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 02 古代中国农耕经济
考点 考题 命题视角 考情说明
农业的主
要耕作方
式和土地
制度
2020 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6 宋古代农业 (1)本专题是每年高考
必考重要专题之一,
其中小农经济的形
成、经济重心南移、
土地制度的演变、商
业发展的表现及影
响、古代经济政策等
是高考命题高频考
点。
(2)命题多从经济学理
论角度考查对土地制
度特点及影响、小农
经济形成的原因及特
点、经济重心南移的
原因、特点及影响的
理解认识。
(3)注意从政治、经济、
思想文化综合角度考
查,特别重视经济现
象与反映政治文化现
象的本质问题、经济
现象或政策因果关系
的命题考查。
2020 年新课标全国卷Ⅱ,41 清古代水利设施建设
2020 年山东卷,16 中国古代人口分布
2019 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4 秦水利设施建设
2019 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7 清个体农耕
2018 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5 西汉经济
2017·全国Ⅲ卷,T25 汉代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017·全国Ⅱ卷,T26 唐代经济发展的特点
2016·全国Ⅰ卷,T25 汉代土地私有制与庄园经济
2016·全国Ⅱ卷,T26 宋代土地政策的调整
2016·全国Ⅰ卷,T40 清代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影响
手工业的
发展
2020 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7 明代手工业
2018 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4 西汉时期手工业
2018 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6 北宋民营手工业
2016·全国Ⅲ卷,T27 明末江南农村市镇经济与手工业
2017·全国Ⅱ卷,T24 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
商业的发
展
2020 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4 中国古代货币发展
2020 年山东卷,2 西汉时期的商业
2019 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7 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异
2019 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7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2017·全国Ⅰ卷,T27 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2017·全国Ⅱ卷,T26 魏晋隋唐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资萌芽与
“重农抑商
“海禁”政
策
2020 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5 中国古代经济政策
2020 年山东卷,4 王安石变法
2014·全国Ⅰ卷,T27 清代对外贸易与商品经济的发展
2013·全国Ⅰ卷,T40 中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和政策
核心考点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
【知识解密】
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主要方式)
发展阶段 耕作方式变化 农具的变化
原始阶段 刀耕火种 石、骨、木
商周时期 石器锄耕(耜耕) 石、骨、木;青铜农具(少)
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发达地区) 铁制农具(发达地区)
汉代 牛耕普及全国 耦犁→一牛挽犁
唐代 铁犁牛耕 曲辕犁
2.经营模式: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古代水利灌溉
(1)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2)水利工程:春秋战国时期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和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从汉代起,政府经
常组织大规模的治黄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
4.土地制度
(1)史实:①井田制:出现于商周时期,是一种土地国有的所有制形式;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
②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主要形式有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
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等。③均田制:北魏、隋唐都曾经实行过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唐朝后期,均
田制瓦解。④宋代: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租佃制的发展。
(2)影响:①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带来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②激化了农民与地主、国家与地主之间的矛盾,引发了农民战争。
5.经济重心转移: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逐渐南
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考法解密】
考法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题型预测:选择题、材料题)
1.(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6,4分)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
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
这说明宋代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答案】A
【解析】占城稻具有耐旱、适应性强、生长期短特点,占城稻的推广,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大、小
麦推广到南方,有利于南方的麦稻轮作,也提升了土地利用率。A 正确。曹魏时发明翻车,B 不正确。
宋代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经济重心位于南方,南方经济发展优于其它地区,C 不正确。占城稻北上,大、
小麦南下,民众饮食结构会有所改变,但南米北面的饮食结构不会“根本改变”,D 不正确。
【解题技巧】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的难点在于题干中引文是
文言文,对于此类型的选择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解答:
1、通过阅读题干,搞清楚材料情境的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理解材料所述情境的历史时代或历史现象,
确定历史现象所涉及的历史背景。
2、据题干情境,关联相关历史现象或历史阶段特征,回忆所学的历史现象的本质及历史发展规律进行思考。
3、在判断和关联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各备选项的内涵及其与题干情境的关系,运用历史本质、历史发
展规律的相关知识,进行判断和选择。
2.(2020 年新课标全国卷Ⅱ,41,10 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永定河属海河水系,清初“水患频仍”。康照三十七年(1698 年),直隶巡抚主持冶河,改行河道,并在
两岸筑堤防系统。竣工后,康熙皇帝赐名“永定河”,下旨:“永定河工,照黄河岁修、抢修之例办理。”清廷
设立永定河道,总理永定河事务,有近 2 000 名河兵常年修守。改名永定河后的 40 年内,下游漫溢、决口
达 20 次。清中期以后,在永定河修建 17 处减水坝,各减水坝下均开挖有减水引河。一段时期内不再洪水
泛滥,但河道淤积严重,到清末已成“墙上筑夹墙行水”的形势。
——据(清)《永定河续志》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治理永定河的措施及其效果。(10 分)
【答案】(1)措施:设立专门机构;建立岁修、抢修制度;改修河道,筑堤束水;修减水坝和减水引河。
效果: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未根治水患。
【解析】(1)措施,根据“清廷设立永定河道,总理永定河事务”得出设立专门机构;根据“照黄河岁修、抢
修之例办理”可知建立岁修、抢修制度;根据“直直隶巡抚主持冶河,改行河道,并在两岸筑堤防系统”得出
该修河道,筑堤束水;根据“在永定河修建 17 处减水坝,各减水坝下均开挖有减水引河”得出修减水坝和减
水引河。效果,根据“一段时期内不再洪水泛滥,但河道淤积严重,到清末已成‘墙上筑夹墙行水’的形势”
可知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未根治水患。
3.(2020 年山东卷,16,3 分)(12 分)图 5、图 6、图 7 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东汉永和五年、唐天
宝元年、明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密度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分别提取图 5、图 6、图 7 的人口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12 分)
【答案】图 1:南北人口密度差异明显,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最高,南方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这与
东汉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南方经济欠发达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 1 为东汉(永和五年)。
图 2: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在长江下游地区(江浙地区)。这与明初政治中心在南京,南方经济发达的状况
相吻合。据此判定图 2 为明代(洪武二十六年)。
图 3:黄河中下游、长江下游地区人口密度都相对较高。这与唐朝政治中心在北方,江南经济不断开发的状
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 3 为唐代(天宝元年)。
【解析】
图五中人口密度分布不均,差异明显,其中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最高,说明此时政治经济中心应该位
于北方,而南方地区开发程度不高,由此判断图五应该是东汉时期,此时经济重心尚未南移,人口分布符
合此时的社会状况。图六中人口分布密度发生变化,人口密度最高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而且南北人口分
布较为均衡,南方隐隐多于北方,这种情况的出现应该与明代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江南经济发达有
关,且此时政治中心也位于南方的南京,由此可判断图六应该是明代洪武年间;图七相较图五在人口分布
上南方开始增多,人口密度较高的是关中地区和长江中下游,这种情况应该与唐代首都位于长安,经济重
心逐渐南移,南方得到开发有关,因此形成了南北两个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由此判断图七应该是唐朝天
宝年间。
核心考点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知识解密】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1)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2)主要行业:冶金业(铜、铁、钢)、制瓷业(青瓷、白瓷、彩瓷)、纺织业(丝织业和棉纺织业)。
(3)发展历程:原始社会手工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周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三种主要经营
形态;明朝中后期出现雇佣劳动关系。
(4)主要成就:丝织品和瓷器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汉代开辟了通往中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
【考法解密】
考法一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题型预测:选择题)
1.(2020 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4,4 分)图 5 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商周贝币 春秋战国布币 汉五铢钱
图 5
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
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
【答案】B
【解析】商周的贝币、春秋战国的布币和汉代的五铢钱都是当时流通的货币,在形制方面都体现出便于携
带的特征,这种形制有利于商品交易活动的顺利进行,说明这些货币形制是商品交易活动过程中不断选择
的结果,B 正确;商周货币是贝壳,春秋战国布币是青铜货币,都不属于铸铁货币,排除 A;题干设问中要
求的是“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要求寻找同一性,C 选项中的“审美观念不同”强调的是差异性,排除;春秋
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国家并不统一,排除 D。
2.(2020 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7,4 分)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
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
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
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 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明代官府所需物资由最初让官营手工业的工匠生产,到明朝中后期直接向匠户征银,(到
市场购买),这种现象持续增多,反映出官营手工业地位遭到削弱,D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白银已取代其他
货币”,A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雇佣劳动的变化,且官营手工业的匠户与官府并非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B
项错误;政府用征收银两代替匠户生产产品,纳银代役为民营手工业发展提供了时间、劳动力和市场等条
件,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反映出明代民营手工业发展逐渐超过了官营手工业,C 项错误。
古代手工业各种经营形态及特点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及流通方式 劳动力 地 位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工
官”制度、大作坊
官府专用和皇帝私
用;不在市场流通
无偿调用
各类匠户
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
表我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
私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私营主雇
工
明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
赋税;剩余部分出
售
农民自身 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
核心考点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
【知识解密】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朝代 表现 特征
先秦
时期
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春秋战国时期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
局面,私商成为社会主体
从官府垄断到私人商
业发展
秦汉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有所发展,但总体水平不高 商业发展受到时空的
限制,商业发展隋唐 隋唐时期长安、洛阳等城市商业繁荣;农村集市贸易开始发展
起来;出现柜坊和飞钱
宋元 商品种类繁多,东京城市商业发达;使用纸币“交子”;草市发
展;海外贸易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市
市坊界限打破,商业
贸易发达
明清 农产品日益商品化;城镇商业繁荣;江南出现大批专业性工商
业城市;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活跃,如徽商和晋商
商业依然繁荣,出现
资本主义萌芽
【考法解密】
考法一 古代中国的商业(题型预测:选择题)
(2020 年山东卷,2,3 分)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
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
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 B.强化了经济控制
C.开通了丝路贸易 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
【答案】B
【解析】山东东部地区由西汉以前的商业活跃到西汉中期以后步入低谷,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变化主要
是汉王朝实行重农抑商、盐铁官营等政策有关,这些政策抑制了民间商业活动,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
导致了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故选 B;重视关中地区不一定就要导致山东东部商业活动步入低谷,排除 A;
开通丝路贸易应该有利于相关的商业活动活跃,排除 C;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和商业活动的变化没有直接
关系,排除 D。
核心考点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经济政策
工商食官 西周实行,官府严格控制工商业
坊市制度 宋代以前县以上城市严格划分坊市;宋代以来被打破,官府不再直接监视商业活
动
重农抑商 产生于战国,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海禁”闭
关锁国
明代开始实行,清代前期更加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是中国落后于世界的原因之一
2.资本主义萌芽
(1)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
(2)实质: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出现。
(3)特点:出现在少数地区和少数行业;最初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发展缓慢、水平低,整个生产未能进
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4)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5)阻因:自然经济,传统观念,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封建制度。
考法一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题型预测:选择题)
1.(2020 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5,4 分)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
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 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 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答案】D
【解析】曹操通过实施屯田制,安置了流民、开垦了荒地、发展了农业生产,“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客观
上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D 项正确;曹操屯田分为军屯、民屯两种,均与大土地所有制无关,A 项错误;
屯田制为解决军粮问题,控制农业生产,没有推动农产品的商品化进程,B 项错误;屯田使得北方社会相对
安定,会吸引人口,而非导致人口南迁,C 项错误。
2.(2020 年山东卷,4,3 分)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
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答案】C
【解析】王安石通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的方式进行赈灾,一方面救济了灾民,另一方面也兴修了水利,同
时通过兴修水利也能恢复和促进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减少灾害再次出现的可能,有利于从长远上解决灾
民的生计问题,故选 C;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并不一定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因为水利工程的修建,还有可能
暂时增加政府的负担,排除 A;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和稳定灾区社会秩序之间没有必要联系,此举不一定有
利于稳定灾区社会秩序,排除 B;王安石的措施属于救灾措施,并没有建立和形成政府抗灾救荒体系,排除
D。故选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