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华东师大三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上海市华东师大三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ID:652676

大小:87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1-04-0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华东师大三附中 2020 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 1. 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今上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 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昔闻洞庭水 (2). 为国以礼 (3). 其言不让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易错字:昔、洞庭。 2. 下面关于秦可卿的情节和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秦可卿病死,贾珍恣意奢华,不仅东西都选上等,还花千两银子为儿子捐龙禁尉,以便丧礼风光。 B. 秦氏死前给凤姐托梦。凤姐心中似戳了一刀,口吐鲜血。宝玉听说秦氏死了吓了一身冷汗,立刻赶去了 宁国府。 C. 在给秦可卿送丧途中,北静王看“宝玉”赞宝玉,赠以前日圣上亲赐念珠一串,最初宝玉要送给黛玉, 但黛玉说是臭男人的东西,不要。后来宝玉把这串念珠送给了湘云。 D. 在给秦可卿送丧途后,水月庵的智能私逃进城,找至秦钟家下看视秦钟,不料被秦业发现。秦业将智能 逐出,将秦钟痛打一顿,自己也被气死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自要细致,回想小说的主要情节,然后在整 体理解文意的前提下分析每一项。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有时间就要反复读,只有 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题目才能应对自如。 B 项,“凤姐心中似戳了一刀,口吐鲜血。宝玉听说秦氏死了吓了一身冷汗”说法错误,原著第十三回《秦 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凤姐闻听,吓了一身冷汗”“宝玉……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 忍,哇的一声,直奔出一口血来”,可知选项将二人听说秦可卿死讯后的反应颠倒。 故选 B。 【点睛】名著阅读题复习策略:1.理清名著脉络,胸中有丘壑。对名著的掌握不能是断裂式的,前后的知识 必须要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因此,要从宏观上梳理好全书的脉络,做到“大处着眼”。2.聚焦名著细节, 复习有实效。选择题的命题基本在细微处,所以每个章节重点的人物、对应的事件要清清楚楚,不能张冠 李戴。既要宏观复习,又要关注细节,由表及里,登堂入室。3.形式多样,查漏补缺,提高复习实效。(1) 观看名著影片,进行直观了解。十来篇名著大部分都有对应的电影或电视剧,可以利用节假日时间自己观 看。影视画面细节处也更容易记住,再配以名著的阅读,就可以达到互相补充的效果。(2)借助图表梳理, 强化名著记忆。有些名著我们还可以借助列图表的形式,来梳理情节,弄清人物关系。 3. 《红楼梦》中秦可卿去世后,贾珍为了丧礼上风光些,托戴权为贾蓉捐官,在他们对话过程中,有这么 一段话:戴权道:“事倒凑巧,正有个美缺:如今三百员龙禁尉缺了两员,昨儿襄阳侯的兄弟老三来求我, 现拿了一千五百两银子送到我家里。你知道,咱们都是老相好,不拘怎么样,看着他爷爷的份上,胡乱应 了。还剩了一个缺。谁知永兴节度使冯胖子要求与他孩子捐,我就没工夫应他。既是咱们的孩子要捐,快 写个履历来。”以上情节最适合用来阐释《乡土中国》中的哪一概念?( ) A. 长老权力 B. 家族 C.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D. 同意权力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长老权力(即教化性的权力)虽则在亲子关系里表现得最明显,但并不限于亲子关系。凡是民族性的,不 是政治性的强制都包含这种权力。文化和政治的区别是在这里:凡是被社会不成问题地加以接受的规范, 是文化性的;当一个社会还没有共同接受一套规范,各种意见纷呈,求取临时解决办法的活动是政治。文 化的基础必须是同意的,但文化对于社会的新分子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过程。人的行为有着传统的礼管 束着。他们从没有热心于横暴权力所维持的秩序。“苛政猛于虎”的政是横暴性的,“为政以德”的政是 教化性的。“为民父母”是爸爸式权力的意思。 家族在结构上包括家庭,最小的家族也可以等于家庭。因为亲属的结构的基础是亲子关系,父母子的三角。 家族是从家庭基础上推出来的。但是包括在家族中的家庭只是社会圈子中的一轮,不能说它不存在,但也 不能说它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不是一个团体。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道德观念是在社会里生活的人们自觉应当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的信念。它包括着行为 规范、行为者的信念和社会的制裁。从社会观点说,道德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制裁力,使他们合于规定下 的形式行事,用以维持该社会的生存和绵续。 “同意权力”概念是一种契约关系下的权力。 由原文“你知道,咱们都是老相好,不拘怎么样,看着他爷爷的份上,胡乱应了。”以及“谁知永兴节度 使冯胖子要求与他孩子捐,我就没工夫应他。即是咱们的孩子要捐,快写个履历来。”可知,可以用“家 族”来解释。 故选 B。 4. 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刚一进游乐城的大门,就看见一只巨大的蓝蜘蛛趴在那里,呈 A 字形的前爪分立躯体两侧,________,锋 利的长牙恫吓着入城的游客。 A. 血盆大口张开化作城门 B. 城门就是张开着的血盆大口 C. 张开的血盆大口化作了城门 D. 城门就是血盆大口张开着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注意前面的本体和喻体的一致,“前爪分立躯体两侧”应是“张开的血盆大口化作了 城门”。 点睛: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有时选用关联词语,排序 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 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 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选用关联词语注意分析前后语句之间的关系,此题属于选填选结句的 题目,注意句式的一致、内容的衔接。 二、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作文与运思 朱光潜 ①作文章通常也叫做“写”文章,在西文中作家一向称“写家”,作品叫做“写品”。写须用手,故 会在中文里有“眼高手低....”之说。这种语文的习惯颇值得想一想。到底文章是“作”的还是“写”的呢? 创造文学的动作是“用心”还是“用手”呢? ②一般人作文往往不先将全部想好,拈一张稿纸,提笔就写,一直写将下去。他们在写一句之前,自 然也得想一番,只是想一句写一句,想一段,写一段;上句未写成时,不知下句是什么,上段未写成时, 不知下段是什么;到写得无可再写时,就自然终止。这种习惯养成时,“不假思索”而任笔写下去,写得 不知所云,也是难免的事。文章“不通”大半是这样来的。 ③这是一个极端,另一个极端是把全部作品都在心里想好,写只是记录,像克罗齐派美学家所主张的。 苏东坡记文与可画竹,说他先有“成竹在胸”,然后铺纸濡毫,一挥而就。“成竹在胸”于是成为“腹稿” 的佳话。这种办法似乎是理想的,实际上很不易做到。第一,我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所能及的范围有一定 的限度,把几千字甚至几万字的文章都一字一句地记在心里,同时注意到每字每句每段的线索关联,并且 还要一直向前思索,纵假定是可能,这种繁重的工作对于心力也未免是一种不必要的损耗。其次,想到一 点意思,就必须把它写下来,否则那意思在心里只是游离不定。好比打仗,想出一个意思是夺取一块土地, 把它写下来就像筑一座堡垒,可以把它守住,并且可以作进一步袭击的基础。第三,写自身是一个集中注 意力的助力,既在写,心思就不易旁迁他涉。 ④我个人所采用的是一种折中办法。在定了题目之后,我取一张纸条摆在面前,抱着那题目四方八面 地想。想时全凭心理学家所谓“自由联想,不拘大小,不问次序,想得一点意思,就用三五个字的小标题 写在纸条上,如此一直想下去,一直记下去,到当时所能想到的意思都记下来了为止。这种寻思的工作做 完了,我于是把杂乱无章的小标题看一眼,仔细加一番衡量,把无关重要的无须说的各点一齐丢开,把应 该说的选择出来,再在其中理出一个线索和次第,另取一张纸条,顺这个线索和次第用小标题写成一个纲 要。这纲要写好了,文章的轮廓已具。每小标题成为一段的总纲。于是我依次第逐段写下去。写一段之先, 把那一段的话大致想好,写一句之先,也把那一句的话大致想好。这样写下去时,像上面所说的,有时有 新意思涌现,我马上就修改。一段还没有写妥时,我决不把它暂时摆下,继续写下去。 ⑤寻思是作文的第一步重要工作,思有思路,思路有畅通时也有蔽塞时。在蔽塞时,我们是否就应放 下呢? ⑥福楼拜有一封信札,写他著书的艰难说:“我今天弄得头昏脑晕,灰心丧气。我做了四个钟头,没 有做出一句来。今天整天没有写成一行,虽然涂去了一百行。这工作真难!艺术啊,你是什么恶魔?为什 么要这样咀嚼我们的心血?”但是大凡优秀的作品未始不从这种艰苦奋斗得来。元遗山与张仲杰论文诗说: “文章出苦心,谁以苦心为?”大作家看重“苦心”,于此可见。就我个人所能看得到的来说,苦心从不 会白费的,思路太畅时,我们信笔直书,少控制,常易流于浮滑;苦思才能拨茧抽丝,鞭辟入里,处处从 深一层着想,才能沉着委婉,此其一。苦思在当时或许无所得,但是在潜意识中它的工作仍在酝酿,到成 熟时可以“一旦豁然贯通”,普通所谓“灵感”大半都先经苦思的准备,到了适当时机便突然涌现,此其 二。难关可以打通,平路便可驰骋自如。苦思是打破难关的努力,经过一番苦思的训练之后,手腕便逐渐 娴熟,思路便不易落平凡,纵遇极难驾驭的情境也可以手挥目送,行所无事,此其三。 ⑦大抵文章的畅适境界有两种,有生来即畅适者,有经过艰苦经营而后畅适者。就已成功的作品看, 好像都很平易,其实这中间分别很大,入手即平易者难免浮浅,由困难中获得平易者大半深刻耐人寻味, 这是铅锡与百炼精钢的分别,也是袁简斋与陶渊明的分别。王介甫所说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 艰辛”,是文章的胜境。 5. 第①段加点词“眼高手低”用于表达写作的某种状态时的意思是________ 6. 以下诗句作为第⑥段划线句例证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吟成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B.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C.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D.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7. 以下对“文章的畅适境界”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生来即得的畅适,缺少艰苦经营,成不了好作品。 B. 袁简斋的作品不如陶渊明,未达到畅适的境界。 C. 苦心经营而得的平易是文章的胜境。 D. 只有经过苦心经营才能使作品达到畅适的境界。 8. 评析②③段在全文论述中的作用。 【答案】5. 有很好的构思,但写作能力跟不上。 6. B 7. C 8. 第②段指出作文的一种情况,即没有事先构思,盲目地写,最后导致文章“不通”,第③段以文与可画 竹,能“成竹在胸”,最后一挥而就,证明写作前构思的重要。这两段在内容上,论证了写作中两则情况, 为引出下面作者的观点作了铺垫;在结构上,上承第一段,写作中“用心”与“用手”的关系,下启后文 “我”的观点,既能作为论证的一部分,又能引出下文的论述,起到过渡的作用。 【解析】 【分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眼高手低”指要求的标准很高(甚至不切实际),但实际上自己也做不到。出自《与吴仲木书》。民间常 用意为:想法很多,认为实现起来很简单,自己能轻松办到,但是自己不愿意或者懒得去抬手。放在文章 中指的是写作的时候就是想法想的很好,但是实际能力不足以达到。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 A.这两句是说每次作诗,手捻胡须,竭虑苦思,为吟成一个字,常要捻断数根胡须。卢延让以苦吟著称, 这两句即自述作诗之甘苦,为苦吟诗人之绝妙画像,形象逼真,如见其人,向为后人所称引。 B.这两句意思是:宝剑的锐利刀锋是从不断的磨砺中得到的,梅花飘香来自它度过了寒冷的冬季。喻指要 想拥有珍贵品质或美好才华等是需要不断的努力、修炼、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达到的。 C.这两句意思是:请问老兄自从分别以后为何如此消瘦?恐怕都因为这一段岁月里作诗太费辛苦。这两句 是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即李问杜答,李白实际上是以此诗劝慰杜甫,诗歌当不了饭吃,不要为了写诗 太苦了自己,太瘦了不好,要注意自己的健康。 D.这两句意思是,两个诗句是构思了三年才得来的,一吟诵起来就双泪长流。贾岛是个刻苦从事诗歌创作 的人,这两句话说明了他作诗用心之苦。不过,由于回他过分注重雕词答琢句,所以虽有某些技巧,但诗 的成就不大。 文章第⑥段是论述写文章大都要经过苦思才能完成。材料中 ACD 三项材料与观点一致,可以作为第⑥段的 材料。B 主要说的是人的成才需要经过磨练,与观点不一致。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第⑦段划线句“文章的畅适境界”有两种情况,即有生来即畅适者,有经过艰苦经营而后畅适者。然后, 生来即畅适的不多且浮浅,只有经过艰苦经营而后畅适的,才是文章的胜境。 A.“缺少艰苦经营,成不了好作品”说法过于武断,不符合事实。文中并没有说成不了好作品,只是入手 平易会稍显浮浅; B.“袁简斋的作品不如陶渊明,未达到畅适的境界”与文章表述不符,文章的表述是“就已成功的作品看, 好像都很平易……也是袁简斋与陶渊明的分别”,可见二人都做到了畅适; D.“只有经过苦心经营才能使作品达到畅适的境界”错误,由原文可知,并不是只有苦心经营才能使作品 达到畅适的境界,有的是生来就入畅适境地。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全文论证了创作过程中作文与运思的关系,作者认为作文之前先运思,再按照运思纲要写作的过程中,作 适当的修改;接着论述了苦思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②③段主要内容是列举了写作中的两种极端做法,揭 示其危害性(第②段揭示了不假思索写作容易不知所云;第③段分析了“成竹在胸”的作文方式不易做到。) 从反面论证了作者的观点。②③段在内容上为下文作者的写作方式及相关论述作铺垫(或:先破后立,先从 反面批判两种极端的写作方式,然后引出自己的写作方式及相关论述)结论,②③使文章的结构更严密,承 上启下,论证方法更多样,论证更充分严密有说服力。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外婆的渡船 张俊昌 ①外婆早已作古了,但她那小小的渡船,却一直漂泊在我的记忆里。 ②每当贴村而过的老河涨水,将河中的浮桥淹没,河面变得宽阔时,外婆和外公就会把两艘木船从村 西边的花园湖上摇过来。一艘是打鱼船,临时改作渡船,形如弯弯的月牙儿,船头和船尾是两个封闭的小 舱(存放渔网之类),船的主体部分是一个敞开的较大的空间,中间有十厘米高的横梁,横梁上、船帮上和 舱板上可坐十多人。而另一艘则是生活船,带篷,比渡船稍大些,如绍兴的“乌篷船”。 ③在老河上摆渡,主要由外婆承担。渡口旁有棵大柳树,每到逄集的日子,树下就挤满了等着摆渡的 人,那时候也是外婆最忙碌的,早上把一船接一船人渡向北岸,响午又把一船接一船人渡回来。赶集人有 挑担挎篮卖蔬菜鱼虾的,下集人有抱回猪崽捎回鸡鸭鹅苗的,外婆不嫌烦不嫌脏,总是笑脸相迎。她立在 船头,划动双桨,身子有节奏地前倾后仰,风吹动着她那花白的头发,汗水挂满了脸,浸透了衣衫。虽然 每渡一人只收五分钱(仅能买块烧饼,还得有粮票),但她从无丝毫懈怠,在外婆看来,自渡船泊下的那一 刻起,自己便负起了一份责任:不能误人家赶路。 ④是啊,不能误人家赶路! ⑤一个闷热的晚上,一道闪电忽然划破黑沉沉的夜空,一声炸雷把我从梦中惊醒,急促的雨点“啪啪 啪啪”地敲打在船篷上和掩板上,外婆把我搂得更紧了。“摆渡的!摆渡的!”急促的呼喊声传来。外婆 猛地坐起来,“他外公快起来!对岸可能有人有急事,”外公似乎也听到呼喊声,一骨碌爬起来。按常规, 像这样的天气是不能行船的,弄不好会船毁人亡。但外公仍将手指粗的尼龙绳,一头系在我的腰间,一头 紧紧地绑在船的横梁上(以确保我留在船上的安全);便提着马灯和外婆跨到摇晃的渡船上,我看见那马灯 的光亮如一束摇曳的烛火,在风雨中上下颠簸着……第二天听外婆说,小船划到北岸的村头渡口后,见四 个壮汉用凉床抬来的是一位孕妇,难产,急送公社医院抢救。外婆赶紧让他们上船,待孕妇躺好后,又和 外公一起投入风雨波涛之中,艰难地驾着渡船,把他们送达河对岸。说话间,外婆连连打着喷嚏,是昨晚 淋雨着凉了。那位孕妇在公社医院顺利产下一个大胖小子,十天后又出现在北岸的渡口,脚刚踏上渡船就 要给外婆下跪,以谢雨夜渡河之恩,外婆赶紧上前拦阻。渡船摆到对岸,人都下了船,外婆发现我手上拿 着五张一元的纸币,这五元钱在当时喝喜酒上份子也是一份重礼。外婆问明情况后,立即跑上岸去,硬将 钱塞给那位产妇,并说除了过河钱,多一分也不能收,如果下回过河,带上两个红鸡蛋给小外孙讨个彩头 就行了。她和陪伴她的亲人们,久久地望着外婆离去的背影。 ⑥外婆摆渡的日子,也是我最开心的日子。 ⑦天一擦黑,外公就会拿起长长的竹篙撑着打鱼船,外婆蹲在船头把白色的丝网依次排到河中,第二 天天蒙蒙亮起网,准能收获七八斤野生鱼来,有鲫鱼、红鲤鱼、白鱼条子,还有我最爱吃的昂刺鱼。中午 外婆便会按照渔家人“河水煮活鱼”的做法,烹制出一锅昂刺鱼煮面鱼来,鱼肉嫩、汤汁鲜,面鱼儿也浸 透了鱼香,好吃无比,我总会胀得肚儿圆。入夜,外婆会把我楼在怀里,静坐在船头,仰望着深蓝色的夜 空,悠悠地唱起民谣来:“青石板子青,青石板上钉洋钉,一颗又一颗,数来数去数不清……”此外,通 点土方土法,时而外出给渔民治点小病的外公,还常给我带回小油果子之类的糕点,虽然原料极普通,做 工也粗糙,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是农家孩子极少能享用的。 ⑧外婆外公疼我,我也晓得讨他们欢心。当外婆一梭来一梭去地修补渔网时,我就在一旁给他们递线 球;当外婆用断了几根齿的笕子篦头时,我就会上前从她花自的头发间捉出三两个肥胖的虱子;当听她喊 身上痒得难受时,我就会走到她的背后,将小手使进她的衣服里帮她挠痒痒。而对爱抽烟的外公,一见他 拿出长长的烟袋在铜烟锅里装上烟丝后,我便会拿着火柴,走到近前帮他点烟,外公总会眯缝着眼一口一 口地吸着,流露出很舒服的样子。 ⑨三十年后,我回到故乡,走过老河。 ⑩渡口上早已建起了一座横跨两岸的长桥,岸边那棵大柳树还在,静静地守望着老河。我遥望着远方, 凝视着汩汩流淌的河水,不由想再听听外婆那击水搏浪的浆声,和她曾唱给我听的那些歌谣。 (节选自《散文选刊》2014 年第 8 期) 9. 分析第④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10. 第⑤段是如何塑造外婆的形象的?请加以分析。 11. 分析第⑧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12. 本文题目如果改为“我的外婆”或“回忆外婆”,你认为合理吗?请简述理由。 13. 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的意义。 【答案】9. 独句成段,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外婆摆渡时的责任话语,引出下文描写外婆和外公在风雨之夜 冒险为难产的孕妇摆渡的情景,突出外婆“不能误人家赶路”的做人原则,体现她的善良和责任感。 10. 第⑤段通过环境、语言和动作描写,讲了外婆和外公在风雨之夜冒险为难产的孕妇渡船并在十天后不收 五元钱酬谢的事,塑造了外婆真诚善良、有责任感、不贪心的形象。 11. 用排比手法,展示了“我”在外婆忙碌时、有困难时主动给与她的爱,体现了“我的聪明懂事。 12. 倾向于不合理。理由如下:(1)文章以外婆的渡船为线索。(2)文章在塑造外婆这一人物形象时,所选 取的都是发生在外婆的渡船上的典型事例,外婆的渡船上面处处可见其为人。(3)外婆的渡船蕴含着外公 外婆对“我”的爱,更蕴含着“我”对外公外婆的深厚感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4)渡船有象征的意味。 渡船为展示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淳朴的民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景(如同一座桥梁、一个载体)。最后一段 文字颇有对今非昔比的感叹,除了深切思念外婆外,似乎还隐含着作者对过去淳朴人情不再的失落和期昐。 13. 本文作者围绕外婆的渡船,回忆了发生在外婆渡船上的一些美好往事,塑造了一位真诚善良、不贪心、 有责任感的外婆形象,同时借渡口这一场景(载体)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淳朴的民风。这在当下对 我们的做人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启迪意义。 【解析】 【9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作用,侧重考查段落作用。此类题一般要从内容、结构、表现手法等 角度分析作答。从内容上,“不能误人家赶路”是外婆对自己“渡船”责任的理解,把渡人当做自己的责任而 不计较回报,表现了外婆的善良和责任心;结构上,这句话承接了上一段“在外婆看来,自渡船泊下的那 一刻起,自己便负起了一份责任:不能误人家赶路”, 而下文叙述外公外婆在雨夜帮助难产的孕妇渡河, 他们不顾危险又不多收一分钱的行为,又印证了这句话,体现了他们高尚的品质。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10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 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 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第五段主要叙述 了雨夜救助难产孕妇的故事,“外婆猛地坐起来,‘他外公快起来!对岸可能有人有急事’”是动作、语言描写, 突出了外婆的责任心“我看见那马灯的光亮如一束摇曳的烛火,在风雨中上下颠簸”是环境描写,恶劣环境下 的奋力渡人更烘托出了外婆的责任心;面对别人的感恩下跪,外婆“赶紧上前拦阻”,是动作描写,刻画了外 婆的善良;“外婆问明情况后,立即跑上岸去,硬将钱塞给那位产妇,并说除了过河钱,多一分也不能收” 属于细节描写,刻画了外婆的正直、不贪心。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1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鉴赏能力。此类问题的答题思路主要为:①回答运用什么 样的表现手法,②说明这种表现手法在文中描写了什么内容,③分析这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好处或效 果,并结合语境加以说明。划线句子是我与外婆相处的生活场景,“当······当······当”三个整齐的句式叙述了 在不同的场景下我给外婆的及时帮助,写出了我的聪明伶俐,更突出了祖孙间的动人情感。据此组织答案 即可。 【1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探究标题的作用的能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标志,它常常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 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串连文章的结构,起到揭示主旨和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回答时可分四步:第一 步,明确标题表面义;第二步,分析文章结构;第三步,概括文章内容;第四步,挖掘标题的中心义。首 先做出判断——不能改;然后分析:从形象上看,“外婆的渡船”更突出外婆的特点,因为摆渡主要是外 婆承担的,她的形象和性格特点也是通过渡船表现出来的;从思路上看,全文都是围绕渡船展开的,外婆 的生活一直没有离开渡船。因此,用“外婆的渡船”思路更加清晰;从结构上看,“外婆的渡船”这个题 目能够和开头、结尾的段落构成呼应关系;从主题上看,通过一些在渡船上的生活往事的回忆,表达了作 者对外婆的怀念,而“渡船”象征了以外婆为代表的淳朴和善良的民风,从而突出对这种民风的赞美之情。 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1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挖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这类题目要求在把 握作品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去探究。首先要梳理概括全文内容,这篇散文主要写了对儿时与 外公外婆生活在渡船上的生活的回忆,从情的角度来说,表达了作者对对那段生活的怀念和对外婆的思念; 从理的角度来说,随着现代社会的进程,三十年后,“渡口上早已建起了一座横跨两岸的长桥”,渡船上所承 载的外婆那种淳朴善良的人性之光已经远去了。这篇散文最深刻的主旨是对远去的人性的温情的呼唤。只 要能从以上两个方面分析,并结合散文的主题,言之成理即可。 【点睛】解答探究思想意义的题目,按照命题指向基本属于文章主旨内涵范畴的探究,或者说,这类探究 题要求学生必须正确把握主旨,否则就无法完成答题要求。首先梳理、概括全文内容;其次抓住不同的对 象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在探究的时候要注意探究的广度;最后深入挖掘全文的主旨。通过对考点的解读, 发现很多作品的深刻意蕴都涉及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传统生活方式、民族精神、人文精神等,所以在探 究的时候还要注意探究的深度。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谢柳子厚寄叠石砚① 刘禹锡 常时同砚席,寄砚感离群。 清越敲寒玉,参差叠碧云。 烟岚餘斐亹②,水墨两氛氲。 好与陶贞白③,松窗写紫文。 [注]①此诗作于刘禹锡任太子校书时,因父忧家居期间,其友柳宗元(字子厚)曾寄叠石砚以表慰问。②斐 亹:文彩绚丽貌。③陶贞白:陶弘景,字贞白,古代书法名家。 14. 本诗的体裁为 。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同砚席”点名二人之间的情谊,“离群”写出了诗人此时的生活状态,也是友人寄砚的缘由。 B. 中间两联运用比喻的手法,写了叠石砚声如寒玉、形若叠云,而且纹理绚烂、氛氲有致。 C. 尾联表面写宝砚应赠予陶贞白那样的书法名家,实则是借用典故表明自己才华浅薄的婉拒之语。 D. 本诗为丁忧期间所作,有独居的寂寥之感却无浓重的忧伤之词,格调清朗、画面清丽。 16. 友人寄砚以表慰问,诗人对此有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4. 五言律诗 15. C 16. ①对朋友赠送的砚台的喜爱,诗中通过对砚台的声音、形貌的描写流露出对砚台的爱赏之意。②对朋友 的感激与思念之情。诗人丁忧居家,朋友此时寄砚慰藉,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同砚席”的深厚情谊和对友 人的感激。③刻苦勤奋,不辜负友人寄砚美意的决心。诗人要追步陶弘景,在松窗下刻苦习书,表达出不 负友人美意的决心。 【解析】 【分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的文体特征的能力。 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的律诗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律诗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 下句必须是对偶句。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群”,qún;“云”,yún;“氲”,yūn;“文”,wén。压“un”韵。 “清越”“参差”,“敲”“叠”,“寒玉”“碧云”,“烟岚”“水墨”,“餘”“两”,“斐亹”“氛 氲”分别对称。而且二、三两联,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 所以,为五言律诗。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实则是借用典故表明自己才华浅薄的婉拒之语”错误,表明的是自己对于友人的赏识的感谢之情。诗 人要追步陶弘景,在松窗下刻苦习书,表达出不负友人美意的决心。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诗句“常时同砚席,寄砚感离群”,写出自己在家,独居寂寥,友人将叠石砚送与自己,自己的内心受感 动,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同砚席”的深厚情谊和对友人的感激。 诗句“清越敲寒玉,参差叠碧云。烟岚餘斐亹,水墨两氛氲”,运用比喻的手法,写了叠石砚声如寒玉、 形若叠云,而且纹理绚烂、氛氲有致。友人送的叠石砚形状和声音十分的好,自己十分的喜爱,表达了对 朋友赠送的砚台的喜爱。 诗句“好与陶贞白,松窗写紫文”,陶弘景是古代书法名家,写诗人要追步陶弘景,在松窗下刻苦习书, 表达了作者不辜负友人寄砚美意的决心。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 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 利焉。”许之。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 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 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 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逄孙、杨孙戍 之,乃还。 ④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 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7. 解释文中加点字。 (1)又欲肆.其西封( ) (2)因人之力而敝.之( ) 18. 下列特殊句式与例句一样的是( )。 例句:夫晋,何厌之有?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C. 一羽之不举 D. 吾属今为之虏矣 19. 翻译第③段划线句。 20. 第③段烛之武是如何一步步说服秦伯退兵的,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17. (1). 扩张 (2). 损害、伤害 18. C 19.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 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20. ①处处为秦着想;②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 【解析】 【分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肆”的意思是“扩张”,句子翻译为“又想往西扩大边界”。 (2)“敝”的意思是“损害,伤害”,句子翻译为“依靠人家的力量反过来伤害人家”。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何厌之有”为宾语前置句,译为“有什么满足的呢”。 A.为定语后置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B.“树之以桑”为状语后置句,译为“用桑树栽种在这里”。 C.宾语前置句,译为“举不起一片羽毛”。 D.被动句,译为“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舍”放弃;“以为”,以之为;“行李”,东方道路的主人;“共”,同“供”,供给。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①处处为秦着想。 首先,烛之武开门见山地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承认郑国已处于危亡的境地。但作为郑国大夫的烛之 武却没有半句为郑国乞求的话,相反,却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来表明为秦着想的立场。先分析了 越国以鄙远的难处,接着谈了亡郑实际上是增强了别国(晋国)的土地,扩展了别国的势力,而邻国势力的增 强就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接下来又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一利一害,推心置腹,不由得秦伯不动心。 ②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 正当秦伯在考虑灭郑、存郑对自己的利害关系时,烛之武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进一步为秦伯分析:且君尝为 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来离间双方,这番话不由得秦伯 不深思。接着烛之武又把话题引向未来,预言晋国此后的动向: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 不阙秦,将焉取之?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进而侵犯秦国,秦晋的矛盾将进一步尖锐化。由于晋国 当时已成为中原霸主,秦伯对此不能不存有戒心。烛之武的这篇说辞戳到了他的痛处,终于促使他下定决心, 改变主意,退兵助郑。 参考译文: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 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 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 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 “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 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 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 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 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 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 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 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 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 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①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②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 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③曰:“不可,直不百步( ),是亦走也。” ④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 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 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⑦“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 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21. 可填入第③段括号处的虚词是( ) A. 矣 B. 者 C. 焉 D. 耳 22. 第⑦段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来揭示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这种表现方 法是( ) A. 铺垫 B. 对比 C. 反衬 D. 象征 23. 翻译文中第⑥段画线句。 24. 第⑦段画线句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请结合该段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21. D 22. B 23.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24. 把国君不顾百姓死活而导致黎民饥寒交迫,却推卸责任归罪于年成不好的做法,比喻成有人拿刀杀人而 归罪于兵器。孟子借此劝导国君施行仁政。 【解析】 【分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文中括号内应填写“耳”。结合文章内容,“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意思是“只不过是没有跑 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 “耳”,在文中可翻译为语气词“罢了”,表达的是梁惠王在孟子以战作 喻后的态度和看法,其他几个虚词没有这种语气效果。 A. “矣”用在陈述句句末,相当于“了”“啦”,又有表已然、将然和由假设推出必然,用于文中不恰当。 B. “者”是文言文比较特殊的代词。这种特殊体现在它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必须和其他词(词组)构成 “者”字词组。若用于文中,构成“直不百步者”,则有表达“没有跑一百步”的原因的意思,也不恰当。 C. “焉”用法较多,既有表示指示,相当于“之”的用法,此外也有翻译为“哪里”或“那里”,“什么” 或“怎么”的相关用法,当然有时候也可以用作兼词,兼有介词“于”加代词“此”的语法功能。但是无 论哪种,在句子中均解释不通。 D. “耳”,在文中可翻译为语气词“罢了”,表达的是梁惠王在孟子以战作喻后的态度和看法。是恰当的。 故选 D。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的意思是“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不知道制止;道路 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把“贵族家的猪狗”和“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对比,表现可能出现的 严重的社会不平等现象。此处采用的是对比手法。对比:即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 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 故选 B。 【2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谨”,认真兴办;“教”,教育;“申”,反复陈说;“孝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颁”,同“斑”, 头发花白。 【2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意思是: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 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 孟子把国君不顾百姓死活而导致黎民饥寒交迫,却推卸责任归罪于年成不好的做法,比喻成有人拿刀杀人 而归罪于兵器。这是一种比喻的手法。本段中,将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归罪于年成不好,是和拿刀杀 人而归罪于兵器性质一样,孟子借此劝导国君施行仁政,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作为最高统 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译文: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 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南。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 这样尽心尽力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 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 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 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 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能够养活家小,葬送死者而无遗憾了。 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 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 会闹灾荒了。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出现在道路上 了。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 有的。” “现在,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 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干,是武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 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到您这儿来了。” 三、写作 25.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网上热议“舒适圈”这一话题。所谓舒适圈是形容人生活在一个无形的圈子里,在圈内有自己熟悉的 环境,与认识的人相处,做自己会做的事,感到轻松自在。 于是,有人认为,人处在舒适圈内,有安全感,避免了不必要的挑战,能更好的发挥自身潜能,不断 成长。但也有人认为,人要勇于跳出自己的舒适圈,接受新的挑战,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自身潜能,不断 成长……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 【答案】勇于跳出舒适圈 研究者观察花样滑冰运动员训练时发现,相同情况下,普通运动员喜欢练习已掌握动作,顶尖运动员 更喜欢练习未掌握动作。是停留在“舒适圈”轻松自在,还是在“非舒适圈”接受挑战,更好地激发潜能? 舒适圈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指的是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人会在这种状态或 模式中感到舒服、放松、稳定、能够掌控、有安全感。一旦走出这个区域,人们就会感到别扭、不舒服, 或者不习惯。 一个人当前的能力决定了他现在舒适圈的大小,舒适圈不断扩大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我们要勇于 挑战现有非舒适圈,把它变成将来的舒适圈,实现自我成长。跳出舒适圈意味着打破习惯,扩大行为范围 和适应范围,在更大的范围内感到舒适。 我们为什么需要跳出舒适圈?因为我们需要不断把非舒适圈变成自己的舒适圈,就像将军开疆扩土一 样。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经由磨砺而获得成长。如同马云金融、电商是他的舒适圈,国产芯片是他的非舒 适圈,他用“平头哥”精神去做这件事,平头哥拼命到濒临灭绝,与人决斗一定是不舒适的。为什么要成 长?因为我们都期待过更好的生活,自我实现。同时,我们会发现,跳出舒适圈是不容易的。 舒适圈的本质:熟悉的应对方式,一切尽在掌握的满足。避难就易是人的本性,困难和容易之间,我 们总是习惯选择后者。组织行为学教授安迪•莫林斯基在《进化》中,提到:逃避令我们害怕的场合和任务, 是世上最自然不过的事。当我们逃避时,可能会暂时缓解焦虑和恐惧,但同时也失去了把这件事收归舒适 区的机会,下次遇见还是焦虑、恐惧和逃避,没有成长。 对此古人早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说,前者是非舒适圈,后者是舒适圈。清王朝处于天朝上国 的舒适圈中,最后被外敌用坚强利炮强行拖出舒适圈。 这不是鼓动每个人都变成盲目战斗,无所敬畏的“平头哥”吗?前几个月,一组备受争议的行为艺术照 片在网络迅速走红,照片中一位毕业生把沙发搬到拥堵地铁、城中村小巷等地方,并以“舒适沙发瘫”呼吁 “活在舒适圈”。很对年轻人说: “越努力,好像心里就越是容易丧气。但要是不努力,又担心自己马上就 要被淘汰下去”。时代风云变幻,我们“不要陷入奋斗的盲区,不要在战斗中迷失自我”,既要战斗,也要享受, 既要奋斗去生存,也要学着去生活。 非洲有种蝙蝠,能把毛驴杀死。开始时,它会用舌尖轻轻地舔舐毛驴脚踝,接着再咬个小口吸血,毛 驴浑然不觉;一只只蝙蝠接力,毛驴终于轰然倒地。安逸享乐,会让人停留于表面的舒适圈。这种舒适背 后,隐藏着致命的陷阱。摒弃守成心态、抵制“舒适”吞噬,一个人才能在进取中不断赢得新优势,内心 也才有长久的舒适。 【解析】 【详解】命题方式:任务驱动型作文 审题要点:任务驱动型作文要在认真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按照材料给出的任务指令进行写作。具体过程: 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要求根据材料谈自己的看法,材料的重点是关于“舒适圈”这一话题的 讨论。有人认为,人处在舒适圈内,有安全感,避免了不必要的挑战,能更好的发挥自身潜能,不断成长。 但也有人认为,人要勇于跳出自己的舒适圈,接受新的挑战,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自身潜能,不断成长……, 由此可以产生三种看法,即赞同、反对或辩证的分析。由此可以从赞同的角度立意“跳出舒适圈”,从否 定的角度立意“舒适圈是一个伪命题”,也可辩证的分析“舒适是相对的,提高自己才是目的”。无论哪 种立意,在行文时都要做到观点明确,论证清晰,如采用赞同跳出舒适圈这一立意,提出观点后,可从“在 舒适圈养成了安逸”“在舒适圈中失去了动力”“在舒适圈中限制了自己的极限”三个并列的角度分析。 立意: 1、挑战当下,向往未来。 2、温情地生活,决绝地改变 3、对自己狠心一些 4、不逼不成人 5、逼自己不断成长 素材: 1、金融、电商是马云的舒适圈,国产芯片是他的非舒适圈,他用“平头哥”精神去做这件事,平头哥拼命 到濒临灭绝,与人决斗一定是不舒适的。 2、组织行为学教授安迪•莫林斯基在《进化》中,提到:逃避令我们害怕的场合和任务,是世上最自然不 过的事。 3、非洲有种蝙蝠,能把毛驴杀死。开始时,它会用舌尖轻轻地舔舐毛驴脚踝,接着再咬个小口吸血,毛驴 浑然不觉;一只只蝙蝠接力,毛驴终于轰然倒地。安逸享乐,会让人停留于表面的舒适圈。这种舒适背后, 隐藏着致命的陷阱。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 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 得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分析材料进而得出观点,紧接着通过列举马云的事例归因分析,然后通过引用《进 化》、《孟子》中的名言层层递进,最后通过列举蝙蝠与毛驴的例子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尾时刻意 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