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指导:这也是一种勇气
作文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请以“这也是一种勇气”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文体鲜明、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 800 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这也是一种勇气”——这是一个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写到现在的记叙文题目,怎样写才
能展现一个高中生的视野和情感、思考,关键就在于对“勇敢”的定义。一般学生可能会选取弟弟打针不哭、我上
课敢于举手发言等陈词滥调、低幼化倾向严重的题材,也可能会聚焦荆轲、烛之武、抗疫英雄等高大的人物形象
上,这对于学生无助于表达自然、真实的情感。首先,我们应该指导学生从身边人、身边事写起,以小见大,写
出真情实感、写出独特感悟。
此处,应着眼于“也”字的微妙含义,“也”字决定了所选取的题材在常规意义上不是勇气,它可能是“勇气”的
反面而容易遭人误解,例如“退场也是一种勇气”,但不能是勇气的同义词,如“自告奋勇也是一种勇气”;它也可
能因为过于微小而被人忽视,如“关门也是一种勇气”“大声朗读也是一种勇气”,但不能是显而易见的勇敢行为,
如“献血也是一种勇气”“抗疫也是一种勇气”。同时,“这”的单数指示代词和“一种”的单数数量词决定了你只能聚
焦一件核心的事,而不能在一篇作文里写好几件地位同等的事。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勇气”的反向定义、从生活的细微处去发现“勇气”,尝试宕开学生思维。
如:
学习上不服输、挑战自我当然是一种勇气,然而,敢于归零、承认自己的不完美、为自己准确定位也是一种勇气。
每天不断练习、赛场上夺冠当然是一种勇气。然而,在看不到希望时仍然全力以赴也是一种勇气。
为国为家、为大义牺牲当然是一种勇气,然而,承担一个小家庭的重任、担当起一个父/母/哥/姐/子女的责任也
是一种勇气。
助人为乐当然是一种勇气,然而,拒绝别人、说“no”也是一种勇气。
写法指导
为了展现学生思维的多维度、情感体验的立体性,建议用“比、衬”的思维来凸显人物形象。“比”即对比、
用对比突出差异,好的比坏的、大的比小的。“衬”即衬托,衬托的角度可以是自然环境的衬托、可以是次要人物
对主人公的衬托,勇敢的衬托出更勇敢的。在这篇作文中,指导学生实践如何用“比、衬”的手法突出人物的“勇
气”,让“勇气”的层次更加丰富、内涵更加得以凸显。如:
精神上的勇敢——比——肢体上的弱小、能力不足
主人公的勇敢——比——其他人的怯懦、回避
精神、行为的勇敢——比——心理也害怕、也想退缩
自然环境——衬——人物的勇敢
范文及细评
“这也是一种勇气”
雷泽雨
雨,落下。落在那一片布满青苔的瓦上,啪嗒,啪嗒。那一幅褪色了的春联早已看不清了,微弱的光线透
进屋内,一个母亲,数位儿女围坐在小小炉边,四下摆着些许陈旧的农具和秋雨前抢收的稻谷。
那数位儿女中,其中的长女便是我的外婆,也是我要记的勇敢的人。儿时,我常常住在外婆家,也总是嚷
嚷着听那过去的事,每一次都陶醉其中。
……那些年,她还不是个历经风霜的老人,还只是一个年幼而勇敢的姑娘……
文章开头不俗,作者像一个善于运镜电影导演,用一个长镜头从屋外的雨滴渐渐拉进屋
内陈设、人,最后聚焦故事的主人公——我的外婆身上,故事就在这不急不缓的叙事节奏中
展开。
作为家里的长女,她总是要背负更大的责任,做出更多的付出。家里的粮食是不够吃的,为了得到钱来换
取生活用品,只得通过卖些蔬菜和干柴。凌晨五点,当东方的天空只露出一丝幽蓝,她就不得不早早起床,从西
郊的家里去赶市场的早集。她动作利索地把昨天夜里摘来的青菜垒在箩筐里,又把用草绳扎好的干柴扔在另一个
筐中,拾起那一掌宽的扁担将两座大山负载自己的肩上,那可是一个十五六岁姑娘的肩膀啊!
此处动作描写简洁到位,“两座大山”和“十五六岁姑娘的肩膀”形成对比,点出一个年轻
姑娘身上要背负的重担,个人能力之弱小和家庭责任之重大更能凸显人物的勇敢。
她穿上破了的布鞋,迎着朝晖,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静,只剩下那布鞋与砂石的摩擦声。沙沙——沙沙—
—那些年,想要渡过柳江,只有走铁桥。中间繁忙的铁路线旁,也只剩下那一截短短的平台。火车轰鸣,十米
外都能感到阵阵声浪,而这小姑娘更要与火车插肩而过。对她来说,这段路虽然走了无数次,仍是最可怕的一段。
她挑着扁担站在桥头,等着眼前的火车通过,然后趁着列车通过的间隙穿过百米长的铁桥。尾上的邮政车厢驶过,
她赶快挑起扁担向桥上奔去。透过黑色钢铁和厚重的水泥板的缝隙,可以看见数十米下滚滚的江水,这样的高度
令人发晕,更何况是一个挑着扁担的小姑娘呢。她一步一步地踱过大桥,小心翼翼地保存在一条直线上,努力地
保持自己的平衡。忽然,身后远处传来一声火车的轰鸣,她吓得赶快奔了起来,顾不得箩筐里落下的几扎干柴。
总算是有惊无险。
这一段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功底和记叙文写作能力,“过铁道”——这对于我们当代人
来说很陌生的生活经历,被作者写得惊心动魄、如在目前。听觉描写、触觉描写、视觉描写、
心理描写自如交错,作者别出心裁地选择了“过铁道”这样的小事情来诠释“勇敢”,事情不大、
但一个姑娘却到老仍刻骨铭心,充分贴现了题目中“也”字含义。读者不禁感慨:我不是生而
勇敢,只是学着勇敢。勇敢者并非不怕,而是即使害怕仍要学着勇敢,“勇敢”这个词的内涵
丰富起来了。
到了市场,小姑娘用自己稚嫩的声音喊道:“菜二角一斤,柴三角一扎!”若是卖得好,便可早些回去,若是
不好,又得担回家里……
……“外婆讲了这么多故事,我的小祖宗可以睡觉了吧!”外婆摇起蒲扇,吹来阵阵凉爽的风。
故事以外婆的一句话非常巧妙地把故事拉回现实,作者叙述故事的能力不俗。
我的外婆,一个勇敢的人,儿时挑起担子,成年当了工人,带了儿女,老了在我的身旁摇着蒲扇。
对外婆一生的高度总结,简洁凝练、又意味深长。
一个平凡老人的平淡一生,然而,这也是一种勇敢。
结尾点题,卒章显志
本文总评
这篇作文文思流畅、选题有巧思、能灵活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以人物能力的弱小和肩负
家庭责任之重形成对比、以内心的害怕和行为的勇敢形成对比,自然环境的描写生动而细腻,
有效烘托了人物心情。文章开头聚焦于少年时期的外婆、和结尾坐在我身边扇扇子的外婆形
成首尾呼应,文章有巧思,结尾用一句简练的话概括外婆的平凡而勇敢的一生,引人深思。
“这也是一种勇气”
要学一颗小星,可以微弱,但要勇敢的发光。
——题记
"妞呀,东西收拾好没有?”妈妈急匆匆地拖出那重重的行李箱,“快点,不然我们可赶不上去参加钢琴比赛
的火车了。”
“我真的不想去,”我苦着脸说,“你又不是不知道别的选手的资质……”看到那严厉的目光又闭了嘴。
“反正结果都一样。”我胡乱地把东西塞进箱里。妈妈却说了一句令我一知半解的话:“去不去是比赛结果一
样,但你的结果不一样。”
简单的几句对话,不仅引出了事件,也传递了人物的情绪,为后文人物活动提供背景同
时,做好了情绪反转的铺垫。对话之间穿插的细节描写生动的呈现了人物形象,很好的传递
出人物的情感。
当我们上了火车,已经是深夜,车厢里大灯已经关了,只有头顶那昏暗的小灯。从颠簸的车窗,可以看到
深蓝的夜幕上洒满了星星点点的“宝石”——真是个好天气,可我心里只
觉着堵,凉爽的空气变得闷热起来。
“你说我去参加这次比赛的意义是什么?”我问妈妈,“拿个名次我哪可能排得上号!”“那你说它为什么会发
光?”她并没回答我,而是用手指着窗外那微弱喘息着的星光。“一些星星是自己能发光,一些是反射别的星星的
光……但它们离我太远,光又这么弱,我看不
清它们。”我凝视天空,它忽明忽暗,像跳动的脉膊。
场景转换自然,景物描写生动可感,富含情感,简单的点染却将整个车厢昏暗燥热的氛
围营造出来,很好的凸显了人物情绪的迷惘。“颠簸的车窗”、“窗外那微弱喘息着的星光”等
词语富有表现力,很好的突出了画面的形象感,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妞妞你看,”妈妈轻轻拍我,“它们这么小,却也在努力发光,即使是借着别的光也要让自己更闪耀——你
现在也是一颗小星,别说这么多人比你优秀,你应该大胆接受他们的优秀,变成自己的闪光点。天幕这么黑,你
只要敢发光,就一定有人能找到你!”我望着空中的星星出神,仿佛看到了一群星星如何鼓起勇气,努力闪光,
在黑暗的字宙森林中争出一
席之地。它们开始跳起舞来,在空中流转,像跃动的生命……
由实转虚,由母亲的话语转入对自然景象的想象,在自然中感悟生命跃动的旋律,理解
生命不息的斗志。虚实之间,情绪开始转换,由最初的拒斥逐渐转为理解接受,转换自然,
不露痕迹。
我已经坐在了比赛的等候区,脑海中回放着前一天晚上的情景。一边欣赏着其他选手熟稔地敲击着琴键,
行云流水,一边又不自主地紧张起来。随着最后一个音的演奏结束,我迈着忐忑的步子走上台,小心地大口呼吸,
演奏着曲子。下了台便觉得如释重负,结果也是不出所料我自己并没有能发光。奇妙的是,我并不感到沮丧,心
中的那颗小星充满了反射别人
耀眼光芒的信心和勇气。
结果不变但人的认识却已改变,不变的结果也能促使人的改变,突出了“也”字,关合了
题目,显现了主旨。
是的,比赛结果虽然一样,但我不一样了。我内心中的小星,我承认它并不比别的星星璀璨,但它每一次
发光都满怀自信。我想,直面于困难,不惧嘲笑冷眼,用微弱之力闪耀
粲烂的光,这也是一种勇气。
最后点题,抒情语言情感饱满深沉,以“用微弱之力闪耀出粲烂的光,这也是一种勇气”
道出感悟,形象可感,余味悠然,引人深思。
本文总评
本文文体特征鲜明,故事情节完整,开头给人留下悬念,“妈妈为什么说了一句令我一
知半解的话”。最终“我”也解开了疑惑,找到了“我”的勇气,敢于直面困难,不惧嘲笑冷眼,
用微弱之力闪耀出灿烂的光。文中有多处生动细腻的心理、动作、景物、细节描写,卷面工
整、字迹娟秀,故判为一类上文,58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