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
2020~2021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查高一年级
语 文 试 卷
命题人: 审题人: 2020.11
说明:1.请将答案填写在答卷纸上,直接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2. 本卷总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7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文字下乡
费孝通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为了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
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
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在利用文字时,
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且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
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
的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
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辽阔,而且可笑。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
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
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我还想在这里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
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
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
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
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因之,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
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
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愈趋于简单化。这在语言史上看得很清楚的。
可是从另一方面说,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
的特殊语言,所谓“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因为没有这种经验,不会懂的。在每个学校里,
甚至每个寝室里,都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最普遍的特殊语言发生在母亲和孩子之间。
“特殊语言”常是特别有效,因为他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
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我想大家必然有过“无言胜似有言”的经验。其实这个
筛子虽则帮助了人和人间的了解,而同时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
了一点样。我们永远在削足适履,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李长吉要在这束缚中去求比较切近的
表达,难怪他要呕尽心血了。
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
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
征体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写作时,讲究文法的主要目的是避免引起误解,使文字传情达意更准确、完整。
B. 语言是一种象征体系,本身就具有社会上多数人认同的“意义”,因而才会在社会中运用。
C. 一个社群所有的经验愈繁杂,群体的相同经验也愈多,语言也愈趋于简单化。
D. 语言是筛子,能够保证人们表达的情意原汁原味,有助于人们相互交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运用类比推理,由电话、广播的使用大大影响书信的使用,推导出传真技术也可能影响文字运用。
B. 作者运用对比论证手法,表明“特殊语言”具有普遍性。
C. 文章例举李贺运用语言的例子,重在论证语言的束缚,表明语言并不能时刻准确地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情
意。
D. 文章的论述对象不仅仅是文字,还包括语言,批判了乡土社会因为“愚”而不使用文字的错误观点,在
论证逻辑上主要是逐层递进的。
3. 请简要梳理全文的行文脉络。
【答案】1. B 2. D
3. ①开头提出了“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论点。②论述了说话时和写作时要不要注意文法,
传情达意上的区别。③以反问形式提出“为何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取不太完善的文字的”,表明作者倾
向比较完善的语言。④阐述了共同语言和特殊语言的概念和区别⑤最后得出“在面对面社群里,不但文字
是多余,连语言都并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体系”的结论。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文字传情达意更准确、完整”表达不准确,依据“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应该说在写
作时,不管怎样讲究文法,艺术,我们也不可能更完整地传情达意。
C.“群体的相同经验也愈多”有误,依据“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
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愈趋于简单化。”理解
为语言的发生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层面,但经验繁杂,发生语言的层面必然有限,所以不是相同
经验愈多,而是必然有限。
D. “语言是筛子,保证人们表达的情意原汁原味”语意的表达过于绝对,依据“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
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这里说的是语言只是像筛子而已,并非能
保证情意原汁原味。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批判了乡土社会因为‘愚’而不使用文字的错误观点”有误,原文为“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
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由此可知批判的是认为乡土社会不用文字是“愚”的表现的观点。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本文是一篇论述文,需从文章的特点去答题,全文共有 8 个自然段,梳理文意,概括层次。第 1 段提出了
中心论点“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第 2、3 段论述了说话时可以不注意文法,但写作时得
尽量的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但作者认为文字是间接说话,是不完善的工具。第 4 段进一步论述语
言的社会性。第 5、6 段论述了语言发生的条件,是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另外,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
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第 7 段论述了“特殊语言”常是特别有效,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
第 8 段得出结论“在面对面社群里,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综
合上述内容可归纳为四个方面①开头提出了“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论点。②论述了说话
时和写作时要不要注意文法,传情达意上的区别。③以反问形式提出“为何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取不太
完善的文字的”,表明作者倾向比较完善的语言。④阐述了共同语言和特殊语言的概念和区别⑤最后得出
“在面对面社群里,不但文字是多余,连语言都并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体系”的结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仓爷的命根
徐国平
乡里下了通知,收下这茬玉米,地就不能再种了。
好好的地咋就不让种了?仓爷怎么也想不通,就跟丢了魂一样,茶不思饭不想,一趟一趟地往乡政府
跑。他说不想要那么多钱,只想安安生生地种好自家的地。他还再三说自家那块地肥得都淌油呢,方圆几
十里也找不出那么好的地。
一说起那块地,仓爷就跟夸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絮叨起来就没完没了。
起初,工作人员耐着性子听,还跟他解释,占地是乡政府的统筹规划,为了招商引资,更好地发展全
乡的经济。仓爷的耳朵眼里却跟塞满土坷垃块一样,半句也听不进去,较着劲说,不能为了经济,老百姓
就不种地吃饭了。人们就笑他傻,有了钱想吃啥不中啊,看你八成是一下拿那么多钱烧晕了头吧!仓爷说,
有人才傻,守着金山银山也备不住挨饿。
后来,乡里的人干脆跟躲瘟神一样躲着他。
四周的邻地,没几天工夫就签字了。现在还有几个好好种地的人?粮食不值钱,种地是累赘,许多人
巴不得早把地占去,换成大把的钞票拿着更现实些。仓爷瞧着又伤心又生气,一个人在地头跺着脚骂,这
些败家子,地都卖没了,子孙还吃啥?
只剩下仓爷那块地了。乡政府不断派人劝说仓爷。可无论谁劝怎样劝,仓爷就是不签字。无奈之下,
乡政府撇开仓爷,采用迂回的手段找到仓爷在城里的儿子粮囤。
粮囤一家都在城里搞装修,生意很忙,几次也劝仓爷进城,可他就是不去,说:“家里的地谁种?”
粮囤说:“干脆转给别人吧。”仓爷不放心,说:“那块肥地还不给毁了。”粮囤生气:“难道就你一个
人会种地?”仓爷说:“这辈子没别的能耐,俺就会种地。”
粮囤几次回来,瞧见整片地里就仓爷一个人挥汗如雨,挥锄耪地。粮囤怨仓爷死心眼出憨力,喷上除
草剂多省事啊。仓爷说:“哄人哄不得地。”粮囤就笑:“你打的粮再好,还不跟别人一个价卖掉,换回
的面粉也不知是谁种的,你能吃到自个种的粮吗?”
仓爷斗不过粮囤的嘴,就赌气说:“你咋说,俺也要把地种好。”
粮囤也就懒得再理仓爷。
这回,粮囤一听乡里要占地,自然高兴。一来断了仓爷种地的念想,二来还能拿到大笔的占地补偿。
粮囤连忙回家劝仓爷:“全村就你死脑筋,种了大半辈子地,还嫌没种够啊,乡里补偿那么多钱,你
拿着享清福多舒坦啊。”
仓爷没点头,却给粮囤讲起了故事:“一次发洪水,一棵树上躲着一个农夫一个商人。
农夫背着一口袋干粮,商人背着一褡裢元宝。洪水几日不退,农夫不急,吃着袋子里的干粮,商人眼
巴巴瞅着饿坏了,从褡裢里掏出一个元宝买农夫的一块干粮……”
粮囤早就听厌了,不耐烦地说:“你又来了,都讲了多少遍了,不就是农夫不卖给商人干粮,洪水退
后,商人饿死了,农夫没有死,还白得了商人的元宝。”
仓爷叹了气说:“再讲十遍怕也白搭,因为你们这帮年轻人根本不知挨饿的滋味。”粮囤只好背着仓
爷签了字。
仓爷气得吐了一口血,将那几沓钱甩在了粮囤的脸上。
随即,仓爷就变傻了。自早到晚站在地头,痴呆呆地盯着推土机开进了那块肥地,浑浊的老眼被风吹
得失去了所有光泽。他模模糊糊地看着那些推土机在那块肥地上肆意地碾轧,挖土机巨大的挖斗将一团团
泛着油亮光泽的泥土托举到半空中,然后将它们扔进一辆辆卡车的车厢内。
突然,仓爷感到一种无比的剧痛,就像挖他的心肝一样。他一步一步地朝着挖土机下面走去,他的呼
吸被泥土迷人的芬芳气息牵引着,就像看见自己年轻时扶着的犁头下翻动的泥土。仓爷的脚步轻盈起来,
他听见新鲜的泥土被他的双脚一下一下地踩过,它们在秋日的蓝天下发出一种动人的低吟,像哭泣像歌声
像浇地的水在广袤的土地间蜿蜒流淌。
仓爷知道在这个季节农民是不能闲着无事可做的,他们应该撒肥耙地耕地,然后再打埂播种。而现在
他再也不能像往常一样消闲地劳作,那块肥地从今往后永远不再属于他了,赖以生存的命根彻底没了。
于是,仓爷变得泪眼婆娑,他平生第一次有了败家的羞耻与惭愧,他一次次抹干眼角淤积的泪水,像
一个罪人跪拜在泥土上,久久不起。很快,他完全被耳边巨大的机械轰鸣声掩盖了,他最后一次看清楚头
顶的那方天空还是和从前一样湛蓝无垠。
这时,仓爷想起他爹饿死前留给他的那句话:“守得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事后,那个操作挖掘机的司机说他根本没有看见下面有人,可当他倒车的一瞬间却真真切切地听到了
一记惨叫,那喊声犹同从地缝中钻出来一般,让他从无数次噩梦中惊醒。
去帮忙料理丧事的人们,一走进仓爷的家,无不惊叹他存了足足一万多斤粮食,三间屋里,除了一个
窄小的土炕全是粮食,几个粮囤都有一人多高,满满的!
(选自《金山》,有删改)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命根”比喻最重要的事物,本文以“仓爷的命根”为题,既点出小说的主人公,又留下悬念,激发读
者的阅读兴趣。
B. 文中划线部分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生动形象地表现泥土被挖掘时的不同情态和无限魅力,突出泥土
带给仓爷的震撼和感动,为下文仓爷出事埋下伏笔。
C. “守得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是仓爷父亲饿死前的遗言,说明土地对子孙后代的重要性,启迪人们从长
远的角度看问题,强调粮食比金钱更珍贵。
D. 文章在塑造仓爷形象时,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多种手法,使仓爷的形象更加饱
满、可感。
5. 请简要分析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
6. 请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
【答案】4. B 5. ①仓爷坚决不肯签字与村人没几天功夫就签字形成对比,以其他村人不愿继续种地,只
看重眼前利益的行为衬托仓爷坚守底线,热爱土地的形象。
②仓爷儿子嫌仓爷耪地费事、嘲讽仓爷粮再好价格也与别人省事种的一样与仓爷始终坚持种好地形成对比,
突出仓爷对理念的坚守。
③儿子高兴乡里占地、不肯听仓爷“老黄历”故事并背着仓爷签字的轻视土地行为与仓爷为此气得吐血、
变傻乃至为土地殉葬的重视土地行为形成对比,也体现了新时代金钱至上观念与传统坚守土地观念的冲突。
6. ①结构上,与前文仓爷说自家土地肥沃,自称一辈子就会种地的情节相呼应;又揭示出仓爷最终倒在挖
掘机下的根由:囤积的粮食再多,倘若失去土地,便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难以为继,仓爷的忧患意识让
他不愿见此情景,故而选择为土地殉葬,让情节更合理完整。
②人物形象上,进一步突出仓爷深刻的忧患意识与执著的坚守土地的观念。仓爷的父亲曾经饿死,所以他
更明白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他囤积粮食的行为也从侧面反映出他热爱土地、坚守祖训的执著与时刻为长
远打算的忧患意识。
③主题上,仓爷囤积粮食的行为在村人们眼中是不能理解、愚钝而守旧的行为,这看似怪异而极具冲击力
的场景能够引发读者深思:经济发展真的需要完全抛弃耕地吗?农民失去土地,是否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
础?粮食与金钱相比,究竟谁更重要?从而深化了主题。
【解析】
【分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划线部分运用比喻、夸张、排比”错误,这段话没有夸张,“它们在秋日的蓝天下发出一种动人的低
吟”采用了拟人。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艺术手法的能力。
题干明确要求分析对比手法,找出文中对比的人、事、物,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
“他说不想要那么多钱,只想安安生生地种好自家的地。他还再三说自家那块地肥得都淌油呢”“仓爷的
耳朵眼里却跟塞满土坷垃块一样,半句也听不进去,较着劲说,不能为了经济,老百姓就不种地吃饭了”
与“人们就笑他傻,有了钱想吃啥不中啊”“四周的邻地,没几天工夫就签字了……许多人巴不得早把地
占去,换成大把的钞票拿着更现实些”中,仓爷对于土地的执著热爱,与其他村人们不愿好好种地,只想
拿着现金享福的态度形成对比,突出仓爷的人物形象。
“粮囤怨仓爷死心眼出憨力,喷上除草剂多省事啊。仓爷说:‘哄人哄不得地’”“你打的粮再好,还不
跟别人一个价卖掉,换回的面粉也不知是谁种的”与“你咋说,俺也要把地种好”中,仓爷不管别人如何
种地,自己一定要种好地的坚持形成对比。
“粮囤一听乡里要占地,自然高兴。一来断了仓爷种地的念想,二来还能拿到大笔的占地补偿”“背着仓
爷签了字”与“仓爷气得吐了一口血,将那几沓钱甩在了粮囤的脸上”“仓爷变得泪眼婆娑,他平生第一
次有了败家的羞耻与惭愧,他一次次抹干眼角淤积的泪水,像一个罪人跪拜在泥土上”,儿子对土地的轻
视与仓爷对土地的重视形成对比,这是新时代观念与传统坚守土地观念的冲突。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情节作用的能力。
从结构上看,最后一段照应前文“他还再三说自家那块地肥得都淌油”“这辈子没别的能耐,俺就会种
地”“你咋说,俺也要把地种好”,正因为仓爷重视土地,擅长种地,才能囤积如此多的粮食;又与仓爷
的结局有所勾连,仓爷一辈子只专注于种地,尽管他囤积了如此多的粮食,但一旦失去土地,这些粮食也
只能凭空消耗,不能再增添,他不愿“坐吃山空”,所以宁愿给土地陪葬。换言之,仓爷之死绝不是因为
物质匮乏,而是长久的忧患意识与精神支柱的崩塌导致的,让故事情节更合理、完善。
从人物形象上看,同时也与“再讲十遍怕也白搭,因为你们这帮年轻人根本不知挨饿的滋味”“仓爷想起
他爹饿死前留给他的那句话:‘守得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相呼应,因为仓爷曾有过惨痛的经历,所以
才会如此重视土地,不愿意舍弃土地。比起金钱,他更重视“守得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的祖训,因为有
土地才能种粮食,才能不挨饿。所以他坚守土地,囤积粮食,甚至最终给土地陪葬,都体现出他深刻的忧
患意识与执著的坚守观念。
从主题上看,仓爷囤积粮食的行为与前文他多次念叨“不能为了经济,老百姓就不种地吃饭了”“有人才
傻,守着金山银山也备不住挨饿”“一个人在地头跺着脚骂,这些败家子,地都卖没了,子孙还吃啥”相
呼应,尽管在现在的人们眼中看来,他守护土地、囤积粮食的行为显得愚钝、守旧而不可思议,但他始终
是秉持着为子孙后代有地可种,有粮可吃的观念,他看似怪异而不被人理解的行为,实际上能引发读者深
思:当农民失去土地,是否也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基础?尽管眼下还有金钱可供度日,但当金钱买不到粮
食时,又该如何呢?
二、古代诗文阅读(44 分)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蔡孺人传
归有光
蔡孺人真真,福州太守朱公豹之妻也。父蔡翁,多女而无子。因语蔡媪,后毋举女。及蔡媪有娠,父
梦异人授之玉玦十五。至十五月而生女,以为奇,乃举之。即蔡孺人也。孺人生而端重,寡言笑,能读《孝
经》《列女传》。及归朱公,朱公时为诸生,贫,孺人躬操作以资给之。朱公父母在堂,兄弟五人皆同爨,
孝睦之举,洽于闾里。朱公为御史,受诰封,被服布素,如其夫为诸生时。
始,朱公举进士。令奉化,再调余姚,其后为二千石,皆以清廉著闻。福州廨中有鹧鸪二,其子察卿
爱弄之,欲持归。孺人曰:“尔父未尝持官物,二鸟亦官物也。”竟不许。朱公卒时,察卿九岁,孺人泣
语人曰:“此子若不立,何以承朱氏宗祊?”故于察卿,教之甚严。每夜,篝灯火,令从旁诵读。时或加
笞,已复流涕,中心实怜爱之也。出入必令老仆随之,戒毋与轻侠游。
朱公前妻有瞽女,孺人为取婿,终身养之。女死,复收恤其孤。尝寄人黄金,其家遭变,仓卒不知其
镒,但以枚数,使二妪舁来。及归时,或劝镕之而藏其赢,孺人不许,遂完归之。察卿已成立,孺人曰:
“吾死,可以下见汝父矣。”
孺人年五十,奉佛道斋疏十有六年,临死,召戚属,分钗衣辞诀。谓察卿及其女曰:“吾死,毋遽哭
我以怛化。”俄顷,整襟而逝。
归子曰:余至上海,过察卿所,读其先世遗集。自元仲云先生以来三百年,世有文学。而朱公所至官,
著风节,及观蔡孺人之事,海上称诗书礼义之家,有以哉!察卿复攻文有孝行,不愧贤母之教云。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7.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语蔡媪,后毋举.女 举:生育
B. 或劝镕.之而藏其赢 镕:熔化
C. 毋遽.哭我以怛化 遽:伤心
D. 而朱公所至官,著.风节 著:显扬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蔡孺人端庄稳重,不苟言笑,并非独生子女,她有许多兄弟姐妹,而她的出生也充满神奇色彩。
B. 蔡孺人夫家早年生活贫困,兄弟较多,父母健在时,他们共同生活在一起,并未分家,兄弟间和睦友善,
对父母孝顺,闻名邻里。
C. 蔡孺人生性简朴,品性淳厚,即使后来丈夫升任御史,自己接受诰命,也没有铺张浪费,盛气凌人,反
而表现得平凡与朴素。
D. 蔡孺人为人正派,拒绝他人的不当建议,不贪图不义之财,如数归还别人寄存的黄金。
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归朱公,朱公时为诸生,贫,孺人躬操作以资给之。
(2)尝寄人黄金,其家遭变,仓卒不知其镒,但以枚数,使二妪舁来。
(3)(课内)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0. 请简要概括蔡孺人的教育方法。
【答案】7. C 8. A
9. (1)等到嫁给朱公时,朱公当时是生员,很贫困,蔡孺人亲自劳动来供给他的生活。
(2)蔡孺人曾经替人寄存黄金,那家人遭逢变故,匆忙之间没有点清数目,只计算黄金的枚数,派两个老
妪抬来。
(3)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
奇怪啊!
10. ①重视品德,教育儿子要持身清廉。②重视儿子的学业,对儿子管教严格。③重视儿子的交友,重视外
部环境对人的影响。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因此对蔡媪说,以后不想再生育女儿了。“举”,生育。解释正确。
B.句意:有人劝她熔化黄金然后私藏多出的部分。“镕”,熔化。解释正确。
C.句意:不要立刻为我哭泣来惊动我。“遽”,立刻,马上。解释错误。
D.句意:然而朱公任官,以风骨节操而显扬。“著”,显扬。解释正确。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她有许多兄弟姐妹”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父蔡翁,多女而无子”,可见蔡孺人有很多姐妹,但
没有兄弟。
故选 A。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归”,动词,嫁;“操作”,动词,劳动;“资给”,动词,供养。
(2)“寄”,动词,寄存;“镒”,古代重量单位,一镒等于二十两,此处指数量;“舁”,动词,抬。
(3)“不齿”,不屑;“智”,名词,见识;“及”,比得上。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概括蔡孺人的教育方法,要抓住她教导儿子察卿的言行来归纳。当察卿想要将官署中的两只鹧鸪带回家时,
她说“尔父未尝持官物,二鸟亦官物也”,最终没有允许。可见蔡孺人重视对儿子的品德培养,教育儿子
要清正廉明。
“朱公卒时,察卿九岁”,蔡孺人担心儿子不能成才,“故于察卿,教之甚严。每夜,篝灯火,令从旁诵
读。时或加笞,已复流涕,中心实怜爱之也。”蔡孺人督促儿子的学业非常严格,虽然心里疼爱儿子,但
有时依然会加以惩罚。可见她重视儿子的学业,管教严格。
“出入必令老仆随之,戒毋与轻侠游”,蔡孺人对儿子的照顾周全,让老仆人跟随在儿子身边,不允许
儿子和为人轻生重义而勇于急人之难的人交往。可见她非常重视儿子的交友,重视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
参考译文:
蔡孺人名叫真真,是福州太守朱公豹的妻子。她的父亲蔡翁,女儿很多却没有儿子。蔡翁因此对蔡媪
说,以后不想再生育女儿了。等到蔡媪怀孕时,蔡翁梦见神仙赠送自己十五块环形有缺口的玉器。蔡媪到
第十五个月才生下女儿,蔡翁认为这件事很不一般,于是养育她。这就是蔡孺人。蔡孺人性格生来端正稳
重,很少说笑,能读《孝经》《列女传》。等到嫁给朱公时,朱公当时是生员,很贫困,蔡孺人亲自劳动来
供给他的生活。朱公的父母在家,兄弟五人都同锅吃饭,孝顺和睦的行为,传遍乡里。朱公担任御史,蔡
孺人受到诰命封赏,穿着朴素,就像她的丈夫做生员的时候。
起初,朱公考中了进士。在奉化作县令,再调往余姚,之后的俸禄是二千石,都凭借清廉著称。福州
衙署中有两只鹧鸪,他的儿子察卿喜爱并逗弄它们,想要带回家去。蔡孺人说:“你的父亲从来没有拿过
公家的东西,这两只鸟也是公家的。”最终没有允许。朱公去世的时候,察卿九岁,蔡孺人流着眼泪对人
说:“这个孩子如果不能自立,怎么继承朱家的宗族呢?”所以对察卿教育得很严格。每天晚上点燃烛火,
让察卿在旁边读书。有的时候加以责打,之后又流泪,心里其实是心疼爱惜他的。察卿出入,蔡孺人都让
老仆人跟随他,告诫他不能和为人轻生重义而勇于急人之难的人交往。
朱公的前妻有一个盲眼女儿,孺人为她招赘女婿,终身供养她。女儿去世,蔡孺人又收养抚恤了她的
遗孤。蔡孺人曾经替人寄存黄金,那家人遭逢变故,匆忙之间没有点清数目,只计算黄金的枚数,派两个
老妪抬来。等到归还的时候,有人劝她熔化黄金然后私藏多出的部分,蔡孺人不答应,于是完整地归还他
人。察卿已经成年,蔡孺人说:“我死后可以到地下见你的父亲了。”
蔡孺人五十岁,信奉佛道吃斋茹素有十六年,临终时,召集亲戚眷属,分送钗环衣物跟众人道别。她
对察卿和察卿的女儿说:“我死后,不要立刻为我哭泣来惊动我。”不一会儿,整理好衣服去世了。
归子说:我到上海,拜访察卿的住所,读到他先辈遗留下来的文集。从元代仲云先生以来三百年,世
代都有文学成就。然而朱公任官,以风骨节操而显扬,等读到蔡孺人的事迹,上海人称赞朱家是诗书礼义
之家,有道理啊!察卿重新攻读文学且有孝顺的行为,不愧对于贤母的教育。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11. 请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
12. 请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1. ①渲染出紧张肃杀的气氛,为后诗写“猎”奠定了感情基调。②点明猎者和猎所,交代了出猎
的背景。
12. ①对将军的骁勇英姿和高超武艺的赞美之情。②渴望效命疆场,期盼建功立业之情。
【解析】
【分析】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联起句“风劲角弓鸣”先不写人,而写角弓鸣响,箭飞劲疾,风声与角弓(用角装饰的硬弓)声彼此相
应。弦的震响,说明了风声的迅疾;风声的迅疾,又使弦鸣声更加响亮。首联先声夺人,渲染出紧张肃杀
的气氛,为后诗写“猎”奠定了豪迈洒脱、慷慨英气的感情基调。
“将军猎渭城”一句中,渭城是秦时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其时平原草枯,积雪已消,冬末
的萧条中略带一丝儿春意。这一句点明了猎者是“将军”,打猎之地是“渭城”,介绍了诗歌的主要内容,
交代了出猎的背景,为后诗写“观猎”作铺垫。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描写了将军纵鹰击捕,怒马追逐的画面,进一步渲染了打猎的气氛;“鹰眼”
因“草枯”而特别锐利,“马蹄”因“雪尽”而绝无滞碍。不写出猎的具体画面,而用了“角弓鸣”“鹰
眼疾”“马蹄轻”三个细节描写,表达出射猎的乐趣和对将军猎骑英姿的欣赏。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中,新丰市、细柳营故址均在今西安市附近,两地相距七八十里。细柳营,
本是汉代名将周亚夫屯军之地,此处代指军营,即狩猎将军的住处。“还归”照应“忽过”,可见将军返
营驰聘之迅速,将其猎马之神态、将军之勇敢描绘得淋漓尽致。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借典抒情,以景结情。据《北史·斛律光传》载,北齐斛律光校猎时,于云
表见一大鸟,射中其颈,形如车轮,旋转而下,乃是一雕。因此,斛律光被人称作“射雕手”。此处是代
指将军射猎之处,隐含将军武艺之高强。这一联与首联相照应:初是风起云涌,与出猎紧张气氛相应;此
时是风定云平,与猎归后踌躇容与的心境相称,栩如生地刻画出将军的骁勇英姿、感染力,也借写将军之
勇、射猎之精而渴望效命疆场,期盼建功立业的思想情感。
(三)课内文言文(本题共 5 小题,10 分)
13.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之学者..必有师(求学的人)
B. 今之众人..(一般人)
C.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需要)
D.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藏身)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不必”,应译作“不一定”。
故选 C。
14. 下列各项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学于余
C.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 輮以为轮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状语后置句。状语“于蓝”放在谓语“取”的后面,正常语序应为:
“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A.状语后置句。状语“乎已”后置。正常语序是:“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
B.状语后置句。状语“于余”后置,正常语序是:“于余学”。
C.状语后置句。“乎吾(比我)”这个状语放在谓语形容词“先(早)”的后面。正常语序是:“其闻道
也固乎吾先”。
D.省略句。省略了代词“之”,正常语序是:“輮之以之为轮”。
故选 D。
15. 下列加点字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1)积善.成德(2)则群.聚而笑之(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5)故木受绳则直.
(6)而耻.学于师(7)小.学而大遗(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9)是故圣.益圣(10)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A. (1)(5)(7)(9)/(2)(6)/(3)(4)(8)(10)
B. (1)(5)(7)/(4)(10)/(3)(8)/(2)(6)(9)/(5)
C. (1)(7)(9)/(3)(4)/(2)(5)(6)/(8)(10)
D. (1)(7)(9)/(4)(10)/(2)(3)(8)/(5)/(6)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1)(7)(9)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意思分别为“善行”“小的方面”“圣人”;
(4)(10)为名词用作动词,“游泳”“比不上”;
(2)(3)(8)都是名词作状语,意思分别为“成群”“在上面”“每天”;
(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变直;
(6)意动用法,以……为耻。
故选 D。
16.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
A.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师之所存也.(3)欲人之无惑也.难矣(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 (1)学于.余 (2)而寒于.水 (3)于.其身也 (4)而耻学于.师
C. (1)蚓无爪牙之.利 (2)师道之.不复 (3)句读之.不知 (4)冰,水为之.
D. (1)小学而.大遗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而.见者远 (4)而.青于蓝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也”,语气助词,表停顿。/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助词,表停顿。/语气助词,表停顿。
B.“于”,介词,在,向。/介词,比。/介词,对于。/介词,向。
C.“之”,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提宾标志。/代词,指代冰。
D.“而”,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递进,并且。/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转折,却。
故选 C。
17. 下列加点的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1)师不必贤.于弟子(贤明)(2)而闻者彰.(清楚)(3)而致.千里(送达)(4)则耻师焉,惑.矣(困惑)
(5)木直中.绳(合于)(6)假舆.马者(车)(7)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尖)(8)非利足..也(善于奔走)(9)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的经文)(10)作《师说》以贻.之(赠送)(11)士大夫之族.(家族)(12)术业有
专攻.(研究)
A. (1)(2)(4)(5)(12)
B. (3)(6)(7)(8)(11)
C. (2)(6)(8)(10)(12)
D. (1)(5)(6)(9)(10)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4)句意:对于他自己,就以从师学习为耻,糊涂啊。“惑”,糊涂。解释错误。由此排除 A 项。
(9)句意: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传”,六艺的传文。解释错误。由此排除 D 项。
(11)句意:士大夫这一类的人。“族”,类。解释错误。由此排除 B 项。
故选 C。
三、名句名篇默写(19 分)
1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的句子是“__________”。
(2)在《沁园春·长沙》中,诗人从山上、江面选择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色彩鲜明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极力描写天
姥山的高大和气势。
(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声声慢·寻寻觅觅》)
(5)__________,心念旧恩。(《短歌行》)
(6)熊咆龙吟殷岩泉,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
(7)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8)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其一)》)
(9)还顾望旧乡,__________。(《涉江采芙蓉》)
(10) __________,说怿女美。(《静女》)
(11)人生如梦,___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
(12)__________,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1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 (1). 粪土当年万户侯 (2). 看万山红遍 (3). 层林尽染 (4). 漫江碧透 (5). 百舸
争流 (6). 天姥连天向天横 (7). 势拔五岳掩赤城 (8). 天台四万八千丈 (9). 对此欲倒东南倾
(10). 凄凄惨惨戚戚 (11). 契阔谈䜩 (12). 栗深林兮惊层巅 (13). 艰难苦恨繁霜鬓 (14). 暧
暧远人村 (15). 长路漫浩浩 (16). 彤管有炜 (17). 一尊还酹江月 (18). 蟹六跪而二螯
(19). 赢得仓皇北顾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汉字的书写:“舸”“䜩”“鬓”“暧”“炜”“酹”“螯”“仓皇”等。
四、写作(60 分)
19. “低谷”比喻事物运行过程中低落或低迷的阶段,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低谷”。请以“走
出低谷”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走出低谷
“当你有勇气抬起头了,你会看到彼岸上花的微笑。”这句话始终萦绕在我耳过,让我有信心走出逆
境——人生的低谷。
六月的阳光总是那样热情,温暖着大地,同时也温暖着我的心,将它温暖到熔化。
风扇“呼呼”的转动声夹杂着我的抽泣声,在空气中传播。雪白的墙壁让我感到压抑,紧绷的神经使
我快要不能呼吸。呆坐在窗前,看着窗外花红柳绿,热闹繁华的世界,仿佛我不属于那里。那年夏天,我
生病了,很奇怪的病,只能休学在家养病。
那段日子,度日如年。我无法忍受伙伴们带刺的话语,邻居鄙夷的目光。游走在崩溃边缘的我,以泪
洗面,每每在小窗口看到身穿校服,神采飞扬的同学走过,心就兀自地痛。
那是我人生的低谷,一次刻骨铭心的逆境。所有的人都像躲瘟疫一样避着我,拒我于千里之外。昔日
的朋友也对我冷若冰霜,另眼相待。不论走在那里,我都会觉得人们在背后对我指指点点,用针尖一样的
目光盯着我,使我如芒刺在背,使我不寒而栗。于是,我不再相信这个世界,不再相信人间的友情。我感
觉自己是被太阳遗忘的角落,是被世界抛弃的生命。我开始有意识的封闭自己,断绝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
从此,像蜗牛般蜷缩在自己密闭的小空间里……
窗外,下起了雨。当太阳战胜了乌云露出笑脸时,一条灿烂的彩虹挂在天际。爸爸推开我的屋门,轻
轻抚摸着我的头说:“孩子,抬起头看着天上的彩虹,你可以告诉我它是怎么形成的吗?”我懒散地看了
一眼炫丽的彩虹,平淡的说:“是因为阳光被水滴折射得到的。”“对,是折射。对于阳光来说,那是一
次挫折,一次逆境,一次低谷,一种促使它飞跃的伟大力量。所以才有了连接天堂与人间的美丽桥梁——
彩虹。孩子,你明白了吗?生病,休学,是你人生中的一次小小风雨,你要学会坚强,逆流而上,你会看
到彼岸上花正在向你微笑。相信爸爸,每个人都是爱你的。”
望着天边的彩虹,泪水充盈眼眶,一种莫名的感动涌上心头。是啊,小小风雨怎能能让我低头,我要
坚强,只要我勇敢地抬起头来,阳光就能照进我的心田,我要把逆境化做伟大的力量,让它助我战胜身体
的病痛折磨,走出人生的低谷,送我仗剑纵横天涯。
擦干眼泪,露出久违的笑容,我看到彼岸花正在向我绽放。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题。要求以“走出低谷”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所给材料属于引语性质,“‘低谷’
比喻事物运行过程中低落或低迷的阶段,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低谷’”,仔细品味这段极富
哲理意味的话语,便会明白低谷的含义。可以理解为“逆境”“困难”“坎坷”“挫折”“失败”等,把
“低谷”转化为自己熟悉的近义词作为话题来写作,这是把难题化简单把复杂陌生变为浅显熟悉的很好的
办法,具体而言低谷即可指身体遭遇的病痛折磨,做事不成功的悲伤,被人误解的失意,失去朋友等一切
美好东西的怅然……注意题目中另外一个关键词“走出”,喻指战胜、摆脱、看淡等等良好的心态。写作
时注意体现出自己的优势,用全方位的亮点夺取高分,比如精彩的叙述,细节的描写、人物的刻画,个性
的独特,认知的深刻,跌宕的情节,优美的语言,富有表现力的遣词造句等等。
【立意】(1)走出身体的低谷,乐观面对病痛;
(2)走出心理的低谷,让烦恼一笑而过;
(3)走出生活的低谷,把失败看作人生的常态。
【素材】(1)漫步于繁华的街市,残阳攀上了无延的天际,把世界渲染得不可一世。抬头望,却只觉得内
心一片迷茫。十字路口,四条分岔路,我应该选择哪一条。生活就像一盘美味佳肴,色泽鲜艳,味道鲜美。
可是当酸甜苦辣咸在你嘴中混合搅拌,你的味蕾还会觉得这盘佳肴美味吗?突如其来的的悲伤冲破了我这
时所有的理智,在附近找到了小亭子,不得不泪流满面。行人来来往往,并未注意到不远处的亭中有个渺
小的身影。少有路过的孩童拉着大人的手指向我,也被匆匆拉走。看吧,如今社会的冷漠。
(2)一束车灯照在我脸上,稍纵即逝。我抬起头,泪眼模糊。在一片朦胧之中,我想看清这个世界。代替
残阳血红的是深蓝色,随后又转为无尽的黑。这个世界本应该和天空一个颜色,却因为街灯的点缀而变得
与众不同。百年老树古怪的身影挂上了星星点点的小灯泡,发出了让人心静的白光。有微风拂过,树叶沙
沙作响,那树上的精灵也随风舞动。沿街的草丛中装上了绿色的霓虹灯,乍一看使人心惊。若能继续欣赏,
便会有一股神奇的力量使它们变得神秘。其实他们本身就是纯粹的绿色,只不过因为丛林与他们相呼应转
而变得美好。
(3)我无法描绘他们在夜色中是如何的光明伟大,但这时却让我的心豁然开朗。 形形色色的灯赋予着自
己特有的光芒,照进了我被蒙蔽的心中。那些乌云掩盖的尘垢被一洗而尽。漫步最大的好处不是能见到许
多美好的风景,而是走着走着,在一个际遇下,忽然重新认识了自己 。这一次,我终于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生活从不会因为我们的放弃而简单一丝一毫。我们不能因为一次挫败就忘记了原来想要到达的远方,生活
不一定是一直美好的,但一些事能让我们变得坚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而我们却被一个水杯约束了生命。
身后的灯光依然闪烁着,而我早已因为它们而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