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专题一 “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
专题二 “权力支配”下的农耕文明
专题三 “儒学为纲”下的传统文化
专题一 “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
主题一 中央体制——从“公天下”到不断完善的“家国一体”
主题二 地方体制——从“天下共主”到日益强化的中央集权制度
主题三 选官监督——服务于帝王家的配套制度
通体系·理线索
线索(一)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
随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我国开始出现了早期
国家制度。王位世袭制使最高政治权力由“禅让”变成“世袭”,
它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共同构成了古代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通体系·理线索
线索(二)君主专制体制的发展
秦朝建立了以皇权为中心的君主专制体制,历经汉魏、隋唐
至宋元,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势此消彼长,明初废除丞相,清朝
设立军机处,皇权不断强化,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这对中国历
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体系·理线索
线索(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变革与完善
秦朝中央官制和地方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
垂直管理体系,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
格局。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后世
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传统都有着深
刻的影响。
通体系·理线索
线索(四)选官制度的创新与发展
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日趋
完善,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
化都是围绕皇权强化、中央集权加强的目的而变化的,是巩固统
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
主题一
中央体制——从“公天下”到不断
完善的“家国一体”
备知识·成线面
一、先秦(萌芽)
王位世袭制:使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宗法制
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周王既是天下大宗,也是最
高领袖。
新教材·新观点
商周王权不是绝对的
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
其中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的权力有制
约作用。
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
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
论来干预朝政。
这些原始民主遗存,在春秋各国政治
中仍然有一定影响。
备知识·成线面
一、先秦(萌芽)
王位世袭制:使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宗法制
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周王既是天下大宗,也是最
高领袖。
二、秦朝(创立)
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三公九卿制:设置宰相、
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
务。
三、西汉(发展)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建立“中朝”,削弱相权
四、隋唐(完善)
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工明
确,互相牵制,从而分散相权;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执行国家
事务,保证了皇权独尊
备知识·成线面
五、宋朝(加强)
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专掌
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相权。
六、元朝(加强)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
高军事机构。
七、明朝(强化)
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
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八、清朝(顶峰)
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时,设置南书房;
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新教材·新观点
明朝宦官专权局面的出现
(1)原因: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
信任,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2)权力
①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
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
②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
③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
权逮捕、施刑。
新教材·新观点
清朝奏折制度
(1)形成:康雍乾时期,部分官员向皇
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
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
奏折(密折)制度。
(2)作用: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
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
僚机构的控制。
寻规律·悟真题
命题点一 家族生活政治化的宗法制
命题点二 程序民主下的三省六部制
命题点三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命题点四 明清君主专制的异化
1.(2020·天津高考)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
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
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
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
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
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
B
真题感悟
2.(2019·全国卷Ⅰ)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
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B
真题感悟
3.(2019·全国卷Ⅲ)“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
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
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A
真题感悟
对宗法制的再认识
(1)宗法制对周王室统治的影响
宗法制严格区分了血缘关系中的嫡庶亲疏,建立
了森严的上下、君臣、长幼、尊卑、贵贱等级秩序,
并将其长期地传承下去,有效地调解了奴隶主贵族阶
级内部矛盾,确定了统治阶级内部财产和权力的分配
秩序。
深化认知
对宗法制的再认识
(1)宗法制对周王室统治的影响
(2)宗法制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家天下的延续,其主要特点是一姓家族统治一个
朝代;封国制度不断,保证了权力集中在一个血缘家
族之中,同时也存在着容易引起叛乱等弊端;家族制
度长盛不衰,中国传统社会基石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
的家族始终稳固;家国同构、“忠孝同义”,都是宗法
制度长期遗存的结果
深化认知
对宗法制的再认识
(1)宗法制对周王室统治的影响
(2)宗法制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3)宗法制对民族性格和社会心理的影响
深化认知
1.西周时期,国君即位要朝于庙,卿大夫就任新的官职也要“
告庙”,诸侯觐见天子等重要活动都必须在祖庙举行重大典
礼。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安抚子弟功臣,扩大统治范围
B.防范诸侯兼并,加强中央集权
C.严格等级秩序,维护世官制度
D.巩固宗族关系,增强统治力量 D
变式训练
2.东汉班固在《白虎通义》中说:“《礼》曰:‘宗人将有事,
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在
这里班固强调
A.早期社会秩序面临挑战
B.宗法制度有利于家族团结稳定
C.礼乐制度面临威胁破坏
D.分封制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
变式训练
寻规律·悟真题
命题点一 家族生活政治化的宗法制
命题点二 程序民主下的三省六部制
命题点三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命题点四 明清君主专制的异化
1.(2018·江苏高考)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
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
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
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D
真题感悟
2.(2018·全国卷Ⅱ)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
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
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
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C
真题感悟
对三省六部制的再认识
(1)集体宰相制
唐朝实行宰相集中议事制度,议事的地方叫政事
堂,后改称中书门下,三省长官负责处理全国政务,
这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2)决策与行政分离
在三省体制下,政事堂是最高的决策机构,尚书
省是最高的行政机构,这表明决策与行政是分开的。
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推动机构合
理运转
深化认知
1.据下图“汉至唐三省制的形成”,可得出的结论是
A.中央官员品位较低
B.制度建设具有延续性
C.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D.中书省地位逐步下降
B
变式训练
2.唐太宗时常给品级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
范围;武则天时期,中书省开始直接参与政务处理。上述调
整使得
A.中书省地位最高
B.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C.相权被剥夺殆尽
D.皇帝权力得到加强
D
变式训练
寻规律·悟真题
命题点一 家族生活政治化的宗法制
命题点二 程序民主下的三省六部制
命题点三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命题点四 明清君主专制的异化
1.(2020·山东高考)下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
它反映了唐代
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D
时期 概况
高祖、太宗时期 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
高宗、武后时期 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
玄宗时期 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
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
真题感悟
2.(2020·浙江高考)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
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
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
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
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
A.相权有所分散
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
C.“外朝”参议要政
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 A
真题感悟
(1)皇帝通过不断压抑、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
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
线发展演变。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
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
中央机构。
(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
位的转变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
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
(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
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
集中,弥补分权所导致的效率低下的弊端。
深化认知
1.安史之乱后,唐代政治体制逐渐地由前期的三省六部制向后
期的中书门下和使职差遣体制调整,直到宋神宗元封年间的
官制改革才最后完成。这一调整的实质是
A.官职之间职权的转移
B.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C.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
D.行政机构的不断健全
B
变式训练
2.《宋大诏令集第六十五卷》中记载:“居元首者,实赖于股
肱。济巨川者,必资于舟楫。”据此,其反映的是
A.农业与商业关系
B.民族关系
C.君权与相权关系
D.对外关系
C
变式训练
寻规律·悟真题
命题点一 家族生活政治化的宗法制
命题点二 程序民主下的三省六部制
命题点三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命题点四 明清君主专制的异化
1.(2020·浙江选考)论及有明一代的政府组织形式,有研究者
认为“官府的正式组织与唐宋时期几无差别。处于最高级别
的是军事机构、监察机构和行政机构。”从行政机构的角度
看,与唐宋“几无差别”的是
A.丞相
B.内阁
C.六部
D.刺史
C
真题感悟
2.(2020·全国卷Ⅲ)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
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
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
当时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A
真题感悟
3.(2020·浙江选考)研究表明,有清一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
无疑是军机处的设立。但军机处在形式上却始终处于临时机
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如办公的地方不称衙
署仅称“值房”,且条件简陋,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
瓦屋。这表明其实际职能
A.“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B.“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C.“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
D.“别黑白而定一尊” A
真题感悟
4.(2019·北京高考)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
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
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
大学士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D
真题感悟
(1)内阁制度依附于皇权,但是又对皇权有一定的
制约作用。明朝内阁设立后权力不断加大,甚至通过
“票拟”权参与决策,具有了宰相之权,但内阁却没
有决策权,因皇权需要而浮动,未改变皇权专制。
(2)明朝皇帝不上朝记载甚多,这反映了明朝官僚
政治运行机制的成熟。
(3)军机处对皇权的加强主要体现在:削弱了议政
王大臣会议和内阁的权力;秉旨办事,防止大臣专权;
可“廷寄”下发上谕,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4)明朝厂卫机构的设立和清朝的密折制度,反映
了明清的非理性化统治趋势。
深化认知
1.明成祖时,内阁的主要职责是“进呈文字,商机密,承顾问”
。明仁宗以后,这—职责转变为制度化的“票拟”,代替皇
帝阅读臣僚奏章,草拟处理意见。内阁已开始给人以“偃然
汉、唐宰辅”的印象。这一变化说明
A.内阁对皇权形成制约
B.内阁掌握了行政决策权
C.内阁的地位显著提高
D.内阁成为法定行政机构
C
变式训练
2.据学者研究发现,“全国文武官员,上至大学士、六部尚书、
各省总督、巡抚,以至各道、府,关差、盐政、学差,以及
将军、都统,驻各地区的领队大臣、办事大臣、参赞大臣等,
应升调补放等事,均由军机大臣负责开列名单,奏交皇帝择
取任用。”由此推知
A.军机处可以选拔任免地方官员
B.军机处可以统领六部百司
C.军机处是辅助皇权的中枢机构
D.军机处成为中央决策机构 C
变式训练
关注点一 商周之变
关注点二 明清政治生态的理性化
观前沿·提素养
关注点一 商周之变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殷文化与周文化的差别
(1)商朝时女性地位高,女性贵族可以参与国事管理,甚至
可以拥有封地。周朝时禁止女性参与政治,确立了男尊女卑制
度。
(2)殷人信仰上帝,对鬼神非常虔诚。周朝时对鬼神敬而远
之。
(3)殷人的社会阶级结构主要分为四类,一是帝,二是贵族,
三是众人(广大平民),四是战争奴隶。凡外族奴隶逃往殷国,
就获得自由。商代人口的流动性和自由度高于周代。
学术前沿
殷文化与周文化的差别
(4)殷朝用人不重视家庭身份,而重视人的能力,即“尚贤”;
王族成员并没有太多被委以特权,而许多出身卑微的人却能被
提拔为大官。周朝时用人唯亲,实行绝对的世官制。
(5)殷人重视工商业,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货币,掌握了当
时最先进的青铜制造业技术,崇尚经商谋利。商朝是农业文明
与商业文明的混合体,周朝是单一的农业文明。
(6)商朝时很注重法治和契约,把严刑法治放在德治之上,
开创了中国古代的法制文化。周朝建国,减轻了殷人残酷的刑
杀,倡导人治德治,留下了对中国影响深远的等级特权礼制。
史论史识
1.商朝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有很大的自主权,
商王事实上是内外服联盟的首领。周朝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
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这一变化说明
A.周天子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B.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C.统治集团内部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
D.“家天下”局面正式形成
A
新题速递
2.夏商时期的封国是在原部族居住地上就地册封,而西周的封
国是把同姓亲族或异姓功臣分封到边远的地方或新征服的土
地上。这一变化
A.防止了贵族内部的经济纷争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推动了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
D.促进了国家走向统一
C
新题速递
关注点一 商周之变
关注点二 明清政治生态的理性化
观前沿·提素养
学术前沿
关注点二 明清政治生态的理性化
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
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
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
——[美]白彬菊《君主与大臣》
(1)明内阁。
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体现
出一定的决策权。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
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同时,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
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这反映了明朝内阁拥
有一定的议政权。
(2)清军机处。
军机处对于君主权力分化的一个显著体现,就是在奏折的
议覆权上。在乾隆时期,大多数外省所上的奏折的议覆,是在
军机处的领导下起草进行的。尽管皇帝在名义上对军机处的议
覆有否决权和修改权,但根据统计,乾隆皇帝对绝大多数的奏
折议覆,都采取了直接同意的处理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对
国家大政做出决定的,并不是乾隆皇帝本人,而是军机处的那
些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
史论史识
1.明初,翰林学士作为朱元璋身边的秘书,“恒侍左右,备顾
问”。丞相被废除后,朱元璋不堪重负,于是仿宋制设殿阁
大学士,选取优秀的翰林官入阁。据《明史》记载:“当是
时,以翰林、春坊详看诸司奏启,兼司平驳。大学士特侍左
右,备顾问而已。”明代翰林官的发展
A.反衬了殿阁大学士权力消长
B.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C.说明翰林与大学士矛盾尖锐
D.有利于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 B
新题速递
2.在清代的司法实践中,“既有定例,则用例不用律。”因时
所需,皇帝的谕旨、内外的奏准均可定为条例。依照规定,
定期修例,旧例不断删改,新例不断增加。这反映出当时
A.法律具有至高权威
B.律例体系缺乏实用性
C.皇权专制色彩浓厚
D.封建律例具有随意性
C
新题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