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天壹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3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湖南省天壹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3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ID:652647

大小:88.5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1-04-0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天壹名校联盟。2021 年上学期高二年级三月联考试题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文化,通常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它的价值系统。而文化自信则是指一个民族基于对自 己民族文化的积极肯定、自觉珍惜而形成的一种对其坚守、传承和发扬光大的文化心理和行为取向。文化 自信就其内涵而言,包含两重含义:一是作为一种文化类型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质,二是作为这种文化类 型的文化主体的文化性格。这就是说,文化自信是一种文化类型的精神特质和文化主体的担当性格的有机 统一。 当然,作为统一的中华文化,它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同一种文化类型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合规律 性发展的文化之链,但是它又存在着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客体与主体的不同方面、不同内容和不同 性质的区分。因此,我们要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就必须对这一概念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整体把握和理性对待。 否则,就可能在所谓文化自信、繁荣文化的旗号下造成混乱。 那么,继承与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能不能重建我们的文化自信呢?这涉及我们民族的优秀传 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它自身的文化特质问题。事实上,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质就是 “自信”,它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信精神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它最初萌生时的神话传说中,就是以自信、 自强为精神特质的。人们所熟悉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等,不就充满了一种发奋而 自信的精神吗?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孟子、荀子就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精神理性化、理论化了。孔 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荀子则提出了“制天命 而用之”的命题,这些不正充满了一种一往无前的担当而自信的精神吗?宋儒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清时期王夫之的“六经责我开生面”,顾炎武的“天下 兴亡、匹夫有责”,以及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 无不是充满了一种无畏而自信的精神。 如果说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我们的着眼点要放在坚定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上,那么它的 落脚点和目标指向就应该放在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上。人是文化的主体,又是 文化的创造者。离开了作为主体的人,就无所谓文化,而任何优秀的文化也只能是海市蜃楼。因此,培养 和造就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才是我们要着实下功夫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唐凯麟《如何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 材料二: 《解放日报》副刊《朝花周刊》记者就“中国文化自信”这一主题专访了原文化部长、作家王蒙,以 下为访谈节选。 朝花周刊:您为什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必须面对的时代话题? 王蒙:中国的文化传统是活的传统,是与现代世界接轨的传统,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我们的文化 自信,包括了对自己文化更新转化、对外来文化吸收消化的能力,包括了适应全球大势、进行最佳选择与 为我所用、不忘初心又谋求发展的能力。 文化的高低分野,不仅代表着公民的个人素质,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彰显出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文明程度, 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因此,不论有多么困难,我们必须面对这个时代课题。 朝花周刊: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化?它和世界先进文化可否对接? 王蒙:中国文化有一种适应的能力,有一种变化发展的能力,既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又有所谓见贤思 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能力。也许,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古老,甚至也看到了中华文化的不够用,但是 我们还看到了中华文化的适应性,它有自我调整和自我更新的能力,有汲取和消化外来影响的能力。 现在我们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的国家有了巨大的发展,因 为对国家前途已经有了自信,所以才有了文化自信。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包括对传统文化中积极、优秀 的方面的自信,包含了我们对自己发展模式的自信,也包含了我们对自己文化的汲取能力、选择能力、消 化能力、调整能力、本土化能力以及识别能力、分析能力的自信。我们的文化不是一个脆弱的文化,不是 手指头一捅就破一个窟窿的,捉襟见肘、岌岌可危的文化。我们的文化是一个能够和世界对话和打交道、 能够既保持自己特色又不拒绝任何外来有益影响的文化。 朝花周刊:在全球化时代里,该如何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又怎样才能使中华文化始终焕发光彩? 王蒙: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奋斗历程的见证,更是今天中华民族固本开新的精神动力。全球化与 现代化冲击着我们的民族传统,有些人陷入到了深深的文化焦虑中。这种时候,更需要文化自信、文化定 力,更要勇于与善于实现引领、整合、包容、平衡与进一步提升,以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文化为主心骨, 积极构建生气勃勃、富有创新活力,又能够满足人民多方面精神需要的多彩多姿的文化生态格局。 我们中华民族确实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自信,这不是“老大帝国”的狂妄自大,这是建立在转 化与变革的举世瞩目、发展与创新的累累硕果之上的坚实自信。中华民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加坦然地 面对困难,化解矛盾。我们走过的道路让我们自信,我们创造的业绩使我们能够自信。文化自信是最根本 的自信,是由内而外的自信,是有定力的自信,是有凝聚力感召力的自信,是面向世界的自信。我们要以 文化自信、文化复兴,托起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创造我们的文化辉煌,助力于中华民 族的伟大复兴! (摘编自《专访王蒙:中国文化自信,是从善如流的自信》)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从文化特质和文化主体两个方面,分析了文化自信是文化特质与文化主体的有机统一。 B. 我们只有对“中华文化”这一概念有清晰明确的整体把握并理性对待,才能有效提升文化自信。 C. 人是文化的主体,是文化的创造者,我们提升文化自信的关键在于培养和造就具有文化自信的人。 D. 中华文化从不拒绝外来有益文化,中华文化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消化上。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现在能对接世界先进文化,还能在未来焕发光彩,这与其强大的适应性特质有关。 B. 中国人当前之所以前所未有的自信,是因为随着国家发展,所有中国人对中华文化有白内而外的自信。 C. 两则材料都以“文化自信”为话题,前者侧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后者侧重传统文化的更新与发展。 D. 两则材料对防范可能出现的虚假文化自信、繁荣文化的乱象以及消除某些人的文化焦虑具有现实意义。 3. 下列不属于我国文化自信表现的一项是( ) A. 《天天向上》在 1 月 3 日播出的“开年大戏”节目以传承中华传统戏曲文化为核心,以全新、趣味的方 式解读新时代传统曲艺艺术的传承发展,收获收视率三网第一、八个实时热搜的成绩。 B. 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一百多部的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一生致力于翻译事业,将《论语》《诗经》 《楚辞》《西厢记》《唐诗三百首》等经典作品翻译成英文和法文,获得海内外高度认可。 C. 时下,一些地方热衷于复建古城风貌,如开封复建宋都古城汴梁,襄阳市建设“射雕情侣”雕像;也有 人提议在原址重建网明园,再现这一“万园之园”杰出精美的建筑景群,重现昔日荣光。 D. 近年来,在大街小巷、公园景区,或是书店,总能看到束发盘髻、衣袂飘飘的汉服爱好者。天猫服饰等 机构发布的《2020 汉服消费趋势洞察报告》显示,近年来,汉服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 4. 材料一第三段采用了怎样的论证结构?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分析。 5. 作为文化主体,青年学生面对众多文化载体时,应当怎样做才能真正提升文化自信?请结合材料,提出 你的建议。 【答案】1. D 2. B 3. C 4. 材料一第三段采用总分结构,先以设问引出观点,然后按事理逻辑逐层分析。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引 用论证。举“夸父追日”等事例、引孔孟等言论都能恰切论证观点“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质就是 ‘自信’”。 5. ①通过各种途径、方式解读文化载体中蕴含的文化内涵。②准确辨析文化内涵中的精华与糟粕,区分善 恶美丑。③探究其承载的文化与时代、与世界先进文化的联系,更新转化,吸收消化。④提高文化反思与 省察意识,自觉继承与发扬优秀文化。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中华文化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消化上”错,材料二中为“我们还看到了中华文化 的适应性,它有自我调整和自我更新的能力,有汲取和消化外来影响的能力”。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中国人当前之所以前所未有的自信,是因为随着国家发展,所有中国人对中华文化有自内而外的自信” 因果关系分析错误,两者并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且材料二中有“全球化与现代化冲击着我们的民族传统, 有些人陷入到了深深的文化焦虑中”的说法。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C.文化自信不是复古,不是守旧。复建古城风貌、建设“射雕情侣”雕像、在原址重建圆明园都不是文化 自信得表现。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第三段采用总分结构,开头提出问题“那么,继承与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能不能重建我们 的文化自信呢?”先提出问题,进而分析,先宏观概括为“这涉及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 的文化类型,它自身的文化特质问题。事实上,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质就是‘自信',它是一种具 有高度自信精神的文化”。再结合实例具体说明:先列举神话传说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在它最初萌生时的 神话传说中,就是以自信、自强为精神特质的”;再列举儒家思想,“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孟子、荀 子就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精神理性化、理论化了”;然后是宋儒张载、明清时期王夫之、顾炎武、林则 徐,“这些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无不是充满了一种无畏而自信的精神”。 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如“人们所熟悉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等,不 就充满了一种发奋而自信的精神吗”,这是举例论证,还有引证,如“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孟 子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荀子则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举“夸父追 日”等事例、引孔孟等言论都能恰切论证观点“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质就是‘自信’”。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要提升文化自信,首先要了解这个概念,材料一的第二段说“因此,我们要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就必须对 这一概念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整体把握和理性对待。否则,就可能在所谓文化自信、繁荣文化的旗号下造成 混乱”,可以归纳出通过各种途径方式解读文化载体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要提升文化自信不代表盲目自信,首先要分别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和糟粕部分,材料一最后一段说“如果说 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我们的着眼点要放在坚定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上”,材料二倒数第二段 王蒙的讲话“以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文化为主心骨,积极构建生气勃勃、富有创新活力,又能够满足人民 多方面精神需要的多彩多姿的文化生态格局”,告诉我们要准确辨析文化内涵中的精华与糟粕,区分善恶 美丑。 提升文化自信不等于不接受外来文化,死守传统,材料二第三段说“中国的文化传统是活的传统,是与现 代世界接轨的传统,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我们的文化自信,包括了对自己文化更新转化、对外来文化 吸收消化的能力,包括了适应全球大势、进行最佳选择与为我所用、不忘初心又谋求发展的能力”,最后 一段说“我们中华民族确实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自信,这不是‘老大帝国’的狂妄自大,这是建立在 转化与变革的举世瞩目、发展与创新的累累硕果之上的坚实自信”,可见我们要探究其承载的文化与时代 和世界先进文化的联系,更新转化,吸收消化。 要提升文化自信还需要我们年轻一代去继承并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善于反思和自察,与时俱进,正如材料 二第六段王蒙所言“也许,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古老,甚至也看到了中华文化的不够用,但是我们还看 到了中华文化的适应性,它有自我调整和自我更新的能力,有汲取和消化外来影响的能力”,可见应提高 文化反思与省察意识,自觉继承与发展优秀文化。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年校庆 凌鼎年 班长史凡诗是上世纪 90 年代出国的,在美国混得不错,有车有房,有儿有女,属高级白领。由于父母 双亡,妹妹移民加拿大了,老家娄城没了近亲,也就少了牵挂。没有再回娄城。 时间过得很快,一晃在异国他乡生活了 20 来年了,前几个月,突然接到母校娄城中学的邀请,说今年 是娄城中学的百年校庆,希望他能大驾光临,恭逢盛会。接到邀请后,史凡诗兴奋了好一阵,回想起了当 年在母校的点点滴滴,不想还好,一想,那种乡情、乡愁立时漫上心头,恨不得立马回娄城,回母校看看。 史凡诗想,此次回去,总得为母校做点什么吧。自己虽然经济条件不错,给母校捐个一两万美金还是 没有问题的,但区区一两万美金实在不足以表达对家乡、对母校的那份情感,他想起低自己一届的项博彤 有多项专利,赚了不少钱,就问他愿不愿意回去参加母校百年校庆,为母校捐点钱。项博彤连想也没想, 说没有问题。 史凡诗与项博彤都是大忙人,但两人都放下手头所有的工作回国,且都带好了旅行支票。 母校的接待工作很细致周到,有专车到浦东机场来接他们。来到娄城中学,史凡诗与项博彤都傻了, 这是我们的母校吗?怎么完全变样了,当年那个校门口是不气派,但很有特色,特别是那两棵数百年的老 榆树,有好几个鸟窝呢,透出沧桑;那一排悬铃木,少说也有百年,怎么都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高高大 大的门楼,电动的不锈钢大门,一块硕大无比的花岗石横卧在校门内,镌刻着“勤学、拼搏、求实、向上”8 字校训。气派是气派,只是没有亲切感。来到校园内,更是找不着北,熟悉的口字楼、教育楼、图书馆都 不见了,史凡诗、项博彤都记得口字楼是学生宿舍,口字中间南北各立一块独峰的太湖石,分别刻有“博 学”、“笃志”,相当于校训。不知是恋旧还是没有与时俱进,反正他们都觉得原有的 4 个字,比现在校 门口的 8 字校训更有文化底蕴。当然,印象最深的是那条长廊,一个发券接一个发券,五六十个发券呢, 拍出的照片绝对有味道。还有风雨大操场呢?那可是清代时考秀才的地方,记得中学时,常常来这儿练单 杠、双杠、吊环,跳木马…… 史凡诗记忆犹新的是有一年冬天,难得下了一场少见的大雪,作为班长的他,与好几位爱锻炼的男同 学借了照相机,带了军大衣,来拍雪地肌肉照。史凡诗先让大毛站在风雨操场外,自己对好了焦距,算好 了距离,再把照相机给长脚,自己回到风雨操场,把衣服脱了,脱成光膀子,再把橄榄油抹在胸肌上,然 后披上军大衣,裹紧后,来到室外大毛站的位置,猛地把军大衣甩给大毛,长脚以最快的速度按下快门。 之后,一个接一个重复这个动作与程序,每个人都有一张雪地肌肉照。 项博彤最难忘的是校最北边的那条小河,在那儿,他第一次约了心仪的女同学去帮她复习,应付考试, 在书里还夹了纸条给她,虽然没有结果,回想起来毕竟十分的美好。懵懵懂懂的爱,不知算不算初恋?可 原来的小河填了,连影子也没有了。原来的老房子、老树都没有了,全是崭新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 大礼堂,学校的整个格局都变了,用时下的话就是“高大上”了。最关键的是,学生时代的信息已荡然无 存。 平心而论,这次娄城中学的百年校庆还是组织得非常好的,毕业于母校的佼佼者来了不少,可以说很 排场,还有隆重的开幕式以及精美的礼品。但与原来想象的太不一样了。史凡诗与项博彤得出的结论是: 学校不差钱,还需要我俩捐赠吗?两人摸着口袋里的旅行支票都不好意思拿出来。 在校友座谈会上,史凡诗拿出了专门整理后带回来的几张老照片,有当年的学生宿舍口字楼,有长廊, 有古老的风雨操场,有老榆树,有悬铃木上的那口铜钟,有口字楼的太湖石,有 600 年的古紫藤,有已故 老校长的照片,有“文革”时学校里的大字报、红海洋,有雪地里的肌肉照,这些照片被记者看到后,如 获至宝。校领导来与他商量,希望他把这些照片捐给校史室。史凡诗说:带回国的这些照片就是准备捐给 母校的。 项博彤有些失落,他问史凡诗:钱,还捐不捐? 史凡诗不知怎么回答他好。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凡诗觉得区区一两万美金实在拿不出手,也知道低自己一届的项博彤有多项专利,赚了不少钱,就联 系项博彤一起参加母校庆典。 B. 史凡诗与项博彤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母校的邀请,放下手头所有的工作回国,且都带好了旅行支票,表现 了两人对故乡和母校的感情。 C. 作者写母校重建后气派的校门,崭新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大礼堂等,隐含了对一味追求形式、 忽视内涵建设的社会现象的批评。 D. 看到口字楼那有两个太湖石,上面分别刻有“博学”、“笃志”4 个字,史凡诗、项博彤觉得这 4 个字 比校门口的 8 字校训更有文化底蕴。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把当年校园建筑的情况与现在校园建筑的情况形成对比,表明亲切感的消失,母校变化之大,文化 底蕴的消弱。 B. 文章多处运用了插叙的手法,其中插叙风雨大操场上拍雪地肌肉照的事情,表达了史凡诗对中学无忧生 活的怀念。 C. 校领导希望史凡诗把老照片捐给校史室的情节别有深意,意味着“不要割裂文脉,做好历史、文化传承” 意识的萌生。 D. 文章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写史凡诗与项博彤两人,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坐恍然 大悟的感觉。 8. 文中的史凡诗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9. 文章结尾看似淡淡一笔,却颇有韵致。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C 7. D 8. ①少年时代,积极活泼,青春洋溢,与同学拍雪地肌肉照。②工作之后,思念家乡,怀念母校,有念旧 情怀,怀念求学时的校园及校园生活。③知恩感恩,有回报母校的情怀,接到邀请,就想到要为母校做点 什么,最后把照片捐给母校。 9. 结尾和开头相呼应,小说结构完整,意味深长,发人深思:学校到底缺不缺钱?母校现在缺的到底是什 么?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进行原有历史、文化的传承?同时,如此结尾,也暗含了对母校大拆大建、铺张 浪费的委婉批评,以及对母校文化意蕴、美好感情的回归的呼唤与追寻。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史凡诗觉得区区一两万美金实在拿不出手”错,文中意思是“区区一两万美金实在不足以表达对家乡、 对母校的那份情感”。 B.项博彤是在史凡诗的邀请下一起回母校的,而非“接受了母校的邀请”。 D.“口字楼那有两个太湖石,上面分别刻有‘博学’、‘笃志’4 个字”是对过去的回忆,现在刻的是“勤 学、拼搏、求实、向上”。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 D.“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写史凡诗与项博彤两人”错,“他想起低自己一届的项博彤有多项专利,赚了不少 钱,就问他愿不愿意回去参加母校百年校庆,为母校捐点钱。项博彤连想也没想,说没有问题”,两人都 对母校有感情,文章并没有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写两人;“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 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的效果也分析错误,文章的波澜出现在学校已经不是他们怀念的学校。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考生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来概括史凡诗的人物形象。先看他年轻时拍雪地肌肉照的情景,“史凡诗先让大毛 站在风雨操场外,自己对好了焦距……之后,一个接一个重复这个动作与程序,每个人都有一张雪地肌肉 照”,可见少年时代的他积极活泼,青春洋溢; 移民美国工作后,“回想起了当年在母校的点点滴滴,不想还好,一想,那种乡情、乡愁立时漫上心头, 恨。不得立马回娄城,回母校看看”;回到母校后他很怀念当年的母校,“不知是恋旧还是没有与时俱进, 反正他们都觉得原有的 4 个字,比现在校门口的 8 字校训更有文化底蕴。当然,印象最深的是那条长廊, 一个发券接一个发券,五六十个发券呢,拍出的照片绝对有味道。还有风雨大操场呢……”,可见他思念 家乡,怀念母校,有念旧情怀,怀念求学时的校园及校园生活; 他想为母校做点什么,开始想捐钱,“史凡诗想,此次回去,总得为母校做点什么吧。自己虽然经济条件 不错,给母校捐个一两万美金还是没有问题的,但区区一两万美金实在不足以表达对家乡、对母校的那份 情感”;后来发现母校“不差钱”,于是捐赠了照片,“在校友座谈会上,史凡诗拿出了专门整理后带回 来的几张老照片……史凡诗说:带回国的这些照片就是准备捐给母校的”,可见他知恩感恩,有回报母校 的情怀,接到邀请,就想到要为母校做点什么,最后把照片捐给母校。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结尾段是写“项博彤有些失落,他问史凡诗:钱,还捐不捐?史凡诗不知怎么回答他好”,“捐钱”的想 法照应了开头,史凡诗“自己虽然经济条件不错,给母校捐个一两万美金还是没有问题的,但区区一两万 美金实在不足以表达对家乡、对母校的那份情感,他想起低自己一届的项博彤有多项专利,赚了不少钱, 就问他愿不愿意回去参加母校百年校庆,为母校捐点钱。项博彤连想也没想,说没有问题”,这个结尾和 开头相呼应,小说结构完整; 同时理解“史凡诗不知怎么回答他好”,为什么两人不知如何是好?因为母校似乎不缺钱,原来的门楼改 成了“电动的不锈钢大门”,气派的硕大无比的花岗石横卧在校门内,“原来的老房子、老树都没有了, 全是崭新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大礼堂,学校的整个格局都变了”,但是为什么两人反而感到失落? 是因为学生时代的记忆荡然无存,“口字楼、教育楼、图书馆都不见了”,还有“那条长廊”,“清代时 考秀才的”“风雨大操场”……这个结尾启发我们思考,学校到底缺不缺钱?母校现在缺的到底是什么? 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充满文化氛围的学校都被改造的面目全非了,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进行原有历史、 文化的传承?同时,如此结尾,也暗含了对母校大拆大建、铺张浪费的委婉批评,以及对母校文化意蕴、 美好感情的回归的呼唤与追寻。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中嘉祜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 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 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 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丘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配三十一人, 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 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 是外户不闭。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 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 市里不知。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 宦学昏嫁,一出其力。巩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 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 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曾巩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B. 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C. 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D. 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在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 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B. 通判在宋代指由知府任命的在知府身边负责辅佐知府处理政务的官员,掌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 狱讼、统兵作战等州府公事。 C. 阙出现于西周,在汉代普遍使用,是一种导引性的标志建筑,多设在城市、宫殿、祠庙、宅第等前方, 称为门阙。在文中则借指宫廷。 D.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西汉的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他博览群书,长于辞赋,是继司马相 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曾巩机智敏锐,文采出众。他十二岁就尝试写科举考试中的六道论题,提笔立成,文辞有气魄;二十岁 时,名声传播四方;写文章涉猎广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能超过他。 B. 曾巩治理有方,有勇有谋。任齐州知州时,他组织百姓侦察盗贼的行踪,相互援助,擒获盗贼;优待到 官府自首的盗贼葛友,给葛友提供吃喝、衣帽、车马、随从,从而离间盗贼。 C. 曾巩心系百姓,善体下情。他供应衣食住宿给那些因瘟疫而无法生活的士兵和百姓,给他们治病;在其 他地方官吏借征讨之机横征暴敛时,他并不惊扰明州、亳州、沧州的民众。 D. 曾巩孝顺父母,友爱手足。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 他独自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弟弟妹妹的读书、出仕和婚嫁都由他操办。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2)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14. 曾巩是如何对待周高的?曾巩为什么要这么做?请简要回答。 【答案】10. D 11. B 12. C 13. (1)这一年收成不好,曾巩估计常平仓的粮食不够来救济百姓,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邑来购 粮。 (2)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的吝,是说他勇于作为, 但吝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 14. 曾巩逮捕了周高,并依法对他进行了处置。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而他家族的能耐很大,可以影响 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不敢责问他。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百姓得以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 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受粟”是动宾结构,是“民”的谓语和宾语,应在“受粟”后断开;“不出田里”的主语也是“民”, 应在“不出田里”前断开;排除 AC;“种粮”是“贷”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 B。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 “由知府任命”错,且通判并不负责统兵作战。宋朝为加强控制地方而置通判于各州、府,辅佐知州 或知府处理政务,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等州府公事,须通判连署方能生效,并有监察官吏之权,号 称“监州”。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他并不惊扰明州、亳州、沧州的民众”错,原文为“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徙明、亳、 沧三州”,含义为: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部队突然聚集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街市里巷的百姓 都不知道。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本题得分点有:(1)“饥”,收成不好;“度”,估计;“赡”,救助。 (2)“轻”,看轻;“有为”,有作为;“改过”,改正过错。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曾巩是如何对待周高的,结合“巩取置于法”可知,曾巩逮捕了周高,并依法对他进行了处置。原因,结 合“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可知,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而他家 族的能耐很大,可以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不敢责问他。 参考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郡南丰县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尝试写科举考试中的六道论题,提 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刚到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认为很是奇异。嘉祐二 年考中进士。出京担任越州通判,这一年收成不好,曾巩估计常平仓的粮食不够来救济百姓,而乡间的百 姓,又不能都到城邑来购粮。于是他张贴告示告诉下属各县,劝说富人自行按实情报告粮食数目,共有十 五万石,让他们按照比常平仓稍高一些的粮价卖给贫民。百姓得以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 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任齐州知州, 他把迅速、严厉地打击奸邪和盗贼作为治理齐州政务的根本。曲堤周氏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 他家族的能耐很大,可以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不敢责问他,曾巩逮捕了他,并依法进行 了处置。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 曾巩调配了三十一个人,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多次查看、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 相互援助,每次出动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 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借给他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 曾巩表面上对他们很客气,实际上是想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聚众结党。从此,齐州的百姓连 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调到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驿站,都储存药 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 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 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部队突然聚集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街市里巷 的百姓都不知道。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曾巩有才名,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社会上不少人认为他 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这一时期,朝廷中的一批晚生后辈纷纷出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路过京城的时 候,神宗召见了他,慰劳问候很是尊宠,任命他为中书舍人。曾巩天性孝顺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 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他独自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弟弟妹妹们的读书、 求功名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 曾巩年轻时和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等到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就和 他逐渐疏远了。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德行、 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吝所以比不上扬雄。”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 曾巩说:“我所说的吝,是他勇于作为,但吝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梓州①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②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③,巴人讼芋田④。 文翁⑤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梓州:州名,治所在今四川,本诗中为李使君即将赴任之地。②树杪:树梢。③橦布:橦木花织成 的布,这里代指纳税。④芋田:蜀中产芋,当时为主粮之一。这句指巴人常为农田事发生讼案。⑤文翁: 汉景时为郡太守,政绩显著,见蜀地僻陋,即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两句互文见义,写梓州自然风光,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大树,到处是杜鹃啼声,既有视觉形象, 又有听觉感受。 B. 颔联紧扣蜀地山高林密、雨水充沛的特点,先描绘深山冥晦、晴雨参半的奇景,再绘出雨中山间道道飞 泉,悬空而下。 C. 颈联转写蜀中民情和物产,梓州的妇女家庭地位低下,整天织橦布;梓州民风刁蛮,人们常常为芋田发 生诉讼案件。 D. 全诗艺术构思新颖奇特,表面上无一句明提送别,实际上又紧紧围绕李氏即将赴任的梓州层层展开,结 构严谨缜密。 16. 从思想感情上看,这首送别诗与一般送别诗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回答。 【答案】15. C 16. 一般送别诗多是惜别,多关注游子的个人境况,多写离愁别恨,读后让人感伤。而 这首诗则是劝勉,劝勉友人要赶超先贤,为社会建功立业,诗中有着对于国家大事、民生疾苦、友人前途 的深切关心,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明快,读后令人振奋。 【解析】 【分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物产”错,应是“使君政事”。梓州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那里的妇女,按时向官府交纳用橦木花织 成的布匹;蜀地产芋,那里的人们又常常会为芋田发生诉讼。“汉女”“巴人”“橦布”“芋田”处处紧 扣蜀地特点,而征收赋税、处理讼案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职事。“妇女家庭地位低 下”“民风刁蛮”理解也不恰当,应是民风淳朴。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赠别之作,多从眼前景物写起,即景生情,抒发惜别之意。王维此诗,立意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因而一 上来就从悬想着笔,遥写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治今四川三台县)的自然风光,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令 人神往。首联从大处落笔,气势不凡;颔联则从细处着墨,承接尤佳。末两句“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是说,望你发扬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王维以此勉励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 要倚仗文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无所作为。联系上文来看,既然蜀地环境如此之美,民情风土又如此淳朴, 到那里去当刺史,自然更应当克尽职事,有所作为。整首诗寓劝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 而得体。 这首赠别诗不写离愁别恨,不作泛泛客套之语,却有对于国家大事、民生疾苦、友人前途的深切关心,情 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明快,读后令人振奋。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相》中,杜甫用“______,_____”两句浓缩了诸葛亮一生的政治经历、事业功勋,盛赞了他的大 智大忠。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通过“______,_____”两个四字句,写出了秦朝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 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 (3)在《虞美人》中,南唐后主李煜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____”点明抽象的本体,接着用“____”这样 一个比喻句来表现他的愁来得多、来得凶猛。 【答案】 (1). 三顾频烦天下计 (2). 两朝开济老臣心 (3). 鼎铛玉石 (4). 金块珠砾 (5). 问 君能有几多愁 (6).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频烦、鼎铛、砾”。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工(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场上几只黑色瘦胫的羊,正慢慢地啮着草,有一个孩子远远地跷脚躺着,悠然地嚼着一根长长的青 草。难得这么静的下午,我的脚步声和羊群的啮草声都清晰可闻。回头再看看那曲臂为枕的孩子,不觉有 点羡慕他那种“富贵于我如浮云”的风度了。几只羊依旧低头择草,恍惚间只让我觉得它们嚼的不止是草, 而是冬天里迸发的绿意,以及草场上无边无际的阳光。 偶抬头,只见微云掠空,斜斜地排着,像一首短诗,像一阕不规则的小令。看着看着,就忍不住发出 许多奇想。记得元曲中有一段述说一个人不能写信的理由:“不是无情思,绕青江,买不得天样纸。”而 现在,天空的蓝笺已平铺在我头上,我却又苦于没有云样的笔。其实即使有笔如云,也不过随写随抹,何 尝能尽情描绘造物之奇。至于和风劲草,大概本来也想低吟几句云的作品。只是云彩总爱反复地更改着, 叫风声无从传布。如果有人学会云的速记,把天上的文章流传几篇到人间,却又该多么好呢。 正在痴想之间,发现不但云朵的形状变幻着,而且云的颜色也奇异地转换了。半天朱霞,粲然如焚, 映着草地也有三分红意了。不仔细分辨,就像莽原尽处烧着一片野火似的。牧羊的孩子不知何时已把他的 羊聚拢了,村落里炊烟袅升,他也就隐向一片暮霭中去了。 18.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富贵于我如浮云”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在他看来,“三分建,七分养”,把路修好只是起点,后期高质量的养护与管理措施同样关键。 B. 要把重视基础研究的科学精神,与倡导大胆想象的艺术思维结合起来,化合成“奇妙结晶”。 C. 中石大地球科学学院在“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大学生读书节”阅读推广活动中获表彰。 D.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19. 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富贵于我如浮云。 B. 微云掠空,斜斜地排着,像一首短诗,像一阕不规则的小令。 C. 只是云彩总爱反复地更改着,叫风声无从传布。 D. 半天朱霞,粲然如焚,映着草地也有三分红意了。不仔细分辨,就像莽原尽处烧着一片野火似的。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18. A 19. C 20. “远远地”与“有一个孩子”对调 【解析】 【分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富贵于我如浮云”的双引号表示直接引用。 A.表示直接引用; B.表示特殊含义; C.表示特定称谓; D.表示否定和讽刺。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天样纸”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A.把“富贵”比喻成“浮云”,是比喻手法; B.把“微云”比喻成“短诗”“小令”,是比喻手法; D.把“晚霞”比喻成“野火”,是比喻手法; C.“云彩总爱反复地更改着,叫风声无从传布”,是拟人。 故选 C。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有一个孩子远远地跷脚躺着”语序不当,“远远地”不是修饰“跷着脚”的动作,而是修饰“孩子跷脚 躺着”。因此“远远地”与“有一个孩子”对调。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短视频时长一般在 15 秒到 5 分钟之间。 ① ,所以短视频展示出来的内容往往都是精华,符合用户 碎片化的阅读习惯,降低人们参与的时间成本。视频时长能控制在 15 秒,千万不要 17 秒,如果内容不精 彩,不在视频的前 3 秒抓住用户,后面就抓不住了。 各大短视频应用中, ② ,还可以给视频发布者私信,视频发布者也可以对评论进行回复。这加强 了上传者和用户之间的互动,增加了社交黏性。 原本只能靠专业摄像机才能录制视频,由于科技的进步,现在智能手机的普及与发展使得人们可以轻 松制作画质清晰的短视频。不会拍摄?像知乎、B 站、抖音等各大平台都有免费的拍摄教程,稍微学习一下, 你就能拍摄出还不错的视频短片。 ③ ?用抖音官方的剪辑 App——剪映,界面简洁、操作简单,里面还 有很多模板可以直接套用,实在不会操作的,就去抖音上关注几个教剪辑的账号,很快就能学会。 21. 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22. 根据上面的文段,请你指出文段从短视频哪三个方面阐释了各方面怎样的特点。每点不超过 15 个字。 【答案】21. ①因为时间有限 ②用户可以对视频进行评论 ③不会剪辑 22. ①短视频内容,短小精悍,注重质量。②短视频应用,互动强,社交黏度高。③短视频制作,简单便捷, 成本低。 【解析】 【分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前面说“短视频时长一般在 15 秒到 5 分钟之间”,后面说“所以短视频展示出来的内容往往都是 精华”,注意“所以”,可加这里应当填写原因,且与时间有关。据此可以写“因为时间有限”; 第二空,这里说的是视频应用,后面有“视频发布者也可以对评论进行回复”,可见这里是说“用户可以 对视频进行评论”; 第三空,后面说“用抖音官方的剪辑 App——剪映,界面简洁、操作简单”,可见这是解决不会剪辑的问 题,因此可以写“不会剪辑”。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第一段是说短视频的内容,抓住“短视频时长一般在 15 秒到 5 分钟之间”可概括出“短小精悍”;抓住“短 视频展示出来的内容往往都是精华”可概括出“注重质量”; 第二段是说短视频应用,抓住“这加强了上传者和用户之间的互动,增加了社交黏性”可概括出“互动强, 社交黏度高”; 第三段是说短视频的制作,抓住“由于科技的进步,现在智能手机的普及与发展使得人们可以轻松制作画 质清晰的短视频”,还可以学习拍摄和剪辑,可概括出“简单便捷,成本低”。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蔡勇斌因为 6 岁时的一次意外,近乎失明,但不用盲杖,不领政府的福利,不办残疾证,不做按摩师, 他成为国内第一批信息无障碍工程师,这个因为视力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受限的年轻人,借助读屏软件,对 着黑色的屏幕写下了一个又一个软件。网购、刷微博、逛贴吧、查股票行情……软件功能上百项,视障者 几乎可以在上面进行所有网络操作。 “有些人的确就是对盲人有刻板印象,”在蔡勇斌如今工作的信息无障碍研究会,他的同事王孟琦说, “他们就觉得盲人是不可能做出这种超出预期的事情。” “这个社会多一个推拿医生,绝对没有多一个信息无障碍工程师带来的价值大”,一位视障者如是说。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白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自强不息成就出彩人生 “每个人都在奋斗,人生只有一次,我不能浪费这仅有一次的生命,感谢时代,让我们有了平等参与、 平等对话的机会。”广东省自强模范、东莞市一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勇斌说。 6 岁时,因为一场意外,蔡勇斌双目失明。为了治疗眼疾,他不得不放弃学业。此后,蔡勇斌在家自学 电脑。2014 年,蔡勇斌进入深圳一家公益性机构参加工作,担任信息无障碍工程师,专为互联网产品提供 信息无障碍技术支持。2018 年,蔡勇斌辞去安稳的工作,创立东莞市一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蔡勇斌在创业中追寻“光明”,用他的自强不息成就了出彩人生。 自强不息是一个人信心、志气和勇气的结合,自古以来成大事者都是自强、自尊和自主的结合者。面 对困难和挫折,他们从来不会轻易向别人低头,也从来不会轻易与自己投降,他们只会一往无前的向前冲 刺,即使遍体鳞伤也在所不惜。万达总裁王健林就是这样一个自强不息的人,正因为他拥有这种百折不挠、 无惧无畏的品质,所以他才将万达带到了业内巅峰,他也将自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首富。 挫折并不是可怕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可能因为某种原因而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它是每个人都 无法避免的。挫折虽然会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烦恼和痛苦,但能使我们适应困难,经受挫折,得到锻炼, 适应社会能力。 挫折与成功只在一线之间。 英国杰出科学家霍金一生经历的挫折数不胜数。命运对霍金是非常残酷的,但霍金以顽强的毅力战胜 了挫折。21 岁时,年轻的霍金患上了罕见的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即卢伽雷氏症。医生说他最起码只能 活上 2~3 年,面对挫折,如果它对命运说,“算了,反正只能活一年了”也许他可能就这样碌碌无为地死 去。但面对挫折,他没有自暴自弃;面对疾病,他顽强地拼搏着,与疾病做着斗争。而且他还发表了科学 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发行量达到 1000 万册,他成为了大教授、科学家。医生称这是 医学史上的奇迹。 霍金也好,蔡勇斌也罢,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就出彩人生,就是因为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不管是 一个国家,一个企业,还是单独的某一个人,都应该讲究自强,讲究不息。因为只有如此,一个人才能实 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一个企业才能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一个国家才能强大到不受欺辱。 我们都应该向蔡勇斌学习,用自强不息,成就出彩人生。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本则材料可以多角度分析提炼观点。如①可能与不可能。打破对盲人的刻板印象,把一个个“不 可能”变成可能,点亮盲人的互联网世界,这是多么困难的事情!但蔡勇斌做到了。古人云,天下事有难 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也。但是,成功是不多么的不容易。看别人成功总是那么轻松,当事人肯定会说 “鬼知道我经历了什么”!②难与易。蔡勇斌双眼失明,但不用盲杖,不领政府的福利,不办残疾证,不 做按摩师,如此强大的心灵,必然会引领他走上不同寻常的道路。能在黑色的屏幕前坐上“超过 24 个小 时”,如此坚韧的毅力,顽强的意志,刻苦的精神,也是化难为易,变不可能为可能的不二法门。③人生 价值。“这个社会多一个推拿医生,绝对没有多一个信息无障碍工程师带来的价值大”,尽管职业无贵贱, 但这位视障者所言极是。因为中国是世界上盲人最多的国家,能享受互联网便捷生活的还不到 1%。对于盲 人来说,互联网不仅是娱乐消遣,更是手脚和眼睛。如何让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大化,蔡勇斌用行动作了诠 释。 【立意】1.勇敢去做,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奋斗的脚步; 2.用坚毅与顽强化难为易; 3.追求人生的最大价值。 【素材】1. 他失明后,亲戚们都认为他以后一生都要接受别人的帮助,就跟他哥哥说:“以后父母老了, 照顾不了他了,你就帮忙照顾照顾,让他有饭吃,有地方住。” 听到这些话后,勇斌更加发奋自强,努力 学习编程。他 13 岁时到深圳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学前班,从加减法开始学起。后来初中毕业之后,他面 临择校的问题,因为他觉得“世界很大,活法很多,盲人不应该只有按摩和声乐这两条路走”,他没有选 择盲人技能学校,而是到了青岛一所专收盲人的普通高中就读。 2. 虽然有老师领路,但蔡勇斌的编程学习之路却并不顺利。因为看不见,很多的代码蔡勇斌都要靠背诵来 识记。有时候要写一小段程序,蔡勇斌却不得不把所有的代码背诵下来,不仅为了查找方便,更多的时候 还为了修改时不需要别人帮助就可以自己更正。除了这些,因为很多编程书籍没有盲文版的原因,蔡勇斌 只好花高价钱请人把编程书籍翻译成声音版的再学习。就这样,靠着不懈的坚持,蔡勇斌不仅熟记了几百 万字的程序代码,还自学会了 C 语言,VB 等多种高难度的编程语言。 3. 人生把握在自己的手里,也许我们有时只为了漂泊而选择了风雨兼程的人生,但只有我们走过,那里总 会有我们曾经留下的足迹,而我们的歌声也会在那里回荡。人生,有平直的大道通天,也有羊肠小路的迂 回;有大江东去的豪迈,也有小桥流水的优雅。不论怎样,我们要追求属于我们的人生,即使前方有荆棘 坎坷,既然选择了远方,只顾奋勇前行,因为那里有我的梦。尝到了酸甜苦辣,经过了阳光后的风雨即是 人生的一部历史。活着就要有自己的性格。追求属于自己的人生,那是精彩。追求自我,那是辉煌。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