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海南附属中学 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第四次月考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满分 150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稻米传说
文慧
谁是稻米的最早训化者?对于这一问题曾一度众说纷纭。最早认为水稻栽培起源于印度,学说的提出
者是来自瑞士的植物学家阿方斯·德康多尔。他是第一位系统研究栽培物种起源的学者,1882 年著有《栽
培植物的起源》一书。虽然他也曾提过,在公元前 2800 年左右的中国,水稻作为“五谷”之一很有可能已
经被种植,但因为在印度被发现的栽培品种更多,所以彼时流行将印度定为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心。直到 1917
年,中国南方各地发现的稻种数量已经与印度不相上下,水稻原产于中国的发声就开始日益响亮起来。20
世纪 70 年代,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发现的 7000 年前人工栽培稻遗址备受瞩目。一方面,它推翻了中国稻
米由印度传入的说法,证明中国才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另一方面,人们发现早期的中国在黄土
高原地区农耕文明发源较早的同时,其南方也开始早早萌芽了自己的农业文化。2011 年,美国圣路易斯华
盛顿大学与纽约大学合作开展了一项水稻 DNA 基因研究。研究表明,栽培水稻的起源时间大致在公元前 8500
年前,地点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在这里,野生稻米被驯化为粳稻,中国的粳稻随后由商人和农民传到印度,
与恒河流域的野生稻杂交之后变成籼稻,后又传回中国。由此,中国水稻种植起源说算是铁板钉钉,华夏
祖先才是最早驯化野生稻的人。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为稻米种植带来勃勃生机。跟随北方移民一起南下的,还有他们
先进的种植技术,这些技术与南方的湿润气候与丰厚土壤一拍即合,大片蛮荒之地变成万良国。经过隋、
唐五代到宋朝的不断经营和开发,江南的稻米逐渐成为维系国力的最重要因素。
可以说,中国稻米的栽种史是一部经济和文明的发展史。从人ロ历史数据来看,北宋以前中国人口数
量从未超过 6000 万,与之对应的,是从商周时期到汉唐时期中国北粟南稻,粟居首位、稻居其次的格局。
而伴随中国历史上几次人口南迁带来的南方土地开发,稻的地位开始超越粟。特别是从十一世纪起,源自
越南的占城稻传入中国,与本地的晚稻配合成为双季稻,大大增加了南方稻米的产量,南宋人口也迅速突
破亿的大关。随着历史进程中人口的迁徙和流动,以稻米为基础的长江文明与黄河流域的粟作文明交相辉
映,前者逐渐发展出了繁荣的稻米文明。到了清朝末年,南方经济超越北方,国内人口也达到了 4 亿多。
在这些重大转变的背后,稻米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
作为稻米的故乡以及最大的稻米产区,中国的稻作技术和稻米文化影响了世界。大约 3000 年前开始,
稻米从中国出发,向北传递到朝鲜,向南影响至越南,2000 年前东传到了日本。中国稻米穿越崇山峻岭、
漂洋过海,随后陆续传播到西亚、欧洲等地,最终形成了日本学者渡部忠世所说的“稻米之路”。在过去
的几千年里,稻米之路不仅为许多民族带去了食粮,更影响了这些国家人们的饮食习惯、生活习俗,在这
个过程中,稻米将中国和整个亚洲连接到一起,最终塑造出独特的“稻米文化圈”。
(有删改)
1. 下列有关水稻种植起源认定过程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恒河流域最早出现籼稻,瑞士人阿方斯・德康多尔提出水稻栽培起源于印度。
B. 当在中国南方发现的稻种数量与印度不相上下时,中国水稻种植起源说呼声渐响。
C. 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村人工栽培稻遗址证实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D. 通过水稻 DNA 基因研究,科学家确认中国长江中下游一带是水稻种植的起源地。
2. 下列对中国水稻种植历史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南迁移民带来的先进种植技术与南方合适的气候、土壤相结合,推动了水稻种植。
B. 伴随着南方土地开发,粟居首位、稻居其次的格局发生改变,稻的地位开始超越粟。
C. 越南占城稻与南方本地晚稻配合成双季稻,使稻米产量与宋朝人口数量大幅增长。
D. 清朝末年,得益于水稻种植的推动,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稻米文明取代了粟米文明。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公元前 2800 年左右的中国,水稻作为“五谷”之一很有可能已经被种植,这一说法是植物学家阿方
斯・德康多尔提出的。
B. 世界上第一位系统研究栽培物种起源的学者是瑞士的植物学家阿方斯・德康多尔,他著有《栽培植物的
起源》一书。
C. 20 世纪 70 年代,河姆渡村发现的 7000 年前人工栽培稻遗址,证实了南方农业文化早就开始萌芽了。
D. 在余姚县河姆渡村,野生稻米被驯化为粳稻,中国的粳稻随后由商人和农民传到印度。
4. 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是( )
A.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随之一起南下的还有他们先进的种植技术,这为稻米种植带来勃勃
生机。
B. 经过隋、唐、五代到宋朝的不断经营和开发,江南的稻米逐渐成为维系国力的最重要因素。
C. 随着历史进程中人口的迁徙和流动,形成了长江流域的稻米文明与黄河流域的粟作文明交相辉映的局
面。
D. 中国稻米栽种史可以说也是一部经济和文明的发展史。
5. 请简要梳理稻米的传播之路。
【答案】1. A 2. D 3. D 4. A
5. 公元前 8500 年前,水稻栽培起源于中国;随后传到印度,后来印度籼稻又传回中国;3000 年前开始传
到朝鲜;3000 年前开始传到越南,11 世纪起越南占城稻传入中国;2000 年前传到日本;随后陆续传到西亚、
欧洲等地。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A.因为恒河流城最早出现籼稻,瑞士人阿方斯•德康多尔提出水稻栽培起源于印度。
“因为……”错误,由第一段“但因为在印度被发现的栽培品种更多,所以彼时流行将印度定为栽培水稻
的起源中心”可知,并非是因为最早出现籼稻,而是因为被发现的栽培品种更多。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D.“稻米文明取代了粟米文明”错误,倒数第二段说的是“随着历史进程中人口的迁徙和流动,以稻米为
基础的长江文明与黄河流域的粟作文明交相辉映,前者逐渐发展出了繁荣的稻米文明”,二者交相辉映,
不存在“取代”一说。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文章内容的能力。
D.“在余姚县河姆渡村,野生稻米被驯化为粳稻”错误,第一段说的是“研究表明,栽培水稻的起源时间
大致在公元前 8500 年前,地点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在这里,野生稻米被驯化为粳稻”,并非“在余姚县河
姆渡村”。
故选 D。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随之一起南下的还有他们先进的种植技术,这为稻米种植带来勃
勃生机”错误,选项中“这”指代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随之一起南下的还有他们先
进的种植技术”,而文章倒数第三段说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为稻米种植带来勃勃生
机。跟随北方移民一起南下的,还有他们先进的种植技术”,文中“为稻米种植带来勃勃生机”的是“中
国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
故选 A。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题干要求简要梳理稻米的传播之路。
首先要到文中找到稻米传播的内容,然后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概括。
如第一段“研究表明,栽培水稻的起源时间大致在公元前 8500 年前,地点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这是说公
元前 8500 年前,水稻栽培起源中国,之后“由商人和农民传到印度,与恒河流域的野生稻杂交之后变成籼
稻,后又传回中国”,传到印度,杂交之后变成籼稻,又传回中国。
如最后一段“大约 3000 年前开始,稻米从中国出发,向北传递到朝鲜,向南影响至越南,2000 年前东传到
了日本。中国稻米穿越崇山峻岭、漂洋过海,随后陆续传播到西亚、欧洲等地,最终形成了日本学者渡部
忠世所说的‘稻米之路’”,这是说 3000 年前传到朝鲜,传到越南。
如第三段“特别是从十一世纪起,源自越南的占城稻传入中国,与本地的晚稻配合成为双季稻,大大增加
了南方稻米的产量”,这是说越南占城稻传入中国;2000 年前传到日本,之后又传到西亚、欧洲等地。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吉祥如意
郭文斌
五月是被香醒的。娘一把揭过捂在炕角瓦盆上的草锅盖,一股香气就向五月的鼻子里钻去。五月就醒
了。五月一醒,六月也就醒了。五月和六月睁开眼,面前是一盆热气的甜醅子。娘说,看今年这甜醅发的,
就像是好日子一样。五月把舌头伸给娘,说,让我尝一下。娘说,还没供呢,端午吃的东西可是要供的。
五月和六月就呼地一下子从被筒里翻出来。
等他们洗完脸,爹和娘已经在院子里摆好了供桌,甜醅子和花馍馍已经端到桌子上了,在蒙蒙夜色里,
有一种神秘的味道,仿佛真有神仙在等着享用这眼前的美味呢。
爹向天点了一炷香,往地上奠了米酒,无比庄严地说: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
黄/这儿吉祥/那儿吉祥/处处都吉祥……
爹念叨完,带领他们磕头。六月不知道这头是磕给谁的,但他觉得跪在地上磕头的这种感觉特别美好。
供完,娘说先垫点底,赶快上山采艾。说着给他们每人取了一碗底儿。娘说上山采艾时必须吃一点供
品,能抵挡邪门歪道呢。甜醅子是被莜麦酵的,光闻着就能让人醉。花馍馍也让人不忍心一下子咽到肚里
去。接着,娘给他们绑花绳,说这样蛇就绕着他们走了。又给他们的口袋里插了一根柳枝,有点全面武装
的味道,让六月心里生出一种使命感。
五月和六月在端午的雾里走着。六月看着姐姐五月手里的香包,眼里直放光。六月的手就出去了,他
把香包举在鼻子上,狠命地闻。五月看见,香气成群结队地往六月的鼻孔里钻,心疼得要死,伸手要去夺,
六月忙把香包送到她手上。五月盯着六月的鼻孔,看见香气像蜜蜂一样在六月的鼻孔里嗡嗡嗡地飞。五月
把香包举在鼻子前面闻,果然不像刚才那么香了。再看六月、六月的鼻孔一张一张,蜂阵只剩下一个尾巴
在外面了。嗨嗨,五月被六月惹笑了。
六月知道,五月今年已经试手做了两个香包了。娘说,早学早惹媒,不学没人来。五月就红着脸打娘。
娘说,女靠一个巧,巧是练出来的。五月就练,一些小花布就在五月的手里东拼拼西凑凑。
但很快六月就忘了这个问题,因为他看见了蛇。五月既迅速又从容地移到六月身边,把六月抱在怀里。
六月说,我们不是绑了花绳儿了吗,不是吃过供过的花馍馍了吗?五月说,娘不是说只要你不伤蛇蛇就不会
伤你吗?
六月说,娘不是说真正的蛇只在人的心里吗?这样说着时,那圆开始转了,很慢,又很快。当他们终于
断定,它是越转越远时,五月和六月从对方身上,闻到了一种香味,一种要比香包上的那种香味还要香一
百倍的香味。
娘教五月如何用针,如何戴顶针。五月第一次体会到了往布里顶针的快乐,把两片布连成一片的快乐。
五月缝时,六月趴在炕上看。五月的针就不防滑脱,顶到肉里去,血就流出来。五月疼得龇牙咧嘴。再看
娘手中的针,怎么就那么服帖呢?
山顶就要到了,五月和六月从未有过地感觉到“大家”的美好。即使那些平时憎恶的人看上去都是那
么可爱。
五月和六月到了山顶。太阳从东山顶探出头来,就像一个香包儿。上山采艾的人们就像听到太阳的号
令似的一齐伏在地上割艾了。五月说,这艾就要趁太阳刚出来的一会儿采,这样采到的艾既有太阳蛋蛋,
又有露水蛋蛋。这太阳蛋蛋是天的儿子,露水蛋蛋是地的女儿,把他们两人占全时,オ叫吉祥如意。六月
奇怪姐姐怎么把太阳和露水说成蛋蛋。蛋蛋是娘平时用来叫他们的。六月蹲下来,拿出篮子里的刃子准备
采艾。但是六月却下不了手。一颗颗玛瑙一样的露球蛋被阳光一照,像是一个个太阳崽子。六月ー下子明
白了姐为什么要用蛋蛋来称呼太阳和露珠。一刃子下去,就会有好几个太阳蛋蛋死掉。
六月还是下不了手。姐姐又笑了,说,你觉得它们可怜,可以先把它们摇掉啊,让它们躺到地里慢慢
睡去。这一摇,又把六月的心摇凉了,让六月看见了一个个美的死去原来是这样简单的一件事。他第一次
感到了这美的不牢靠。而这些美死去的,却是他的一只手。六月第一次对自己开始怀疑起来。六月开始采
艾。采着采着,就把露珠儿和手的问题都忘了。他很快沉浸到另外一种美好中去,那就是采。刃子贴地割
过去,艾乖爽地扑倒在他的手里,像是早就等着他似的。六月想起爹说,采艾就是采吉样如意,就觉得有
无数的吉祥如意扑到他怀里,潮水一样。
一山的人都在采吉祥如意。
多美啊。
现在,六月和五月每人抱着一抱艾,抱着整整一年的吉祥,走在回家的路上,走在端午里。他们的脚
步把我的怀念踩疼,也把我心中的吉祥如意踩疼。
(有删节)
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爹向天上香,往地上祭米酒,并且极其庄重地说了祝词,显示了人们对天地及其孕育的万物的虔诚祈颂
以及仰慕和敬畏。
B. 发好的甜醅“就像是好日子一样”,花馍馍“不忍心一下子咽到肚里去”,小说对美好生活的着意展示,
表现了人们对其之珍视。
C. 小说结尾“也把我心中的吉祥如意踩疼”,“疼”中有对淳朴民俗的眷恋,有对童真心灵的赞美,也隐
含着对传统迷信的反思。
D. 文章借“端午节”这面传统节日的镜子,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洞见传统文化内在意蕴的窗子,即“吉祥如
意”的美好祈福和祝愿。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小说开篇“五月是被香醒的”,用一个“香”字揭开了端午节民俗风情的喜庆序幕,也奠定了整篇作品
诗意基调。
B. 五月、六月“抢香包”的情节,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表现了孩子对美好的热爱,也为下文写“缝香
包”的情节作了铺垫。
C. “五月疼得龇牙咧嘴。再看娘手中的针,怎么就那么服帖呢?”同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写出
了五月用针的生涩。
D. 本文语言充满生活气息,既符合人物身份,又富有情趣。如“太阳蛋蛋”“露水蛋蛋”虽是口语化的语
言,却形象生动。
8. 小说中写五月和六月遇到蛇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小说在叙述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B
8. ①掀起了姐弟俩采艾途中的波澜,又呼应了前文吃供品辟邪、戴花绳防蛇的情节。②五月“既迅速又从
容地移到六月身边,把六月抱在怀里”,表现了姐姐对弟弟的爱护。③“只要你不伤蛇蛇就不会伤你”“真
正的蛇只在人的心里”,体现了作者对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坚守纯真、美好人性的呼吁。
9. ①以儿童视角叙述,写出儿童对于民俗民情的感受和纯真无邪的心理,很好地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②现实与回忆穿插的叙述手法。在采艾途中,穿插了对五月缝香包的回忆,丰富了小说内容,也舒缓了情
节节奏。③以做甜醅上供、戴香包、绑花绳、上山采艾等端午民俗活动为叙述内容,极具地域传统特色。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思想内容的能力。
C.“也隐含着对传统迷信的反思”错误。小说结尾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的诗意守护和对人性本真的温情呼唤,
并未表现“对传统迷信的反思”。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小说艺术特点的能力。
B.“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错误,结合“伸手要去夺,六月忙把香包送到她手上。五月盯着六月的鼻孔,
看见香气像蜜蜂一样在六月的鼻孔里嗡嗡嗡地飞”来看,此处使用比喻,但无夸张手法。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小说中写五月和六月遇到蛇的情节的作用。这是一道作用题,小说中情节的作用主要有:①
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②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包括揭示的人物心理);③对表现主题的作用;④给读者的感
受,即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
就本题来看,文中提到“但很快六月就忘了这个问题。因为他看见了蛇。五月既迅速又从容地移到六月身
边,把六月抱在怀里。六月说,我们不是绑了花绳儿了吗,不是吃过供过的花馍馍了吗?五月说,娘不是
说只要你不伤蛇蛇就不会伤你吗”“供完,娘说先垫点底,赶快上山采艾。说着给他们每人取了一碗底儿。
娘说上山采艾时必须吃一点供品,能抵挡邪门歪道呢。甜醅子是被筱麦酵的,光闻着就能让人醉。花馍馍
也让人不忍心一下子咽到肚里去。接着,娘给他们绑花绳,说这样蛇就绕着他们走了”,这是设题的内容,
遇蛇这个情节在小说平稳的叙述中陡起波澜,增加了文章的波折,同时从与上下文情节的关系看,呼应了
前文吃供品辟邪、戴花绳防蛇的情节。
从人物形象看,五月看到蛇时,“既迅速又从容地移到六月身边,把六月抱在怀里”,表现了姐姐对弟弟
的爱护。
从主题看,“六月说,娘不是说真正的蛇只在人的心里吗……它是越转越远时,五月和六月从对方身上,
闻到了一种香味,一种要比香包上的那种香味还要香一百倍的香味”,作者借助人物之口表明自己对人和
自然关系的态度,体现了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对纯真、美好人性的坚守。
综上分析,本题从情节、人物、主题这些角度分点回答。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小说的叙述特点,一般可从叙述视角、叙述方式、叙述内容、叙述人称、叙述语言等角度分析。小说的叙
述视角有两层含义,一是叙述者的叙述视角,也就是作者的叙述视角;一是人物的叙述视角,即小说中的
人物的叙述视角。前者,主要表现为人称的变化,即第一、二、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后者,就是小说中从
某一人物角度看人看事。小说的叙事视角的选取,同样是为情节、人物、主旨服务,解答时要扣紧这几点;
还要注意叙事角度的选取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接受与联想,更好地调动读者的参与感受。
就本题来看,“五月是被香醒的。娘一把揭过捂在炕角瓦盆上的草锅盖,一股香气就向五月的鼻子里钻去。
五月就醒了。五月一醒,六月也就醒了。五月和六月睁开眼睛,面前是一盆热气腾腾的甜醅子”可知,在
叙述角度方面,故事以五月和六月两个孩子的视角来写,即儿童视角叙述,写出了儿童对于民俗民情的感
受和纯真无邪的心理,也很好地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娘教五月如何用针,如何戴顶针。五月第一次体会到了往布里顶针的快乐,把两片布连成一片的快乐。
五月缝时,六月趴在炕上看。五月的针不防就滑脱,顶到肉里去,血就流出来。五月疼得龇牙咧嘴。再看
娘手中的针,怎么就那么服帖呢”可知,在叙述方式方面,本文采用了顺叙中插叙的方法,将现实与回忆
进行穿插,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使小说的节奏更加舒缓。
“等他们洗完脸,爹和娘已经在院子里摆好了供桌,甜醅子和花馍馍已经端到桌子上了,在蒙蒙夜色里,
有一种神秘的味道,仿佛真有神仙在等着享用这眼前的美味呢。爹向天点了一炷香,往地上奠了米酒,无
比庄严地说: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吉祥/那儿吉祥/处处都吉祥……”可知,
在叙述内容方面,文章以做甜醅暗示了故事发生在西北地区,生动地再现了端午的民俗活动,内容极具地
域特色。
考生可以结合这些方面分析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建元..六年,拜番阳令唐蒙为郎中将,将千人,食重万余人,从巴蜀筰
关入,遂见夜郎侯多同。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
柯江。使司马相如以郎中将往喻,皆如南夷..,为置一都尉,十余县,属蜀。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
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
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于是天
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至滇,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西十余辈。
岁余,皆闭昆明,莫能通身毒国。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
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使者还,因盛言滇大国,足是亲附。天子注意焉。及至南越反,上使驰义侯因
犍为发南夷兵。且兰君恐远行,旁国虏其老弱,乃与其众反,杀使者及犍为太守..。汉乃发巴蜀罪人尝击南
越者八校尉击破之。会越已破,汉八校尉不下,即引兵还,行诛头兰。头兰,常隔滇道者也。已平头兰,
遂平南夷为牂柯郡。夜郎侯始倚南越,南越已灭,会还诛反者,夜郎遂入朝。上以为夜郎王。元封二年,
天子发巴蜀兵击灭劳、靡莫,以兵临滇。滇王始首善。以故弗诛。滇王离难西南夷,举国降,请置吏入朝。
于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西南夷君长以百数,独夜郎、滇受王印。滇小邑,最宠焉。
(节选自《史记》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
B. 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
C. 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
D. 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建元,是封建王朝帝王的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就是建元。
B. 夷,是中国古代对东方少数民族的称呼,也泛指少数民族。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有“东夷、北狄、西戎、
南蛮”之称。
C. 博望侯,“侯”是中国古代爵位之一,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有公伯侯子男五等爵位。
D. 太守,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汉郡守俸禄为两千石,所以,太守又称为两千石。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虽然路途遥远,但汉朝和西南夷交流不断。张骞出使大夏时曾经看到过蜀郡出产的布帛,邛都的竹杖,
就是辗转从东南边的身毒国运来的。
B. 滇王开始就对汉朝怀有善意。朝廷派遣使者出使西夷,到达滇国后,滇王派人和这些使者一起寻找道路。
C. 头兰是经常阻隔汉朝与滇国交通道路的国家。汉朝军队攻破南越后,领兵撤回,在行军中诛杀了头兰。
D. 汉朝实行的是大一统政策。在这样的政策下,朝廷消灭了大部分西南夷国,只有滇、夜郎保留了其王印,
成为其属地。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骞因盛言大夏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
(2)“汉孰与我大? ”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14. 汉朝对西南诸夷采取了哪些政策?请结合本文分析。
【答案】10. C 11. C 12. B
13. (1) 张骞乘机大谈大夏仰慕中国,忧虑匈奴阻隔他们与中国的交通要道,假若能开通蜀地的道路,
身毒国的路既方便又近,对汉朝有利无害。
(2)“汉朝和我国相比,哪个大? ”汉朝使者到达夜郎,夜郎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是因为道路不通的
缘故,各自以为自己是一州之主,不知道汉朝的广大。
14. 汉朝对西南少数民族采取恩威并施的政策。朝廷相继派遣唐蒙、司马相如和王然于抚定西南夷,设置郡
县;对那些造反的小国,则予以消灭。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
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
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划线句子的意思是:唐蒙给了他很多赏赐,又用汉王朝的武威和恩德开导他,约定给他们设置官吏,让他
的儿子当相当于县令的官长。唐蒙回到京城向皇上报告,皇上就把夜郎改设为犍为郡。这以后就调遣巴、
蜀两郡的兵士修筑道路,从僰直修到牂柯江。“喻以威德”为状语后置,应为“以威德喻”,意思是“用
汉王朝的武威和恩德开导他”,应在“喻”前断,故排除 BD。
“约为置吏”是“约定给他们设置官吏”,应在“约”前断开,排除 BD。
“自”是“从”的意思,应该在前断开,排除 ABD。
故选 C。
【11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
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C 项,“有公伯侯子男五等爵位”错,应该是“公侯伯子男”。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
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
点内容。
B 项,“滇王开始就对汉朝怀有善意”错,“滇王始首善”是在“元封二年,天子调动巴郡和蜀郡的军队
攻打并消灭了劳和靡莫,大军逼近滇国”,且文中“至滇,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西十余辈”意思是“他
们到达滇国,滇王尝羌就留下了他们,并为他们派出十多批到西边去寻找道路的人”。
故选 B。
【13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
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
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
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
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
(1 )中,因,乘机;盛言,大谈;隔,阻隔;诚,如果确实;道便近,路既方便又近。
(2)中,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以……故,因为……的缘故;以为,认为;一州主,一州之
主。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 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
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文中“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
江”“使司马相如以郎中将往喻,皆如南夷,为置一都尉,十余县,属蜀”“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
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知朝廷相继派遣唐蒙、司马相如和王然于等人抚定西南夷,
设置郡县。“及至南越反,上使驰义侯因犍为发南夷兵。且兰君恐远行,旁国虏其老弱,乃与其众反,杀
使者及犍为太守。汉乃发巴蜀罪人尝击南越者八校尉击破之。会越已破,汉八校尉不下,即引兵还,行诛
头兰”“滇王始首善。以故弗诛”,对那些造反的小国,则予以消灭。由此可知,汉朝对西南少数民族采
取恩威并施的政策。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
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
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
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
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
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
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西南夷的君长多得要用十来计算,其中夜郎的势力最强大。建元六年,任命番阳令唐蒙为郎中将,率
领一千大军,以及负责粮食、辎重的人员一万多人,从巴符关进入夜郎,于是会见了夜郎侯多同。唐蒙给
了他很多赏赐,又用汉王朝的武威和恩德开导他,约定给他们设置官吏,让他的儿子当相当于县令的官长。
唐蒙回到京城向皇上报告,皇上就把夜郎改设为犍为郡。这以后就调遣巴、蜀两郡的兵士修筑道路,从僰
直修到牂柯江。皇帝派司马相如用郎中将的身份前去西夷,明白地告诉他们,朝廷将按南夷的方式对待他
们,给他们设置一个都尉、十几个县,归属于蜀郡。待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出使大夏国归来后,
说他呆在大夏时曾经看到过蜀郡出产的布帛,邛都的竹杖,让人询问这些东西的来历,回答的人说:“从东
南边的身毒国弄来的,从这儿到那里的路途有数千里,可以和蜀地的商人做买卖。”有人听说邛地以西大
约二千里处有个身毒国。张骞乘机大谈大夏仰慕中国,忧虑匈奴阻隔他们与中国的交通要道,假若能开通
蜀地的道路,身毒国的路既方便又近,对汉朝有利无害。于是汉武帝就命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
让他们寻找捷径从西夷的西边出发,去寻找身毒国。他们到达滇国,滇王尝羌就留下了他们,并为他们派
出十多批到西边去寻找道路的人。过了一年多,寻路的人们全被昆明国所阻拦,没能通往身毒国。滇王同
汉朝使者说道:“汉朝和我国相比,哪个大?”汉朝使者到达夜郎,夜郎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是因为道
路不通的缘故,各自以为自己是一州之主,不知道汉朝的广大。汉朝使者回到京城,于是极力陈说滇是大
国,值得让他亲近和归附汉朝。汉武帝对这事留心了。等到南越造反时,皇上派驰义侯用犍为郡的名义调
遣南夷的军队。且兰君害怕他的军队远行后,旁边的国家会乘机虏掠他的老弱之民,于是就同他的军队谋
反,杀了汉朝使者和犍为郡的太守。汉朝就调动巴郡和蜀郡原想去攻打南越的八个校尉,率领被赦从军的
罪犯去攻打且兰,把它平定了。正赶上南越已被攻破,汉朝的八个校尉尚末沿牂柯江南下,就领兵撤回,
在行军中诛杀了头兰。头兰是经常阻隔汉朝与滇国交通道路的国家。头兰被平定后,就平定了南夷,在那
儿设置了牂柯郡。夜郎侯开始依南越,南越被消灭后,正赶上汉军回来诛杀反叛者,夜郎侯就到汉朝京城
朝见皇上。汉武帝封他为夜郎王。元封二年,天子调动巴郡和蜀郡的军队攻打并消灭了劳和靡莫,大军逼
近滇国。滇王开始就对汉朝怀有善意,因此没有被诛杀。滇王于是离开西夷,率领全国向汉朝投降,请求
为他们设置官吏,并进京朝见汉武帝。于是汉朝就把滇国设置为益州郡,赐给滇王王印,仍然统治他的百
姓。西南夷的君长多得用百来计算,唯独夜郎和滇的君长得到了汉朝授予的王印。滇是个小城镇,却最受
汉朝宠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越王勾践墓
柴望【注】
秦望山头自夕阳,伤心谁复赋凄凉?
今人不见亡吴事,故墓犹传霸越乡。
雨打乱花复道,乌翻黄叶下宫墙。
登临莫向高台望,烟树中原正渺茫。
[注]柴望,字仲山,号秋堂,南宋爱国诗人。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将勾践与南统治阶级进行对比,一古一今、一正一反,构思巧妙。
B. 首联即景抒情,落日余晖洒满秦望山头,一丝暖意冲淡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C. 颈联虚实相生,将眼前最物与想象中的“复道”“宫墙”相结合,富有沧桑感。
D. 尾联“登临莫向高台望”一句,别出蹊径,将诗人目睹中原时的痛苦巧妙地传达出来。
16. 本诗与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都借助历史人物表情达意,但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相同点:(1)都表达了对著名历史人物的景仰之情,并渴望像他们那样建功立业。(2)
都用历史人物与当权者进行对比,抨击当权者的昏庸无能。
不同点:柴诗感慨当今再无像雪耻复国的勾践这样的英雄人物,流露出收复失地无望的迷茫与伤感:陆诗
以诸葛亮自比,抒发壮心未遂、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
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
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
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B 项,曲解文意,错在“一丝暖意冲淡了诗人内心的凄凉”这个地方。从句中“自”“复”“夕阳”“凄
凉”等词语,可看出作者内心的凄凉是非常强烈的,“夕阳”带给他的不是暖意,而是“日薄西山”的衰
颓、败落形象。
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不同文本在表现手法、人物形象和主题情感等方面的异同的能力。做这种题必须先把试
卷上的诗词读懂,具体而言就是读懂作者的情感、读懂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接下来,从鉴赏的层面把握其
艺术手法,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等。同时,要比较的对象是教材中的诗词,这说明平时一
定要注重课堂的学习。课内学得扎实,课外的迁移能力。题干要求比较本诗与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
事艰)都借助历史人物表情达意,但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显然需要分步作答,先指出这两首诗的共同
点,然后再回答它们的不同之处。从相同点来看,都写到了历史人物叱咤风云、建功立业的辉煌业绩,抒
发的都是诗人渴望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一样有一番作为;在歌咏历史上的英雄的时候,诗人都用含蓄婉约
的笔触表达了对当权者昏聩无能的痛恨。如本诗“登临莫向高台望,烟树中原正渺茫”表现了由于统治者
的腐败懦弱,所以收复中原河山非常渺茫。同样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表达的是自
己两鬓斑白了,依然得不到重用,这也是由于统治者的懦弱无能,主张苟安政策所致。不同点主要集中感
伤的基调上,柴望的作品表现的是遗憾当朝没有越王勾践那样报仇雪耻的英雄,而对南宋前途的渺茫、迷
惘。而陆放翁的《书愤》,抒发的更多的是自己的壮志未酬,渴望像诸葛亮一样能被贤君重用,进而成就一
番事业,落寞之中不乏一股凛然的英武之气。
【点睛】读懂诗歌的技巧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
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
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
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
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人常借缅怀古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陆游在《书愤》中写道“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秦观《鹊桥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对忠贞爱情的深情。
(3)黄庭坚《登快阁》中表明作者想摆脱纷乱现实的束缚,追求洒脱自在、精神自由的人生境界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出师一表真名世 (2). 千载谁堪伯仲间
(3). 两情若是久长时 (4). 又岂在朝朝暮暮 (5). 万里归船弄长笛 (6). 此心吾与白鸥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如“捷”“襟”“暮”“盟”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应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下午,几乎家家户户每一堵朝西的墙壁上都落满了蜻蜓,夕阳下它们透明的薄翼和花纹各异的
细长尾巴,像一件精心的刺绣。顺着墙根悄悄溜过去,用手一按,就捉住一只。一只被捉走了,其他的照
旧静静趴着;好像蜻蜓对此时此刻的阳光迷恋至极,生怕一拍翅,① 。
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人,个子高高的,扛着锨,走路一摇一晃。他的脊背上爬满晒太阳的蜻蜓,他并
不知觉。他正从一个大斜坡上下来,影子在他前面,长长的。他的影子已经伸进家。妻子在院子里,做好
了饭,看见丈夫的影子从敞开的大门伸了进来:先是一个头(a)戴帽子的头,接着是脖子,然后是弯起的
一只胳膊和横在肩上的一把锨(b)你爸的影子已经进屋了(c)她喊孩子(d)快打洗脸水,准备吃饭了(e)
孩子打好水,将脸盆放在地上,跑到院门口,看见父亲还在远处的田野里走着,一个人一摇一晃的。
他的影子像一渠水,② 。
18. 文中括号处的标点符号,填写最恰当的一项是
A. A B. B C. C D. D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个子高高的、扛着锨、一摇一晃的人,他并不
知觉他的脊背上爬满晒太阳的蜻蜓,他从一个大斜坡上下来时前面留下长长的影子。”从语义上看二者基
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更好,为什么?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答案】18. C 19. 将修饰语独立成句,有强调意味,突出了人物的动作姿态、形象特点;采用短句,
读起来富有节奏,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和感染力,有利于刻画人物,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20. ①那暖暖的光阴就会飞逝;②悠长地朝家里流淌着。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
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要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
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结合上下文“先是一个头”“戴帽子的头”可知,下
句是对上句的补充说明,故 a 处应用破折号,排除 AB;b 处,结合语境可知,此处描写丈夫的影子,已经
告一个段落,故应该用句号;排除 D 项;“你爸的影子已经进屋了”是妻子说的话,故 b 处还应用左引号;
c 处话还没说完,说话人处于句中的位置,故 c 处应用逗号和右引号;d 处应用逗号和左引号;e 处,话已
说完,故应用句号和右引号。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能力,具体考查句式的表达效果。长句与短句的功用,从修辞上考察,长句
与短句自有其各自不能互相取代的功能。长句结构繁复,内涵丰富,集中紧凑,逻辑严密,能细致地表达
思想,多用于论说,书面语中出现频率高。短句结构简单,句义明晰,简洁明快,一语中的,多用于叙事、
描写与抒情,口语中尤为常见。因此,根据不同的语体和表达的意图与需要,有目的地选用长句或短句,
是能够有效地提高表达效果的。文中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人,个子高高的,扛着锨,
走路一摇一晃。他的脊背上爬满晒太阳的蜻蜓,他并不知觉。他正从一个大斜坡上下来,影子在他前面,
长长的。他的影子已经伸”是一个短句,从内容的表达上看,修饰语独立成句,强调“走来的这个人”“个
子高”的特点,以及“走路一摇一晃”动作姿态,还有“脊背上爬满晒太阳的蜻蜓”形象特点。从句式的
特点上看,采用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和感染力。
【20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简明、连贯、得体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这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
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要求所
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第①处,根据上文“好像蜻蜓对此时此
刻的阳光迷恋至极,生怕一拍翅”分析,语境中“蜻蜓”,对此时此刻的阳光迷恋至极,如果拍翅,就会
破坏此时的宁静,就会惊动“此时此刻的阳光”;故此处可以填写“那暖暖的光阴就会飞逝”;第二处,
上文“他的影子像一渠水”,“渠水”的特点是流淌的,语境中的“他”是走在回家的路上,故此处可以
填写“悠长地朝家里流淌着”。
【点睛】语境补写答题技巧:
1、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
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
出总结的总结句。
2、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
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
3、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
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
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随着中国文化娱乐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社交媒体的普遍,②数量庞大的粉丝群体逐渐进入公众视野
之中。③在此基础上延伸出独特的粉丝文化,④推动了“粉丝经济”。⑤如何呵护好、规范好这一新生业
态,⑥让“粉丝经济”带动市场发育、消费升级和行业变革,⑦更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
⑧成为目前亟需破解的一道治理难题。
【答案】①“普遍”改为“普及”;②删掉“之中”; ④“粉丝经济”改为“‘粉丝经济’发展”;⑥“带
动”后面语序调整为“消费升级、行业变革和市场发育”。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的能力。“准确”是指运用词语、选择句式、选择语气等方
面完全符合表达的目的。“简明”是“简要”、“明晰”。使对方能够明白无误地理解,不会产生歧义。
此点可以落实在病句中考,也常和压缩语段、语法的综合修改、修辞、连贯等一起考。“连贯”考查的是
书面表达中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问题,保持语言连贯,需要兼顾话题(有共同的话题)、句序(合理的
句序)和语言的运用(语言的衔接与呼应)三个方面,还要注意语境、句式的协调一致。
①“随着中国文化娱乐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社交媒体的普遍”搭配不当,“普遍”改为“普及”;
②“逐渐进入公众视野之中”,“之中”赘余,可删掉;
④“推动了‘粉丝经济’”宾语残缺,“粉丝经济”改为“‘粉丝经济’发展”;
⑥ “带动市场发育、消费升级和行业变革”语序不当,调整为“消费升级、行业变革和市场发育”。
【点睛】“简明”应遵循的准则是:
1.在一段文字内,不能有表意功能完全相同的两个成分,交际双方共同具有的背景知识应该简化或简略。
2.能用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不要再重复。如“象形文字总会使你产生无穷诗情画意的遐想,象形文字
是我们祖先的一个伟大创造。”此句中后一个“象形文字”可用“它”来代替。
3.词语能省的应省。如“这是我新买的红色的毛纺织的衣服。”这句可简化为“这是我新买的红毛衣。”
4.所提供的语境应足以确认多义词的词义。这是防止简而不明的措施。
“连贯”是从语言的组合衔接上对语言提出的要求,它包括句与句之间的语言衔接(如照应、替代、省略
等)和语义衔接(指句与句之间在内容上的逻辑联系)。
要保持语言的连贯,得讲究三个条件:
(1)要保持统一的话题,使各句围绕一个中心。“话题”,即谈话、语言表述的中心内容;“统一”是要
求话题一致,不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分歧的话题,要首尾如一,不能偏离、偷换话题,要保持陈述角度的
一致。如“这幅漫画讽刺了一些人作风不深入、做事不坚持到底的现象。例如我们不少学生学习不深入,
到处找复习资料,东看一点,西看一点,就是不抓课本。有的干部也是这样,整天坐办公室,办事虎头蛇
尾,使工厂亏损,与漫画中的挖井一样,毫无实效。”这个语段话题不断转换,一会儿学生,一会儿干部,
从而造成语言不连贯。
(2)要注意合理的句序。
22. 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归纳概括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特点。不超过 50 个字。
2019 年 9 月 30 日前,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将正式通航。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地上 5 层,地下 2 层,是国
内首次采用双层出发高架桥设计的航站楼。双层桥分别对应航站楼的第三层和第四层:国际出发走上层,
也就是第四层;国内出发上下两层均可。旅客安检后从航站楼中心到最远端登机口约 600 米,步行时间不
到 8 分钟,效率优于世界其他同等规模机场。同时,新机场高速全线大范围采用了融冰雪路面新技术,可
以把结冰点降到零下 12 摄氏度左右,克服冰雪天气对高速通行能力的影响,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常规融雪剂
材料的使用,减少了对环境和桥梁结构的破坏。这在国内尚属首例。
【答案】高架桥设计首次采用双层出发
旅客安检后登机效率高
国内首例大范围采用融冰雪路面新技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归纳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通读全文,理解文章主旨大意,
然后结合题干要求着重将新闻分层。最后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即可。
原文第 2-3 句一层,介绍航站楼高架桥;第 4 句一层,介绍旅客登机特点;第 5-6 句一层,介绍融冰雪新
技术的使用。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即可。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在自然纪录片行业中有一条“永不干涉”原则,即尊重大自然环境下发生的一切事情,工作人员不得
对自然环境下的物种活动进行干预。然而在 BBC 出品的纪录片《王朝》拍摄时,摄制组在南极拍摄帝企鹅
过程中发现有约 50 只帝企鹅被困冰坑,历时两天无法走出困境,出现很多伤亡,濒临“全军覆没”。摄制
组经过深思熟虑,用铲子在冰坑周围斜坡上挖沟成楼梯状,让帝企鹅成功走出冰坑。摄制组的“间接干预”
赢得观众的支持和赞美,当然也有一些反对的声音。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
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温暖的人性高于冰冷的原则
如果有这样的遭遇:一只刚刚失去母亲、双眼未睁的小狗挣扎着在草堆边沿摔滚;几只被风刮落于地、
羽翼未丰的肉色小鸟伸直了脖子叽叽喳喳直叫;一群摇摇摆摆、胖得可爱的企鹅正在你的镜头下被冰山逼
得一步步走向“全军覆没”……朋友,你真会奉行所谓的“永不干涉”原则,任其摔滚、叫唤,直至全军
覆没吗?我感动于摄制组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抉择,他们为企鹅挖出了一条生命通道,毕竟温暖的人性高于
冰冷的原则。
遵循原则不能以泯灭人性为代价。孟子有云:“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对弱者生命的同情,对深陷
危境生命的同情,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所在。当一只只活泼可爱的企鹅,在我们眼皮底下被冰山逼向
死亡的时候,我们怎么能见死不救?所以在同情生命、尊重生命、恪守人性面前,请不要用原则来框定我。
试问,若要确保风雨之路的平安,一定要上学不迟到?若要救助一位轻生的女子,一定要保护好你家阳台
的窗户?若要抢救一个危重的病人,一定要等红绿灯?如果是这样,这该是被原则规定得多么冰冷、无情
的世界,以至于置企鹅的生死于不顾,泯灭了我们温暖的人性,这般遵循原则还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在冰冷的原则和温暖的人性发生冲突时,当恪守人性,必要时可以采用适当的、恰如“间接干
预”一类的方法突破原则。为此,遵循原则之前,我们可以追问自己的内心,问问是否与人性契合。救助
企鹅走出绝境的纪录片摄制组,无疑是这样做的。历史上一定有许多恪守温暖人性,采用适当的方法突破
了冰冷原则的人。你还记得德国那个法官对看守柏林墙士兵的指责吗?作为士兵,你不得不遵循原则,执
行开枪的命令,但是作为一个有人性的人,你可以把枪口抬高一厘米,可以打不中啊!还记得《氓》中那
位爱得深沉的女子吗?尽管《诗经》那个年代婚姻已经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她依然坚守爱情
这一至深至暖的人性,背着父母蹚过淇水,登上垝垣,一会儿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还记得不把女
性当人,把女性当成男人附庸的大量古典文学创作“潜规则”吗?然而,曹雪芹坚持讴歌女性,讴歌人性,
用他的生花妙笔,把大观园中的女儿置于无可替代的高度。他们纷纷举起人性的大旗,以适当的方法,打
破了那些束缚人性的冰冷原则,他们的生命因此在坚守温暖的人性、突破冰冷的原则之中得以闪光。所以,
摄像师们打破原则、解救企鹅的举动该是一个值得整个摄影圈推崇的暖心壮举!
当然,温暖的人性高于冰冷的原则,并不是提倡只讲人性,不讲原则。其实纪录片拍摄时主张的“永
不干涉”原则有着它的合理性。如果这些企鹅即将被饥饿的海豹咬住,如果羚羊即将被老虎放倒,如果鱼
儿已经被鱼鹰叼起……这些不是自然灾害,而是冰冷的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这是需要我们尊重、永不干
涉的。因为你救了企鹅、羚羊、鱼儿,就可能饿死了海豹、老虎、鱼鹰。而企鹅被冰坑围困,陷入自然灾
害制造的绝境与上述情形是迥然不同的,况且它们的遭遇恰巧被人类看见,所以这种情况不适合运用永不
干涉的原则,当伸出援手,体现我们人性的温暖。
原则和人性时常发生冲突,请运用理性和智慧追问内心,仔细思考,再做出抉择,牢记温暖的人性高
于冰冷的原则,为被冰山逼入绝境的企鹅们挖出一条生命通道。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要求考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抒写自己的认识、
感想和联想意在考查学生对自己及未来的认识,在价值观和思维两个维度上更侧重对价值观的考查。但价
值观不是喊口号,考生要从对材料的思考和联想中将其展现出来。文体没做过多限制,只要与表达的主题
适合即可。同时,鼓励文体创新。这是一道时代感很强的题目,行文时注意紧扣时代的脉搏,引用现实中
的生动事例进行论证分析。
【审题】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过程:本则材料选材于 BBC 出品的耗时四年拍摄的《王朝》纪录片,题属于新材料作文,符合近年全
国新课标高考作文的命题导向,紧贴时代热点,关注思维品质,具有较强的思辨性。
第一步:解读材料,整体感知。
审题前,先要弄清楚材料的层次和结构,整体感知材料的基本内容。本则材料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
层次主要写的是在自然纪录片行业中要遵从“永不干涉”原则,即要尊重大自然,不得对物种活动进行干
预。第二层次前面写的是有约 50 只帝企鹅被困冰坑濒临“全军覆没”,摄制组用“间接干预”的方法让帝
企鹅成功走出冰坑。后面一句说的是摄制组的“间接干预”所引发的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赢得观众的支
持和赞美,二是有一些反对的声音。
第二步:把握重点,找准角度。
其次要把握材料重点,找准写作的角度。综合材料内容,材料是围绕“人与自然”展开,一方面强调在维
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前提下尊重自然,顺其自然;另一方面表明在自然物种面临濒临困境时要适当干预,保
护自然。
角度一:永不干涉,维护自然环境下的物种活动。
角度二:间接干预,爱护动物生命。
角度三:规矩是死的,现实情况是活的,要灵活变通。
这三个角度都可以写,但是显然从材料所描述的场景来说,角度二和三的立意相对更准确一些,也更容易
得高分。
第三步:综合归纳,准确立意。
最后,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辩证分析、准确立意。本题材料其实就是对于永不干涉和间接干预的讨论,
具有很强的思辨性。
【立意】1.尊重自然更要保护自然。
2.坚守原则更要善于变通。
3.尊重自然更要善待生命。
4.遵守自然规则更要有人文关怀。
5.不能死守规则,要灵活处理。
【素材】自然赋予了我们一切,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所以我们要感恩自然,用感恩的眼光看待自
然。
感恩它包含着宽容,但有些人不懂得宽容自然,他们只知道大肆砍伐森林,捕杀野生动物,只知道从自然
中索取,却从来未为自然做写什么。我国古人早就懂得“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是到现在我们
却还不明白这句话的真谛。当大自然向我们展开报复,我们却怨天尤人,一味地责怪自然,而没有宽容自
然。要知道,自然对于我们的伤害远远小于我们对它所造成的伤害。我们所受的伤害相对于自然所受的伤
害是微不足道的。况且,我们已从自然那里得到了很多很多,不要再责怪自然,让我们用感恩的心看待自
然。
有一种蛾就“带王蛾”,这种蛹必须经过一个狭小的口,才可破茧成蝶。经过狭小的口时,它们必须拼尽
全部力气,有时会受到重伤,有时又会死去,有人为这些蛾的死去感到伤感,就剪大了洞口,这些顺利而
出的蛾却一个个摔在了地上,它们永远飞不上那片它们向往的天空,不再是真正的“帝王蛾”了。人们破
坏了帝王蛾的生命历程。在帝王蛾从狭口出来的过程,正是它们翅膀充血的过程。因为失去这一机会,它
们永远失去了飞翔的能力,破坏了自然规律,虽然心意是好的,但却创造不了和谐。
【结构】材料作文结构六字诀:
(1)引:就是引用材料。高考中材料作文,尤其是写议论文,切忌开头不引述材料,即使其他文体也不能
整篇脱开材料。
(2)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如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
目的是为提出观点作铺垫。这部分也不能长,100 字左右即可,不能举例。
(3)提:就是在前而议论的基础上简明扼要地提出论点。注意,论点一定要明确,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
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旗帜要鲜明,最好用判断句,或祈使句。文字要简炼,一两句话即可。
(4)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应从材料说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也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
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文章水平的高低关键看联的功夫。有的同
学思维打不开,只知道就事论事,围绕材料讲了许多废话,结果得不到高分。这里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三
四百字,或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地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
(5)深:深即深入分析,这是使论证深刻有力的最好手段。怎样深入?析原因,,说危害,找症结。这是
整篇议论文写作的亮点,也是最难点,关键还不在写作技巧上,而是在同学们认识事物的思想高度上,所
以平时要多加强学习和训练。如杲暂时还做不到这点,这部分也可以省去,在联的部分多写一点。
(6)结:收尾,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或拓展,或重申论点,照应开头,或提出解决办法,
或发出号召。强调精练有力,反对繁冗拖沓,也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当然,运用这种结构时,引、议、提、
联、深的顺序也可以适当调整。
【点睛】材料作文区别于过去的话题的作文的一个关键就是多角度立意,一般材料作文中都有“明确立
意”“选准角度”的说法,言下之意就是可以多角度立意,这样就给考生打开思维的空间。因此材料作文
要注意多元立意的原则。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任意的立意,还有“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的限制,因此注意
才多元中寻求最佳,如是两个对立的方面注意辩证的谈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只强调其中的一面。此题注
意抓住材料的中心,围绕“教育”的话题进行论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