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论证分析(附:对点习题演练)
【2021】
①有人说,语言是思维的牢笼,比如说如果语言中没有“将来”这个词或将来时态,
我们就无法理解“将来”的概念。
②这种观点让人印象深刻,可是当我们关注具体语言的具体特点,并讨论这些特点
如何与具体的思维特质产生联系时,问题就产生了。至少我们不会通过抹去“痛苦”
这个次来追求快乐,也不会把词语“死亡”删掉让所有人都得到永生。
5.作者在第②段对第①段中的观点作了反驳,你认为反驳是否有力?请具体评析。
【2019】《幸福是相对的》
⑤除了对象标准之外,还有内容标准。有这样两个家庭:一个家庭看上去过得比较
“潦倒”,一家三口挤在一个五六平方米的房间里,房间的一半被床占据着,但父母
常常陪孩子在床上做游戏,孩子在父母身边爬来爬去,玩得非常开心;另一个家庭看
上去很“幸福”,住在宽敞的房子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房间,但父母却忙于事
业,孩子在冷清的房间里孤独地玩着。那么,哪个家庭更幸福呢?这个例子涉及比较
的内容标准。
⑩比较的内容标准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在与他人进行比较的
时候,人们会首先考虑物质的内容。就像《小王子》里所描述的,“如果你对大人们
说:‘我看见一幢有玫瑰色砖墙的房子,窗前长满了天竺葵,屋顶栖息着鸽子……’,
他们却始终无法想象这幢房子。你必须对他们这么说:我看见一幢十万法郎的房子。于
是他们就会惊呼:‘多美啊!’”。不过,当社会的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人
们便会越来越重视精神内容。就个体而言,认知能力越强,越会更多地进行精神层面
的比较,即使拥有非常好的物质条件,他还是会因为精神内容的缺失而感觉不够幸福。
6.第⑩段用《小王子》中的话来证明观点,你认为论证是否充分?请具体分析。(5
分)
【2018】《艺术美的特殊价值》
⑥艺术美使欣赏者的灵魂受到陶冶的过程,也就是受到教育的过程。一如亚里士多
德认为悲剧能够对欣赏者产生“净化作用”……。
⑦第二,艺术美在推动社会前进方面,具有特殊的价值。艺术美虽然有供人消遣、
娱乐的一面,但更重要的是,它负有推动社会前进的特殊使命。朗吉弩斯说:“艺术
作品不仅打动听觉,而且打动心灵,能把人的禀赋和修养中那些文词、思想、行动,
以及美的意象都鼓动起来,把作者的情感传到听众的心里,引起听众和作者共鸣。就
是这样通过由文词建筑起来的巨构,作者把我们的心灵完全控制住,使我们受到作品
中的崇高、庄严、雄伟等品质的熏陶,潜移默化。”'艺术美能够政征服人心,鼓舞人
心,促使人们奋发向上,以达到推动社会生活前进的最后的目的。
7.第⑦段论证了艺术美在推动社会前进方面的特殊价值,你认为论证是否充分?请
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4 分)
【2017】《常识和理论》
⑥理论所依据的道理来自常识,但是,理论解释不同于常识解释。常识包含的道理
并不提供对世界的整体解释。“两小儿辩日”中,一个小儿说太阳早上比中午近,因
为看东西近大远小,一个小儿说太阳中午离我们更近,因为发热体近热远冷,连孔子
也“不能决”。这个故事,妙就妙在找到一个焦点,让常识中的两个道理狭路相逢。
而理论专为整体解释而生。所谓整体解释,就是同一个道理既解释了正常现象,也解
释了反常现象。理论家为了提供整体解释,必须把包含在常识中的种种道理组织成系
统。他必然格外重视其中的某些道理,把它们上升为原理,通过种种延伸和变形,从
中再得出更多的定理。理论的系统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减少原理的数目,二
是用推理把原理和定理联系起来。理论家的思考并不古怪,但他会用我们都能明白的
思考和推理引出让我们大吃一惊的结论。
5.第⑥段提出“常识包含的道理并不提供对世界的整体解释”的观点,并用“两小儿
辩日”一例加以证明,请具体分析这一例子是如何证明观点的。(3 分)
【 习 题 演 练 】
例 1:
⑦以上这条思路也许是有助于美学的研究的。目前大家对美学的见解还不很一致,
有同志说美学现在还偏重于哲理性的探讨,建议要从心理学等方面来研究美学。走心
理学的路是可取的。但我认为如果要说得更完整些,就应该引用思维科学这个概念,
因为美感是人思维过程的结果。这是从人的思维实践来研究美学,所以我以前想把美
学作为思维科学的一门学问。但我现在认为这不妥,这是基于以下的理由:
⑧人的美感与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意识有直接关系,不完全决定于人脑思维方式和
规律,如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即便两个人的思维方法和规律相接近,但社
会实践不同从而社会意识不同,美感也很不一样。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美感同被
压迫被统治的劳动人民的美感不一样;而在今天,有些人认为是美的东西,而我们大多
数人都说是精神污染!真是天南地北, 绝然不同。所以美的实践又是一项人的社会活动
的产物,必须从社会活动的规律去理解。没有什么脱离社会实践的所谓美。
⑨这样,研究美学还必须考虑又一条路子:考察艺术的创造和欣赏这项社会活动的
规律。
6.第⑧段划线句是一个概括性事例,请分析这一事例是如何证明“把美学作为思维科
学的一门学问不妥”这一观点的。(4 分)
例 2:
⑥但是,这也绝不是说剧作家就不需要认真研究戏剧创作的特性,不需要去掌握有
关戏剧创作特殊规律的基本原则。袁枚曾经说过:“变尧舜者汤武也;然学尧舜者莫善
于汤武”、“变唐诗者宋元也,然学唐诗者莫善于宋元”。学和变是辩证的统一。不
学,就谈不到变;不变,就难免流于食古不化。
6.第⑥段提出“这也绝不是说剧作家就不需要认真研究戏剧创作的特性”的观点,并
引用袁枚的话加以证明。请具体分析这里的引用是如何证明观点的。(4 分)
例 3:
③视觉的时代是如何来临的?这也许是一个有趣的历史之谜。十七世纪的科学曾经
如同宗教一样否定了人的躯体。宗教宣布躯体是贪欲之源,科学宣布躯体感官无法获
知真理。然而,这种否定并不包括视觉。在后来的科学发展中,视力甚至变成了一种
控制的形式,盟主之尊不可动摇。
④尽管如此,并不是所有的感觉都乐意承认现有的等级秩序,譬如触觉。触觉表明
了真正的躯体亲历,遥看泰山并不算登临泰山,唯其一双脚掌触及泰山极顶的那块岩
头之后,登临方告完成。视觉之泛滥如同唾手可得的报纸,触觉却像独一无二的日记。
⑤人们还可以重新核对一下感觉的等级秩序: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
这种排列毋宁说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认定。马尔库基曾经指出,味觉或者嗅觉之所以显
得低级,恰是因为这两种感觉屈从强烈的肉体快乐。所以,这种排列表明,感觉的社
会功能正在依次减弱,空间范围逐渐缩小;但是,社会文明遗忘了,这种排列同时表
明躯体与感觉对象之间的距离不断迫近,表明两者之间的关系愈越密切。人们不难想
象一个极端的例证:置身于干燥的沙漠,海市蜃楼的眼睛享受怎能同一掬凉水的口舌之
快相比呢?
3. 具体分析第④段是如何说明“触觉”的作用的?(4 分)
例 4:
④石黑一雄太自信了,他自信得从容不迫,自信得旁若无人,他相信单凭从从容容的
波澜不惊的叙述,就能达到好小说的极致。当然,他这样写法,会把追求热闹新奇的
读者排斥掉,为他着迷的是另一部分有耐心、有修养、不浮不躁的读者。他这样写小
说,回归的是文学本质:文学,这种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形式,它的美感,就是要靠
静静的阅读才能获得的,而不是依赖刺激,不管是情节编造的刺激,还是手法玩弄的
刺激。《长日留痕》中有一段文字,也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石黑一雄小说的美学追求:
“正是因为缺乏一目了然的刺激,或者奇观,才使我们的国土美丽得超凡脱俗。也正
是那种静静的美丽,以及它显示出的那种严谨的感觉才是最贴切的。这片土地似乎了
解自身的美丽所在,亦知道自身的宏大,它才感到无需去招摇。相对而言,在诸如非
洲、美洲那样的地方所呈现的种种风情,毫无疑问会让人非常激动,然而我却肯定,
由于那类风情过于不恰当地外露,反而会给实事求是的评论家留下稍逊一筹的印象。”
这哪里是在说国土说景观呢?它分明就是在说小说,说文学。
6.第④段引用《长日留痕》中的文字,用来证明好小说不招摇不追求刺激的观点。
请具体分析这一材料是如何证明观点的。(5 分)
例 5
③与我们的话题相关,当我们担心“科技”不受限制的发展、当我们担心肆意妄为
的科学家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危害的时候,我们所担心的,可能并不是专注于基础科学
的科学家,而是应用科学(工程技术)的研究者和发明家。我们可以说,没有爱因斯
坦的 E=MC2 的公式和量子力学的进展,我们不能造出原子弹。但是,前者工作的目的,
在于理解世界。他们这些研究本身,如果不是战争和其他社会、政治的压力,不通过
工程师与技术人员的工作,是无法变成原子弹和核电站的。因此,我们至少要承认,
基础科学家的研究,与我们欣喜或者担忧的科技之影响,至少是隔了一层的。直接相
关的,是工程与技术等应用科学。因此,在进入科技对人类的影响这个话题之前,我
们首先要澄清,这里的“科技”,主要指的是工程技术。
3.第③段提出“给人类带来危害的科学家可能并不是专注于基础科学的科学家而是应
用科学的研究者和发明家”的观点,并用爱因斯坦的有关科学发现加以证明,请具体
分析这一例子是如何证明观点的。(4 分)
例 6:
创客运动与传统文化 林少雄
①所谓“创客”,是英文“Maker”的意与音结合了汉语语意创造的一个新词,主
要指当代社会酷爱科技、富于创意、热衷实践、立志创业的特定社会人群。以创客为
主体的创客运动,以分享技术、交流思想为其乐趣所在,以创意孵化、技术实践、产
品研发为其介入或促进社会、参与或抗拒政治的行为。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思潮及其
行为,创客运动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此角度看,创客运动为传统文化
发展至少带来以下变化。
③其一,创客运动促成传统文化的功能转化。中国传统文化物质创造的观念,是“由
用至艺”或“先用后艺”,亦即所有发现、发明与创造,首先在于满足人们现实生活
的物质需要,在满足这一物质基本需要的前提下,然后才会逐渐开始考虑满足人们的
审美需要,亦即由实用转向审美。而创客运动首先考虑的是“创意优先”原则,所以
当代文化创意产业产品,往往因为其形式的优美多姿、色彩的美丽舒适、肌理的美观
细腻、质地的美妙精致而引发人们的关注,而产品的实用功能则退居其次,可以说是
“先艺后用”。这一点在手机上表现得最为明显,现在的手机,无论技术还是功能,
基本都大同小异,然而其材质、 造型、色彩却千差万别,更新换代的时间日益缩短,
原因在于其“先艺后用”的观念转变。从“先用后艺”到“先艺后用”的功能观念转
变,表明了创客运动对传统文化的促进作用。
4.第③段作者提出“创客运动促成传统文化的功能转化”的观点,并用手机例子加以
证明,请具体分析这一例子是如何证明观点的。(4 分)
例 7:
故事新编,谁动了经典这块奶酪
④文艺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提出:“经典作品自有其美学力量,它们穿越时代和
地域的区隔,在每一次未曾预期的阅读或改写中释放自身的独特能量以及复杂性。”
⑤回溯技术和媒介都欠发达的前现代时期,文艺作品的传播就不受国与族的限制,
“他者”的凝视和想象始终存在。还是来看“杨贵妃”这个母题。早在平安时代,白
居易的诗作已经深刻地影响了紫氏部①的创作,《源氏物语》的灵感部分地来自《长恨
歌》。紫氏部明确地将男主角光源氏的母亲桐壶更衣类比杨贵妃,她在小说中成为“永
恒女性”的化身,其后出场并介入光源氏感情生活的藤壶和紫姬,或多或少是更衣和
杨妃双重形象的翻版或替身。紫氏部从白居易的诗句中得到启发,写出了她作为平安
时代的日本女性所体会到的痛苦和压抑,随着时间流逝,她的作品也被奉为经典,就
这样,中国的文学记忆部分地衍化成日本的文学记忆,这个案例完美地验证了布鲁姆
的论断。
3. 第⑤段《源氏物语》的例子是如何证明第④段哈罗德·布鲁姆的观点的?(3 分)
例 8: 导演的限制与自由
⑤有时候,因为演员、舞台或社会环境的限制,即使是名家执导,也会把一些优秀
剧作给弄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欧阳予倩先生曾先后三次执导曹禺的《日出》,每
次都不一样。第一次(1937 年 2 月)是个业余剧团,因为找不到扮演翠喜的演员和做
效果的人,不得不删去整个第三幕,结果让专程赴上海观摩演出的曹禺很不高兴,认
为它没有体现出原作的立意来。4 个月后,欧阳予倩为中国旅行剧团导演《日出》,
就保留了第三幕。为什么呢?因为该团是中国第一个职业话剧团,聚焦了不少人才,
可供导演支使,为其二度创作提供了便利条件,演出大获成功。特别是扮演翠喜的青
年演员王荔,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欧阳山尊总管舞美灯光效果,做得也很有层次情
调,台口处那面背对观众的空架衣镜和全剧繁复的音响效果,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曹禺看后非常满意。演员、布景、效果等舞台艺术条件对导演的制约,由此可
见一斑。
7.第⑤段论证了演员、布景、效果等舞台艺术条件对导演的制约作用,你认为论证是
否充分?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4 分)
例 9:
⑤学会如何在互联网的知识海洋里找到和运作自己需要的知识内容,成为一种重要的
有效求知方式,它特别取决两项能力,第一是辨别信息的真伪,那需要运用批判性的
思维第二是确定信息的相关性,那就需要选择与解决问题有关的知识信息,排除干和
非相关的知识信息(哪怕那是真实的知识信息),这对于做学问的写作者尤为重要,因
为互联同能够为这种写作所能提供的全部信息便利都是以他是否能够运用批判思维和
判断知识相美性为前提的。否则太多的信息反倒会成为一种累赘和妨碍。但是,光有
这两项能力还是不够的,那些只是关乎逻辑思考的能力,全面的思考还需要在写作或
讨论具体问题时,能够在头脑里激活大量的个人知识记忆。互联网不应该是个人记忆
的代替品,而应该提供上网者与它互动的良机,刺激他的智力兴奋点,激活他的个人
知识记忆。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个人必须拥有用某种适合自己的方式储存的知识记忆乙。
这种记忆对一个写作者来说,尤其重要。
6.第⑤段作者是如何层层推出自己观点的?(3 分)
例 10《文学社会学的“摆渡”》
① 中国古代诗文,从先秦到唐宋是各种文体的萌生、成长、形成阶段;明清诗文
自然也有成长,甚至出现显性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是与回溯、总结相伴的。也正因为
如此,诗文二体迄于唐宋,内部结构方面的问题很多,而至明清则外部关系问题更加
突出。虽然,几乎所有称之为“外部关系”方面的问题在唐宋乃至先唐时代都有,但
显然不如明清时代那样全面集中、高度呈现,这不免使人好奇。而正如文学内部结构
具有相关性一样,外部关系问题之丛生往往表现为两种形态:一是链式的,一是树形
的。前者是问题套连着问题,后者是主要问题旁生出诸多问题。这种复杂状态尤其能
够激发出研究兴趣。因为,如欲抵达明清诗文的本真,理解其文人、文心、文本之感
人处,不将诸多“外部”关系梳理清楚,会多少有些隔靴搔痒。
② 这也就是自己这些年在明清诗文研究方面比较侧重于文学与社会关系的主要
原因了。但文学社会学是一条并不平坦的道路。我们知道,文学同时属于个人智慧、
文本形式和社会结构这三个领域,从任何一个领域出发,都可能抵达文学世界。不过
应该承认,这三者与文学世界不是等距离的,而文学社会学研究较之其他方法更容易
发生偏差,罗贝尔·埃斯卡皮在写作《文学与社会》时已经注意到相关问题:“真正
从社会学角度出发的研究明显地被忽略了,即使在按照传统方法编写得最好的文学史
教材中也是如此。有时候作者意识到了社会维数,并试图加以描述,可是,由于缺乏
严谨的、专门的方法,因而他们还是经常当了人与作品这个传统框架的俘虏。历史的
深度仿佛在一块两维屏幕上被压扁了;文学事实因此受到扭曲,就同一张世界地图在
平面投影上的失真情况一模一样。”
4.第②段引用罗贝尔•埃斯皮卡的话论证“文学社会学研究更容易发生偏差”,请具体
分析这一引用是如何证明观点的。(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