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散文阅读专练 4
0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范家门的“妆容”
王剑冰
出郑州一直往南,中岳嵯峨向碧空,千峰万仞走苍龙,龙眼上一个小村子,是远近闻名的范家门。
进了范家门,像进到一个特色独具的山寨,奇峰险壁飞瀑溅雪,野树杂花绿草如茵。上去一个高
崖顺脚条滑道,弯转腾挪,林幽壑深,只闻长啸声,不见长啸人。下来一片竹林,林边涧水激荡,荡
出一汪清潭。往上有空中栈道,更有高峡断谷,隔开了杏花岭与凤凰岭。谷间一座 300 米长玻璃桥,
个别胆大的人走上去,到半途却吓得趴在上面爬行。对面怕不能回,就有溜索等你,斜刺里一条“过
江龙”,闭眼时已到人间。回头再看,就只见云遮雾障的峻极峰。且不算完,村中还藏有一宝,倒三
角的小洞口,怎么都不会想到里面是一方神府洞天,可真是怪石嶙峋,鬼斧神工,诉不尽亿万年的
沧海桑田。嵩山被称为“自然地理博物馆”,这古洞或是其中一个展厅。
眼前一片油菜黄花闹嚷,接着见山间群鸟纷飞。杏花桃花先后替场,而后槐花扑棱,柳絮喧腾。
站在一个崖口,满谷树花忽白忽青,仔细看了,却是栗树叶子随风。远处的桐花氲成紫烟,紫烟下
雾海迷蒙。范家门是嵩山海拔最高的小村,常常下面是云雾,上面出太阳。
小路长满了草,草向两边歪,边上有酸枣棵子。沿着摇曳小路走过簸箕泉和水吊桥,会看到芬
芳中宁静的老屋。老屋被阳光涂抹着,一些陷入暗影,一些从暗影中移出,如打开的书,写着山村
的几多春秋。斜燕似书签,夹进熟读的页面。
看到了大缸大盆、鸡窝鸭舍、带辘轳的老井,还有石桌石凳、石磨石白,春联红在门边,有的
门上着锁,有的却能轻轻推开,敞给你一个丰富内涵。
一些老屋在向阳的沟里,沟中有云气团上来,团上来的还有悠扬婉转的豫剧老腔:走一道岭来翻
一架山——山沟里空气实在新鲜……
碰到一位满面风霜的老者,出口竟是:回来啦?问起年岁,九十挂零。一群鸡在屋前咯哒,老人
在闹嚷间走上崖来,崖上一个土制蜂箱,蜜蜂们正忙。听说,天心注那里有好多八九十岁的老人。
看到蓬勃了百年的皂角树,硬性了千年的核桃王。皂角曾是山里人洗头浆布的工具,核桃熟了,也
会大家同享。
这片被山野包裹的地方,让人找到从前的感觉,或许就是老家的感觉。看那些来自八方的游人,
进进出出,不时发出大呼小叫,还有人在墙根听老人讲二郎担山赶太阳的传说,有人推着碾子大喘气,
有人说要住下不走。尘嚣中待久了,到这里都随了性子。是啊,范家门不一样的气质,让你玩起来
自由,沉下来安静。你后来想明白,你就是一个回家的孩子,你来过,或者从未离开。
看到一堵由沟底高垒的石墙,上面是一块地,地并不大,往上还是墙。层层叠叠的田和老屋,构
成层层叠叠的生活气场。现在地里长满蒿草和野树,现出一种天然版画的效果。
多少年,太阳一次次地升起又落下,山里的日子稀稀稠稠过不完。多少年后,你会发现那些生活
中的平常与微小,竟泛着高贵的金光。
村民说,比起过去,像再生了一回。以前村子可称得上是荒山秃岭,所有山石、树木都成了赚钱
的工具,哪怕不高的荆条,也割下来编了荆篱。因为失去才有苦痛,知道好赖才会奋争。亏得领头
人,亏得人心齐,让这荒山沟子有了今天。
范家门给自己铺了一条通往幸福的路。山上的土地、房屋,都进入合作社,土地不仅退耕还林,
还种植经济作物,所有项目年终决算分红。现在,那些个懒懒散散的时光不见了,凡有景点的地方,
都可见到热情的年轻人,他们不再往外跑,而是带着满足与自豪,在家门口为自己打工。谁说不是
上天的眷顾?范家门人不再乱采滥伐,而是保山护水,植树种林,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旅游,并且发
现藏在山中的宝贝:开始只是一个小洞口,里面也不大,试着挖挖看,想不到越挖越深,先是几个
人干,后来变成几十人,再后来男女老少都来了,日夜轮换不停气儿,越挖越来劲,越挖越惊真,最
后竟然挖出来一个超级大溶洞,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现在的范家门可是坐在青山绿水的福
窝里,而且认识到,尽管有的老屋不再用于居住,但历史会赋子它们文物与文化价值。范家门既打
造了现代,又保留了传统,二者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得天独厚的范家门。
当地的朋友向我展示着山村的未来。我看到航拍影像中的范家门像只腾飞的大鸟,鸟身上层层
叠叠的红,那是范家门秋天的妆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从空间印象入手,先谈范家门的特殊地理位置,再通过写奇峰涧水,表现出范家门的山
水特色。
B.文章既写到范家门的山石、树木荆条等物产,也写到了石桌石凳、石腊石臼等别具一格的陈
设。
C.文章重点写了一位满面风霜的老者,他招呼游客,讲二郎担山传说,真实表现了人们的精神
风貌。
D.文章巧妙地揭示了范家门走上一条通往幸福路的原因:一是有好的领头人,二是这里的人们
齐心协力。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第二段写神府洞天,既表现了范家门的神奇之处,同时也为下文写范家门人发掘这一宝
贝作了铺垫。
B.文章通过描写胆大的人在玻璃桥上“吓得趴在上面爬行的容态,以小见大展现了范家门山峰
的险峻。
C.文章通过今昔对比写出了范家门的可喜变化,人们变乱采滥伐为保山护水,利用本地生态优
势发展旅游。
D.文章最后一段写航拍影像中范家门的独特最象,不仅回扣了文章的题目,而且预示了范家门
的美好未来。
8.文中写景的语言生动形象,请结合文中具体语境简要赏析画线的句子。(4 分)
(1)眼前一片油菜黄花闹嚷,接着见山间群鸟纷飞。杏花桃花先后登场,而后槐花扑棱,柳絮喧
腾。
(2)老屋被阳光涂抹着,一些陷入暗影,一些从暗影中移出,如打开的书,写着山村的几多春秋。
斜燕似书签,夹进熟读的页面。
9.作者说“范家门既打造了现代,又保留了传统,二者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得天独厚的范家门”,
请结合全文探究这句话的内涵。(6 分)
6. C (文章写这位老人的目的是表现范家门的人们生活幸福、健康长寿。“重点写”不妥,“讲
二郎担山传说”属张冠李戴。)
7.B (“以小见大”理解有误,并且原文“个别胆大的人走上去,到半途却吓得趴在上面爬行”,
表现的是走“300 米长玻璃桥"的惊险,不是山峰的险峻。)
8. (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油菜黄花开得繁盛,杏花、桃花、槐花次第开
放的场景(2 分)。(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老屋饱经风霜而又内涵丰富,而斜燕与老屋
浑然一体的景象(2 分)。
9.①“打造了现代”是指范家门改掉了乱采滥伐的旧习,保山护水,植树种林,利用自身优势
发展旅游,进而走上一条通往幸福的路(2 分)。②“保留了传统"是指范家门保留了具有文物与文化
价值的老屋和悠扬婉转的豫剧老腔(2 分)。③这两方面相结合,使范家门既有青山绿水的自然风光,
又有古色古香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2 分)。(每答对一点 2 分,大意正确即可。)
02
名楼赋
韦野
久慕昆明风景秀丽的大观楼,一向无缘相识;更慕雄踞洞庭的千古名胜岳阳楼,也难得相
见。说来幸运,一次偶然的边疆之行,多年的愿望得以实现。我从南盘江畔归来的头一天,就兴
冲冲饱览了大观楼的风姿。游兴未尽,忽又至洞庭到岳阳楼探胜,登楼远眺,一览无余。老天也
真作美,两次观光这江南名楼,均是艳阳高照,晴空万里,和风助兴,引人浮想联翩,遐思不已。
大观楼的幽雅壮美,不愧为春城的名胜,滇池的奇绝。登楼环顾,五百里滇池尽收眼底,池
水浩淼,一片黛绿青碧,帆影掠过,如在诗意盎然的画中。在楼前近华浦中荡舟,水如明镜,亭榭
似蜃楼,船绕竹丛、月桥.佛塔、亭台,似在翠羽丹霞之下,仿佛是“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
蓉,三春杨柳”的四时景色涌进心胸,顿觉如置身祖国温暖的怀抱,畅饮着甘冽醇厚的美酒。此
楼从康熙三十五年建成后,即成为昆明西城的名胜。多少骚人雅士常在此聚会宴游,多半是吟
风弄月,歌功颂德。直到乾隆年间,才有寒士孙髯,出之不群,以豪迈的气概,酣畅的文笔,精巧
的构思,严谨的对仗,傲然写出一副海内闻名的“古今第一长联”,上下两联竟达一百八十字,
赫然震惊文坛。于是,大观楼威望倍增,名贯天下。“闻者莫不兴起,冀一登临为快”。我在楼
前石阶上默诵楹联数遍,不禁心潮滚滚。
如果说大观楼给予我的感受,归纳起来仅仅是一副古今第一长联而使它名声益振,像南天
蓝空的巨星引人无不向往,那么,看罢岳阳楼之后,我这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
则灵”的感受,似乎更加突出而不可泯灭了。
你看,岳阳楼雄踞城西,面临洞庭,登楼遥望,水波浩淼,“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
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我乘舟赴君山,一路自有与滇池不同之美感。洞庭之水的壮伟,
磅礴的气势,广阔、雄浑的境界和绚丽多姿的景色自不必赘言。但回首仰望岳阳楼,和在滇池回
眸大观楼,不免有大同小异之感。二楼同样临湖耸立,俯瞰水面,视野无碍;均是木制结构,典型
的中国古建筑式的巨檐画栋。这些平常景象,在我国许多楼宇、寺庙里都是可以看到的。
可是,为什么这两座并不富丽堂皇的楼却有那么大的名声呢?究其缘由,不在于外形的巧装
打扮,位置的奇特险峻,建筑的高矮大小,而在于它们深邃的内涵,以及它们给人展示的精神与
气质。阿房宫可谓富丽堂皇,千古绝有,“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但这是搜刮民脂民膏、 挥霍无度之果,被人焚为灰烬也就是情理之事,且落个昭著臭名。刘禹
锡曾居住过的简陋的房屋,虽然满是苔痕草色,还时常受凄风苦雨的侵袭,却美名在外,只因“斯
是陋室,惟吾德馨”。而大观楼、岳阳楼也凭-联一文显其精神与气质。《岳阳楼记》是范仲淹
为朋友滕子京被贬所邀而作。此记虽有忠君之言,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
抱负,给人以 启迪。试想,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时代,“古仁人”能“不以物喜,不
以已悲”,“进亦忧,退亦忧”,是.何等不易啊!我想,这里络绎不绝的游者,大多并非是为古建
筑而来吧。同样,我在大观楼前看到的情景也无不如此。“海内长联第一佳者”,不仅完美地描
绘了大观楼前的景物,而且从云南历史写起,有力地抨击整个封建制度,让人洞察生活的底蕴,
触摸时代的脉搏。虽然“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他们费尽移山心力,但“珠
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孙髯更尖锐指出“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而他们所贏得的,
只不过是“只杵疏钟,半江涣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历史不正是如此吗?范仲淹虽然登斯楼
“宠辱皆忘”,也难免宦海浮沉,但其精神必定长留人间。千古雄文垂壁,古今第一长联悬门,
这是我们民族的自豪和骄傲。虽遭历史战火的毁坏,却不绝于世,可见其精神的所在。
若不是范仲淹的名篇在此,若不是孙髯翁的奇对在此,恐难有千里迢迢而来的游者。自然,
名楼的湖光也美,色也美,水花也美,但这些绝不是名楼之美,更不是名楼的风骨!它们的真正的
美,是先贤为永葆它们的生命和青春而赋予它们的博大的胸襟和深邃的内涵,教你看后可纵贯
古今,悟出做人应恪守与追求的信念。
名楼为人增志才是真正的名楼。贫莫贫于无志,贱莫贱于无才。愿徒有空名而无益于人的
楼阁,也可从岳阳、大观的络绎不断的敬仰者中悟出些什么,也谱一曲传世的绝唱。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开篇写“偶然的边疆之行”“老天也真作美”,表面上是说自己很幸运,实则是表达
自己对名楼的喜爱与仰慕之情。
B.文章引用“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概写自己观览到的大观楼的美
景,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
C.文章第五段“可是”之后的问句,概括了作者游览大观楼和岳阳楼的总体感受,又自然
转入论述两楼的精神与风骨。
D.文章写游客“大多并非是为古建筑而来”,既是作者的猜想,也是作者的希望,希望游客
观赏名楼,更要感悟名楼真正的美。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题为“赋”,铺陈叙事,笔法灵活,并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使得文章既不乏富
有诗意的语言,又有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B.文章详写大观楼而略写岳阳楼,主要是因为《岳阳楼记》名扬天下,不知道岳阳楼的中
国人很少;同时文章的目的不在于介绍岳阳楼。
C.文章引用了很多大家熟知的名句,例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等,既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又可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
D.文章语言雅俗共赏,极富特色,句式上多用四字句、对偶句、排比句,整散结合,读来朗
朗上口,形象地刻画出“名楼”之美。
8.本文前部分先写大观楼后写岳阳楼,而后部分则先写岳阳楼后写大观楼,对此你如何理
解? (4 分)
9. 本文表达上主要运用记叙和议论,请结合作品简析二者的关系。(6 分)
6. 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句式、手法、语境、语句的言外之意等角度进行分析。首
先通读文本,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然后找到选项所涉及的语句,再根据上下文语境分析、
理解、辨识各个选项的相关内容,并做出判断。B 项曲解文意,“概写自己观览到的大观楼的
美景”错,据原文“仿佛是‘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的四时景色涌进心
胸”,可知是“仿佛”,而不是真正“观览到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并非“眼前之景”。
故选 B。
7. 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
力。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容,了解文本所运用的技法,然后找出
各个选项与文本相对应的信息,将选项内容带入文本进行比对分析,辨别正误,作出判断。B
项强加因果,“文章详写大观楼而略写岳阳楼,主要是因为《岳阳楼记》名扬天下,不知道岳
阳楼的中国人很少”错,略写岳阳楼并不是因为岳阳楼的名声大,据原文“回首仰望岳阳楼,
和在滇池回眸大观楼,不免有大同小异之感”,可知作者觉得岳阳楼和大观楼“大同小异”,
加上写作意图不在于凸显岳阳楼,自然就略写了。故选 B。
8. 前部分先写大观楼后写岳阳楼,是根据作者游览时间的先后顺序;后部分则先写岳阳
楼后写大观楼,既交代了作者“更慕”岳阳楼的原因,也是为凸显岳阳楼的精神与气质,暗示
文章主旨。(题干没有涉及阿房宫)【评分标准】一点 2 分。句意相近即可;其他答案,酌情
给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本,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旨意,然后分析文章
结构如此安排的意图,答案也就有了。当然,也要抓住文本中的一些关键性的语句,以便更好
地理解文章。例如“久慕昆明风景秀丽的大观楼,一向无缘相识;更慕雄踞洞庭的千古名胜岳
阳楼,也难得相见”,就暗示了岳阳楼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又如“为什么这两座并不富丽堂皇
的楼却有那么大的名声呢……而在于它们深邃的内涵,以及它们给人展示的精神与气质”,而
《岳阳楼记》赋予岳阳楼特别的“精神与气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
以物喜,不以己悲”“进亦忧,退亦忧”。可见,文章前部分是行程的真实体现,后部分则是
作者情感抒发的必然,也是文章写作目的的需要。可据此拟写答案。
9. 第一问:文章前部分以记叙为主,写游览大观楼和岳阳楼的所见所感;后部分以议
论为主,阐述岳阳楼和大观楼的精神,并指出名楼必须有内涵。
第二问:记叙为议论服务,是议论的基础,记叙大观楼和岳阳楼是为分析名楼的精神服务
的;议论是记叙的升华,是记叙的目的,描写大观楼和岳阳楼,意在阐明名楼应具有精神与风
骨;记叙和议论相互依存,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
【评分标准】第一问 2 分;第二问 4 分:答一点 2 分,答两点 3 分,答三点 4 分。句意相
近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审清题干,把握题干要求,然后结合作品进行分析,最后概
括、整理,就可以形成答案了。此题干有两问,一是指出文章哪些是记叙,哪些是议论;二是
要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记叙和议论的关系。注意指明记叙和议论时不能细化,只能整体把握。
此外,分析记叙和议论的关系时,既要明白二者在散文、小说中的关系,还得依据文章的写作
目的而定。
0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谁持彩练当空舞
熊召政
老远我就看到那棵大樟树了。那是怎样的一棵樟树啊,它的主干比碾盘还要粗壮。枝丫盘曲着伸向天
空,每一根都分明留下铁打铜铸的英雄气。树上所有的叶子都葱绿、晶亮,它们密密簇簇,横拓出去,遮
盖了村落前大半个稻场;填满叶与叶之间缝隙的, 不仅有被春雨洗亮的阳光,更有比田间的蛰声更为轻盈
的鸟鸣。
这棵大树后面,是一栋江南常见的白墙青瓦的古民居,一种四水归堂的泥砖建筑。从墙上的铜牌可知,
这是当年毛泽东担任中央苏维埃政府主席时的旧居。
我们说战争是残酷的,但战场上的风景往往如诗如画。就像这栋位于瑞金叶坪的伟人住过的古民居,
无论是它瓦檐上苍郁的针菲,还是泥墙上被风雨剥蚀的苔痕;无论是它天井里潮润的细沙,还是瓦脊上等
待炊烟的雨燕,给予我的都是恬淡的乡村牧歌之感。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面对数十倍于红军的敌人的“围
剿”,毛泽东指挥若定,他以浓得化不开的战场硝烟为墨,写下这样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
练当空舞?”
从这激战之后的诗句来看,伟人自有伟人的胸襟,伟人自有伟人的浪漫。在诗人眼中,历史总是充满
诗意。
走出这所房子,我站在大樟树下。突然,不知什么地方的广播放起了《十送红军》。尽管当地人说,
这首歌唱得失去了赣南的韵味,已经不是乡音了,但我仍在这略带忧伤的旋律中,领略到七十年前那些浸
在血水与泪水中的记忆。
毛泽东在这棵大樟树下骑上战马,迈向重重关山;八万多红军在这片土地上启程,在乡亲们期盼与炙
热的眼光中,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壮烈的长征。
我的家乡是另一片苏区,红军战士头上的八角葵帽,成为我童年记忆中不可亵渎的神圣图腾。神圣可
以沉眠,但不会消失。此刻我站在这棵大樟树下,听完《十送红军》后,忍不住四下张望:与漠漠水田上
的白鹭一起飞扬的战旗呢?在青石板上嘚嘚驰过的马蹄呢?它们都去了哪里?
我常说,如果我早生半个世纪,我可能不会成为一名作家。几乎不用置疑,多血质的我,肯定是一名
红军战士。我羡慕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样的伟人,在中国的大地上,写下民族的史诗。一支笔比之一
杆刺破黑暗的长枪,一本书比之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毕竟分量太轻,太轻。
十送红军,送的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骨肉。多少个苏区的母亲啊,在漫漫长夜里,她们纺车上的手
柄,一次又一次摇圆了中天明月,但总不能摇圆她们无尽的思念。那永远不能收回的,村口送别的目光啊,
又怎能穿透二万五千里的重重阴霾?雪山草地,沼泽荒漠,一寸一寸,不仅沾满了战士的血,也沾满了亲
人的泪。
纵览历史,我们可以说,所有通往天堂的路,都充满了艰辛与苦难。一个人扭转乾坤的能力,取决于
他化腐朽为神奇、化苦难为诗情的禀赋。历史拒绝呻吟,但历史不拒绝浪漫。毛泽东在硝烟弥漫的成场上
吟唱“谁持彩练当空舞”,这是何等的想象力啊! 正是他和他的战友们,用自己的如虹豪气,为我们的民
族炼出了一条魅力四射的彩练。
彩练初出,赣水那边红一角;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疏!炮火不能烧毁它,风雨、不能摧残它。当
这条彩练飞过于都河,飞过金沙江,飞过娄山关,飞过乌蒙山,飞过南国的雾,飞过北国的雪,我们惊异
地发现,原来这一条彩练,竟是一条长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
谁持彩练当空舞?是我们的红军,我们餐风饮露、百折不挠的中华儿女。
物换星移,历史的烽烟早化作大地上的虹霓,我们也只能从竟夜的春风、从山间的鸟啼来谛听烈士们
的呼吸。但是七十年前的那棵老樟树,还是那么苍翠欲滴,这是因为它的根须,始终抓住了泥土;七十年
前的那条彩练,还在我们的仰望中飘舞,这是因为民族的精气还在。对于我们来说,长征不仅仅是一段逝
去的故事,也不仅仅是一种奋进的象征,还是一只正在吹响的号角,一首还没有完成的史诗。
(摘自熊召政散文集《历史的驴友》)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描述古民居的屋檐针菲、泥墙苔痕、瓦脊雨燕等,突出其古朴淡雅,旨在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B.文中用“最壮烈”修饰“长征”,既写出了亲人之思、战争之烈,又表现出长征路途之长、人员之
众。
C.文章写赣南、作者家乡等地的苏区,表明中国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离不开众多苏区百姓的大力支持。
D.文章没有详写战争生活的残酷激烈,而是着重表现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礼赞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篇描写大樟树的主干、枝丫、叶子,突出大樟树的盎然生机,为全文营造了昂扬明朗的氛围。
B.文章虚实结合,借大樟树与《十送红军》,将现实与回忆融为一体,在现实描写与历史回忆间自如
转换。
C.散文贵在有“我”,文章提到“我”的向往时,用笔与长枪、书与战争作比,表现出尚武轻文的倾
向。"
D.文章运用象征手法,樟树根须始终抓住泥土而苍翠依旧,象征着军民之情长在,长征精神永葆生机。
8.请简析诗句“谁持彩练当空舞”在全文中的作用。(4 分)
9.本文是“长征精神赞”征文获奖作品,请从语言与内容两个角度分析其恢弘磅礴的风格特点。(6 分)
6. A (“旨在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错。旨在表现伟人的胸襟和浪漫)
7. C (“尚武轻文的倾向”错)
8.①以之为题,增强文学性和感染力。②在文中反复出现,结构全篇。③以之喻指历史与现实的长征,
生动形象。④表现先辈革命豪情与浪漫情怀,突出主题。(4 分。每 点 1 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9.语言表达:①“如虹豪气”“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跹”等词语宏大壮阔,充满豪情;②排比句、
设问句等句式使文章气势如虹,酣畅淋漓。
叙述内容:③历史与现实交织,时代与未来结合,描述宏观概括;④赞颂革命先驱 和伟大事业,笔
调炽热奋进,抒情奔放热烈。(6 分。每点 2 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