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名师指津:学会辩证分析之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附:技法点拨及对点演练)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作文名师指津:学会辩证分析之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附:技法点拨及对点演练)

ID:652538

大小:25.52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4-0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作文名师指津:学会辩证分析之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附:技法点拨及对点演练) 【技法点拨】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是辩证分析的基本方法。而所谓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简单 地说就是将分析对象置于特定的背景中考查,从而明确它之所以这样而不那样的原因 所在。时间在变,空间在变,显性隐性的条件都在跟着变,如果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 不变,就会演绎“刻舟求剑”的现代笑话。换句话说,对于对象的是非曲直,也只有 将其放在特定背景中去考查,才能辨明其适宜性或正确性。如学校安全,可能有些学 校安全意识还不够强,安全隐患还很多,安全事故屡有发生。这是问题。而有些学校 安全意识过了头,为了安全不敢开展学生的文体活动,甚而一减再减学生的体育课。 这也是问题。再如对待社会变革,尤其是变革引发出来的问题,有人惶惶不可终日, 这是问题。而认为只要是变革,就总是好的,总是按照传统做法的相反相对的路子去 行事,这也可能是问题。有人固步自封,画地为牢,小富即安,还美其名曰知足常乐, 这是问题。而有人总是渴望自己没有的东西或一时不能到达的领域,并因此而忧郁苦 闷。这自然也是问题。孩子寡言,非常不善交际,家长觉得这是问题;而一个孩子成 天精神亢奋,无论什么场合,他都无所顾忌地讲话,显示自我,家长恐怕也会觉得这 是问题。而且,这些类似的问题,还会出现对流现象,即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可见我们需要一颗敏感的心,需要有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鲁迅曾经写过一篇文,叫《费 厄泼赖应该缓行》;后来王蒙也写一篇文,叫《费厄泼赖应该实行》。两位文豪,观 点似乎相左,而其实并不冲突,因为他们都分别是在自己特定的社会背景中就不同的 社会现象而做出的判断和主张。而这不同的社会背景,具体说,小可以指特定的时间 段,大可以指特定的时代。 【时文引路】 孔孟(节选) 黄仁宇 孔子对“礼”非常重视。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 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 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厚葬颜渊;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 很不高兴。孔子虽不值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 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 说:“望之不似人君。”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 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他做了齐国的吊丧正使,出使滕国,却始终不对副使 谈及出使一事。 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 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 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 距离。 孔子生于公元前 551 年,卒于公元前 479 年,是春秋时代的末期。孟子的生卒年月, 虽不能确定,但是他最活跃的时间,也县战国时代的前中段。《孟子》一书开场即提 到他见梁惠王,那是公元前 336 年的事,距离战国开始已 67 年,又 115 年之后秦才灭 六国统一中国。在春秋的时候,周朝的封建制度,已不能维持,但是还没有完全败坏。 以前各小国各自为政,里面主持国政的卿和大夫以及担任下级军官的土,全部世袭, 一切都按成规,而现在一切都接受“礼”的约束之原则已不再适用,但是公侯伯子男 的互相征伐,仍以道德的名义出之。纵使叛逆篡位也还要邀请与自己利害相关的各方 支持。但最最重要的是,这时的战事还未波及全民,不致使父母兄弟妻子离散。 春秋时代的车战,是一种贵族式的战争,有时彼此都以竞技的方式看待,布阵有一 定的程序,交战也有公认的原则:也就是仍不离开“礼”的约束。“不为已甚”是当 时的一般趋势。根据原则,在某种情形之下,不追击敌人。在某种情形之下,不向主 敌射击,不设险以谲诈取胜。既已给敌兵第一下白勺创伤,不乘势作第二次的戳刺。 头发斑白的人,不拘为俘虏。这些态度与欧洲中古的骑士精神很相仿佛,虽然这些原 则并不可能全部遵守,但是接战时间短促,参战的人数受车数的限制。总之,春秋时 代的战事,显示了社会的不稳定性。但战事的本身,还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 荡。 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时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 相对于战国的暴乱而言,还相当的宁静。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复礼”,显示着过去的 社会秩序仍可恢复。他有时也发牢骚,说什么“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凤鸟不至, 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可是要他表示方针的时候,他的办法端在“正名”,也就是 恢复一切事物原有的名分。“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更表现一腔复古的热忱。 孟子有时候被人称为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使他知道,只是恢 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 【跟我观察】 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但是他们的很多观点却有不一致的地方。 而怎样看待这些相异之处?不同的分析方法或许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而著名历史学家 黄仁宇用发展的观点对此加以考查,得出的结论被人广泛接受。他们认为造成孔孟差 异的原因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用孟 子的话说,精辟得很,那就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上述节选部分,已经让我们 见识了孔子“此一时也”的情境,假如你对此感兴趣,想了解孟子的“彼一时也”的 情境,可以搜索该文全文,进一步熟悉黄仁宇的发展分析方法。 【佳作展示】 居安思危 有人说,看一个民族是否成熟,就要看这个民族能不能居安思危。作为一个中国人, 我无法不对此举双手赞成。 古人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我认为在忧劳之后,逸豫一下无可厚 非。估计很多人都认同这一点,想想我们法律中规定的双休日、春节、端午节等假日 不都是为了让国民在忧劳之后逸豫一下吗?但凡事都有个度,古人所说的“逸豫”应 是“过度逸豫”吧!“过度逸豫”的结果就是被“逸豫”蒙蔽了双眼,遮蔽了心智, 忘记往日奋斗的艰辛,不见来日之危机,而后便是“亡身”了。 所以居安是不容否定的,但居安能否长久就看能不能思危了。谈到此,我们大概就 会想到古代一大串帝王的名字。比如说那个唐庄宗李存勖,也就是这个人引发了欧阳 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之慨叹。李存勖秉承父志,艰苦创业,历经无数 险难才得成帝王之业。如果历史就定格在他把大唐王旗插遍大地的那一刹那,那他绝 对是个可以比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优秀帝王。可惜,“事定犹须待阖棺”,李存勖 得到天下之后就英气全无,斗志顿消,终日沉溺于管弦,甚至任用伶人为官且让其居 于权位要职。他只顾逸豫而不念来时之危的后果就是身死人手,国破家亡,而且是一 世而亡,比秦隋还差劲。 其实唐庄宗之后又走他覆辙的人君比比皆是,历史不是大家所熟知的吗,有些例子 也就不用再一一列举了。 可以说,中华民族一直都不太成熟。直到新中国建立时,才有了一些成熟的味道。 当时筹备建国中的一件大事就是选国歌。现在都知道《义勇军进行曲》当选了。但当 时颇有争议的,一些人认为这首歌创作于抗日时期,歌中内容已经和时代相去甚远, 不宜当做国歌,尤其那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太过时了。但后来还是选 了这首歌,据说就因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歌词。因为它永远警戒着 我们要居安思危。因为灾难不是别人给的,而都是自己的逸豫造成的。 不知后人在仰望红旗冉冉升起,唱着“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之时,能否体 味先辈寓于其中的殷殷期望。倘能,中华民族才可能成熟。 【点评】 本文的亮点,在大处说,是将忧患意识这一古老话题放在一个民族是否成熟的高度 上来探究,并且认为是否有忧患意识就是一个民族是否成熟的标志。观点新颖富有启 发性。在小处说,是用发展的观点来分析李存勖这个人物的功过是非,其间画线部分, 大大增加了语言的辩证色彩。 【对点演练】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一段时间以来,“谣言”不断,从“女干部携巨款潜逃加拿大”到“艾滋病 患者滴血传播艾滋病”……网络谣言“四起”,而这些谣言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就如同一法律专家的比喻:一旦打开就无法再拧紧的水龙头。或许,谣言可以止 住,但带给社会的“阵痛”,却不会瞬间消逝。 对于谣言风起现象,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释你的看法, 而且文中必须含有发展的观点。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我们可以分析谣言风起的背景,或自媒体时代给舆论传播提供便利,而网络的虚拟 性则让人们对言语信息真实性的辨识变得艰难,所以传播异常活跃。其间自有发展的 观点,有古今的对比。也可以分析制止谣言的方法,过去提倡“谣言止于智者”,这 般常识,在古代信息不发达时,的确可以做到。可如今,信息技术如此发达,或许上 一秒事件才刚刚发出,下一秒便火遍网络了,此时,任何智者都是无力的,而道德自 律,也往往靠不住,毕竟,由于猎奇心态作怪,对一些无法辨别的事情,人们总会自 动扩散。于是我们便寄希望于法律,寄希望于法律对网络平台和谣言传播者的全面管 理和实质性管理。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