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素材积累“苏轼”篇:诗人在贬谪中的顿悟 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三作文素材积累“苏轼”篇:诗人在贬谪中的顿悟 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

ID:653326

大小:41.97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1-04-0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三作文素材积累“苏轼”篇:诗人在贬谪中的顿悟 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 下面是以“苏轼”为素材的高考优秀作文片段。墉 1、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 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 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 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 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因此让人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最终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 得了。 ——四川考生《风,可以穿越荆棘》 2、湖北卷话题:买镜 黄州赤壁下的游船上,苏轼正在与客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你在照了哪面 镜子之后,才决定拥抱‘东方之既白’而鄙视官场仕途的斗争倾轧?”不愧是豪放派 祖师,苏轼马上向天一指,“是它!”我抬头一看,见一轮明月高悬苍天,不禁再次 泄了气;所谓“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苏轼以明月为镜,明是明了,却又怎么买得 下来?懊悔之际,苏轼兀自在身旁说下去:“曾几何时,以为身沉宦海;与月对饮, 方知我心依旧。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月镜映照出这许多美景,又怎能不令我流连忘 返, 高歌‘大江东去……’” ——湖北考生《寻觅那片理想中的明镜》 3、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雨渐渐小了一些,苏轼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 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 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风雨,唱一句: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也就是另 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缓缓走着,心情渐渐轻松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起来。晚风习习,云散 天开,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回过头,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意料 之外的一场风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获。 4、忘记和铭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躺在一叶扁舟上,任由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 沉沉浮浮。苏轼瞑目沉吟:忘了吧,你看那三国周郎,何等风流倜傥,意气风发,一 代名将啊!如今,还不是随着这长江滚滚东流,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想到这儿, 苏轼笑了,好,就让我忘记这郁郁不得志的愁怀,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 上清风。就让我铭记那曾经有过的豪情壮志,凝成诗篇,然后让后人铭记。日落的余 晖,映照在江面上,江面一片灿烂。 墉纽链亘 5、说“安” “乌台诗案”的惨酷经历使天真的东坡一度陷入精神的困境——他从监狱走 向黄州,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满心侥幸又满 心绝望地走向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艰苦的物质生活,使他不得不深自闭塞,扁 舟草履,垦荒种地,杂处于渔樵间。“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渺孤鸿影。”一首《卜算子》,真实地记录了东坡对于人生痛苦的反思。东坡的这 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他无情地剥 除了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即便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利益或声名。在对痛苦 的反思和超越中,他渐渐回归于澄明、空灵、淡泊与安然。 6、一枝一叶一世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 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人生如梦,一 尊还酹江月”,一杯浊酒,凝结着壮志难酬的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一片沙洲,见证了孤苦无依的飘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只小舟,带走 了蝇营狗苟的烦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袭蓑衣,织就 了风吹雨打后的宁静……一枝一叶一世界,一词一句总关情。 一、作家简介 ◆人物导语 无法想象在两千多年的文学史册上缺少了他会是怎样一番情景:黯然失色, 严重缺失,深深遗憾……中国古代文人中,受到后世喜欢的,苏东坡绝对排第一。陶 渊明太淡泊了,他的那份心境一般人难以体验;李白太飘逸了,让人有一种可望而不 可及的感觉;杜甫太沉重了,让人不敢和他并肩而立,生怕自己的命途也会沾染舛运; 欧阳修太高贵了,连苏舜卿、梅尧臣、王安石都是他的晚辈后学,还敢有几个人忝列 其中?所以我们喜欢苏东坡,他让人能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而他又丝毫不亚 于任何一个人的才华,让我们喜欢的时候也理所当然,心甘情愿。 ● 作家档案 苏轼:1037 年——1101 年 字号: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籍贯: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时代:北宋 仕途:嘉佑二年(1057 年)进士。曾任杭州通判,又知密州、徐州、湖州,政绩卓 著。墉 作品:著作有《东坡全集》一百多卷,遗留两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许多 优美的散文。如《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放鹤亭记》、《念奴 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 名望:苏轼是北宋文坛领袖,建立了多方面的文学业绩,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 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诗歌与黄庭坚并 称“苏黄”, 开创一代诗歌新貌;在词方面和南宋词人辛弃疾共为豪放派的代表,常 以“苏辛”并称。苏轼的书法、 绘画皆善,在书画方面和蔡襄、黄庭坚、米芾共称“宋 四家”。 二、成名缘由 ▲贡献概述 苏轼在文学艺术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在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罕 见。 苏轼的诗、词和散文都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 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 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 词派的先河。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 苏轼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突出成就(即苏轼对词体演进的贡献) (1)变俗的柳永新声为雅的士大夫抒怀。 对柳永的慢词一方面改革,一方面 超越。 其一,变俗为雅。 其二,变婉约为豪放。一扫过去词坛上轻柔绮丽、缠绵悱恻的婉约之风,代 之以纵横捭阖,意境博大的豪迈气象。 (2)以诗为词。 其一,以诗的内容入词。 苏轼在词的题材上有很大突破,从整体上改变词以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为主 体的特征,而开始以士大夫抒情为主体,是题材上一次质的飞跃。 其二,以诗的境界入词。 以往的词内容多局限在“花间”、“樽前”、“闺阁”,词境小、狭、深; 而苏词则以开阔高远的境界入词,把词从景到情都塑造成壮观的风格,故苏词表里俱 刚大。在词史上,李煜柳永对词开阔之在深,苏词开阔之在大,故词境之大自苏轼始。 其三,以诗之音节、气势入词。 苏轼所创制的豪放词刚劲粗宏,具有阳刚之美;其音域宽广,可放声高唱。 (3)突破词律。 原因:①自觉突破。②才气大。③不精音律。苏自称三样不如人:饮酒,下 棋,唱曲。 ▲评论资料 ☆徐度《却扫编》:“柳永词虽极工致,然染以鄙语,唯流俗之人好之,至 欧苏诸公出,文格一变,作为歌词,体制高雅。” ☆况周颐《蕙风诗话》:“苏长公提倡风雅,为一代山斗。” ☆陈师道:“子瞻以诗为词。” ☆李清照:“句读不葺之诗耳”。 ☆刘熙载《艺概》:“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事不可入,无意不可言也。”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词至东坡,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寄慨无端,别有天地。” 三、作品在线 ◆作品概述 苏轼的生平与创作可以按以下五个时期来阐述: 一、初踏仕途与创作的发轫期 苏轼由于要应进士科考的原因,诗歌的创作较晚,一直到嘉佑四年,兄弟二 人一举成名,名动京师之后的两年,在为母亲守制之后,返回京城的水路上,父子三 人诗酒唱和,结集为《南行集》,标志了苏轼仕宦生涯的开始,也是苏轼诗歌创作的 发轫,直到熙宁二年王安石变法,都可以划入这段时期的范畴。如《刑赏忠厚之至论》 《和子由渑池怀旧》等。 此段时期,苏轼涉世未深,诗歌的写作也限于江山景物、文物古迹,在凤翔 时期,则写作了大量的人文题材的作品,如题画、品题书法等。 二、州守时期 当苏轼兄弟重返京师时,已是神宗熙宁二年(1069),整个国家都卷入了王 安石变法的浪潮之中。苏轼被任为杭州通判,直至乌台诗案,历知密州、徐州、湖州。 此十年时光,可以称为苏轼生平及创作的第二个时期。 此时期,苏轼在政治上较为激进,在创作方面,除了歌咏湖光山色的作品之 外,也写作了大量的抨击新法之作,在艺术水平方面,由发轫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诗人以西湖风光、江浙山水为中心主题,写下了大量传世佳作,如“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等,已具有大家风范。 然而,苏轼并非脱离政治、流连山水的山水诗人,而是一位忧国忧民的政治 家。“民本”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基础,这样,就势必与王安石以加强皇权、增加中 央府库(以对国民加重赋敛为主要手段)为根本方针的变法发生冲突。这样,在他歌 吟西湖风光的诗句里,就时时透露出他对社会的深沉思考和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辩。这 一类的诗,开了后来哲理诗的先河。 这些或直露,或含蓄地抨击时事的诗作,埋下了诗人政治恶运的种子,苏轼 四十四岁时,在他刚刚调到湖州(今浙江的吴兴)任上时,就被新贵们以作诗讥讽新 法、讪谤罪逮捕入狱。同年八月十八日入御史台狱,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这一时期的作品有《饮湖上初晴后雨》《沁园春》《超然台记》《江城子》《水 调歌头》等。 三、黄州贬谪时期 苏轼在狱中,写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格调凄 惋。十二月二十八日,在经过 130 天的勘察后,结案出狱, 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 使的名义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 黄州流放,不仅使苏轼成为了东坡,并且使苏轼的人生观念、艺术创作、审美情 趣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变化,影响贯穿他的后半生,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艺 术史、思想史上真正意义的苏东坡。 随后,奔赴筠州(今江西高安),看望了弟弟子由,然后折回北上,经金陵 时,会晤了退休宰相王安石。是政敌却又是诗友的两位文坛巨匠这次相会甚为欢洽, 两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王安石亦已被排挤出朝,闲居江宁,尽管他仍然受着神宗的 眷顾,但两人的理想抱负同样以失败告终。两人谈诗论词,参禅悟道,写下了不少的 优美诗文。如《定风波》《寒食雨》《赤壁赋》《后赤壁赋》《临江仙》《西江月》 《卜算子》《念奴娇》《记承天寺夜游》等。 四、元佑时期 哲宗元佑元年(1086),苏轼回朝后,由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再迁翰林 学士知制诰。这些都是接近皇帝的职务,由皇帝日常生活的秘书,转为中央政府的秘 书长,最后,享有了翰林学士的荣衔,这是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荣衔,有些类似现在的 院士,并且负责为皇帝起草诏命文告。苏轼也就从罪人成为重臣,从诗人转为政治家。 元丰八年(1087),神宗病故,年仅十岁的小皇帝哲宗继位,由他的祖母(神宗 之母)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原本就不同意儿子的所作所为,听政后,立即启用旧 党,反变法派的著名领袖司马光回朝执政,苏轼被启用为登州(今山东蓬莱)太守。 苏轼在这期间写下许多虚虚幻幻,空灵飘渺的灵异诗。如著名的《登州海市》。 五、惠州、儋州时期 元佑八年九日,高太后病死,哲宗亲政。苏轼比之黄州更残酷、更漫长的厄 运降临了。 绍圣元年(1094),朝廷以苏轼起草制诰“讥刺先朝”的罪名,撤掉其翰林 侍读学士(皇帝的教师)等职务官衔,先贬英州(广东英德),接着,在一个月内连 续三次降官,最后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惠州在岭南,当时属瘴疠不毛之地,远 非黄州内地可比。苏轼以六十岁老迈之身,流放岭南,由于有过黄州的经验,他的思 想也更趋于成熟,他时时处处用佛老的思想看待这一切,形成苏东坡式的顿悟和解脱。 所以写了很多洒脱的诗篇。正是这些诗篇让当权者感到苏轼太快活了,于是有了再贬 海南儋州的命令。 元符三年(1100)二十四岁的哲宗去世,其弟徽宗继位,这是苏轼一生中经 历的最后一位皇帝。经过七年的岭外流放,东坡终于北归生还。 苏轼晚年的作品有《和陶詩(百余首)》《桄榔庵铭》《易传》《论语说》《书传》 等。 ◆作品读思 选文一:《定风波》 墉纽链亘 【导读】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 年)八月,苏轼于湖州知州任上,以作诗指斥乘舆、讥切 时政的罪名下御史台,酿成有名的“乌台诗案”。年底,诏责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 使,本州安置,翌年二月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市)。这首《定风波》词就作于到黄州 第三年的春天。 苏轼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篇中的“风 雨”、“竹杖芒鞋”、“斜照”等词语,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不乏比兴象征的意 味,是词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涵着深 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正文】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 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 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 风雨也无晴。 【整体感悟】 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 在;而冠以“莫听”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何 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安闲,在这里也就是吟诗的意思。 词人想,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自然界的风雨也好,政治上的风雨(指贬 谪生活)也好,又都算得了什么,有什么可怕的呢?况且,我这么多年,不就是这样 风风雨雨过来的吗?此际我且吟诗,风雨随它去吧!“一蓑烟雨任平生”,何等潇洒 的人生态度! 下片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料峭春风”三句,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刚才 是带酒冒雨而行,虽衣裳尽湿而并不觉冷。现在雨停风起,始感微凉,而山头夕阳又 给词人送来些许暖意,好象特意迎接他似的。“相迎”二字见性情。作者常常能在逆 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这也就是他的旷达之处了。“回 首”三句复道心中事,含蕴深邃。以“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 寻味。方才遇雨时,词人没有盼晴,也不认为风雨有什么不好;现在天虽晴了,喜悦 之情也淡得近乎没有。因为自然界和仕途上有晴有雨,有顺境有逆境,但在词人心中 却无晴雨,因为“凡所有象,皆是虚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词 人始终是泰然自若的。 在此词中,“一蓑烟雨任平生”,潇洒镇静中不免带些抗争之心,也仍是另一种 形式的“执”;“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对之的升华。如果将上片的结句比喻作禅 宗里神秀和尚的偈语“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则苏轼此时“回头自笑风波地, 闭眼聊观梦幻身”(《次韵王延老退居见寄二首》其一),似乎顿悟到了方才的冒雨 徐行也多少有些作态。现在雨过天晴,一切都象什么也没有发生似的,有如六祖慧能 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词人这才回到真我,体悟到生命的真谛,这也才是 真正的彻底的“破”。 【读思牵手】 旷达-顿悟-感伤,是苏轼文学作品中所特有的一种情感模式,在这首词中有很 明显的体现。你能另外举例分析说明他作品中的这一情感模式吗? 墉纽链亘 【释疑参考】 他一生屡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但内心深处的感伤却总是难以排遣。 这种感伤有时很浓,有时又很淡,并常常隐藏在他爽朗或自嘲的笑声的背后。他的《蝶 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一词的下片:“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行人(指作者自己)自知无法看到墙内佳人的 身姿容貌,只想再驻足聆听一会儿,孰料佳人此际已荡罢秋千离去,尚不知墙外还有 一个多情的行人,这怎不令人懊恼呢!佳人之“无情”,乃因不知有墙外“多情”行 人的存在,而世间带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人世多错迕”之事,又何止此一件呢?苏轼 一生忠而见疑,直而见谤,此际落得个远谪岭南的下场,不也正是“多情却被无情恼” 吗?他嘲笑自己的多情,也就是在嘲笑那些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公的命运,在笑一切悲 剧啊! 选文二:《赤壁赋》 【导读】 也许你早已知道苏东坡诗文书画横绝文坛,在很多的艺术方面均有较高造诣。但 如果读了《赤壁赋》,你就会知道他更是一位了不起的哲学家。 他对明月秋水的沉思与精当论解是跨越时空的。人虽在北宋,却说出了带 有浓重的辩证唯物主义气息的话语,足见其对人生哲理的参透到了何等地步。仅有这 些已是惊世骇俗,更加其行云流水般的文笔,就使这一篇《赤壁赋》成为闪耀中华文 坛的一颗明星。 从整篇观之,你会觉得自己处于一种月光水色的笼罩之中,聆听一个哲人向 你阐述人生的道理。文中人只有苏子、客;物有舟、酒、箫,背景则是浩渺的江水, 明亮的月光,把我国古代文人能够抒怀吟哦的一切道具、环境都摆了出来,来迎接一 段惊人警人之语。 从文章中,我们不难嗅到一股佛家禅语的气息,消极中含有一种积极豁达的人 生态度,这也许是苏轼能处世宠辱不惊的原因吧!“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 人”,多么潇洒练达的态度!苏轼,真君子,真人也!而在本文中,他又一次劝诫友 人: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皆是造物者赋予我们无尽的宝藏,都是我们应该 “得” 到的。命里无时莫强求,今晚如此美景,实乃上天所赐,取之无尽的,我们要好好享 用,莫为一些不必要的事情和不能得到的事伤心。人生得意须尽欢,痛饮吧,一起来 享受人生之乐吧!于是客“喜而笑”,苏子成功的当了一次“心理医生”。 及时行乐,在有些场合,有些时候是一剂良药,但这不能成为人一生的处世态 度。从古至今,能把这味药用好的除了苏东坡,恐怕没有几人了吧。这不是一种消极 避世,而是人的涵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一种体现。我虽然敬佩屈原的忠心与烈节,却不 敢苟同其“自投汨罗”的态度;我虽欣赏太白的豪放与飘逸,却不愿赞美其放纵无度 的行乐与狂饮。而东坡居士却做到了两方面的结合,真君子,真人也! 月光如此柔美,江水如此浩渺,朋友,你不想加一份旷达与超然的哲思进去 么? 、 【文章脉络】 小舟狂歌——箫歌和曲——主客问答(因“月”而开,进而联想到赤壁之役,想 到曹孟德——既然伤心因月因水而起,我便仍以月以水来冲刷你的哀愁) 文中的“客”应该是一个伤心之客,开篇时便在急行的小舟上狂歌,更何况是到 了一个仙境般的氛围中?面对的是自己的友人和皎洁的月光、清亮的江水,此时此刻, 谁还能掩饰得了心中的不快和对人生的感慨呢?于是客便以箫和歌,奏起心曲,这是 非常自然而然的。箫,素来是忧伤的代言人;酒,一向是苦闷的牺牲品。但是,在苏 子看来,与客饮酒正在兴头,客却忽起悲曲,似乎不太合拍,但却有深知其中道理, 于是“正襟危坐”问客:“何为其然也?” 终于引出了问题,客人此时吐露心中苦闷便顺理成章,没有一丝拖泥带水。从客 的第一句话来看:“月明星稀,乌雀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客人的思路也是因“月” 而开,进而联想到赤壁之役,想到曹孟德。于是我们便知:客人是在伤古惜今。下文 提及一代枭雄的英姿,但最后却说:“而今安在哉?”他哀叹人生之短暂,自己之渺 小,感叹人生不比江河,做人不似“飞仙”,可望能与江水同存,与明月长终,惋惜 人生得到的太少,留给后世的只是空空一番倾诉,使人感到悲观,厌倦了生活,可真 的是这样的么? 不!苏大胡子一起旷达乐观的解述征服了“伤心客”。但你却料不到什么使 苏东坡高深抽象的理论变得那么直白而易于接受,仍然是水与月,以毒攻毒,客既然 伤心因月因水而起,我便仍以月以水来冲刷你的哀愁。苏子的药方便是:月光一剂, 水色一剂,苏子之言一剂,且把苏子言溶于月光水色中冲服便可。而今也月光水色俱 佳,苏东坡一句妙语便定天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是的,我承认时光一去 不返,时事变化不止,但“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月缺月圆,只是形式的变 化而已,而其真正的实体却一点也没有变。人生亦是如此,虽然人有悲欢离合,生老 病死,而你的一生也将有其恒久不变的一面。若从其变化一面来看,天地只不过是一 瞬间而已,若从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将与我永存,何必去羡慕他们明月江水呢? 【读思牵手】 读完这篇颇具旷达与超然哲思的文章,你对苏轼的思想有何理解和感悟? 【释疑参考】 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儒家思想和佛老思想在他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往往是既矛盾 又统一的。他平生倾慕贾谊、陆贽,在政治上他从儒家思想出发,排斥老庄为异端; 然而老庄的“无为而治”思想又同他的“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见《辩 试馆职策问札子》)的政治主张有其一致之处。他少年时就爱好《庄子》的文章,后来 又喜和僧人来往,在生活上他认为“游于物之外”,则“无所往而不乐”(见《超然台 记》),要求以安然的态度应物,“听其所为”,而“莫与之争”(见《问养生》),更 多地表现了佛、道二家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洒脱态度。然而他从儒家出发的比较现 实的生活态度,又使他对佛家的懒散和老庄的放逸有所警惕(注:苏轼《答毕仲举书》: “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静以懒,达似放;学者或未至其所期,而先得其所似,不 为无害。”);因此他一生在政治上虽屡受挫折,在文艺创作上始终孜孜不倦,没有走 向消极颓废的道路。墉 选文三:《超然台记》 【导读】 历史长河不会因为苏东坡无皋陶之功而掩盖他的光辉,苏东坡是“真一东坡”。 他多才多艺,才华横溢,深厚广博,诙谐幽默; 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而又亲切热情、慷慨厚道; 他挥动如椽之笔,如同儿戏一般,所猎之处,尽收皮囊; 他高扬生命的旗帜,生机如春风吹绿,勤于劳作,情趣盎然; 他清高孤傲,飘逸不群,又谦虚谨慎,郑重庄严,笑面磨难,率真自信; 他热爱生命,关怀百姓,而又享受生命,善待百姓,亲切热情、慷慨厚道。 “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他本身是一个天仙,却甘愿来到了人间…… 【正文】 《超然台记》 [原文]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 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 有尽。美恶之辨战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 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 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 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 不大哀乎? 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 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 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 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 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 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 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威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 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 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疏,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 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参考译文】 凡是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就一定有快乐,不必一定是古怪、 新颖、雄伟、美丽之景。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使 人饱。以此而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人们之所以求福避祸,是因为福能带来快乐,祸会引起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 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外物却是有限的。孰好孰坏,在心中争论不已,取此舍彼,又在 眼前选择不停,这样可乐之处常常很少,可悲之处常常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求祸 避福,难道是人们心甘情愿的吗?这是被外物蒙蔽了心窍呀!他们只游心于事物的内 部,而不游出于事物的外面;事物本无绝对大小之别,如果人拘于其内部而来看待它, 那么没有一物不是既高又大的。它以高大的形象临视着我们,那么我们常常会眼花缭 乱犹豫反复了,如同在隙缝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因此,好坏交错而 生,忧乐夹杂并出,这不是很大的悲哀吗? 我从钱塘调任到胶西地方来做知州,舍去坐船的安逸,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 弃墙壁雕绘的漂亮住宅,而蔽身在柞树椽子的居室里;离开了湖山的景观,而行走在 种植桑麻的野地里。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 厨房内空空如也,每天只吃枸杞菊花,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过了一年,我面 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的风俗淳厚,而这里的官吏 百姓也习惯于我的笨拙质朴了。 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县的树木,来修屋 宇的破漏,作为苟且求安的法子。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而造的台已经很旧了,稍 稍修葺使它焕然一新,常常与众人一起登台观赏。放开心意,尽展情志。从台上向南 望去,是马耳山、常山,它们忽出忽没,时隐时现,若近若远,也许有隐士住在那里 吧?而东面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高高地如同城 郭一般,姜太公、齐桓公的遗风,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 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高大而又平稳,进深而又明亮,夏 凉冬暖。雨雪纷飞的早晨,微风明月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客人们没有不跟从 着我的。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米酒,煮糙米,大家吃喝着,说 道:“玩得真痛快啊!” 当时,我的弟弟子由正在济南,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赋,并且把这台 命名为“超然”,以表示我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在于我的心能超出于事物之外啊! 【读思牵手】 《超然台记》一语一意都在说明“超然于物之外,才乐而不哀;不超然则哀”的 道理,而无论他在何时何地何位,又总是心系国计民生、一丝不苟地为百姓造福,通 过阅读本文, 你如何理解他言行上的这种“矛盾”? 【释疑参考】 苏轼由安适的京城被贬到风景秀丽的杭州,再迁到“桑麻之野”的密州,他修葺 了密州的一座破旧的台子,时常登台而观,抒发胸怀。全篇字里行间透露出他那澹泊 自适,旷达乐观的思想境界。 苏轼的仕途屡屡受挫,看到朋友张天骥在云龙山隐居,悠然放鹤、自由闲适 的隐士生活,也心生羡慕,曾写《放鹤亭记》加以称赞。是什么使他没有像朋友那样 走流行于古代文人的隐士道路,乘云而去,驾鹤而归,留一个飘逸如仙的背影给后人 呢?是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一种超然襟怀让他留在了现实社会里。他始终把反 映民情,兴国安邦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责任。在关系国计民生的事情上,无论大小, 苏轼绝不等闲视之,敢于冒被杀头的危险,向皇帝进谏,为民疾呼,正是因为这样, 他才一再遭贬谪。可是他每到一处都能竭尽全力为百姓造福,“浚西湖,”“筑苏堤,” 兴修水利,改进生产技术;与人民同甘共苦,为人民伸张正义。看到地方官吏不顾百 姓死活,竞相向皇帝和朝廷大官进贡各地的稀罕美物,给百姓带来沉重的灾难,他写 到:“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君不 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他希望 天下“寒者”有衣,“饥者”有食。而在自己个人得失方面,他却知足常乐,与世无 争。升,不自傲;降,不自哀。“游于物之外”,始终保持精神上的超然,因此,他 无论被贬到哪里,都能随遇而安,善于苦中作乐,正如他在《超然台记》中写的那样: “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苏轼在“超然台”上说超然,同时在自己心中树起了一座神奇的超然台。他 随时随地都能找到自我释怀的理由,领略到生活的诗意。即使是被贬到比“桑麻之野” 的密州更偏远、更荒凉的惠州,他仍然笑吟:“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做岭南人。” 说古道今,有几人能像苏轼这样心系国计民生,而又超然如仙?苏轼的这种超然比 起那些看破红尘,出家当和尚,或隐居山林,只知洁身自好的人来,是一种更高境界 的超然。林语堂写《苏轼传》,这样赞颂苏轼:“其大处为国为民,忠贞不渝,至大至 刚之气,可为天下师”。 以“苏轼的赤壁”为文题,意味深长,对豪放派大诗人苏东坡的评价,从具体的 历史事实、苏的原著下笔,展开分析,内容真实可靠。语言精粹,富有文采,文中缅 怀古人的写法极为别致,无论是在叙述、引用,还是在议论、抒情中,都处处散发着 浓烈的文学情趣,时时展现着深厚的文化氛围,将阅读者领进“历史”“文学”的情 境之中,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品味高雅,底蕴深厚,耐读、耐品,有味、有趣。确属 考场的优秀作文。墉纽链亘 诗人·明月·黄花 一考生 一、东坡的明月 浪淘沙 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履履难重。 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 这首词是我特意写给贬谪之后的苏轼的,东坡的一生极尽坎坷:爱情的曲折,仕 途的偃蹇,政治旋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 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劫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 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 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 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 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 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明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 认识自我就是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长河。 二、易安的黄花 南楼令 素月寄孤舟,只影随水流,家园破,一盏残酒。酒淡怎敌晚风疾,梧桐雨,点点 愁。 晚来独登楼,恨字锁眉头,黄花瘦,雁声断秋,一溪落花漫汀洲,流离苦,几时 休?亘 这首词是我填给历尽漂泊的李清照。 满腹感伤的奇女子,国破之凄,丧夫之痛,改适之苦。 十六岁嫁给赵家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希望她是一个生活富裕,幸福美满,相夫教 子的好妻子。但是,世事的变幻,战乱的离苦,易安虽寻寻觅觅自己的幸福,却总被 黑暗的气息压得凄凄惨惨,在乱世中争渡、争渡,到头来也曾失归路,双溪上的扁舟 载起了青春年少,却载不动满腔愁苦。 于是,易安挥洒愁闷,舍掉了手中易逝的黄花,看透了沧桑变幻的她,在雁字归 时,勤修《金石录》,在梧桐冷雨之夜,考撰《漱玉词》,重新认识自我,易安在黑 暗中点亮了一盏孤灯,蹒跚的走过。 认识自我就是易安的黄花,随风而逝,哀而不伤,愁苦之中蕴含着辛勤和美丽, 它的颜色虽与世人心中的颜色不同,却总能显出奇异的光彩。 评析: 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语言功底深厚。全文行文流畅,充满诗情画意。特别是能在 很短的考试时间内自填两首词作为每部分的开头,文采斐然,不同凡响。所填之词虽 不完全符合格律要求,但也算出类拔萃,足见该考生读书多,文学修养高,语文素质 优。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