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 01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考点 考题 命题视角 分析解读
商周时
期的政
治制度
2020 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4 西周分封制 (1)本专题的主干知
识,是每年高考必考专
题,其中唐宋元明清时
期的政治制度是考查
的重点;选择题一般会
在全国卷的第 24~27
题中考查 1~2 题,至
少考查 1 题。
(2)突出对重要概念的
理解的考查。如分封
制、中央集权制度、君
主专制、刺史制度、科
举制、内阁制、军机处
等。
(3)关注历史现象因果
关系的考查。从历史结
论与成因角度分析政
治现象及制度演变趋
势,分析政治、经济、
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
等。
(4) 注重考查古代政
治制度演变趋势。如君
主专制演变、中央集权
2019 年全国卷ⅠT24 商朝到西周王位继承
2017·全国Ⅰ卷,T24 西周对历史传承的重视
2016·全国Ⅲ卷,T24 西周分封制的影响
秦中央
集权制
度的形
成
2020 年浙江 7 月选考,1 秦朝制度
2013·全国Ⅰ卷,T24
从文明演变角度考查战国秦国与
东方六国的墓葬等级差异
汉至元
政治制
度的演
变
2020 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6, 宋朝初年科举考试
2019 年全国卷Ⅲ T26 北宋时期募兵制
2018 年全国卷 II T26 唐代加强君权的措施
2018 年全国卷ⅠT25 唐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017·全国Ⅰ卷,T25 西汉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
2017·全国Ⅰ卷 T26 唐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史料鉴别
2017·全国Ⅰ卷,T25 朝廷官修史书的特点
2017·全国Ⅲ卷,T27 宋代历史事实的鉴别
2016·全国Ⅰ卷,T26 宋代重史传统对君主统治的影响
2016·全国Ⅱ卷,T25 唐代科举制的作用
2016·全国Ⅲ卷,T24 汉承秦制的特点
明清时
期专制
制度的
加强
2020 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7 纂修宗谱
2019 年北京卷 T4 明代内阁制度
2018 年北京卷 T3 清代军机处
2017·全国Ⅱ卷,T27 明代中央机构演变的特点
演变趋势等。
核心考点一 西周政治制度
【知识解密】
1.宗法制
(1)特点:以血缘为纽带,嫡长子继承,等级森严。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3)内容:按照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分配制度。
(4)作用:①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②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体集团内部的团结和稳定,形
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③成为规范社会、整齐生活习俗的指导思想。
2.分封制
(1)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对象:王族、功臣及先代帝王的后代。
(3)内容:主要是分封土地和人口。
(4)作用:①确立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②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扩大。
(5)瓦解: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战国时各国推行郡县制,秦统一后,废除了分封制。
3.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及对西周统治的作用:
关系: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
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作用: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既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
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既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又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
【考法解密】
考法一 分封制(题型预测:选择题)
(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4,4分)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
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
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答案】D
【解析】礼乐制度是强化分封制、宗法制中的等级部分,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
的等级、身份,题干信息与礼乐制度没有直接关系;另外,题干信息只有楚国国君熊通自立为王的一个事
例,不能得出“礼乐制度不复存在”的普遍结论,排除 A。题干信息没有涉及王位世袭制度;另外,王位世袭
制度当时也没有消亡,不合史实,排除 B。宗法制度主要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小宗服从大宗等,题干信息没
有涉及宗法制度,C 不正确。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分封制下诸侯获得封位都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根据“而
王不加位,我自尊耳”可知楚王自立为王的做法是对分封制的破坏,说明当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 D。
考法二 宗法制(题型预测:选择题)
(2020 年天津卷,3,3 分)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
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
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
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
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宗族内部注重社会教化和乡规里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文化认
同,因此古代乡村基本实行自治,故 B 正确;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不是乡村实行自治的必然原因,故 A 错
误;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远未达到健全完备的地步,故 C 错误;“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
课税和维护治安”说明乡村依然受政府的管控,故 D 错误。
解题技巧:
做此类题目一定要抓住这类题型的特点:①依托或扣住课本内的一两个重点内容或知识要点;②保证
应有的以文字为主要载体的信息量;③所引用的材料注重历史感,并注重时代感;④文辞语句的阅读难度
能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
解答此类试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考虑:
宗法制的作用:
(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是西周政治的建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3)成为规范社会、整齐生活习俗的指导思想。
核心考点二 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
【知识解密】
1.君主专制的强化
皇帝制的建立: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立,具有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的突出特征。
中央官制的演变:
(1)秦—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政事、监察、军事,集权于皇帝。
(2)西汉——内外朝制度,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3)唐——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长官皆是宰相,分割相权。
(4)宋——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明——明太祖废除丞相,设六部;明成祖设立内阁,皇权专制加强。
(6)清——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2.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
(1)秦——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地方行政制度的划时代的改革。
(2)西汉——汉初实行郡国制;汉武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3)宋朝——军事上,剥夺节度使权力,军权收归中央;行政上,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监督;财政上,
派转运使管理财政。
(4)元朝——设立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巩固了国家统一。
(5)明朝——设置三司,加强对地方行政、军事、财政的管理。
3.选官制度的演变
(1)先秦:世官制,采取官位世袭。
(2)汉代:察举制,以品行举荐为官,举孝廉为主。
(3)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注重门第和家世。
(4)唐代:科举制,考试凭才能选拔人才;明清发展为八股取士。
4.古代监察制度变化
(1)秦朝中央设御史,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有一些变化。
(2)西汉: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王以及地方高官。
(3)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
(4)明朝: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
【考法解密】
考法一 汉朝中外朝制度(题型预测:选择题)
(2020 年浙江 7 月选考,1,3 分)史载:“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
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其中“颇有所改”的是
①设丞相 ②设内朝 ③设御史大夫 ④设司隶校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题干考查汉代与秦朝制度差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削弱相权,实行内外朝制度,设置
内朝,有别于秦朝。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首创司隶校尉一职,以监督京师(中央)和周边地方,
②④是汉代有别于秦朝的内容,D 正确;汉承秦制,实行三公九卿制,在中枢设置丞相和御史大夫,①③
是秦汉相似之处,不符合题意,排除 A、B、C。
解题技巧:
高考历史文言文材料题主要考查两种能力,其一是通过文言文材料考查学生史料分析、归纳能力和
辩证思维能力;另一种是借助文言文材料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是对基本知识点的考查。巧解高考历史
文言文材料题要注意借助最为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切入正题。
(1)重要的虚词,如则、非等,这些词后的语句一般就是解答题目的核心句。
(2)重要的历史人物信息,如称谓、官职、人名等。
(3)时间信息,本信息既包括文言文材料中的时间描述,也包括引文出处的时间等等。
(4)所选文献的出处、名称、作者等等。
解答此类试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考虑:
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的进步作用和消极作用
1.进步作用:
(1)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防止分裂割据;有利于抵御外国侵略;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的巩固和发展。
(2)有利于维护国内政局的稳定,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3)有利于政府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
(4)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范围内的传播。
2.消极作用:
(1)经济上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政治上,并不能促进了地方自主性,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
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3)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考法二 科举制(题型预测:选择题)
(2020 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6,4 分)宋太祖开宝六年(973 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
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
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
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答案】C
【解析】宋朝初年科举考试中,省试主考官李昉徇私一案被告发后,皇帝主持的殿试成为常制,这体现出
宋朝科举制的考试录取程序渐趋完善,C 项正确;在隋朝创立科举制时已经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A 项错
误;确立“省试考试权威”与“皇帝出题”的“殿试成为常制”不符,B 项错误;“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与材料主
旨不符,D 项错误。
考法三 中央集权制度的异变(题型预测:选择题)
4.(2020 年山东卷,3,3 分)表 1 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表 1
时期 概况
高祖、太宗时期 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
高宗、武后时期 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
玄宗时期 开 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
正式参与朝政决策
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唐代翰林学士由备君主顾问到开始参与决策再到专掌诏令起草,正式参与决
策,说明翰林学士逐渐获得了决策国家事务的权力,成为决策集团的一分子,即在朝廷内部决策权力进行
了重新分配,故选 D;翰林学士是逐渐参与决策权力,决策权始终还是归皇帝所有,排除 A;仅根据翰林
学士地位的变化无法证明文官地位得到提高,排除 B;三省六部制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在唐前期就已经趋向
成熟,排除 C。故选 D。
考法四 地方治理(题型预测:材料题)
(2020 年天津卷,16,20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为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
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
怒则以力而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
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
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
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12 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8 分)
【答案】(1)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
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
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
掌控。
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
元朝: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
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2)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
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解析】(1)唐朝:根据“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得出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根据“节度使最初只掌
兵权,后来总搅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得出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最后出现问题,削
弱中央集权。宋代:根据“革除前朝之弊,上中命诸州”得出实行改革、削弱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根
据“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得出监督地方行政;根据“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
下,无得占留”得出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元朝:根据“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得出推行行省制;
根据“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得出行省官员受制于中央。
(2)根据材料并结合前一问的内容,可从中央与地方矛盾长期存在,此消彼长,不断变化的角度概括。同
时再从改革与创新、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概括趋势。
核心考点三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知识解密】
1.秦至明清皇权强化的特点
(1)秦朝:三公九卿制下三公虽分工上各有所侧,但丞相权力相对过大。
(2)西汉:皇帝任用身边的人,担任担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
(3)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用分相权办法来加强君权,提高行政效率。
(4)宋代:宋太祖通过分割军权、财权乃至行政权削弱相权,君权强化,相权在衰落。
(5)元代:中书省成最高行政机构,六部归入中书省,相权重新加强。
(6)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为皇帝提供顾问
的內侍机构。
(7)清:康熙时,设置南书房,加强君权;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1)专制政治日趋完备和强化。商周时期的专制主义表现为宗法制下的集权政治,它以西周时期为典型;秦
朝以后的专制主义表现为中央集权,宋朝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2)官僚机构不断膨胀与吏治的制度化、法制化。中国古代调整国家机关的组织与职官制度的行政法律规范,
从唐代起已经自成系统,制度的完备和规范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3)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是政治制度中的基本矛盾。其基本趋势是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
断削弱,地方服从中央、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
3.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方式
(1)变革中央机构:如秦设三公九卿制;汉设“中朝”;隋唐三省六部制;明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
(2)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汉实行郡县制;北宋设知州、通判和转运使;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朝废行中书省,
设三司。
(3)注重对官吏的监察:秦朝设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汉代设置刺史;唐朝时设道,作为监察区;北
宋设置通判监督知州;明朝设提刑按察使司、厂卫制度。
(4)注重官吏的选拔:汉朝实行察举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隋唐及以后实行科举制。
(5)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明清时期的文字狱。总之通过以上种种政
策体现集权于上、分权于下的制度,实现了加强君主专制、强化中央集权的目的。
【考法解密】
考法 明清君主专制集权的强化(题型预测:选择题)
(2020 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7,4 分)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
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答案】A
【解析】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向户部索求十万金的诉求在内阁首辅张居正的干预下未能满足,说
明万历年间内阁权势强大,A 正确;明代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B 项排除;题干涉及的内容与朝廷中枢机
制有关,此信息不能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情况,而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后期社会经济较为繁荣,排
除 C;内阁不是宰相,题干反映的现象不属于君权相权关系,排除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