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历届古文化常识真题探究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历届古文化常识真题探究解析!

ID:653313

大小:29.3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1-04-0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中语文历届古文化常识真题探究解析! 《考试大纲》明确规定: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题重在考查 识记能力,但由于该考点所考查的词语是从文言材料中引发出来的,故兼考理解和推断能 力。对于这一考点的复习,我们先从高考题对文化常识的考查入手,分析高考涉及的考查 点,明确备考方向。然后在重视平时积累的基础上,灵活掌握必要的答题方法。 一、感悟高考真题,明确命题方向 题型一 依托文言文本考查 [说明] 选项须根据文中语境才能判断的提供“文中语境”;无须语境即可判断的,不 再提供“文中语境”。 1.(2017·全国卷Ⅰ)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文 中语境: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文 中语境: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 以私禄营葬。) 解析:选 B“它与血亲有同有异……一部分”错。姻亲是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 亲属,血亲是基于血统关系的亲属。二者性质完全不同。 2.(2017·全国卷Ⅱ)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文 中语境: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 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文中语境: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 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解析:选 B 速览 4 个选项所考查的古文化常识,其中“下车”可联系教材《张衡传》 中的“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京师”可联系历史以及教材《张衡传》中的“游于三 辅,因入京师”,直接判断解释正确。这样就排除 A、D 两项。“收考”通过语境还是不好确 定,但是“车驾”在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就是加点处“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第二 处是文末“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很明显“车驾”用作了帝王的称呼, 所以使用正确,由此可判定“收考”理解错误。B 项,“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 证工作”错,这是对“考”字的误解。这里的“收考”指拘捕拷问。“考”通“拷”,是“拷 问”之意。 3.(2017·江苏高考)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江左:文中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即江东。 (文中语境: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 B.三代:文中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文 中语境: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 C.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文 中语境: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 D.趋庭:《论语》中有孔鲤“趋而过庭”的记载,后世将子承父教称为“趋庭”。 解析:选 B 历史上的“三代”一般指夏、商、周三代。 4.(2016·全国卷Ⅰ)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文 中语境: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解析:选 C 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涉及古代官职、君主制度、古国情况等。“有司” 在文中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而不是指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5.(2016·全国卷Ⅱ)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文 中语境: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 解析:选 DD 项,“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 6.(2016·全国卷Ⅲ)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文 中语境: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文中语境:见 C 项。) 解析:选 A A 项,“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 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 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选项提到的“土 地”“户籍”都不属于礼部职责范围,而应归户部掌管。 题型二 创新考查方式 7.(2017·江苏高考)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组是(3 分)( ) ①为闻庐岳多真隐 别有天地非人间 ②十年幕府悲秦月 一卷唐诗补蜀风 ③狂到世人皆欲杀 醉来天子不能呼 ④秋天一鹄先生骨 春水群鸥野老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 D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①“庐岳”指江西庐 山,而杜甫草堂在四川成都。②“十年幕府”与他的人生经历相符,并且杜甫曾在蜀地居 住,所以此联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③从“狂”“杀”看,与杜甫的形象特征不符,此联写 的应是李白。④“春水”“群鸥”照应杜甫《客至》的内容,杜甫又自称“少陵野老”,此 联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 [考情分析] 由近几年高考题对古文化常识的考查以及高考改革的方向可以看出: 1.命题原则,古文化常识的考查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旨在让考生了解我 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因此命题侧重于考查考生熟悉的古文化常识,兼顾较为生僻、不 常见的古文化常识。熟悉的古文化常识是命题人出题的重点,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 为熟悉的。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有的与教材中某些古文化常识相同或相关,有的跟选文内容 密切相关,表面上生僻,实则暗含了诸多“熟悉”因素。 2.考查趋势,随着高考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高考命题的不断成熟,以往依托文言文本 考查的类型,有可能被真正体现语文素养的创新型古文化常识题所取代,独立于文言文本 之外、考法更灵活的命题趋势日益明显。 二、掌握解题技法,注重平时积累 古文化常识在教材中明确了 10 大类型:天文地理、历法乐律、典章制度、职官沿革、 文化典籍、行政区划、宫室建筑、礼俗习俗、姓氏称谓、衣食住行。古文化常识设题本着 由易到难的原则,逐年扩大考查范围,2014 年初次设题,考查了常见且又熟悉的礼俗类的 “南面”和典籍类的“《春秋》”等,到 2017 年在原来考查的基础上扩大到典章制度类,类 型涉及更全面,识记和理解难度也在加大,如“私禄”“收考”等(已与以往文言实词的考 查有一致之处,须根据语境仔细推断)。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备考中,除掌握一定的解题 技法外,更要拓展知识面,注重课下积累。 [解题方略] 古文化常识题解题“2 步法” 高考命题时所设的 4 个选项多与文本联系不紧密,可凭积累直接判断,只有个别有时 需要借助语境才能推断,可以说古文化常识题主考积累识记能力,兼考推断理解能力。 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需遵循以下“2 步法”: [典例示范] (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 条例。……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 “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 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 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 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 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 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 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 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 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 知颍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 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技法演示] 第一步:依据积累直接判 通览 4 个选项,A、B 两项可依据平时积累直接判定,无需结合语境。A 项中的“状元” 是对文化常识中“典章制度”的考查,可根据平时的知识积累来推断,“状元”指科举考试 中经过殿试后获得第一名,可判断 A 项正确;B 项中的“上元”是对文化常识中“礼俗习 俗”的考查,联想到中华民族的节日,古时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也叫元宵节。也 可联想到诗句:“上元锦书传宝字,王母琼箱荐金约。”(唐·王勃《七夕赋》),可推断 B 项正确,这样就排除了 A、B 两项。 第二步:回归原文慎推断 通过第一步,剩下的是比较难判断的 C、D 两项。而这两项中 C 项通过语境还是不好确 定其正误,尤其是 C 项后半句“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暂且一放,先 看 D 项。D 项中的“告老”是对文化常识“礼俗习俗”中讳称的考查,可联系平时学习的 知识积累和词语“告老还乡”,并且和教材中学过的“乞骸骨”意思相近,再结合选文上下 文内容,“在大名六年,多次告老,被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年,许将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可推断 D 项正确,故可确定 C 项错误。(文史不分家,如果历史知识掌握比较好,考生对于 C 项一眼就能判定是错误的,“近侍”虽然对帝王有较大影响,但他们有“名”无“职”。) [答案] C [参考译文]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县人。考取进士第一名。神宗召他进宫对答,任命他为集贤校理、 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契丹发兵二十万逼近代州,派遣使者要求(割让)代州的土地, 本该今年朝见天子的使者不敢去,就命许将去。许将入朝对答说:“我充任侍从的职位,朝 廷的重要决议不能不知道。万一契丹人谈到代州的事情,没有话来驳斥他们,就会有失国 家大体。”于是命许将到枢密院查阅文书。等到了契丹境内,当地居民骑在房梁上一起观看, 说:“看看宋朝的状元。”等到(和契丹人)练习射箭时,许将先射中。契丹派萧禧作陪客,萧 禧果然拿代州之事来提问,许将随问随答。萧禧又说:“界线没有定下来,两国以和好为重, 我将到贵国去进行划分。”许将说:“这件事,指示边地官员办理不就行了,要派使者做什 么呢?”萧禧羞惭不能回答。(许将)回来禀告,神宗称赞他。第二年,他担任秦州知州,又 改任郓州知州。元宵节点灯,官吏登记那些偷盗的人把他们关入狱中,许将说:“这就断绝 他们改过自新的路了。”都把他们释放了,从此百姓没有一个人犯法,很多监狱都空了。父 老感叹道:“自王沂公之后五十六年,才又看到监狱空了。”郓州的俗人士子喜欢聚集在一 起恣意评论官府政事,许将虽然没有禁止,但这种习气自然而然止息了。朝廷下召任命许 将为兵部侍郎。(许将)上奏章说:“治理军队要有规章,名称虽然不同,或纵或横,或方或 圆,让万众像一人一样。”等到对西夏用兵时,神宗派侍从向许将询问兵马的数量,许将立 即详细奏报;第二天,问枢密大臣,(他们)却回答不上来。绍圣初年,入朝任吏部尚书,章 惇担任宰相,与蔡卞一起恣意罗织诬陷,贬斥元祐旧臣,奏请开挖司马光坟墓。哲宗用这 件事问许将,许将回答说:“挖别人的坟墓,不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做的事。”(后来被降职) 任颍昌知府,调任大名知府。在大名六年,多次以年老请求辞官,被召为佑神观使。政和 初年,许将去世,享年七十五岁。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文定。 [应用体验]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父岳,后唐太常卿。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岳时 退居洛中,语家人曰:“吾儿风骨秀异,所未知者寿耳。今世难未息,得与老夫皆为温、洛 之叟足矣。”故名之温叟。汉祖南下,温叟自洛从至郑州,称疾不行。及入汴,温叟久之方 至,授驾部郎中。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 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温叟实无私,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温叟与张昭同修汉隐 帝及周祖实录。恭帝即位,迁工部侍郎兼判国子祭酒事。建隆九年,拜御史中丞。丁内艰, 退居西洛,旋复本官。 (节选自《宋史·刘温叟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唐是五代政权之一,李存勖所建,都洛阳。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 周,文中“汉祖(南下)”指“后汉高祖(南下时)”。 B.称疾,是古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托词,当事人本身或许没有生病,却以生病为由, 以回避某事某人,文中“称疾不行”暗示传主的微妙心态。 C.祭酒,古代学官名。晋武帝咸宁四年设,以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 管官。刘温叟当时以工部侍郎的身份兼任国子监主管。 D.丁内艰,是指遭遇父亲去世。古代朝廷官员,无论任什么官职,遭遇父母亲去世, 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丧一段时间。是谓丁艰,亦称“丁忧”。 解析:选 D 第一步,根据积累,初步判断。调动平时积累的文化常识,很容易判定 A、 B 两项正确。第二步,联系推断,排疑解难。此题可联系选文内容,判定疑难项 C 和 D 的 正误。刘温叟有过修编皇帝实录文献的经历,其后担任的“祭酒”一职也应当与“学问” 有关,“祭酒”是学官应当没错。“以工部侍郎的身份兼任国子监主管”文中有对应信息“工 部侍郎兼判国子祭酒事”;“晋武帝咸宁四年设,以后历代多沿用”文中无对应信息,但高 考不可能在相对生僻的时间、沿革方面设题,故可确定 C 项正确。文中“丁内艰,退居西 洛”显示了 D 项的全部信息,但细分析会发现 D 项说的“丁艰”包含父母双方,选文说的 是“丁内艰”。据此推断“丁内艰”应是遭遇母亲去世,因为母亲的角色是在家内。故可判 定 D 项错误。 参考译文: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其父刘岳,任后唐太常卿。温叟七岁就能写文章,擅长 楷书、隶书书法。刘岳退居洛中时,对家人说:“我的儿子风骨秀异,不能预知的只是寿命 长短罢了,当今世道混乱,我儿能够与我都成为温、洛之间的老叟则足矣。”所以给他取名 为温叟。后汉高祖南下时,温叟从洛阳跟从到郑州后,称病不前往。进入汴京后,温叟很 迟才到来,授任他为驾部郎中。显德初年,升任礼部侍郎、知贡举,录取进士十六名。有 人向皇帝诬陷他们,皇帝发怒,斥除其中十二人,把温叟贬任为太子詹事。温叟实际上并 无私心,后来几年,被斥除的人相继考中。温叟与张昭共同修撰后汉隐帝及周太祖实录, 恭帝即位,升任他为工部侍郎兼判国子祭酒事。建隆元年,任御史中丞。遭母丧,退居西 洛,不久恢复本官。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基幼颖异,其师郑复初谓其父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 门矣。”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去。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 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 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 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 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 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 又问胡惟庸,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后宪、广洋、惟庸皆败。 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明年赐归老于乡。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至是还隐 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明史·刘基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顺:元宁宗的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法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国君改用新的年 号称为“改元”。 B.辟: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前文中的“除”意义相同,均为“征召”的意思。 C.顿首:叩头,头叩地而拜。古代的九种礼拜形式之一。此处刘基为辞受丞相一职而 拜。 D.卒:古代社会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大夫死曰“卒”,刘基属于大夫阶 层。 解析:选 B 第一步,根据积累,初步判断。调动平时积累的文化常识,很容易判定 A、 C 两项正确。第二步,联系推断,排疑解难。此题可联系选文内容,判定疑难项 B 和 D 的 正误。文中显示:刘伯温考中了进士,按照古代的选官制度,当然就会被任命,因此“除” 应是“任命”的意思,而不是“征召”之意;做官有廉直声誉,当然会被主管部门“征召”。 故可确定 B 项错误。 参考译文: 刘基,字伯温,是青田人。刘基小的时候很聪明,他的老师郑复初对刘基的父亲说: “您祖上德行深厚,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您家门庭。”元朝至顺年间,刘基考中进士,被任 命为高安县县丞,有清廉正直的名声。行省征召他,他推辞拒绝。西蜀人赵天泽评论江东 人物,第一个就推崇刘基,认为他是诸葛孔明一类的人。 起初,太祖因为某事责怪丞相李善长,刘基说:“李善长是有功勋的老臣,能够协调诸 将的关系。”太祖说:“他多次要陷害你,你却替他说话?我要让你做丞相。”刘基叩首说: “这样做就比如换柱子,必须用大木头才行。如果捆束小木头做柱子,房子马上就会倾覆 的。”等到李善长被罢免,太祖打算让杨宪做丞相。杨宪一向和刘基交好,刘基却极力说不 行,他说:“杨宪有丞相的才能却没有丞相的器量。做宰相的人,处事须心平如水,把义理 作为行使权力的标准,而自己的私见不参与其中,杨宪却不是这样。”皇帝又问汪广洋如何, 刘基说:“这个人大概比杨宪还要器量狭小浅薄。”皇帝又问胡惟庸如何,刘基回答说:“就 譬如驾车,我担心他会把车辕给毁坏。”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出事被杀。 洪武三年任命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封爵为诚意伯。第二年赐他告老还乡。刘基辅佐朱 元璋平定天下,料事如神。到此时回到山林隐居,只是喝酒下棋,从不提自己的功勋。八 年,刘基病重,过了一个月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五岁。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