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11:《核舟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借助解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并积累文言词语。
2.抓住文体特点,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
3.把握说明对象“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特点,并能够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
析。
教学重点:同目标 1、3
教学难点:同目标 2
教学背景:
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预习,熟读课文,借助解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根据个
人遇到的疑难情况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流程:
活动一:学习《核舟记》,你遇到哪些疑难词句?
设计意图:
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收集学情,教学更具针对性。针对学生遇到的疑难词句,
教师组织学生采取同伴互助的方式予以解决。
“新”的文言现象,主要引导学生关注本文中的“文言数词”表达方式,该教
学重在引导学生聚焦文中的文言数词的相关语句,借助“思考探究四”,通过比较
分析,归纳文言数词的几种表达方式,积累文言常识。学生探究获取如下知识:
(1)数词+明细是常见方式,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数词+量词+名词”的表达方
式;
(2)数词与名词的搭配的两种用法。表达重点在名词,则采用“数词+名词”
用法;表达重点在数词,则采用“名词+数词”用法。(此处可引导学生推导出,古
汉语数词玉明祠组合,最后一个词语是强调对象。)
(3)数词整零之间加“有(又)”。
此教学活动最适宜采取“比较”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借助学生“课
时练”,检测疏通文意情况。
活动二:小组合作设计表格,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讨论:作者为什么不按照
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一一介绍?
建议你这样做:
1.完成如下表格,思考每一部分的介绍顺序,最后通盘考虑全文的介绍顺序。
位
置
介绍对象 介绍顺序
中
间
船
头
船
尾
船
背
2. 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核舟”的横截面图,根据图形,思考作者为什么按照中
间、船头、船尾的顺序介绍?
设计意图:
该教学内容是本课的教学难点,由于教师手头无“核舟”实物,学生缺乏直观认
识,这就需要搭建合理支架,让学生的思维具体化、可视化。化难为易,引导学生理
解作者介绍核舟顺序的匠心。该教学活动需要引导学生理解,介绍如此细小之物,观
察的认知顺序就是文章的介绍顺序,视觉最先注意哪里,就会先介绍哪里。因此这是
一种认知逻辑顺序。在介绍核舟船头的主体部分,先介绍“苏轼”再依次介绍黄庭坚
和佛印,这是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从船头到船尾,同样是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从
船的主体部分再到船背,既是空间顺序,也是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在此环节,教师需要追问:从文章结构上看,本文又是一种什么顺序?引导学生
理解,总体介绍王叔远的雕刻艺术,再具体介绍大苏泛赤壁的核舟,最后对核舟雕刻
的分类统计,总结赞美王叔远技艺。结构上呈现总分总结构。
活动三:魏学洢对王叔远核舟的总体评价是什么(王叔远雕刻工艺品的特点是什
么)?作者在文中是如何利用“大苏泛赤壁”的核舟表现这一特点的?
教学意图:
该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从深层次上理解分析王叔远核舟的“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特点。这就需要学生回归文本,从“因势象形”和“各具情态”上对文本分类细读。
此环节旨在纠正一个问题,好多资料上谈到核舟的特点都是“奇巧”“灵怪”。其实,
这是对文本的误读。根据文本不难理解,“奇巧”“灵怪”都是对王叔远雕刻技艺的
评价,而非对其核舟作品的评价。雕刻技艺与雕刻作品的特点是不能划等号的!“因
势象形”主要体现在:利用桃核中间最高部分,雕刻船舱;并且根据桃核的形状雕刻
竹叶,雕刻小窗、雕栏;窗扇雕刻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名句;利用船背“稍
夷”,雕刻题名、篆章等。“各具情态”体现在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上。比如苏轼
的“左手抚鲁直背”,黄庭坚的“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在此环节,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鲁直不搂着苏轼的肩?不仅提醒学生考虑“苏黄共阅一手卷”,两人的手各有
分工,而且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一动作背后反映出两人怎样的关系。同时还要引导学生
发挥想象,体会苏轼动作背后的心理和神态,揣摩黄庭坚“如有所语”的心理、神态。
佛印“卧坐”“矫首昂视”表现出僧人超凡脱俗、悠然自得的情态,符合泛舟赤壁的
心境。还有船尾的“横卧一船楫”符合“泛赤壁”的意境,虽是器物,同样具有情态。
舟子神态各异,性情不同;更是“各具情态”的表现。此环节,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体会作者描摹人物运用动词的简洁、形象、凝练的表达效果。
作业设计:
观察学校教学楼三楼、四楼楼梯间的两幅中国画,向同学们介绍画面内容。要求:
介绍顺序合理,总分总结构,不少于 400 字。
设计意图:
学以致用,学会用一定顺序描写画面内容,介绍“工艺品”。可惜校园没有雕塑,
只好“因势而教”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