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08 化学实验基础-2021年高考化学三轮题型抢分讲义
加入VIP免费下载

讲义08 化学实验基础-2021年高考化学三轮题型抢分讲义

ID:653572

大小:1.36 MB

页数:27页

时间:2021-04-0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讲义 08 化学实验基础(选择8) 【高考定位】化学实验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题型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选择题主要考查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正误判断,仪器的使用、实验装置图的正误判断,物质分离提纯的方法, 实验原理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结合,离子的检验及对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的解释与评价。 【知识讲解】 1.化学实验操作中的“第一步”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制取气体、验证气体的性质等与气体有关的实验操作。 (2)检查是否漏水——滴定管、容量瓶、分液漏斗等的使用。 (3)调“0”点——天平等的使用。 (4)验纯——点燃可燃性气体。 (5)分别取少量溶液——未知溶液的鉴别。 (6)润湿——用红色石蕊试纸、蓝色石蕊试纸、碘化钾淀粉试纸检验或验证某些气体时。 2.化学实验操作要点 (1)酸式滴定管不能装碱性溶液,碱式滴定管不能装酸性及氧化性溶液。 (2)容量瓶不能长期存放溶液,更不能作为反应容器,也不可加热,瓶塞不可互换。 (3)烧瓶、烧杯、锥形瓶不可直接加热。 (4)用 pH 试纸测量溶液的 pH 值时不能先润湿,不能用试纸直接蘸取待测液。试纸检验气体 前需先湿润,试纸不能直接用手拿,要用镊子夹取。 (5)药品不能入口和用手直接接触,实验剩余药品不能放回原处(K、Na 等除外),不能随意丢 弃,要放入指定容器中。 (6)中和滴定实验中锥形瓶不能用待测液润洗。 (7)温度计不能代替玻璃棒用于搅拌,测液体温度时不能与容器内壁接触。 (8)量筒不能用来配制溶液或用作反应容器,更不能用来加热或量取热的溶液。 3.化学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与结论 (1)向溶液中先滴入几滴氯水,再滴入几滴 KSCN 溶液 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 Fe2+(×) (2)用铂丝蘸取某溶液在酒精灯上灼烧 火焰呈黄色,说明该溶液中一定不含 K+(×) (3)向溶液中先加入稀盐酸,再滴加 BaCl2 溶液 加入盐酸无现象,再滴入 BaCl2 溶液,产生白 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 SO2- 4 (√) (4)过量的 Fe 粉与氯气充分反应后,向反应后 的混合物中加水,取上层清液滴入 KSCN 溶 溶液不变红色,说明氯气将 Fe 氧化为 Fe2+(×) 液 (5)在浓硫化钠溶液中,加入 AgCl 有黑色沉淀生成,说明 Ksp(Ag2S)< Ksp(AgCl)(√) (6)将某气体通入品红中 品红褪色,说明该气体一定是 SO2(×) (7)将 SO2 通入到滴有酚酞的 NaOH 溶液 溶液红色褪去,说明 SO2 有漂白性(×) (8)将 SO2 通入到 Ba(NO3)2 溶液中 生成白色沉淀,说明此沉淀是 BaSO3(×) (9)向溶液中滴加稀 NaOH 溶液,将湿润的红 色石蕊试纸置于管口 试纸不变蓝,说明溶液中没有 NH+ 4 (×) (10)取适量 Na2SO3 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 加入 Ba(NO3)2 溶液,再加入稀硝酸 先有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后沉淀不溶解, 说明 Na2SO3 固体已变质(×) 4.化学实验装置图与评价 装置 装置的易错点或注意事项 容量瓶中是否有固体,不能在容量瓶中溶解溶质;玻璃棒 要靠在刻度线以下,而不是刻度线以上 是否用玻璃棒引流;漏斗末端是否紧靠烧杯内壁;玻璃棒 是否紧靠三层滤纸 分液漏斗末端是否紧靠烧杯内壁;分离的混合物是否符合 萃取原理;分液漏斗的上层液体是否从上口倒出,下层液 体是否从下口流出 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是否位于支管口;水流方向是否为自 下而上;是否使用碎瓷片;是否使用石棉网 右端导管是深入液面以下还是接近液面;用的是饱和 Na2CO3 溶液还是 NaOH 溶液;配制浓 H2SO4、乙醇、乙酸 的混合液时,滴加顺序是否正确 气体流向是否为长进短出;注意洗气后,气体中可能仍然 含有水蒸气;洗气时所选液体是否正确,如洗去 CO2 中的 SO2 应用饱和 NaHCO3 溶液而不是 Na2CO3 溶液 制备 H2、O2、SO2、CO2、NO、NO2、浓氨水与碱石灰反 应制备 NH3、KMnO4 与浓盐酸反应制备 Cl2 可选择 A 装置; MnO2 与浓盐酸反应制备 Cl2 可以选择 B 装置 反应的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制备 NH3 时棉花的作用是防 止氨气对流;用 KClO3 固体与 MnO2 加热制备 O2 也可以 选择此装置 通常用于比较酸性强弱,如酸性:亚硫酸>乙酸>碳酸>苯 酚;若①中为挥发性酸,通入③之前要把挥发出的①中的 气体除去,如验证酸性:乙酸>碳酸>苯酚,要在②和③ 之间加一个盛水的洗气瓶除去挥发出的乙酸蒸气 5.装置连接的先与后 (1)装配仪器时:先下后上,先左后右。 (2)加入试剂时:先固后液。 (3)实验开始时:先查仪器的气密性,再加药品,后点酒精灯。 (4)防倒吸时:往往最后停止加热或最后停止通气。 (5)防氧化时:往往最后停止通气。 (6)仪器拆卸的一般过程:从右到左,自上而下,先拆主体,后拆部件。 (7)净化气体时:一般先除去有毒、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后除去无毒、无气味的气体,最 后除去水蒸气。 6.教材实验 (1)过滤 1.适用范围:易溶物与难溶物的分离。 2.主要仪器:漏斗、烧杯、玻璃棒。 3.注意点 (1)一贴、二低、三靠; (2)沉淀要洗涤; (3)定量实验无“损” (2)蒸发 1.适用范围:易溶固体与液体的分离。 2.主要仪器: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 3.注意点 (1)不断搅拌; (2)最后用余热蒸干; (3)液体不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 3 (3)萃取、分液 1.适用范围 (1)萃取:提取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不同的溶质。 (2)分液:分离互不相溶且密度相差较大的液体。 2.主要仪器:分液漏斗。 3.注意点:(1)查漏;(2)选择萃取剂;(3)漏斗内外大气相通;(4)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4)蒸馏 1.适用范围:分离沸点不同的液态混合物。 2.主要仪器:蒸馏烧瓶、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酒精灯。 3.注意点:(1)冷凝水从下口进入;(2)加碎瓷片 (5)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容量瓶 2.配制步骤 (1)用固体配制溶液 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装瓶。 (2)用液体配制溶液 计算→量取→稀释→转移→洗涤→定容→摇匀→装瓶。 3.误差分析依据 c(B)= n(B) V(aq) (6)Fe3+与 Fe2+的鉴别 方法 1 直接观察颜色 Fe2+溶液呈浅绿色,Fe3+溶液呈棕黄色 方法 2 利用显色反应(形成配离子) 方法 3 利用氢氧化物沉淀的颜色 方法 4 利用 Fe3+的氧化性 方法 5 利用 Fe2+的还原性 (7)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8)中和滴定 中和滴定的三个关键步骤 1.滴定前的准备 (1)滴定管:查漏→洗涤→润洗→装液→(赶气 泡)→调液面→记录读数。 (2)锥形瓶:洗涤→装液→记录读数→加指示 剂。 2.滴定过程 (1)左手控制酸式滴定管活塞或碱式滴定管中 的玻璃球。 (2)右手摇动锥形瓶。 (3)眼睛注视锥形瓶内溶液颜色变化。 3.终点判断 (1)溶液颜色发生变化且在半分钟内不恢复原 来的颜色,视为滴定终点,并记录消耗标准 液的体积。 (2)多次测定求各体积的平均值 误差分析的依据 c(待)=c(标)·V(标) V(待) (9)乙酸乙酯的制备 1.反应原理:CH3COOH+CH3CH2OH 浓硫酸 △ CH3COOCH2CH3+H2O 2.装置 (1)大试管(试管口向上倾斜); (2)长导管(冷凝回流、导气)。 3.浓硫酸的作用:催化剂、吸水剂。 4.饱和 Na2CO3 溶液的作用: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消耗乙酸,溶解乙醇 【过关搏杀】 1.为鉴别 K2CO3 和 NaHCO3 两种白色固体,有 4 位同学分别设计了下列四种不同的方法, 其中不可行...的是( ) A.分别取样配成溶液,逐滴滴加盐酸,看气泡产生情况 B.分别取样在试管中加热,将可能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有无白色浑浊 C.分别取样配成溶液,滴加 Ba(OH)2 溶液,观察有无白色沉淀 D.分别配成溶液,用铂丝蘸取溶液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观察火焰的颜色 2.由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能推出相应结论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2SO 缓慢通入滴有酚酞的 NaOH 溶液中 溶液红色褪去 2SO 具有漂白性 B 向 2FeBr 溶液中加入少量氯水,再加 4CCl 萃取 4CCl 层无色 2Fe  的还原性强于 Br C 将稀盐酸滴入硅酸钠溶液中,充分振荡 有白色沉淀产生 非金属性: Cl Si D 向某酸雨样品中加入  2Ba OH 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酸雨样品中一定含 2 4SO  3.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 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室温下,用 pH 试纸测得:0.1mol·L-1 Na2SO3 溶液的 pH 约为 10;0.1mol·L-1 NaHSO3 溶液的 pH 约为 5。 - 3HSO 结合 H+的能力比 2- 3SO 的强 B 将 FeCl2 样品溶于试管中,加入氯水,继续滴加 KSCN 溶液,溶液变红 FeCl2 样品已经被氧化变质 C 向 2 支盛有 2 mL 相同浓度银氨溶液的试管中分别加入 2 滴相同浓度的 NaCl 和 NaI 溶液,一只试管中产生黄 色沉淀,另一支中无明显现象 Ksp(AgCl) > Ksp(AgI) D 向 CuSO4 溶液中加入铁粉,有红色固体析出 Fe2+的氧化性强于 Cu2+的氧 化性 4.用下列仪器或装置(图中夹持装置略)进行相应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B C D 配制一定物质 的量浓度的氯 化钠溶液 检验浓硫酸与铜反应产生的二 氧化硫 制备无水 2MgCl 铁上镀铜 5.已知:MnO2+2NaBr+2H2SO4 Δ MnSO4+Na2SO4+Br2↑+2H2O,实验室利用如下图所示的装 置制备溴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装置接口按气流方向连接顺序为:d→b→a→e→f→c B.装置甲中进行水浴加热的目的是防止溴蒸气冷凝 C.装置乙中有淡黄色沉淀产生,可证明苯与溴发生了取代反应 D.可用乙醇作洗涤剂除去溴苯中溶解的少量 Br2 6.室温下,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所得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 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用 pH 计测量相同浓度 NaClO 溶液和 CH3COONa 溶液的 pH 值 NaClO 溶液的pH 值大于 CH3COONa 溶液 Ka(HClO)< Ka(CH3COOH) B 向浓度均为 0.1 mol·L-1 的 I-和 Cl-混合 溶液中滴加 0.1 mol·L-1 AgNO3 溶液 先出现黄色沉淀 I-的还原性大于 Cl- C 向待测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 BaCl2 溶 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待测液中含有 SO 2 4  D 向待测液中加入 KSCN 溶液 有红色沉淀生成 待测液中含有 Fe3+ 7.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错误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向 NaCl 粉末中加入适量酒精,充分振荡形成无色透明液体。 用激光笔照射,出现一条光亮通路 形成的分散系是胶体 B 向溶液 X 中先滴加稀硝酸,再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 生成 X 中一定含有 2- 4SO 、 2- 3SO 其中的 一种 C T°C 时,向等体积的饱和 AgCl、AgI 溶液中分别滴加足量 AgNO3 溶液,所得沉淀 n(AgCl)>n(AgI) T°C 时, Ksp(AgCl)>Ksp(AgI) D 向 20%麦芽糖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加热,再加入氢氧化 钠调节至碱性,再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出现银镜 不能说明麦芽糖水解产物具有还 原性 8.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 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向苯与液溴的混合液中加入铁粉产生气体,将气体直接通入 AgNO3 溶液中,有浅黄色沉淀 液溴与苯发生取代反 应 B 检验 FeCl3 溶液中是否混有 Fe2+时,将溶液滴入酸性 KMnO4 溶液中,溶液紫红色褪去 证明溶液中含有 Fe2+ C 向两支盛有 KI3 的溶液(含 I 3  )的试管中,分别滴加淀粉溶液和 AgNO3 溶液,前者溶液变蓝,后者有黄色沉淀 I 3  溶液存在平衡: I 3  ⇌ I2+I- D 向 10mL 0.1mol/L NaOH 溶液中加入 1mL 0.1mol/LMgCl2 溶液, 再向混合液中滴加 0.1mol/L CuCl2 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 Ksp[Cu(OH)2]< Ksp[Mg(OH)2] 9.下列各组实验中,对应的现象和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等物质的量浓度的 3 3AlCl FeCl、 混 合溶液中滴加 NaOH 溶液 开始时得到红褐色 沉淀 相同温度下 spK : 3 3Al(OH) Fe(OH) B 向 2FeI 溶液中滴加少量氯水 溶液变黄色 还原性: - 2+I X 10.在下表中,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选 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取少量某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氯水,振荡;再滴入几滴淀 粉溶液,溶液变蓝色 原溶液含有 I- B 向盛有 Mg(OH)2 悬浊液的试管中滴入适量 CuSO4 溶液,振 荡,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Ksp[Mg(OH)2]> Ksp[Cu(OH)2] C 取1 mL 20%的蔗糖溶液,加入3~5滴稀硫酸。水浴加热5 min, 冷却。再向其中加入新制银氨溶液,振荡,水浴加热,无银 镜产生 蔗糖没有水解 D 用酒精灯加热铝箔,铝箱熔化但不滴落 Al 的熔点高于 Al2O3 11.下列实验现象与实验操作不匹配的是( ) 选 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A 向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并将产生的气体通 过足量溴水 蔗糖变黑,膨胀,溴水褪色,有气泡冒 出 B 将少量硼酸滴入 2 3Na CO 溶液中 有气泡产生 C 向盛有 3FeCl 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浓的维生 素 C 溶液 溶液由黄色变为浅绿色 D Mg 和盐酸反应,将温度计水银球插入反应 液中 镁条逐渐溶解,产生气泡,温度计水银 柱迅速上升 12.NiS 因为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在精密测量仪器中可掺杂 NiS 以抵消仪器的热胀冷缩。 NiS 在有水存在时能被氧气氧化成 Ni(OH)S。将 H2S 通入稀硫酸酸化的 NiSO4 溶液中,过滤, 制得 NiS 沉淀,装置如图所示: 下列对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装置 A 在滴加浓盐酸前通入 N2 的目的是排除装置中的空气 B.装置 B 中盛放饱和食盐水以除去氯化氢 C.装置 D 中的洗涤液应用煮沸过的蒸馏水 D.装置 D 连接抽气泵可将装置 C 中的浑浊液吸入装置 D 中进行过滤 13.下列实验装置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用图 1 所示装置制取少量 2Cl B.用图 2 所示装置证明酸性: 2 3 2 3HCl H CO H SiO  C.图 3 所示装置中水不能持续流下,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D.用图 4 所示装置测定镁铝合金中铝的质量分数 14.高铁酸钾(K2FeO4)是一种新型、高效、多功能水处理剂。K2FeO4 为紫色固体,微溶于 KOH 溶液,在酸性环境中不稳定,受热易分解,可通过反应  2 2 4 233Cl +2Fe OH +10KOH=2K FeO +6KCl+8H O制备,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A.装置 a 的圆底烧瓶中盛放的试剂是 MnO2 B.装置 b 的广口瓶中盛放的试剂是浓硫酸,目的是干燥氯气 C.将装置 c 中得到的溶液蒸发至干,可得到纯净的紫色固体产品 D.装置 d 的作用是吸收尾气氯气,防止污染空气 15.氧化汞与氯气反应可制备次氯酸的酸酐 Cl2O,Cl2O 是一种易溶于水的气体,有强氧化 性,与有机物、还原剂接触或加热时会发生燃烧并爆炸。制取 Cl2O 的装置如图所示。 已知:Cl2O 的熔点为-116℃,沸点为 3.8℃;Cl2 的沸点为-34.6℃;NH3 的熔点为-77.8℃, 沸点为-33.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氧化汞与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gO+2Cl2=HgCl2+Cl2O B.干燥空气的作用是稀释生成的 Cl2O C.装置②中逸出的气体主要为 Cl2O D.装置①和装置②不能用橡胶管连接 16.制造芯片用到高纯硅,用 SiHCl3(沸点:31.85℃,SiHCl3 遇水会剧烈反应,除生成 H2SiO3、 HCl 外,还生成一种气体 a)与过量 H2 在 1100~1200℃反应制备高纯硅的装置如图所示(夹持 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略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时,先打开装有稀硫酸仪器的活塞,收集尾气验纯,再预热装置Ⅳ石英管 B.装置Ⅱ、Ⅲ中依次盛装的是浓 H2SO4、温度高于 32℃的温水 C.Ⅰ装置可用于二氧化锰固体与浓盐酸反应制备氯气 D.a 气体为 H2 17.乙酸戊酯又称香蕉水,可用作溶剂和制造香精。实验室制备乙酸戊酯的流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药品混合”时应将乙酸和 1—戊醇的混合液加入浓 H2SO4 中 B.“加热、回流”和“滤液蒸馏纯化”均可选用球形冷凝管 C.“多次洗涤”时振荡分液漏斗过程中应适时打开活塞放气 D.“干燥”时可选用碱石灰作干燥剂 18.文献指出,苯与液溴在加入铁粉发生反应的反应历程如下:2Fe+3Br2=2FeBr3,FeBr3 +Br2  FeBr4 -+Br+, 。关于 该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起催化作用的是 FeBr3 B.有水存在时,液溴与苯依然可以发生反应得到溴苯 C.苯与溴发生有机反应的类型为取代反应 D.产物溴苯中会含有一定量的溴,可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再通过分液的方法除去溴苯中的 溴 19.高温下 4CaSO 和焦炭可发生反应: 4CaSO C CaS CaO    高温 气体产物 。 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探究气体产物的成分。已知 B、C、D、E、F 装置 中的试剂均为足量。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通入氮气可排尽空气,防止氧气的干扰,a 管的作用是平衡气压 B.若实验后酸性 4KMnO 溶液的颜色变浅、 pH 增大,则气体产物中含有 2SO C.若实验后 2Ba(OH) 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则气体产物中含有 2CO D.若实验后 E 装置中黑色固体变红、F 装置中溶液变浑浊,则气体产物中含有 CO 20.某同学研究 FeSO4 溶液和 AgNO3 溶液的反应,设计如下对比实验。 实 验 现 象 连通电路后,电流表指针向右偏转,分别 取反应前和反应一段时间后甲烧杯中的溶 液,滴加 KSCN 溶液,前者几乎无色,后 者显红色 连通电路后,电流表指针向左发生微小的 偏转,丙、丁烧杯中均无明显现象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仅由Ⅰ中的现象不能推知 Ag+的氧化性强于 Fe3+ B.Ⅱ中电流表指针向左偏转的原因可能是银发生了电化学腐蚀 C.Ⅱ中若将银电极换成石墨电极,电流表指针可能不再向左偏转 D.对比Ⅰ、Ⅱ可知,Ⅰ中 - 3NO 氧化了 Fe2+ 21.某同学按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探究铜与浓硫酸的反应,记录实验现象如表。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试管 ① ② ③ ④ 实验现象 溶液仍为无色,有 白雾、白色固体产 生 有大量白色沉淀产 生 有少量白色沉淀产 生 品红溶液褪色 A.②中白色沉淀是 BaSO3 B.①中可能有部分浓硫酸挥发了 C.为了确定①中白色固体是否为硫酸铜,可向冷却后的试管中注入水,振荡 D.实验时若先往装置内通入足量 N2,再加热试管①,实验现象不变 22.实验小组研究金属电化学腐蚀,实验如下: 序 号 实验 5 min 25 min 实 验 I 铁钉表面及周边未见明显变 化 铁钉周边零星、随机出现极少量 红色和蓝色区域,有少量红棕色 铁锈生成 实 验 II 铁钉周边出现红色区域,未 见蓝色出现,锌片周边未见 明显变化 铁钉周边红色加深,区域变大, 未见蓝色出现,锌片周边未见明 显变化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 II 中 Zn 保护了 Fe,使铁的腐蚀速率比实验 I 慢 B.实验 II 中正极的电极反应式:O2 + 2H2O + 4e- =4OH- C.实验 I 的现象说明 K3[Fe(CN)6]溶液与 Fe 反应生成了 Fe2+ D.若将 Zn 片换成 Cu 片,推测 Cu 片周边会出现红色,铁钉周边会出现蓝色 23.某小组同学探究 SO2 与 Fe3+盐溶液的反应,进行了如下实验:已知:Fe3++ HSO3-  Fe(HSO3)2+(红棕色) 实验 ① ② ③ 操作 现象 溶液中立即产生大量红棕色 物质,无丁达尔现象;5 h 后, 溶液变为浅黄色,加入铁氰化 钾溶液,产生蓝色沉淀 溶液中立即产生大量红棕色 物质,无丁达尔现象;5 h 后, 溶液几乎无色,加入铁氰化钾 溶液,产生大量蓝色沉淀 溶液中立即产生大量红棕色 物质,无丁达尔现象;5 h 后, 溶液变为黄色(比①深),加 入铁氰化钾溶液,产生蓝色沉 淀 结合上述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产生红棕色物质的反应速率快于 SO2 与 Fe3+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 B.①与②对照,说明阴离子种类对 SO2 与 Fe3+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有影响 C.Fe(NO3)3 溶液中加入 1 滴浓硝酸后变为无色,说明浓硝酸具有漂白性 D.5h 后③比①黄色更深不能证明是 NO3 -浓度的增大减慢了 SO2 与 Fe3+反应的速率 24.某化学小组用如图装置检验乙酸钴[(CH3COO)2Co]在氮气气氛中的分解产物,经查阅资 料知: (Ⅰ)氮气不参与反应,乙酸钴分解产物有 CO、CO2、C2H6 及某种固态氧化物 X; (Ⅱ)PdCl2 溶液易被 CO 还原为 Pd;CuO 可与烃类反应生成水与 CO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装置 A、B 用于检验 CO 和 CO2,其中 A 盛放的是 PdCl2 浓溶液 B.通 N2 的作用是使分解产生的气体全部进入后续装置,可将 N2 换为空气 C.装置 D~F 用于检验 C2H6 的 C、H 元素,其中 E 装置中盛放的试剂与 C 相同 D.若最终分解 n(X):n(CO):n(CO2):n(C2H6)=1:4:2:3,则 X 的化学式为 Co3O4 25.在实验室,使用石墨电极电解充足的饱和 NaCl 溶液,并对其产物性质进行检验,实验 装置如图。打开 K1 和 K2 电一段时间,各部分装置有对应现象。下列对应的实验现象。主要 反应和解释有错误的( ) 选 项 现象 主要反应 解释 A ①中黑色固体变红,左端有少量冷 凝水生成 CuO+H2 Δ Cu+H2O H2 有还原性 B ③中试纸先变蓝,一段时间后逐渐 Cl2+2KI=I2+2HCl Cl2 有氧化性 褪色 5Cl2+I2+6H2O=2HIO3+10HCl C ④中溶液红色褪去 Cl2+2NaOH=NaCl+NaClO+H2O NaClO 有强氧 化性 D 若关闭 K3 和 K2 后,再电解一段时 间,B 中 a、b 侧液面均下降且仍 等高 2H2O+2e-=H2+2OH- 2Cl-—2e-=Cl2 两电极产生的 气体体积相等 参考答案 【过关搏杀】 1.C【解析】A.碳酸钾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都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但碳酸氢 钠与盐酸反应的速率快,则分别取样配成溶液,逐滴滴加盐酸,通过产生气泡的快慢可以鉴 别碳酸钾和碳酸氢钠固体,故 A 不符合题意; B.碳酸钾受热不分解,碳酸氢钠固体受热分解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则分别取样在试管中加热,将可能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有无白色浑浊可以鉴别 碳酸钾和碳酸氢钠固体,故 B 不符合题意; C.碳酸钾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都能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则分别取样 配成溶液,滴加 Ba(OH)2 溶液,观察有无白色沉淀不能鉴别碳酸钾和碳酸氢钠固体,故 C 符合题意; D.将碳酸钾和碳酸氢钠两种白色固体分别配成溶液,用铂丝蘸取溶液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 碳酸钠溶液的焰色为黄色,透过蓝色钴玻璃片可观察到碳酸钾溶液的焰色为紫色,则通过焰 色反应可以鉴别碳酸钾和碳酸氢钠固体,故 D 不符合题意。 2.B【解析】A.SO2 和 NaOH 反应生成 Na2SO3,导致溶液碱性减弱,红色褪去,A 错误; B.FeBr2 溶液中滴加少量氯水,先氧化亚铁离子,加 CCl4 萃取溶液分层,水层变黄,CCl4 层无色,则 Fe2+的还原性强于 Br-,B 正确; C.发生强酸制取弱酸的反应,且盐酸为无氧酸,则不能由盐酸、硅酸的酸性比较非金属性, C 错误; D.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亚硫酸钡,可能混有亚硫酸根,D 错误。 3.C【解析】A.室温下测得相同浓度的亚硫酸氢钠酸性比亚硫酸钠溶液强,说明亚硫酸钠 结合氢离子的能力比亚硫酸氢钠要强,故 A 错误; B.检验氯化亚铁溶液中的铁离子时,应先加 KSCN 溶液,若先加入 KSCN 溶液无现象说明 没有变质,若有现象则已经变质,故 B 错误; C.根据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规律,相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溶度积越小越难溶,越容易形 成沉淀,向 2 支盛有 2 mL 相同浓度银氨溶液的试管中分别加入 2 滴相同浓度的 NaCl 和 NaI 溶液,一只试管中产生黄色沉淀,另一支中无明显现象,说明碘化银比氯化银难溶,即    Ksp AgCl >Ksp AgI ,故 C 正确; D.向 CuSO4 溶液中加入铁粉,有红色固体析出,是利用 Fe 的还原性,即铜离子氧化性大 于亚铁离子,故 D 错误。 4.D【解析】A.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氯化钠溶液时,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的操作是正 确的,A 正确; B.检验浓硫酸与铜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硫,用品红鉴别二氧化硫,用氢氧化钠来吸收尾气, B 正确; C.在氯化氢的氛围中加热六水合氯化镁制取无水氯化镁,防止其水解,C 正确; D.铁是阳极,铜是阴极,铁溶解,在铜电极上镀铜,D 错误。 5.B【解析】装置甲的浓硫酸用来吸收溴中的水,水浴加热为防止溴蒸气冷凝,装置乙用 来吸收制取溴苯后挥发出来的溴化氢。装置丙则为题设条件的发生装置,装置丁为支取溴苯 的发生装置。 A.溴的摩尔质量大于空气,应长进短出,顺序为 dabefc,A 项不符合题意; B.溴蒸气容易液化,所以需要通过水浴加热来防止冷凝,B 项符合题意; C.此处的淡黄色沉淀比一定为溴苯,有可能使 HBr 与硝酸银反应的产物溴化银,C 项不符 合题意; D.除去溴苯中的溴应用氢氧化钠溶液,D 项不符合题意。 6.A【解析】A.酸性:CH3COOH>HClO,酸的酸性越弱,其对应强碱弱酸盐的水解程度 越大,相同温度下,同浓度盐溶液的 pH 越大,对应酸的电离平衡常数越小,故 A 正确; B.向浓度均为 0.1 mol·L-1 的 I-和 Cl-混合溶液中滴加 0.1 mol·L-1 AgNO3 溶液,先出现黄色沉 淀(AgI),说明 Ksp(AgCl)>Ksp(AgI),不能比较离子的还原性强弱,故 B 错误; C.向待测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 BaCl2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待测液中含有 SO 2 4  或 Ag+,故 C 错误; D.Fe3+与 KSCN 溶液反应会使溶液呈红色或血红色,不会生成沉淀,故 D 错误。 7.B【解析】A.向 NaCl 粉末中加入适量酒精,充分振荡形成无色透明液体。用激光笔照 射,出现一条光亮通路,即发生了丁达尔效应,所以形成的分散系是胶体,A 正确; B.向溶液 X 中先滴加稀硝酸,再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滴加氯化钡前溶 液中存在硫酸根,则原溶液可能本来就含有硫酸根,也可能是有亚硫酸根或亚硫酸氢根被稀 硝酸氧化成硫酸根,B 错误; C.所得沉淀 n(AgCl)>n(AgI),说明等体积的饱和 AgCl、AgI 溶液中,c(Cl-)更大,即 AgCl 的溶解度大于 AgI,而二者为同类型的沉淀,所以 Ksp(AgCl)>Ksp(AgI),C 正确; D.麦芽糖本身就具有还原性,可以发生银镜反应,D 正确。 8.C【解析】A.液溴会挥发出溴,溴与硝酸银溶液也会反应生成浅黄色沉淀,无法确定是 否有 HBr 生成,则无法证明液溴与苯发生取代反应,A 错误; B.酸性环境中 FeCl3 溶液中的 Cl-也会将 KMnO4 还原,B 错误; C.滴加淀粉变蓝,说明有 I2,滴入 AgNO3 溶液,有黄色沉淀说明有 I-,所以 KI3 的溶液中 含 I2、I-,即 KI3 溶液中存在平衡 I3- ⇌ I2+I-,C 正确; D.NaOH 溶液过量,均为沉淀的生成,没有发生沉淀的转化,所以无法比较二者的溶解度, 则无法比较溶度积,D 错误。 9.C【解析】A. 3 3Al(OH) Fe(OH)、 组成形式相同,其他条件相同时, spK 小的先形成 沉淀,A 项不符合题意; B.由于含有 3+ 2Fe 或I 的溶液均显黄色,因此无法仅根据溶液颜色变化判断是哪种离子被氧 化,B 项不符合题意; C.滴加酚酞后溶液颜色越浅表明溶液碱性越弱,酸根水解生成的 O H  浓度越小,对应的 酸根酸性越强,C 项符合题意; D.两个实验中催化剂不同,双氧水的浓度也不同,无法比较催化剂的催化效果,D 项不符 合题意。 10.B【解析】A .实验只表明最终溶液中含有 I2,但不一定是 I-被氯水氧化所生成(可能 原溶液中就有 I2),A 错误; B.Mg(OH)2 悬浊液存在 Mg(OH)2(s) ⇌ Mg2+(aq)+2OH―(aq),加入 CuSO4 溶液有 Cu(OH)2 蓝色絮状沉淀生成,表明平衡正向移动,Mg(OH)2、Cu(OH)2 属于同种类型的难溶电解质, 所以 Ksp[Mg(OH)2]>Ksp[Cu(OH)2],B 正确; C.蔗糖溶液中滴入 H2SO4 溶液并加热,蔗糖发生水解反应,H2SO4 作催化剂、溶液仍呈酸 性,H+将破坏加入的新制银氨溶液中的[Ag(NH3)2]+,无银镜出现不能证明蔗糖未水解,C 错 误; D.构成薄膜的 Al2O3 的熔点高于 Al 的熔点,包在铝的外面,所以熔化了的液态铝不会滴落 下来,D 错误。 11.B【解析】A.蔗糖和浓硫酸反应产生了 CO2 和 SO2,SO2 可以被溴水吸收,使溴水褪 色,CO2 与溴水不反应,故会有气泡冒出,A 中实验现象与实验操作匹配; B.碳酸的酸性强于硼酸,将少量硼酸滴入 2 3Na CO 溶液中无现象,B 中实验现象与实验操 作不匹配; C.维生素 C 具有还原性,能将三价铁离子还原为二价铁离子,溶液由黄色变为浅绿色,C 中实验现象与实验操作匹配; D.活泼金属和酸的反应属于放热反应,故镁和盐酸反应的现象为镁条逐渐溶解,产生气泡, 温度计水银柱迅速上升,D 中实验现象与实验操作匹配。 12.B【解析】A.装置 A 在滴加浓盐酸前通入 N2 的目的是排除装置中的空气,防止生成 的硫化镍被氧化,A 正确; B.装置 B 中应盛放饱和硫氢化钠溶液以除去氯化氢,B 错误; C.装置 D 中的洗涤液应用煮沸过的蒸馏水,除去水中溶解的氧气,防止硫化镍被氧化,C 正确; D.装置 D 连接抽气泵可将装置 C 中的浑浊液吸入装置 D 中进行过滤,以得到硫化镍,D 正确。 13.D【解析】A.二氧化锰和稀盐酸不反应,不能用图 1 所示装置制取 2Cl ,故 A 错误; B.图 2 装置锥形瓶中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含有氯化氢,氯化氢能与硅酸钠反应生成硅酸沉 淀,图 2 所示装置不能证明碳酸与硅酸的酸性强弱,故 B 错误; C.图 3 所示装置,橡胶管起到平衡压强的作用,不能通过水是否能持续流下证明装置的气 密性,故 C 错误; D.镁和氢氧化钠不反应,铝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用量气管量取生成氢气 体积,根据氢气体积计算铝的质量,所以用图 4 所示装置可以测定镁铝合金中铝的质量分数, 故 D 正确。 14.D【解析】A.MnO2 与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才能反应,图示装置并没有加热装置,A 项 错误; B.由于氯气中混有 HCl,且 HCl 会对 K2FeO4 的制备有影响,故装置 b 的广口瓶中应盛装 饱和食盐水,以除去混有的 HCl,B 项错误; C.装置 c 中除发生生成 K2FeO4 的反应外,还会发生氯气与氢氧化钾的反应,生成 KClO、 KCl,将装置 c 中得到的溶液蒸发至干,得不到纯净的紫色固体产品,且 K2FeO4 受热易分 解,蒸发至干 K2FeO4 会分解,C 项错误; D.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和氯气反应,装置 d 的作用是吸收尾气氯气,防止污染空气,D 项正 确。 15.C【解析】由制备装置可知,将干燥空气和氯气通入①中,①中氧化汞与氯气反应制备 次氯酸的酸酐 Cl2O,因 Cl2O 与有机物或还原剂接触时会发生燃烧并爆炸,则①②之间不用 橡皮管连接,由沸点可知②中冷却分离,最后出来的气体为空气及过量的 Cl2。 A.氧化汞与氯气反应时能够得到 Cl2O,Cl2O 中 Cl 元素化合价为+1,即反应过程中 Cl 元 素的化合价升高,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反应过程中 Cl2 发生歧化反应,反应方程式为 HgO+2Cl2=HgCl2+Cl2O,故 A 正确; B.通干燥空气的目的是将生成的 Cl2O 稀释,减少爆炸危险,降低实验危险程度,故 B 正 确; C.由沸点可知②中冷却分离后,最后出来的气体为空气及过量的 Cl2,Cl2O 在②中转化为 液态,故 C 错误; D.因 Cl2O 与有机物或还原剂接触时会发生燃烧并爆炸,则①②之间不用橡皮管连接,以 防止橡皮管燃烧和爆炸,故 D 正确。 16.C【解析】A.实验时,先打开装有稀硫酸仪器的活塞,稀硫酸和锌反应生成氢气,利 用氢气将装置中的空气赶出,收集尾气验纯后,再预热装置Ⅳ石英管,故 A 正确; B.由于 SiHCl3 遇水会剧烈反应,装置Ⅱ中应装有浓硫酸吸收氢气中的水蒸气,SiHCl3 的沸 点为 31.85℃,所以Ⅲ中盛装的是温度高于 32℃的温水,使 SiHCl3 成为蒸气和氢气进入Ⅳ中 反应,故 B 正确; C.二氧化锰固体与浓盐酸反应制备氯气需要加热,故Ⅰ装置不能用于实验室二氧化锰固体 与浓盐酸反应制备氯气,故 C 错误; D.SiHCl3 和水反应,生成 H2SiO3、HCl 和气体 a,根据质量守恒,可知气体为 H2,故 D 正 确。 17.C【解析】A.药品混合时,应将密度大的溶液加入到密度小的溶液中,不能将乙酸和 1— 戊醇的混合液加入到密度大的浓硫酸中,故 A 错误; B.滤液蒸馏纯化时,球形冷凝管不利于溶液顺利流下,应选用直形冷凝管,故 B 错误; C.乙酸戊酯易挥发,挥发出的蒸汽导致分液漏斗中的压强增大,则多次洗涤时振荡分液漏斗 过程中应适时打开活塞放气,保持压强恒定,故 C 正确; D.碱石灰作干燥剂,会导致乙酸戊酯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水解,故 D 错误【解析】 18.B【解析】A. 液溴中加入铁粉反应生成溴化铁,在反应中溴化铁被消耗后又重新生成, 故该反应起催化作用的是 FeBr3,A 正确; B. 有水存在时,溴化铁溶于水中,无法与溴分子反应产生阴阳离子,后续反应无法发生, B 不正确; C. 苯与溴发生有机反应生成溴苯和溴化氢,故反应类型为取代反应,C 正确; D. 产物溴苯中会含有一定量的溴,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溴单质反应得到可溶性钠盐,再 通过分液,放出下层液体即为溴苯,D 正确。 19.B【解析】实验开始前先通入氮气排进装置内的空气,然后点燃酒精喷灯,装置 A 中发 生反应 4CaSO C CaS CaO    高温 气体产物 ,产生的气体产物通入高锰酸钾中, 若高锰酸钾褪色则产物中有还原性的二氧化硫,同时高锰酸钾也可除去二氧化硫,其他气体 通入氢氧化钡中可检验并除去二氧化碳气体,剩余气体通入氧化铜中再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可 验证是否有 CO。 A.如果不排尽装置中的空气,氧气与碳在高温下反应,会干扰气体产物的检验,a 管可以 起到平衡气压的作用,故 A 正确; B.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既要检验二氧化硫,又要除去二氧化硫,所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颜色 变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SO2+2MnO 4  +2H2O=5SO 2 4  +2Mn2++4H+,所以反应后溶液 中 c(H+)增大,pH 减小,故 B 错误; C.C 装置中产生的白色沉淀应为碳酸钡,据此可判断气体产物中含有 CO2,故 C 正确; D.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的铜,同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气体产物中含有 CO2,故 D 正 确。 20.D【解析】由实验Ⅰ可知甲烧杯溶液在反应后生成 Fe3+,电子有石墨电极流向银电极, 则石墨电极为负极,银电极为正极,负极发生反应为:Fe2+-e-= Fe3+;由实验Ⅱ可知:银电 极为负极,石墨电极为正极,负极发反应:Ag-e-=Ag+,而 Fe3+的氧化性强于 Ag+,故正极 溶液中的 Fe2+不参与反应,所以正极发生吸氧腐蚀。 A.若 Ag+的氧化性强于 Fe3+,那么Ⅰ中原电池的总反应为 Ag++Fe2+= Fe3++Ag,而实验Ⅱ随 着反应进行丁烧杯中也能生成 Ag+,也可以构成原电池,生成 Fe3+,溶液颜色会改变,但是 实验Ⅱ中无明显现象,故Ⅰ中的现象是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Fe2+导致,仅由Ⅰ中的现象不能推 知 Ag+的氧化性强于 Fe3+,故 A 正确; B.根据分析可知,Ⅱ中银电极为负极,石墨电极为正极,负极发反应:Ag-e-=Ag+,电流表 指针向左偏转的原因是银发生了电化学腐蚀,故 B 正确; C.Ⅱ中若将银电极换成石墨电极,石墨为惰性电极,不能失去电子,不能形成原电池,电 流表指针可能不再向左偏转,故 C 正确; D.对比Ⅰ、Ⅱ可知,Ⅰ中 - 3NO 氧化了 Fe2+,若是 NO3 -氧化了 Fe2+,那么Ⅱ中的 Fe2+也会 被 NO3 -氧化,根据分析可知,Ⅱ中 Fe2+没有参与反应,故 D 错误。 21.B【解析】实验探究铜与浓硫酸的反应,装置 1 为发生装置,溶液仍为无色,原因可能 是混合体系中水太少,无法电离出铜离子,有白雾说明有气体液化的过程,同时产生白色固 体,该固体可能是无水硫酸铜;试管 2、3 中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沉淀应为硫酸钡,说明反 应过程有 SO3 生成或者硫酸挥发,3 中沉淀较少,说明三氧化硫或挥发出的硫酸消耗完全; 试管 4 中品红褪色说明反应中生成二氧化硫,浸有碱的棉花可以处理尾气。 A. 二氧化硫不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白色沉淀不可能是 BaSO3,故 A 错误; B. 根据分析可知①中可能有部分硫酸挥发了,故 B 正确; C. 冷却后的试管中仍有浓硫酸剩余,浓硫酸稀释放热,不能将水注入试管,会暴沸发生危 险,故 C 错误; D. 反应过程中 SO3 是氧气将二氧化硫氧化生成,若先往装置内通入足量 N2,体系内没有氧 气,则无 SO3 生成,试管 2、3 中将无沉淀产生,实验现象发生变化,故 D 错误。 22.C【解析】A.实验 II 中 Zn 比 Fe 活泼,作原电池的负极,发生吸氧腐蚀,Fe 作正极, 被保护,铁的腐蚀速率比实验 I 慢,A 正确; B.实验 II 中 Fe 作正极,氧气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其电极反应式:O2 + 2H2O + 4e- =4OH-, B 正确; C.实验 I 的现象说明 25min 时,Fe 失去电子生成 Fe2+,K3[Fe(CN)6]溶液与 Fe2+发生反应生 成特征蓝色沉淀,C 错误; D.若将 Zn 片换成 Cu 片,因为 Fe 比 Cu 活泼,推测 Cu 片周边氧气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 生成氢氧根离子,酚酞溶液会出现红色,铁钉作原电池的负极,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生成 亚铁离子,与 K3[Fe(CN)6]溶液反应,使其周边会出现蓝色,D 正确。 23.C【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溶液中产生的红棕色物质为 Fe(HSO3)2+;5h 后溶液中加入 铁氰化钾溶液,产生蓝色沉淀是因为溶液中生成了 Fe2+。 A.实验①②③溶液中通入 SO2 都立即产生大量红棕色物质,说明产生红棕色物质的反应速 率快些,5h 后溶液中加入铁氰化钾溶液都产生蓝色沉淀,说明 SO2 与 Fe3+的氧化还原反应 速率慢些,A 正确; B.①与②的区别在阴离子的种类不同(一个是 NO3-、一个是 Cl-),5 h 后,①中溶液变为 浅黄色,加入铁氰化钾溶液,产生蓝色沉淀,②中溶液几乎无色,加入铁氰化钾溶液,产生 大量蓝色沉淀,说明阴离子种类对 SO2 与 Fe3+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有影响,B 正确; C.Fe(NO3)3 溶液呈黄色是因为 Fe3+发生水解生成系列羟基水合铁离子造成的,加入浓硝 酸后,溶液中 c(H+)增大,抑制 Fe3+的水解从而使溶液变为无色,不能说明浓硝酸具有漂 白性,C 错误; D.5h 后③比①黄色更深,③和①的区别除了 NO3-外、还有 H+,也有可能是 H+浓度的增大 减慢了 SO2 与 Fe3+反应的速率,D 正确。 24.D【解析】由题给装置图可知,加热前通入氮气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空气中氧气干扰 实验,加热乙酸钴,乙酸钴分解受热分解生成 CO、CO2、C2H6 及某种固态氧化物 X,由于 PdCl2 溶液被 CO 还原为 Pd 的同时会生成二氧化碳,装置 A 中澄清石灰水用于二氧化碳的 检验,装置 B 中 PdCl2 浓溶液用于一氧化碳检验及吸收,装置 C 中碱石灰用于吸收二氧化 碳和水蒸气,防止干扰实验;装置 D 为烃类与氧化铜反应验证装置,装置 E 中无水硫酸铜 用于验证反应生成的水,装置 F 中澄清石灰水用于检验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 A.PdCl2 溶液被 CO 还原为 Pd 的同时会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会干扰二氧化碳 检验,故 A 错误; B.若将氮气换为空气,易燃的 C2H6 与空气中氧气在加热情况下可能会爆炸,影响实验进行, 故 B 错误; C.装置 C 中碱石灰用于除去水和二氧化碳,防止干扰烃类与氧化铜反应产物的验证,装置 D 中无水硫酸铜用于检验水,盛放的试剂不同,故 C 错误; D.乙酸钴中 C 元素化合价为 0 价,Co 元素化合价为+2 价,乙酸钴中钴与碳的个数之比为 1:4,最终分解 n(X):n(CO):n(CO2):n(C2H6)=1:4:2:3,若碳的化合物中 C 原子个数为 12,X 中钴原子个数为 + + 4 (4 2 3 2) =3,设 X 中钴元素化合价为 a,由得失电子数目守恒可 得:(a—2)×3+4×1+2×4=3×2×3,解得 a=+ 8 3 ,则 X 的化学式为 Co3O4,故 D 正确。 25.D【解析】A.①中黑色固体变红,则说明 a 电极为阴极,放出氢气,氢气还原氧化铜, 方程式为:CuO+H2 Cu+H2O ,说明 H2 有还原性,故 A 正确; B.b 电极为阳极,产生的氯气可使③中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先变蓝,一段时间后逐渐褪色, 发生反应为: Cl2+ 2KI=I2+ 2HCl, 5Cl2+I2+6H2O=2HIO3+ 10HCl ,说明 Cl2 有氧化性,故 B 正确; C.过量的氯气通入④含酚酞的 NaOH 溶液中,发生反应为: Cl2+ 2NaOH=NaCl+ NaClO+H2O , 红色褪去的原因可能为消耗了 OH-,也可能是 NaClO 有强氧化性所致,故 C 正确; D.若关闭 K1 和 K2 后,再电解一段时间,B 中 a 电极为阴极,放出氢气,电极反应为: 2H2O+2e-=H2+ 2OH-, b 电极为阳极,产生的氯气,电极反应为: 2Cl-2e-=Cl2,氯气溶于 电解后的碱性溶液而减少,所以 a 侧液面更低,故 D 错误。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