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福建省莆田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福建省莆田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ID:653372

大小:99.5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1-04-0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莆田市 2021 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语文 本试卷共 10 页,24 题。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文字的发展,由模写形象里的“文”,到孳乳浸多的“字”,象形字在量的方面减少了,代替它 的是抽象的点线笔画所构成的字体。书写者通过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笔的缓急,表现对形象的情 感,发抒自己的意境,就像音乐艺术从自然界的群声里抽出纯洁的“乐音”来,发展这乐音间相互结合的 规律,用强弱、高低、节奏、旋律等有规则的变化来表现自然界、社会界的形象和自心的情感。近代法国 大雕刻家罗丹曾对德国女画家萝斯蒂兹说:“一个规定的线(文)通贯着大宇宙,赋予了一切被创造物。 如果他们在这线里面运行着,而自觉着自由自在,那是不会产生出任何丑陋的东西来的。希腊人因此深入 地研究了自然,他们的完美是从这里来的,不是从一个抽象的‘理念’来的。人的身体是一座庙宇,具有 神样的诸形式。”又说:“表现在一胸像造形里的要务,是寻找那特征的线纹。低能的艺术家很少具有这 胆量单独地强调出那要紧的线,这需要一种决断力,像仅有少数人才能具有的那样。” 我们古代伟大的先民就属于罗丹所说的少数人。古人传述仓颉造字时的情形说:“颉首四目,通于神 明,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仓颉并不是真的有四只眼睛,而是 说他象征着人类从猿进化到人,两手解放了,全身直立,因而双眼能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好像增加了两 个眼睛,他能够全面地、综合地把握世界,透视那通贯着大宇宙赋予了万物的规定的线,因而能在脑筋里 构造概念,又用“文”“字”来表示这些概念。“人”诞生了,文明诞生了,中国的书法也诞生了。中国 书法在创造伊始,就在实用之外,同时走上艺术美的方向,具有美的性质,使中国书法不像其它民族的文 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材料二: 书法的审美意象中,“意”是灵魂所在,“象”是“意”的具体呈现,二者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 客观上,书法意象之美的表达有其前提条件,即天赋的才能与经过艰苦训练以获得的“匠”的技法。 尽管“匠气”往往与灵气相对,然而我们不可否认,技法的修习是必不可少的。举例而言,我们欣赏锺繇 的《宣示表》,能从其中看出一种古拙质朴的趣味,用笔内敛含蓄而又自然天真。然而,锺繇书法所呈现出 的“拙趣”,是其超越了娴熟的技法之上的表达,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美。若没有“匠”作为基础,仅仅从 表面看到锺繇书法之“拙”,则难以理解其书法意象之美,甚至可能“画虎类犬”。 另一方面,仅有技法角度的娴熟并不够,从主观上来看,“意”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王羲之在《题 卫夫人后》中言:“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这一论述从侧面上表明了书法作品若没有“意”,则只能被称为点画而非书法艺术。刘熙载《书概》中提 出“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辩证地阐述了书法之“意”与“象”之间的关系。书 法之“意”指的是艺术家主体创作的情意,是形而上的、诗意化的审美意趣;书法之“象”则是形而下的 落实到方寸之间的笔墨表达。在他看来,“意”是书法的本质与核心,“象”则是“意”的载体。刘熙载 对书法意象的表述,与中国艺术中“意在笔先”的哲学观是一致的,强调在落笔之前对自身所希望表达的 内容与情意已“胸有成竹”,只有这样,方能落笔时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将自身的情感抒发于笔墨之间, 成为艺术家心性与审美趣味的表达。 (摘编自蒋乃玢《论书法的审美意象特征》) 材料三: 面对一件书法作品,我们所能直接见到的只是点画、线条、字形以及作品的整体章法等外在的形式, 这些形式包含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二者融为一体,构成了书法的“符号时空”。这些可见的“符号时空” 不是凭空而生的,它是书法家“胸中之竹”的直接外化。 那么,书法家的“胸中之竹”是如何在创作的过程中产生的?首先,书法家要排遣心中各种世俗的杂 念,凝神静气,将心灵自放于广袤无边的时空之中,使之逍遥自在,无所拘束。这时,书法家就要开始构 思布局作品的整体形式,甚至通过多次的练习,寻找那种“上手”的感觉。但即便如此还不能立即进行创 作,因为这时人为的工巧布算有余,天然真趣不足。“胸中之竹”只是一个大概的雏形,书法家将这团“活 的意思”养在心中,等到身安意适,心手双畅,笔墨互发之时,书法家不假思索,一挥而就,才真正将“胸 中之竹”呈现为“手中之竹”。这个过程所对应的就是“心理时空”(生命时空)。 这里的“胸中之竹”(包括“手中之竹”)又从何而来呢?这一“符号时空”的来源有二:一是历代 书法家所遗留下来的经典名作以及书法家、书论家总结出来的书写经验与书学思想;二是天地自然、社会 人事等宇宙万象给书法家所带来的种种形式方面的启示。前者属于已有的“符号时空”,后者源自亘古存 在的“自然时空”(包含社会、历史时空),而前者也从根本上来源于后者。 (摘编自詹冬华《书法的时空性及其形式美学意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文字由模写形象发展到用抽象笔画构成字体,既表现自然、社会的形象,也能发抒书者的情感、意 境,具有艺术美感。 B. 中国古代先民全面地、综合地把握世界,构造概念,用“文”“字”来表示这些概念的过程,也是发现 美、创造美的过程。 C. 王羲之认为,书法不需要讲究形式上的线条平直、大小一致、结构工整、前后齐平等,只要其中有“意”, 就是书法艺术。 D. 从根源上说,一幅书法作品的点画、线条、字形以及整体章法等外在的形式,是书法家对“自然时空” 的理解和领会的外化。 2. 对材料一引用罗丹的话的意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证一条规定的线通贯宇宙,赋予一切被创造物。 B. 论证法国雕刻以及德国绘画艺术都具有美的性质。 C. 论证中国书法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具有美的性质。 D. 论证只有少数古希腊人具有表现美的艺术决断力。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书法用以表现自然界、社会界的形象以及自心的情感的方式和手段与音乐相似,可见中国书法也具 有类似音乐的美感。 B. 欣赏锺繇的书法作品,应该努力去感受其中古拙质朴的趣味,领略用笔的内敛含蓄和自然天真,而不要 去在意它的点画线条。 C. 只要书法家在落笔之前对自身所希望表达的内容与情意已“胸有成竹”,他的审美情趣和个人风格自然 就会形诸笔端了。 D. 人为工巧布算有余,天然真趣不足,所以只有不假思索、一挥而就,才能真正把书者的“胸中之竹”呈 现为“手中之竹”。 4. 材料一论述了“中国书法在创造伊始,就在实用之外,同时走上艺术美的方向,具有美的性质”,你认 为论证是否充分?请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5. 如果你有志于书法创作,材料二和材料三给了你哪些启发? 【答案】1. C 2. C 3. A 4. 示例一: ①将中国书法和音乐、雕刻、绘画等艺术门类类比,论证了中国书法具有美的性质;②通过对仓颉造字的 合理阐释,论证中国先民造字的过程就是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 5. ①艰苦的技法训练必不可少;②向前人学习,从宇宙万象中汲取养分;③加强内心修养,培养审美意趣。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C.“只要其中有‘意’,就是书法艺术”错误。原文材料二的最后一段说“王羲之在《题卫夫人 后》中言:‘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这一论述从侧 面上表明了书法作品若没有‘意’,则只能被称为点画而非书法艺术”,可见王羲之认为只讲形式没有 ‘意’称不上艺术作品,指示强调重在“意”,但不能没有“形(技巧)”,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写作意图的理解分析能力。 本题需要明确答案要点为引用罗丹的话是为了证明作者的观点。 A 项和 D 项是罗丹的话的具体内容,不是引用的意图。 B.关涉的是罗丹这几句话讨论的领域,是罗丹的说话意图,而非作者的。 只有 C 项才是文段作者的引用意图。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中内容的能力。 B.“不要去在意它的点画线条”的推断有误。原文材料二第二段说“我们欣赏锺繇的《宣示表》,能从其中 看出一种古拙质朴的趣味,用笔内敛含蓄而又自然天真。然而,锺繇书法所呈现出的‘拙趣’,是其超越 了娴熟的技法之上的表达,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美。若没有‘匠’作为基础,仅仅从表面看到锺繇书法之 ‘拙’,则难以理解其书法意象之美”,文中“然后”后面的信息才是重点,可见选项曲解文意。 C.“只要……就会”错误。根据原文材料三第二段可知“落笔之前对自身所希望表达的内容与情意已‘胸 有成竹’”是“落笔时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的必要条件,选项误作充分条件。 D.“所以只有不假思索、一挥而就,才能真正把书者的‘胸中之竹’呈现为‘手中之竹’”错误。强加因 果。原文只说“这时,书法家就要开始构思布局作品的整体形式,甚至通过多次的练习,寻找那种‘上手’ 的感觉。但即便如此还不能立即进行创作,因为这时人为的工巧布算有余,天然真趣不足”“‘胸中之竹’ 只是一个大概的雏形,书法家将这团‘活的意思’养在心中,等到身安意适,心手双畅,笔墨互发之时, 书法家不假思索,一挥而就,才真正将‘胸中之竹’呈现为‘手中之竹’”,由此可知,二者之间并无明 显的因果关系,本选项属强加因果。 故选 A。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解答本题,可以从例证是否充分,例证是否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说理是否充分,对论据的分析是否完美 地关联了论据和论点;原因分析是否切中本质,是否做到推理过程清晰、结论可靠等角度展开分析、评价。 如认为论证充分,可以这样分析: 原文说“书写者通过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笔的缓急,表现对形象的情感,发抒自己的意境,就像 音乐艺术从自然界的群声里抽出纯洁的‘乐音’来”“近代法国大雕刻家罗丹曾对德国女画家萝斯蒂兹 说……”作者将中国书法和音乐、雕刻、绘画等艺术门类类比,论证了中国书法具有美的性质。 “仓颉并不是真的有四只眼睛,而是说他象征着人类从猿进化到人,两手解放了,全身直立,因而双眼能 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好像增加了两个眼睛,他能够全面地、综合地把握世界,透视那通贯着大宇宙赋予 了万物的规定的线,因而能在脑筋里构造概念”,作者通过对仓颉造字的合理阐释,论证中国先民造字的 过程就是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 如认为论证不充分,可以这样分析: 首先,文章只是将中国书法和音乐、雕刻、绘画等艺术门类类比,论证了中国书法具有美的性质,但未具 体阐释中国书法美的性质,论证过于粗糙。 其次,文章作者仅仅通过对仓颉造字的合理阐释,论证中国先民造字的过程就是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 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事例过少,论证不充分,说服力不足。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的能力。 原文说“客观上,书法意象之美的表达有其前提条件,即天赋的才能与经过艰苦训练以获得的‘匠’的技 法。尽管‘匠气’往往与灵气相对,然而我们不可否认,技法的修习是必不可少的”,由此可知,艰苦的 技法训练必不可少,要勤于技法训练。 原文说“一是历代书法家所遗留下来的经典名作以及书法家、书论家总结出来的书写经验与书学思想;二 是天地自然、社会人事等宇宙万象给书法家所带来的种种形式方面的启示”,由此可知,我们要向前人学 习,学习他们的经验与思想;从宇宙万象中汲取养分,铭记他们带来的种种启示。 由原文“刘熙载对书法意象的表述,与中国艺术中‘意在笔先’的哲学观是一致的,强调在落笔之前对自 身所希望表达的内容与情意已‘胸有成竹’,只有这样,方能落笔时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将自身的情感 抒发于笔墨之间,成为艺术家心性与审美趣味的表达”,由此可知,加强内心修养,培养审美意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风 张锐锋 这是一只有着不朽的几何造形的中国北方风箱,它肯定来源于某一古代木匠的精巧设计,其形体之美 与合理性得自神的灵感。否则,它为什么在时光里渐渐隐蔽起来?那一年夏天,我回到老家,以斧头砸开 锈锁,当那久弃的房屋敞开时,风箱带着满身尘土出现在眼前。 我看着这一时光的遗物,那被多少双手磨细的握柄,那经历了无数次重复运动的拉杆,它们是一种可 靠的生活见证,或者就是生活本身。因为在这原始的风源里滤聚着最简明的生活原理,并使人的生命消耗 于其中。厚厚的尘土覆盖着它的一切,然而那最基本的外形仍是显而易见的。那些尘土是那样细腻,让你 想到有一种有足够力量杀死爱的伟大感情。风箱现在是完全静止的,它的风已经窒息在喉咙里,窗外的树 叶几乎没有任何响动。这是一个无风的日子,平时那种树叶窸窣的躁动终止于离我很远的一个肃穆时刻, 仿佛整个宇宙陷入涅槃的极乐。风在生活之中如此重要,在完全无风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死的恐惧。 风是没有形体的,可它赋予他物以形状。比如说,大树被刮得晃动不安,小草会弯曲,屋顶的盖瓦发 出尖锐的啸声——你能说这不是一种生命的激情吗?风止歇的时候,你能说这不是万物所找寻的一个沉思 机会吗? 童年时代,我常常坐在以玉米柔软包叶编织的草墩上,帮着祖母烧火做饭。我以一双小手握紧风箱的 握柄,用力抽动拉杆,入风口的活板发出清脆的嘀哒之声,宛如一架走时精确的钟表。这大约是我最初接 触到的劳动,它有着音乐的节拍并与万物的循环往复相暗合。风箱的节奏与风的节奏是一致的,风就这样 像呼吸一样把自己灌输与渗透到土灶里的火焰底部,使那明亮的火焰不断膨胀和收缩。从灶口射出的火光, 把我与我坐着的草墩一齐照彻,我的影子被放大,一直投射到门槛之外,这或许是童话里巨人的原型。北 方的铁锅里沸水翻腾,水汽像烟雾一样上升,并在我的头顶盘旋。我从这蒸汽里窥视祖母朦胧的脸形,那 一呈现于白发下的幽暗轮廓使人想到人类最初的祖先,因为一切混沌中的都似于创世之初。 祖母说,使点劲儿,饭就要熟了。我便愈加拼力地拉动风箱。风箱的节奏变得短促而粗重,火焰发岀 呼呼的响声,我为此感到惊讶:一只长方体的风箱竟然能够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世界的链环如此巧妙, 让那有形的出自无形,无形的又得自有形。我的童年从一开始就坠入了这样奇特的循环:我的手连接着风 箱,风箱以风的形式连接着火,火连接着锅,锅连接着水并以蒸汽连接将熟的食物,我的生命又必须接纳 这些食物。我要凭藉食物所提供的力量拉动风箱,并且成长。 在这循环之中,成长是唯一多余的滋生物。它构成循环真正的意义,这意味着有意义的东西总是存在 于那些看似多余的部分里。生命正是一个圆的光滑边缘的粗糙凸起。光滑是美的,凸起的事物才是悲壮的 与不朽的。我以手中的煤铲添加着火焰,使火焰一直向我的生命垒积光亮,在火焰的胀缩之间我得到了成 长所必需的韵律。 我的生命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一只风箱。我如同那风本身,来自一只长方体构形的密匣。有一次,外 面刮着大风,我在屋内帮着祖母拉风箱。土灶里的火舌呈桔黄色,如同剥开的蜜橘渗透着汁液般的晶亮。 它从下向上喷吐着,仿佛它来自这间旧房子的神秘基础。它随着我拉动风箱的节奏而跳跃,我感到了一个 控制者的欣喜。因为火焰成了我力量的间接证明,我发现了自己身上正在增长中的无形的东西。祖母凑过 身子,帮我添一铲煤,欣赏着土灶里耀眼的火苗,对我说:行,比狗强啦。是啦,我已经长大了,并且仍 在成长。祖母说我比狗强,那就是说我的能力已超过了某些动物,也就是说,我已从原始的动物之愚里提 炼了出来,拥有了人的独特精神!人的自豪竟然从此开始,我的全部基础竟是那被风煽动的火焰所砌筑。 风通过高贵的或卑下的、强悍的或懦弱的、高尚的或低劣的形状显现自身。大风起兮云飞扬,风萧萧 兮易水寒,风沙乔木动悲吟,数骑秋尘,一篙寒汐,苍涯绿嶂,楼外冥冥,江皋隐隐,东风睡足交枝,堪 恨西风吹世换。一切竟是风的呈现,它将人世的冷漠、悲苦、虚幻与幸福纠织在自己复杂的锦绣里。它的 骨骸永藏于暗处,让你在狂沙吹尽时拭目窥看血泪枯涸的荒野,又让你感到大地之下永埋着一个真理,因 而草木在野火之后再度萌发,四季的循环只给平凡的事物以不朽。 (节选自《幽火》,有删改) 文本二: 我想说的是,散文具有与其他文体的一些重要区别。小说是一个被创造的虚拟的生活时空,散文则是 艺术地呈现一个已有的生活图形。其中可能也会出现虚构,但这虚构被限制在内心生活和实际生活的真实 性框架里。因为所写的生活既然是已经发生的事实,真实就必须依赖记忆,而记忆并不总是完整的。严格 意义上,没有绝对完整的记忆,记忆更多以碎片方式存在。然而,散文叙述中,我们需要将这些碎片粘合、 拼接起来,以便还原本真,重获它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需要修补残缺的、缺失的部分。这要通过基于经验 的想象力,以一定的虚构来推演、衔接、填充和还原记忆中的缺失。散文也有虚构,但它的虚构和小说的 虚构有着本质区别。 (节选自张锐锋《文学大坐标上的新散文》)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风箱,赋予它生活的意义,由此引起对风之于生命和自然等更深层意义的思考。 B. 火光放大影子,让“我”想到“童话里巨人的原型”,这是童年的真切体验,也充满了飞扬的想象。 C. 作者从“风”“火”变奏中思考世界链环“无形”和“有形”的关系,意在指出人在自然循环中是多余 的。 D. 文章结尾引用大量的诗词名句,呈现人世种种情状,在更为宽阔久远的文化背景下,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7. 下列对文本一中与祖母相关的童年回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关于祖母的描写着墨不多,但她留给“我”许多美好的童年记忆,使“我”从小就理解了生命的终 极意义。 B. 蒸汽里祖母“白发下的幽暗轮廓”让“我”想起“人类最初的祖先”,迷蒙混沌的情景是引发这一联想 的原因。 C. “祖母说,使点劲儿,饭就要熟了”看似闲笔,却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我”拼力拉动风箱以及对成长 的思考。 D. “行,比狗强啦。”祖母的肯定和鼓舞,唤醒“我”作为人的自豪,使“我”获得成长为“人”的独特 精神力量。 8. 文本二中,作者认为“散文具有与其他文体的一些重要区别”,请分析作者心目中散文的特点。 9. 《风》体现了张锐锋在散文叙述方面独特的探索,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A 8. ①散文艺术地呈现真实的内心生活和实际生活,与小说的虚拟创造不同。②散文可以有想象和虚构,用 来填补记忆的缺失、还原生活的本真。 9. ①用想象联结童年真实记忆的碎片,呈现独特的生活图形。②童年视角和成人视角交替使用,叙述灵活 多变。③“童年生活”和“风”交叉叙述,实现事、情、理的统一。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意在指出人在自然循环中是多余的”理解错误。从后文“在这循环之中,成长是唯一多余的滋生 物”“它构成循环真正的意义,这意味着有意义的东西总是存在于那些看似多余的部分里”可以看出,作 者意在指出人的成长看似多余,却是“循环”真正的意义所在。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章技巧的能力。 A.“使‘我’从小就理解了生命的终极意义”错误。从后文可知使“我”领悟生命真理的是“风的呈现”, 而非祖母的话。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题目要求分析作者心目中“散文”的特点,主要有两点,一是散文中生活的“真实性”原则,二是散文的 “虚构”的特点。 由“小说是一个被创造的虚拟的生活时空,散文则是艺术地呈现一个已有的生活图形。其中可能也会出现 虚构,但这虚构被限制在内心生活和实际生活的真实性框架里”分析可知,散文艺术地呈现真实的内心生 活和实际生活,与小说的虚拟创造不同。 由“散文叙述中,我们需要将这些碎片粘合、拼接起来,以便还原本真,重获它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需要 修补残缺的、缺失的部分。这要通过基于经验的想象力,以一定的虚构来推演、衔接、填充和还原记忆中 的缺失”分析可知,散文可以有想象和虚构,用来填补记忆的缺失、还原生活的本真。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叙述特点的分析能力。 文本叙述中体现了作者对散文“虚构”的独特理解,可以结合文本二作出分析; 由“从灶口射出的火光,把我与我坐着的草墩一齐照彻,我的影子被放大,一直投射到门槛之外,这或许 是童话里巨人的原型”分析可知,作者以独特的、充满了飞扬情思的想象展现童年时期的真实记忆碎片, 呈现独特的生活图形。 由“这是一只有着不朽的几何造形的中国北方风箱,它肯定来源于某一古代木匠的精巧设计,其形体之美 与合理性得自神的灵感”“我为此感到惊讶:一只长方体的风箱竟然能够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世界的链 环如此巧妙,让那有形的出自无形,无形的又得自有形”分析可知,作者在叙述时,童年视角和成人视角 交替使用,叙述灵活多变。 由“祖母说,使点劲儿,饭就要熟了。我便愈加拼力地拉动风箱”“一只长方体的风箱竟然能够形成一种 无形的力量,世界的链环如此巧妙,让那有形的出自无形,无形的又得自有形”分析可知,文本通过多视 角叙述,把童年生活的纯真记忆和对风的深沉思考结合在一起,既有主观的深情,又有客观的冷静,实现 事、情、理的统一,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翁万达,字仁夫,揭阳人。嘉靖五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再迁郎中,出为梧州知府。咸宁侯仇鸾镇两 广,纵部卒为虐。万达缚其尤横者,杖之。阅四年,声绩大著。二十三年,擢右副都御史。寻进兵部右侍 郎兼右佥都御史,代翟鹏总督宣、大、山西、保定军务。万达谨侦候,明赏罚。每当防秋,发卒乘障,阴 遣卒倾朱于油,察离次者朱其处。卒归辄缚,毋敢复离次者。严杀降禁,违辄抵死。万达精心计,善钩校, 墙堞近远,濠堑深广,曲尽其宜。寇乃不敢轻犯。墙内戍者得以暇耕牧,边费亦日省。万达更事久,帝深 倚之,所请无不从,独言俺答贡事与帝意左。二十七年三月万达又言诸部求贡不遂惭且愤声言大举犯边乞 令边臣得便宜从事帝怒切责之通贡议乃绝俺答将寇宣府,总兵官赵卿怯,万达奏以周尚文代。未至,寇犯 滴水崖,指挥董旸等战死。寇移而南。会尚文万骑至,参将田琦骑千余与合,寇据险不退。万达督参将姜 应熊等驰赴,顺风鼓噪,扬沙蔽天。寇惊曰:“翁太师至矣!”是夜东去。帝侦万达督战状,大喜,立进 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寻以父忧归。明年秋,诏起万达代宗皋。万达方病疽,庐墓间,疏请终制。未达, 而俺答犯都城。兵部尚书得罪,遂即以万达代之。万达家岭南,距京师八千里,倍道行四十日抵近京。帝 责其欺慢,念守制,姑夺职,听别用。三十年二月,京察,自陈乞终制。帝疑其避事,免归。三十一年十 月,卒,年五十五。万达事亲孝,父殁,负土成坟。好谈性命之学,通古今,操笔顷刻万言。嘉靖中,边 臣行事适机宜、建言中肯窾者,万达称首。隆庆中,追谥襄毅。 (节选自《明史·翁万达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十七年三月/万达又言/诸部求贡不遂/惭且愤/声言大举犯边/乞令边臣/得便宜从事/帝怒/切责之/通贡 议乃绝/ B. 二十七年三月/万达又言/诸部求贡不遂/惭且愤/声言大举犯边/乞令边臣得便宜从事/帝怒/切责之/通贡 议乃绝/ C. 二十七年三月/万达又言/诸部求贡不遂/惭且愤/声言大举犯边/乞令边臣/得便宜从事/帝怒/切责之通/贡 议乃绝/ D. 二十七年三月/万达又言/诸部求贡不遂/惭且愤/声言大举犯边/乞令边臣得便宜从事/帝怒/切责之通/贡 议乃绝/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兵部,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边防等事宜,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 B. 防秋,古代北方各游牧部落往往趁秋高马肥时南侵,届时边军会加强警卫,调兵防守。 C. 京察,明代吏部定期考核京官的制度,目的在于奖优惩劣,使官员能够恪尽职守。 D. 谥,古代帝王、诸侯、高官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褒而不贬。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翁万达不畏强权,惩凶除暴。镇守两广的咸宁侯放纵部下作恶,时任知府的翁万达杖打其中特别强横者, 立即声名远扬。 B. 翁万达治军有方,纪律严明。他对擅离驻点的士兵加以惩罚,又严令禁止杀害降服的敌人,违反禁令者 必须抵命。 C. 翁万达指挥得力,威震敌胆。敌人据险顽抗,他督令参将率军参战,明军声势浩大,敌人听说他来了, 吓得连夜逃离。 D. 翁万达谨守孝道,力求终制。父亲死后,他背土堆坟,并带病守丧;朝廷起用和考评的时候,他两次请 求服满三年丧期。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达更事久,帝深倚之,所请无不从,独言俺答贡事与帝意左。 (2)帝责其欺慢,念守制,姑夺职,听别用。 14. 翁万达在哪两个方面堪称嘉靖年间的边臣第一? 【答案】10. B 11. D 12. A 13. (1)万达经历世事多,皇帝很倚重他,他所请求的无不被采纳,只有上书说俺答通贡一事与皇帝的心 意不合。 (2)皇帝责备他欺瞒轻慢,考虑他正在守丧,暂且免去他的职务,听候其他任用。 14. 办事适合实际情况,建议切中要害。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乞令边臣得便宜从事”,“边臣得便宜从事”是“乞令”的内容,作宾语,后面应断开,排除 AC;“切责之”,“之”指代翁万达,作宾语,后面应断开,排除 D。 本句译为:二十七年三月,翁万达又上书说,俺答各部请求通贡不成,羞惭而且愤怒,扬言大举南下侵犯 边境,请求下令守边大臣能够依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皇帝发怒,严厉斥责他。通贡一事的奏议于是停止。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 .“谥,……褒而不贬”说法有误,应是“可褒可贬”。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A.“立即声名远扬”错误。原文是“阅四年,声绩大著”。 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更”,经历;“倚”,倚重;“左”,不同,不一样。 (2)“责”,责备;“念”,考虑;“守制”,指守孝,遵行居丧的制度;“姑”,暂且;“听”,听候。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翁万达在哪两个方面堪称嘉靖年间的边臣第一”,作答本题,需要先找出文中叙述翁万达 堪称嘉靖年间边臣第一有关的表述内容,即“嘉靖中,边臣行事适机宜、建言中肯窾者,万达称首”,即 办事适合实际情况,建议切中要害。 参考译文: 翁万达,字仁夫,揭阳人。嘉靖五年进士。被授予户部主事。再升迁为郎中,出京任梧州知府。咸宁 侯仇鸾镇守两广,放纵部下士兵为非作歹。翁万达捆绑其中特别横行无忌的人,并杖打他们。过了四年, 声望、功绩都很显著。二十三年,被提拔为右副都御史。不久升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代替翟鹏总 督宣、大、山西、保定军务。翁万达严密侦察敌情,申明赏罚制度。每当防秋,派兵登上城墙守卫,又暗 中派士兵在油中倒入朱砂,察看到有人离开驻点就在那里涂上朱砂。等这些士兵返回就把他们捆绑起来, 从此再没人敢擅自离开驻点。他严禁杀害投降者,违反禁令的要以死抵命。翁万达精于心计,并擅长查考, 城墙的远近,壕沟的深度、宽度,(经他测量)都能做得恰到好处。敌寇于是不敢轻易进犯。城墙内驻守的 士兵能够利用闲暇耕田牧马,边防费用也日渐减少。翁万达经历世事多,皇帝很倚重他,他所请求的无不 被采纳,只有上书说俺答通贡一事与皇帝的心意不合。二十七年三月,翁万达又上书说,俺答各部请求通 贡不成,羞惭而且愤怒,扬言大举南下侵犯边境,请求下令守边大臣能够依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皇帝发 怒,严厉斥责他。 通贡一事的奏议于是停止。俺答将要攻打宣府,总兵官赵卿畏惧,翁万达奏请让周尚文 代替。周尚文尚未到任,敌寇进犯滴水崖,指挥董旸等人战死。敌寇于是移兵南下。恰逢周尚文带领一万 骑兵赶到,参将田琦率一千多骑兵与他会合,敌人占据险要的地方不肯退却。翁万达督令参将姜应熊等迅 速赶去参战,顺风击鼓呐喊,马蹄扬起的尘沙遮天蔽日。敌寇惊恐地喊道:“翁太师来了!”当晚向东逃 去。皇帝察访到翁万达督战的情形,非常高兴,立刻提拔他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不久,因为父亲去 世,他回乡守丧。第二年秋天,皇帝下诏起用翁万达接替宗皋的职务。翁万达正身患疽疮,结庐住在父亲 坟边,上书请求服满丧期。奏本还未送达京城,俺答就率兵进犯京城。兵部尚书被问罪,皇帝于是就让翁 万达接替他。翁万达家在岭南,距离京城八千里远,他昼夜兼程走了四十天才到达京城附近。皇帝责备他 欺瞒轻慢,考虑他正在守丧,暂且免去他的职务,听候其他任用。三十年二月,考察京官政绩时,翁万达 上奏请求回乡守满丧期。皇帝怀疑他避事自保,就免了他的职务让他还乡。三十一年十月,翁万达去世, 享年五十五岁。翁万达侍奉父母孝顺,父亲去世,他背土堆坟。翁万达喜谈万物本性之学,学通古今,下 笔顷刻成万言。嘉靖年间,守边大臣中办事适合实际情况、建议切中要害的,翁万达堪称第一。隆庆年间, 追赠他谥号“襄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传神① 陆游 雪鬓萧然两颊红,人间随处见神通。 半醒半醉常终日,非士非农一老翁。 枥骥虽存千里志,云鹏已息九天风。 巉巉骨法②吾能相,难著凌烟剑佩中。 [注]①题传神,即题画像。传神,中国肖像画的传统名称。②骨法:骨相特征。 15.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自题画像,既绘相貌神采,又写晚年心境,笔调深沉,令人动容。 B. 首联用比喻手法,将诗人晚年两鬓雪白、寂寥落魄之状描绘得惟妙惟肖。 C. 诗人境遇困顿,过着非士非农的生活,常借酒消愁,在半醉半醒中度日。 D. 诗人感慨自己虽能担任宰相,但画像却难与功臣之像一样安置在凌烟阁。 16. 颈联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①典故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典故二:“鹏之徙于南冥也” (《庄子·逍遥游》)②以“枥骥”“云鹏”自比,感慨自己虽有报国之志,却没有实现理想的机会和条件, 心中充满年老无成的无奈与愤懑。 【解析】 【分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 D.“自己虽能担任宰相”错误。“相”在诗中的意思为“观察”。尾联“吾能相”的意思是自己能相面。 整联的意思是自知貌相不佳,不会再有大的建树,画像难以与功臣之像一同安置在凌烟阁,含有自嘲之意, 表达了一生奔波而壮志未酬的情怀。 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与评价古诗思想内容的能力。 颈联所用的两个典故分别出自曹操《龟虽寿》与《庄子·逍遥游》。分析诗句表达的感情,首先要准确理解 和把握诗句的意思,颈联说“我”虽像伏槽的老马还有日行千里之志,但高空的大风已经平息,大鹏无法 展翅飞翔,自己是报国无门。由此即可组织出相应的答案。比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可见年岁老迈 依然有报国志向;“鹏之徙于南冥也” 意思是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也寓意志向高远。但“枥骥虽存 千里志,云鹏已息九天风”中“虽存”和“已息”可见志向难以实现,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表现作者内心 世界的悲伤无奈愤慨。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眼泪常与悲愁练习在一起,如《诗经·氓》中“_____,_____”写出热恋中的女主人公见不到心上人 的愁苦。 (2)《出师表》开篇,诸葛亮劝谏刘禅要“开张圣听”,最后用“________,_______”再次表明这片苦心。 (3)范仲淹在《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一句中以“酒”抒怀,而有些文人在将这一意象写 入诗文时常以酒器代之,如苏轼游黄州赤壁写下的 “______”。 【答案】 (1). 不见复关 (2). 泣涕涟涟 (3). (以)咨诹善道 (4). 察纳雅言 (5). 浊酒一杯 家万里 (6). 举匏樽以相属(或: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背诵并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形:涟、咨诹、善、察、匏樽、属(或:尊、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Ι (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边月明如水,地上灯火如昼。中国人将吉祥喜庆之时悬挂的彩灯叫做“花灯”。 ① ,是元宵节最 为重要的民俗活动。“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 鱼龙舞。”辛弃疾用绝美的文字,记录了那个繁华熙攘、( )的浪漫元宵之夜。 正月十五不但要“赏花灯”, ② 。在传统民俗图谱中,元宵节更是一个全民参与的“狂欢节”。“闹 元宵”妙在一个“闹”字:人们耍起龙灯、舞动狮子、踩上高跷,在欢闹中祈求风调雨顺、吉祥如意、步 步登高。锣鼓喧天,( ),将元宵节的欢乐气氛推向顶点。 ③ ,“猜灯谜”就是需要静下心来,费一番脑筋的活动。传统灯谜谜头皆经传诗文、诸子百家、传奇 小说,及谚语什物、羽鳞虫介、花草蔬菜,随意出之,( )。猜中者,能获得墨块纸张、毛笔砚台、巾扇 香囊、果品食物等赠品,叫人流连其间,( )。 18.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光怪陆离 夜以继日 丰富多彩 乐不思蜀 B. 流光溢彩 夜以继日 琳琅满目 乐而忘返 C. 流光溢彩 通宵达旦 丰富多彩 乐而忘返 D. 光怪陆离 通宵达旦 琳琅满目 乐不思蜀 19. 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为一组句式整齐的排比句,可以更换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答案】18. C 19. 人们耍起龙灯,在喜悦中祈求风调雨顺;人们舞动狮子,在欢腾中祈求吉祥如意; 人们踩上高跷,在喧闹中祈求步步登高。 20. 示例:①赏花灯玩花灯②更要闹元宵③元宵的民俗有动也有静 【解析】 【分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光怪陆离:意思是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流光溢彩:意思是流动的光影,满溢的色彩,形容 光芒耀眼,色彩明亮;光像在流动,色彩像要溢出来。此处用来形容“元宵之夜”的“玉壶光转”,故应 选择“流光溢彩”。 第二空,通宵达旦:意指整整一夜,从天黑到天亮。夜以继日:意思是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 习。语境中没有学习或工作的意思,故应选择“通宵达旦”。 第三空,丰富多彩:意思是形容内容丰富,花色繁多。琳琅满目:意思是满眼都是美玉,形容各种美好的 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语境用来形容元宵节的各种活动,故应选择“丰富多彩”。 第四空,乐不思蜀:意思是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乐而忘返:意思指非常快乐,竟忘记回家,形容沉迷于某种场合,舍不得离开。语境指人们沉迷于元宵节 的游戏,故应选择“乐而忘返”。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 原句有两组排比,要求改写成一组句式整齐的排比句,可更换词语,不能改变原意。“耍龙灯”对应“祈 求风调雨顺”;“舞狮子”对应“祈求吉祥如意”;“踩高跷”对应“祈求步步登高”。故可改为:人们 耍起龙灯,在喜悦中祈求风调雨顺;人们舞动狮子,在欢腾中祈求吉祥如意;人们踩上高跷,在喧闹中祈 求步步登高。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根据前语境“中国人将吉祥喜庆之时悬挂的彩灯叫做'花灯'”,以及后语境“元宵节最为重要的 民俗活动”“辛弃疾的词作”“正月十五不但要'赏花灯'”,可确定为“赏花灯”或“玩花灯”或“赏花 灯玩花灯”。 第②空,根据前语境“正月十五不但要'赏花灯'”,以及后语境“'闹元宵'妙在一个'闹'字”,应该填“更 要闹元宵”。 第③空,根据前语境“将元宵节的欢乐气氛推向顶点”,以及后语境“'猜灯谜'就是需要静下心来,费一 番脑筋的活动”来确定答案,应该填“元宵的民俗有动也有静”。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3 小题,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武汉大学关于加强 2021 年樱花开放期间校园管理的通告 为切实做好 2021 年樱花开放期间校园管理工作,改善安全、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保障学校教学、 科研等工作正常进行,特通告如下: 当前仍处于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樱花开放期间,校内局部区域实行封闭管控,校外人员通过学校指 定渠道预约登记成功后,可进校赏樱。 自 3 月 5 日 20:00 起,援鄂医护人员及省内抗疫医护人员可提前 1 天通过武汉大学官方网站进入“抗 疫医护赏樱绿色通道”登记,填写个人相关信息,并对参观行程进行登记。 自 3 月 5 日 20:00 起,社会公众可提前 3 天通过武汉大学官方网站进入预约系统,填写个人真实身份 信息,对参观行程进行预约。 来校人员进校前需佩戴口罩、测温、出示健康码等,落实必要的疫情防控措施。学校在西门设置“抗 疫医护人员赏樱绿色通道”,在正门、茶港门、文澜门、附中门设置“预约游客通道”,其他校门不能通 行。 学校安排了专门的赏樱游园路线,并为进校赏樱人员提供志愿者导览等相关服务。 武汉大学 2021 年 3 月 4 日 21. 我市援鄂医护人员小吴计划前往武汉大学赏樱,请根据通告内容,为小吴将下列参观流程图补充完整。 每处不超过 12 字。 22.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指出并写下来。 23. 小吴看到武汉大学校园樱花盛开,游人如织,武汉恢复了昔日的活力和美丽,感到十分高兴。下列诗 句最适合表达她的心情的是( ) A.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B. 东风吹散柳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 C.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D.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答案】21. ①到达西门 ②接受必要的防疫检查 ③按游园路线赏樱 22. 搭配不当,“改善”改为“营造”。 23. B 【解析】 【分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图文转换的能力。 第①空和第②空根据通告倒数第 2 段内容“来校人员进校前需佩戴口罩、测温、出示健康码等,落实必要 的疫情防控措施。学校在西门设置‘抗疫医护人员赏樱绿色通道’,在正门、茶港门、文澜门、附中门设 置‘预约游客通道’,其他校门不能通行”拟定,因学校在西门设置“抗疫医护人员赏樱绿色通道”,加 上其他校门不能通行,小吴进入校园前,必须先到达西门,并接受相关防疫检查。 第③空根据通告最后一段内容“学校安排了专门的赏樱游园路线,并为进校赏樱人员提供志愿者导览等相 关服务”拟定,小吴进入校园后,可按指定的游园路线赏樱或者寻找志愿者导览。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改善,意思是改变原有情况使好一些,如改善居住环境,而画线处的“环境”一词前有“安全、文明、和 谐”修饰,用“改善”不合逻辑,宜改成“营造”或“创建”。 【2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B.描绘了一幅东方春风吹散了梅树枝头的落雪,冰化雪消,草木滋生,一夜之间天地回春的景象,表达了 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符合题意; A.回忆了去年今日,就在这一门厅当中那与桃花相互映衬、一样绯红的美丽面庞,如今物是人非,表达了 诗人惆怅与寂寞的心情,与题意不符; C.表达了词人物是人非的哀怨之情,与题意不符; D.表达了对青春易老、世事无常的感叹,与题意不符。 故选 B。 四、写作(60 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中,涌现出许多先进人物:献身教育扶贫、点燃大山女孩希望的“感动中国 2020 年 度人物”张桂梅,致力推广菌草技术、带领农民种菇致富的“世界菌草技术之父”林占熺,放弃高薪重回 大山、发展产业脱贫的“大学生村官”翁新强,以电商直播开创扶贫新天地的“网红主播”薇娅,热心公 益事业、用稿费资助 400 多名贫困学生的“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郭秦…… 材料二: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但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021 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的关键期。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只有更多的有志青年融入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各显其能,才能更好地 实现农民富、农村美、农业强的乡村振兴目标。 某青年报社拟开设“乡村振兴,有你有我”专栏,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向该栏目投稿,表达你的 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乡村振兴成就美丽中国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稳步实施,乡村发展被摆放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乡村振兴成就美丽 中国。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承担起振兴乡村的重担,助力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具有 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 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中国,从根本上说,是乡土性的”,一个个兼有文化底蕴和现代文明的美丽乡村 才会展现一个最为真实的立体中国。由此看来,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要让中国屹立于世界, 乡村振兴刻不容缓。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的召唤,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这样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广大青年应有大作为,大抱负,自觉主动 肩负起乡村振兴的重任。领袖曾多次寄语广大青年:“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扎根人民,奉 献国家。”为响应领袖的号召,我国涌现出一批为乡村建设做贡献的积极分子——“世界菌草技术之父” 林占熺,致力推广菌草技术、带领农民种菇致富;“大学生村官”翁新强,放弃高薪重回大山、发展产业 脱贫,为乡村振兴献上自己的一份力。 当“青年”遇上“乡村振兴”,可以绕道走,也可以迎难而上。后者的选择让理想有了钙,灵魂有了 根,技能有了平台。青年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把理想种到土地上,是最正确的报效祖国的方 式。青年强则国家强,身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应把人生梦想汇入时代潮流,让 蓬勃青春与家国共振,我们应参与乡村建设,为祖国发展无私奉献。 农业乡村如今是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越来越多的青年志愿者上山下乡,2018 年更有 280 万驻村干部 奋战在脱贫一线。参与乡村建设是青年锤炼坚强意志的过程,是回报祖国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建功立业 的最好舞台。我们应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放飞青春梦、 实现中国梦。 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战鼓已经擂响,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绝不是一句空口号。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 我们应肩负起新时代的历史担当,切实为振兴乡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属于材料作文。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优秀传统文 化的弘扬,紧扣时代脉搏,不回避时事热点,加强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凸显了“立德树人”的命题导 向。这道作文题目时代性很强,立意多元,侧重于考查青年学生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了解以及青年人的 责任与担当,非常契合了近年来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向。所给材料中,第一则重点讲述了为了实现伟大复兴 梦,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涌现出无数感人的人物事迹。第二则材料着重指出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但并 不是终点,二是新的起点,且只有更多的有志青年融入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各显其能,才能更好地实现 农民富、农村美、农业强的乡村振兴目标。两则材料综合起来,很明显是在呼吁广大青年到农村去,奉献 自己的青春和力量。这道作文题目时代性很强,侧重于考查青年学生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了解以及青年 人的责任与担当,非常契合了近年来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向。 【立意】1.增强社会责任感,将个人的梦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2.当青年遇上“乡村振兴”; 3.用青春热血建设美好农村; 4.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5.乡村振兴成就美丽中国。 【素材】1.李保国同志作为一名大学教授、博士生,在青年时就立志于农村,毅然决然的来到太行山上, 投身到山区开发这项工作中。当地水旱灾频繁,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为了帮助人民更好的生活,李保 国同志带领大家脱贫致富,施行了山地节水灌溉法,改善了当地民生。李保国同志说“见不得老百姓穷”, 在太行山上艰苦奋斗,村民评价他“山当餐桌地当炕,躺在地上啃干粮”。 2.鹦歌岭团队 27 名大学生,五年坚守,坚守理想信念,奉献青春,在海南中部山区,建立鹦哥岭自然保护 区,负责林区管理,搞科研调查。经常带几十斤的帐篷设备及粮食进山进行几天到十几天的科研工作,他 们不仅保护了多种濒危物种,还发现了很多之前没有记录的新物种。从最初的六个人到二十多人的团队, 用勤劳和智慧,换来了鹦哥岭上人与自然的和谐,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当代大学生高尚和甘于奉献的精神。 3.清华支教团的学生,有的带着改变家乡的梦想重新回到故里,有的沿着老师的方向走上支教道路。对于 支教的清华研究生来说,教育是他们的梦想,所以,他们可以不畏繁困,不辞辛劳。支教的经历,也让这 群年轻人真实的感受到他们的奋斗结出了成果,他们的奉献帮助了他人,他们种下的教育之树如今已然亭 亭如盖,可以为越来越多的人遮风挡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放飞了他人的梦想,真正的诠释了青春的意 义,绽出了奋斗的价值。青春是最美好的时光,因梦想而激昂,因奉献而厚重,因奋斗而精彩。很多人认 为,“奋斗”就是找好工作,赚高工资,住大房子,但是,年轻人的奋斗不应该止于此,而是应该有更广 的视野,更高的格局。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