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山西省太原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ID:653377

大小:75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1-04-0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2021 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卷) 语 文 说明: 1.考生务必将自己所在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填写在密封线内的相应位置。 2.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 7 页。答题时间 120 分钟,满分 100 分。 3.答卷时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墨水笔或圆珠笔作答。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注重情感表现自古以来是我国文学的鲜明特色和优良传统。不仅诗词歌赋始终离不开抒情言志,就是 神话传说和戏曲小说也无不以情感为内核,注重表现人性人情以打动人心,追求以美善战胜丑恶的结局, 使人们的美好情感和愿望得以寄托与慰藉。与此相适应,中国文论也建构起了言志说、缘情说、性情说、 主情说等理论观念,既是对这种文学实践的高度概括和深刻阐释,反过来也对文学实践给予有力支撑与引 导。 一个多世纪前,中国文学和文学理论进入现代转型时期。那时的文学理论,受西方现代审美论文学观 念影响,力图将我国传统情感论与现代审美论有机融合起来,创建新的审美情感论文学观念,以适应中国 文学现代转型发展的要求。老舍在《文学概论讲义》中阐发的便是审美情感论的现代文学观念,他认为感 情与美是文艺的一对翅膀,想象是使它们飞翔起来的能力,而使人欣悦则是文学的目的,因此,感情、美 和想象便是文学的三个特质。从上述可知,我国现代文论转型并没有割断传统,而是努力将情感表现与艺 术审美融合起来建构新的文学观念,这对于新文学实践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国现代文论转型还有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以反映论为基础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建构及其发展。反 映论文学观念的重要特点是要求文学真实反映生活,特别强调文学的真实性及其认识作用。但是,真正的 现实主义并不仅限于追求真实性,同时还强调典型性和思想情感的力量。联系文学实践来看,以巴金的创 作为例,他说当初是从探索人生出发走上文学道路的,所思考的问题只有一个:怎样生活得更美好,做一 个更好的人,怎样对读者有帮助,对社会、对人民有贡献。从《家》《寒夜》等作品中,我们不仅能看出作 者的影子与生活的真实性,更能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作者的生命体验和思想情感。在作者笔下,寒意袭人的 生活中并不缺少人性温暖,普通人物的命运遭际中无不充满了同情,令人悲观绝望的现实处境里也仍然让 人看到希望。 然而后来的文学观念嬗变没有把这种文学传统继承下来。情感表现论的文学观念日渐式微,文学反映 论也发生了各种不同情形的变异。一种情形是不要“源于生活”而只强调“高于生活”,似乎艺术创造越 高大上越好,导致文学创作完全凭想象编造生活和粉饰现实,随心所欲地拔高乃至神化人物,把文学变成 某种思想观念的传声筒,蜕变为一种伪现实主义。进入新时期后出现的另一种情形,作为对伪现实主义的 反拨,只强调“源于生活”的真实性,而反对“高于生活”的典型性,使得有些作品只停留于各种阴暗生 活与人性扭曲现象的揭露性描写,从中感受不到人间温暖,也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成为一种简单化的“暴 露文学”,谈不上真正的文学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富有责任感的文论家积极倡导并努力建构审美反 映论,将反映论文学观念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审美反映论的要义就在于,文学不仅是生活的反映,更是审 美的艺术,而文学审美的核心就在于审美情感。在文学作品中,不仅有生活的真实再现和摹写,而且还有 作家想象的创造和情感的表现,这才是文学的根本特性。这样的理论阐发无疑有助于深化对于文学反映生 活的理解,从而将文学创作引向正确的道路。 (摘编自赖大仁《重建当代“情感论”文学观念》)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文学以注重情感变化为传统,以情动人,寄托人们的美好情感与愿望。 B. 中国文论包含言志说、缘情说等理论观念,有力地支撑与引导了文学实践。 C. 将反映论文学观念融入中国现代文论,导致了不应该出现的两种变异现象。 D. 审美情感是文学审美的核心,所以有情感表现的作品就是真正意义的文学。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文学实践以及中国文论发展的角度,论述了情感表现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 B. 文章以巴金的创作为例论证现实主义文学既要追求真实性还要强调典型性和情感表现。 C. 文章通过分析文学反映论两种变异的危害,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审美反映论的要义。 D. 文章二、三两段逐层递进,论述了中国文论在现代转型时期的两种表现及其发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文论概括与阐释了中国文学实践,在转型期借鉴了西方文学观念,曲折前行。 B. 在中国文论发展进程中,接受西方现代审美论比接受反映论更加具有积极的意义。 C. 只凭想象编造生活和只描写阴暗生活与人性扭曲现象都不是文学创作的正确做法。 D. 审美反映论的建构体现了文论家的责任感,是对错误的文学创作主张的拨乱反正。 【答案】1. B 2. D 3. B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正确的一项”,浏览选项意思,回归 原文,比对是否有时空错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不符合逻辑等问题,选出最佳答案。 A 项,“情感变化”错误,依据第一段“注重情感表现自古以来是我国文学的鲜明特色和优良传统”可知, 原文是“情感表现”,故 A 项偷换概念。 C 项,“将反映论文学观念融入中国现代文论,导致了……”错误,依据第四段“文学反映论也发生了各种 不同情形的变异。一种情形是不要’源于生活’而只强调‘高于生活’”“进入新时期后出现的另一种情 形,作为对伪现实主义的反拨,只强调‘源于生活’的真实性,而反对‘高于生活’的典型性……谈不上 真正的文学意义”可知,导致不应该出现的两种变异现象,并非因为“将反映论文学观念融入中国现代文 论”,而是一些创作者的错误理解。 D 项,“有情感表现的作品就是真正意义的文学”错误,依据最后一段“审美反映论的要义就在于,文学不 仅是生活的反映,更是审美的艺术,而文学审美的核心就在于审美情感”可知,真正意义的文学要有情感 表现,但不能说凡是有情感表现的作品就都是真正意义的文学。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关系,论点 和论据间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假设论证、因果论 证、对比论证、事例论证等方法。选项提到的论点、手法等要仔细比对,选出最佳答案。 D 项,“文章二、三两段逐层递进”错误,依据第二段“一个多世纪前,中国文学和文学理论进入现代转型 时期。那时的文学理论,受西方现代审美论文学观念影响……以适应中国文学现代转型发展的要求”,第 三段“我国现代文论转型还有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以反映论为基础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建构及其发展” 可知,文章二、三两段是并列结构。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比对 选项和原文在观点态度上是否有细微差别,是否有强加因果、条件不充分、无中生有、时空错位等问题。 B 项,“接受西方现代审美论比接受反映论更加具有积极的意义”错误,依据第二段“那时的文学理论,受 西方现代审美论文学观念影响,力图将我国传统情感论与现代审美论有机融合起来,创建新的审美情感论 文学观念,以适应中国文学现代转型发展的要求”,第三段“反映论文学观念的重要特点是要求文学真实 反映生活,特别强调文学的真实性及其认识作用”可知,两者都能产生“积极意义”,但文章并没有比较 哪种更加具有积极的意义。 故选 B。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关系,看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 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词语,要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 否与原文意思一致。特别注意比对:指代词、范围词、程度词、时间词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贾母少歇一回,自然领着刘姥姥都见识见识。先到了潇湘馆。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 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刘姥姥让出路来与贾母众人走,自己却走土地。琥珀拉着他说道:“姥 姥,你上来走,仔细苍苔滑了。”刘姥姥道:“不相干的。我们走熟了的,姑娘们只管走罢。可惜你们的 那绣鞋,别沾脏了。”他只顾上头和人说话,不防底下果踩滑了,咕咚一跤跌倒。众人拍手都哈哈的笑起 来。贾母笑骂道:“小蹄子们,还不搀起他来,只站着笑。”说话时,刘姥姥已爬了起来,自己也笑了, 说道:“才说嘴就打了嘴。”贾母问他:“可扭了腰了不曾?叫丫头们捶一捶?”刘姥姥道:“那里说的 我这么娇嫩了!那一天不跌两下子,都要捶起来还了得呢!” 紫鹃早打起湘帘。贾母等进来坐下。林黛玉亲自用小茶盘捧了一盖碗茶来,奉与贾母。王夫人道:“我 们不吃茶,姑娘不用倒了。”林黛玉听说,便命丫头把自己窗下常坐的一张椅子挪到下首,请王夫人坐了。 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刘姥姥道:“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 贾母笑指黛玉道:“这是我这外孙女儿住的屋子。”刘姥姥留神打量了黛玉一番,方笑道:“这那像个小 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 说笑一会,贾母因见窗上纱的颜色旧了,便和王夫人说道:“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就不翠了。 这个院子里头又没有个桃杏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我记得咱们先有四五样颜色 糊窗户的纱呢,明儿给他把这窗户上的换了。”凤姐儿忙道:“昨儿我开库房,看见大板箱里还有好些匹 银红蝉翼纱,颜色又鲜,纱又轻软,我竟没见过这样的。”贾母听了笑道:“呸,人人都说你没有不经过、 不见过,连这个纱还不认得呢!明儿还说嘴。”薛姨妈等都笑说:“凭他怎么经过、见过,如何敢比老太 太呢?老太太何不教导了他,我们也听听。”凤姐儿也笑说 :“好祖宗,教给我罢。”贾母笑向薛姨妈、 众人道:“那个纱比你们的年纪还大呢!怪不得他认作蝉翼纱。原也有些像,不知道的,都认作蝉翼纱。 正经名字叫作‘软烟罗’。那个软烟罗只有四样颜色:一样‘雨过天晴’,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 样就是银红的。若是做了帐子,糊了窗屉,远远的看着,就似烟雾一样。所以叫作‘软烟罗’。”薛姨妈 笑道:“别说凤丫头没见,连我也没听见过。”凤姐儿一面说,早命人取了一匹来了。贾母说:“可不就 是这个!先时原不过是糊窗屉,后来我们拿这个作被作帐子,试试也竟好。明儿就找出几匹来,拿银红的 替他糊窗子。”凤姐答应着,众人都看了,称赞不已。刘姥姥也觑着眼,口里不住的念佛,说道:“我们 想他作衣裳也不能,拿着糊窗子,岂不可惜!”贾母道:“倒是做衣裳不好看。再找一找,只怕还有青的。 若有时都拿出来,送这刘亲家两匹。再做一个帐子我挂,剩的添上里子,做些夹背心子给丫头们穿,白收 着,霉坏了。”凤姐忙答应了,仍令人送去。贾母起身笑道:“这屋里窄,再往别处逛去。”说着,一径 离了潇湘馆,往秋爽斋去。 一行人等来至探春房中。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 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 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 :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案上设着大鼎, 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 磬,旁边挂着小锤。那板儿略熟了些,便要摘那锤子,要击。丫鬟们忙拦住他。他又要佛手吃,探春拣了 一个与他说:“顽罢,吃不得的东西。”东边便设着卧榻拔步床,上悬着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的纱帐。板儿 又跑过来看,说:“这是蝈蝈,这是蚂蚱。”刘姥姥忙打了他一巴掌,骂道:“下作黄子,没干没净的乱 闹。倒叫你进来瞧瞧,就上脸了!”打的板儿哭起来,众人忙劝解方罢。正说话,忽一阵风过,隐隐听得 鼓乐之声。贾母问:“是谁家娶亲呢?这里临街倒近。”王夫人等笑回道:“街上的那里听的见!这是咱 们的那十几个女孩子们演习吹打呢。”贾母便笑道:“既是他们演,何不叫他们进来演习?他们也逛一逛, 咱们可又乐了。”凤姐听说,忙命人出去叫来。又一面吩咐摆下条桌,铺上红毡子。贾母道:“就铺排在 藕香榭的水亭子上,借着水音更好听。回来咱们就在缀锦阁底下吃酒,又宽阔,又听的近。”众人都说那 里好。 (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有删减) 4.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以贾母带刘姥姥逛大观园为线索,从潇湘馆到秋爽斋,从外部环境到内部陈设,体现了大观园的气 派。 B. 刘姥姥让路给贾母众人走,自己却走土地,这既表现她内心的卑微,也能看出她有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品 质。 C. 画线句以刘姥姥的视角写黛玉居室,她将绣房错认为公子书房,符合刘姥姥身份见识,也侧面点出了黛 玉爱好读书的特点。 D. 文章描述探春房中摆设时,连用了六个“大”字,是对“探春素喜阔朗”的具体解释,意在与上文潇湘 馆的狭小形成对比。 5. 文中“板儿挨打”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 请结合选文,分析贾母的形象特点。 【答案】4. D 5. ①板儿挨打是因为他要这要那的乱闹,侧面说明探春居室的装饰风格比较质朴自然, 贴近生活,表现探春豪爽质朴、喜欢民间小玩意儿的性格特点;②刘姥姥打骂板儿,看似是表现自己见过 世面,其实是掩盖自己内心的惶恐,体现刘姥姥世故狡黠的一面。(刘姥姥看出探春的不满而斥孙,侧面表 现她的察言观色和机灵应变。)③在表现形式上,又区别于在黛玉处单纯的惊叹,板儿挨打一节显得有声有 色,生动多姿。 6. ①富而有礼,有慈悲心。不因刘姥姥贫苦而歧视她,反而带她逛大观园,关心她是否扭了腰,称她“刘 亲家”等。②见多识广,趣味高雅。介绍众人闻所未闻的软烟罗,关于潇湘馆窗纱颜色与环境的搭配,“借 着水音”听演奏的音乐趣味等。③慷慨豁达,不做守财奴。对于珍奇的软烟罗做及时的处置,或做家用, 或送人。④慈爱,善于观察。疼爱黛玉,给黛玉换窗纱。 【解析】 【分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意在与上文潇湘馆的狭小形成对比”错误。文中并没有说“潇湘馆的狭小”,此处只是说布置显着宽 绰,是为了表现探春的性格。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小说中情节作用的能力。 本选文中“板儿挨打”这一情节,写得有声有色,与上文中在黛玉处单纯的惊叹形成了对比,让故事的情 节更加生动丰富,避免了情节的呆板,让叙事更加生动多姿;《红楼梦》中的许多情节伏笔都是为了表现人 物形象,板儿挨打是因为他要这要那的乱闹,侧面说明探春居室的装饰风格比较质朴自然,贴近生活,表 现探春豪爽质朴、喜欢民间小玩意儿的性格特点;而从另一方面,则将刘姥姥这个质朴又不失世故狡黠的 形象刻画出来,刘姥姥打骂板儿,看似是表现自己见过世面,其实是掩盖自己内心的惶恐,怕被贾府的众 人笑话。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贾母是本段文字的一个重要人物,从“贾母笑骂道:‘小蹄子们,还不搀起他来,只站着笑。’”这一情 节可以体现出富而有礼,不因刘姥姥贫苦而歧视她,同时贾母还关心她是否扭了腰,可见其是有慈悲心的, 同时她称刘姥姥为“刘亲家”,体现了她对别人的尊重。对于众人都不知道的“软烟罗”,她侃侃而谈, 将它的来龙去脉将得清清楚楚,而对于潇湘馆窗纱颜色与环境的搭配,贾母也说得头头是道,加上“借着 水音”听演奏的细节,所有这些都显示出她见多识广,趣味高雅的特点。而对于珍贵的“软烟罗”窗纱, 她并没有吝啬,而是慷慨的送与刘姥姥两匹,同时还送给丫鬟们做衣裳,这一切都表现了贾母的慷慨豁达。 而一到潇湘馆她就看出这里的窗纱旧了,从中可看出她善于观察,而从她拿出“软烟罗”等情节看,她极 其疼爱黛玉,体现出长辈度晚辈的慈爱。 三、古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 将相,有郤。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 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以下吏 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相 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 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参子窋①为中大夫。惠帝 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乃谓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 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窋既洗沐..归,闲侍,自从其所谏参。 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乃者② 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 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 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 谥懿侯。子窋侯。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顜③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太史公曰: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 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节选自《史记•曹相国世家》) [注]①窋 zhú:动物在穴中将要出来。②乃者:往日,上次。③顜(jiǎng):明确。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B. 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C. 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D. 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秋,春季和秋季,常用来表示整个一年,也泛指岁月。文中指人的年岁。 B. 洗沐,沐浴之意,借指休假。汉制,官吏五日一休,唐宋时延为十日一休。 C. 免冠,脱去帽子,古时表示谢罪,后来也表示敬意。文中是用以表示敬意。 D. 垂拱,垂衣拱手,指不亲理政务。后多以颂扬帝王无为而治,如垂拱而治。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参不计私怨,一心为公。他与萧何起初交好,后生嫌隙,但他没有因此废除萧何的政令,而是继续施 行,成就了“萧规曹随”的佳话。 B. 曹参善于用人,为将有功。担任丞相时,他从各郡国挑选质朴而不善文辞的人,不任用一味求名之人; 他曾和韩信共同作战,功过韩信。 C. 曹参审时度势,富有智慧。曹参即使醉酒也能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在惠帝质问他庸政懒政之时,他从容 应对,解释合理,打消皇帝疑虑。 D. 曹参清静无为,百姓得安。别人有细小过失,曹参总隐瞒遮盖,因此相府安宁;百姓遭受秦王苛政后, 他沿用休养生息之策,天下称颂。 10. 把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 (2)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 (3)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答案】7. A 8. C 9. B 10. (1)随从官员们希望相国把他们召来加以制止,(曹参)反而叫人取酒布置坐席痛饮起来,并且也高 歌呼叫与那些官吏们相应和。 (2)到上朝的时候,惠帝责备曹参说:“为什么要惩罚曹窋呢?上次是我让他劝您的。” (3)你进去上前为他敬酒,敬酒完毕,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子可以翻译为:可是这些人一到,曾参就立即拿美酒给他们喝,过了一会儿,有的人想说些什么,曹参 又让他们喝酒,直到喝醉后离去,始终没能够开口劝谏,如此习以为常。 “以醇酒”是“饮”的后置状语,之间不能断开,排除 B、D 项; “复饮之”承前省略主语“曹参”,意思是“曹参又让他们喝酒”,句意独立,结构完整,前后断开。“开 说”意思是“开口劝谏/开口说话”,为一个词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C 项。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文中是用以表示敬意”错,原文“参免冠谢”的意思是:曹参脱帽谢罪。所以,应表示谢罪。 故选 C。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能力。 B.“功过韩信”无中生有,原文“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意思是他曾和韩 信共同作战,没提“功过韩信”。 故选 B。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 (1)从吏,随从官员;幸,希望;按,制止;乃,竟然;“张”,布置。 (2)朝,动词,上朝;让,责备;胡,为什么;治,惩罚;乃者,往日、上次;谏,规劝。 (3)若,你;前,动词,走上前;请以剑舞,请求舞剑;因,趁机;坐。通“座”,座位;因击沛公于坐, 状语后置。 参考译文: 平阳侯曹参,沛县人。秦朝时曹参做沛县的狱掾,萧何做主吏,他们在县里已是有名望的官吏了。曹 参起初卑贱的时候,跟萧何关系很好;等到各自做了将军、相国,便有了隔阂。到萧何临终时,萧何向孝 惠皇帝刘盈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曹参接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做事情没有任何变更,完全遵循萧何制 定的法度。曹参从各郡和诸侯国中挑选一些质朴而不善文辞的厚道人,立即召来任命为丞相的属官。对官 吏中那些言语文字苛求细微束节,想一味追求声誉的人,就斥退撵走他们。曹参自己整天痛饮美酒。卿大 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们见曾参不理政事,上门来的人都想有话相劝。可是这些人一到,曾参就立即拿美酒 蛤他们喝,过了一会儿,有的人想说些什么,曹参又让他们喝酒,直到喝醉后离去,始终没能够开口劝谏, 如此习以为常。相国住宅的后园靠近官吏的房舍,官吏的房舍里整天饮酒歌唱,大呼小叫。曹参的随从官 员们很厌恶这件事,但对此也无可奈何,于是就请曾参到后园中游玩,一起听到了那些官吏们醉酒高歌、 狂呼乱叫的声音,随从官员们希望相国把他们召来加以制止。曹参反而叫人取酒布设座席痛饮起来,并且 也高歌呼叫,与那些官吏们相应和。曹参见别人有细小的过失,总是隐瞒遮盖,因此相府中平安无事。曹 参的儿子曹窋做中大夫。汉惠帝埋怨曹相国不理政事,觉得相国是否看不起自己,于是对曹窋说:“你回 家后,试看私下随便问问你父亲悦:‘高帝刚刚永别了群臣,皇上又很年轻,您身为相国,整天喝酒,遇 事也不向皇上请示报告,根据什么考虑国家大事呢?’但这些话不要说是我告诉你的。”曾假日休息时回 家,闲暇时陪着父亲,把惠帝的意思变成自己的话规劝曹参。曹参听了大怒,打了曹二百板子,说:“快 点儿进宫侍奉皇上去,国家大事不是你应该谈论的。”到上朝的时候,惠帝责备曹参说:“对曹窋为什么 要惩罚呢?上次是我让他规劝您的。”曹参脱帽谢罪说:“请陛下自己仔细考虑一下,在圣明英武上您和 高帝谁强?”惠帝说:“我怎么敢跟先帝相比呢!”曹参说:“陛下看我和萧何谁更贤能?”惠帝说:“您 好像不如萧何。”曹参说:“陛下说的这番话很对。况且高帝与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经明确,如今陛 下垂衣拱手,我等谨守各自的职责,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随意更改,不就行了吗?”惠帝说:“好。您休 息去吧!”曹参做汉朝相国,前后有三年时间。他死了以后,被谥为懿侯。曹参之子曹窋接替了他父亲的 候位。百姓们歌颂曹参的事迹说;“萧何制定法令,明确划一;曹参接替萧何为相,遵守萧何制定的法度 而不改变。曹参施行他那清净无为的政策,百姓因而安宁不乱。”太史公说:曹相国曹参的战功之所以如 此之多,是因为他跟淮阴侯韩信一起共事的缘故。等到韩信被消灭,列侯成就的战功,惟独曹参据有其名。 曹参作为汉朝相国,极力主张清净无为,这完全合于道家的学说。百姓遭受秦朝的酷政统治以后,曹参给 予他们休养生息的时机,所以天下的人都称颂他的美德。 (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 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 (2)杜甫《登岳阳楼》中逼真描画出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景象,可以和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相媲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窦巩《南游感兴》“伤心欲问前朝 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眷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之意。 【答案】 (1). 浴乎沂 (2). 风乎舞雩 (3). 吴楚东南坼 (4). 乾坤日夜浮 (5). 六朝旧事随 流水 (6). 但寒烟衰草凝绿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沂、舞雩、坼、乾坤、衰、凝。 四、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的自然是士大夫返归田园的真情流露。田园风光是一幅图画:八九间草屋、十余亩宅院、榆青 柳绿、桃红李白、远树依稀、炊烟 ,狗吠深巷,鸡鸣桑间。诗人的心中也悠闲自得,有一种解放了的 闲适之感。虽然陶渊明也有人生失意、仕途波折,但他比起那些宦海里浮沉的 的诗人们来说,这点挫 折也算不了什么。陶渊明的归隐主要源于对田园对自然的挚爱,源于生命深处的本性,这比起在遭受巨大 的政治打击之后偶一登临抒发虚无缥缈的理念的陆机、谢灵运等人实在亲切自然得多。自然在陆机在谢灵 运是一时寄情的避风港,( )。对于陶渊明来说,回归田园并没有什么外力的 ,而是源于本性的恢 复、心灵的恢复,源于对自然的渴望,世俗的世界则是尘网,是樊笼。这样他的田园就是冲破牢笼的解放 与逍遥,这样他的放逐不是来自外在而是自我的放逐,这样的放逐就是诗意的 ,是向着大自然诗意的 回归。 1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渺渺 波诡云谲 催促 漫游 B. 渺渺 大起大落 敦促 周游 C. 袅袅 波诡云谲 敦促 周游 D. 袅袅 大起大落 催促 漫游 1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比起在遭受巨大的政治打击之后偶一登临抒发虚无缥缈的感慨的陆机、谢灵运等人实在亲切自然得多 B. 这比起陆机、谢灵运等人在遭受巨大的政治打击之后偶一登临抒发的虚无缥缈的感慨实在亲切自然得多 C. 这比起陆机、谢灵运等人在遭受巨大的政治打击之后偶一登临抒发的虚无缥缈的理念实在亲切自然得多 D. 这比起在遭受巨大的政治打击之后抒发虚无缥缈的感慨、偶一登临的陆机、谢灵运等人实在亲切自然得 多 14.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则视田园为生命的安歇处和家园 B. 陶渊明则视田园为家园和生命的安歇处 C. 而对于陶渊明来说则是生命的安歇处,是家园 D. 而对于陶渊明来说则是家园,是生命的安歇处 【答案】12. D 13. B 14. D 【解析】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语和词语的辨析能力。应对此类试题一定要结合语境,从近义成语的语意侧重点、语体色 彩、感情色彩、语法功能等角度加以辨析。作答时,可先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词语来逐个排除选项,最终 得出正确答。 第一组:渺渺,形容悠远;久远;袅袅,1.形容烟气缭绕上升;2.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轻轻摆动。第一空 用来形容炊烟缭绕上升的样子,应选 “袅袅”,排除 AB。 第二组:波诡云谲,形容事物像云彩和波浪那样变化莫测;大起大落,形容起伏变化极快极大。第二空形 容宦海里浮沉的诗人们,形容起伏变化较大,应选 “大起大落”,排除 C。 第三组:催促,对人进行督促,使行动加快;敦促,恳切地催促。第三空回归田园并没有外力方面的原因, 没有侧重人恳切催促,排除 “敦促”,应选“催促”。 第四组:漫游,随意游玩,漫无目的地游走;周游,到各地游历。第四空侧重于向着大自然诗意的回归, 随意游玩的意思,应选“漫游”。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对此试题要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从结构和内容的 角度对句子进行分析;做题时还要比较四个选项的不同,从不同点入手结合病句知识分析作答即可。 原句的谓语是“亲切自然”,缺少主语,主语应该是“感慨”;A 项和例句一样,缺主语;C 项中的抒发和 理念不搭配;D 项也是缺“亲切自然”的主语; 故选 B。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衔接连贯的能力。所安排的衔接句一定要结合整个语段的语境,分析每个句子的不同,结合 不同点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和谐的角度选 取答案。 文段中括号前边句子的主语是“自然”,需要填的这个句子的主语也应该是 “自然”,而 AB 句子的主语 都是陶渊明,暗换了主语,所以排除 AB;“家园”和 “生命的安歇处”这两个词语和短语从意思上讲,应 该是由表及里的顺序,所以 C 语序不当。 故选 D。 【点睛】此类试题是将连贯,辨析并修改病句,词语辨析合并考查。这就更加要求考生具有对文段整体把 握的能力,拥有正确使用词语恰切表意的能力。所以读懂文段主要意思,结合语境是作答的前提。较传统 的考查题型,辨析并修改语病的难度其实是有所降低的,考生可以比较选项与原文之间,选项与选项之间 的不同点来确定正确答案。 五、作文(40 分) 1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曾自述心志:“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又 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与颜回乐在何 处,所乐何事,周敦颐也曾要求程颐、程颢好好参悟。 作为儒家思想重要内容的“孔颜之乐”,千百年来,一直启迪与引导着无数人积极探索人生真谛,努 力实现人生价值。它对生活在新时代、担当新使命的青年人,仍然有着重要意义。 语文老师计划在课堂上举行“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主题交流会。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 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爱心仁行,所处皆乐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这次交流会我发言的题目是“爱心仁行,所处皆乐”。 我对“颜回之乐”的美好境界十分好奇和向往,愿与大家一起探寻颜回快乐的奥秘。我辈新时代青年, 处繁华盛世,无物乏之虞,足不出户观天下,无闭塞之苦,为什么亚健康者日益增多、自杀率居高不下? 首先我们应该打准寻找人生快乐的方向,历代追寻者不绝如缕。周敦颐要求程颐、程颢“寻颜回乐处”, 是启发弟子悟儒家之道。寻者,搜求也。向何处搜求幸福快乐?既是时代痛点,也是社会大课题。 若有人知乐居处,愿远赴异乡伊处,远观近随,与伊同住。孔子颜回师徒,日日温良恭谨,贫不失礼, 穷不失志,群居能全节,独坐能守心,始终保持愉悦之乐。难道孔子颜回所处陋室,或有奇物佳景妙事值 得大乐?这是方向大谬。 仁者之乐,与民同,与国俱,本质上是家国天下情怀的外现,是儒家任重道远、君子自强不息理想在 心中的绽放。《方山子传》中陈慥在光州黄州找到了隐者之乐,苏东坡在赤壁找到了达观者之乐,陶渊明在 田园找到逸者之乐,曹操找到了入世奋斗者“天下归心”之乐。他们的乐,与孔子颜回之乐是有区别的。 陈慥独乐,苏东坡与友乐,陶渊明与田园乐,皆不及仁者之乐。家国面前、大义面前,生命亦可弃;礼乐 面前,必正襟危坐神色肃然。个人纵有得失,岂足戚戚称道?岂足沾沾自喜? 广莫过于拥仁心,乐莫过于善慎独。只要胸中有理想的火焰在燃烧,便无惧环境的寒冷;只要有远行 的目的地,便绝不轻言放弃。纵使失败,亦有丹心照汗青。有此心,乐必随身。有此志,失落必远离。63 岁的张桂梅在云南边远山区华坪的孩子们那里践行了“流向沙漠,去造就一片生命的绿洲”的奉献者之乐, 年届九旬的袁隆平用一生在田野中践行“稻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的耕者之乐。此心此志, 名曰“仁爱”;胸怀此心此志,才是真仁爱。新时代的青年,不仅应该仰慕孔子颜回之乐,更应该延续传 承前贤的精神和心志。 怀仁爱者,必修仁术;具仁术者,还要敢于用生命去担当。仁者志在家国天下,任重而道远,寻乐的 青年,必须准备好一生的行装,磨练远行的意志。 “回也不改其乐”,说明颜回不是某一天吃了农家乐的绿色食品、或者饮了天然矿泉凉水,颜回之乐, 是一生如此,如四季常青的松柏,经岁寒而不凋。颜回之乐,不在身外,是由心而发,不是漫山遍野“寻” 来的,是用“仁心大爱”“仁术良能”铸炼的。孔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至,乐必随之,天空 大地了无痕迹。作为今天的新青年,仁心仁术、幸福快乐都得靠自我去点滴铸炼生成。 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此道、此理,即是仁心、忠义、恕道,只有一生不断反省、校正自己, 才能“一以贯之”,仁爱一生,乐伴一生。怀仁心之爱、持仁者之志、修仁术之能,无论行天下、居一隅, 无论在陋巷、立华屋,只要志不移,便可乐不移。 以上是我对颜回之乐的个人见解和思考。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两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为话题的背景叙述。材料先给出《论语》中两句经典名言:“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 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 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这两句都体现了儒家“孔颜乐处”的思想。紧接着,材料还记述北宋 理学家周敦颐曾要求程颐、程颢好好参悟“孔颜之乐”。这一句看似无用,实则揭示了“孔颜乐处”思想 的文化传承性及普世价值。 第二部分,是任务背景和任务要求。语文老师计划在课堂上举行“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主题交流会。 考生要根据给定主题写一篇发言稿,谈谈感受和思考。追求幸福与快乐,远离痛苦与烦恼,是每一个生命 本能性的行为模式。可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以至于被突然问及“你幸福吗”时,我们会一时语塞, 不知如何作答。 所以这篇作文要想写好,关键就要知道儒家的“幸福观”追求的是什么?考生可以围绕“修身立己”“坚 守初心”等角度立意,把儒家幸福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谈谈青少年应如何实现幸福美好人 生。 【立意】1. 修身养德 幸福圆满; 2. 爝火不息,在“孔颜之道”中寻觅幸福真谛; 3. 人生之乐贵本真。 【素材】1.孔颜之乐,乐在淡泊忘利,好学忘忧,修身养德,追求自由。调皮可爱的孔子即使“饭疏食饮 水”,却还能枕着手臂,乐在其中地治学传道,视富贵如浮云,追求淡泊名利的君子人格;颜回“一箪食, 一瓢饮,在陋巷”,却能不改其乐,保持安贫乐道的心灵状态;周敦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程顾 “吟风弄月而归,有‘吾与点也’之意”,悟透了“富贵乃小,心灵的安身立命乃大”的人生道理。 2.《大学》有言:“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意思就是保持意念诚实,做真实的 自己,就可以使身心舒坦,达到“幸福”的状态。可现实生活中,不少年轻人在朋友圈喜欢“制造人设”, 戴着面具生活。更有甚者试图通过把自己包装成“名媛”的方式,接触到精英圈子,实现阶层跃升。但这 种仅仅在物质表面作文章的方式,不仅释放了“焦虑”,而且离真实的自我越来越远。同学们,孔颜之所 以能“乐处”,是因为做到“心诚”。我们今天在这里探讨“孔颜之乐”,固然不是跟物质条件对立,而 是要做最真实的自己,无论独处,还是与朋友交往。 3.那么,如何才能乐而忘忧,走向幸福?这值得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深思。我觉得,从孔颜二圣,从程颐、 程颢两位大师身上,去探寻“孔颜之乐”,会更容易明白幸福是什么。首先是青年不失向学之心。孔子“学 而不厌,诲人不倦”;颜回“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周敦颐好学善思,创《太极图》;程颐一生钻研《周 易》,阐释易学要旨。可见,不乐学,不解惑,不安身,不幸福。新时代的青年,不孜孜以求,乐学善思, 无以安身立命,自然不能得到幸福。其次,注重精神提升,追求精神幸福。箪食瓢饮,只为一缕花香。放 下物欲,只为一朵水仙。青年人少重视名利,多追求初心,才能精神自由,创造更多可能。广东小伙黄枫 杰潜心学技术,24 岁便成为国家级技能大师,用工匠精神走出一条幸福人生路。青年人坚守初心,追求精 神自由,才能获得幸福人生。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