分化事权”的制度安排 D、都是中央设置的最高行政机构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名不师古,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结合所学知 识可以知道此机构是清朝设置的军机处。西汉“内朝”与清朝的“军机处”都是中央建制的机构, 故排除 A。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西汉的“内朝”与清朝的“军机处”都是皇帝起用身边的亲信 2021 高考必备知识复习 4 近臣,组成决策核心,目的是为了加强君权,B 正确;军机处有职无权,故排除 CD。 10、《儒林外史》中有一则故事,讲到屡试不中的穷书生范进,得知中举后,竟高兴得发了疯。 这反映出作者认为科举制( ) A、扼杀人才和压抑人性 B、选拔人才注重德才兼备 C、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D、考试程序繁杂试题艰涩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 能写出合乎形式的文章,不重视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 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故材料 范进中举的故事正是科举制消极作用的体现,A 项正确。材料强调科举制扼杀人才和压抑人性, 没有涉及选拔人才的标准,排除 B。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公平和正义,而是强调科举制扼杀人才 和压抑人性,排除 C。材料没有涉及科举考试的程序和难度,无法推断出考试程序繁杂试题艰 涩,排除 D。 11、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官民比例情况。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沦是( ) 时期 西汉 唐高宗时 元成宗时 清康熙前期 全国人口(丁) 5959 万 5237 万 5816 万 2456 万 官员 7500 人 13465 人 22500 人 27000 人 官民之比 1:7945 1:3927 1:2613 1:911 A、古代官民数量增长成正比 B、官员的增加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C、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 D、专制和集权导致行政成本增加 【答案】 D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官民之比,越来越大,表明需要供养的官员数量越来越多,行 政成本越来越高昂,故专制和集权导致行政成本增加,D 项正确。由西汉到唐高宗时期,人口 减少,官员数量增加,这说明不是正比关系,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提高行政效率,而是强调 专制和集权导致行政成本增加,排除 B。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和人口之间的关系,无法推断出人 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排除 C。 12、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机构是三无机构:“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所有的大臣都是 兼职而且要亲自跑腿,从法理上看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临时咨询机构,但是实际上是权力的核 心。”该机构是( ) A、清代军机处 B、元代中书省 C、宋代枢密院 D、唐代门下省 【答案】 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军机处不是正式的中央机构,军机处官员的职能是“跪受笔录, 上传下达”,替皇帝办事,但它却又是皇权高度强化的重要标志。故 A 项正确。元代中书省、 宋代枢密院、唐代门下省都不是临时机构,故都排除。 13、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势力消长图,正确的一幅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内容可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在清朝最终达到 顶峰,故 B 项正确;皇帝不可能不断弱化,也不可能一直不变化,故 AC 项错误;皇权的加 强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不可能直线上升,故 D 项错误。 14、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 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应该是下列何者( ) 2021 高考必备知识复习 5 A、汉代的内外朝制 B、唐代的三省制 C、明代的内阁制 D、清代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答案】 C 【解析】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明成祖朱棣为减轻皇帝沉重的负担,设立内阁,协助皇帝 处理政务,即“虽无相名,实有相职”;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没有决策权即“既有相职, 却无相权”;内阁首辅是皇帝直接任命并且担任皇帝的最高幕僚即“既无相权,却有相责”,故 C 项正确;“中朝”具有决策权,故 A 项排除;B 项的长官是宰相,故排除;D 项是掌管军国大 事,故排除。 15、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 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答案】 C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大臣上朝的礼仪有坐着变成站着,变成跪着,说明帝王的权利 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高,ABD 不符合题意。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