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五)生物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五)生物试题(解析版)

ID:653640

大小:879.5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1-04-0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长郡中学 2021 届高三生物周测卷(五) 一、单选题 1. 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查人类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要在患者家族中进行 B. 遗传病患者的父母或祖辈中一定有遗传病患者 C. 理论上红绿色盲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D. 猫叫综合征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均可以通过基因诊断来确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应该在群体中抽样调查,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方式应选择在患者的家族 中进行;人类遗传病通常指由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可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 体病三大类,隐性遗传病患者的父母或祖辈中不一定有该病的患者;红绿色盲属于伴 X 隐性遗传病,其在 男性中发病率高于女性;猫叫综合征是人体第 5 号染色体部分缺失所致,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常染色体隐 性遗传病。 【详解】A. 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要在人群中随机调查,A 错误; B. 遗传病不都是先天性的,且遗传病患者的父母或祖辈中不一定有该病的患者,如隐性遗传病,患者的父 母或祖辈中存在携带者即可,但不一定有该病的患者,B 错误; C. 色盲是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对于男性而言只要一个致病基因就发病,所以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 性中的发病率为 XbY/(XBY+XbY)=Xb/(XB+Xb),即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相等,C 正确; D. 猫叫综合征是人体第 5 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导致,不能通过基因诊断来确定,D 错误。 2. 果蝇体细胞有 4 对染色体。已知控制长翅/残翅性状的基因位于 2 号染色体上,控制灰体/黑檀体性状的基 因位于 3 号染色体上。某小组用一只无眼灰体长翅雌蝇与一只有眼灰体长翅雄蝇杂交,杂交子代的表现型 及其比例如下,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眼睛 性别 灰体长翅:灰体残翅:黑檀体长翅:黑檀体残翅 1/2 有眼 1/2 雌 9:3:3:1 1/2 雄 9:3:3:1 1/2 无眼 1/2 雌 9:3:3:1 1/2 雄 9:3:3:1 A. 若控制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可将子代无眼和无眼果蝇杂交判断显隐性 B. 若控制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根据上述亲本杂交组合和杂交结果判断,显性性状是无 眼 C. 根据杂交结果,不能判断控制果蝇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是位于 X 染色体还是常染色体上 D. 若控制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 4 号染色体上,用灰体长翅有眼纯合体和黑檀体残翅无眼纯合体果蝇杂 交,F1 相互交配后,F2 中黑檀体长翅无眼所占比例为 3/64 时,则说明无眼性状为显性性状 【答案】D 【解析】 【分析】1、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 (1)基因原理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2)解题思路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基因就 可以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问题。如 AaBb×Aabb 可分解为:Aa×Aa,Bb×bb。然后按分离定律进行逐一分析。 (3)基因分离定律性状分离比:具有 1 等位基因的个体产生比例相等的两种类型的配子,自交后代出现 3: 1 的性状分离比,测交后代出现 1:1 的性状分离比;自由组合定律性状分离比:具有 2 对等位基因的个体 产生四种类型的配子,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是 9:3:3:1,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是 1:1:1:1。 【详解】A、判断无眼性状的显隐性时,可将无眼雌雄果蝇交配,以子代是否出现性状分离为标准判断显、 隐性性状。若出现性状分离,则无眼为显性。否则,无眼为隐性,A 正确; B、若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只有当母本为杂合子,父本为隐性个体时,后代雌雄果蝇均为一半有眼,一半 无眼,即母本的无眼性状为显性性状,B 正确; C、无眼雌果蝇与有眼雄果蝇杂交,子代不同性别果蝇中表现为有眼、无眼的概率相同,不能确定相关基因 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 X 染色体上,C 正确; D、若控制有眼/无眼的性状位于 4 号染色体上,长翅/残翅、灰体/黑檀体、有眼/无眼这三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1 为三杂合体,F1 相互交配后,F2 雌雄个体均有 2×2×2=8(种)表现型。依据 自由组合定律与分离定律的关系,F2 中黑檀体长翅无眼所占比例 3/64 可拆分为 3/4×1/4×1/4 。据表可知, 长翅性状、黑檀体性状分别为显性和隐性,此情况下,无眼性状应为隐性,D 错误。 故选 D。 3. 某科学兴趣小组偶然发现一突变雄性植株,其突变性状是其一条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 假设突变性状和野生状性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为了进一步了解突变基因的显隐性和在染色体上的 位置,设计了杂交实验,让该株突变雄株与多株野生纯合雌株杂交,观察记录子代雌雄植株中野生性状和 突变性状的数量,如表所示。 下列有关实验结果和结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如果突变基因位于 Y 染色体上,则 Q 和 P 值分别为 1、0 B. 如果突变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 Q 和 P 值分别为 0、1 C. 如果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 Q 和 P 值分别为 1/2,1/2 D. 如果突变基因位于 X 和 Y的同源区段,且为显性,则 Q 和 P 值分别为 1、1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遗传方式、个体基因型与表现型关系及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 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相关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详解】如果突变基因位于 Y 染色体上,则雄性植株全部表现为突变性状,Q 和 P 值分别为 1、0,A 正确。 如果突变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突变雄株的基因型为 XAY,野生纯合雌株的基因型为 XaXa, 则子代中雌性全部表现为突变性状,雄性全部表现为野生性状,Q 和 P 值分别为 0、1,B 正确。 如果突交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突变雄株的基因组成为 Aa,野生纯合雌株的基因组成为 aa, 子代中雌雄个体显隐性性状的比例都为 1:1,即 Q 和 P 值都为 l/2,C 正确。 若突变基因位于 X 和 Y 的同源区段,且为显性,则突变雄株的基因型为 XAYa 或 XaYA,野生纯合雌株的基 因型为 XaXa,Q 和 P 值分别为 0、1 或 1、0,D 错误。 【点睛】根据假设,以基因的遗传方式为前提分析子代的基因型,继而分析表现型和比例。 4. 果蝇的某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 G、g 控制,且对于这对性状的表现型而言,G 对 g 完全显性。受精卵 中不存在 G、g 中的某个特定基因时会致死。用一对表现型不同的果蝇进行交配,得到的子一代果蝇中雌: 雄=2:1,且雌蝇有两种表现型。据此可推测:雌蝇中 A. 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G 基因纯合时致死 B. 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g 基因纯合时致死 C. 这对等位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g 基因纯合时致死 D. 这对等位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G 基因纯合时致死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题意“子一代果蝇中雌:雄=2:1”可知,该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为伴性遗传,G、g 这 对等位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由题意“子一代雌蝇有两种表现型且双亲的表现型不同”可推知:双亲的基因 型分别为 XGXg 和 XgY;再结合题意“受精卵中不存在 G、g 中的某个特定基因时会致使”,可进一步推测: G 基因纯合时致死。综上分析,A、B、C 三项均错误,D 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伴性遗传、基因的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 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5. 黑腹果蝇红眼和白眼、长翅和残翅这两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 A.a 与 B.b 控制(具体 A.a 与 B.b 控制眼色还是翅长未知),已知两对基因不位于 Y 染色体上,黑腹果蝇的种群中偶然出现的 XXY 个体为雌 性可育。现有两组杂交实验结果如图研究者丢失了亲代个体表现型的记录):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由实验①的杂交结果可以推出其亲代雌性为残翅红眼,雄性为长翅白眼 B. 设计实验①与实验②的主要目的是验证眼色性状与性别有关,翅型性状与性别无关 C. 实验①的 F2 雌性个体中表现残翅白眼的概率为 0,雄性个体中表现长翅红眼的概率为 3/8 D. 实验②F1 中出现了 1 只例外的白眼雌蝇,可用红眼雄蝇与其杂交来检验该蝇产生的原因 【答案】A 【解析】 【分析】题干中描述“果蝇红眼和白眼、长翅和残翅这两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 A.a 与 B.b 控制”,因此 通过实验①可以确定长翅为显性,红眼为显性;通过实验②可以发现 F1 中雌雄均表现为长翅,但雌性全为 红眼,雄性均为白眼,因此可判定长翅与残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而红眼与白眼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 【详解】A、实验①中不论雌雄均表现为长翅红眼,只能推断长翅对残翅为显性,红眼对白眼为显性,但无 法区分它们位于常染色体还是 X 染色体,因此不能判定亲本中雌雄的具体性状,A 错误; B、对比实验①和实验②可以看出翅形的遗传与性别无关,眼色的遗传与性别有关,位于 X 染色体上,B 正 确; C、实验①中 F1 的基因型为 AaXBY、AaXBXb,因此正常情况下 F2 的雌蝇中肯定全部表现为红眼,是残翅白 眼的概率为 0,雄性个体中长翅红眼 A_XBY 的概率为 3/4×1/2=3/8,C 正确; D、实验②中白眼雌蝇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基因突变 XbXb 或染色体异常 XbXbY 等原因,可以通过与红眼雄蝇 XAY 杂交来观察子代雌雄果蝇的表现型与比例来确定,D 正确; 故选 A。 6. 下列关于探索 DNA 是遗传物质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 R 型转化为 S 型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 艾弗里实验证明了 DNA 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 C.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 T 噬菌体的 DNA 是用 32P 直接标记的 D. 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证明了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 明 S 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 DNA 是遗传 物质; 2、T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 35S 或 32P 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 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 R 型转化为 S 型是基因重组的结果,A 错误; B、艾弗里实验证明了 S 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是 DNA,证明了 DNA 是引起 R 型菌发生稳定遗传变异的物 质,因此得出了 DNA 是遗传物质的结论,B 错误; C、噬菌体属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在培养基上生存,因此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 T2 噬菌体的 DNA 是通过侵染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实现的,C 错误; 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证明了 RNA 是遗传物质,再结合此前实验的结论得出 DNA 是主要的遗传 物质,D 正确。 故选 D。 7. 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标记蛋白质和 DNA 时,可用含 35S 和 32P 的合成培养基分别培养噬菌体 B. 用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离心后上清液有放射性可能是保温时间过长所致 C. 该实验的结果说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 D. 该实验还可说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由细菌的遗传物质控制合成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T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S 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 分子中含有 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 故用放射性同位素 32P 和 35S 分别标记 DNA 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T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 实验步骤:分别用 35S 或 32P 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 拌器中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蛋白质外壳吸附在大 肠杆菌表面,DNA 注入到大肠杆菌内,通过搅拌、离心,上清液中仅含噬菌体的外壳,下层是大肠杆菌。 【详解】A. T2 噬菌体是病毒,专一性寄生在大肠杆菌中,所以标记蛋白质和 DNA 时,不可直接用含 35S 和 32P 的合成培养基分别培养噬菌体,A 错误; B. 用 32P 标记的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上清液出现较强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培养时间过长,大肠杆菌裂解 后释放出子代噬菌体,B 正确; C.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结果说明 DNA 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C 错误; D. 进入细菌的只是噬菌体 DNA,却能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说明噬菌体 DNA 能指导噬菌体蛋白质外 壳的合成,D 错误。 8. 下图甲是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与 R 型活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两种细菌的含量变化;图乙是噬菌体侵 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甲中,后期出现的大量 S 型细菌是由 R 型细菌转化并增殖而来的 B. 图甲中,AB 对应时间段内,小鼠体内还没有形成大量抗 R 型细菌的抗体 C. 图乙经离心的试管中,沉淀物中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具有放射性 D. 图乙若用 32P 标记亲代噬菌体,则子代噬菌体中只有少部分具有放射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 AB 段由于细菌刚进入小鼠体内,小鼠还没有产生相应的抗体, 所以 R 型细菌会增多,该实验中部分 R 型菌转化成了 S 型菌,然后大量增殖。从理论上讲,乙图中的放射 性只会出现在上清液中,但在实际操作中沉淀物中也会出现部分放射性。因为乙图中的实验如果搅拌过程 不充分,则很多噬菌体会附着在细菌表面,经过离心后会进入沉淀物中,使得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增强。 【详解】由于是将杀死的 S 型细菌与 R 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所以甲图中最初的 S 型细菌是由 R 型 细菌转化来的,但之后产生的 S 型细菌有的是由转化形成的 S 型细菌增殖而来,A 正确;小鼠产生抗体需 要经过体液免疫过程,要一定的时间,所以甲图中 AB 时间段内,小鼠体内还没形成大量的免疫 R 型细菌 的抗体,导致 R 型细菌数目增多,B 正确;乙图中噬菌体被标记的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不能进入细菌, 所以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完全没有放射性,C 错误;由于 DNA 分子的半保留复制,所以用 32P 标记亲代噬 菌体,裂解后子代噬菌体中少部分具有放射性,D 正确。 【点睛】关键:对于甲图要能正确分析实验中 R 型菌和 S 型菌变化的原理;对于乙图关键要理解噬菌体侵 染细菌的实验原理。 9. 下图表示洋葱根尖分生区某细胞内正在发生的某种生理过程,图中甲、乙、丙均表示 DNA 分子,a、b、 c、d 均表示 DNA 链,A、B 表示相关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酶 A 能使甲解旋,酶 B 在 c 链的形成及 c 链和 d 链的连接过程中发挥作用 B. 运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无法研究图示过程中的半保留复制 C. 图示过程发生在细胞核内,乙、丙分开的时期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D. 该细胞中伴随图示过程发生的反应还有 RNA 和蛋白质的合成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DNA 分子复制时,以 DNA 的两条链分别为模板,合成两条新的子链,所以形成的每个 DNA 分子 各含一条亲代 DNA 分子的母链和一条新形成的子链,为半保留复制。 【详解】A、图中酶 A 为解旋酶,能使 DNA 分子解开双螺旋,酶 B 为 DNA 聚合酶,在合成 c 链的过程中 发挥作用,但在 c 链和 d 链的连接过程中不发挥作用,A 错误; B、运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如 15N 标记,可研究图示过程中的半保留复制,B 正确; C、图示 DNA 复制过程发生在洋葱根尖细胞的细胞核内,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只进行有丝分裂,乙、丙分 开的时期为有丝分裂后期,C 错误; D、图示为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内的反应,该细胞正处于分裂的间期,同时基因的转录及蛋白质的合成等发 生,D 正确; 故选 D。 10. 如下图为核苷酸链结构图,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能构成一个完整核苷酸的是图中的 a 和 b B. 图中与每个五碳糖直接相连的碱基有 1 个 C. 各核苷酸之间是通过化学键③连接起来的 D. 若该链为脱氧核苷酸链,从碱基组成上看,缺少的碱基是 T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 中一分子的磷酸、一分子的五碳糖、一分子的含氮碱基正好构成一个核苷酸,而 b 中包含的是第 二个核苷酸的碱基和五碳糖及第三个核苷酸的磷酸,A 错误。 与每个五碳糖直接相连的碱基只有 1 个,B 正确。 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是通过③磷酸二酯键连接的,C 正确。 组成脱氧核苷酸的有 ATGC 四种碱基,D 正确。 11. 某双链 DNA 分子中含有 200 个碱基,一条链上 A:T:G:C=1:2:3:4,则该 DNA 分子( ) A. 四种含氮碱基 A:T:G:C=4:4:7:7 B. 若该 DNA 分子中 A 为 p 个,占全部碱基的 n/m(m>2n),则 G 的个数为 pm/2n-p C. 碱基排列方式共有 4200 种 D. 含有 4 个游离的磷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已知一条链上 A:T:G:C=1:2:3:4,即 A1:T1:G1:C1=1:2:3:4,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 则可知 A2:T2:G2:C2=2:1:4:3。双链 DNA 分子中含有 200 个碱基,则 A1=T2=10,T1=A2=20,G1=C2=30, C1=G2=40,即该 DNA 分子中 A=T=30 个,C=G=70 个。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该 DNA 分子中 A=T=30 个,C=G=70 个,则 DNA 分子四种含氮碱基 A:T: G:C=3:3:7:7,A 错误; B、若该 DNA 中 A 为 p 个,占全部碱基的 n/m(m>2n),则全部碱基数量为 p÷n/m,由于 A+G=碱基总数的 一半,所以 G 的个数为 pm/2n-p,B 正确; C、该 DNA 分子中碱基比例已经确定,所以碱基排列方式小于 4100 种,C 错误; D、该 DNA 分子两条链,含有 2 个游离的磷酸基,D 错误。 故选 B。 12. 下图表示利用大肠杆菌探究 DNA 复制方式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可用噬菌体代替大肠杆菌进行上述实验 B. 可用(NH4)2 35SO4、(NH4)2 32SO4 分别代替 15NH4Cl、14NH4Cl 进行上述实验 C. 试管③中 b 带的 DNA 的两条链均含有 14N D. 仅比较试管②和③的结果不能证明 DNA 复制为半保留复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试管①的 DNA 全部被 15N 标记,离心后位于重带,试管②中 DNA 复制 1 次,结果 DNA 位 于试管的中带,说明 DNA 分子中含有 15N 和 14N;试管③中,DNA 分子复制 2 次,结果一半位于中带(15N 和 14N)、 一半位于轻带(14N),通过以上分析可知,DNA 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详解】噬菌体是病毒,不能用普通培养基培养,因此不能用噬菌体代替大肠杆菌进行上述实验,A 错误; S 不是 DNA 的特征元素,因此不能用含有标记 S 的化合物代替 15NH4Cl、14NH4Cl 进行上述实验,B 错误;试管 ③中 a 带的 DNA 的两条链均含有 14N,而 b 带的 DNA 的一条链含有 14N、一条链含有 15N,C 错误;仅比较试管 ②和③的结果不能证明 DNA 复制为半保留复制,D 正确。 13. 真核生物染色体上 DNA 具有多起点双向复制的特点,在复制原点(Ori)结合相关的复合体,进行 DNA 的复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真核生物 DNA 上 Ori 多于染色体的数目 B. Ori 上结合的复合体具有打开磷酸二酯键的作用 C. DNA 子链延伸过程中,结合的复合体促进氢键形成 D. 每个细胞周期 Ori 处可起始多次以保证子代 DNA 快速合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DNA 分子的复制过程是首先 DNA 分子在解旋酶的作用下解旋成两条单链,解开的两条链分别为 模板,在 DNA 聚合酶的作用下,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子链,子链与模板链双螺旋成新的 DNA 分子, DNA 分子是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 【详解】A、因 DNA 是多起点复制,且一条染色体上有 1 或 2 个 DNA,因此 Ori 多于染色体数目,A 正确; B、Ori 上结合的复合体具有打开氢键的作用,B 错误; C、DNA 链延伸过程中结合的复合体促进磷酸二酯键的形成,C 错误; D、每个细胞周期中 DNA 只复制一次,Ori 处只起始一次,D 错误。 故选 A。 【点睛】本题需要结合题干分析出复制原点(Ori)结合相关的复合体的作用,结合 DNA 复制过程的基本 知识进行解答。 14. 若 N 个双链 DNA 分子在第 i 轮复制结束后,某一复制产物分子一条链上的某个 C 突变为 T,这样在随 后的各轮复制结束时,突变位点为 A—T 碱基对的双链 DNA 分子数与总 DNA 分子数的比例始终为( ) A. 2-1 1 N 2 B. i 1 N 2 C. i+1 1 N 2 D. i+2 1 N 2 【答案】C 【解析】 【分析】DNA 分子复制的过程: ①解旋: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 ②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一条母链力模板,以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 有关酶的作用下,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 ③形成子代 DNA: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从而形成 2 个与亲代 DNA 完全相同的子 代 DNA 分子。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N 个 DNA 分子一共复制了 i 次,则 DNA 复制后的分子总数为 N×2i,一个分 子一条链上的某个 C 突变为 T,由该 DNA 分子经复制而得到的子代 DNA 分子,一个 DNA 分子突变位点为 A—T 碱基对,占总 DNA 分子数的比例 i+1 i+1 11 N 2 = N 2   ,在随后的各轮复制结束时,该比值不变。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 DNA 复制的相关知识,利用半保留复制的知识进行计算。 15. 将全部 DNA 分子双链经 32P 标记的雄性动物细胞(染色体数为 2N)置于不含 32P 的培养基中培养。经 过连续 3 次细胞分裂后产生 8 个子细胞,检测子细胞中的情况。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 若只进行有丝分裂,则含 32P 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一定为 1/2 B. 若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再进行一次减数分裂,则含 32P 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至少占 1/2 C. 若子细胞中的染色体都含 32P,则一定进行有丝分裂 D. 若子细胞中的染色体都不含 32P,则一定进行减数分裂 【答案】B 【解析】 【分析】DNA 复制时遵循半保留复制原则。将双链经 32P 标记 DNA 分子置于不含 32P 的环境中连续复制, 复制第一次得到 32P31P-DNA,复制第二次得到 32P31P-DNA 和 31P31P-DNA(二者数量 1:1),复制第三次得到 32P31P-DNA 和 31P31P-DNA(二者数量 1:3)。细胞进行有丝分裂 DNA 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细胞进行减 数分裂时 DNA 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在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时,细胞中的染色体是随机分配的。 【详解】DNA 复制时遵循半保留复制原则。将双链经 32P 标记 DNA 分子置于不含 32P 的环境中连续复制, 复制第一次得到 32P31P-DNA,复制第二次得到 32P31P-DNA 和 31P31P-DNA(二者数量 1:1),复制第三次得到 32P31P-DNA 和 31P31P-DNA(二者数量 1:3)。细胞进行有丝分裂 DNA 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细胞进行减 数分裂时 DNA 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在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时,细胞中的染色体是随机分配的。 A、若只进行有丝分裂,DNA 复制三次得到 32P31P-DNA 和 31P31P-DNA(二者数量 1:3),细胞分裂三次,则含 32P 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最少为 1/4,最多为 1,A 错误; B、若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再进行一次减数分裂,DNA 复制两次得到 32P31P-DNA 和 31P31P-DNA(二者数量 1:1), 细胞分裂三次,则含 32P 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至少占 1/2,最多占 1,B 正确; C、根据上述分析,若子细胞中的染色体都含 32P ,则有可能只进行有丝分裂,也有可能进行一次有丝分裂 再进行一次减数分裂,C 错误; D、此选项有两种理解,第一种是所有子细胞中的染色体都不含 32P,第二种是某一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都 不含 32P。根据上述分析,第一种情况不存在;第二种情况,有可能只进行有丝分裂,也有可能进行一次有 丝分裂再进行一次减数分裂,D 错误。 故选 B。 二、不定向选择题 16. 下图表示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图和各家庭成员基因检测的结果。检测过程中用限制酶处理相 关基因得到大小不同的片段后进行电泳,电泳结果中的条带表示检出的特定长度的酶切片段,数字表示碱 基对的数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病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乙病的致病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 B. 甲病可能由正常基因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导致,替换后的序列可被 Mst II 识别 C. 乙病可能由正常基因上的两个 BamHI 识别序列之间发生碱基对的缺失导致 D. II4 不携带致病基因、II8 带致病基因,两者均不患待测遗传病 【答案】CD 【解析】 【分析】分析甲病家系图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分析乙病家系图,再结合 DNA 电泳图可判断, 乙病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为致病基因位于 XY 同源染色体上的伴性遗传。 【详解】A.由 II-3 患病而 I-1 和 I-2 均正常可知,甲病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乙病基因可能位于 XY 同 源区段上,也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A 错误; B.根据电泳结果,II-3 只有 1350 一个条带,而 I-1 和 I-2 除 1350 的条带外还有 1150 和 200 两个条带,可推 知甲病可能由正常基因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导致,替换前的序列能被 MstII 识别,替换后的序列则不能被 MstII 识别,B 错误; C.I-6 为隐性纯合子,故 1.0×104 为隐性基因的条带,1.4×104 为显性基因的条带,所以乙病可能由正常基因 上的两个 BamHI 识别序列之间发生碱基对的缺失导致,C 正确; D.II-4 电泳结果只有 1150 和 200 两个条带,为显性纯合子,不携带致病基因;II-8 电泳结果有两条带,为 携带者,二者都不患待测遗传病,D 正确。故选 CD。 【点睛】解答家系图的问题时,先利用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一女病。其父子有正非伴 性。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一男病,其母女有正非伴性。”进行判断,有些家系图含有的个体 较少,可能无法判断具体的遗传方式,则利用假设法,如本题的乙家系。解答本题还要结合 DNA 的电泳图 进一步进行分析判断。 17. 图 1 是用 DNA 测序仪测出的某生物的一个 DNA 分子片段上被标记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的碱基排列顺 序(TGCGTATTG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据图 1 推测,此 DNA 片段上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的数量是个 5 个 B. 根据图 1 脱氧核苷酸链的碱基排列顺序,分析图 2 显示的脱氧核苷酸链的碱基序列为 CCAGTGCGCC(从 上往下排序)。 C. 图 1 所测定的 DNA 片段与图 2 所显示的 DNA 片段中(A+G)/(T+C)都为 1 D. 若用 35S 标记某噬菌体,让其在不含 35S 的细菌中繁殖 5 代,则含有 35S 标记的噬菌体所占比例为 50%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为 DNA 测序仪显示的某真核生物 DNA 片段一条链的碱基排列顺序图片。图 l 的碱基排列顺序 已经解读,其顺序是:TGCGTATTGG,所以图中碱基序列应从上向下读,且由左至右的顺序依次是 ACGT, 所以图 2 碱基序列为:CCAGTGCGCC。 【详解】A、图 l 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的碱基排列顺序是 TGCGTATTGG,其中鸟嘌呤脱氧核苷酸的数量是 4 个,此链有一个 C,推出互补链中还有一个 G,此 DNA 片段上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的数量共 5 个,A 正 确; B、根据图 1 脱氧核苷酸链的碱基排列顺序,分析图中碱基序列应从上向下读,且由左至右的顺序依次是 ACGT,故图 2 显示的脱氧核苷酸链的碱基序列为 CCAGTGCGCC,B 正确; C、双链 DNA 中,碱基遵循互补配对原则,A=T,C=G,嘌呤数=嘧啶数,故图 1 所测定的 DNA 片段与图 2 所显示的 DNA 片段中(A+G)/(T+C)都为 1,C 正确; D、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蛋白质外壳不会进入细菌内部,35S 标记噬菌体的是蛋白质外壳,若用 35S 标记某 噬菌体,让其在不含 35S 的细菌中繁殖 5 代,则含有 35S 标记的噬菌体所占比例为 0,D 错误。 故选 ABC。 18. 荧光原位杂交可用荧光标记的特异 DNA 片段为探针,与染色体上对应的 DNA 片段结合,从而将特定 的基因在染色体上定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由图 1 可知,DNA 探针的本质是荧光标记的 DNA 片段,其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B. 由图 2 可知,高温可以使双链 DNA 分子中的氢键断裂形成 DNA 单链 C. 图 2 中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中最多可有 2 条荧光标记的 DNA 片段 D. 若 A、B、C 分别代表不同来源的一个染色体组,已知 AA 和 BB 中各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可被荧光探针标 记。若植物甲(AABB)与植物乙(AACC)杂交,则 F1 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中可观察到 6 个荧光点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1、基因探针是用放射性同位素、荧光分子等标记的 DNA 分子作为探针,原理是 DNA 分子杂交。 2、DNA 分子是一个独特的双螺旋结构,是由两条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 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对(A-T;C-G)通过氢键连接。 3、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分子水平上的检测: 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 DNA 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 分子杂交技术; 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 mRNA--分子杂交技术; 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个体水平上的鉴定: 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A、由图 1 可知,DNA 探针是用荧光分子标记的 DNA 分子,DNA 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因此荧光标记的 DNA 探针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A 正确; B、由图 2 可知,高温(煮沸)可以使双链 DNA 分子中的氢键断裂形成 DNA 单链,B 正确; C、图中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中含有 2 个 DNA 分子共有 4 条链,所以最多可有 4 条荧光标记的 DNA 片段,C 错误; D、由于 AA 和 BB 中各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可被荧光探针标记,若植物甲(AABB)与植物乙(AACC)杂 交,则其 F1(AABC)含有 3 个荧光点,经间期复制加倍,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中可观察到 6 个荧光点,D 正确。 故选 ABD。 19. 某长度为 1 000 个碱基对的双链环状 DNA 分子,其中含腺嘌呤 300 个,该 DNA 分子复制时,1 链首先被 断开形成 3′、5′端口,接着 5′端与 2 链发生分离,随后 DNA 分子以 2 链为模板,通过滚动从 1 链的 3′ 端开始延伸子链,同时还以分离出来的 5′端单链为模板合成另一条子链,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 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1 链中的碱基数目多于 2 链 B. 该过程是从两个起点同时进行的 C. 复制过程中两条链分别作模板,边解旋边复制 D. 若该 DNA 连续复制 3 次,则第三次共需鸟嘌呤 4 900 个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环状双链 DNA 分子的两条链的碱基是互补配对的,所以 1 链和 2 链均含 1000 个碱基,A 错误; B、该 DNA 分子的复制起始于断口处,由于只有一处断开,故只有一个复制起点,B 错误; C、DNA 复制的特点是半保留复制和边解旋边复制,断开后 DNA 两条链分别作模板,边解旋边复制,C 正 确; D、DNA 分子含腺嘌呤 300 个,所以胸腺嘧啶也为 300 个,则胞嘧啶和鸟嘌呤均为 700 个,第三次复制过 程中,共需鸟嘌呤(23﹣22)×700=2800 个,D 错误. 故选 C。 20. 下列关于 DNA 分子的结构与复制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 A. 含有 m 个腺嘌呤的 DNA 分子,第 n 次复制需要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数为 m×2n-1 个 B. 在一个双链 DNA 分子中,A+T 占碱基总数的 M%,那么该 DNA 分子的每条链中的 A+T 都占该链碱基 总数的 M% C. 每个 DNA 分子中,都是碱基数=磷酸基团数=脱氧核糖数=脱氧核苷酸数 D. 双链 DNA 分子中,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对之间通过氢键连接, 排列在内侧 【答案】ABCD 【解析】 【分析】1、DNA 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磷酸和脱氧核糖交 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 A 与 T 配对、G 与 C 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DNA 分子复制是以亲代 DNA 为模板合成子代 DNA 的过程,规则的双螺旋结构为 DNA 复制提供了精 确的模板,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复制能准确无误地进行;DNA 分子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和半保留 复制的过程。 【详解】A、含有 m 个腺嘌呤的 DNA 分子第 n 次复制需要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数是 2n×m-2n-1×m=2n-1×m 个, A 正确; B、由于 DNA 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数量关系是 A1=T2、T1=A2,因此双链 DNA 分子中,A+T 的比值与每 一条链上的该比值相等,B 正确; C、DNA 分子是由脱氧核糖核苷酸脱水缩合而来,每个脱氧核糖核酸含有一个含氮碱基,一个磷酸基团, 一个脱氧核糖,因此碱基数=磷酸基团数=脱氧核糖数=脱氧核苷酸数,C 正确; D、双链 DNA 分子中,磷酸和脱氧核糖通过磷酸二酯键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对之间通过氢键连 接,排列在内侧,D 正确。 故选 ABCD。 三、原文填空 21. 位于 X 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的遗传特点是:女性多于男性,但部分( ) 【答案】女性患者病症较轻 【解析】 【分析】1、X 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的遗传特点是:患者中男性远多于女性;男性患者的基因只能从母亲那 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女儿。 2、X 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的遗传特点是: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但部分女性患者病症较轻;男性患者与正 常女性婚配的后代中,女性都是患者,男性正常。 【详解】位于 X 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的遗传特点是: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但部分女性患者病症较轻。 22. DNA 复制需要( )等基本条件。 【答案】模板、原料、能量和酶 【解析】 【详解】DNA 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 23. DNA 分子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了子代,从而保证了_________。 【答案】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解析】 【分析】 DNA 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DNA 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 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的进行。复制结束后,一个 DNA 分子就形成了两个完全相同的 DNA 分子。新复制出的两个子代 DNA 分子,通过细胞分裂分配到子细胞中去。 【详解】一个 DNA 分子复制后就形成了两个完全相同的 DNA 分子。新复制出的两个子代 DNA 分子,通 过细胞分裂分配到子细胞中去。DNA 分子通过自我复制,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保持了遗传信息 的连续性。 【点睛】本题考查 DNA 分子复制的意义,要求考生识记。 24. 提纯生物大分子、离心、X 射线衍射、( )等技术与物理学和化学方法的应用紧密结合, 系统应用于探测生命活动的过程。 【答案】放射性同位素示踪 【解析】 【分析】 追踪某种元素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可以使用同位素标记法。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使用的是假说演绎 法,萨顿假说使用的是类比推理法。DNA 双螺旋结构的模型建构属于物理模型。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有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可以使用对比实验法。分离各种细胞器和获得纯净的细胞膜使用的是差速离心法。 【详解】提纯生物大分子之后能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材料,离心、分离提取相应的物质然后进行后续的研 究,X 射线衍射能给某种物质的结构研究提供设计的思路,该技术手段应用在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中、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可以用于探究物质转化的途径,这些物理学和化学方法可系统应用于探测生命活动 的过程。 25. 由于新合成的每个 DNA 分子中,( ),因此,这种方式被称作半保留复制。 【答案】都保留了原来 DNA 分子中的一条链 【解析】 【详解】由于新合成的每个 DNA 分子中,都保留了原来 DNA 分子中的一条链,因此,这种方式被称作半 保留复制。 四、解答题 26. λ噬菌体有极强的侵染能力,并能在细菌中快速地进行 DNA 的复制,最终导致细菌破裂(称为溶菌状态), 或者整合到细菌基因组中潜伏起来,不产生子代噬菌体(称为溶原状态)。在转基因技术中常用λ噬菌体构 建基因克隆载体,使其在受体细菌中大量扩增外源 DNA,进而构建基因文库,相关操作如下图,请分析回 答相关问题: (1)组装噬菌体时,可被噬菌体蛋白质包装的 DNA 长度约为 36~51kb,则λgt10 载体可插入的外源 DNA 的长度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λ噬菌体的溶菌状态、溶原状态各有用途。现有一种 imm434 基因,该基因编码一种阻止λ噬菌体进入 溶菌状态的阻遏物。但如果直接插入该基因,会使载体过大而超过噬菌体蛋白质的包装能力,需要删除λ 噬菌体原有的一些序列。据图分析下列问题: ①如果需要获得大量含目的基因的噬菌体,应当使λ噬菌体处于________状态,相应的改造措施是删除λ 噬菌体 DNA 中的________(填“左臂”“中部”或“右臂”); ②如果需要目的基因在细菌中大量克隆,应当使λ噬菌体处于________状态,相应的改造措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0~7.6kb (2). 溶菌 (3). 中部 (4). 溶原 (5). 删除λ噬菌体 DNA 中的左臂, 并插入 imm434 基因 【解析】 【分析】噬菌体属于病毒,病毒的繁殖过程为: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等五个步骤。在吸附过程 中,DNA 分子注入细菌体内,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 【详解】(1)人工改造后的λgt10 载体的长度是 43.4kb,而可被噬菌体蛋白质包装的 DNA 长度约为 36~51kb, 因此λgt10 载体可插入的外源 DNA 的最大长度是 51-43.4=7.6kb,故长度范围为 0~7.6kb。 (2)如果需要获得大量含目的基因的噬菌体,应当使λ噬菌体处于溶菌状态,则应删除λ噬菌体的 DNA 中 含控制溶原生长的序列,即中部;如果需要目的基因在细菌中大量克隆,应当使λ噬菌体处于溶原状态, 则应删除λ噬菌体的 DNA 中含编码蛋白质外壳序列,即删除λ噬菌体 DNA 中的左臂,并插入 imm434 基 因。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基因工程和 DNA 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实验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 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27. 果蝇的眼有红色、棕色、鲜红色、白色,两对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决定色素的形成,其关系如下 表所示。 基因组成 A_D_ A_dd aaD_ aadd 表现型 红色 鲜红色 棕色 白色 原因 能合成鲜红色色素和棕色色素 只能合成鲜红色色素 只能合成棕色色素 无法合成色素 (1)遗传学家摩尔根在连续多代培养的红眼果蝇中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果蝇,并通过杂交实验的现象提出了 果蝇的白眼基因 b 位于 X 染色体上,Y 染色体不含它的等位基因的假说,请问当时摩尔根用来验证假说的 实验方案是__________。 (2)后人进一步研究发现此白眼果蝇可以生成上述的两种色素,但无法运送至眼,所以表现为白眼。现有 上述常染色体遗传的白眼果蝇及伴性遗传的白眼果蝇各一试管,请利用纯种红眼果蝇进行一次杂交实验, 以区分上述两管白眼果蝇,写出杂交方法和相应结果分析: _____ (3)果蝇的刚毛和截毛为一对相对性状,由 A 和 a 控制,现有一杂合的刚毛雄果蝇,请设计一次杂交实验 探究此果蝇体细胞中 A 和 a 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情况,并写出预期的结果和相应的结论。_____________。 【答案】 (1). 将 F1 的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杂交得到白眼雌果蝇,再将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杂 交。 (2). 让红眼雄果蝇分别与两支试管中的白眼雌果蝇交配,如果子代中雌果蝇是红眼、雄果蝇是白 眼,则此管是伴性遗传的白眼果蝇;如果子代中无论雌雄都是红眼,则此管是常染色体遗传的白眼果蝇 (3). 让此杂合的刚毛雄果蝇与截毛雌果蝇杂交,若子代雌性和雄性中刚毛和截毛性状分离比都为 1:1,则 此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若子代雌性全部为刚毛,雄性全为截毛,则 A 基因在 X 染色体上,a 基因在 Y 染色 体上;若子代雌果蝇全部为截毛,雄性全为刚毛,则 A 基因在 Y 染色体上,a 基因在 X 染色体上 【解析】 【分析】 基因位于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的判断方法: (1)显隐性未知:①种群中个体随机杂交,如果后代雌雄中表现型及其比例相同,则为常染色体遗传,如 果后代雌雄中表现型及其比例不同,则为伴性遗传.②正交和反交法,正交和反交结果不同,且性状的出 现与性别有关,则为伴性遗传,如果正交和反交结果不同,但性状的出现与性别无关,则为常染色体遗传。 (2)已知显隐性:若通过一次杂交就可以确定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性染色体上,则一定要选择雄性为 显性性状,雌性为隐性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后代雄性只表现隐性性状,雌性均表现显性性状,则基因位 于 X 染色体上,如果后代雌、雄个体中表现型相同且都有显性和隐性性状或均表现为显性性状,则基因位 于常染色体上。 【详解】(1)遗传学家摩尔根在连续多代培养的红眼果蝇中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果蝇,并通过杂交实验的现 象提出了果蝇的白眼基因 b 位于 X 染色体上,Y 染色体不含它的等位基因的假说,当时摩尔根用来验证假 说的实验方案是将 F1 的红眼雌果蝇与 F2 白眼雄果蝇杂交得到白眼雌果蝇,再将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杂 交。实验结果为子代雌果蝇全为红眼,雄果蝇全为白眼,从而说明控制红眼、白眼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 Y 染色体不含它的等位基因。 (2)利用纯种红眼果蝇进行一次杂交实验,以区分两管白眼果蝇的杂交方法和相应结果分析:让红眼雄果 蝇分别与两支试管中的白眼雌果蝇交配,如果子代中雌果蝇是红眼、雄果蝇是白眼,则此管是伴性遗传的 白眼果蝇,用基因型表示即为:XbXb 和 XBY 交配,子代为 XBXb 和 XBY;如果子代中无论雌雄都是红眼, 则此管是常染色体遗传的白眼果蝇 ,用基因型表示即为:aabb 和 AABB 交配,子代为 AaBb。 (3)果蝇的刚毛和截毛为一对相对性状,由 A 和 a 控制,现有一杂合的刚毛雄果蝇,设计一次杂交实验探 究此果蝇体细胞中 A 和 a 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情况,写出预期的结果和相应的结论是:让此杂合的刚毛雄果 蝇与截毛雌果蝇杂交,若子代雌性和雄性中刚毛和截毛性状分离比都为 1:1,则此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若 子代雌性全部为刚毛,雄性全为截毛,则 A 基因在 X 染色体上,a 基因在 Y 染色体上;若子代雌果蝇全部 为截毛,雄性全为刚毛,则 A 基因在 Y 染色体上,a 基因在 X 染色体上。用基因型表示:aa 与 Aa 交配, 子代雌雄性都是 Aa:aa=1:1,则此基因在常染色体上;XaXa 与 XAYa 交配,子代雌性全为 XAXa,雄性全为 XaYa,则 A 基因在 X 染色体上,a 基因在 Y 染色体上;XaXa 与 XaYA 交配,子代雌性全为 XaXa,雄性全为 XaYA,则 A 基因在 Y 染色体上,a 基因在 X 染色体上。 【点睛】本题以果蝇为素材,考查伴性遗传、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解题关键是掌握伴性遗传的特 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题干涉及到的实验,得出相应的结论;能设计简单的实验进行验证。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