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现代文通透一类题:论述类文本阅读 1 道全息题+3 道演练题(附:答案) 用一道典型题演绎核心考点及所有核心题型 下面六道题,包含了论述类文本阅读选项所有的错误类型,细细钻研此题,大有 裨益。 我们以此题为母题,详解论述类文本的思维模型。在作答后面的子题时,请大家 将子题与母题相对照,在对照中修正认识、深化理解、构建模型。 【经典范例】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 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 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 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 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 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 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 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 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 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 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 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 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 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 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 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 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 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 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 “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 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 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编号:A00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1.答案: C。解析:A 项关系失当。该项使用了“如果……那么……”这个本来表示充分条 件的关联词,但“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这个条件,只是“不会留下‘乡痛’” 这个结果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换个角度说,“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 这个条件,只是“不会留下‘乡痛’”这个结果的“之一”条件,而非“唯一”条件。 所以用“如果……就……”表达即造成关系失当。B 项扩大范围,该项表述可在原文第 二段找到原点——“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此原点句说明,不是所有的 乡村记忆都应该保留的。所以,选项 B 的表述扩大了原文意思的范围。D 项关系失当。 该项对应的原文的表述为“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活化乡村记忆)配套”,可 知,乡村记忆是“主”,配套设施只是从属的物件,是“次”。反观选项 D 的表述, 明显的主次关系颠倒。 模型归纳: 此题中 AD 两项均属关系失当错误,即原文中两个句子本为某种关系,或者没有逻 辑关系,而在选项中被改变成另一种关系,或者强加某种关系。这类题主要考查理解 文本是否“严密”。由此,阅读文本时,就需边读边判断句间关系,作答时可以省时 高效。而 B 项扩大范围,主要考查理解文本是否“准确”。由此,阅读文本时,就需 边读边判断词语含义、范围、轻重、时态等,作答时省时高效。 (编号:A002)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不少乡村在城镇化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却使得“乡愁”无处安放, 导致人们对此产生强烈的担忧。 B.只要留住乡村物质文化记忆和非物质文化记忆,就能留住乡愁。 C.留住乡愁的问题,实际上就是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问题。 D.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就是呵护乡村记忆的重要手段。 答案:D。 解析:A 项程度过重,且发生时态变化。“强烈的担忧”程度过重。原文说“快速 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显示是一种推测,而选项却变成 了肯定表述。B 项关系失当,且范围失当。原文“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 个方面”,所以选项因缺少“主要”二字导致表述扩大范围。同时用“只要……就” 连接上下句,造成说法过于绝对。C 项缩小范围。原文“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 并活化乡村记忆”,选项用“就是”一词使得范围缩小。 模型归纳:A 项程度过重,B 项扩大范围,C 项缩小范围,都属于对理解文本是否 “准确”的考查。所以,阅读文本时,最好边读边勾画,边读边判断,勾画那些显示 语言“准确性”的词语,迅速同步判断其含义、范围、轻重、时态等。养成精细阅读 习惯,事半功倍。 (编号:A003)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 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答案:C。解析:该选项后半句“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无中生有。A 项内容“围 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文本主 体段落的内容分别是“保留乡村记忆”“呵护乡村记忆”“活化乡村记忆”,呈现出 鲜明的递进关系。B 项对应的区间是第二段。D 项对应原文第一段——是以第一段内容 为原点生发出来的。 模型归纳:此题考查“论证”,主要考点是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如 A 项中“逐层递进”考查了论证结构,C 项中“举例说明”考查了论证方法。此题选 项常见错误有:论点论据不匹配,论证方法解说错误,论点解说错误。 (编号:A004)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先总说,然后分别从留住、呵护、活化乡村记忆三个方面来论述,最后再 总说,属于典型的“总分总”论证结构。 B.第三自然段中用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举例,意在证 明“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这个观点。C.文章以城镇化过程中“乡愁可 能无处安放”为背景,提出了中心观点“留住乡愁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留住、呵护并 活化乡村记忆”。 D.文章提出中心观点后,层层递进展开论证,使用了举例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 方法。 答案:C。解析:A 项“总分总”说法错误。应是“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B 项 论据与论点不匹配,论点应该是“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 失去原有魅力”。D 项无中生有,文中没有使用类比论证。 模型归纳:此题选项三种错误,正是考查“论证”常见的三种错误:A 项属于论证 结构问题,B 项属于论点论据问题,D 项属于论证方法问题。 (编号:A005)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答案:B。解析:B 项张冠李戴。从原文看,“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 归属感”,是“呵护乡村记忆”的结果,而不是“活化乡村记忆”的结果。命题人故 意错位嫁接致使张冠李戴。A 项虽然使用了表示充分条件的“如果……就”,虽然条件 “留住乡愁”,不是结果“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的充 分条件,但是选项中有“有可能”三个字,就避免了说法过于绝对。C 项对应区间有“这 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D 项“能对乡村 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正确。 模型归纳:B 项的张冠李戴,即属“不严密”。由此看,只要紧紧把握论述类文本 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即可实现阅读文本的高效;紧紧把握论述类文本主要 考查理解是否“准确”“严密”的选项特点,即可实现判断正误的高效。 (编号:A006)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一些地方城镇化过程中存在软肋,所以我们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B.呵护乡村记忆的措施之一,就是为文化遗产传承人创造好的条件。 C.乡村记忆中的非物质文化记忆,都是与物质无关、与人们心理、情感等密切相 关的习俗等。 D.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答案:D。解析:A 项关系失当,强加因果关系。两个分句的意思文章都有,但二 者组合形成的因果关系,原文却没有。B 项偷换概念。原文是“传统技艺传承人”。C 项以偏概全。C 项以偏概全。其中“都是与物质无关”以偏概全。从原文看,有些非物 质文化记忆如“传统技艺”就与物质有关。以部分的特点代替该类事物“全部”的特 点,造成以偏概全。 模型归纳:B 项偷换概念,即属于理解的不“准确”。选项中的概念将原文的相应 概念,做了范围、含义等“偷换”,能看出“偷换”,即需理解“准确”。C 项的以偏 概全,常见三种情况:以部分之“偏”概整体之“全”;以个别之“偏”概一般之“全”; 以特殊之“偏”概普遍之“全”。 用 3 道典型题演练答题思维模型 建议作答时间:8 分钟。 高考备考,效率第一。为提高效率,请大家作答下面题目时,参照以下“高效三 步走”作答策略: 1.认真作答,验证模型 2.对照答案,强化模型 3 关联思考,深化模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第一步:认真作答,验证模型 研读上面《演绎模型》,理解精髓,认真作答下面题目,自觉使用并在使用中验 证答题思维模型。 新媒介是一把双刃剑,在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拓展人的行为能力以及提供各 种超感官体验时,其产生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每天各种无用信息占据人们的大量 时间,使人们非理性冲动增多,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淡薄,也更容易产生紧张和焦虑 情绪。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从媒体与受众两方面入手,积极寻求对策。 从媒体角度看,媒体可以利用信息智能匹配技术降低受众的信息接收成本。这 项技术以数据分析为依托,使信息更加智能化、个性化,从而与受众的需求相匹配。 比如,一些媒体机构根据用户个人需求方面的关键词、以往浏览的相关数据以及学历、 职业、爱好等特征信息,进行汇集、整理、跟踪和分析,并根据用户充值、消费、反 馈等数据信息,了解和掌握不同用户的个性化潜在需求,进行精准的信息推送。虽然 公司主要以推广自己服务项目为目的,但这种技术更注重用户的体验和选择,会大大 减少许多有意无意强加于受众的信息,从而降低了受众进行信息处理的时间成本,使 其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中接收自己需要的各种信息。这样的智能匹配模式会越来越精细 化、个性化和特色化。比如,有的技术可以根据手机定位,确定用户是在办公场所、 家里还是旅途中来推送合适的视听内容;还可以根据用户手机的睡眠模式、工作模式 等确定推送时间,以及根据某一信息关注度的高低确定是否推送。 从信息受众角度看,受众需要提高理性使用新媒介的能力。受众首先要提升自 己的媒介素养,即对媒介本身带来的危害及个人在媒介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持清 醒认识的能力。任何时候,受众都要保持对新媒介的主动权、选择权,不能被媒介技 术左右,而要学会组织与控制信息和技术。这种主动选择权是建立在一定的媒介素养 基础上的。除此之外,受众还需要加强法律、伦理道德、文化等方面的素养,能够准 确判断信息的是非利弊,并掌握好在新媒介上的话语行为的规范和尺度,从而将媒介 信息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既要推动媒介的技术革新,又要提升受众对信息的批判思考能力。只有 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使媒介技术真正为我所用,形成媒介与受众的良性互动。 (摘编自马慧茹 冶进海《理性面对新媒介的信息海洋》) (编号:B70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新媒介产生负面效应的原因是人们在信息海洋中没有获得主动权、选择权。 B.人们因无用信息泛滥而形成的非理性冲动,会导致紧张和焦虑情绪的产生。 C.信息智能匹配技术可以根据受众需求实现智能化、个性化信息的精准推送。 D.以推广服务项目为主要目的,决定了媒体很难真正注重用户的体验和选择。 (编号:B702)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以新媒介有着负面效应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减少新媒介负面效应的对 策。 B.全文围绕为何要理性地使用新媒介这一问题,从两个密切相关的角度来展开分 析。 C.文章的第二段举出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信息智能匹配技术的特点、优势以及发 展。 D.文章先提出新媒介快速发展带来的问题,接着分析解决方法,最后总结得出结 论。 (编号:B70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信息智能匹配技术的精准推送使受众得到好处,对此受众仍要保持清醒头脑。 B.信息智能匹配技术的持续发展,得益于手机、网络的普及和媒体的广泛应用。 C.缺少媒介素养的人,难以组织与控制信息,也肯定无法判断信息的是非利弊。 D.受众理性使用新媒介的能力不能提高,是媒介与受众形成良性互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步:对照答案,强化模型 作答完毕后,可对照答案认真反思。做错的题目,更需反思错误原因,以此强化 对答题思维模型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步:关联思考,深化模型 作答完毕并对照答案反思后,请将本题重点题目与“归纳模型”中相关题目做对 照,发现二者在考点、思维模型等方面的共同点或不同点,深化解题思维模型。 ▊演练 B701A 演绎 A002C 发现: ▊演练 B701B 演绎 A006A 发现: ▊演练 B702B 演绎 A004B 发现: 建议作答时间:8 分钟。 高考备考,效率第一。为提高效率,请大家作答下面题目时,参照以下“高效三 步走”作答策略: 1.认真作答,验证模型 2.对照答案,强化模型 3.关联思考,深化模型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第一步:认真作答,验证模型 研读上面《演绎模型》,理解精髓,认真作答下面题目,自觉使用并在使用中验 证答题思维模型。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如 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汉字是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 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清末民初以来,受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 根基一一汉字产生了怀疑。“汉字落后”论者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声称汉 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简化”;“儿 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比如 20 世 纪 80 年代,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 当前,汉字教育遇到两个挑战。一是外语教育的挑战。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 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 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二是信息化的挑战。随着信 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形神兼备的汉 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 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 言耸听。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 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 规律和特点。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我国汉字教学 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 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为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 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有的教学实验根 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探索“从字形讲字义,从 生活讲汉字”和“因形分类、因类施教”等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让学生对汉 字生爱恋、会思考,甚至实现以字养德。这类教学实验,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 加强汉字教育,除了不断创新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升全社会对 汉字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要把汉字教育提升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 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老的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才能 让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植根于一代代中国人心中。(摘编自王殿卿《汉字教育攸关文 化传承发展》) (编号:B80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汉字记录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进程与经验教训,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 础。 B.现在一些人鄙视汉语而重视英语,直接冲击和削弱了汉字教育,不利于文化传 承。 C.我国汉字教学将拼音的方法作为主要的方法,其实忽略了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 点。 D.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的创新,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从而实现以字养 德。 (编号:B802)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首尾呼应,论述了当下汉字教育的重要意义,对如何加强汉字教育提出了 建议。 B.文章引用 20 世纪 80 年代的一种观点,为证明那时对汉字产生怀疑的情况依然 存在。 C.文章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分析了汉字面临的危机,指出了加强汉字教育的必 要性。 D.文章第五段在论证汉字教学可借鉴传统汉字教学经验时,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 论证。 (编号:B80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如果我们不进行汉字教育而使用拉丁化文字,那么我们文明发展的根基必然被 动摇。 B.“汉字落后”论者、“汉字难学”论者与“儿童识字有害”论者都主张放弃汉 字教育。 C.探索汉字教学的新途径,既有益于国内的汉字教育,也有益于汉字在海外的传 播。 D.创新汉字教学法,提升全社会对汉字的重视程度,都有助于让古老汉字焕发新 生机。 第二步:对照答案,强化模型 作答完毕后,可对照答案认真反思。做错的题目,更需反思错误原因,以此强化 对答题思维模型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步:关联思考,深化模型 作答完毕并对照答案反思后,请将本题重点题目与“归纳模型”中相关题目做对 照,发现二者在考点、思维模型等方面的共同点或不同点,深化解题思维模型。 ▊演练 B801A 演绎 A006B 发现: ▊演练 B801D 演绎 A006A 发现: ▊演练 B802D 演绎 A004D 发现: ▊演练 B803B 演绎 A006C 发现: 高考备考,效率第一。为提高效率,请大家作答下面题目时,参照以下“高效三 步走”作答策略: 1.认真作答,验证模型 2.对照答案,强化模型 3.关联思考,深化模型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第一步:认真作答,验证模型 研读上面《演绎模型》,理解精髓,认真作答下面题目,自觉使用并在使用中验 证答题思维模型。 在率先掌握铜冶炼技术之后,华夏民族逐渐发展出闪烁着民族文化精神和鲜明 美学特质的金属艺术。 金属艺术熔炼着民族历史。《左传》记述,夏朝君主夏启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 鼎,刻以各州形胜之地和奇异之物,以一鼎象征一州,于是九州定鼎成为夏王问鼎天 下的标志。金属艺术凝聚着技术进步。汉代长信宫灯不仅外观精美雅致,更是一件科 学性、艺术性与实用性高度结合的艺术作品:灯壁可开合转向,以调节灯光的强弱和 方向;灯烟经执灯宫女铜像右臂进入中空的体内,再进入盛水的灯座中,避免污染空 气。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独特的艺术构思令人叹为观止。金属艺术也承载着文 化交流。唐代鎏金舞马衔杯银壶就是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的物证。汉代丝绸之路带来中 亚和西亚的金银器加工技术,与中原的技法交流融合,在唐代达到新的高度。得益于 精湛的捶揲技法,银壶上骏马的细节才能表现清晰,口鼻眼的轮廓、躯干的肌肉线条 都历历可见,形象呼之欲出。而皮囊形的壶身,显然是借鉴了游牧民族的器物形制。 能工巧匠们萃取了各民族的艺术精华,创造出国宝级艺术珍品。 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发展,我国古代金属艺术的工艺技巧日趋精湛,作品更加 注重装饰性,强调复杂的手工技法,艺术风格越来越华丽繁复。加之金属属于贵重材 质,特别是黄金和白银是古代稀有的材料,用金银等加工制成的金属艺术品,更是华 美珍贵的质料与精致繁复的技艺的结晶,具有市场和艺术的双重价值。工业革命的兴 起推动世界的现代化进程,科技的飞速进步、机械化大生产的普及使得各类金属制品 进入寻常百姓家,通信的发达和国际交往的频繁使得东西方艺术风格交流碰撞,追求 简洁、几何化的现代审美风格逐渐风靡。而对于传统手工艺价值的反思和对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保护也随之兴起,当代金属艺术在手工艺与机械工艺的碰撞之下应运而生。 当代金属艺术一方面重视体现传统手工艺的审美价值,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对 非完美的宽容、对过程的展示和对感性的释放;另一方面不断汲取机械工艺的优长, 将新材料、新技术引入金属艺术创作,使金属艺术创作的材质从传统拓展到各类合金 乃至综合材料,金属艺术工艺从传统发展到先进机械工艺乃至 3D 打印等。从这个意义 上来讲,当代金属艺术上承民族传统工艺的精神,下启独立审美表达、先进工艺技术 与国际融合创新的未来。(节选自王晓昕《熔古铸今话金工》,有删改) (编号:B90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夏启命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鼎,于是一鼎象征九州就成为夏王统治天下的标志。 B.汉代长信宫灯外观精美雅致,它的制作工艺和独特艺术构思至今仍然无法企及。 C.唐代鎏金舞马衔杯银壶萃取各个民族的艺术精华,它属于我国国宝级艺术珍品。 D.古代只有用金银加工制成的艺术品,才算质料华美珍贵与技艺精致繁复的结晶。 (编号:B902)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阐明了金属艺术发展意义,即熔炼民族历史、凝聚技术进步与承载文化交 流。 B.文章概括了我国古代金属艺术特征,指出工业革命兴起促进了当代金属艺术的 诞生。 C.文章分析了当代金属艺术的两大特征,既体现传统工艺价值又汲取机械工艺优 长。 D.文章先举例论证,继而对比论述古今金属艺术,最后进一步地论述当代金属艺 术。 (编号:B90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如果没有率先掌握铜冶炼技术,华夏民族发展独特的金属艺术就失去源头。 B.如果没有丝绸之路带来文化交流融合,唐代金属艺术就很难达到新的高度。 C.我国古代金属艺术追求作品装饰与技法复杂精湛,所以风格愈趋华丽繁复。 D.金属艺术创作只要引入新材料与新技术,其发展就可以突破传统限制。 第二步:对照答案,强化模型 作答完毕后,可对照答案认真反思。做错的题目,更需反思错误原因,以此强化 对答题思维模型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步:关联思考,深化模型 作答完毕并对照答案反思后,请将本题重点题目与“归纳模型”中相关题目做对 照,发现二者在考点、思维模型等方面的共同点或不同点,深化解题思维模型。 ▊演练 B901A 演绎 A006B 发现: ▊演练 B902D 演绎 A004D 发现: ▊演练 B903D 演绎 A001A 发现: 论述类文本阅读“演练模型”参考答案 一.新媒介 (编号:B701)1.答案:C。解析:A 项前半句“新媒介产生负面效应的原因”源于 原文第一段,后半句“人们在信息海洋中没有获得主动权、选择权”源于原文第三段。从 全文看,文章主要是从“媒体”和“信息受众”两大角度进行对策分析,因此,需要把对 策转换为问题或原因,即“从媒体可以利用信息智能匹配技术降低受众的信息接收成本” 可以转换为“受众的信息接收成本高”,从“从信息受众角度看,受众需要提高理性使用新 媒介的能力”转换为“受众使用新媒体缺乏理性”。所以,“新媒介产生负面效应的原因” 有两个,一个是“受众的信息接收成本高”,一个是“受众使用新媒体缺乏理性”,由此可 知 A 错。B 项因果关系失当。原文第一段说“每天各种无用信息占据人们的大量时间,使 人们非理性冲动增多,人际关系越来越淡薄,也更容易产生紧张和焦虑情绪”,这一句中“每 天各种无用信息占据人们的大量时间”是因,后面三者是果,且后面三者是并列关系,而 选项表述为因果关系,所以 B 项错误。D 项曲解原意,原文意思是媒体非常“注重用户的 体验和选择”以达到“推广服务项目的目的”,所以 D 错。 (编号:B702)2.答案:B。解析:A 项是对原文论证前提和指向性分析。立论前提 由原文第一段“新媒介在……同时,产生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可以推知;立论指向问 题解决策略,即,“减少新媒介负面效应的对策”。B 项表述错误。前半句“文章围绕着为 何要理性地使用新媒介这一问题”中“为何”概括错误,应该是“如何”。C 项是对论证方 法的分析。第二段有两处“比如”,即使用了举例论证方法;而两处举例论证所论证的内容 概括为“信息智能匹配技术的特点、优势以及发展”。由此可知 C 项正确。D 项是对原文论 证结构的分析。原文第一段提出新媒介发展的现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两个角度,中间两层 分别从“媒介的技术革新”和“受众对信息的批判思考能力”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一 段则作出总结,得出结论。 (编号:B703)3.答案:C。解析:C 项是说“缺少媒介素养”的对一个人在新媒介 时代可能有的结果,相关内容可以从第三段进行推断判断。C 项对推出的两大结果“难以 组织与控制信息”“肯定无法判断信息的是非利弊”表述过于绝对。 【关联思考,深化模型】参考答案 ▊演练 B701A 演绎 A002C 发现:均属缩小范围。但 A002C 只需关注到原文的“一 个重要措施”即可,B701A 则需要从原文二三段整体观照得知。 ▊演练 B701B 演绎 A006A 发现:均属关系失当中的因果关系失当。但 B701B 属 于将原文的并列关系表述为因果关系,而 A006A 则属于强加因果关系。 ▊演练 B702B 演绎 A004B 发现:B702B 属于对论证内容的概括错误,A004B 属 于对论证观点的对应错误。 二.汉字教育 (编号:B801)1.答案:C。解析:A 项偷换概念,该项将原文的“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偷换成了“中华民族”。原文第一段说“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 繁荣发展的根基”,可见,汉字并不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B 项曲解文意,原文 是“在汉语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并没有选项所说的“鄙视汉语”之意。D 项关系失当,原文中“产生兴趣”与“以字养德”是递进关系,不是因果关系或手段与目 的的关系。 (编号:B802)2.答案:D。解析:第五段没有引用论证,第五段中的“形、音、义” “因形分类、因类施教”等短语,只是因特定称谓而被加了引号。 (编号:B803)3.答案:B。解析:该项扩大范围,错在“都主张放弃汉字教育”。从 原文看,只有“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 【关联思考,深化模型】参考答案 ▊演练 B801A 演绎 A006B 发现:均属偷换概念。但 B801A 间接考查了主语承前 省略问题,较难;A006B 则属于种属概念的偷换。 ▊演练 B801D 演绎 A006A 发现:同属关系失当。B801D 是将原文的递进关系表 述成了因果关系,A006A 则属于强加因果关系。 ▊演练 B802D 演绎 A004D 发现:同属无中生有。均为论证手法的无中生有。 ▊演练 B803B 演绎 A002B 发现:均属扩大范围。 三.金属艺术 (编号:B901)1.答案:C。解析:A 项偷换概念,用“一鼎象征九州”偷换了原文 “以一鼎象征一州,九州定鼎”;B 项曲解文意,将原文“令人叹为观止”曲解为“至今仍 然无法企及”;D 项曲解原意,原文没有选项“只有……才”所示的句间关系。 (编号:B902)2.答案:D。解析:该项无中生有,错在“继而对比论述古今金属艺 术”,第三自然段论述我国古代金属艺术的特点与当代金属艺术产生的原因,二者不构成对 比关系。 (编号:B903)3.答案:D。解析:该项关系失当。“创作只要引入新材料与新技术” 这个条件,只是“其发展突破传统限制”的必要条件。换句话说,“创作只要引入新材料与 新技术”这个条件,只是“其发展突破传统限制”的“之一”条件,而不是“唯一”条件。 【关联思考,深化模型】参考答案 ▊演练 B901A 演绎 A006B 发现:均为偷换概念。A006B 属于用种概念偷换了属 概念,B901A 则属于因错接原意造成的偷换。 ▊演练 B902D 演绎 A004D 发现:均属无中生有。均为论证方法的无中生有。 ▊演练 B903D 演绎 A001A 发现:同为关系失当,均属条件关系失当。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