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 01 化学与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文明古国,智慧人民,灿烂文化。古代的陶瓷文化、冶金文化、古代的本草医药和炼丹术、
古代的酿酒制醋、四大发明等等构成了我国丰富的古代化学史。
化学与传统文化主要从三个角度考查
1.从“物质”的角度考查
根据我国古代典籍、科技成果等素材分析物质的性质,判断是哪种物质。如“有硇水者,剪银塊投之,
则旋而为水”,“硇水”指的是硝酸;“鼻冲水”条目下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
气甚辛烈,触入脑,非有病不可嗅。”鼻冲水指的是氨水。
2.从“变化”的角度考查
根据古代典籍、古诗词等素材分析化学反应,判断是否为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判断化学反应的类型,
如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如“烈火焚烧若等闲”,该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碳酸钙的分解。“熬胆矾
(CuSO4·5H2O)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涉及的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或氧化还原反应。
3.从“分离”方法的角度考查
根据过程判断分离和提纯的常见方法:如蒸馏、蒸发、升华、萃取等,如“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
糟入甄,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该过程涉及蒸馏操作;“……(KNO3)所在山泽,
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煎炼”涉及蒸发结晶操作。
难度:★★★☆☆ 建议用时: 20 分钟 正确率 : /15
1.(2020·全国卷Ⅲ)宋代《千里江山图》描绘了山清水秀的美丽景色,历经千年色彩依然,其中绿色来自孔
雀石颜料(主要成分为 Cu(OH)2·CuCO3),青色来自蓝铜矿颜料(主要成分为 Cu(OH)2·2CuCO3)。下列说法错
误的是( )
A.保存《千里江山图》需控制温度和湿度
B.孔雀石、蓝铜矿颜料不易被空气氧化
C.孔雀石、蓝铜矿颜料耐酸耐碱
D.Cu(OH)2·CuCO3 中铜的质量分数高于 Cu(OH)2·2CuCO3
【答案】C
【解析】Cu(OH)2 和 CuCO3 在高温时均易分解,在潮湿的空气中会有微量溶解,因此保存《千里江山图》
需控制温度和湿度,A 项正确;孔雀石和蓝铜矿颜料中的 Cu 元素均为+2 价,处于 Cu 元素的最高价态,
因此孔雀石、蓝铜矿颜料不易被空气氧化,B 项正确;Cu(OH)2 和 CuCO3 均能与强酸发生反应,C 项错误;
Cu(OH)2 中 Cu 的质量分数为 65.3%,CuCO3 中 Cu 的质量分数为 51.6%,因此 Cu(OH)2·CuCO3 中铜的质量
分数高于 Cu(OH)2·2CuCO3 中铜的质量分数,D 项正确。
2.(2019 年全国 I 卷)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
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
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
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
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
【答案】A
【解析】A 项、氧化铁为棕红色固体,瓷器的青色不可能来自氧化铁,故 A 错误;
B 项、秦兵马俑是陶制品,陶制品是由粘土或含有粘土的混合物经混炼、成形、煅烧而制成的,故 B 正确;
C 项、陶瓷的主要原料是取之于自然界的硅酸盐矿物,陶瓷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与水泥、玻璃等同属硅酸
盐产品,故 C 正确;
D 项、陶瓷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硅酸盐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具有不与酸或碱反应、抗氧化的特点,故 D
正确。故选 A。
3.(2019 年全国 II 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
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
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
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
【答案】D
【解析】A. 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A 项正确;
B. 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B 项正确;
C. “蜡炬成灰”指的是蜡烛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属于氧化反应,C 项正确;
D. 高级脂肪酸酯不属于高分子聚合物,D 项错误;答案选 D。
4.(2019·海南高考)我国古代典籍中有“石胆……浅碧色,烧之变白者真”的记载,其中石胆是指( )
A.CuSO4·5H2O B.FeSO4·7H2O
C.ZnSO4·7H2O D.KAl(SO4)2·12H2O
【答案】A
【 解 析 】 在 选 项 给 出 的 四 种 物 质 中 只 有 CuSO4·5H2O 、 FeSO4·7H2O 晶 体 有 色 , 而 ZnSO4·7H2O 和
KAl(SO4)2·12H2O 均为无色晶体,CuSO4·5H2O 加热分解产生 CuSO4 和 H2O,CuSO4 呈白色;而 FeSO4·7H2O
加热发生分解反应,产生的 Fe2O3 呈红棕色,所以符合题意的物质是 CuSO4·5H2O。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及到很多化学知识。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火树银花合,星桥铁索开”,其中的“火树银花”涉及到焰色反应
B.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是铁的合金
C.“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这种对青蒿素的提取方法属于物理变化
D.《天工开物》中有“至于矾现五色之形,硫为群石之将,皆变化于烈火”,其中矾指的是金属硫化物
【答案】D
【解析】A 项,焰色反应是某些金属元素的特征性质,不同的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不同,“火树银花”中的焰
火实质上是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的体现,A 正确;B 项,“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
为铁的合金,B 正确;C 项,对青蒿素的提取利用的是萃取原理,萃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
化,C 正确;D 项,矾是各种金属(如铜、铁、锌)的硫酸盐,不是金属硫化物,D 错误。
6.我国古代优秀科技成果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烧制“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瓷器的主要原料为黏土
B.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以为纸”中的“树肤”的主要成分含纤维素
C.古代“黑火药”是由硫黄、木炭、硝酸三种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
D.“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中的“杓”的主要成分是天然磁铁(Fe3O4)
【答案】C
【解析】A 项,瓷器的主要原料为黏土,是利用黏土高温煅烧制得的,故 A 正确;B 项,树肤即树皮,主
要成分为纤维素,故 B 正确;C 项,制备黑火药的原料为 S、KNO3、C,三者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故 C
错误;D 项,与磁铁的磁性有关,则司南中的“杓”含 Fe3O4,故 D 正确。
7.《本草纲目》对轻粉(Hg2Cl2)的制法作如下记载:“用水银一两,白矾(明矾)二两。食盐一两。同研不见
星,铺于铁器内,以小乌盆覆之,筛灶灰盐水和,封固盆口,以炭打二炷香,取开则粉升于盆上矣。其白
如雪,轻盈可爱,一两汞可升粉八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制备过程中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B.制备过程中发生了物质的升华
C.反应过程中一定没有氧气参与
D.该记载中,Hg2Cl2 产率为 80%
【答案】B
【解析】A 项,物质汞变为轻粉(Hg2Cl2)化合价发生变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 A 错误;B 项,取开则粉
升于盆上矣,说明轻粉(Hg2Cl2)发生了升华,故 B 正确;C 项,汞化合价升高,有氧化剂参与反应,可能为
氧气,故 C 错误;D 项,一两汞可升粉八钱,则产率为错误!×100%=68%,故 D 错误。
8.北宋杨亿、黄鉴《杨文公谈苑》中记载:“嘉州峨眉山有菩萨石,多人采之,色莹白,若泰山狼牙石、
上饶水晶之类,日光射之有五色。”下列“石”与“菩萨石”具有相同的化学成分的是
A.硅石 B.冰晶石
C.石灰石 D.重晶石
【答案】A
【解析】色莹白,水晶之类,日光射之有五色,说明是水晶石,水晶在矿物学中属于石英,化学成分为二
氧化硅,是一种无色透明、洁净明亮的宝石。“菩萨石”色莹白指的就是这一点,硅石的主要成分是 SiO2,
冰晶石的成分是 Na3AlF6,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 CaCO3,重晶石的主要成分是 BaSO4,故答案选 A。
9.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17 世纪中国工艺百科全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凡铁分生熟,出炉未炒则生,既炒则熟”中的“炒”为氧化除碳过程
B.“凡铜出炉只有赤铜,以倭铅(锌的古称)参和,转色为黄铜”中的“黄铜”为锌铜合金
C.“凡石灰经火焚,火力到后,烧酥石性,置于风中久自吹化成粉”中的“粉”为 CaO
D.“凡松烟造墨,入水久浸,以浮沉分清悫”,是指炭因颗粒大小及表面积的不同而浮沉
【答案】C
【解析】A 项,生铁是含碳量大于 2%的铁碳合金,生铁性能坚硬、耐磨、铸造性好,但生铁脆,不能锻压。
而熟铁含碳量在 0.02%以下,又叫锻铁、纯铁,熟铁质地很软,塑性好,延展性好,可以拉成丝,强度和硬
度均较低,容易锻造和焊接。“炒则熟”,碳含量由于“炒”而变成碳氧化合物,使得碳含量降低,A 选项正确;
B 项,赤铜指纯铜,也称红铜、紫铜。由于表面含有一层 Cu2O 而呈现红色。“倭铅”是锌的古称,黄铜是由
铜和锌所组成的合金,由铜、锌组成的黄铜就叫做普通黄铜,如果是由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多种合金就
称为特殊黄铜。黄铜有较强的耐磨性能,黄铜常被用于制造阀门、水管、空调内外机连接管和散热器等,B
选项正确;C 项,凡石灰经火焚,火力到后,烧酥石性,生成 CaO;而“久置成粉”主要生成 Ca(OH)2,进一
步与 CO2 反应则会生成 CaCO3,C 选项错误;D 项,古代制墨,多用松木烧出烟灰作原料,故名松烟墨。
烟是动植物未燃烧尽而生成的气化物,烟遇冷而凝固生成烟炱,烟炱有松烟炱和油烟炱之分。松烟墨深重
而不姿媚,油烟墨姿媚而不深重。松烟墨的特点是浓黑无光,入水易化。“凡松烟造墨,入水久浸,以浮沉
分清悫”,颗粒小的为胶粒,大的形成悬浊液,D 选项正确。
10.《天工开物》(宋应星著)之《作咸》中描述:“凡煎盐锅古谓之‘牢盆’……其盆周阔数丈,径亦丈许。用
铁者以铁打成叶片,铁钉拴合,其底平如盂……其下列灶燃薪……共煎此盘……滚沸延及成盐”。下列判断
不正确的是( )
A.“以铁打成叶片”说明 Fe 具有延展性
B.铁易生锈,“铁打拴合”最好换为铜钉
C.“其下列灶燃薪”属于加热蒸发操作
D.“滚沸延及成盐”属于蒸发结晶操作
【答案】B
【解析】A 项,“铁打成叶片”是把铁块打成铁片,说明铁具有良好的延展性,正确;B 项,若使用铜钉,铁、
铜和水溶液构成原电池,铁比铜活泼,作负极,会加速铁生锈,错误;C 项,“其下列灶燃薪”是通过加热使
水分蒸发,正确;D 项,“滚沸延及成盐”为水分蒸发,使盐结晶析出,正确。
11.下列关于古籍中的记载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B.《吕氏春秋•别类编》中“金(即铜)柔锡柔,合两柔则刚”体现了合金硬度方面特性
C.《本草纲目》中“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用到的方法是蒸馏
D.《梦溪笔谈》中“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中的磁石主要成分为 Fe2O3
【答案】D
【详解】
A.青蒿素提取利用的是萃取原理,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A 项不符合题意;
B.这句话体现了合金硬度大于成分金属硬度,B 项不符合题意;
C.酸坏之酒中含有乙酸,乙酸和乙醇的沸点不同,用蒸烧的方法分离,为蒸馏操作,C 项不符合题意;
D.磁石具有磁性,应为 Fe3O4,D 项符合题意;故正确选项为 D。
12.中国人民在悠久的历史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木活字”是由元代王祯创制的用于印刷的活字,“木活字”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B.“苏绣”是用蚕丝线在丝绸或其他织物上绣出图案的工艺,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C.“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是我国出土的一件珍贵历史文物,彩陶缸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
D.“黑芝麻糊”是一道传统美食,食用时可加入白砂糖作配料,白砂糖的主要成分是麦芽糖
【答案】D
【详解】
A.“木活字”是木头制造的,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素,A 错误;
B.“苏绣”是用蚕丝线绣的, 蚕丝成分为蛋白质,B 错误;
C.彩陶缸属于陶瓷,主要成分为硅酸盐,C 错误;
D.白砂糖的主要成分是蔗糖,不是麦芽糖,D 正确;故选 D。
13.《本草纲目》中有“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的记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薪柴之灰”可与铵态氮肥混合施用
B.“以灰淋汁”的操作是萃取
C.“取碱”得到的是一种碱溶液
D.“浣衣”过程有化学变化
【答案】D
【解析】A 项,“薪柴之灰”中含有碳酸钾,与铵态氮肥共用时,发生水解反应,相互促进水解,降低肥效,
故 A 错误;B 项,“以灰淋汁”的操作是过滤,故 B 错误;C 项,“取碱”得到的是碳酸钾溶液,属于盐溶液,
故 C 错误;D 项,“浣衣”过程中促进油脂的水解,属于化学变化,故 D 正确。
14.古往今来传颂着许多与酒相关的古诗词,其中“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较好地表达了战士出
征前开杯畅饮的豪迈情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忽略酒精和水之外的其他成分,葡萄酒的度数越高密度越小
B.古代琵琶的琴弦主要由牛筋制成,牛筋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C.制作夜光杯的鸳鸯玉的主要成分为 3MgO·4SiO2·H2O,属于氧化物
D.红葡萄酒密封储存时间越长,质量越好,原因之一是储存过程中生成了有香味的酯
【答案】C
【解析】A 项,酒精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其密度随着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减小,因此葡萄酒的度数越高密
度越小,故 A 说法正确;B 项,牛筋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故 B 说法正确;C 项,3MgO·4SiO2·H2O 属于硅
酸盐,不属于氧化物,故 C 说法错误;D 项,密封过程中一部分乙醇被氧化为乙酸,酸与醇反应生成了有
香味的酯,故 D 说法正确。
15.很多诗句或谚语都包含了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雷雨发庄稼”说明有铵盐生成
B.“落汤螃蟹着红袍”涉及化学变化
C.“水乳交融”“火上浇油”前者涉及物理变化,后者涉及化学变化
D.“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的海市蜃楼是一种自然现象,与胶体知识有关
【答案】A
【解析】A、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化合生成了氮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再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最后生成了
易被农作物吸收的硝酸盐,选项 A 不正确;B、“落汤螃蟹着红袍”生成了红色的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
选项 B 正确;C 水乳交融指形成乳浊液,是物理变化,火上浇油指燃烧,包含化学变化,选项 C 正确;
D、海市蜃楼现象和胶体的丁达尔现象有关,选项 D 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