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人称转换
1:乌米
〔俄〕阿•马•高尔基
①……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
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
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
②清风从阿伊——偑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
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
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在看来本应该停顿的地方,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
随后这一惊心动魄的喊叫又同样出人意外地变作了柔肠百转的怨诉。这歌是一个苍老
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什么时候都能听到这支像山溪一般流
下来的唱不尽的歌子。
③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我问他们:“这是谁
在唱?”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六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
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④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
人。一次,我去看她。我沿着蜿蜒的小道,经过几个伫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过一个
个果园和葡萄园,爬上了高山。在山石背后翠绿树丛中,我看到了乌米老太婆的那所
半坍塌的土屋。在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长着几株法国梧桐、无花果树和桃
树。溪水潺潺地流着,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布,土屋顶上长着青草,墙
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
⑤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
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
托下的阿伊——偑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
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
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
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
集巿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
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⑥乌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脸迎着我。她的脸在微笑时皱得越发厉害了。她的眼睛年
轻而明亮,眼里燃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她温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视着一
片荒漠似的大海。
⑦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
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
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
⑧但是不论这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乌米老太太的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那是一
种坚信不疑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
⑨我问她:“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她粲然一笑,回答说:“阿布德拉伊姆……大儿
子叫阿赫乔姆,还有一个叫尤努斯……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他们正在路上,我马上
就会看到船了。你也会看见的确”
⑩她说“你也会看见的”这句话时,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
幸福,似乎当她丈夫的渔船出现在海天之际,出现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晒干了的、木
乃伊般的棕色手指所指的那一道深蓝色的细线上时,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
⑾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
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
⑿乌米一直在唱着,她微笑地摇晃着身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
光辉的茫茫大海。
⒀她完全沉湎在一种思念里,不理会任何别的东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对她说来已
不复存在。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
生活很值得羡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它像一面明
镜,映射出明亮的天色,但并未使我产生什么希望。随后我便满怀惆怅悄然离去。身
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声,海鸥在海上翱翔,一大群海豚在离岸不远的地方
尽情嬉戏,远方是苍茫的大海。
⒁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
问题: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
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答:“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
了乌米的形象,借“我”的感触揭示了全文主旨;
2、杨柳①
丰子恺
因为我的画中多杨柳树,就有人说我欢喜杨柳树。因为有人说我欢喜杨柳树,我似
觉自己真与杨柳树有缘。但我也曾问心,为甚么欢喜杨柳树?到底与杨柳树有甚么缘?
其答案了不可得。原来这完全是偶然的。假如我存心要和杨柳结缘,就可以附会种种
理由上去。或者说我爱它的鹅黄嫩绿,或者说我爱它的如醉如舞,或者说我爱它像小
蛮的腰,或者说我爱它是陶渊明宅边所种的。即使要找三百个冠冕堂皇、高雅深刻的
理由,也是很容易的。天下事往往如此。
实际,我向来对于花木无所爱好;即有之,亦无所执着。这是因为我生长穷乡,只
见桑麻、禾黍、棉花、小麦、大豆,不曾亲近过万花如绣的园林。只在几本旧书里看
见过“紫蔽”“红杏”“芍药”“牡丹”等美丽的名称,但难得亲近这等名称的所有者。并非完
全没有见过,只因见时它们往往使我失望。我觉得它们也只是植物中的几种,不过少
见而名贵些,实在也没有甚么特别可爱的地方,似乎不配在诗词中那样地受人称赞,
更不配在花木中占据那样高尚的地位。
假如我现在要赞美一种植物,我仍是要赞美杨抑。但这与前缘无关,只是我这几天
的所感,一时兴到,随便谈谈。为的是昨日天气佳,埋头写作到傍晚,不免走到西湖
边的长椅子里去坐了一番。看见湖岸的杨柳树上,好像挂着几万串嫩绿的珠子,在温
暖的春风中飘来飘去,飘出许多变度微微的 S 线来,觉得这一种植物实在美丽可爱,
非赞它一下不可。
听人说,这植物是最贱的。剪一根枝条来插在地上,它也会活起来,后来变成一株
大杨柳树。它不需要高贵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只要有阳光、泥土和水,便会生活,
而且生得非常强健而美丽。微信公众号:沈姐的语文课堂。牡丹花要吃猪肚肠,葡萄
藤要吃肉汤,许多花木要吃豆饼,杨柳树不要吃人的东西,因此人们说它是“贱”的。
大概“贵”是要吃的意思。越要吃得多,越要吃得好,就是越“贵”。吃得很多很好而没
有用处,只供观赏的,似乎更贵。例如牡丹比葡萄贵,是为了牡丹吃了猪肚肠一无用
处,而葡萄吃了肉汤有结果的原故。杨柳不要吃人的东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因此被
人看作“贱”的。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
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
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
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
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
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
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
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
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
依傍到慈母的身傍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
自古以来,诗文常以杨柳为春的一种主要题材。写春景曰“万树垂杨”,写春色曰“陌
头杨柳”,或竞称春天为“柳条春”。我以为这并非仅为杨柳当春抽条的原故,实因其树
有一种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的原故。这种特殊的姿态便是“下垂”。
不然,当春发芽的树木不知凡几,何以专让柳条作春的主人呢?只为别的树木都凭仗
春的力而拼命向上,一味求高,忘记自己的根本。其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最能
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
[注]①杨柳,泛指柳树。古人因杨树之实也成白絮飞散,故常以杨称柳,杨柳多通
用,如“垂柳”也称“垂杨”。
问题: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
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答: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形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
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3:芦苇,激荡人心的大美
李汉荣
①绿树拥岸、蜿蜒流淌的河是很美的,要说河的最美的地方,那肯定是芦苇荡。
②对河流的审美并不需要多高的美学修养,河流有一种天生的打动人的美的力量,
她闪烁的波光,她婉转的河岸,她或激越或温柔的流水的声音,她的周围和上空旋绕
的鸟的身影,她的波光里明灭起落的星星的倒影、银河的倒影和云的倒影,从她身上
弥漫而来的湿润清爽的空气……这一切,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全方位地感染
你、渗透你、浸润你,河流很快就笼罩和充满了你,此时,你没有别的感觉,你只有
一个感觉:河流真好,真爽,真美啊。
③你不想再远离河流了,你就入迷地站在河风里,站在河的絮语里,你举目四望,
河流太好看了,目光都不知该停放在哪个地方,因为每一个地方都是美景,都是亮点。
④你该把目光投向哪里呢?你知道了“美不胜收”这个词的来历,要是古人不造这
个词,面对了河流,你也会在此时此刻造出这个词来的,不然,你会觉得对不起河流。
⑤这时,你看见了河湾里那大片大片的芦苇荡。
⑥那么浓郁热烈的绿,像旗帜招展在河流的身体上。微风吹来,苇浪就开始有节奏
地起伏,那么绵软、优雅、节制,那么美好的动作。也许只有芦苇能做出这么美好的
动作。风大起来了,苇浪起伏的弧度明显放大了,眼看要匍伏在地上,然而并没有完
全伏下去,你也不愿意看见可爱的芦苇做出这么委屈的姿势。芦苇们互相依托着、呼
应着,只把柔韧的腰弯到有几份悲壮的程度,就又挺起来,然后随了风继续那哀而不
伤、伏而不倒的动人舞蹈。
⑦是的,水在流动,风在跑动,岸在移动,在变动不居的河流里,在变动不居的岁
月里,芦苇们不知听到了谁的暗示,不声不响地在低处做着准备,然后集结成浩荡的
军队呼啦啦开出来,就在流动的河里,流动的时间里,流动的生活里,切割了这么一
些安静的、绿色的岛屿,宣告美的征服和温柔的占领。让我们看到:许多东西在不停
地变化、流逝,许多事物在无可挽回地快速远离我们,但是,仍然有一些东西没有变,
仍然有一些可爱的事物停留了下来,并且远远近近地陪伴着我们,它们时时眺望着我
们,也被我们时时眺望,比如:你正在凝视的那一片片芦苇,此时,它在接受你投去
的目光,它那么安静,深邃,它似乎要把你清澈、深情的目光收藏起来,把你的美好
年华收藏起来,若干年后,当你老眼昏花了,它再把它收藏的你青春的情怀,把它收
藏的你早年的目光,都还给你,重新放进你的瞳仁。
⑧到了秋天,苇花如弥漫的白雪,被覆盖的河滩成了起伏的雪原,走近它,你能听
见大地深长、细微的呼吸,你能感受到一种只有从风浪和霜寒中一路走来才会有的那
种深沉、忧郁、而依然保持着纯真情操的成熟之美和内在之美。在苇花的雪浪里行走,
你会重新发现你内心深处原来有一片柔软地带,此时它正在落雪,正在不断展开灵魂
的空阔和洁白。
⑨许多个秋夜,我来到苇花飘曳的河滩,月亮小心地、踮着脚轻轻从上空走过,生
怕让这唯美、柔弱的梦受惊。月光落下来,一层层落在苇花上,天上的雪与地上的雪
相遇了,尘世的梦与天国的梦汇合了,我目睹并参与了两个梦的交接仪式和汇合过程,
并荣幸地成为那超现实梦境中的一个细节。我在大地的一隅邂逅了天堂。
⑩不止一次,我在秋日里看见过这样的情景:一对对情侣在苇花的白雪里走着走着,
置身于大自然纯美的诗的意境,即使再没有诗意的人,这时候看过去,也有了几分空
灵和超凡气息。我想,也许他们都是很普通的人,以后也将过着庸常甚至琐碎的日子,
然而,这一刻,大自然的诗意使他们凡俗的岁月有了经典的记忆,雪白的苇花漫过他
们初恋的时光,即使到老了,什么都忘记了,也许他们仍记得那雪白的苇花,以及那
贴着苇花飞过的雪白的鹭鸟,还有头顶那雪白的云。这记忆的底色,将漂白时光里沉
积的灰暗,在纷繁甚至浑浊的色彩里,他们一生里都将坚持对洁白的崇拜。当他们在
尘世间走出去很远,停下来回望,总能望见过去的白雪,那是多么纯真的雪啊。
11.最后两段的叙述人称和前文不同,对此加以赏析。(4 分)
11.(4 分)作者用第二人称“你”依次展现发现、欣赏、感受芦苇荡之美的过程,易唤起
读者的情感体验,让读者感到亲切;最后用第一人称“我”的所想、所感收束全文能更好的
袒露心怀,激起读者心灵的共鸣;改变了叙述人称,使行文富有变化,足见作者构思之巧。
4:
桂河桥畔的战俘墓园
①炎热沉闷的盟军战俘墓园里,6982 个坟茔成行成列,黑色石头上镌刻有名字、
军衔、身份识别号码,十字架和所属部队的徽记。
②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是英军官兵。
③热带的好处就是四季鲜花盛放,芳草萋萋。虽不及他们英格兰、苏格兰的私家园
林修剪得漂亮整齐,但身处异国,客死他乡,能够长眠于这样美的地方,算是种安慰
了。
④那是大英帝国一段不堪回首的悲惨岁月。是战事正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广袤
的中南半岛,在同古,在密支那,在仁安羌,善于丛林作战的日军士气如虹,节节胜
利,骄横的英联邦军队被打得落花流水。微信公众号:沈姐的语文课堂。英国人、印
度人,澳大利亚人,新西兰人,荷兰人,他们引人注目的高大身躯成了逃命的累赘,
在昔日被他们蔑视为黄种猴子的日本军队追击下,成批的被杀死或俘虏。
⑤泰国的死亡铁路,就是那段历史的真实写照。共有 16000 名战俘和约 10 万名劳
工在铁路沿线非正常死亡,450 公里的铁路,平均每一公里付出 209 人的生命,平均
每 5 步就埋葬着一名死难者的遗体。
⑥铁轨之下,血肉之躯才是真正的枕木。
⑦我,已然是挥汗如雨,穿行在墓的行列里,似凭吊,又像检阅。
⑧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桥的对面,竟然有三个醒目的红色中文大字—
—华军碑!这是始料未及的经历。事前,我从未在任何体裁的资讯中读到中国士兵与
这座桥梁有关的记录。
⑨我有些怀疑,同时是迫不及待的赶到近前。
⑩没错,有钢筋水泥的碑,尖锐的刺向空洞的天空。有中文介绍,有免费的资料,
有捐助者名录。循着箭头的指向,西行 300 米,走过残破的引桥,往右转向一小片树
林,空地中央还有一座硕大的水泥坟墓,外观是德式钢盔造型,滇缅战区中国远征军
常用的那种。缀着青天白日徽章,下面是年轻的脸,绘有一双黑白分明的大眼睛,凝
视着祖国来的人,伤感,又坚定。
⑾墓前有祭台,供奉有一瓶中国的二锅头酒。墓是空墓,连衣冠冢也谈不上,在缅
甸,在泰国,在辽阔的中南半岛,他们就那样隐入异域的群山,没落在陌生的土地上,
名字无人知晓,尸骨无人收敛,零落成泥碾作尘,散乱在热带雨林里,成了异国土地
的一部分。
⑿据说,在死亡铁路工地,中国战俘受到的残酷虐待是空前的。和西方战俘相比,
日本人似乎更鄙视肤色相同的中国人。他们就那样无助地死去,无声无息从人间蒸发,
仿佛从来就没有存在过。战争的最后,日军为了阻止盟军飞机的轰炸,把成批的中国
战俘驱赶到大桥上,用作人肉盾牌。不知情的战机一次密集投弹,就有三百多中国人
血染桂河,陈尸累累,以至河水在很多年后,当地人也不敢饮用。
⒀到战争的硝烟散尽,和平又重新回到热带丛林,断桥再植,但铁路已经不能够通
达缅甸。老火车运载的,不再是士兵和军需,是逐渐增多的游客。
⒁英国人来了,澳大利亚人来了,新西兰人和荷兰人来了,他们整修遗迹,收敛骸
骨,为自己的子弟建起庄严的墓园。然后日本人小心翼翼地来了,他们又恢复了往日
的温良恭谦让,鞠躬也显得格外诚恳。他们出资修复许多残破的道路桥梁,现在的桂
河铁桥,两段方形的钢梁就是战后的新补,混搭在原先漂亮的圆弧形架构里面,虽然
适用,却分外扎眼。
⒂他们也为自己的战死者修起了慰灵的塔、镇魂的碑。死亡平等了一切。
⒃如今,中国人也来了。中国人在国家开放和富裕后,终于有机会走出国门,来到
东南亚,走过桂河桥,触摸到昔日同胞的伤口,焚一柱香,敬一杯酒,不是为了仇恨,
只是要告慰那些不屈的灵魂。
⒄我们来得有些稍迟,但我们并没有忘记,我们的无知只是因为那段被刻意修改或
语焉不详的史略。要感谢所有的墓和碑,无论它们是属于过去的敌人或是盟友的,它
们不仅仅是人生的休止符,它们更是一个个无法磨灭的证据。
⒅正是这些墓地和石碑,它镇定了浮躁,收敛起野心,它以人类所畏惧却又不得不
面对的坦诚,无声讲述着一幕幕凄迷又残缺的往事。
⒆每个墓碑下都长眠有一个曾经鲜活的生命,他的后面有一个家庭,一个民族,无
数望眼欲穿的眼睛。
⒇时过境迁,老一代慢慢凋零,伤痛渐渐平复,新新人类远离了过去的苦难岁月,
茂密的热带丛林掩盖了更多的战争残留,肥厚的绿叶和绚烂的红花装点了曾经伤痕累
累的战场,一切似乎从未发生,唯有这一个个成行成列的坟茔。
(选自格桑西亚的《桂河桥畔的战俘墓园》有删改)
12.第⒃段中用“中国人”,第⒄段中用“我们”,分析称谓的变化所传达的作者的
用意,并简要评价。(6 分)
12.(6 分)第⒃段中用“中国人”,与第⒁段中英国人来了,澳大利亚人来了等相照应,
表明中国人不再是受压迫受歧视的。第⒄段用“我们”,强调的是放下仇恨,告慰那些不屈
的灵魂,反思人类的浮躁与野心。作者运用语言的表情功能含蓄深沉地表达情感与思考,
使得文章厚重、有张力。
5:绝版的周庄
王剑冰
①你可以说不算太美,你是以自然朴实动人的。粗布的灰色上衣,白色的裙裾,缀
以些许红色的小花及绿色的柳枝。清凌凌的流水 柔成你的肌肤,双桥的钥匙恰到好处
地挂在腰间,最紧要的还在于眼睛的窗子,仲春时节半开半闭,掩不住招人的妩媚。
仍是明代的晨阳吧,斜斜地照着你的肩头,将你半晦半明地写意出来。
②我真的不知道,你在那里等我,等我好久好久。我今天才来,我来晚了,你已这
样沧桑。而你依然很美,周身穿透着迷人的韵致。真的,你还是那样纯秀、古典。只
是不再含羞,大方地看着每一位来人。周庄,我呼唤着你的名字,呼唤好久了,却不
知你在这里。周庄,我叫着你的名字,你比我想像的还要动人。我真想揽你入怀。只
是扑向你的人太多太多,你有些猝不及防,你本来已习惯的清净与孤寂被打破了。我
看得出来,你巳经有些厌倦与无奈。周庄,我来晚了。
③有人说,周庄是以苏州的毁灭为代价的,眼前即刻闪现出古苏州的模样。是的,
苏州脱掉了罗衫长褂,苏州现代得多了。尽管手里还拿着丝绣的团扇,已远不是躲在
深闺的旧模样。这样,周庄这位江南的古典秀女便名扬四海了。然而,霓虹闪烁的舞
厅和酒楼正在周庄四周崛起,周庄的操守能持久吗?^.......
^1.本文前两段用“你”称呼周庄,第二段又反复说“我来晚了”,请分别写出两种
写法的表达效果。(3 分)
以“你”称周庄,用拟人手法,作者像在与周庄对话,更便于直接抒发对周庄的热爱;(1 分)
反复说“我来晚了”,含相见恨晚的遗憾,以表达对周庄的仰慕。(1 分)又点出了周庄的景
观已有被破坏的地方,表达出“我”见不到它的原始面貌的痛惜.(1 分)
6:二姥姥 史铁生
⑵ 家有一位 “二姥姥”。不知怎么,我一直想写写她。
⑵可是,真要写了,才发现,关于二姥姥我其实知道的很少,不过在我的童年中一
闪而过。我甚至不知道她的名字,母亲在世时我应该问过,但早已忘记。母亲去世后,
那个名字之下的历史,那个名字之下的愿望,就都消散得无影无踪。我问过父亲:“我
叫二姥姥的那个人,叫什么名字?”父亲想了又想,眼睛盯在半空,总好像马上就要
找到了,但终于还是没有。
⑶这确实有些奇怪。我与她见面,总共也不会超过十次。我甚至记不得她跟我说
过什么,记不得她的声音。她是无声的,黑白的,像一道影子。她穿一件素色旗袍,
从幽暗中走出来,迈过一道斜阳,走近我,然后摸摸我的头,理一理我的头发,纤细
的手指在我的发间穿插,轻轻地颤抖。仅此而已,其余都已经模糊。直到现在,直到
我真要写她了,其实我还不清楚为什么要写她,以及写她的什么。
⑷母亲带我去看二姥姥,肯定都是我六岁以前的事,或者更早,因为上幼儿园之后
我就再没见过她。她很漂亮吗?算不上很,但还是漂亮,举止娴静,从头到脚一尘不
染。她住在北京的哪儿我也记不得了,印象里是个简陋的小院,简陋但是清静,什么
地方有棵石榴树,飘落着鲜红的花瓣,她住在院子拐角处的一间小屋。惟近傍晚,阳
光才艰难地转进那间小屋,投下一道浅淡的斜阳。她就从那斜阳后面的幽暗中出来,
迎着我们。母亲于是说:“叫二姥姥,叫呀?”我叫:“二姥姥”。从她手上冰凉而
沉缓的颤抖中我明白,那惶恐是在更为深隐的地方,或是由于更为悠远的领域。那种
颤抖,精致到不能用理智去分辨,惟凭孩子浑沌的心可以洞察。
⑸也许,就是这颤抖,让我记住她。也许,关于她,我能够写的也只有这颤抖。
这颤抖是一种诉说,如同一个寓言可以伸展进所有幽深的地方,出其不意地令人震撼。
这颤抖是一种最为辽阔的声音,譬如夜的流动,毫不停歇。这颤抖,随时间之流拓开
着一个孩子浑沌的心灵,连接起别人的故事,缠绕进丰富的历史,漫漶成种种可能的
命运。恐怕就是这样,所以我记住她。
⑹二姥姥比母亲大不了几岁。她叫母亲时,叫名字。母亲从不叫她,什么也不叫,
说话就说话,避开称谓。母亲不停地跟她说这说那,她简单地应答。母亲走来走去搅
乱着那道斜阳,二姥姥仿佛静止在幽暗里,素色的旗袍与幽暗浑成一体,惟苍白的脸
表明她在。一动一静,我以此来分辨她们俩。母亲或向她讨教裁剪的技巧,把一块布
料在身上比来比去,或在许多彩色的丝线中挑捡,在她的指点下绣花,绣枕头和手帕。
有时候她们像在讲什么秘密,目光警惕着我,我走近时母亲的声音就小下去。
⑺好像只有这些。对于二姥姥,我能够描述的就只有这些。她的内心,除了母亲,
不大可能还有另外的人知道。但母亲,曾经并不对谁说。
⑻很多年中,我从未想过二姥姥是谁,是我们家的怎样一门亲戚。有一天,毫无
缘由地(也可能是有好几年母亲没带我去看二姥姥了),我忽然问母亲:“二姥姥,
她是你的什么人?”母亲似乎猝不及防,一时嗫嚅。我和母亲的目光在离母亲更近的
地方碰了一下,我于是看出,我问中了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母亲于是也明白,有些事,
不能再躲藏了。“呵,她是……嗯……”我不说话,不打断她,“是你姥爷的……姨
太太。你知道,过去……这样的事是有的。”
⑼我和母亲的目光又轻轻地碰了一下,这一回是在离我更近的地方。唔,这就是
母亲不再带我去看她的原因吧。
⑽“现在,她呢?”我问。
⑾“不知道。”母亲轻轻地摇头,叹气。
⑿“也许她不愿意我们再去看她,”母亲说,“不过这也好。” 母亲又说:“她
应该嫁人了。”
⒀“文革”中的一天,母亲从外面回来,对父亲说她在公共汽车上好像看见了二
姥姥。“你肯定没看错?”母亲不回答。母亲洗菜,做饭,不时停下来呆想,说:“是
她,没错儿,是她。她肯定也看见我了,可她躲开了。”父亲沉吟了一会儿,安慰母
亲:“她是好意,怕连累咱们。”
⒁这之后不久,二姥姥就死了。
12.本文以“我”的视角来写二姥姥,对此作赏析。(6 分)
本文从“我”的回忆起笔,以孩童的好奇和纯真来探究、体察二姥姥身世和心理:一个漂
亮娴静、心善手巧,因身份特铢被压抑的女性形象逐渐清晰,表达了“我”对二姥姥近乎直
觉式的悲悯,引发读者阅读兴趣,产生联想和情感共鸣。(叙述视角,人物品性、情感,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