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新高考题型专项训练:现代文阅读Ⅱ最新对点专项训练题(无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语文新高考题型专项训练:现代文阅读Ⅱ最新对点专项训练题(无答案)

ID:653740

大小:30.06 KB

页数:7页

时间:2021-04-0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届高考语文八省联考后新高考题型专项训练:现代文阅读Ⅱ最 新对点专项训练题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文本一: 诗文大家余光中 学富五车的人可以妙趣横生吗?儒雅冷静的人可以豪情万丈吗?矮小的人可以巨大吗?水火 可以同源吗?可以。余光中就是这样一组奇妙的矛盾。 身高不过五尺三寸,体重不足 50 公斤,散文家思果却形容他“全身每一钱都是脑”,大女婿 私下戏称他为“小巨人”。女儿姗姗说:“父亲那种外敛而内溢的个性,似乎一座冰封的火山,只 有在笔端引爆才安全。” 平时谨言慎行,自律甚严,写作时宛如苦行僧,不烟不酒,只要一杯红茶或普洱苦茶。他的生 活,距离清教徒可能不远,他是那种随时保持冷静的人。他说他的书房非常斯巴达,并非艺术之宫、 象牙之塔,而是苦练之地;又说他的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 这样潜心育人的人师,却也是极端浪漫的诗人。他看花事,总是“看到绝望才离开”。他追逐 美景,神魂颠倒。思果曾目睹他“为了追捕淡水河堤上日落前的片刻景致,赶着开车前去,神魂都 贯注进去了,口中还喃喃有词,有些恍惚,怪不得他诗思那么妙”。他是个唯美主义者,对于美的 人、事、物,品味十分敏感,他的耳目所接,常成妙谛,美不胜收。他自称是“艺术的多妻主义者”。 梁锡华说他“平常是冷静明澈像一泓秋水的人物”。杨牧早年就以“冷静文明”一词来形容他。 但是他热情起来,可以和朋友畅谈深宵,心情一好,就妙语如珠,让人应接不暇。 不过,据黄国彬的观察,“在一般的场合,余光中说话不多,碰见话不投机的人,更常常正襟 危坐,态度颇为严肃,完全遵守荀子的忠告……可是,一旦置身于可与言的朋友之间,他就会慷慨 地打开话匣,展现里面的珠玑了”。 余光中在《娓娓与喋喋》一文中曾说:“朋友之间无所用心的闲谈,如果两人的识见相当,而 又彼此欣赏,那真是最快意的事了……真正的知己,就算是脉脉相对,无声也胜似有声。”所以在 宴会上,不幸和俗人相邻而坐,偏偏对方又喋喋不休,诗人就会“恨不得他忽然被鱼刺梗住”。 西班牙哲人桑塔耶纳说:“雄辩滔滔是民主的艺术,清谈娓娓的艺术却属于贵族。”余光中向 往的显然是品位上的贵族的娓娓了。 余光中的字典里似乎没有“马虎”两个字,不论他做什么,即使是娱乐,都要全神贯注。他不 懂为什么有人能够一面听音乐,一面读书。在余家,平常是听不到音乐的。他说:“为了对音乐家 的尊敬,听音乐就该正襟危坐,聚精会神。”所谓“背景音乐”在余家是不受欢迎的。 以此类推,余光中做任何事情,都抱持同样的态度。珊珊说:“爸爸是不容许有错误的人。” 文章不能出错,生活不能出错,品德不能出错。他是个完美主义者。 (摘自《人物周刊》2019 年 10 期) 文本二 有意识的排比和对仗是余光中诗歌创作内在逻辑的表达,但又不屈于新月派所创作的方块体式, 从而可以称为“活”的形式。排比和对仗技巧本身的运用有利于作者在横向思维的扩大,同时产生 对应的关系。在余光中《夜读》中,第一段和第二段相对应,“只要桌灯不拧亮黄昏”与“只要桌 灯不熄灭今晚”,“夜”与“梦”,“曙色”与“晚霞”等,隐含着比较的关系,从“海兽”到“梦” 再到“船”,作者的意向不断变化,逐步发散。通过排比形式的控制,又不至于诗的意向过于发散 而引起生涩之感。 余光中说:“我写的最多的是从头到尾不分段的诗 ,不分段不能乱成眉毛,我的每一行诗字 数都有一个常态”,“少则九个字 ,多则十二三个字,差不多一口气念一行。如果长的十二三个 字,而短的只有三五个字,换句太短或太长,听觉和视觉上都很吃力 ,则令读者望而生畏。”严 格的字数控制,加强了创作者对字句的斟酌提炼,提炼本身增加了诗的情感内涵。 余光中诗歌中的典故范围涉及中西方,如《沙浮投海》,沙浮是希腊女诗人,恋菲昂而遭弃, 投海而死用典也是诗歌的一种修辞手法,可避免一览无余的直白,还可给读者在诗行间留下联想和 思索的余地。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从而提高作品的 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传统的力透纸背,掷地有声的效果。以上三点都是余光中在创作时,将中西 方文学逐步融合的尝试,寻求变而形神不散,同时也是一种创作方式的整合。 (摘自范则言《论余光中的创作风格》) 相关链接 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黄维梁高度评价余光中,认为他有“五彩笔”:用紫色笔来写诗,用 金色笔来写散文,用黑色笔来写评论,用红色笔来编辑文学作品,用蓝色笔来翻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余光中就是这样一组奇妙的矛盾”,作者把一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放在一起,是为了凸显 余光中的形象特征。 B.在余光中《娓娓与喋喋》一文中,“娓娓”指贵族之间的谈话艺术,而“喋喋”指俗人之 间的谈话方式。 C.“背景音乐”在余家是不受欢迎的,因为余光中先生做事认真、全神贯注,他认为音乐会 影响他的写作。 D.“五彩笔”体现了余光中先生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这也是他“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称 谓的由来。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余光中说他的书房是苦练之地,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是因为他以苦行僧般的状态写 作,并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 B.生活中,余光中对于美的人、事、物,品味十分敏感,也常常为之神魂颠倒,所以他看花 事,总是看得很绝望。 C.碰见话不投机的人,便正襟危坐;遇到“可与言的朋友”,便口角生风。从中可以看出, 余光中是一个坦诚、真实的人。 D.平时自律甚严,遇美则神魂颠倒;平常冷静文明,遇知己则热情慷慨……这些都是余光中 “外敛而内溢的个性”的体现。 3.文章说“余光中的诗歌更注重形式的节制”。请结合文本二,分析具体是如何体现的?(4 分) 4.如果欲以“试论余光中的完美主义”为题写一篇《诗文大家余光中》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 列出评论要点。(6 分)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遍地应答 韩少功 打开院子的后门,从一棵挂满红叶的老树下穿过,就可以下水游泳了。 风平浪静之时,湖面不再是水波的拼凑,而是一块巨大的整体镜面,让人不知如何是好。你在 水这边敲一敲,水那边似乎也会震动。你在水这边挠一挠,水那边似乎也会发痒。 若是有一条小船压过来,压得水平线撑不住,镜面就可能倾斜甚至翘起-这种担心一度让我紧 张。 在这个时候下水难免有些踌躇,有些心怯。扑通一声,令宝贵的镜面破碎,实为一大暴行。好 在碎片经过一阵揉挤,一阵折叠,一阵摇荡,只要泳者不动,待倒影从层层褶皱中逐一释放,渐次 舒展和平复,湖面又会成为平滑的极目一镜。 在通向山外的公路修通之前,这里有很多机船,每天接送出行的农民,还有挑担的,骑脚踏车 的,以及活猪活牛。眼下客船少了,只有几只小渔船偶尔出现。船家大多是傍晚下网,清晨收网, 手摇船桨轻点着水面,静悄悄地来,又静悄悄地去,留下冷清和落寞的湖面,一如思绪突然消失的 大脑。 水边常有两样“静物”,那是垂钓的老人和少年。据说老人身患绝症,活不了多久了。 但他一心把最后的时光留在水边,留给自己的倒影。少年呢,中学生模样,总在黄昏时出现。 他也许是特别喜欢吃鱼,也许是惦记着母亲特别喜欢吃鱼,也许不过是要用这种方式来积攒自己的 学费。谁知道呢? 阵雨扑来时,雨点敲打着水面,打出满湖的水芽,打出升腾的水雾,模糊了水平线。如果雨点 敲醒了水面的花粉,水上就冒出一大片水泡,冷不丁看去,像光溜溜的背脊上突然长满疖子。 几只野鸭惶惶地叫着,大概被这事儿吓着了,很快钻入草丛。 不远处,一条横越水峡的电线上,有个黑物突然直端端砸下,激起水花四溅。我以为有什么东 西坠落,过了片刻才发现,那不是坠物,而是一只鸟突然垂直俯冲,捕获了什么以后,带水的翅膀 扑棱扑棱,又旋回高高的天空,在阳光中播下一串闪闪的水珠。我不知道这种鸟的名字,只记住了 它一身蓝绿相杂的迷彩。 还有一只白鹭在水面上低飞,飞累了,先大翅一扬,再稳稳地落在岸石上,让人想起优雅的贵 妇,先把大白裙子一提,再得体地款款入座。它一坐好半天,平视远方,纹丝不动,恍若一尊玉雕。 但如果发现什么情况,玉雕眨眼间就成了银箭。一声鹭鸣撒出去,树丛里就有数十只白鹭跃出,扑 棱棱组成数十道白光,在青山绿水中绽放和飞掠。 它们有时候绕着我巡飞,肯定把我误认为鱼,一条比较奇怪的大鱼,大得让它们不知如何下口; 小鱼也经常围着我巡游,肯定把我当成一只落水的大鸟,同样大得让它们不知如何下口。 不知是什么鱼愣头愣脑,胡乱嘬咬,在我的腿上和腰上留下痒点,其中一口咬得太狠,咬在一 个脚趾头上,痛得我从迷糊中惊醒。我这才发现,钓鱼的“静物”已经走了,天地间全无人迹。 其实,这里还有很多人,只是我看不见罢了。想想看,这里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逝者的残质, 也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来者的原质-物物相生的造化循环从不中断,人不过是这个过程中的短暂一 环。对人来说,大自然是人的来处和去处,是万千隐者在眼下这一刻的隐形伪装之所。有人说,接 近自然就是接近上帝。那么,上帝是什么?不就是不在场者的在场吗?不就是太多空无的实在吗? 不就是一个独行人无端的惦念、向往以及感动吗?就因为这一点,我在无人之地从不孤单。我大叫 一声,分明还听到了回声,听到了来自水波、草木、山林、破船以及石堰的遍地应答。 寂静中有无边喧哗。 (选自韩少功散文随笔集《山南水北》) 文本二: 在我看来,在中国当代的小说家中,很少有人像韩少功那样将随笔写得那么得心应手,那么睿 智。经过办《海南纪实》《天涯》杂志的考验,经过大特区商海浪潮的冲击,他的思想更深刻成熟 了,他的文风更老辣简洁了,他对文学的追求似乎更执著了。他右手写小说,左手写随笔。在随笔 的写作中,韩少功天赋中那种我们称之为智慧的素质被发挥到一种巅峰状态。读着他近年的随笔, 我有时会产生出这样一种古怪的想法:不知随笔这种文体是专为韩少功准备的,还是韩少功天生就 应当写随笔? 不管是韩少功无意间碰上了随笔,还是随笔找上了韩少功,韩少功的随笔写得好,却是读过他 的作品的人都公认的事实-那是智慧的独语,是哲学的散文化,也是生活常态的文学化。 随笔是一种需要智慧的文体。智慧不是聪明的滑头和取巧,不是知识的炫耀和卖弄;智慧从根 本上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境界,一种心血的燃烧。韩少功的随笔,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就 是智慧。不过他的智慧,不是经院或书斋里的智慧;他的智慧,更多的是来自生活的启示,来自他 的生命的激发;他的智慧,不是体现于某篇文章,某个局部或某个词句,而是化为一种精气流荡于 他所有的文字中,并成为他作品的纹章印记,成为他的人格在随笔中的自然呈现。 (摘编自陈剑晖《智慧的独语-关于韩少功散文随笔的札记》)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以“我”这个下湖游泳者的视角观察和感受世界,文中直接表现“我”的笔墨不多,却 让人感觉到处处都有“我”的存在。 B.作者面对镜子般的湖面“不知如何是好”,感觉下水打破湖面“实为一大暴行”,生动传达 出视湖水为有生命之物的微妙心理。 C.老人和少年像两样“静物”一样在水边垂钓,作者不仅欣赏这样一幅安静的生活画面,更赞 赏他们面对生活磨难时的沉静和坚毅。 D.静是作者刻意营造的大境界,静中又充满生机勃勃的动,包括阵雨、水鸟、游鱼这样真实可 感的动,也包括意念中的“无边喧哗”。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本一选自韩少功散文随笔集《山南水北》,字里行间流荡着一种睿智和精气,是一篇个性 色彩鲜明的“智慧的独语”。 B.随笔是一种需要智慧的文体,这是它与小说、散文等文体的不同之处,而真正的智慧大都来 自生活的启示和生命的激发。 C.韩少功作为著名作家,写过小说,办过杂志,后来他在随笔这种文体中真正找到了用武之地, 文学成就也达到了巅峰。 D.凡是读过韩少功作品的人,都认为他的随笔写得好,因为这些作品不要小聪明,不投机取巧, 也不炫耀和卖弄知识。 8.请简要赏析文本一中画横线的段落。(4 分) 9.文本二认为韩少功的随笔“是哲学的散文化,也是生活常态的文学化”,文本一是怎样体现 这些特点的?(6 分)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三个小女孩 季美林 我生平有一桩往事:一些孩子无缘无故地喜欢我,爱我;我也无缘无故地喜欢这些孩子,爱这 些孩子。我同这些孩子都是邂逅相遇,我语不惊人,貌不压众,不过是普普通通,不修边幅,常常 被人误认为是学校的老工人。这样一个人而能引起天真无邪、毫无功利目的、二三岁以至十一二岁 的孩子的欢心,其中道理,我解释不通,我相信,也没有别人能解释通,包括赞天地之化育的哲学 家们在内。 大约在 50 年代,我暑假回济南探亲。我们家住西屋和北屋,南屋住的是一家姓田的木匠。他 有一儿二女,小女儿名叫华子,我们把这个小名又进一步变为爱称:“华华儿”。她大概只有两岁, 路走不稳,走起来晃晃荡荡,两条小腿十分吃力,话电说不全。按辈分,她应该叫我“大爷”;但 是华华还发不出两个字的音,她把“大爷”简化为“爷”。一见了我,就摇摇晃晃跑了过来,满嘴 “爷”“爷”不停地喊着。有时候,我在北屋睡午觉,只觉得周围鸦雀无声,恬静幽雅。猛一睁眼: 一个小东西站在我的身旁,大气不出。一见我醒来,立即“爷”、“爷”叫个不停。不知道她已经 等了多久了。我此时真是万感集心。有一次我出门办事,回来走到大门口,华华妈正把她抱在怀里。 她说,她想试一试华华,看她怎么办。然而奇迹出现了:华华一看到我,立即用惊人的力量,从妈 妈怀里挣脱出来,举起小手,要我抱她。她妈妈说,她早就想到有这种可能,但却没有想到华华挣 脱的力量竟是这样惊人地大。大家都大笑不止,然而我却在笑中想流眼泪。 下面再讲吴双的故事。 80 年代的某一年,我应邀赴上海外国语大学去访问。我的学生吴永年教授十分热情地招待我。 永年带了他的妻子和女儿吴双来见我。吴双大概有六七岁光景,是一个秀美、文静、伶俐的小女孩。 我们是第一次见面,她最初还有点腼腆,叫了一声“爷爷”以后,低下头,不敢看我。但是,我们 在校园中走了没有多久,她悄悄地走过来,挽住我的右臂,扶我走路,一直偎依在载的身旁,她爸 爸妈妈都有点吃惊,有点不理解。我当然更是吃惊,更是不理解。一直等到我们参观完了图书馆和 许多大楼,吴双总是寸步不离地挽住我的右臂,一直到我们不得不离开学校,不得不同吴双和她妈 妈分手为止,吴双眼睛中流露出依恋又颇有一点凄凉的眼神。从此,我们就结成了相差六七十岁的 忘年交。她用幼稚但却认真秀美的小字写信给我。我给永年写信,也总忘不了吴双。我始终不知道, 我有什么地方值得这样一个聪明可爱的小女孩恋? 现在轮到未未了。未未是一个 12 岁的小女孩,爸爸是延边大学出版社的社长,母亲王文宏, 延边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第一次见面,我发现未未同别的年龄差不多的女孩不一样。面貌秀美,逗 人喜爱,但却有点苍白;个子不矮,但却有点弱不禁风。不大说话,说话也是慢声细语。吃饭的时 候,她依然是少言寡语。但是,等到出门步行回北大时,却出现了出我意料的事情。文宏拉住我的 左臂搀扶着我,未未却一步抢上前来,抓住了我的右臂来搀扶住我,并且示意她母亲放松抓我左臂 的手,仿佛搀扶我是她的专利,不许别人插手。她这一举动,我确实没有想到。然而,事情既然发 生一由它去吧! 第二天是文宏全家回延吉的日子。一大早,文宏就带了未未来向我辞行。文宏是感情极为充沛 的人,虽是暂时别离,她恐怕也会受不了。我口中念念有词,调动我的定力来拴住自己的感情,满 面含笑,“口若悬河泻水,滔滔不绝”。然而,言者谆谆,而听者藐藐。文宏泪珠只停留在眼眶中, 间或也滴下两滴。而未未却不懂什么诺言,也不会有什么定力,坐在床边上,一语不发,泪珠仿佛 断了线似的流个不停。我心里有点发慌。连忙强打精神,含泪微笑,送她母女出门。一走上门前的 路,未未好像再也忍不住了,一把抓住了我的胳臂,伏在我怀里,哭了起来。热泪透过了我的衬衣, 透过了我的皮肤,热意一直滴到我的心头。我忍住眼泪,捧起未未的脸,说:“好孩子!不要难过! 我们还会见面的!”未未说:“爷爷!我会给你写信的!”我此时的心情,连才尚未尽的江郎也是 写不出来的。 我遇到了这样三个小女孩,是我平生一大乐事,一桩怪事,但是人们常说,普天之下,没有无 缘无故的爱。可是我这“缘”何在?我这“故”又何在呢?佛家讲因缘,我们老百姓讲“缘分”。 虽然我不信佛,从来也不迷信,但是我却只能相信“缘分”了。在我走到那个长满了野百合花的地 方之前,这三个同我有着说不出是怎样来的缘分的小姑娘,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给我孤寂的晚 年涂上点有活力的色彩。 (摘编自季羡林散文集《我这一辈子》) 文本二: 常读到一些散文家的论调,说什么:“散文的诀窍就在一个“散”字。”散者,松松散散之谓 也。又有人说“随笔的关键就在一个“随”字。”随者,随随便便之谓也。有些作者自己有时也感 到单调与贫乏,想弄点新鲜花样;但由于腹笥贫瘠,读书不多,于是就生造词汇,生造句,企图以 标新立异来济自己的贫乏。结果往往是,虽然自我感觉良好,可是读者偏不买你的账,奈之何哉! 读这样的散文,就好像吃搀上沙子的米饭,吐又吐不出,咽又咽不下,进退两难,啼笑皆非。 根据我个人多年的玩味和体会,我发现,中国古代优秀的散文家,没有哪一个是“散”的,是 “随”的,正相反,他们大都是在“意匠惨淡经营中”,简练描摹,煞费苦心,在文章的结构和语 言的选用上,狠下功夫。文章写成后,读起来虽然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实际上其背后实蕴藏着 作者的一片匠心。空口无凭,有文为证。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也”字句,其苦心经营 之迹,昭然可见。 (摘编自季羡林《漫谈散文》)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强调了“我”与三个小女孩之间“无缘无故的爱”,突出了缘分的妙不可 言和“我”对这种感情的珍视。 B.华华从妈妈怀里挣脱,举起手让我抱,妈妈惊异于孩子的力气之大,而我则因孩子对我的依 恋而感动,两人的心理不尽相同。 C.文章主要写作对象是三个小女孩,但通过对话、心理、细节等描写,读者也能够感受到“我” 亲切慈爱的形象特征。 D.“我”之所以喜欢上这三个小女孩,除了彼此投缘外,还因为与她们相处的时光给“我”的 晚年生活带来了很多快乐。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一项是(3 分) A.“我”对华华的称呼由“华子”到“华华儿”“小东西”,与《故乡》中闰土对“我”的称 呼由“迅哥儿”变为”老爷”异曲同工,都体现出人物情感的变化。 B.“口若悬河泻水,滔滔不绝”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赏誉》,后来形成三个成语“口若悬 河”“一泻千里”“滔滔不绝”,用来形容人的口才好。 C.“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在文中似贬实褒,《红楼梦》描写贾宝玉的《西江月》也采取这种 手法,表面是用世俗观念批判,实则是对宝玉叛逆性格的肯定。 D.欧阳修《醉翁亭记》连用 21 个“也”,既加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抒情意味,也有助于表达 作者寄情山水怡然自得的心情,使主题得到充分显现。 8.文本二中,作者认为优秀的散文大都是作家“简练描摹,煞费苦心”的结果,请以《三个小女孩》 为例,分析其具体表现。(4 分) 9. 季羡林对一些散文家论调的批评,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