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 清明节气文常知识:莺飞蝶舞花吐蕊,春明草绿雨润田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语文 清明节气文常知识:莺飞蝶舞花吐蕊,春明草绿雨润田

ID:653202

大小:26.26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4-0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清明节气文常知识:莺飞蝶舞花吐蕊,春明草绿雨润田 4 月 4 日 21 时 35 分:清明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 4 月 4 日 21 时 35 分将迎来清明节气。此时节,春回大地,天朗气清,桃红柳绿,花开缤纷,莺 飞蝶戏,燕子归来。 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说,每年阳历的 4 月 4 日、5 日或 6 日,为清 明节气的开始,它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时交“仲春”与“暮春”之间。此时节,春光荡漾,草 木发华,“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所以叫做“清明”。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把清明作为一年中室外活动的起点,它不仅是播种、中耕或采茶、植 树的大好时节,也是开展踏青、插柳、放风筝、荡秋千等“天人合一”、亲近自然的群体性娱 乐活动的大好时节,甚至一度出现“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的局面。 清明既是自然的节气点,又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在二十四节气中,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 内涵的,只有清明。 罗澍伟指出,清明节祭祖扫墓,源于古老的“墓祭”,是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 文化传统。秦汉以后渐成风气,唐宋时又颁布清明节“出郊省坟”政令,从此成为中国人最重 要的祭祀节日。 2006 年,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 年,国务院正式通过决 定,规定清明节放假一天;2008 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如今,“弘扬优秀传统, 文明、绿色缅怀”已蔚然成风。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清明是清气上升的时节。为适应这一物候节律,罗澍伟结合养生保 健专家给出的建议提醒公众,此时节,可适当晚睡早起,使神志随清气上升而怡然畅达。少 食动风升阳、触发宿疾之物,常服疏散风热、养肝利胆、通经明目的菊花代茶饮等。 诗说清明 提起清明节气,自自然然会出口吟诵起杜牧那首妇孺皆知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 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句。 清明,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汉刘安《淮南子·天文训》记载说:“春风后十五日,计指乙 为清明。”清明后来随着岁月的流转演化为一种民俗节日,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 又因含有踏青、郊游的风俗,故又称为踏青节。 古时,人们往往将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 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 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 距今已经 1200 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就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1935 年 中华民国政府明定 4 月 5 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作“民族扫墓节”。新中国成立后直到 2008 年,才将清明节正式立为法定节假日。 古代诗人写清明的诗作特多,或寄情,或抒怀,举不胜举,尤以唐、宋两朝为甚。 白居易的《清明夜》诗曰:“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 弦管暗看花。”清明节夜晚,清风习习,月色朦胧,用碧玉做成的栏杆和用红色的砖砌成的 墙,是刺史的府宅。独自步行在回旋的走廊中唱歌,远远的听到弦声,默默的欣赏花儿。 韩翃在《寒食即事》诗中说:“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飞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树。黄昏 开始时宫里颂赐新蜡烛,率先升起在皇庭贵族的宫里。 张继在《闾门即事》中云:“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 明几处有新烟。”此诗精妙之句是“清明几处有新烟”,清明之前是寒食,民间不用火,清明之 后本应“处处有新烟”,现在却因战乱农民都被召去打仗,大片土地都荒芜了,只有寥寥几处 的人家燃起新烟,一片凄凉。 宋代宋伯仁《清明插柳》:“清明是处插垂杨,院宇深深绿翠藏。心地不为尘俗累,不 簪杨柳也何妨。”诗作既写了古时清明插柳的风俗,又写了作者不为尘俗所累,不想插杨柳。 这是诗人对旧俗提出的疑问,说明古时也是有人经常想到要改革旧风旧俗的。 同时代的另一个诗人王禹偁在《清明》中曰:“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 日领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诗写一个穷苦的读书人,清明节那天,从邻居那里乞得 新火,闻鸡鸣而起,借火光来读书。诗句清新,又耐人寻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清明时节那种“乍暖还寒”的景象已经过去,代之而来的则是 阳春三月那惠风和畅,杨柳垂丝,绿草如茵,桃红柳绿,山花烂漫,百鸟争鸣的暖融融的景 光,人间春意正浓。 清明民俗 二十四节气里,清明是个“跨界”的异数——既是节气,又是节日。 “清明时节,麦长三节。”此时气温上升,草木普遍现青,百花盛开,春意盎然。北方大 部分地区已经摆脱寒冷,春播繁忙。 古时距清明节气一两天的时候有一个寒食节(冬至后第 105 日)。宋代之后,寒食节吃 冷食、扫墓等习俗移到清明之中(现在韩国还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也可以说寒食节风 俗结合清明节气的日期变成了清明节。 清明节两大习俗,寒食、祭祖,前者已经很少见到,后者则从未消散。 寒食节由两项内容组成,一个是官方的改火仪式,一个是民间的禁火寒食。冷食折射出 先民曾经历过的食物匮乏阶段,改火仪式则标志着新耕作期的开始。 原始社会,火种来之不易,先民钻木取火,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 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关于改火的记载,先秦文献中就有了。《论语·阳货》:“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 火,期可已矣。”这里,宰予将农作物生长周期与改火时间相联系。 改火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后汉书·周举传》李贤注有言:“龙,星,木位也,春见东方。 心为大火,惧火之盛,故为之禁火。”他的解释是远古时期大火星崇拜的一种演化。 大火星(即心宿二)之于先民的重要性,是今人难以理解的。简单说,中国农民曾将大 火星看做标志农耕开始的星辰,其名称暗示春耕前的放火烧荒。后来,当苍龙七宿代替了大 火星崇拜之后,就出现了《说文解字》中对“龙”字“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解释,寒食 禁火也就被解释成害怕火盛而伤龙以致失雨的行为。 寒 食 : 反 映 乏 寒食节被认为与火烧介子推有关。虽然这不是寒食节的真正起源,但民间就认它。山西 的寒食曾长达一个月。 冷食容易死人,所以在汉代以后的历代守土官和帝王,如周举、曹操、石勒等的禁断之 下,固定为冷食三天。 欧洲的四旬斋、亚马孙河流域的塞伦图族在旱季结束前的 3 周斋戒,都是与中国寒食相 类似的习俗。法国人类学家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认为,冷食习俗无疑是冬春之际食物匮乏 的反映。 古代寒食节主要吃什么呢?晋陆翙《邺中记》最早谈到寒食中的特殊食物:“寒食之日 作醴酪,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红煮作粥。”直到唐宋时期,人们仍在食用这种凉大麦粥。 宋代吃杨桐饭,后来在江南很风行。《零陵总记》载:“杨桐叶、细冬青,临水生者尤 茂。居人遇寒食采其叶染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谓之杨桐饭。”佛教认为这种饭是 目连奉母之食,添加了神圣气息。此外,还有用青艾、嫩蒌蒿、藜藿等作饭食的。 唐宋以后,清明节逐渐代替了寒食节,成为全国性节日。 清明节的核心是祭祖扫墓,郊野踏青则是副产品。 明代刘侗《帝京景物略》记北京风俗:“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 楮锭,粲粲然满道也。酹者、哭者、为墓除草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在宁波,旧时清明上坟,要带的食品为青糍、麻糍,富家还会雇吹鼓手吹打。上坟时要 清除杂草,铲新土压坟顶,插上挂有纸球的筱竹梢,以示后代子孙已尽孝祭祖,同时亦寓意 祖宗保佑全家平安、兴旺发达。 祭祀完毕,分麻糍或麻饼给当地农家,以期照顾坟墓。因按人领取,人人争先恐后,俗 称“抢麻糍”。 为什么在这个时候祭拜祖先?俄国学者索科洛夫的解释颇有道理:自然界在春天的复苏 使人们认为死去的亲人也会再次复活,并在当地事务上提供帮助。 新中国成立后,扫墓寄托哀思,烧纸钱改为送花圈,以缅怀先烈和祖先。 不过,清明节并非一定要悲痛地度过。据《嘉定县志》:“清明前后十余日,士女拈香, 阗塞塘路,楼船野舫,充满溪河。附近村坊各以船载楮帛,鸣金、张帜,交纳庙内,堆积如 山,名曰‘解钱粮’。又有买卖赶趁货物、戏剧及开场赌卜,乡城毕集。”参看一下《清明上河 图》,就可以想见那种热闹的场面了。 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这也好理解。由于清明上 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 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 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 行一次,诚如唐代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深一步说,清明节出游踏青,与古代上巳节男女在郊外自由交往的习俗有关。面对大好 春光,人们扫墓之后,“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帝京景物略》)谈谈恋 爱也好,随便走走也好,反正这个季节适合户外活动,并不代表对祖先的不尊重。唐高宗有 一年下诏:“或寒食上墓,复为欢乐,坐对松槚,曾无戚容,既玷风猷,并宜禁断。”从反面 表明了这一点。 吴自牧《梦梁录》描绘了宋时杭州清明野游的盛景:“宴于郊者,则就名园方圃、奇花 异卉之处;宴于湖者,则彩舟画舫,款款撑驾,随处行乐。此日又有龙舟可观,都人不论贫 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 不过,普通农民在大部分情况下,无非是同姓乡民聚集于家族墓地,祭奠之后共享微薄 的祭品,随后便散去了;或许有人会醉舞狂歌,以此作为紧张耕作前的娱乐;讲究点儿的大 家族会在宗祠里唱几天戏,以展孝思,以娱族众。 此外,郊游时采回花草插于门上、头上,在过去的清明节非常普遍,尤以插戴柳枝为多。 《岁时杂记》记宋代风俗:“家家折柳插门上,唯江淮间尤盛,无一家不插者。” 《清嘉录》:“清明日,满街叫卖杨柳,人家买之插于门上,农人以插柳日晴雨占水旱, 若雨,主水。”显然,插柳行为有祈年意义。从本质上讲,这是对生命力复苏的渴望。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