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高考202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卷历史(三)(Word版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山东新高考202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卷历史(三)(Word版附答案)

ID:652838

大小:654.29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1-04-0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山东省(新高考)2021 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卷 历 史 (三)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 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 16 个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两条著名河流,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很早就孕育着古老的文化,如图 1 所示。下列选项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不同地域文化呼吁思想文化的大一统 B.中华文化发展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 C.齐鲁文化圈是当时全国思想的核心区 D.文化地域性导致这一时期政治分裂 2.图 1、图 2 是中国不同地区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砖)的拓片。这些拓片反映出( ) A.汉代南北方地区生产力都有所发展 B.汉朝我国耕犁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C.陕川两地到汉代开始使用铁犁牛耕 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3.(北宋)赵普历相太祖、太宗两朝,于厅中座屏后置两大瓮,凡有人进利害文字皆投置其中,满则 焚之;太宗后期任命“为人糊涂”的吕端为相,并勉励他“体黄老而行化,用志乎无为”;真宗 问宰相李沆治道所先,沆答曰:“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此为最先。”材料反映了北宋初期( ) A.因循苟且的政治风气 B.皇权强化,相权被架空 C.黄老思想治国成效显著 D.“冗官”造成效率低下 4.据史书记载:先秦时期的王是通过诰、誓、命、训、令等文书来管理国家;秦汉以后,出现君对 臣的诏敕类专用文种和臣对君的奏章类专用文种;明代诏敕文书增加了“谕旨”,清代又把“谕 旨”细化为“谕”和“旨”。这反映了( ) A.行政效率的提高 B.诏敕制度的完善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君主专制的强化 5.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传统上被定位为负面性存在的“人欲”、“私”出现了 180 度的“坐 标转位”,转而成了正面的被肯定的存在。明清时期出现的这种变化,着实令人吃惊,故而称之 为“剧变”。 作者 相关表述 李贽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黄宗羲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 王夫之 人欲之大公,即天理之至正。 明清时期的这一“剧变”( ) A.否定了程朱理学的思想体系 B.动摇了封建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 C.适应了工商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D.实现了“天理”与“人欲”的统一 6.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在评价辛亥革命时说:“辛亥革命以孙中山先生的解职和袁世凯的登台而 结束,实际上是失败了。”下列各项能印证吴玉章观点的历史事件有( ) ①清帝退位后中华民国建立 ②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 此 卷 只 装 订 不 密 封 班 级 姓 名 准 考 证 号 考 场 号 座 位 号 ③袁世凯死后陷入军阀割据 ④孙中山护法运动遭到失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7.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的荣氏企业集团,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的代表。荣氏兄弟倾注了大量心血改 造家乡无锡,尤以教育最为显著,其资本的发展也与无锡城市化高度耦合。这体现了( ) A.民族资本家的家国情怀 B.教育救国思潮盛行 C.民族企业扩张市场困难 D.无锡最先开放口岸 8.1898 年,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训令驻华公使窦纳乐说:“渤海湾上的均势,由于总理衙门把旅顺 口租给俄国而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必须以你认为最有效和最迅速的方式,获得当日本人撤出 威海卫后对威海卫的优先占有权,条件必须和给予俄国对旅顺口的条件一样。”据此可知( ) A.甲午战后列强在华矛盾得以平衡 B.英国意在分享列强的侵华成果 C.英国在华利益遭到其他列强排挤 D.甲午战后日本成为侵华的主力 9.1954 年 6 月 29 日,中国和缅甸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称:“两国总理同意这些原则也应该是指 导中国和缅甸之间关系的原则。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 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声明中的“这些原则”是指( ) “一个中国”原则 B.结伴而不结盟原则 C.“求同存异”原则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0.对如图反映的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比例(%)变化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第①段进行殖民扩张的是西班牙、葡萄牙两国 B.第②段加紧殖民扩张的是荷兰、英国、美国等 C.第③段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殖民霸权的是英国 D.第④段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把殖民扩张推向顶峰 11.针对美国“原地不动”寻求与中共建交的动机,毛泽东于 4 月 28 日电示总前委和华东野战军各 负责人,如果美国能断绝和国民党的关系,我们可以考虑和他们建交的问题。4 月 30 日,中共 又通过了《李涛声明》把这一指示精神告知了美英等西方国家。这反映出( ) A.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中国共产党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C.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D.各国摒弃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12.空想社会主义者发布各种“灵丹妙药”来解救工人,并把希望寄托在有产阶级及其代表人物的 身上,希望统治者接受他们设计的未来社会蓝图,把解放和幸福恩赐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这说明 他们( ) A.忽视无产阶级的地位和作用 B.主张资产阶级主动让渡政权 C.为工人解放提出了正确办法 D.已经实现了美好的社会蓝图 13.依据 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建立的政体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这部宪法内容中最能体现资 产阶级代议制特征的是( ) A.帝国依据本宪法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 B.德意志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 C.联邦议会主席职位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D.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14.欧美某一时期的文化“要打破幻想与现实的界限,在解放的旗帜下发泄自己生命的冲动。它扬 言要嘲弄资产阶级的假正经,它宣称代表着新潮和勇敢,实际上只会嘶哑着嗓子反复叫喊”。由 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 ) A.注重深入地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 B.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 C.由对神的虔诚转向对理性的崇尚 D.表现出对传统价值观的反叛性 15.《华沙条约》缔结以前,苏联同东欧国家的关系是以双边条约为基础的。华约的建立,使苏联和 东欧国家在政治、军事上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给苏联提供了可以借机向“兄弟国家”发号施令的 超国家权力机构。这一变化( ) A.保证了社会主义阵营的稳定 B.顺应了苏联对抗美国的需要 C.消除了来自西方国家的威胁 D.促进了东欧各国进一步发展 16.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重要潮流,据下图可知( ) A.美国等国仍然是推动全球化的主要力量 B.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力促全球化 C.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国家受益于全球化 D.经济全球化实现了各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 17-19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 20-22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7.(14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 2 中国历史上部分王朝的边疆治理简表 时期 管理体系 边疆防御 民族政策 汉朝 设郡县或由少数民族 酋长管理。 以长城为主干,设置嘹 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 边防体系。 和亲、武力进攻、 纳降、内迁、屯田、 册封等。 唐朝 确立羁縻府州制度, 以边 疆首领 管理事 务,可世袭;设都护 府,统一于中央政府。 确立军镇屯戍制度。 采 取 武 力 讨 伐 方 式,但以怀柔、招 抚为主,故册封、 和亲为历朝之最。 清朝前期 在中央设立理藩院, 主管边疆民族事务; 在地方因地制宜、因 俗而治。 在西北设伊犁将军,在乌 鲁木齐设都统、在东北设 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 等。 制定笼络政策,如 封爵、联姻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晚清时,以“西北史地学”为代表的边疆治理研究掀起第一次高潮,时人开始认识到 重核心区轻边缘区的思路不能适应时代需要,“海塞并重”的观念逐渐占据主导。1884 年,清政府 在新疆设立行省,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1885 年,在台湾设置行省,在澎湖设立总兵,并修 筑新式炮台。1907 年,清政府在东北置东三省总督巡抚,废除旗官,民事政令划一,统归于州县; 军政事务归东三省总督掌管,统一军队指挥权力;并设置了许多兵备道,负责边务和对外交涉。 ——摘编自张峥荣《清末治边政策的转变与近代中国的国家整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中国边疆治理的新发展,并简述其历史意义。(8 分) 18.[近现代留学教育](14 分) 材料一 美国退还庚子赔款用于派遣中国留学生赴美学习,虽为忧患、徘徊的有志青年提供了 --条“出路”,但同时也在提醒着他们民族国家深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耻辱感。一代留美学子既深 知吾国的现实窘境,也看到了西方社会的种种弊端。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既有依赖、留恋,又有排 斥、纠结;对西方异域文明既有向往、渴望,又有怀疑、犹豫。这种汹涌、强烈的冲突与矛盾更进 --步激发了近代中国留美生的救世情怀,为近代中国留美生投身民族文化复兴事业提供了不竭力量。 他们在新旧、中西文化冲突交织的时代背景下,将个人抱负与民族复兴的使命紧紧捆绑,对异质文 化进行了不断调适的宝贵探索。 ——黄诗敏《近代中国留美生的文化冲突与调适》 材料二 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从 1978 年到 2018 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 585.71 万人,其中 153.39 万人正在国外进行相关阶段的学习和研究,365.14 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 国发展。除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中国传统的主要留学目的地国家外,意大利、 爱尔兰、韩国、西班牙、阿根廷等也逐渐成为留学人员追捧的热点。到目前,已有 109 个国家和地 区有中国的留学人员。从改革开放后首批访问学者起程赴美的 40 年来,现在的留学生视野开阔,不 仅了解欧美等西方国家,还了解很多其他国家的情况,心态更加自信、更加客观。 ——教育部官网《2018 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情况统计》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留美学子遭遇中西文化冲突困境的背景。(6 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当代中国留学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形成的原因。(8 分) 19.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12 分) 图 4 秋收起义(1927 年) 图 5 中共中央、人民解放军总部转战示意图 (1947 年 3 月—1949 年 3 月) (1)读图 4、图 5,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经历了哪两次转移?(4 分) (2)结合所学评述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8 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考生从 3 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0.【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 分)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体制由秦汉的郡县两级制变为州郡县三级制,增加了中央到基 层的中间环节,且州郡随意增设,地方官僚队伍膨胀,豪家大族把握地方大权。为了解决这一弊端, 隋文帝加大了对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力度,设计了以整顿地方为核心、以致治安民为主旨的整体改 革方案,并很快付诸实践。 隋文帝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又裁并一些州县,取消了地方官署选用属吏的权力,缩减行 政支出。进一步规范和明确了州县官吏的选拔、考课、职权等有关制度。隋文帝规定九品以上的地 方官完全由中央任命,州县长官不得自行选用属吏,县佐也不得用本地人,避免其凭籍权势横行地 方。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约束与考核,要求他们每年年终到中央政府汇报工作。隋文帝曾派出巡视使 者,一次罢免贪官污吏 200 多人;隋文帝注意对地方官吏的教育和引导,提倡节俭政治。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隋文帝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文帝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意义。(6 分) 21.(12 分)【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柏林战役的结束标志着法西斯德国的灭亡,苏、德战争和欧洲战争的终结。 材料一 1945 年 3 月,希特勒发布了保卫首都的命令,但在这些命令中,充满了大量带有强烈 意识形态色彩的空洞言词和对德国人民的训导,缺乏怎样保卫柏林的具体措施。到了 4 月的最后一 个星期,一份柏林保卫战计划最终还是出炉了。但是,德国最高统帅部发现,所到之处部队无一例 外地缺乏弹药,其中尤其以炮兵部队的情况最为严重。由于燃料短缺,坦克无法行驶,部队的机动 受到极大牵制。同时,德军由于缺乏运输车辆,补给品也无法运抵目的地。此外,德国空军已经名 存实亡,飞机因为缺乏燃油而无法起飞。最后,柏林尚有 100 万人的守备部队,但其中许多都是未 到服役年龄的孩子和老弱病残,他们连最起码的军事训练都没有接受过。 ——摘编自徐小亭编著《第二次世界大战东线重大战役》 材料二 1945 年 4 月 16 日,苏军对柏林展开攻势,史称“柏林战役”。1945 年春,苏军已进入 德境,希特勒为拖延战争,等待反法西斯同盟内部分裂,调集军队约 100 万人死守柏林,集中力量 对付苏军。苏军最高统帅部为彻底消灭德军,结束欧洲战争,以 3 个方面军 250 万人的兵力进攻柏 林。整个战役,苏军总共消灭德军 93 个师,俘获官兵约 48 万人,缴获火炮 8600 门、坦克和自行火 炮 1500 余辆、飞机 4500 架。苏军损失 30.4 万人、坦克和自行火炮 2156 辆、火炮 1220 门和飞机 527 架。 ——摘编自丁牧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德军在柏林战役中的劣势。(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在柏林战役中取胜的原因。(6 分) 22.(12 分)【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雷达”是“二战”中兴起的军工骄子,用于监视和跟踪空中飞行器,曾经是一国电子工业水 平的标志,是重要的国防技术。王小谟院士是中国雷达工业的领军人物。 材料 王小谟(1938— )雷达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被称为“中国预警机之父”。荣获 2012 年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969 年,响应国家号召,支援“三线”建设,王小谟前往贵州都匀地 区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 38 所,在贵州的山坳里王小谟带领数百名科研人员用 7 年时间攻克国际前沿 难题“三坐标雷达”。1982 年,这部雷达正式通过国家鉴定。这意味着中国拥有了第一部自动化三 坐标雷达,实现了防空雷达从单一警戒功能向精确指挥引导的跨越,使中国跻身雷达技术世界先进 国家之列。为解决人才紧缺问题,王小谟决定由 38 所出资定向培养研究生。在工作中,王小谟大胆 启用年轻人,使他们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面对牵涉数百人的科研团队,作为总设计师的王小谟调 和各方分歧时的策略是:“有问题算我的,有功劳算你的”,换位思考,解决对方眼中的疑难;同时, 勇担责任。 ——摘编自李舒亚著《匠心·走近中国院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小谟研制“三坐标雷达”的时代背景。(8 分) (2)根据材料,概括王小谟院士的优秀品质。(4 分) 历 史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结合题中图文信息可知,该图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异彩纷呈,不同文化 圈相互交融,这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发展 多元一体的特征,故 B 项正确。此时文化界正 处于“百家争鸣”的动荡时期,A 项错误,排除;齐鲁文化圈在中华文明中占据一席之地,但 尚未取得主流思想地位,C 项错误,排除;这一时期文化相互影响,但其并不是政治分裂的原 因,D 项错误,排除。 2.【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在汉代时我国就已使用“二牛抬杠一人犁耕”的耕作方法,而且 南方和北方都出现了这一犁耕法,这说明南北生产力都有所发展,故 A 项正确。唐代曲辕犁 的发明标志着古代中国耕犁技术的成熟,排除 B 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陕西、四川两地开始 使用铁犁牛耕的时间,故排除 C 项;由材料信息得不出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故 排除 D 项。 3.【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宋初期的政治特点。根据材料“凡有人进利害文字皆投置其中, 满则焚之”“体黄老而行化,用志乎无为”“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此为最先”可知,这反 映的是北宋初期官员甚至皇帝的怠政和不作为现象,这正是北宋因循苟且的政治风气的产物, 故选 A 项。材料没有体现宰相权力被架空,排除 B 项。材料无法体现这种“无为”的治国思 想成效如何,排除 C 项。“冗官”是指官僚机构恶性膨胀,人员远远超出正常工作需要,政治 效率低下,材料中未涉及,排除 D 项。 4.【答案】D 【解析】题干所述先秦、秦汉以后、明代和清代最高统治者对臣的文书类文种的变化,这 一变化体现了君主作为最高统治者在秦汉及以后是专用诏敕类专用文种,而且种类会有增加 和细化,这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故选 D 项;最高统治者对臣的文书用什么名称和多少种 类并不影响行政效率,排除 A 项;题干所述是涉及到了诏敕制度的名称和种类的变化,并没 有体现制度具体内容和程序的变化,所以不能据此说其制度是否完善,排除 B 项;题干所述 是最高统治者对臣的命令文书,这涉及到的是中枢权力问题,而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 排除 C 项。 5.【答案】C 【解析】传统上被定位为负面性存在的“人欲”、“私”在明清时期得到认可与肯定,本 身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选 C 项;对“人欲”和“私”等的态度变化是否定了程朱 理学中关于“灭人欲”的主张,并不能据此说否定了程朱理学的整个思想体系,排除 A 项; 封建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是儒家思想,它的动摇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 B 项;明清时期 的巨变仅仅是对“人欲”和“私”的态度转变,而不是二者之间的关系,排除 D 项。 6.【答案】C 【解析】中华民国成立于 1912 年 1 月 1 日,清帝退位是在 1912 年 2 月,在民国建立之后, 故①错误;②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颠覆了中华民国的民主政体,与辛亥革命反帝反封 建的革命任务不符,能印证“辛亥革命以孙中山先生的解职和袁世凯的登台而结束,实际上 是失败了”,故②正确;③袁世凯死后陷入军阀割据,表明中华民国民主政体名存实亡,没有 实现辛亥革命的革命任务,印证了“辛亥革命以孙中山先生的解职和袁世凯的登台而结束, 实际上是失败了”,故③正确;④孙中山护法运动遭到失败,反映出当时军阀割据的局面没有 改变,辛亥革命的革命任务没有真正完成,故④正确;选择 C 项符合题意。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荣氏兄弟倾注了大量心血改造家乡无锡,尤以教育最为显著,其资本 的发展也与无锡城市高度耦合”并结合所学可知,以荣氏兄弟为代表的近代民族企业家面对 国家和民族危机,掀起了实业救国的高潮,为国家和家乡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体现了他 们家国情怀,故选 A 项;教育救国思潮盛行与实业救国的史实不符,也与材料主旨内容无关, 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市场扩张问题,排除 C 项;无锡不是最早开放 的口岸,排除 D 项。 8.【答案】B 【解析】据材料“渤海湾上的均势,由于总理衙门把旅顺口租给俄国而发生了重大变 化”“最有效和最迅速的方式,获得当日本人撤出威海卫后对威海卫的优先占有权”可知, 英国因俄国租借旅顺口打破渤海湾上的均势,欲在日本侵华撤出威海卫后租借威海卫,即分 享列强的侵华成果,故选 B 项;结合所学,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列强在华矛 盾加剧,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A 项;材料中只反映英国欲侵犯中国利益,并未反映英 国在华利益遭到其他列强排挤,排除 C 项;结合所学,日本成为侵华主力是在一战期间,排 除 D 项。 9.【答案】D 【解析】结合史实和材料“中国和缅甸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 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可知原则为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故 D 选项正确;A、B、C 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10.【答案】B 【解答】A.①是 15 世纪~16 世纪,殖民扩张主要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这是正确的表述, 不符合题干要求;B.②是 17 世纪,这一时期美国还没有独立,选项是错误的表述,但符合 题干的要求;C.③是 18 世纪,英国在这期间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地位;D.④是 19 世纪, 19 世纪末因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殖民扩张达到顶峰。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美国能断绝和国民党的关系,我们可以考虑和他们建交的问题”可以 得知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 A 项正确;中国也需要国际支持,但前提是断 绝和国民党的关系,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外交,故 B 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故排除;根据材料 “美国‘原地不动’寻求与中共建交的动机”可以得知美国等西方国家希望在不断绝和国民 党关系的基础上和中国共产党建交,因此可以排除 C 项和 D 项。 12.【答案】A 【解答】根据“把希望寄托在有产阶级及其代表人物的身上,希望统治者接受他们设计的 未来社会蓝图,把解放和幸福恩赐于无产阶级和人类”并结合知识可知,空想社会主义者把 希望寄托在当时的统治集团身上,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而无视了无产阶级的地位和 作用,故选 A;BCD 说法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13.【答案】D 【解析】“帝国依据本宪法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能表明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联邦制国 家,但与设问要求不符,故 A 项错误;作为国家元首的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是国 际惯例,故 B 项错误;宰相同时是“联邦议会主席”,由皇帝任命而不是议会选举产生,只对 皇帝负责,表明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故 C 项错误;资产阶级代议制是公民通过选举代表 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德意志帝国宪法 规定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与“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相符, 故 D 项正确。 14.【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中“打破幻想与现实的界限”“嘲弄资产阶级的假正经……实际上只会嘶 哑着嗓子反复叫喊”等信息可知,这体现了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特征,即强调从人的心理感 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D 项正确。A 项属于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特点,B 项属 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特点,C 项属于新古典主义文学作品的特点。 15.【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华约的建立……给苏联提供了可以借机向‘兄弟国家’发号施令的超 国家权力机构”可知,该现象便利了苏联控制华约其他成员国,这顺应了苏联对抗美国的需 要,但不利于华约其他成员国自主发展,也容易导致华约其他成员国与苏联间的矛盾,不利 于社会主义阵营的稳定,故选 B 项,不选 A、D 两项;C 项中“消除了”的说法过于夸大化, 排除。 16.【答案】B 【解析】从材料看到,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国家在积极推动和参与全球化,因此 B 项正确;A 项说法无法从材料中体现,因此 A 项错误;C 项说法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意思,因 此 C 项错误;D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因此 D 项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 17.(14 分) 【答案】(1)治理方式与措施多元化,以笼络安抚为主;治理方式前后相承,不断发展; 因俗而治,边疆与内地、边疆内部差异化明显;边防安全在边疆治理中占据较高地位。(6 分) (2)发展:边疆治理研究强化;边疆治理政策趋向统一;海防与塞防同时受到高度重视。 (3 分)意义: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与发展,加强 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家主权与民族意识的觉醒。(5 分) 【解析】(1)据材料一“采取武力讨伐方式,但以怀柔、招抚为主,故册封、和亲为历 朝之最”可知治理方式与措施多元化,以笼络安抚为主;由材料一表格纵向来看,治理方式 前后相承,不断发展;从材料一“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在地方因地制宜、 因俗而治”可知因俗而治,边疆与内地、边疆内部差异化明显;由材料一表格纵向来看,边 防安全在边疆治理中占据较高地位。 (2)第一小问发展,据材料二“以‘西北史地学’为代表的边疆治理研究掀起第一次高 潮,时人开始认识到重核心区轻边缘区的思路不能适应时代需要”可知边疆治理研究强化; 由材料二“‘海塞并重’的观念逐渐占据主导”可知,边疆治理政策趋向统一;海防与塞防同 时受到高度重视。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二“1885 年,在台湾设置行省,在澎湖设立总兵, 并修筑新式炮台”可知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由材料二“1907 年,清政府 在东北置东三省总督巡抚,废除旗官,民事政令划一,统归于州县”可知推动了边疆地区的 开发与发展,加强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从材料二“时人开始认识到重核心区 轻边缘区的思路不能适应时代需要,‘海塞并重’的观念逐渐占据主导”可知有利于国家主权 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18.(14 分) 【答案】(1)辛丑条约后,中国面临空前严峻的民族危机;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迅速发 展,中西差距巨大;中国传统儒家救世情怀的影响;近代启蒙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冲突。(6 分) (2)特点:出国留学人数多,分布广;留学生自信心不断增强。(2 分)原因:改革开放 后,国家实力迅速增强;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的现实需求;社会思想观念的普遍开放。(6 分) 【解析】(1)由材料中的时间“美国退还庚子赔款用于派遣中国留学生赴美学习”可知, 近代留美学生遭遇文化冲突困境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其背景我们可以从国内和国际 两个角度思考作答。从国内角度来看,政治上,由于辛丑条约后,中国面临空前严峻的民族 危机;文化上,中国传统儒家救世情怀的影响。从国际角度来看,经济上,西方第二次工业 革命迅速发展,中西差距巨大;思想上,近代西方启蒙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2)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二“从 1978 年到 2018 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 585.71 万人”、“除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中国传统的主要留学目的地国家外, 意大利、爱尔兰、韩国、西班牙、阿根廷等也逐渐成为留学人员追捧的热点。到目前,已有 109 个国家和地区有中国的留学人员”等信息可得,出国留学人数多,分布广;由材料二“现 在的留学生视野开阔,不仅了解欧美等西方国家,还了解很多其他国家的情况,心态更加自 信、更加客观”可得,留学生自信心不断增强。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中的时间 “1978—2018 年”再结合所学可知,1978 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国家实力迅速增强,这是 留学生不断在增加的重要条件;同时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的现实需求是其主观原因;社会思想 观念的普遍开放也是导致留美学生逐渐增加和更加自信的原因之一。 19.(12 分) 【答案】(1)图 4 表明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图 5 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 到城市。(2 分) (2)1927 年秋收起义中,苏联式的“城市中心革命道路”受挫,中国共产党转向敌人力 量薄弱的山区(井冈山)进攻,开创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 国政权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的策略从此发生了转变。(从背景和影响两个维度,一个方面 2 分,两个方面 3 分)1949 年解放战争即将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中国共产党即将 成为执政党。这次转移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表明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开始。(从背景和 影响两个维度,一个方面 2 分,两个方面 3 分)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 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需要,及时做出工作重心的调整,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 重要保障。(答案不唯一,分析合理即可,2 分) 【解析】(1)第一小问第一次转移,从图 4 秋收起义,以及图示中“起义的部队向井冈 山进军方向”,可知体现的是秋收起义后中共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结合国民大革命后中共 独立领导军队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史实,可知图 4 表明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第 二小问第二次转移,从图 5 中共中央、人民解放军总部转战示意图的时间“1949 年 3 月”, 当时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以及图中“七届二中全会”字样,结合七届二中全会、中共即将成 为执政党等史实,可知图 5 表明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2)评述可分成叙述历史事件和总结评价历史事件两部分,结合中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 地、中共中央总部转移到北平的史实,讲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背景和影响,从党的工作重 心转移是顺应革命发展的形势而出现,并且对革命胜利起到重大指导作用的分析中进行理论 总结,评价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20.(12 分) 【答案】(1)内容:减少地方区划层级和行政区的数量;进一步规范和明确州县官吏制 度;加强对各级官吏的监督和教育。(6 分) (2)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安定;为唐及以后各朝提供了借鉴。(6 分) 【解析】(1)本题考点为隋文帝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内容,考查理解材料、分析材料的 能力。根据材料“隋文帝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又裁并一些州县”、“进一步规范和明 确了州县官吏的选拔、考课、职权等有关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约束与考核”等内容, 概括隋文帝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内容。 (2)本题考点为隋文帝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意义,考查理解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根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加强中央集权、利于国家安定、为唐及以后各朝提供了借鉴等方面分析 隋文帝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意义。 21.(12 分) 【答案】(1)缺乏周密计划和部署;缺乏弹药;燃料短缺;补给品运输不到位;士兵专 业素质不足。(6 分) (2)苏联强大的工业基础提供物质保障;盟军的配合作战;太平洋战场战事爆发使苏联 能够集中精力在欧洲战场;德军的明显劣势。(6 分) 【解析】(1)据材料“但在这些命令中……缺乏怎样保卫柏林的具体措施”可知,德军 缺乏周密计划和部署;据材料“所到之处部队无一例外地缺乏弹药,其中尤其以炮兵部队的 情况最为严重。由于燃料短缺,坦克无法行驶,部队的机动受到极大牵制。同时,德军由于 缺乏运输车辆,补给品也无法运抵目的地”可知,德军缺乏弹药;燃料短缺;补给品运输不 到位;据材料“其中许多都是未到服役年龄的孩子和老弱病残,他们连最起码的军事训练都 没有接受过”可知,士兵专业素质不足。 (2)据材料“希特勒为拖延战争,等待反法西斯同盟内部分裂”可知,苏联的胜利有盟 军的配合作战;结合所学可知,苏联强大的工业基础提供物质保障;太平洋战场战事爆发使 苏联能够集中精力在欧洲战场;材料一体现了德军的明显劣势。 22.(12 分) 【答案】(1)新中国国防力量薄弱,技术落后;美苏冷战,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援 助中国的技术专家和资金;文化大革命使得科研工作遇到阻碍;三线建设战略决策的实行。(8 分) (2)坚持不懈,艰苦奋斗,迎难而上,重视人才,淡泊名利,善于沟通,勇担责任。(任 选四点,一点一分,共 4 分) 【解析】(1)据材料“1969 年……王小谟带领数百名科研人员用 7 年时间攻克国际前沿 难题‘三坐标雷达’”并结合 1969 年的中国及世界形势可知,新中国国防力量薄弱,技术落 后;美苏冷战,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援助中国的技术专家和资金;文化大革命使得科研 工作遇到阻碍;三线建设战略决策的实行。 (2)据材料“在贵州的山坳里王小谟带领数百名科研人员用 7 年时间攻克国际前沿难题” “王小谟决定由 38 所出资定向培养研究生。在工作中,王小谟大胆启用年轻人,使他们迅速 成长为技术骨干”“换位思考,解决对方眼中的疑难;同时,勇担责任”等信息可知,王小谟 院士具有如下优秀品质:坚持不懈,艰苦奋斗,迎难而上,重视人才,淡泊名利,善于沟通, 勇担责任。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