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各地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语文月考试题汇编 现代文阅读专题(一)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苏省各地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语文月考试题汇编 现代文阅读专题(一)

ID:653341

大小:64.71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1-04-0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江苏省各地 2020-2021 年高一下学期 3 月语文月考试题汇编 - 现代文阅读专题(一) 江苏省扬州市高级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 3 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材料一: 传统的图文书总是以文字为主,图像为辅。当今流行的图文书中,图像似乎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文 字反倒沦为配角。如《一个人的战争》一书刊行了“新视像读本”,该读本共 238 页,配有图画 212 幅, 几乎每一页都作了设计。其“卖点”不再是原有的书面文字,而在于那些新奇、精美、富有视觉冲击力的 图片。任何读物,倘使缺少图像,便会失去对读者的诱惑力和视觉冲击力。这正是“读图时代”的新法则。 进一步思考这一现象,或许可以推断,当代人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了某种转变,已从专注于文字理解转向 热衷于图像直观。 从美学角度来说,文字和图像本来各具特色,图像以其直观性和具体性见长,而文字以其抽象性和联 想性著称。文字读物可以唤起读者更加丰富的联想和多义性的体验,在解析现象的深刻内涵和思想的深度 方面,有着独特的表意功能。图像化将文字的深义感性化和直观化,这无疑给阅读增添了新的意趣和快感。 正像林白所言:“绝妙之处在于,无论是先看图再看文,还是先看文再看图,都会发现一种有趣的吻合。” 林白的解释道出了文与图之间的“互文性”阐发,但这种阐发隐含着某种“危机”。一方面存在着图像对 文字的有效阐发,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从前一方面来看,图文书把书籍“通俗化” 和“大众化”了,因而扩大读者范围;但从后一方面来看,图像有可能影响人们对文字的理解,尤其一些 漫画书,将一些经典“连环画化”或“漫画化”。本来,这些经典著作多以思想深刻见长,特定的古汉语 不但是其独特的表述手段,同时也是读者进入这些经典深刻思想的必要条件和路径。然而,在“读图时代”, 此类读物被大量的“通俗化”,改造成“图画本”,独特的语言表述被转换为“平面化”甚至“庸俗化”的 图解。比如蔡志忠漫画系列,将诸子经典中的精深思想,图解为一种漫画形式,虽然这也许有助于读者理 解这些古代经典,但同时又存在将古代思想家博大精深的思想漫画化和简单化的可能性。假如读者对古代 智慧和思想的了解只限于这些漫画式的理解和解释,留在他们心中的只有这些平面化的漫画图像,这是否 会导致古代经典中的深义的变形以致丧失呢?而唐诗宋词这样纯粹的语言艺术作品,被转化为漫画时,文 字独特的魅力及其所引发的丰富联想已被刻板地僵固于特定画面,这是否会剥夺读者对文学作品诗意语言 的体验呢? “读图”时尚的流行,也许正在悄悄地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性,其潜在的后果之一是重图轻文的阅读指 向。我以为,“读图时代”的读图隐忧乃图像对文字的“霸权”,因此造成了对文字的挤压。在“读图时代”, 从文化活动的对象上说,文字有可能沦为图像的配角和辅助说明,图像则取得文化主因的地位;从文化活 2 动的主体上说,公众更倾向于读图的快感,从而冷落了文字阅读的爱好和乐趣。尤其是太多插图进入文学 著作中,搅乱了文字原有的叙事格局和逻辑,中断了文章的内在文脉,将读者的注意力从文字引向图像本 身,也暗藏着破坏了读者对文字沉思默想式的感悟方式的可能性。 一言以蔽之,“读图时代”存在着一场不见硝烟的图像对文字的“战争”,图像凌越文字在当代文化中 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有理由相信,“读图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文化,改变了文学原有的 格局,也改变了我们的文化价值观。 (摘编自周宪《“读图时代”的图文“战争”》) 材料二: 就图像与文字的根本属性来看,图像最显著的优点是视觉的真实感,它可以为人们带来与叙述对象几 乎无差的体验,即具象性;文字则更倾向于精神层面的感悟与互通,即抽象性。图像是叙述对象的投射与 镜像反应,文字是对叙述对象能指和所指的符号化反应。正是由于文字与图像之间的这些“天差地别”, 许多人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看作是“势同水火”,其实这些都仅仅是表象而已,它们之间更多的还是相辅相 成的关系。 文字的形成过程包含了形象性,它内隐着建构客观世界精神的“像”。图文之间一直存在着天然联系, 古时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论述就很好地印证了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图像化时代,文字与图像 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文学语言在叙述上的形象性正不断地突显出来,图像在无形之中将文学语言中的“像” 进行了放大,推动了文学语言内在意蕴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变。 尽管文学深层次中的审美意义、情感内涵还无法通过图像进行完美演绎,但是文学语言图像化作为文 学的表现形式,可以促进读者对文学意蕴和情感的体会。图像具有极强的情感渲染性,它的这一特性能够 推动文学审美空间的扩充,在意蕴上给人以更为直观的感受,既可以实现对文学“有意味的形式”的鉴赏, 又可以做到对感悟对象真实性的把握。过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更多以心灵的体悟为主,人们从感知渠道来 看属于单边的审美感悟。而文学语言图像化的出现赋予文学形态多样化与具象化,它内在的属性决定了人 们可以从多角度、多感官对其进行认知和体味。因为语言的图像化意味着以感官来触摸文学深层次的灵魂, 以眼、耳、鼻、口、舌来真切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以有形来觉察无形,这势必会使接受者产生更加深入 的感悟。 (摘编自杜更胜《读图时代文学的蜕变之语言图像化》) 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新奇、精美、内容丰富的图像会大大增加读物对读者的诱惑力和视觉冲击力,促使读者消费和阅读。 B.如果将唐诗宋词转化为漫画,特定的画面就会使其失去文字的独特魅力,剥夺读者对诗意语言的体验。 C.公众倾向于读图的快感,冷落文字阅读的爱好和乐趣,会使图像“霸权”加剧,文字的生存空间受到 挤压。 D.在读图时代,人们可以从多角度、多感官对文学作品进行认知和体味,鉴赏活动不再是单边的审美感 3 悟。 2.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面对空前发达和市场化的影视业,专为影视而生存的作家和专为影视而创作的文学作品纷纷涌现。 B.精美的图画的艺术加强了语言艺术的审美感染力,而这种感染力是纯粹的语言艺术所无法达到的。 C.图像化的写作将作家的“编码”过程与读者的“解码”过程缩短,在文字与图像的互文性阐发中扬长 避短。 D.张爱玲小说《传奇》的封面,以一个现代人立于窗外的影子表达打开洋场社会一扇窗子的寓意。 3.材料一第二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4 分) 4.在对待图文关系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 分) 【答案】 1.B(“如果将唐诗宋词转化为漫画,特定的画面就会使其失去文字的独特魅力”错误,原文“但从后一 方面来看,图像有可能影响人们对文字的理解,尤其一些漫画书”“这是否会剥夺读者对文学作品诗意语 言的体验呢”,选项错在将或然说成已然。) 2.A(材料一的主要观点是“‘读图时代’存在着一场不见硝烟的图像对文字的‘战争’,图像凌越文字在 当代文化中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选项 A 中作家和作品依附于影视业,能够证明图像凌越文字。) 3.①对比论证,比较文字和图像各自的特点和优势。②引用论证,引用林白的话,指出图文之间的互文 性阐发有一种“有趣的吻合”。③举例论证,举蔡志忠漫画例子,论证经典著作漫画化的利弊。④假设论 证,假设读者对古代智慧和思想的了解只限于漫画形式的理解,指出其后果。 4.①材料一认为图像凌越文字,挤压文字;图像会对文字产生曲解和转义②材料二认为文字和图像相辅 相成,联系紧密;图像推动了文学语言内在意蕴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变。 江苏省丹阳市 2020-2021 学年高一第二学期 3 月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但是长期以来武术的概念却未能定性,我们或可从概念的变化中窥见其发 展历史的一斑。 “武”的本义,泛指与武力、军事或技击有关的事物。《礼记》上记载:“孟冬之月,天子乃 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这里的“武”就是指习练射箭、驾御战车等战斗技能。到了春秋 早期,“武”与“文”相对应,专指军事活动。《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摄相事,曰:“臣 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礼,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到了春 秋末年,受到诸子百家思想及伦理观念的影响,“武”被释义为“止戈为武”。东汉许慎的《说文 解字》记载:“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而实际上,“止戈为武”只能是一种理想的和谐 状态,要想威慑敌人或制止敌人的武力,必先建立强大的军事武备基础。 4 “术”有道路、方法和技艺的含义。《说文解字》载:“术,邑中道也。”这里“术”的意思 是道路。苏轼《教战守策》记载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这里“术”的意思是方法和技艺。 “武”与“术”并联使用,最早见于南朝宋颜延之的《皇太子释奠会作诗》中的“偃闭武术,阐扬 文令。庶士倾风,万流仰镜”。其中的“武术”与军事技击相关,与“射御”“角力”等词语意思 相近。汉代以后,与武术相关的“武艺”一词开始出现,并被广泛使用。民国时期,武术曾一度被 称为“国术”,并成立了中央国术馆,以发扬中华武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与武艺有关的 “打拳”“使棒”等技艺统称为“武术”,与武术相关的称谓还有“功夫”。由“武术”一词的发 展历史可知,武术的本质含义在于技击性。 (摘编自刘巧芳、牛炎涛、姚亚行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中华武术虽然是世界上诸多搏击术中的一种,但其本身已升华为一种艺术形式。 武术的招式名称最容易让人眼前一亮,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含蓄与智慧。武松醉打蒋门神用的是 戳脚(一种北派拳术)中的“玉环步、鸳鸯脚”。《水浒传》的读者可能没见过这招,但应该能想 象出杨贵妃雍容华贵的行姿,也应该知道鸳鸯成双,随即能想到是双脚连环踢出的意思,于是这一 招就通过短短六个字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武术套路是最富有艺术美感的。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中描述的“剑器 舞”这种武舞除具备技击含义外,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演练者先放慢速度,凝如泰山,安 若处子,外示安逸,又在电光石火之间,动若脱兔,舞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以慢来衬快,则快 者更快;以快来衬慢,则慢者更慢。这是一种对立统一,正如《道德经》中所说“有无相生,难易 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也正是武术套路审美价值的奥秘所在。 武术套路除了能使欣赏者产生美的感受,也能使操练者的身心获得极大的愉悦感。高水平的习 武者在练习前,往往花一段时间凝神静气,当心神不受外界干扰时,才开始演练。时间推移,招式 频出,他也渐入佳境,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演练的动作上,最终达到庄子所谓的“指与物化而不以心 稽”的物我两忘的境界。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和其他传统文化的关系表现在融合性上。在原始社会时期, 武术就和舞蹈相结合产生了武舞;京剧将武术吸纳入表演,“唱念做打”中的“打”就是武术;“草 圣”张旭在看了公孙大娘舞剑后悟出了草书的笔法;大画家吴道子请裴将军舞剑以助壮气…… 文学与武术的结合可谓天衣无缝。一方面,武术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美感给予文学创作以题材和 灵感;另一方面,文学天马行空的想象给予武术以广阔的发展空间。前文所提杜甫的《观公孙大娘 弟子舞剑器行(并序)》是比较写实的武术文学,而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可以说是武侠小 说的滥觞,后来的《水浒传》以及有清一代的侠义公案小说,再到以金庸、古龙的作品为代表的新 派武侠小说,都为中国人编织着纷繁的武侠之梦。 5 (摘编自陈俊炜、田洪森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武术十分重视武德,素有“习武先习德”的说法。武德的形成是传统儒家思想和古代社会道德 标准共同演绎的结果,习武者要先具备武术道德修养,才能练习武术。在武术文化传承的各个历史 时期,各武术流派都有其独特的武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以约束习武者的行为。除暴安良、尊师重道、 见义勇为等武德传承至今。 武术受到了传统哲学文化多方面的影响。以太极拳为例,太极拳动作缓慢,注重内在修为,其 最大特征就是以柔克刚,这即是在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太极拳功法要求“以意 领气”“以气运身”,即练习太极拳功法时要先用意,再行气,而后身体动。在练习功法时注重季 节、时辰的选择,习武者针对经络运行选择相应的时辰,练习相应的功法。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正 是练习太极拳的核心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武术理论中将习武者的外在运动和内在修为统一 为一个整体,习武者不但要外练筋骨,还要运气通脉增加内功修为,外练一定要以内练作为基础, 否则就会外强中干。阴阳理论对武术的影响同样深远,阴阳学说论述了拳术练习过程中动作的相互 转换,极大地丰富了武术拳理。如身体重心的虚实相互转换、动静相互结合、双掌前后正反相互转 变等,这些都是阴阳学说在拳术中的具体体现。 为保护我国传统武术,2006 年,国务院批准将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太极拳、沧州武术列入我 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已有 32 种武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受西方思想影响,现代武术的发展更加注重体现其自身的体育属性。例如,武术被列为北京奥 运会的表演赛事,此外很多地方还定期举办武术比赛。尽管发展武术的体育属性可以提高武术的知 名度,增加武术的商业性,但也很容易导致文化空巢现象,即传统文化只保留了物质内容,而文化 思想观念的传播出现断层。如果不注重武术文化的发展,武术终将成为体操式的竞技运动项目。 (摘编自邱长文、原敏芳等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中“武术”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但是长期以来武术的概念却未能定性,汉代以后,与武术相关的“武艺” 一词开始出现并被广泛使用,民国时期,武术曾一度被称为“国术”。 B.武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招式名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含蓄与智慧,其套路富有艺术美感。武 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能和舞蹈、京剧、书法等艺术形式相融合。 C.武术十分重视武德,素有“习武先习德”的说法,各武术流派都有其独特的武德标准和行为规 范,以约束习武者的行为,因此,除暴安良、尊师重道、见义勇为等武德传承至今。 6 D.现代武术的发展注重其自身的体育属性,虽然提高了武术的知名度、增加了商业性,但也很容 易导致文化空巢现象,因此我们要把“武术文化的发展”摆在优先位置。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武”的本义,泛指与武力、军事或技击有关的事物。春秋时期,“武”与“文”相对应,专 指军事活动;后来,受到诸子百家思想及伦理观念的影响,“武”被释义为“止戈为武”。 B.“术”有道路、方法和技艺的含义;“武”与“术”并联使用,最早见于南朝宋颜延之的《皇 太子释奠会作诗》,其中的“武术”与军事技击相关,由此可知,武术的本质含义在于技击性。 C.文学与武术的结合可谓天衣无缝。一方面,武术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美感给予文学创作以题材和 灵感;另一方面,文学天马行空的想象给予武术以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在武侠小说中有所体现。 D.高水平的习武者在练习前,往往花一段时间凝神静气,当心神不受外界干扰时,才开始演练, 最终达到庄子所谓的“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的物我两忘的境界。这充分证明了武术套路能使欣赏 者产生美的感受。 3.下列现象不能体现材料三所述武术文化内涵的一项是( ) A.融入了传统武术元素的短片《功守道》在天猫“双 11”晚会亮相。 B.为抵御外来侵略,霍元甲于 1910 年在上海创办“精武体育会”。 C.八卦掌取意于《易经》,把八卦掌法的无穷变化看成是有规律的。 D.武术对练开始前和结束后须行“拳礼”,表示谦虚礼让。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答案】 1.D 2.C 3.A 4.①材料二采用了立论式论证方式。②论证结构为总分式、并列结构。③论证中综合运用多种论 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④选用的论据丰富典型,说服力强,大量引用古代诗文,增强了文章 的文化内涵。 江苏省淮安市六校联考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7 材料一: 《中国科学报》:2003 年非典开始,我们和“冠状病毒”已经打了好几次交道,能从中吸取哪 些经验? 饶子和:冠状病毒种类繁多,可感染人和多种动物。在 2002 年以前,冠状病毒虽然对畜牧业 是一个严重威胁,但对人类危害尚小,可能会引起人们熟悉的普通感冒。但在 2002 年至 2003 年期 间,SARS 冠状病毒引发了令全球恐慌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俗称“非典”)疫情。SARS 冠状病毒 在自然界的天然宿主其实是蝙蝠,由于人类活动或其他偶然原因,该病毒从动物传播到人而引发了 重大疫情。虽然此后断断续续有新的冠状病毒被发现,但似乎并没有引发人类的重大疫情。 在沉寂了 10 年之后,MERS 冠状病毒又在中东地区引发了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种种迹象显示, MERS 冠状病毒的天然宿主仍然有可能是蝙蝠,但这次疫情是由骆驼传播导致。2019 年 12 月,新型 冠状病毒又在武汉引发了病毒性肺炎。 这几次冠状病毒疫情,都是本来以野生动物为宿主的病毒从动物传播到人导致的。这提醒我们, 保护好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或许是远离野生动物病原感染的最好方式。减少对蝙蝠等野生动物栖息 地的侵扰,避免这些天然宿主与人畜的密切接触,这对防止传染病的发生非常重要。 (摘编自李晨阳、丁苏雅《专访饶子和:面对肺炎疫情我们不慌》,《中国科学报》2020 年 1 月 10 日) 材料二: 为什么新型病毒总是寄生在野生动物特别是哺乳动物身上,而这些病毒为什么对于这些动物自 身没有构成严重的危害呢? 杨占秋解释说,病毒一个重要的特性就是必须寄生于生命体才能存活,而自然界中生物种类繁 多、分布广泛,所以各种生物成为病毒的储存库。有些动物身上的病毒致病性比较弱,而有些动物 身上的病毒在长长的传导链条上通过多次变异,从而变得攻击性非常强,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免疫学专家 22 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野生动物在自然界中生长,很 难对它们进行全面管理,野生动物的防疫工作几乎是很难开展的,所以野生动物会有很多潜在的病 原体感染,并且由于在野外生存,人类也很难对动物感染的病原体进行检测。 杨占秋介绍说,“当这些病毒寄生于其他生命体时,并不表现为疾病,因为病毒需要依靠长期 寄生在动物身上来进行自己的生命活动,因此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宿主生病,宿主对病毒也具有相 应抵抗力。”但当病毒开始向外传染,在不同的中间宿主间传染时,就容易出现变异,就会产生使 宿主致病的后果。 8 动物经过人类驯养之后,是不是身上病毒的危害性就小很多?杨占秋对此予以肯定。他告诉记 者说,野生动物和饲养动物身上都存在病毒,区别是量的多少。因为饲养动物环境比较干净,或者 是人为消毒处理,不利于病毒生长。有时,同一种病毒在家禽家畜身上与在野生动物身上表现的特 性并不一样。因为病毒要生存,必须适应不同的宿主环境。上述免疫学专家认为,如果对于饲养的 野生动物没有进行有效检疫,那这些动物体内还是可能会有病原体存在,并可能会在人工饲养下不 断传播,甚至发生变异,产生对人体更强的传染性。 (摘编自倪浩、范凌志、任重《野生动物为何易成病毒传染源》,《环球时报》2020 年 1 月 23 日) 材料三: 根据新华社 1 月 26 日最新报道,中国疾控中心在武汉华南海鲜市场检出大量新型冠状病毒。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首次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的 585 份环境样本中,检测到 33 份样品 含有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并成功在阳性环境标本中分离病毒,提示该病毒来源于华南海鲜市场销售 的野生动物。此前,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曾表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来源很大 可能是野生动物,比如竹鼠、獾等。 事实上,除了一些野生动物“老饕”,多数人很少或者只是偶尔食用过野生动物,但仅仅这些 “偶尔”就可能让民众为大面积肺炎疫情爆发买单。要知道大部分野味市场的环境都非常恶劣,臭 气熏天的宰杀现场,来路不明甚至带着大量寄生虫和传染病的野生动物,以及死后变质仍然出售给 餐馆的野味,这些未经检疫的食品端上了人们的餐桌,为疫情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对于食用野生动物,法律已有相关规定。2018 年 10 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 护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禁止出售、购买、利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第三十条规定, 禁止生产、经营使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制作的食品,或者使用没有合法来源证明的非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制作的食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部法典中“重点保护动物”字 样一共出现了 53 次,而对于非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的规定则相对模糊。 我们应认真反思: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代价惨重:禁止野生动物交易不应是防治疫情期间的权宜 之计,必须持续下去,不断动真格!后续立法、执法力度应继续加强,彻底切断野生动物食用消费 的灰色产业链,斩断疫情爆发的祸根。 (摘编自孔德明《不能有下一次了!禁止野生动物交易必须动真格》,半月谈网 2020 年 1 月 27 日)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状病毒种类繁多,必须寄生在生命体上才能够进行自己的生命活动。 B.冠状病毒在自然界中有天然宿主,并且一般不会对其构成严重的危害。 C.冠状病毒要感染人类必须通过其天然宿主之外的其他动物的多次传播。 9 D.冠状病毒有传播性,有的在传播过程中易发生变异而具有强大攻击性。 2.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状病毒不仅能够引发普通感冒,而且会造成非典、中东呼吸综合征、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等重大疫情。 B.野生动物是病毒的天然储存库,保护好其生存环境,能有效地避免野生动物病原感染,防止传 染病发生。 C.中国疾控中心针对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的检测结果有力支撑了钟南山院士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来源 的推断。 D.饲养的野生动物身上带的病毒少,只要经过有效的检疫,就完全可以放心食用,不会带来大面 积的疫情。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A.研究告诉我们,病毒的重大突变只是个概率问题,人类每猎食一头野生动物,都相当于为病毒 进入新物种掷了一次骰子。 B.野生动物是环境质量的标志物、生态质量好或坏,是由生物多样性决定的。有它们在身边,我 们才可以放心地生活下去。 C.几乎所有持有“野生动物繁殖驯养许可证”的商户都会超范围经营,他们都会以此为掩护,做 非法野生动物贸易的生意。 D.已有的法律对于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及具有重要生态、科学和社会价值的非国家重点保护 动物管理严重不足。 4.请简要概括材料三的论证思路。 5.请结合材料分析,如何有效避免野生动物病原感染。 【答案】 1.C 2.D 3.B 10 4.①先摆事实、明现象,表明野生动物携带病毒;②接着析危害、谈必要,明确吃野生动物的危 害;③然后明违法、指漏洞,指出现行法律存在的漏洞;④最后明观点、指做法,即加强立法、执 法力度,禁止野生动物交易必须要动真格。 5.①保护野生动物生存环境,避免侵扰野生动物栖息地;②改变习俗,不吃野味;③加强立法执 法力度,禁止野生动物交易;④对饲养野生动物加强检疫。 江苏省启东市吕四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 3 月检测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活动的活态信息载体,是指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 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 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其主要体现的是人类长期的生产、生活与大自然所达 成的一种和谐与平衡农业。 作为一种新型活态文化遗产类型,农业文化遗产具有系统性、活态性等多种特点和经济、生态、社会 文化等多重价值。它以保护、发掘、传播世界范围内认可的生存智慧而备受各国政府、学界的关注。2016 年以来,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多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截至目前,我国已有 15 个传统农业系统被认 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覆盖类型均居世界之首。 (摘编自韩凝玉《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融合路径研究》) 材料二: 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不是一成不变地保护过去的模式,而是要保护其合理的理念和内核:不仅要保护 遗产的各个要素,而且更要保护遗产各要素发展的过程与关系;同时还要对遗产的各个组成要素实行适应 性管理,建立农业文化遗产地的自我维持和持续发展机制,适应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的改变,不断发展, 为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创造机会。这是一种动态适应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其关键在于既要保护农 业文化遗产内核的“原真性”-农民仍在使用并且赖以生存的耕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又要是随着自然、社 会和经济的不断变化而不断适应和发展的一种“活态的”生态系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农业文化遗产是 一种战略性遗产,是人类未来的重要财富。 (摘编自李文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材料三: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是中国第一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它整合有限的水土资源,田面种稻,水体养 鱼,稻花肥鱼,鱼粪肥田,稻鱼共生,鱼粮共存。它因不投放化学农药而对周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保护作 用。长期以来,青田县在遗产保护和稻鱼产业上不断下功夫,稻鱼共生面积近 5 年增加 8400 亩,青田稻 鱼产业附加值稳步提升。 金岳品和几位农户一起成立的方源田鱼养殖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基地+衣户”的模式发展稻田 养鱼,不仅带动了周边 80 多户本地农民,还带动不少华侨朋友也纷纷加盟试验稻田养鱼。2011 年,跟着 金岳品一起打拼的农民初尝甜头,凭借稻田养鱼,人均年增收超 1.5 万元。 “如今,播撒田鱼原种,每户可享受 5000 元种质资源保护补贴;种植四色传统水稻,每亩补贴 2000 元,施用有机肥每吨补贴 200 元。像我们合作社的稻鱼品牌这样获绿色食品认证的,还可额外获得奖励。” 金岳品说。 发力的不只是金岳品领办的合作社。青田县成立了侨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专门负责“青田稻鱼米” 品牌营销。目前,青田稻鱼米已销售到全国 440 多个城市。与此同时,青田县已与上海海洋大学、浙江大 学等院校开展科研合作,并与中科院李文华院士等专家团队合作,成立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院士专家工作 站。 11 (摘编自李中文等《青田擦亮“稻鱼共生”金名片》,《人民日报》2021 年 1 月 22 日) 材料四: “甘肃甘南州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是一个古老的历史遗产。在这一系统中,农耕种植青稞和 蔬菜,牧业供给肉和奶类,森林既提供建材,也生长菌菇和药材。2017 年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被认定为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功后,迭部县顺势而为,着力发展旅游业拓展遗产功能。“县里投入 2.16 亿元,改造了县城通往扎尕那景区的道路。”仁青东珠介绍,后又投入 7800 多万元实施生态文明小康村建 设,完善扎尕那村的基础设施,恢复民俗民宅的原真性。还鼓励村民适度发展农家乐、藏家乐和林家乐。 2019 年,扎尕那接待游客 138 万人次,村民年人均收入从 2013 年的 5100 元增长到 1.1 万元。与此同时, 迭部县还成功申报羊肚菌和蕨麻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提高了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助力农牧民增收。 “扎尕那是大自然的恩赐,旅游开发不能损害生态环境。”迭部县农业农村局闫国庆介绍,“县里委托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编制了《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动态保护规划》,在公布实施中还将遗 产保护纳入了村规民约,引导农牧民自觉参与保护行动,形成全社会参与遗产保护合力。” (摘编自《扎尕那村的农林牧循环复合系统》,《人民日报》2020 年 12 月 18 日) 4.下列对农业文化遗产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新型活态文化遗产类型,其主要体现的是人类长期的生产、生活与大自然所达成 的一种和谐与平衡农业。 B.农业文化遗产备受各国政府、学界关注的真正原因,是其所包含的人类生存智慧,需要在保护、发掘 和传播中得到认可。 C.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关键在于,既要保护其内核的“原真性”,又要让其是面对变化不断适应和发展的 “活态”生态系统。 D.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战略性遗产,意味着对它的传承和保护,能够促进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是人 类未来的重要财富。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体现出独特的动态保护思想 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B.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目的,不仅是保护过去结构合理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更重要的在于保护 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C.农业文化遗产的多重特殊价值凸显了保护的重点和意义,综合材料三、四可知,它在解决食品安全与 贫困缓解问题上有更重要的意义。 D.由青田稻鱼共生和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可以看出,农业文化遗产能够保存农业生物的多样性,维持 经济与生态价值的协调统一。 6.在农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方面,青田县和迭部县的做法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请结合材料概括 说明。(6 分) 【答案】 4.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又要让其是面对变化不断适应和发展的‘活态’生态系统”错误,原文表述为又要是随着自然、社会 和经济的不断变化而不断适应和发展的一种“活态的” 生态系统。这里强调随着不断变化而不断适应 12 和发展,选项曲解文意。 5.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D.“农业文化遗产能够保存农业生物的多样性”错误。根据原文“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是中国第一个全球重 要农业文化遗产,它整合有限的水土资源,田面种稻,水体养鱼,稻花肥鱼,鱼粪肥田,稻鱼共生,鱼粮 共存。它因不投放化学农药而对周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保护作用。”可知青田稻鱼共生,可以看出,农业 文化遗产能够维持经济与生态价值的协调统一,但并没有体现出保存农业生物的多样性。 6.相同之处:①都有自己独特的农业发展模式,维持经济与生态价值的协调统一。如青田县的青田稻鱼 共生系统,迭部县的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②都形成了自己的农产品品牌。 不同之处:青田县:①成立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基地+衣户”的模式发展稻田养鱼,发放资源保护 补贴;②成立了侨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专门负责“青田稻鱼米”品牌营销,③与高校开展科研合作,成 立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院士专家工作站。 迭部县:①发展旅游业拓展遗产功能,实施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鼓励村民适度发展农家乐、藏家乐和林 家乐;②申报羊肚菌和蕨麻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③编制了《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动态保护规划》,将 遗产保护纳入了村规民约。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概括文本的能力。 在题干中要求“在农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方面,青田县和迭部县的做法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 那么首先在在文本中分别找出青田县和迭部县的做法。 青田县的做法是成立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基地+衣户”的模式发展稻田养鱼,发放资源保护补贴, 青田县成立了侨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专门负责“青田稻鱼米”品牌营销,与高校开展科研合作,成立了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院士专家工作站。 迭部县的做法是发展旅游业拓展遗产功能,实施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鼓励村民适度发展农家乐、藏 家乐和林家乐,申报羊肚菌和蕨麻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编制了《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动态保护规划》, 将遗产保护纳入了村规民约。 综上所述,二者采取的相同做法青田县专门负责“青田稻鱼米”品牌营销;迭部县申报羊肚菌和蕨麻 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据此我们可以总结为都形成了自己的品牌。青田县采用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迭部县 采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都是依据本地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采取的适合自己本地的发展模式,即实 现了经济价值又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据此我们可提概括为都有自己独特的农业发展模式,维持经济与生 态价值的协调统一。 除此相同之处外,其他都是本地根据自身条件和需求采取的适宜当地的有效做法。 在原文中青田县还提到的做法:金岳品和几位农户一起成立的方源田鱼养殖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 +基地+衣户”的模式发展稻田养鱼;每户可享受 5000 元种质资源保护补贴;青田县成立了侨乡农业发 展有限公司,专门负责“青田稻鱼米”品牌营销。青田县已与上海海洋大学、浙江大学等院校开展科研合 作,并与中科院李文华院士等专家团队合作,成立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院士专家工作站。 在原文中迭部县采取的做法还有迭部县顺势而为,着力发展旅游业拓展遗产功能。投入 7800 多万元 实施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完善扎尕那村的基础设施,恢复民俗民宅的原真性。鼓励村民适度发展农家乐、 藏家乐和林家乐。迭部县还成功申报羊肚菌和蕨麻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提高了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助力 农牧民增收。县里委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编制了《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动态保护规划》, 在公布实施中还将遗产保护纳入了村规民约,引导农牧民自觉参与保护行动,形成全社会参与遗产保护合 力。 江苏省沭阳县修远高级中学校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 3 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材料一: 如果我们把中华文明比喻成一棵生生不息的大树,孔子儒学是这棵大树的主干,这棵大树的底部是孔 13 孟老庄在内的春秋战国先哲,孔孟老庄这些先哲的思想深深扎根于我们上古时期文明的土壤。 当我们理性冷静地回望过去,我们会发现中国在上古时期,从尧舜以来,在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已 有一个漫长的发展期。看待中国儒学,我们不能说因为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所以我们就只从孔子开始讲 起。在很大程度上,孔子是在中华五千年的中间位置。孔子学术的特点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就 是传述,就是继承,就是发扬光大,孔子尊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述而不作。 我们说孔子好学,好学得先有所可学,就是学习先贤。学习先贤思考人与人相处的根本原则,“养生 送死”,无非是人生活于这个世界上,每个人何以生活得更好,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还需要养生、送死。 孔子还思考由民生而人生的问题,抓住根本,治理一个小小区域,进而治理整个鲁国、整个天下,这是空 间的放大。 除此而外,孔子还说时代发生了变化,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原则、管理的方式会有一定程度的变化,但 这种变化就是损和益,损就是把那些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去掉一些,益则是根据新的时代要求增加一些,但 深层的东西不会变,“虽百世,可知也”。在这里,孔子想表达的其实是一种时间的绵延连续。孔子说的 三代、十世、百世则是时间的绵延。 不管是时间的绵延还是空间的放大,孔子最为关注的还是能够超越暂时与区域性的深层次的根本问题。 作为一个自然人,我们有自己的自然追求;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有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社会性。这两者之间 的关系如何从根本上接合与调和,孔子思考的深刻恰恰就在于此。 儒家的“儒”字,很像一个人在洗澡,以水冲洗沐浴濡身。其实这个儒,在商周时期就是相礼的人, 也就是古代举行礼仪活动时,别人不懂的礼仪他懂,他的身份就是儒,是一种职业。 但到孔子创立儒家的时代,情况不一样了,孔子不但要洗净身体,也要洗净心灵。儒家,以先王之道 濡其身,用尧舜禹汤文武等先圣之道来改变我们自己,所以孔子跟他的学生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 儒。小人儒只是把儒当成一种谋生手段,而君子儒应该致力于素养的提升,致力于社会的改良。孔子说“君 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君子的德行就像风一样影响大家,他怎么做老百姓就怎么做。所以政者正也, 为政者正,则天下不能不正。 儒家追求的正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一个人不自私就是公,这就是公共意识、公德意识。一个 人具有公共意识和公德意识,这个人才是优秀的人,如果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都这样,天下的人都这样, 天下为公,那便一定是大道之行,这就是儒家的追求。所以“天下为公”实际上说的是,我们共同生活在 这个世界上必须有这种公共意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主动追求成为一个有公共意识和公德意识的人。 (摘编自杨朝明《时空维度下的孔子与儒学》,《光明日报》2020 年 6 月 27 日) 材料二: 从孔子创立儒学一直到董仲舒确立儒学为一尊的这段时期是儒学登上历史的主旋律舞台的时期。儒学 14 的创立是孔子对西周以来强调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思想传统的全面总结和继承发展,孟子和荀子又分别从 不同的方面对孔子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与完善,奠定了儒学的基本理论格局。 春秋时期没有统一的主流文化,儒学只是“百家中的一家,只是多元文化的一元”。春秋末年是一个 “礼崩乐坏”的时期,旧的价值观解体了,而新的价值观还没有建立起来。而且这个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 利益纷争空前激烈,对利益的关注超过了对人本身的关注,因而以对人的价值和德行为诉求的儒学就遭到 了冷遇。在那个各国追求迅速强大争取霸主地位的时代,在那个没有统一、稳定的时代儒学是不可能被社 会所接受的。这也恰恰说明了儒学更适合在一个稳定统一的国家中发展成为治理理论,而在社会转型时期 或者动荡时期是会被冷落的。 这种多元文化的格局直到秦始皇统一全国,才宣告结束。到了汉武帝时期,制度稳定发展国力进一步 强盛。这样一个稳定强盛的国家急需要一个统一和平与发展的思想来适应当时的专制统治。董仲舒适时地 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自此儒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正式成为中国的统治思想。 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能够成为主流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主要是因为儒学适应于中国当时经济、政治 制度的需要。当时封建社会的统治是一种集权的统治,统治者需要这种绝对权力、绝对忠诚和绝对服从的 思想。儒学还具有调和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矛盾的功能,在不动摇统治者权力和地位的情况下,让统治者 适当地实行仁政爱护人民,让人民被这个“仁”迷惑,甘于受统治者统治。在封建社会,一个稳定的时期 内没有什么理论思想比儒学更适合的了,儒学自此持续了两千多年的统治。 (摘编自赵颖《学术论坛》,2008 年第 9 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以孔子儒学为主的中华文明,离不开孔孟老庄在内的春秋战国先哲的种种思想。 B.中国在上古时期,从尧舜以来,在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已有一个漫长的发展期。 C.孔子是儒学创始人,人们讲儒学一般从孔子开始讲起,其实孔子处于中间位置。 D.从孔子创立儒学到董仲舒确立儒学为一尊,自此儒学正式成为中国的统治思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材料一的开头用大树作喻,意在强调孔子所创立的儒学在中华文明中所处的地位。 B.材料一基于对“儒”这一概念内涵变化的分析,得出君子之德对于老百姓的作用。 C.儒学比其他的理论思想更加适合稳定的社会,因此才能持续两千多年的统治。 D.材料一在论证说理时,善于引用孔子的话,这样显得真实可信,又容易让人接受。 15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儒家追求”范畴的一项是(3 分)( ) A.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B.政者正也,为政者正。 C.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D.士需弘毅,以为已任。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儒家”下一个简要定义。(4 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 分) 【答案】 1.(3 分)C(文中并没有陈述“人们讲儒学一般从孔子讲起”这样的事实) 2.(3 分)C(材料二最后一段:在封建社会,一个稳定的时期内没有什么理论思想比儒学更适合的了, 儒学自此持续了两千多年的统治。所以应当是更适合“封建社会的稳定时期” 故选 C。) 3.(3 分)A(“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孔子的学术特点,不是儒学追求,其他正确,故选 A。) 4.(4 分)由先秦孔子创立,后经历代发展,主张礼治、强调传统,曾长期维护人伦关系的思想流派。 评分建议:一点 1 分,意思对即可;未出现“思想流派”,正常赋分后扣 1 分。 5.(6 分)文章先引出孔子儒学与中华文明关系的论题;再多方面分析孔子儒学的丰富内涵;最后依据儒 家的追求联系实际,号召人们要做一个有公共意识和公德意识的人。 评分建议:一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 3 月第一次月度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4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16 材料一: 所谓文化,通常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它的价值系统。而文化自信则是指一个 民族基于对自 己民族文化的积极肯定、自觉珍惜而形成的一种对其坚守、传承和发扬光大的 文化心理和行为取向。文 化自信就其内涵而言,包含两重含义:一是作为一种文化类型自身 所具有的文化特质,二是作为这种文 化类型的文化主体的文化性格。这就是说,文化自信是 一种文化类型的精神特质和文化主体的担当性格 的有机统一。 当然,作为统一的中华文化,它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同一种文化类型在特定的社会历史 条件下合规律 性发展的文化之链,但是它又存在着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客体与主体的 不同方面、不同内容和不 同性质的区分。因此,我们要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就必须对这一概 念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整体把握和理性 对待。否则,就可能在所谓文化自信、繁荣文化的旗号 下造成混乱。 那么,继承与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能不能重建我们的文化自信呢?这涉及我们 民族的优秀传 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它自身的文化特质问题。事实上,我们民族 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质就 是“自信”,它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信精神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 它最初萌生时的神话传说中,就是以 自信、自强为精神特质的。人们所熟悉的“夸父追日” “精卫填海” “女蜗补天”等等,不就充满了一 种发奋而自信的精神吗?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孔子、孟子、荀子就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精神理性化、理 论化了。孔子说“我欲仁,斯仁 至矣”,孟子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荀子则提 出了 “制天命而用之” 的命题,这些不正充满了一种一往无前的担当而自信的精神吗?宋儒张载提出的 “为天地立 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清时期王夫之的“六经责我开生面", 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及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 些思想可 以说是一脉相承,无不是充满了一种无畏而自信的精神。 如果说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我们的着眼点要放在坚定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上,那么它的 落脚点和目标指向就应该放在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 上。人是文化的主体,又 是文化的创造者。离开了作为主体的人,就无所谓文化,而任何优 秀的文化也只能是海市蜃楼。因此, 培养和造就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才是我们要着实下 功夫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唐凯鱗《如何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 材料二: 《解放日报》副刊《朝花周刊》记者就“中国文化自信”这一主题专访了原文化部长、 作家王蒙, 以下为访谈节选。 朝花周刊:您为什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必须面对的时代话题? 王蒙:中国的文化传统是活的传统,是与现代世界接轨的传统,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 我们的文化 自信,包括了对自己文化更新转化、对外来文化吸收消化的能力..包括了适应全 球大势、进行最佳选择 与为我所用、不忘初心又谋求发展的能力。 文化的高低分野,不仅代表着公民的个人素质,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彰显出一个国家和社 会的文明程度, 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因此,不论有多么困难,我们必须面对这个时代 课题。 朝花周刊: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化?它和世界先进文化可否对接? 王蒙:中国文化有一种适应的能力,有一种变化发展的能力,既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又 有所谓见贤 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能力。也许,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古老,甚至也看到 了中华文化的不够用, 但是我们还看到了中华文化的适应性,它有自我调整和自我更新的能 力,有汲取和消化外来影响的能力。 现在我们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的国家有了巨 大的发展, 因为对国家前途己经有了自信,所以才有了文化自信。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包 括对传统文化中积极、 优秀的方面的自信,包含了我们对自己发展模式的自信,也包含了我 们对自己文化的汲取能力、选择能 力、消化能力、调整能力、本土化能力以及识别能力、分 析能力的自信。我们的文化不是一个脆弱的文 化,不是手指头一捅就破一个窟窿的、捉襟见 肘、岌岌可危的文化。我们的文化是一个能够和世界对话 和打交道、能够既保持自己特色又 不拒绝任何外来有益影响的文化。 朝花周刊:在全球化时代里,该如何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又怎样才能使中华文化 始终焕发光 彩? 王蒙: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奋斗历程的见证,更是今天中华民族固本开新的精神动 力。全球化 17 与现代化冲击着我们的民族传统,有些人陷入到了深深的文化焦虑中。这种时候, 更需要文化自信、文 化定力,更要勇于与善于实现引领、整合、包容、平衡与进一步提升, 以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文化为主 心骨,积极构建生气勃勃、富有创新活力,又能够满足人民 多方面精神需要的多彩多姿的文化生态格局。 我们中华民族确实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自信,这不是“老大帝国”的狂妄自大, 这是建立在 转化与变革的举世瞩目、发展与创新的累累硕果之上的坚实自信。中华民族比以 往任何时候都能更加坦 然地面对困难,化解矛盾。我们走过的道路让我们自信,我们创造的 业绩使我们能够自信。文化自信是 最根本的自信,是由内而外的自信,是有定力的自信,是 有凝聚力感召力的自信,是面向世界的自信。 我们要以文化自信、文化复兴,托起我们的道 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创造我们的文化辉煌,助 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编自《专访王蒙:中国文化自信,是从善如流的自信》)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只有对“中华文化”这一概念有清晰明确的整体把握并理性对待,才能有效提升文化自信。 B. 材料一从文化特质和文化主体两个方面,分析了当下我国文化和文化自信的有机统一的关 系。 C. 中华文化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对自身文化的调整与更新和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消化两个 方面。 D. 两则材料都以“文化自信”为话题,前者侧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后者侧重更新与发 展。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提升文化自信的关键,是深入到传统文化中,研究神话传说、儒学学说等体现出来的自信 的文化特质。 B. 坚定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是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的着眼点。 C.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现在能对接世界先进文化,还能在未来焕发光彩,这与其强大的适应性 特质有关。 D. 两则材料对防范可能出现的虚假文化自信、繁荣文化的乱象和消除某些人的文化焦虑具有 现实意义。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化自信表现的一项是(3 分)() A. 2021 年河南春晚舞蹈《唐宫夜宴》以隋唐歌舞人俑为原型,融合现代科技手段,完美呈 现大唐盛世, 获得空前好评。 B. 近年不断有人提议在原址重建圆明园,再现这一 “万园之园''杰出精美的建筑景群,重现 昔日盛世繁 华与荣光。 C. 李子染在社交平台分享田园风光和美食制作的视频,向世界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让无数外国 人爱上了中国。 许渊冲致力于翻译事业,将《论语》《诗经》《楚辞》《西厢记》等经典作品翻译成英文和 法文,获得海内 外高度认可。 4.作为文化主体,青年学生面对展藏文物、古代作品等文化载体时,应当怎样做才能真正提 升文化自信? 请结合材料,提出你的建议。(6 分) 【答案】 LB (材料一并未分析“文化和文化自信的有机统一的关系",分析了文化自信是文化特质与 文化主体的 有机统一) 2. A (提升文化自信的关键是文化主体) 3. B (在原址重建圆明园不是文化自信) 4. ①通过各种途径、方式解读文化载体中蕴含的文化内涵。②准确辨析文化内涵中的精华与 糟粕,区分 善恶美丑。③探究其承载的文化与时代、与世界先进文化的联系,更新转化,吸 收消化。④提髙文化反 思与省察意识,自覚继承与发展优秀文化。(6 分。每点 2 分,答出 三点即可) 江苏省扬州市红桥高级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 3 月语文测试 18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4 小题,共 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 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 构成了一个真实的“美”的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 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 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 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微善,真性情。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 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 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或心智锐敏,或性格刚烈,是古 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 体恤他人。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待人谦和,且品行坚韧,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 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 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 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 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 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 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 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 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 19 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 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 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 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 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 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 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 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 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 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 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 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 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 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 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 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 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 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 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 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 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 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 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 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20 A. 红楼女子之美是各美其美,美得适度,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B. 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 C. 材料二曹雪芹设计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D. “冷香丸”对宝钗治疗内热外冷的分裂性格有益,对宝钗扭曲真实心性又有害。 2.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理由阐释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一项是(3 分)( ) A. 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 B. 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 C. 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 D. 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3. 下列说法中,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3 分)( ) A. 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 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 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D. 提出拿自己 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4. 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答案】 参考【答案】1. B 2. A 3. C 4. ①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提出观点,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全文。②主体部分 运用例证法,论证了“有待商榷”这一观点,进而证明曹雪芹塑造宝钗这一形象的特点与成功。③主体两 段都运用让步思维和转折思维来证明论点,先承认对方观点有道理,再转而阐述观点的不合理性,以退为 进,说理严密。④文章论证时有破有立,既批驳了“指责宝钗‘奸’”这一不合理的观点,又树立起“宝 钗性格是复杂的”“作者塑造宝钗的成功性”的观点。 【解析】【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原文内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每一个选项的内容都来自原文,只有找到选项相对应 的内容区间,然后从关键词、关键语句等入手,将选项的表述与原文加以比较,辨析其细微差别。 B 项,“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错误,原文材料一第四 段为“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 21 示着中和之美”,是“有些女子”和“另一些女子”,选项范围扩大。故选 B。 【2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观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做答前一定要通读全文,筛选整合文中有 效信息,然后将选项内容代入原文,逐一分析、判断。 A 项,原文材料二第二段“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这种解释不是胡菊人先生的, 最后“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认为薛宝 钗是大悲剧人物的内容在第三段。故选 A。 【3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做答前一定要通读全文,筛选整合文中有效信息, 然后将选项内容代入原文,逐一分析、判断。 C 项,“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错误,原文材料三第三段“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 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 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本题材料三第一段“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 法有可商榷之处”明确作者观点,后面分开论述;“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总结全文;两个“比如”“比如,说她破坏宝 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 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这是是典型 的举例论证;“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 说法有可商榷之处”属于作者要驳倒的观点,“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 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属于立论。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