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新高考题型专项训练:现代文阅读Ⅱ(两文本类)阅读训练(五) 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语文新高考题型专项训练:现代文阅读Ⅱ(两文本类)阅读训练(五) 含答案

ID:653741

大小:34.72 KB

页数:8页

时间:2021-04-0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届高考语文八省联考后新高考题型专项训练:现代文阅读Ⅱ(两文 本类)阅读训练(五) 01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中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渔风渔俗渔家乐 蒋子龙 处于网络时代的人,常有一种虚幻的狂妄感动不动就爱说:“世界真小!”觉得只鼠标在握, 五洲四洋一目了然,喜欢在虚拟的世界里称王称霸。一旦回归现实,用自己的双脚丈量世界,才知 天下之大,难以想象。其实不用说世界,就说中国最大的群岛——舟山群岛,有大小一千三百多个 岛屿,有人居住的却只有三十二个。社会已经进入“人口爆炸”“过度开发”的今天,只一个舟山 就还有六千三百多个岛屿仍保留着纯天然的野态,想想都让人兴奋和好奇。这也正是舟山群岛无可 比拟的自然资源优势。 舟山古称“海中洲”,面向大洋,背靠大陆,横流无际,群岛有致,大小对应,远近相接,有 舟有山,碧空远影…中国的文明史是“上下五千年”,舟山群岛就有五千年的开发史。其丰富的渔 盐之利,成就了全国第一大渔场。而舟山渔场的中心港口,就是著名的“沈家门”,与挪威的卑尔 根港、秘鲁的卡亚俄港并称“世界三大群众渔港”。、 据传舟山海上有“十六门”之多,沈家门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四山环拥,对开两门,其势连 亘”,为天然良港,又是海上天险。自唐宋起便成为渔民及海内外船舶最佳避风港,其“东控日本, 北接登莱,南亘瓯闽,西通吴会”,是我国东南沿海通往日本、朝鲜等国的必经之地,为“东亚海 上丝绸之路”的中转大港,及来往使节祭海祭山的海疆要地——遵照当时中国的规定,凡经过沈家 门的海内外船队,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 其名叫“沈家门”,其实是国家的东大门。明清时期,倭寇屡犯浙东,沈家门遂成为海上要塞。 沈家门外常常硝烟弥漫,海水为赤,沈家门人抗倭御敌,战绩累累。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战舰长阔、 高大,“巍如山岳,浮动波上,锦帆鹢首,屈服蛟螭”“乘风下压,如车碾螳螂”。在那个时期, 被尊为“天朝”的泱泱大国,士气高昂,御倭寇于大洋之上。 至乾隆年间,大对船、大捕船兴起,渔业大盛,渔港拓展。沈家门一派大港气象,桅樯如林, 万商云集,市肆骈列,海物错杂大街小巷,腥味盈天。每当小黄鱼汛、大黄鱼汛、乌贼汛、鳓鱼汛、 带鱼汛、海蜇汛等汛期到来,沈家门更是旆旗招展,号角长鸣;入夜后还万家灯火,繁华异常,有 “小上海”之称。 更重要的也是舟山最幸运的,是其还有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被尊为“海天佛国”的普陀山, 坐落于舟山本岛的莲花洋中,是国内外著名的旅游胜地。当年鉴真和尚经此东渡日本,成就了世界 佛教史上的经典。 就在这样的地理与人文环境中,既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又有独特的人文资源,“上承吴越古风, 下创列岛特色”,从而积淀形成了沈家门独具特色的渔家风俗习尚,成为中国海洋文化的一个重要 标志。其核心是一个“仁”字。 以仁对海,心存敬畏。出船先“祭海”,回港要“谢洋”,甚至还要“敬鱼”海上遇到大鲨鱼、 鲸鱼等,渔民要向海祷告,向大鱼撒米、丢三角旗,此谓“撒米施食,丢旗引路”,以免大鱼兴波 鼓浪,掀翻渔船。 以仁对天,崇拜神灵。普陀山梵风习染舟山诸岛,信佛便成了沈家门渔民的重要风俗,“一门 都仗佛扶持”。同时还崇奉妈祖、祭拜龙王…… 但,在“仁”的含义中,最重要的还是对人。这也构成了沈家门渔民文化中最温暖、最多姿多 彩的那一部分。一船遇难,众相救”;“一家有客,全岙接待”;“避风难胞,一宿二餐”…… 内陆人乃至行驶在江河湖泊上的船家,遇见死尸都会觉得是一件不吉利的事,而以沈家门为代 表的浙江、福建沿海的渔民,在海洋上遇到浮尸,不管是不是正遇到鱼群或丰收在望,也要立刻停 止作业,将浮尸捞起,布裹席包旋即返港回港后将体摆放在岸边,等待家属认领。无人认领者,将 烧化,骸骨存瓮,葬于“义山”。自明代起,由几家米行牵头,在沈家门创建了“存仁局”:饥荒 施饭,流行瘟疫施医药,为收敛无名露尸及无钱置买坟地的死难者,开辟“义冢山”,分“本地义 山”和专门埋葬闽籍海难者和无主死者的“福建义山”。沈家门的“存仁局”乐善好施,扶困济危, 积德无数。 能像渔民这样仁厚地看待生死,就会勇,就会强,就会豪爽,就会快乐。千百年来,渔民把自 己独特的文化习俗演绎得精彩纷呈、浩瀚广大。过去在各种各样的祭祀、庆典和节日中,渔民们创 造了斑斓多姿的文化形式。发展到今天演变成一年一度的“沈家门民俗文化节”。其实是全球渔民 的狂欢节,来自世界各地的渔民文艺表演队,融入到舟山锣鼓、渔歌号子、舞龙、舞鱼等当地的民 俗文艺节目中,群情欢娱,渔港沸腾。中华民族的整个传统道德体系,也是以“仁”为先的。仁, 然后有义、礼、智、信,有这样淳厚的民俗风尚,必然会成就渔家最真实的快乐。 沈家门,是历史之门,文化之门,大通之门通海通陆通世界,天助神佑通过去、通未来。门里 门外,风光无限。(有删改) 文本二: 我为什么写散文? 当心里萌生出一种对自己的激情,对自己有了感觉,写虚构小说或其他文体无法表达这种情感 时,便写散文。 散文凭借真诚感知生命的诗意,让自己艺术的情弦充满智慧和饱满的感情。 散文的美是融合了心灵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而创造出来的。不能指望一个虚伪的灵魂、一个没 有真情实感的人会创造出真实的美,写出感人的散文。 散文是作者“心灵的告白”,可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个人独有的感受,因而是值得 珍视的。看散文如同欣赏一个人的精神收藏品。六真林有了真情,再把它提升到文学的层面,表达 得美,这美就是活的,充满生命力。否则,只有美,没有真,再精致也只是工艺品,没有活趣。 正是这份真情,使散文虽很少大红大紫,却也从未被冷落过,香若幽兰。(摘编自王必胜《读 写他们(二)——本散文和一组作家书信》)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通过对网络时代那些自以为“一只鼠标在握”就能“在虚拟的世界里称王称霸”的虚幻 狂妄之人的批评,引出对舟山的描绘。 B.以沈家门为代表的舟山群岛历史悠久,独特的地理与人文环境孕育出独特的民俗和精神,当 地渔民具有勇、强、豪爽的性格特点。 C.这篇散文常常使用连续的四字词组成句子整散结合,文白相间,简练而又雅单致,将读者引 向深渺悠远的历史场景。 D.文章既从大处落笔,又注重在小处着墨,始终围绕沈家门的“渔风渔俗渔家乐”目立展开记 叙与描写,突显以小见大的恢宏的写作风格。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沈家门因为历史悠久,岛屿众多,逐渐由小小的渔船避风港发展为“海上丝绸再之路”的中 转大港,千年不衰,是“世界三大群众渔港”之一。 B.抗倭名将戚继光驾舰于大洋上御寇的表现,与他《马上作》诗中“一年三百六回交日,多是 横戈马上行”的句子一样,都令人感到气势豪壮。 C.“仁”是沈家门风俗习尚的核心,渔民以“仁对海、对天和对人,与子夏“博学而笃志,切 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中“仁”的观念一致。 D.中国人历来看重“养生丧死”,孟子曾向梁惠王指出正确处理这一问题有利于国家的发展, 沈家门人则用行动来体现了孟子理论的正确性。 8.文本一中,在叙写沈家门的人文环境时,作者为什么对历史进行了丰富的想象?请结合文本 简要分析。(4 分) 9.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本一的“活趣”之美。(6 分) 0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幺姨的灿烂年华 贺捷生 我亲爱的幺姨,总是认为自己不会被时光打败的幺姨,万不得已,终于坐上轮椅了。这让我们 两代从长征路上走过来的女人,让 104 岁的她和 84 岁的我,多少有些伤感。生活那么漫长、那么 灿烂,从来不向命运低头的幺姨,还以为她仍然是那个以 18 岁的花样年华嫁给红六军团总指挥萧 克将军的女生呢。 幺姨是那个年代最时髦也最有文艺范儿的女生。她档案的第一栏写着,蹇先佛,1916 年 7 月出 生,毕业于长沙衡粹女子职业学校艺术系美术专业。13 岁那年听说当红军的二姐也就是我妈,嫁给 了在湘西创建红军队伍的贺龙。15 岁听到了“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义愤填膺地走上街头,喊出“打 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 1934 年 12 月 26 日,幺姨记得清清楚楚,18 岁的她郑重地走出家门,去找这支队伍的最高军 事长官参加红军。父亲贺龙那天在临时司令部,忽然感到眼前一亮,一个青春焕发的女子站在面前。 幺姨说,司令官,我来参加红军,你不会不欢迎吧?父亲片刻的拘谨,被幺姨的爽朗驱散了。 他故意说:参加红军可不是闹着玩的,你一个城里的洋学生,细皮嫩肉的,当红军能干啥?幺姨顺 着父亲卖的关子说,我一个正宗的艺术系的毕业生,能写会画,你打着灯笼都难找。父亲说,那是 那是,我们还真缺你这样的人。想了想,他神情肃然地说,你得先与你二姐商量商量。 幺姨收敛笑容,认真地说,姐夫,二姐跟我谈过了,说了革命的艰难,说了参加红军要流血牺 牲。她还告诉我大哥牺牲了。但我都想过了,二姐能吃的苦,我也能。 父亲说,那好,你当红军的事,我批准了。不过,话要说在前面,我虽然是你的姐夫,但也是 这支队伍的总指挥,今后遇上生生死死的事,你可不能躲。幺姨说,姐夫,你放心吧,我们蹇家人 没有说话不算数的。 红二、六军团进驻慈利县城关镇时,父亲和萧克将军进城就去拜访在城东开染坊的我的外公蹇 承宴。外公对他们说,蹇家怕是着了共产党的魔,先是大儿和二女当了红军,如今幺女和二儿也争 着要跟你们走。我想好了,不阻拦他们。就是这次拜会,当年只有 27 岁的红六军军团长萧克将军 与幺姨相遇相识,两人爱好相近,趣味相投。没多久,没有繁文缛节,他们在母亲和幺姨的故乡结 婚了。 1935 年 11 月 19 日,红二、红六军团接到命令,踏上长征路。我在这年 11 月 1 日出生,幺姨 在贵州境内发现怀孕。在接下来的路上,被称为“红军姊妹花”的母亲和幺,一个背着越来越沉的 我走,一个挺着越来越大的肚子走。 母亲姐妹俩在长征路上很少见面,1936 年 7 月终于在甘孜住下来,母亲就背着我来到幺姨身边。 幺姨给我们准备的礼物,是节省下来的一点粮食和采来的一大把野菜。见面时,母亲告诉幺姨,她 们做卫生员的弟弟在翻越雪山时,因跑前跑后照顾伤员,累死在雪山上,埋在雪谷里。 没等姐妹俩从悲伤中缓过劲来,传来了部队开拔的号角声。她们心知肚明,命令是她们的丈夫 ——方面军总指挥和副总指挥共同下达的,十万火急,即使幺姨随时会分娩也得出发。母亲背着我, 搀着幺姨,坚定地向草原深处走去。 第一天走了大半天,四野茫茫。幺姨突然哎哟一声,羊水破了,疼得失声喊叫,蹲在地上起不 来。母亲四处 1 巡一遍,看见路边有个只剩四堵颓败断墙的藏民放羊用过的土堡,忙把幺姨搀进去。 没有器械,没有产床,也没有水,就让姨父铲来一些草皮,垫在地上,铺上野营用的被褥,天当房, 地当床。 孩子生下来了,是个男婴,哭声响亮。姨父喜不自禁,给他取名萧堡生,草原上土堡里出生的 意思。 休息了几个小时,继续上路。 第三天,幺姨刚被扶上马走了几步,就一头栽下来。恰巧杨尚昆夫人李伯钊大姐路过,上前一 看,说失血过多是原因,但主要是饿的。说着,摘下身上装着大约有一斤大米的干粮袋,扔了过来。 幺姨拼尽全身力气说,不行呀,李大姐,过草地,粮食是每个人的命啊!但李伯钊头也不回地走远 了。 母亲和幺姨走出了草地,大人和孩子都活了下来。 幺姨与萧克将军的第二个孩子,还有第三个孩子,生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场上。有意思的是, 他们的第三个孩子,不是一个人,而是一部长篇战争小说,书名叫《浴血罗霄》。 五年前,近百岁的幺姨粉碎性骨折,她拒绝保守治疗,勇敢接受手术,又颤颤巍巍地站起来了。 104 岁的她虽然最终坐上了轮椅,但仍然顽强地挺立着,她就是不想被命运打败。 (有删节) 文本二: 我近年写的是回忆和追溯性的散文。有人说我是唯一的,是独自在营造“红色意境”。我觉得 这种说法没什么不好,我能够接受。但必须告诉人们,我写的都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还有我没齿 难忘地爱着和记住的那些人。真实和真情,是我最在乎的东西、最珍惜的东西。我把这种真实和真 情,当作我写作必须遵守的原则。 我重提这些历史,绝不是要重温家族的光荣,而是要说明信仰的光辉和理想的旗帜,是父辈们 舍生忘死的动力之源。信仰永远都是鼓舞我们奋发进取的精神号角。有了信仰,我们的事业才能发 展,我们的国家才能进步。 (选摘自贺捷生《父亲的雪山母亲的草地》的《后记》和《自序》)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幺姨积极参加红军队伍,既有“九一八事变”的时代因素,也有家庭因素,还有她比较时 髦、有文艺范等个人因素。 B.作者对贺龙元帅着墨不多,通过人物之间的几句对话,就为读者勾勒出一位风趣随和、思 虑周密的红军指挥员形象。 C.文章以幺姨坐上轮椅、让人伤感开篇,又以幺姨坐上轮椅、仍“顽强挺立”结尾,这样写 既首尾呼应,又升华主题。 D.文章语言平白如话,通俗生动,已届耄耋之年的作家如同坐在读者面前,将幺姨的革命往 事娓娓道来,亲切动人。 7.下列与文本一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毛泽东《长征》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与文中“母亲背着我,搀着幺姨,坚定地向草原深 处走去”等描写极具画面感,表现了红军的革命意志。 B.作者的舅舅为照顾伤员而牺牲,李伯钊把珍贵的口粮留给幺姨,这两件事的叙述方式虽然 不同,但是都能体现不怕艰险、勇于牺牲的长征精神。 C.《浴血罗霄》这部长篇战争小说在战火中诞生,具有虚构性,是萧克夫妇的“孩子”,也 是研究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人民军队军史的珍贵资料。 D.鲁迅的《藤野先生》和本文都以亲历者“我”的口吻展开叙事,前者回忆了与藤野先生的 交往经历,后者再现了幺姨参加红军、长征等革命往事。 8.为什么说幺姨的年华是“灿烂”的?请简要分析。(4 分) 9.如果在“红色经典读书分享会”上推荐《幺姨的灿烂年华》,请结合两则文本,列出理由并 简要分析。(6 分) 03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 ~9 题。 文本一: 燕南园 62 号——记恩师林庚【注】 袁行需 燕南园 62 号是一个中式的小庭院,庭院中央有一棵高大的柿子树,右手数竿竹子掩 映着几扇窗户, 窗才灵雕了花的,那就是静希师住房的东窗,窗边就是他经常出入的东门。走进东,门穿过走廊是一间客 厅,客厅南窗外有一段廊子,所以客厅里的光线不很强,有一 种舒缓从容的氛围。从客厅一角的门出去, 右转,再打开一扇门便是他的书房,那里东、 南、西三面都是窗子。冬季的白天只要天晴,总有灿烂的 阳光照进来陪伴着老师。这正应 了他的两句诗:“蓝天为路,阳光满屋。” 静希师在五十年代末期就买了电视机,那是一台苏联制造的黑白电视机。他喜欢体 育,常看的是体 育节目。那时候电视机还是稀罕物,第 26 届世乒赛期间,系里的年轻教师 们每天都到他家观看比赛的实 况转播,他的家成了演播厅。就在这次比赛结束以后不久, 老师买了 一张乒乓球台,放在院子靠近南墙 一片宽敞的地方,系里的青年教师常去那里跟 老师打球,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老师的眼神好,对球的感觉 敏锐,处理球的手法细腻,会突 然抖腕发力,改变球的方向,使我招架不住。 我在北大求学和工作的五十一年间,不知多少次进出这庭院,进出这客厅,在那里向 老师求教,一起 谈论学问和人生。有时候老师让我进入他的书房,我们隔一张写字台面对 面坐着。我们距离更近,谈话 也更亲切。不管甚么话题,老师都有独到的见解。有一次谈 语文试卷第 4 页(共 10 页) 到孙悟空,他说孙悟空身上有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愤慨情绪和叛逆精神。1962 年静希师 开始主编《中 国历代诗歌选》上部,他告诉我,李白的《独漉篇》,别人都不选,我们要选。这首诗我原来没有留意, 经老师指点,细细读了几遍,才明白它很能代表李白独特的风格, 末尾四句:“罗帏舒卷,似有人开。明 月直入,无心可猜。”这样奇特的想象和构思,这样明 快而新鲜的语言,非李白写不出的。后来他仍不 断鼓励我在学术上要胆子大一些,要追求 突皱,只要是经过自己认真研究得出的结论就要坚持,不必顾 忌别人一时的看法。这使我 想起他对自己所提倡的“盛唐气象”的坚持,当这个见解刚发表的时候,遭 到强烈的反对, 但他从未放弃,后来终于得到学术界的承认。 他常常把自己新写的诗读给我听,并让我评论。我特别喜欢他 51 岁时写的那首《新 秋之歌》,诗的 开头说:我多么爱那澄蓝的天/那是浸透着阳光的海/年轻的一代需要飞翔/ 把一切时光变成现在。这首诗 里洋溢着对年轻人的爱和期望。他鼓励年轻人飞翔,希望 他们把握现在创造未来。诗的结尾是这样的: 金色的网织成太阳/银色的网织成月亮/谁 织成那蓝色的天/落在我那幼年心上/谁织成那蓝色的网/从摇 篮就与人作伴/让生活的大 海洋上/一滴露水也来歌唱。这样铿锵的韵律,这样富有启发性的意象,这样 新鲜的感受 和语言,四十年后读起来还觉得好像是旦晚才脱笔砚的。 几十年近距离的接触,我越来越感到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 人,超越平庸以达 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我从未听他 背后说过别人的坏话;他有童心, 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 握自己人生的方向。他九十岁出版的诗集《空间 的驰想》,用物理学家的眼光思考时间和 空间,呼唤人类对空间的突破。他可贵的独特之处,或者说别 人难以企及之处,乃在于他 是以诗人之心从事研究,是带着新诗创作的问题和困惑来研究古典文学的, 同时将自己的 研究成果用来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他对“建安风骨”和“盛唐气象”的提倡,既符合建 安 和盛唐诗歌的实际,也启示着新诗创作的一种突破的方向。 静希师在燕南园 62 号这栋住宅里生活将近六十年了。虽然院子大门的油漆已经剥 落,室内也已多年 没有装修而显得有些破旧,但住在这里的年近百龄的主人精神依旧!有 时趁着好天气我陪他在燕园散步, 他不要我搀扶,自己昂首向前,步履安详。他曾告诉我, 走路一定要昂起头来。他一辈子都昂着头,而 昂着头的人,精神是不老的! 文本二: 盛唐气象之继承了建安风骨,盖为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建安时代乃是一个解放的 时代,那是从两 汉的宫廷势力之下解放出来,从沉闷的礼教束缚之下解放出来;于是文学 也就有力地从贵族文学中解放 出来,带着人民胜利的心情、民主要求的信念。建安也是一 个艰苦的时代,因为一切都似乎是草创的。 一种荒凉高亢的歌声,所谓“惊风飘白日”“高 台多悲风”,就是建安风骨的基调。而初唐社会上残余 的门阀势力与诗歌中残余的齐梁影 响,到了盛唐就一扫而尽。这一种解放的力量,也就是建安风骨真正 的优良传统。盛唐时 代是出现在百年来不断上升的和平繁荣的发展中,它是一个进展得较为顺利的解放 中的 时代。一种春风得意一泻千里的展望,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大道 如青 天*'明月出天山”。这就是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同为解放的歌声,而又不全然相同 的地方。盛唐诗歌 的色调要比建安更为鲜明,其基调也更为爽朗。 (选自林庚《盛唐气象》) 【注】林庚(1910—2006),字静希,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燕南园 62 号”既是一处庭院,也是本文构思的重要依托,文章写人记事,叙议结合, 首尾呼应, 形散神聚。 B.林庚提出“盛唐气象”的见解,并在《独漉篇》的诗句中读出了“盛唐气象”,在《新秋 之歌》中 表现了“盛唐气象”。 C.文章写林庚打球“突然抖腕发力”,走路“昂首向前”“一辈子都昂着头”,注重抓住动 作和神 态来刻画人物形象。 D.从日常闲谈到传道授业,从诗歌创作到学术研究,林庚都表现出既源自天性而又久 经修炼的独特的 气度和风范。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蓝天为路,阳光满屋”两句,诗境清新明朗,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感悟,体现了 近体诗鲜明 的形象性和韵律美。 B.林庚先生告诉袁行需,坚持将别人都不选的李白的《独漉篇》选入《中国历代诗歌 选》,说明治 学严谨细致的重要性。 C.林庚“盛唐气象”的见解一直遭到学界的反对,但他坚持自己的看法,表现了一位杰 出学者的学术 自信和风骨。 D.《新秋之歌》对“网”这一意象的运用,以及《说“木叶”》中对“木叶”的美学辨析,体现 出 林庚非凡的艺术感受力。 8.建安风骨与盛唐气象有什么异同?请结合文本二简要回答。(4 分) 9.有人认为林庚达到了“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如果以此为主题写一 贝 U《燕 南园 62 号一记恩师林庚》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6 分) 参考答案 01 6.【参考答案】D(3 分) 【试题分析】文章不能体现“以小见大的恢宏的写作风格”。 7.【参考答案】B(3 分) 【试题分析】A 项,沈家门“历史悠久,岛屿众多”并非其“发展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大港”的理由。 C 项,沈家门风俗中的“仁”与子夏关于“仁”的观念并不一致。D 项,沈家门人没有“用行动来体现”“孟子 理论的正确性”。 8.【参考答案】①想象和引述明清时期沈家门外抗倭御敌的情境,表现了沈家门人为保家卫国而英勇杀敌 的无畏精神,同时也体现了沈家门的精神品格。②想象乾隆年间沈家门的大港气象,表现了此地的热闹繁华,体 现了沈家门的独特风貌及其历史传承。(4 分。每点 2 分,对历史的想象 1 分,精神品格 1 分。如有其他答案, 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参考答案】①文章的写作源自真心,是由对舟山纯天然野态产生兴奋和好奇而激发的,是散文“活趣” 的基础。②注重在真人真事中挖掘沈家门的文化精神,体现了作者的真情真意、真思真感,是其“活趣”的前提。 ③文章旁征博引、虚实相生,语言精练,描写生动,在文学层面上表达优美,是其“活趣”的保障。(6 分。每 点 2 分,观点 1 分,分析 1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02 6.[答案]A 简析:错在对个人因素的分 析上。幺姨积极参加红军队伍,既有时代因素也有家庭因素,还有 个人不怕吃苦、坚守信仰、奋发进取、不认输的个人因素,而不是她时髦文艺范的个人因素。 7. [答案]D 简析:错在对“我”的解读上。本文中的虽然是以“我”口吻展开,但不是幺姨参加红军、 长征 等革命往事的亲历者。 8. (4 分)①幺姨的青年时代是灿烂的,她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投身革命,并收获了爱情。②幺姨的一生是灿 烂的,她献身革命事业,勇敢面对人生的艰难险阻,从不向命运低头。(4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9. (6 分)①《幺姨的灿烂年华》刻画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形象,营造了“红色意境”;②再现真实的历史场景, 抒发崇敬、费美之情,体现了“真实和真情”的创作原则。③热情讴歌坚定的革命信仰和为理想献身的精神,而 这些正是当下事业发展和国家进步的动力之源。(每点 2 分。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03 6.B (“读出”“表现”盛唐气象欠妥。) 7.D (A 项“近体诗”有误;B 项“严谨细致”欠妥;C 项“一直遭到”有误。) 8.①同:都有一种解放的力量;②异:基调不同。建安风骨的基调荒凉高亢,盛唐气象的基 调鲜明 爽朗。(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 情给分。) 9.①多角度、多侧面刻画人物。②突出人物的独特之处。③强调写诗、治学、为人三者之间 的有机 联系。(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 情给分。)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