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
专题四 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的双重变奏
专题五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
专题六 近现代中国思想的交融嬗变
专题七 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和外交
专题八 经济发展模式的调适与转型
专题四 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的双重变奏
主题一 列强侵华——中华民族备受欺凌的战争
主题二 抗争探索——近代中国各阶层的抗争探索
主题三 民主体制——在实践中走向光明
主题三
民主体制——在实践中走向光明
备知识·成线面
一、君主立宪制的设想
维新变法:19世纪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康有为、梁
启超等人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
立宪,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但由于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再加上顽固势力的镇
压,维新变法运动很快失败
清末“新政”:改革官制;改革兵制;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改革学制。
“新政”没有达到清政府维护统治的目的,反而激化了矛盾,
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
备知识·成线面
二、民主共和的设想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
资产阶级共和国,并于1912年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妥协性以及力量的弱小,革命的胜
利果实最终落入袁世凯之手
备知识·成线面
三、人民民主的设想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中共一大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
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中共二大制
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加强工农联
盟,建立工农革命政权,领导根据地人民进行经济建设和民主建
设。
备知识·成线面
三、人民民主的设想
全面抗战时期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原则,并接受民
主人士的合理建议;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做了《论联合
政府》的报告,指出要建设一个各阶级联合执政的独立、自由、
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
解放战争后期: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并在政
权组织、人事安排上充分体现了民主,使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进
入了一个新阶段。
新教材·新观点
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
(1)中西融合:西资政学说同传统儒思
想结合,如康《孔改》,借儒宣西资学。
(2)救亡图存:体现崩溃和危机深重的
现实,救亡图存、发展资义强烈愿望,软
弱性、妥协性。
(3)由理论得到实践:维思转变变法,
推动戊变。
新教材·新观点
清末“新政”
《辛丑条约》签订后,遭受重挫的清
政府也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新政”的内容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
布的改革举措具有颇多相似之处,但更为
广泛深入。清政府力图在官制、军事、商
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
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
路。这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
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新教材·新观点
预备立宪
在革命运动推动下,1906年9月,清政
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
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立宪运动造成
很大声势。
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
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为此,
立宪派先后掀起3次请愿速开国会运动,但
很快被证明此路不通。
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
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新教材·新观点
马克思主义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从十
月革命后开始的,北京与上海成为宣传马
克思主义的中心。
寻规律·悟真题
命题点一 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戊戌变法中近代国
家观开始形成
命题点二 对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认识
命题点三 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辛亥革命
命题点四 20世纪上半期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分野
命题点五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发展壮大的原因
1.(2018·全国卷Ⅲ)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
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
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
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D
真题感悟
戊戌变法中近代国家观开始形成
首先,颁布发资政、经、文教措,奠近国
雏形。
其次,爱义主导力量根变,近资知挽族危,
登政台,决定近爱义运性、前途。
第三,爱义内容和性质发生根变。倡民科,
反封专,发资义,挽族危,主旋律。
教育救国、工商立国、实业救国等思想及
其相关的近代人才观的提出,标志始成。
深化认知
1.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朝百姓争先恐后应募日军的招工,盼
望能获得一份差事。这直接反映出甲午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
因是
A.当时的中国人缺乏对日本的正确认识
B.人民普遍缺乏民族国家观念和国民意识
C.自然经济瓦解背景下中国百姓生存堪忧
D.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敌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B
变式训练
2.1904年,钱穆进新式小学——无锡荡口镇的国语学校,受到
的一大观念冲击就是老师钱伯圭告诉他:《三国演义》等书
可勿再读,因为此书开首即云“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这说明当时
A.传统大一统观念已经瓦解
B.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C.推翻清王朝成为社会共识
D.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影响中国
D
变式训练
寻规律·悟真题
命题点一 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戊戌变法中近代国
家观开始形成
命题点二 对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认识
命题点三 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辛亥革命
命题点四 20世纪上半期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分野
命题点五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发展壮大的原因
1.(2017·海南高考)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
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
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
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
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
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C
真题感悟
对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认识
(1)主观目的有反动性:取悦列强,遏制革
命和消除危机。
(2)运动本质的封建落后性:“中体西用”
范畴。
(3)客观影响的进步性:符合社发趋势和资
愿望,利于近代化。
(4)实际作用的背离性:适得其反。
反抗、离心,削弱,促进;
留学生,传播者;新军,主力;奖实业,
促资发,经阶基,瓦解封经基。
(5)认识:巩统改革,潮流产物。败因落后
深化认知
1.清末“新政”期间,清廷制订颁布了《商律》,随后在当地
由不同籍贯和不同行业的商人组成的新型商会出现,这类新
式商人团体明显打破了传统工商业“行帮壁垒”森严的弊端。
据此推知这一现象
A.使清末商人的国家民族意识增强
B.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C.推动了商会联动机制的政治化
D.导致晚清政府的商业政策转变
B
变式训练
2.如图所示是发表于1907年9月的漫画《实行立宪》,漫画的
构图以唱片机和人耳为主题。右上角是作者风夫的画外之音:
“有音无形,有调无人。虽可娱人,究属愚人。其故维何,
徒以虚声。”该漫画表明当时
A.光绪帝未采纳立宪主张
B.民众反对西方娱乐方式
C.预备立宪实为虚张声势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变式训练
寻规律·悟真题
命题点一 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戊戌变法中近代国
家观开始形成
命题点二 对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认识
命题点三 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辛亥革命
命题点四 20世纪上半期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分野
命题点五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发展壮大的原因
1.(2018·浙江选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
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
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
负其责任”。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
A.君主立宪制 B.总统制
C.责任内阁制 D.君主制
C
真题感悟
2.(2019·天津高考)《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道,湖北革命
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
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
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道中可以看出这场革
命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
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 B
真题感悟
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辛亥革命
(1)从帝国到民国:推翻了,埋葬了,建立
了,划时代。
(2)从臣民到国民:社会生活巨变,自平博
风气兴起。移风易俗,为之一新。
(3)从君权神授到民主共和:思想启蒙,观
念深入,开阔视野,提高政治热情。
(4)从变法图存到实业救国:动摇封经基,
兴办实业潮,推动工业化。
深化认知
1.19世纪的报刊、揭贴中,对民众多以“臣民”“子民”相称。
进入20世纪“国民”逐渐取代了“臣民”“子民”。这反映
出
A.五四运动促成了民族觉醒
B.民主共和观念得到广泛传播
C.维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D.“中体西用”传播了启蒙思想
B
变式训练
2.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给予国民财产占有和人身安全的自由权利,解除之前强加给
民族工业的各种限制;设立实业部,并通电各省都督设立实
业公司。这些举措的积极意义主要是
A.改善了经济的发展环境
B.促进民族工业持续发展
C.保护了个人的经济权利
D.推动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A
变式训练
寻规律·悟真题
命题点一 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戊戌变法中近代国
家观开始形成
命题点二 对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认识
命题点三 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辛亥革命
命题点四 20世纪上半期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分野
命题点五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发展壮大的原因
1.(2020·江苏高考)1927年11月1日,在时任中共中央农运委
员会书记、江苏省委负责人王若飞的组织领导下,宜兴县各
路农民队伍举行暴动,宣告成立宜兴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
随后江阴、常熟等地共产党人先后暴动予以响应。这一革命
斗争重在
A.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进程
B.开辟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C.尝试开展中心城市暴动
D.探索建立农村革命政权 D
真题感悟
2.(2020·全国卷Ⅱ)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告全党党员书指出:“
国民党中央驱逐军队中的共产党党员,我们的党不得不秘密
起来……这所谓国民政府是什么?他从革命的政权机关变成
了资产阶级之反动的执行机关,变成了军阀的工具。”由此,
中国共产党
A.阐明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
B.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
C.批判“左”倾错误的危害性
D.动员工农红军进行战略性的转移 B
真题感悟
20世纪上半期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分野
(1)背景
①辛革后现代化获大发。
工商阶层,新兴知识分子阶层,军阀和
士绅阶层,农民的分化,无阶壮大。
②一战暴资弊。
十月革命举旗,“以俄为师”、“走俄
国人的路”。西路不唯。
③资世经危、日侵和苏迅发,国际诱因。
深化认知
20世纪上半期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分野
(2)1927~1937年国民党的选择
①成就:废约、修约运动;“国经建运
动”;“新生活运动”;五年计划和币制改
革。
②问题:一党专制,“围剿”;官资膨
胀。
(3)中国共产党的选择
政治:苏维埃政权,民主选举;革命道
路
经济上:土地革命
思想上:“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深化认知
1.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在江西瑞金建立,
下图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国徽与国旗。据此可知
A.中国革命道路未突破俄国模式
B.当时出现两个政权并立局面
C.建立了工农民主专政政权
D.政权建设具有明显中国特色 C
变式训练
2.1928年国民党中执委提出《中央对普用新历废除旧历协助办
法》,“自1929年1月1日起,全国使用公历,同时废除旧历
和禁过旧年”,并严禁民间过春节贴春联燃烟花爆竹、互相
拜年等一切过年的民俗活动。国民党这一举措旨在
A.接轨世界取得国际认同
B.强化新政权的革命性
C.推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根除旧文化的影响力
B
变式训练
寻规律·悟真题
命题点一 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戊戌变法中近代国
家观开始形成
命题点二 对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认识
命题点三 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辛亥革命
命题点四 20世纪上半期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分野
命题点五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发展壮大的原因
1.(2020·全国卷Ⅱ)1937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参选
率达70%,其中延长等4个县当选县参议员中各阶层所占比例
如下表所示。延长等4县县参议员各阶层所占比例 单位:%
上表反映出当时边区
A.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实践中推广
B.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根本改变
C.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的建立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
B
真题感悟
工人 贫农 中农 富农 商人 知识分子 地主
4 65 25 1 1 2 2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发展壮大的
原因
(1)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懈奋斗的
精神
①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②在实践中坚持和维护统一战线政策
(2)英勇抗击日寇的实际行动
①全面战线,发动群众,人民战争。
②根据地,游击争,持久战。
③中流砥柱,各界瞩目。
深化认知
1.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提出了
停止使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没收地主阶级土地之政策,而以
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村土地问题的方针。这一
方针
A.成为中国共产党全国性的土地纲领
B.壮大了正面战场的抗战力量
C.形成了全面抗战路线的核心
D.有利于开创敌后抗战新局面
D
变式训练
2.陕甘宁边区政府规定国民党及一切抗日党派均有合法地位,
允许其有竞选与公开活动的自由。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争取国共合作的实现
B.分化国民党的阵营
C.壮大统一战线的力量
D.创建新型民主政权
C
变式训练
关注点一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光明与黑暗
关注点二 抗日战争对中国现代化的双重影响
观前沿·提素养
学术前沿
关注点一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光明与黑暗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里,“北洋军阀”这一段自有其非同凡
响和意义深长之处。史学家论晚清,常绕不过“三千年未有之
大变局”一语,而北洋军阀这一段,可以说正是这“大变局”
的高潮一节,它是帝制的终结和“共和”的开始,古老中国从
漫长的帝制中挣扎出来,摸索着向“共和”奔去,其意义重大
,其影响深远,后来的观察者看得越来越明白;这一时期也正
是革故鼎新之际,宪法、国会等出现,现代警察制度建立,新
式学校普及,新闻舆论形成,等等,许多制度直接启发着后来
的历史。
——陶菊隐
史论史识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光明与黑暗
(1)光明
政治上:革运;三分制,司独体系建
立,民权自由,言论自由,舆论环境
经济上:初建现经法系。民资迅发,
工业化进程进推
外交上:出巴会,拒签,捍主权。华
会收山东主权,赎回胶济铁路。妥与抗。
思想上:民共观念、新文运动、马义
传播、新三民,促民思发。
社会生活上: “断”和“废”,利社进
教育上:推改发
史论史识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光明与黑暗
(2)黑暗
①袁独专,复帝制。
②直、皖、奉,控中央,军阀割混。
③帝乘际大肆侵略。
④帝寻代理,分而治之。
1.1912~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1915年,新
文化运动兴起,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
签字。这些说明
A.民族矛盾不断的激化
B.经济发展迅速的提升
C.北洋军阀统治的腐朽
D.民国初期社会的进步
D
新题速递
2.下表是1914~1919年中国部分统计数据。影响表中数据变化
的主要因素是
A.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B.西方列强侵略加剧
C.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D.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D
新题速递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 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 600多万亩
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 900多万亩
陆军 1914~1919年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 1916~1918年 增加5 000多万元
关注点一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光明与黑暗
关注点二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
观前沿·提素养
学术前沿
关注点二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
众所周知,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一如亚、非、拉美等第
三世界后进国家,是对西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的回应,也是
在西方列强不断进逼,迭遭挫败,国亡无日的深重危机下,被
激荡出来的。基于这项历史的宿命,近代中国的首要关怀,始
终是如何建立一个强固有力的现代民族国家,以应付外在情势
的严峻挑战。为达此一鹄的,以政治国家为指归的民族主义如
何取代以文化国家为归趋的族类观念,自为题中应有的当务之
急。然而,由传统族类观念转化而为现代意义的民族主义,却
是一段漫长而痛苦的调适历程。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
史论史识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
(1)兴起原因
①西殖侵使族不断加重,重因。
②中传文中家国情怀是文基。
③西民思传入。
史论史识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
(2)发展历程
①形成阶段——清末民初:
近传杂糅,独平交织,族主结合。
资革派、资立派。
②发展阶段——五四时期:
反反同时,谋求文化上的解决。
与政运思运结合,多元倾向。
③高涨阶段——抗战时期:
日重族危,从反省、批判传统文化转变为
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民统线,共抗战。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
(3)主要内容
①恢复民族自强自信的内容。
②陶铸国魂,培养人民尚武精神的内容。
③群体至上的国家主义内容。最具特色的
理论内核。
④维国权和族尊的反帝爱国内容。
⑤全面赶超西方的内容。中国独有
(4)发展特征
①反帝封双压。
②始终与民主、爱国结合。
③与国际主义相结合,实马义中国化。
史论史识
1.1901年,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指出:“
今欧洲列强皆挟其方刚之力以与我竞争,而吾国于所谓民族
主义者犹未胚胎焉。凡国而未经过民族之阶级者,不得谓之
为国。”其意在
A.批判传统封建礼教
B.推动维新运动开展
C.提供反清革命理论
D.唤起民众民族意识
D
新题速递
2.孙中山在其革命生涯中曾多次实现思想认识上的“华丽转身”
。1894年创立兴中会时,他力倡“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时,他以五色旗(寓意五族共和)为国旗。
孙中山这种转变表明了当时中国
A.民族主义具有强烈的整合意识
B.民主革命性质发生了显著变化
C.辛亥革命初步实现了民族统一
D.革命派转向建立人民民主国家
A
新题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