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散文阅读专练2(共四题,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散文阅读专练2(共四题,含答案)

ID:653744

大小:38.24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1-04-0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散文阅读专练 2(共四题,含答案) 0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①刚下过一场雨,蒙自的老街湿漉漉的。一线阳光就在这时划过来,南湖上又是一片光鲜。如果 没有穿梭往来的汽车,会让人想起多少年前的 5 月,同现在差不多的天气,南湖边霎时出现了一群 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的裙裾飘摇。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文化人,让人有一种震惊和 欣喜,来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啊。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坛也在南湖边开启,主讲者有陈寅恪、冯友 兰、钱穆、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 ②1938 年,在北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的情况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组建了西 南联大。由于昆明校舍不敷,边城蒙自便暂时接纳了联大的文学院、法学院。政府尽心,绅士尽力, 把联大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边,让他们住进最好的房子。蒙自海关、法国领事馆、哥胪士洋 行和周柏斋的“颐楼”,成了分校的教室和住地。领事馆敞亮气派、高树挺拔,哥胪士洋行是整个 蒙自最豪华的西式建筑,海关大院则像一座花园。 ③这样,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每天,师生上下课经过南湖东堤,课 余在湖边读书、唱歌、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青春的气息弥漫水中。鱼翔浅底,鸟儿扑飞, 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南湖,一时成了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诗情的沃土。想起诗人周定一的《南 湖短歌》,这首诗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 你问我的家吗? 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我走得有点累, 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 让湖风吹散我的梦, 让落花堆满我的胸, 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 ………… 我在这小城里学着异乡话, 你问我的家吗? 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④蒙自武庙街的颐楼,是十分有特色的民居,作了联大女生的宿舍。楼高势险,古榕成荫,湖光山 色,尽收眼底。入夜,山风刮来,呜呜噓噓,如怨如诉,女生们总是长久不能成眠。家乡、亲人、故都, 无不随风而来,于是,她们将颐楼叫成了听风楼。听风楼,听的是“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吗?听的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吗? ⑤虽然美丽的南湖给了师生们暂时的宁静,但是在那个烽火连三月的年代,宁静中又奔涌着激 情。开学第一天,分校师生即在南湖北岸的省立蒙自中学礼堂集会。会上,北京大学同学会发出《告 全国同胞书》,呼吁唤醒国人,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存。他们还走上街头,以各种 形式宣传抗战。有的同学竟参加了飞虎队,奔向抗日的战场。 ⑥现在,我正在一面弧形的标识墙前驻足,上面镌刻着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我不由想 起冯友兰先生 1938 年 8 月在蒙自为清华第十级毕业生题词中的话:“第十级诸同学由北平而长沙衡 山,由长沙衡山而昆明蒙自,屡经艰苦,其所不能,增益盖已多矣。”朱自清先生的题词中也说:“诸 君又走了这么多的路,更多地认识了我们的内地,我们的农村,我们的国家。诸君一定会不负所学, 各尽所能,来报效我们的民族,以完成抗战建国的大业的。” ⑦我慢慢进到楼内,走上楼梯,轻轻推开一扇门,竟然是闻一多先生的宿舍。先生把蒙自比作 了“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下楼活动。历史教授郑 天挺见他如此“怒读救国”,恐对身体不好,就劝他说:“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楼呢?”于是闻先生便 得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现在这个楼门上方,就挂着“一下楼”的匾牌。走进不大的卧室, 一股书香仿佛立时灌了满怀。先生,久仰了!屋内摆设依旧,只是先生擎着他的《红烛》下楼远去了。 ⑧漫步湖边,前面走着的是陈寅恪教授吗?他边走边感慨:“风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 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歌声杂醉醒……”钱穆教授则每天都会来到湖上的茶亭中,伴着一壶茶,沉思 久坐。朱自清教授在这里同样看到了荷塘月色,为此他又有了散文新作,新作里说:“一站到堤上 就禁不住想到北平的什刹海。”蒙自是哈尼族、彝族聚居区,火把节期间,人们在家门口燃起一堆 堆火载歌载舞,朱自清也融入这热烈之中:“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在这抗战时期,需要 鼓舞精神的时期,它的意义更是深厚。” ⑨不少教授是带着家眷来的,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后来回忆说:“南湖的水颇丰满,柳岸河堤,可 以一观;有时父母携我们到湖边散步。那时父亲是四十三岁,半部黑髯,一袭长衫,飘然而行。…… 在全面抗战艰苦的日子里,蒙自数月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想起来,总觉得这小城亲切又充 满诗意。” ⑩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优雅的乐章,南湖 的音符在其间跳荡。“当小火车缓慢地从蒙自站驶出时,我们对于这所谓‘边陲小邑’大有依依不 舍的情绪。”这是陈岱孙先生的心声,也代表了蒙自分校师生的心情。他们坐着窄窄的小火车来, 又乘着窄窄的小火车走了,留下长长的铁轨、长长的思念。多少年后,有人毕业直接回来这里工作, 有人情意绵绵故地重游。又多少年后,北大、清华、南开的后生们循着先贤的脚步而来,来看这一 湖波光潋滟的水。 ⑪ 我仍然沿着湖走,湖边生长着一些茂盛的合欢树,还有各种各样的花草藤蔓,婆婆娑娑延续了 不知多少岁月。 (取材于王剑冰同名散文)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西南联大文学院、法学院的师生到达蒙自后,受到了当地的热烈欢迎,美丽的南湖成为师生 们的一隅精神家园。 B.“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中的“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古乐府《江南曲》中有“江南 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句子。 C.冯友兰的题词用“屡经艰苦”,简洁地写出了西南联大学生所经受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等种种磨砺。 D.后生学子循着先贤的足迹造访南湖,以欣赏湖光山色,感受蒙自的风土人情,寻找亲切而充满 诗意的生活。 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作者借追怀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在蒙自南湖的一段不同寻常的生活,展现了他们“刚毅坚 卓”的精神风貌。 B.“听风楼”的“听风”二字寓意丰富,既指倾听自然山风,也指风声唤起了家国之思,激发 了抵御外侮的豪情。 C.第⑦段结尾处,以虚拟之笔描写闻一多先生手擎《红烛》远去的情形,饱含作者对闻先生的 崇敬与追思。 D.文中的成语“世外桃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闻一多以此比喻蒙自是如桃花源般 与世隔绝、安居乐业的理想世界。 8.作者说《南湖短歌》“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请根据文意,对此诗的这一特点加以赏 析。(4 分) 答: 9.蒙自南湖,见证了西南联大的一段特殊岁月,它“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在“宁静 中又奔涌着激情”。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6 分) 答: 02 (二)现代文阅读 II (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斑竹村里凤凰舞 惠 敏 麦芒节气之后,我们跟随老杨进入湖北省重点贫困村——斑竹村,老杨在斑竹村驻队已经 五年了,口口声声“我们村”,弄得一车人好像都是这里的村民似的,我们倒也乐意,城市待 久了,会向往能让胸中裂开,盛得下光辉、雨露、清风流水的田园。 快进村口的时候,一嘟噜一嘟噜的红桃毛茸茸、密匝匝地垂在枝头,像村姑们刚染的红指 甲,随风撒着迷魂散。我们一行人,情绪亢奋,眼睛挂了钩子,馋得慌。活了八百多年的花栎 树,伸出千万只绿掌,把影团儿铺在灰白的水泥路面上,风起,扑扑啦啦,晃晃悠悠,扩展它 老迈却旺盛的疆土。 老花栎百米开外,一农舍,一家人。 老杨熟门熟道,黄狗儿凑近摇摇带着黑尖儿的尾巴,盯住我们,它想向上吠,但瞥一眼老 杨,又有点不好意思,默默地溜起墙角,远远卧住。房子九成新,红顶白墙,周周正正,朱红 防盗大门敞开,立于一侧的女人,所有皮肤都向下松垮垮地坠着,她老了,肩一个高一个低, 花布衫挑着,飘荡荡。女人的眼睛已浑浊不清,但在看到老杨时却蓦然涌出一束光来。堂屋里 堆满了粮食,麻袋清一水地摞着。女人说,里面是前天才收的麦子,苞谷是去年的,还剩不少, 眼看着地里又要拔出新苞谷了,都快没地方放了。 南漳县斑竹村因盛产斑竹而得名,本地有传说,斑竹上的斑纹是王昭君辞别乡亲之泪,是 苦泪悲泪,珍贵神奇的很,可一路上却不曾得见,我心中不甘,想寻几株来看。便问女人:“现 在哪里能找到斑竹呢?”女人说:“斑竹村里原来是有些个,现在见不到了,只有老林子里有点 吧。”说话间,一个少年晃出来,跟我齐头,肤白,几颗黑痣挂在鼻翼四周抢眼,逗号,句号。 男孩叫瑞,几年前差一点辍学,也没少挨过命运的皮鞭。瑞 7 岁时,为了躲债的父亲一逃 了之,母亲出走再嫁,近八十岁的爷爷奶奶颤颤巍巍扛起了爹娘的担子。一家人,老的老,小 的小,贫困像一根斑竹狠狠地从他们体内穿堂而过。我问瑞:“你现在大了,知道父母为什么 离婚吗?”瑞低头,玩手指。我为我的残酷而后悔,正准备找个开心的话题。瑞忽然抬头:“是 穷吧。”他开始盯住墙角一处发呆,若有所思的样子。瑞清瘦言短,此刻,我只觉得他的内心 有很多奇怪的念头在往外涌,他的“穷”在屋檐下炸裂延伸,受伤后的他因失血过多而自卑、 胆怯,绕着同学们走,躲着人群溜边,父亲的逃避和母亲的放弃早已泥成了一口缸,记忆拼命 攒压流出苦水,死死地围住他。他没被淹死,却时常呛水,从 7 岁到 12 岁,他一直背着这口 缸,拼命地抵抗拒载,缸在路上颠簸,水飞溅出来降落在脸上,男孩成了斑竹,逗号写出 12 岁之前的篇章,沮丧、苦楚没完没了,这一切在扶贫工作队驻村后,慢慢画上了句号。瑞从此 多了几个爸爸和妈妈:杨伯伯、胡叔叔、谭叔叔、王阿姨。瑞被爸爸妈妈接到家里玩,走出农 村去看世界,他们给瑞买书写信,还给他零花钱,空了一起看看星星聊聊天。奶奶不哭了,土 坯房变成了大白房,无论冬夏,太阳都会攀上屋前的老花栎,和瑞一起追逐绿油油、金灿灿的 未来。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合作社每年的分红收入足够他们画出一个金色的版图,上面种着 明天和希望,他们要与它世世相守,凤凰于飞和鸣锵锵。 用凤凰作比,自然有来头。我和几个当地的中年汉子树下闲聊。他们说,这儿是宝地,有 人看到过凤凰哩。我自然不信,随他们信口自嗨。老杨见我不屑,翻出手机用照片证实,因为 拍摄角度巧妙,山棱棱中凤凰、凤头、凤翅、凤爪依稀有形,忽然明白,楚人尊凤,是骨子里 的基因,是这里祖祖辈辈的基因,这似乎成了规矩,老杨是楚人,又是“村民”,护着规矩当 然再正常不过了。 曾经,斑竹村的年轻人走了,他们在花栎树下出发,散落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即便是出苦 力,挣微薄的养命钱,他们也发誓再不要回到这里,这里瘦弱不堪,濒临窒息,老花栎下的家 分明就是整日喉咙里卡住的土疙瘩。如今,精准扶贫让土疙瘩亮了,花了,新了,世代耕种的 土疙瘩,疲惫的土疙瘩,衰老的土疙瘩,孤独的土疙瘩早已被姿仪绰约的无限风光惊醒,被村 西数百亩各类培育养殖基地唤醒,被村东大大咧咧的光伏发电方阵照醒,被村中簇新的别墅里 家人的欢笑暖醒。他们回来了,要在自己的土地上掀开一轮一轮火热的生活了。初次走进斑竹 村感受里有点点滴滴的痛,更有凤凰涅渠的壮烈和希冀。从古到今,人都在造心,如果说以前 村人的心是斑竹,那么现在和未来,只有美玉才配镶嵌他们的心,凤凰才能托起他们的梦。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老杨不仅是个体,也是集体,是精准扶贫工作组的代表,他的“我们村”是扎根在扶贫 村的精神体现。 B.文章用大量的篇幅写了男孩瑞前后生活的变化,意在突出扶贫工作给人们带来了物质生 活的改变。 C.斑竹村的年轻人出去了又回来,是精准扶贫改变了他们的村庄,召唤他们回来投入到火 热的生活中。 D.文章阐述了“我”在斑竹村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写出了斑竹村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 写更有说服力。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第二段使用了大量的叠音词,既使描写的景物生动形象,又烘托了斑竹村蒸蒸日上 的生活场面。 B.文中画线句子写女人眼睛由“浑浊不清”到“涌出一束光",形象地刻画出女人看到老 杨时心理的变化。 C.文章中瑞母亲的嫌贫爱富与扶贫工作人员的爱心接力形成了鲜明对照,凸显出扶贫工作 人员的伟大。 D.文章结尾部分以整齐的排比句罗列了斑竹村扶贫工作成功后的喜人景象,表达了对扶贫 工作的赞美。 8.文中的“逗号”“句号”各指什么?请简要概括。(4 分) 9.请结合全文,分析标题“斑竹村里凤凰舞”的含义。(6 分) 03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重返乡下 陈忠实 新世纪到来的第一个农历春节过后,我买了二十多袋无烟煤和一些吃食,回到祖居的乡村 老屋。站在这个给我留下拥挤也留下热闹印象的祖居小院里,心里竟然有点酸酸的感觉。已经 摸上六十岁的人了,何苦又回到这个空寂了近十年的老窝里来? 我的脚下是祖宗们反复踩踏过的土地。我现在又站在这方留着许多代人脚印的小小的院里。 我不会问自己也不会向谁解释为什么重新回来,因为这已经是行为之前的决计了。丰富的汉语 言文字里有一个词儿叫龌龊。我在一段时日里充分地体味到这个词儿不尽的内蕴。 南窗前丁香的枝头尚不见任何动静,倒是三五丛月季的枝梢上暴出小小的紫红的芽苞,显 然是春天的讯息,然而整个小院里太过沉寂太过阴冷的气氛,还是让我很难转换出回归乡土的 欢愉来。 回到屋里,架在大炉上的水壶发出噗噗噗的响声。沏上一杯上好的陕南绿茶,我坐在曾经 坐过近 20 年的那把藤条已经变灰的藤椅上,抿一口清香的茶水,瞅着火炉炉膛里炽红的炭块, 耳际似手萦绕见过面乃至根本未见过面的老祖宗们的声音。嗨!你早该回来了。 第二天微明,我搞不清是被鸟叫声惊醒的。还是醒来后听到了一种鸟的叫声。隔着窗玻璃 望去,后屋屋脊上有两只灰褐色的斑鸠,在清最凛利的寒风里,一点头。一翘尾,发出连续的 咕咕咕的叫声。哦!催发生命运动的春的旋律。在严寒依然裹盖着的斑鸠的躁动中传达出来了, 我竟然泪眼模糊起来。 傍晚时分,我走上前河长堤。河水清澈到令人不忍心却又忍不住用手撩拔。一只雪白的鹭 鸶,从下游悠悠然飘落在我眼前的浅水边。对岸成片的白杨树林,在蒙蒙灰霉里依然不失其肃 然和庄重。我无意间发现。斜对岸的那片沙地上,有个男子挑着两只装满石头的铁丝笼走出一 诺大的沙坑,把笼里的石头倒在石头垛子上,又挑起空笼走回那个低陷的沙坑。那儿用三角架 撑着一张钢丝萝筛。他把刨下的沙石一掀一掀抛向萝筛。发出连续不断千篇一律的声响。石头 和沙子就在萝筛两边分流了。 我突发联想,印成一格一框的稿纸如同那张箩饰,他在他的箩筛上筛出的是一粒一粒石子, 我在我的“萝筛”上筛出的是一个一个方块汉字。现行的稿酬无论高了低了贵了贱了,肯定是 那位农民男子的石子无法比兑的。我们就像是社会大坐标的两极,我知道我不会再回到挖沙筛 石这一极中去,却无法从这一极上移开眼睛。 转眼间五月来了,整个河川和原坡都被麦子的深绿装扮起来,几乎连一块巴掌大的裸露土 地都看不到。一夜之间,那令人沉迷的绿野变成满眼金黄。如同一只魔掌在翻手瞬间创造出神 奇来。一年里最红火最繁忙的麦收开始了,把从去年秋末以来的缓慢悠闲的乡村节奏驱然改变 了。红苕则是秋收的最后一料庄稼,通常是待头一场浓霜降至,苕叶交黑之后才开挖。湿漉漉 的新鲜泥土的垅畦里,排列着一行行刚刚出土的红艳艳的红苕,常常使我的心发生悸动。 被文人们称为弱柳的柳树,居然在这河川里最后卸下盛装,居然是最耐得霜冷的树。柳叶 由绿变青,由青渐变浅黄,直到遭滚霜击打,柳树通身变得灿灿金黄,张杨在河堤上河湾里, 成一片或一株,令人钦佩生命的频强和生命的尊严。小雪从灰蒙蒙的天空飘下来时,我在乡间 感觉不到严冬的来临,却体味到一屡圣洁的温柔,我本能地仰起脸来,让雪片在脸颊上在鼻梁 上在眼窝里飘落、融化,直到某一天大雪降至,原坡和河川都变成一抹银白的时候,我抑制不 住某种神秘的诱惑,在黎明的浅淡光色里走出门去。在连一丝兽蹄鸟爪的痕迹也难见的雪野里。 踏出一行脚印。听脚下的厚雪发出铮铮铮的脆响。 某个晚上,瞅着月色下这这蒙蒙的原坡,我却替两千年前的刘邦操起闲心来,他从鸿门宴 上脱身以后,是抄哪条捷径便道逃回我眼前这个原上的营垒的?刘邦驻军在这个原上,遥遥相 对灞水北岸骊山脚下的鸿门,我的祖居的小村庄恰在当间。也许从那个千钧一发命悬一线的宴 会逃跑出来,刘邦慌不择路翻过骊山涉过灞河,从我的村头某家的猪圈旁爬上原坡直到原顶, 才嘘出一口气来。无论这逃跑如何狼狈。并不影响他后来打造汉家天下。 我在读到历代诗人咏灞桥的诗歌时,大为惊讶,白鹿(成灞陵)这道原,竟有数以百计的 诗圣诗王诗魁都留了绝唱和独唱。 “宠辱忧欢不到情,任他朝市自营营。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 这是白居易的一首七绝,是最坦率的一首,也足最通俗易记的一首,一目了然可知白诗人 在长安官场被蝇营狗苟惹烦了,干脆骑马到白鹿原头迎去。 我在这原下的祖屋生活了两年。夏日一把朝椅,冬天一把火炉,傍晚到灞河沙滩或原坡草 地去散步。当然,每有一篇小说成散文写成,那种愉悦,相信比白居易纵马原上的心境差不了 多少。正是原下这两年,是我进八年以来写作字数最多的年份,且不说优劣,我愈加固执一点, 在原下进入写作,便进入我生命运动的最佳气场。 (摘自陈忠实《白鹿原上》,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用“新世纪到来的第一个农历春节过后”开篇,既交持了时间。又暗示了新生活的开始。 B 作者写“不会问自己也不会向谁解释为了什么重新回来”,表现了他面对现实时的速茫和此 时的无助。 C 文中萦绕在作者耳际的老祖宗们的声音,其实是作者心声的外显,反映出他回归自我的觉醒。 D. 白鹿原让作者感受到生命的顽强、自然的宁静和丰收的悸动,这些都成为作者创作的源动 力。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回到老屋。既照应了题目。又引发了作者的情思。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B.文章用乡下男子筛石子与作者码汉字进行对比,突出乡下人讨生活的不易,流露出作者的悲 悯之情。 C.作者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修辞,描写花乌杨柳、金麦红营、银白雪野、迷蒙月夜,细腻 而形象。 D.文章最后一段既是对开头作者重返祖居老屋原因的回答,又是对他重返乡下生活的总结,突 出白鹿原对作者的影响。 8.本文采用了情感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4 分) 9.本文写刘邦、白居易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6 分) 04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千口古枣园 魏胜先 豫北内黄县六村乡千口村,有一处闻名遐迩的古枣园——千口千年古枣园。 千口千年古枣园,北靠晋豫鲁铁路干线,西傍颛顼、帝喾二帝陵,南邻梁庄镇,东接硝河 坡。古枣园占地一千余亩,枣树万余棵,其中中心区一百零二亩,现存古枣树一千两百余棵, 许多树龄在千年以上,树围在一百七十厘米左右。被林业部门鉴定命名的“千年枣树王”,树 龄约一千五百多年。 步入园内,一望无垠的古枣树纵横交错,苍劲茂盛。棵稞树干表面沧桑斑驳,色如火山石, 状若鳄鱼皮。树冠八方张开,虬髯盘旋,气宇轩昂,新枝绿叶间串串玛瑙似的枣随风摇曳。置 身于树下,仰首可摘枣,俯身能刨花生,既赏美景,又饱口福,惬意无比。 五十多年前,孩提时代的我,每年秋天都跟着大人们来这儿拾红枣、刨花生,那时觉得这 里不过就是个枣园而已。然而,今天我驻足园内,却有不一样的感受。 我遇到一位老者,姓刘,八十五岁,性情耿直,看管古枣园已有半个多世纪。他饶有兴致 地给我讲起了古枣园的历史,以及与古枣园有关的故事—— 内黄,因黄河而得名。汉代以前,古黄河曾流经这块土地的南面,故称内黄。早在秦汉时 期,这里的先民就在黄河故道栽种枣树。漫漫黄河故道,成就了内黄红枣的美名。自 2002 年 以来,县里多年举办红枣节,吸引了数十万名海内外游客。 千口,地处内黄县南端,也因黄河而得名。这里曾是古黄河上的一个渡口,因旧时黄河常 年决口,先民频频搬迁,故名“迁口”。后人为了书写方便,逐渐变为“千口”。 精神矍铄的刘老汉凝望着硕果累累的古枣园,在锄把上磕磕烟斗,告诉我,他小时候枣园 就是这个样子。祖辈们都说,这儿自古以来就是块好地,沙质细软,枣树长得好。 先辈们从试种酸枣开始,经过一代代人的反复试验,终于培育出耐旱、耐盐碱、耐瘠薄, 盛花期长、果实肉厚、香甜可口的优良品种——扁核酸。 扁核酸,因核状扁、味酸甜而得名。其鲜果酥脆多汁,酸甜可口;干果皮薄肉厚,香甜缠 绵。古枣树上结的果,经过专业测定,果酸含量为其他品种的五倍,不仅是滋补营养之佳肴, 还是中药的药引子。蜜蜂在古枣树上采集的枣花蜜,晶莹剔透,味正醇厚,润肺明目,被誉为 蜜中上品。 曾经,这里的先民靠一行行枣树防风固沙;遭自然灾害,靠红枣充饥救急;遇兵匪战乱, 靠枣林天然屏障护身保命。作为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的据点,千口村古枣林一带培养和保护 了许多地下共产党员、游击队员。 新中国成立后,千口古枣园重焕生机。上世纪六十年代,村里对园内枣树进行逐棵登记。 枣树总数达十万余棵。国家修建汤濮地方铁路时,专门在千口村设站。县里专门在千口车站建 起了红枣系列产品收购门市邵。 这里流传着一首民谣:“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枣动杆,九月十五枣下箔,十月十五 捞不着。”每年枣熟季节,枣园内,道路旁,一排排用高梁秆编织成的枣箔上,厚厚的红枣, 在阳光照射下鲜艳夺目,宛若一方方红色的地毯:土产门市部,门前车水马龙,前来收购红枣、 枣蜜的商贾络绎不绝;院内小山一样的枣垛,源源不断地装上小火车车厢,运往全国各地。 “枣儿香,枣儿甜,三分种, 七分管;剪枝砍皮防枣锈,灭虫翻土疙瘩山。”这是当地 枣农对枣树管理的精辟总结。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这里每家每户都有了自己承色的 土地和枣园。老枣农如鱼得水,将毕生经验全部倾注在枣树管理上。且不说每年至少五次修剪 荒枝嫩条,光是枣树灭虫就是一场重头戏。为保证果品绿色无公害,枣农们常常用榔头击打树 枝上的枣尺蠖。男人们在前面抢着木杆击打,妇女和小孩儿跟在后面,用指将打落在树根下的 尺蠖一一消灭。有的尺蠖在强震下应声落地,而大部分则吐丝垂吊,缓缓坠地。待复活后又爬 上树干。智慧的枣农把每棵树根下的土封成陡坡,并用木板将土坡拍打光滑,尺蠖欲爬不能, 等来的则是集中就擒。 三年前的一个冬天,南方一位做古董家具生意的经营者看中了这里的古枣树,千里迢迢赶 来,并托人向刘老汉说情,表示想出巨资挖走园中几棵最大的枣树。爱树如命的刘老汉听说后 火冒三丈:“无论给多少钱都不能挖,那可是老祖宗给俺们留下的无价之宝啊! 他们要挖走的 不单是树,而是全村人的命根……”对方最后只好悻悻离开。 2018 年底,村两委牵头,动员了十二名具有丰富枣树管理经验、勤奋好学的青壮年,依据 国家相关政策,将古枣园中心区一百零二亩土地,从原先三十多个承包户手中流转出来,成立 了古枣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并投资修建起古朴典雅的千年古枣园大门牌坊,拄起透 景篱笆墙,硬化了古枣园门前道路和停车场。 千年古枣园而今更风光。为了古枣园的今天而世代相守、默默耕耘的沙区人民,他们有古 枣树一样铁骨铮铮的品格,让人看到了这片土地更加美好明天…… (摘编自 2020 年 08 月 22 日《人民日报》)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千口古枣园古枣树数量多、树龄长、树围粗,纵横交错,苍劲茂盛,古枣园久经岁月变 迁仍充满活力。 B.内黄、千口皆因黄河而得名,这里沙风细软。适合枣树生长。先辈们代代试验,终于培 自出优良枣树品种。 C.枣农们用榔头击打树技上的枣尺蠖,把每棵树根下的土封成陡坡,体现出当地农业技术 的原始落后。 D.文章写了古枣园传承千年而生生不息的历史,赞美了为了古枣园的今天而世代相守、默 默耕耘的沙区人民。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色如火山石,状若鳄鱼皮”“虬髯盘旋,气宇轩昂”,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形 象地表现出古枣树沧桑而道劲。 B.“七月 十五枣红圈……”“枣儿香, 枣儿甜……”等民谣写出了枣农对古枣树的深厚 感情,既体现了乡土特色,又富有韵味。 C.文章写刘老汉听说有富商想出巨资挖走古枣树后“火冒三丈”,严辞拒绝,表现出刘老 汉不为利益所动的耿直性格。 D.文章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描绘了古枣园的美丽风光,叙 述了古枣园的历史和相关的故事。 8.文章后半部分用不少笔墨写枣农管理枣树,对此你如何理解? (4 分) 9.“今天我驻足园内,却有不-样的感受”,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有哪些“不一样的感受”。 (6 分) 答案 01 6.D(“以欣赏湖光山色,感受蒙自的风土人情,寻找亲切而充满诗意的生活”错误,依据第四段 “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优雅的乐章,南湖的音符 在其间跳荡”“又多少年后北大、清华、南开的后生们循着先贤的脚步而来,来看这一湖波光潋滟 的水”可知,“后生学子”造访南湖,主要是因为南湖是西南联大曾经的校址,大师们曾经在此求学 研究。) 7.D(原文为“先生把蒙自比作了‘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 长时间不下楼活动”,并不是安居乐业。) 8.《南湖短歌》运用反复、排比、首尾呼应等手法,(1 分)借对蒙自南湖风光的欣赏和赞美,(1 分)强烈抒发对南湖给予西南联大师生学习环境和精神慰藉的感激之情,(1 分)也饱含了国难时期颠 沛流离的痛苦和对遥远家乡的浓烈思念。(1 分)(“我远来是为的这--园花”“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 水”以反复手法表达了对南湖风光的赞美:“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运用反复 手法,与“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共同表达对国难时期颠沛流离的痛苦和对家乡的思念;“让我 枕着湖水睡一睡”“让湖风吹散我的梦”“让落花堆满我的胸”则表达对南湖美景的沉醉及对南湖 给予西南联大师生学习环境和精神慰藉的感激之情。) 9.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联大师生在蒙自南湖边度过了一段宁静的读书生活;(3 分)在宁静 的读书生活中,联大师生满怀唤醒国人抵御外侮、收复河山的爱国激情,积极抗日救国。(3 分)(“激 流”指的是日本侵略中国后,中国军民奋起反抗的抗战局面;“平静温柔的流水”指的是南湖远离 战火的平静生活和西南联大师生坚持研究学问的沉稳心态。“宁静”句指的是在潜心研究学问的生 活中西南联大师生对祖国局势的关心和强烈的爱国情怀,故此宣传抗战,呼吁唤醒国人,甚至亲赴战 场。) 02 6. (3 分)B 7.(3 分)C 8. (4 分)表面上指瑞脸上的黑痣。“逗号”指瑞 12 岁之前父母离婚、无依无靠、自卑胆 怯,痛苦、沮丧、苦楚的生活;“句号”指扶贫工作人员像亲人一样对待瑞,让他摆脱了贫穷、 苦楚的生活,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答出表层意思给 1 分,答出“逗号”或“句号”含义 之一的给 3 分,都答出给 4 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 分)①“斑竹”指南漳县斑竹村盛产的斑竹,原意指王昭君的辞乡泪,这里借指斑竹 村过去的“穷”;②“凤凰舞”,这里借指斑竹村精准扶贫工作组的工作及其给斑竹村带来的 变化;③“斑竹村里凤凰舞”意在说明精准扶贫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并借“凤凰涅槃"说明斑 竹村脱贫致富后人们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每点 2 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03 6.B 7.A 8.①情感线索:作者重返乡下,最初心里感觉酸酸的,生活过程中,白鹿原的风光与历史给作者带 来诸多的体验,最后作者体会到创作的喜悦,情感的变化贯穿全文;②时间线索:文章写原上风景 时从初春写到冬季,然后从现在的白鹿原写到历史的白鹿原,思路清晰。 9.①借古抒怀,借刘邦表达“过程中的狼狈并不影响最后的成功”的思想,借白居易表达“远 离现实的嘈杂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的思想;②增加文章的历史厚度与文化气息;③由现实到历史, 再到最后的感悟,承上启下,思路清晰。 04 6.C 7.D 8.①枣农管理枣树,写出了枣农对古枣树的爱护和精心栽培;②赞美沙区人民为古枣园 世代相守、默默耕耘、铁骨铮铮的品格。【评分标准】4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9.①感受到古枣园历史的悠久;②感受到古枣园蓬勃的生机;③感受到沙区人民的勤劳、 智慧和坚守;④感受到国家政策对当地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评分标准】6 分。每点 2 分, 答出 3 点,意思对即可。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