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新高考题型专项训练:新高考现代文阅读Ⅰ专项训练四 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语文新高考题型专项训练:新高考现代文阅读Ⅰ专项训练四 含答案

ID:653748

大小:39.41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1-04-0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届高考语文八省联考后新高考题型专项训练:新高考现代文阅 读Ⅰ专项训练四 14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19 分) 材料一: 山水艺术,一直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特殊的值得深入探讨的领域。一方面,在中国经典人 文艺术的生长延续中,“山水”不仅寓指自然的空间和时间的长度,它从古至今尤其是魏晋以来, 就以一种不可替代的艺术表现形态进入源远流长的中华艺术史视野,进而演进为历代文人画家 的生命厚度与精神长度。另一方面,“山水”因其矗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独创性,因其坚固地附 着并恪守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河床,使得山水艺术之深远、广博及其“超于象外之意旨”,在近现 代以来“西风东渐”的中西文化激荡碰撞、交往中,呈现出独特的中华文化蕴含与审美价值。 事实上,不仅“山水”命题在中国文明史、哲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山水艺术与山水 审美,同样在中国美术史中占据着突出的核心位置。有学者曾言,早期的中国山水艺术审美观, 大致可分为儒家的象征式山水观、道家的非对象性山水观、魏晋的情感化山水观三类。我们倘 若抽离于自然山水本身,可以看到,这三种自然山水“创造”模式,本质上蕴含了古人对自然生 命、社会文化的不同维度、层次的体察和感知。在历史中发展的中国山水绘画的高度艺术性与 深厚人文性,造就了其承载的人们对中华文明文化视觉、知觉与感觉的无限变化与可能性,包含 了山水艺术与哲学、宗教、思想、文化乃至政治之间的关系,以及超越于上述关系的艺术“审 美性”与精神“超验性”。 从人文视角看,中国山水艺术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人文精神特点:其一,山水艺术汲取了中华 传统晢学思想之精髓,尤其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并融会贯通于民族文化发展的文脉之 中,具有特殊的思想文化渊源、人文内涵特征以及传统哲学框架中“画道的”的烙卬;其二,山 水艺术注重艺术形式的整体构建与写意构筑,注重自然万物的密切联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强调由“哲理”延伸拓展到“艺理”层面,即重视创造性与心性的交融互动,突破技艺与手法的 限制,使其艺术表达展现出既多元一体、又丰富纷呈的面貌;其三,山水艺术形成了独特的美学 营造及文化价值塑造品格,如自然生命和谐的情景审美、风景即心境的审美意象、形神兼备的 气韵审美等等,构成了中国式山水艺术审美不可或缺的重要美学特质,也使其成为日臻完善、深 具影响的艺术种类。 当然,应当看到,中国山水画经历了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历史进程,当下已进入到信息化、 互联网、多媒体乃至人工智能新时代,世界文化交流语境和社会发展背景都发生了深刻变革。 作为置身新时代的山水画研究者、传承者、创作者,必须要保持文化上的警醒与自觉,必须要秉 持艺术上的自律与创造,必须要葆有精神上的反思与追求。那么,我们必须面向传统山水艺术的 发端源头,在时 间的流变 中守住 山水艺术 的人文 意义与 价值底线 ;我们 还要保持和发扬山水艺 术长期形成的 品质与 特征,在空 间的格局 中拓展 山水艺术 的正大 气象与 审美底线 ,这两个方面 的整合与归一方能实现传统中国山水艺术的当代转化,方能凸显当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个性与 顽强生命力,也才能有足够的度量来吸收消化时间河流中的新文化、新艺术基因,凝结成“山水” 命题的当代意义与人文艺术精神旨归。 (摘编自蔡劲松《山水艺术与中华人文精神》) 材料二: 中国拥有漫长的农耕历史,农耕文明源远流长,渗透在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宗教、思想文 化等方方面面,形成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土地—山水田园是农业社会的根本,因为它是托身之所, 依靠它养育生命、繁衍子孙,乃至于“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所以即便在今天,很多中国农 村依然保留有土地崇拜的凤俗。不仅如此,围绕山水田园还形成了灿烂的山水文化。中国自古 就有“乐山”“乐水”的传统观念,山水可游、可观、可居,还是涵养性灵、寄托情怀的精神庇 护所,如诗歌吟唱的“亼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 水诗先于山水画发展成熟,它们共同构成中国山水文化的核心表达。在形成于魏晋时期的山水 诗的带动下出 现了专 门以山水 为题材 的绘画,并在 五代两宋 时期发 展达到高峰 ,形成了诗画交 融的传统,渐而与毛笔书写的书法艺术演变合成诗、书、画一体的独特的绘画表达。尽管历经 元明清的朝代更迭,山水精神和诗书画的传统依然在封闭、节奏缓慢的封建农耕社会的历史时 空中随着时代不断传承、变异,安静地发展了近千年,直至 20 世纪。所以,山水既是物质的,又 是人文的。物质的山水是生命的依靠和寄托。人文的山水则传递了代代相传的艺术传统、人文 精神和哲学思考。故而,山水不仅是山水,很多时候它就是人身之外的一切;在中国传统的天人 合一的思想中,它代表着“地”,代表着“天”,代表着至上的“道”。 (摘编自李诗文《山水不仅是山水》) 【注】画道:中国画学加上传统哲学而形成的中国画道理论体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新时代的山水画研究者、传承者、创作者应当承担起实现中国山水艺术的当代转化、凸 显中国山水画的艺术个性和生命力的重任。 B.“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中的“山”是物质的,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 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中的山水是人文的。 C.魏 晋时 期 的 诗歌 创 作带 动 了 绘画 艺 术的 发 展 ,并 在五 代 两 宋时 期 形成诗画交融的传统 , 二者共同构成中国山水文化的核心表达。 D.山水不仅是物质的,是生命的依靠和寄托,还是人文的,包含了世代相传的艺术传统、人 文精神和哲学思考,它代表着世间万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中国经典人文艺术历史中,“山水”寓指自然的空间和时间的长度,更寓指历代文人画 家的生命厚度与精神长度。 B.儒家象征式山水观、道家非对象性山水观、魏晋情感化山水观,三者都蕴含了古人对自 然生命、社会文化的体察和感知。 C.要 实现 传 统 中国 山 水艺 术 的 当代 转 化,既 要保 持 和 发扬 山 水艺 术 的品质与特征 ,又要拓 展山水艺术的正大气象与审美底线。 D.中国自古就有“乐山”“乐水”的传统观念,缘于山水不仅可游、可观、可居,还是涵养 性灵、寄托情怀的精神庇护所。 3.下列各项中,带有中国传统哲学框架中的“画道”的烙印的一项是( )(3 分) A.高克恭的《云横秀岭图》,远景主峰突兀,群峰环绕俯仰,近景山坡杂木茂密,丛林掩映云 底,整齐有序,层次分明。 B.蒋乾的《赤壁图》根据苏轼的《后赤壁赋》绘制,画面传达岀文人在游赤壁时的感慨:虽 朝代屡次更迭,但山水依旧。 C.画家范宽的《雪景寒林图》,不拘于刻形着物的风格,脱离真山真水,传达出一种写胸中 块垒、传意中山水的倾向。 D.陈宗渊受胡俨之请按实景创作《洪崖山房图》.图中抒写了友人在明初严酷的环境中身 居庙堂、心怀归思的志向和情怀。 4.中国山水艺术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 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 分) 15 (一 ) 现 代 文 阅 读 Ⅰ (本 题 共 5 小 题 , 19 分 ) 阅 读 下 面 的 文 字 , 完 成 1~ 5 题 。 材 料 一 : “ 袅 袅 兮 秋 风 , 洞 庭 波 兮 木 叶 下 。 ”( 《 九 歌 》 ) 自 从 屈 原 吟 唱 出 这 动 人 的 诗 句 , “ 木 叶 ”的 鲜 明 的 形 象 ,影 响 了 此 后 历 代 的 诗 人 们 ,许 多 为 人 传 诵 的 诗 篇 正 是 从 这 里 得 到 了 启 发 。 如 谢 庄 《 月 赋 》 说 :“ 洞 庭 始 波 , 木 叶 微 脱 。 ” 陆 厥 的 《 临 江 王 节 士 歌 》 又 说 :“ 木 叶 下 , 江 波 连 , 秋 月 照 浦 云 歇 山 。 ” 在 这 里 我 们 看 见 许 多 诗 人 将 “ 木 叶 ” 这 一 意 象 作 为 他 们 笔 下 钟 爱 的 形 象 ,来 寄 托 情 感 。在 我 国 传 统 美 学 和 文 论 中 ,“ 意 象 ” 是 一 个 古 老 而 又 新 鲜 的 话 题 。是 出 现 得 很 早 并 富 有 深 广 文 化 底 蕴 的 一 个 重 要 概 念 ,是 主 观 情 志 与 外 界 客 观 物 象 相 碰 撞 而 契 合 的 产 物 ,其 在 文 艺 创 作 和 文 学 鉴 赏 中 的 作 用 与 地 位 都 是 不 可 忽 视 的 。 “ 意 ” 和 “ 象 ” , 最 早 见 于 《 周 易 · 系 辞 》“ 象 生 于 意 , 故 可 寻 象 以 观 意 ” 之 言 , 实 质 是 指 可 通 过 有 限 的 可 穷 尽 的 形 象 ,传 达 出 某 种 无 限 的 、不 可 穷 尽 的 内 在 意 义 。王 弼 在 《 周 易 略 例 · 明 象 》 中 还 进 一 步 阐 明 了 意 、 象 、 言 三 者 的 关 系 : 从 文 学 的 创 作 来 看 , 即 是 从 内 心 的 “ 意 ” 到 关 注 的 “ 象 ” , 再 至 依 托 的 “ 言 ” ; 从 文 学 的 鉴 赏 来 看 , 即 从 依 托 的 “ 言 ” 到 关 注 的 “ 象 ” , 再 至 所 传 达 的 主 观 “ 意 ” 。 将 “ 意 象 ” 引 进 文 学 领 域 并 实 现 其 根 本 性 语 义 转 换 的 是 晋 代 的 挚 虞 , 而 南 朝 梁 代 的 刘 勰 在 《 文 心 雕 龙 · 神 思 》 中 则 第 一 次 将 “ 意 象 ” 合 为 一 词 并 引 进 文 学 理 论 , 使 它 具 有 了 美 学 意 义 。实 际 上 ,刘 勰 是 将 营 构“ 意 象 ”作 为 艺 术 构 思 的 首 要 任 务 来 看 待 的 。 从 此 以 后 ,对“ 意 象 ”的 认 识 及 其 在 文 艺 美 学 上 的 地 位 就 确 定 了 下 来 ,在 文 艺 创 作 中 , 审 美 意 象 的 营 构 是 艺 术 家 们 必 须 要 经 过 的 一 个 步 骤 , 是“ 眼 中 竹 ”至“ 胸 中 竹 ”的 中 间 环 节 ,即“ 意 象 ”成 为 了 现 实 生 活 向 艺 术 作 品 转 化 的 必 不 可 少 的 中 介 ;而 同 样 ,在 艺 术 欣 赏 活 动 之 中 ,“ 意 象 ”也 起 着 一 个 读 者 从 作 品 中 获 得 审 美 感 受 的 桥 梁 作 用 ,亦 是 第 二 个 中 介 。在 艺 术 欣 赏 活 动 之 中 ,读 者 要 运 用 自 己 的 还 原 能 力 、再 创 造 能 力 去 复 现 、 补 充 甚 至 丰 富 作 品 中 的 “ 意 象 ” 。 这 是 从 创 作 构 思 角 度 提 出 了 “ 意 象 ” 这 一 关 学 概 念 。 由 “ 意 ” 、 “ 象 ” 至 合 成 词 “ 意 象 ” , 经 历 一 系 列 的 演 变 过 程 和 语 义 转 换 , 作 为 一 个 专 门 的 文 学 术 语 终 于 生 成 ,并 得 到 后 世 认 同 ,被 广 泛 运 用 于 文 学 鉴 赏 、批 评 之 中 。 在 我 国 古 代 文 论 和 美 学 理 论 中 ,“ 意 象 ”的 具 体 含 义 有 四 个 方 面 。第 一 、“ 意 象 ” 是 意 中 之 象 ,可 理 解 为“ 人 心 营 构 之 象 ”,即 是 审 美 主 体 的 审 美 意 识 与 审 美 客 体 的 审 美 特 性 的 有 机 统 一 , 最 有 典 型 意 义 的 是 郑 燮 《 题 画 》 中 有 云 :“ 其 实 , 胸 中 之 竹 并 不 是 眼 中 之 竹 也 。”这 里 的 此 竹 非 彼 竹 ,就 是 指 客 观 的 竹 已 在 画 家 心 中 意 化 为 审 美 的 竹 , 形 成 了“ 意 象 ”。所 谓“ 成 竹 在 胸 ”也 是 艺 术 家 头 脑 中 营 构 出 的“ 意 象 ”。第 二 ,“ 意 象 ”指 艺 术 形 象 ,特 别 是 在 明 清 的 文 艺 理 论 中 ,普 遍 被 采 用 来 评 论 诗 歌 、绘 画 和 书 法 创 作 、 第 三 , “ 意 象 ” 指 自 然 景 物 的 形 象 。 第 四 , “ 意 象 ” 指 人 物 的 风 度 神 态 。 “ 音 象 ” 作 为 板 具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底 蕴 的 一 个 重 要 概 念 、 范 畴 , 它 经 历 了 一 个 由 哲 学 、文 化 概 念 向 文 艺 理 论 和 美 学 范 畴 演 变 的 过 程 。以“ 意 象 ” 品 评 文 学 作 品 ,更 能 准 确 地 表 述 作 家 构 思 谋 篇 过 程 中 的 审 美 心 理 活 动 及 其 呈 现 在 诗 中 的 形 态 与 情 态 ,也 更 能 准 确 地 表 述 读 者 阅 读 鉴 赏 时 所 获 得 的 审 美 快 感 。 总 之 , “ 意 象 ” 是 有 意 味 的 具 体 形 象 , 或 者 说 是 显 现 在 具 象 中 的 意 味 ;是 “ 意 ” 与“ 象 ”的 融 合 。不 是 对 现 实 的 一 种 图 像 式 的 重 现 ,而 是 一 种 在 一 瞬 间 呈 现 的 理 智 与 感 情 的 复 合 体 ,是 一 种“ 各 种 根 本 不 同 的 观 念 的 联 合 ”。“ 意 象 ”如 同 是 组 件 、基 础 、 构 架 ,不 同 的“ 意 象 ”有 机 结 合 而 组 成 文 学 作 品 ,作 品 的 意 义 和 整 体 审 美 效 应 也 由 具 体 可 感 的 “ 意 象 ” 生 发 而 来 。 我 国 浩 瀚 的 古 典 文 学 作 品 沉 浸 在 “ 意 象 ” 的 海 洋 之 中 , “ 意 象 ” 也 成 为 评 论 文 学 作 品 的 重 要 标 准 之 一 。 (摘 编 自 雷 江 红 《 浅 析 中 国 传 统 “ 意 象 ” 的 起 源 与 发 展 》 ) 材 料 二 : 古 希 腊 的 柏 拉 图 曾 试 图 给 “ 美 ” 下 一 个 永 恒 完 整 的 定 义 : “ 美 是 有 用 的 ” “ 美 是 恰 当 的 ” “ 美 乃 视 觉 和 听 觉 所 生 的 快 感 ” 等 。 一 次 次 对 美 的 概 念 的 界 定 , 乍 看 恰 当 , 再 品 又 觉 片 面 ,经 反 复 推 敲 又 一 再 推 翻 ,周 而 复 始 ,最 终 柏 拉 图 找 不 出 准 确 的 语 言 定 义 “ 美 ” , 只 能 无 奈 地 概 括 为 : “ 美 是 难 的 。 ” 关 于 美 , 不 应 悬 置 在 一 个 孤 立 静 止 的 语 境 中 谈 其 本 质 、 属 性 及 内 在 关 系 , 更 不 能 机 械 地 认 定 “ 美 是 客 观 的 ”或 者“ 审 美 是 主 观 的 ”, 否 则 永 远 跳 不 出 二 元 对 立 的 逻 辑 思 维 定 式 和 理 论 模 式 。 美 究 竟 是 什 么 ?美 是 客 观 的 吗 ?美 乃 人 类 对 世 界 的 意 象 感 知 。 美 在 感 知 中 , 毕 加 索 曾 说 :“ 我 是 依 我 所 想 来 画 对 象 , 而 不 是 依 我 所 见 来 画 的 。 ” 美 亦 在 “ 情 景 ” 中 , 正 如 庄 子 所 言 :“ 非 彼 无 我 , 非 我 无 所 取 。 ” 人 与 “ 情 景 ” 互 生 互 存 , 交 融 亲 和 , “ 情 景 ”并 非 独 立 于 人 之 外 的 客 观 实 在 ,而 人 也 非 独 立 于 宇 宙 之 外 的 所 谓 主 体 。因 此 ,当 人 与 天 、 地 融 为 一 体 时 , 在 恰 当 的 “ 情 景 ” 中 , 美 即 闪 现 出 来 。 美 在 感 知 中 , 亦 在 情 景 中 。 美 属 于 一 种 意 象 , 而 审 美 是 种 境 界 。 所 谓 “ 意 ” , 即 人 的 精 神 维 度 观 照 的 意 象 思 维 , 当 美 在 “ 意 ” 中 , 人 可 感 知 到 模 糊 的 、 不 确 定 的 、 稍 纵 即 逝 的 、瞬 息 万 变 的 抽 象 之 美 ,诸 如 观 念 艺 术 、互 动 艺 术 、虚 拟 艺 术 等 艺 术 样 式 借 助 抽 象 之 意 与 受 众 发 生 关 系 。 所 谓 “ 象 ” , 即 “ 情 景 ” 的 物 理 维 度 观 照 的 具 象 思 维 , 当 美 在 “ 象 ” 中 , 艺 术 家 可 捕 捉 到 可 视 、 可 听 、 可 触 、 可 品 的 形 象 之 美 , 造 型 艺 术 、 影 像 艺 术 、 戏 剧 艺 术 等 在 “ 象 ” 中 与 受 众 产 生 共 鸣 。 可 见 , 美 具 有 “ 意 ” 和 “ 象 ” 的 双 向 性 , 当 美 在 意 象 之 中 流 动 并 闪 现 , 艺 术 家 便 进 入 “ 物 我 两 忘 ” 的 创 作 之 境 。 艺 术 作 品 的 价 值 贵 在 情 感 , 而 审 美 价 值 存 在 于 — — 人 、 艺 术 作 品 和 宇 宙 — — 艺 术 三 要 素 之 中 ,当 三 者 在 一 个 共 同 的 维 度 ,且 美 在 意 象 之 中 流 动 并 引 发 情 感 共 鸣 ,艺 术 作 品 的 审 美 价 值 才 真 正 得 以 实 现 。“ 眼 中 之 竹 ,胸 中 之 竹 ,手 中 之 竹 ”,郑 板 桥 的“ 三 竹 说 ”反 映 了 艺 术 创 造 中 人 、自 然 和 作 品 之 间 的 这 种 审 美 互 动 。美 的 闪 现 ,美 的 感 知 , 美 的 捕 捉 , 美 的 体 悟 , 皆 在 “ 物 化 ” 的 意 象 中 完 成 , 并 且 通 过 艺 术 家 之 手 , 以 笔 墨 的 形 式 落 实 到 纸 面 上 。 当 美 在 “ 意 ” 中 , 美 是 流 动 的 、 不 确 定 的 、 难 以 捕 捉 的 , 它 需 要 艺 术 家 和 宇 宙 的 情 感 交 流 和 精 神 感 应 ,将 抽 象 之 美 在 意 念 中 不 断 强 化 ,通 过 艺 术 家 个 人 的 审 关 行 为 , 将 无 形 之 “ 美 ” 落 实 成 “ 象 ” , 使 之 成 为 有 形 之 态 。 可 见 , 情 感 性 的 意 象 思 维 贯 穿 于 艺 术 创 造 、艺 术 表 现 和 艺 术 欣 赏 的 全 过 程 ,而 艺 术 作 品 承 载 着 将 意 象 思 维 转 化 成 形 象 思 维 , 将 无 形 之 美 转 化 为 有 形 之 美 的 价 值 属 性 。 判 断 艺 术 作 品 审 美 价 值 的 标 准 是 错 综 复 杂 的 。 艺 术 作 品 的 审 美 价 值 存 在 层 次 上 的 差 异 ,有 高 低 之 分 ,有 雅 俗 之 别 。标 准 难 以 统 一 并 不 会 弱 化 审 美 的 重 要 性 。法 国 美 学 家 杜 夫 海 纳 说 :“ 审 美 经 验 揭 示 了 人 类 与 世 界 的 最 深 刻 和 最 亲 密 的 关 系 。 ” 在 这 个 意 义 上 ,立 足 中 国 文 化 ,以 中 华 美 学 传 统 为 核 心 ,汲 取 中 西 美 学 精 华 ,让 中 华 美 学 精 神 在 今 天 释 放 其 巨 大 的 包 容 力 和 生 命 力 ,既 应 和 时 代 的 呼 唤 ,也 契 合 国 人 美 好 的 精 神 需 求 。 (摘 编 自 王 可 《 美 在 意 象 》 ) 1.下 列 对 材 料 相 关 内 容 的 理 解 和 分 析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 3 分 ) A. 作 为 单 纯 具 体 形 象 的 意 象 是 能 够 广 泛 应 用 于 文 艺 创 作 中 的 理 智 与 感 情 的 复 合 体 。 B.“ 意 ” 与 “ 象 ” 融 合 从 根 本 上 实 现 了 语 义 转 换 , 正 因 为 此 意 象 才 具 有 了 美 学 意 义 。 C.柏 拉 图 对 “ 美 ” 下 了 多 次 定 义 , 都 被 自 己 推 翻 , 最 后 才 找 到 一 个 永 恒 完 整 的 定 义 。 D.艺 术 作 品 的 审 美 价 值 因 不 同 的 标 准 有 高 低 、 雅 俗 之 分 , 这 不 会 弱 化 审 美 的 重 要 性 。 2.根 据 材 料 内 容 , 下 列 说 法 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 3 分 ) A.“ 意 ” 与 “ 象 ” 的 合 成 及 运 用 , 一 定 程 度 上 带 来 文 学 创 作 的 提 升 , 文 学 理 论 更 丰 富 。 B.在 发 现 美 的 时 候 , 人 不 应 独 立 于 景 之 外 , 景 不 应 独 立 在 人 之 外 , 应 是 情 景 融 为 一 体 。 C.品 评 文 学 作 品 时 , 作 家 构 思 谋 篇 的 审 美 心 理 活 动 能 够 通 过 意 象 更 准 确 地 表 述 出 来 。 D.艺 术 家 创 作 时 的 情 感 越 深 , 创 作 出 来 的 艺 术 作 品 的 价 值 就 越 大 , 审 美 价 值 也 就 越 大 。 3. 根 据 材 料 内 容 , 下 列 各 项 中 对 “ 意 象 ” 分 析 理 解 错 误 的 一 项 是 (3 分 ) A.意 象 可 以 指 自 然 景 物 的 形 象 , 即 取 自 大 自 然 的 景 物 借 以 寄 托 情 思 。 许 多 古 诗 名 句 如 “ 野 火 烧 不 尽 , 春 风 吹 又 生 ”“ 春 色 满 园 关 不 住 , 一 枝 红 杏 出 墙 来 ” , 其 中 的 意 象 , 都 是 自 然 形 象 。 B.“ 象 生 于 意 , 故 可 寻 象 以 观 意 。 ” 秋 后 的 蝉 是 活 不 了 多 久 的 , 寒 蝉 就 成 为 悲 凉 的 同 义 词 。透 过“ 寒 蝉 凄 切 ,对 长 亭 晚 ,骤 雨 初 歇 ” 可 感 知 到 一 种 足 以 触 动 离 愁 别 绪 的 气 氛 。 C.与 文 中 “ 胸 中 之 竹 并 不 是 眼 中 之 竹 也 ”的“ 眼 中 之 竹 ”一 致 ,“ 枯 藤 老 树 昏 鸦 , 小 桥 流 水 人 家 ” 句 中 , 枯 藤 、 老 树 、 昏 鸦 、 小 桥 、 流 水 、 人 家 等 意 象 , 都 融 入 了 作 者 的 主 观 情 感 , 成 为 审 美 意 象 。 D.融 入 在 “ 鸡 声 茅 店 月 , 人 迹 板 桥 霜 ” 中 的 意 象 词 , 使 人 与 “ 情 景 ” 交 融 亲 和 , 把 旅 人 住 在 茅 店 里 ,听 见 鸡 声 就 爬 起 来 看 天 色 ,看 见 天 上 有 月 ,就 收 拾 行 装 ,起 身 赶 路 的 特 征 都 有 声 有 色 地 表 现 了 出 来 。 4.请 简 要 梳 理 材 料 二 的 行 文 脉 络 。 (4 分 ) 5.请 结 合 材 料 一 简 要 赏 析 下 面 送 别 诗 中 “ 笛 声 ” 《 折 柳 曲 》 这 一 意 象 。 (6 分 ) 春 夜 洛 城 闻 笛 李 白 谁 家 玉 笛 暗 飞 声 , 散 入 春 风 满 洛 城 。 此 夜 曲 中 闻 折 柳 , 何 人 不 起 故 园 情 。 16 一 、 现 代 文 阅 读 ( 35 分 ) ( 一 ) 现 代 文 阅 读 I(本 题 共 5 小 题 , 19 分 ) 阅 读 下 面 的 文 字 , 完 成 1~5 题 。 材 料 一 : 中 国 历 史 上 本 没 有 现 代 意 义 上 的 学 科 分 类 , 经 史 子 集 原 为 图 书 分 类 , 虽 然 也 具 有 稀 薄 的 学 科 分 类 意 味 ,但 毕 竟 和 现 代 学 科 分 类 有 巨 大 距 离 。所 以 ,中 国 现 代 学 术 分 类 体 系 , 无 论 大 小 , 皆 是 从 无 到 有 一 点 点 取 自 西 方 , 这 是 有 目 共 睹 的 事 实 。 “ 五 四 ” 前 后 , 我 们 开 始 了 对 欧 美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体 系 的 第 一 次 大 规 模 移 植 。 新 中 国 成 立 后 ,我 们 曾 照 搬 过 苏 联 的 学 科 分 类 。改 革 开 放 之 后 ,我 们 再 次 全 盘 照 搬 西 方 的 学 科 ,大 规 模 地 从 西 方 移 植 了 社 会 科 学 ,特 别 是 经 济 学 、政 治 学 、法 学 、管 理 学 等 等 。 这 种 移 植 导 致 中 国 传 统 学 术 发 生 了 一 场 深 刻 的 学 术 革 命 ,填 补 了 现 代 学 术 空 白 ,没 有 这 一 引 进 就 没 有 现 代 学 术 , 其 意 义 不 容 低 估 , 但 “ 言 必 称 希 腊 ” 的 弊 端 也 如 影 随 形 , 相 伴 而 来 。经 过 上 百 年 ,尤 其 是 近 几 十 年 的 努 力 ,从 欧 美 移 植 过 来 的 这 些 学 科 本 身 尽 管 都 是 在 中 国 语 境 下 由 中 国 人 自 己 在 研 究 ,但 是 这 些 学 科 浓 厚 的 西 方 气 质 并 未 发 生 根 本 性 变 化 。 这 一 点 几 乎 表 现 在 所 有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学 科 上 。 这 里 的 关 键 问 题 是 , 我 们 通 过 这 些 具 有 浓 厚 西 方 气 质 的 学 科 , 究 竟 是 想 为 欧 美 造 就 人 才 ,还 是 为 我 们 自 己 造 就 人 才 ? 早 在 上 世 纪 30 年 代 初 ,就 有 人 尖 锐 指 出 过 :“ 中 国 现 在 还 有 许 多 人 不 知 道 中 国 的 政 治 、 经 济 、 社 会 , 以 及 他 们 的 历 史 是 值 得 研 究 的 , 必 须 研 究 的 ,而 且 是 可 以 研 究 的 … … 他 们 看 见 英 美 各 国 的 大 学 有 些 什 么 社 会 科 学 的 课 程 ,也 就 照 样 设 立 这 些 课 程 … … 我 们 的 大 学 不 是 在 这 里 为 中 国 造 人 材 ,反 在 这 里 为 英 美 法 造 人 材 。”尽 管 当 时 的 中 国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界 就 已 认 识 到 了 这 一 问 题 ,并 发 起 过“ 学 术 中 国 化 ” 运 动 , 但 将 近 一 百 年 过 去 了 , 这 一 状 况 并 未 得 到 根 本 改 变 。 正 是 鉴 于 这 一 教 训 , 一 个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的 “ 中 国 化 ” 过 程 终 于 正 式 开 启 。 在 此 背 景 下 ,当 下 的 中 国 文 科 各 领 域 都 面 临 着 从 西 方 化 的 学 科 体 系 向 中 国 特 色 的 学 科 体 系 转 型 的 挑 战 或 任 务 。在 笔 者 看 来 ,所 谓 新 文 科 与 旧 文 科 之 间 的 差 异 ,当 然 应 是 中 国 特 色 学 科 体 系 和 西 方 化 学 科 体 系 之 间 的 差 异 。以 中 国 特 色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为 核 心 内 容 ,即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反 映 、呈 现 和 包 含 中 国 经 验 、中 国 材 料 和 中 国 数 据 的 文 科 ,当 然 就 是 所 谓 的 “ 新 文 科 ” 。 ( 摘 编 自 王 学 典 《 何 谓 “ 新 文 科 ” 》 ) 材 料 二 : 光 明 智 库 : 未 来 之 中 国 , 必 将 以 更 加 开 放 的 姿 态 拥 抱 世 界 、 以 更 有 活 力 的 文 明 成 就 贡 献 世 界 。 您 认 为 , 在 推 动 文 明 交 流 互 鉴 方 面 , 新 文 科 承 担 着 哪 些 使 命 ? 林 文 勋( 云 南 大 学 党 委 书 记 、云 南 省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理 论 体 系 研 究 中 心 研 究 员 ):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始 终 关 注 人 类 的 前 途 命 运 ,致 力 于 揭 示 现 实 事 物 和 外 部 世 界 的 规 律 ,为 解 决 人 类 社 会 的 发 展 问 题 提 供 理 论 和 方 法 论 基 础 ,因 而 成 为 人 类 认 识 世 界 、变 革 世 界 和 完 善 自 身 的 强 大 思 想 武 器 。当 今 时 代 ,在 深 化 文 明 交 流 互 鉴 和 构 建 人 类 命 运 共 同 体 的 过 程 中 ,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承 担 着 重 要 的 职 责 使 命 。 人 是 文 明 交 流 互 鉴 最 好 的 载 体 。 只 有 培 养 出 具 有 世 界 眼 光 的 高 素 质 人 才 , 才 能 通 过 发 展 跨 文 化 交 流 ,促 进 民 心 相 知 相 通 。因 此 ,新 文 科 建 设 要 不 断 将 学 科 优 势 转 化 为 人 才 培 养 优 势 ,培 养 出 具 有 国 际 视 野 和 跨 文 化 交 流 能 力 的 人 才 队 伍 。当 前 ,中 国 正 日 益 走 向 世 界 舞 台 的 中 心 。新 文 科 应 该 不 断 推 进 跨 国 研 究 、合 作 与 交 流 ,为 携 手 构 建 人 类 命 运 共 同 体 蓄 积 青 春 力 量 。在 发 展 过 程 中 ,新 文 科 必 须 以 服 务 国 家 战 略 和 区 域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为 目 标 ,追 踪 学 科 前 沿 ,不 断 加 强 资 政 建 言 、服 务 社 会 的 能 力 ,提 升 服 务 社 会 的 贡 献 度 与 美 誉 度 。新 文 科 还 要 将 文 化 传 承 与 创 新 相 结 合 ,科 学 精 神 与 人 文 精 神 相 结 合 , 文 化 育 人 与 文 化 引 领 相 结 合 , 推 进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文 化 大 发 展 大 繁 荣 。 王 博 ( 北 京 大 学 副 校 长 、 北 京 大 学 习 近 平 新 时 代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思 想 研 究 院 研 究 员 ):从 学 科 建 设 的 角 度 ,携 手 构 建 人 类 命 运 共 同 体 要 求 新 文 科 建 设 在 坚 定 中 国 文 化 主 体 性 的 同 时 ,拓 展 国 际 视 野 ,秉 持 天 下 情 怀 ,更 自 觉 地 把 中 国 所 处 的 世 界 作 为 重 要 的 研 究 对 象 , 强 化 区 域 国 别 研 究 , 形 成 对 于 世 界 各 个 国 家 和 不 同 文 明 的 客 观 认 知 。 近 年 来 , 北 京 大 学 通 过 南 南 学 院 和 燕 京 学 堂 等 项 目 , 积 累 了 丰 富 经 验 , 既 提 供 了 让 不 同 文 明 背 景 的 人 共 处 合 作 的 空 间 ,也 为 未 来 世 界 提 供 了 彼 此 联 系 的 纽 带 。这 提 示 我 们 ,要 让 广 大 青 年 学 子 知 中 国 、懂 世 界 ,不 断 夯 实 构 建 人 类 命 运 共 同 体 的 人 文 基 础 。 ( 摘 编 自 《 夯 实 构 建 人 类 命 运 共 同 体 的 人 文 之 基 》 ) 1.下 列 对 材 料 相 关 内 容 的 理 解 和 分 析 ,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 3 分 ) A.中 国 现 代 学 术 分 类 体 系 之 所 以 都 是 从 西 方 移 植 而 来 , 是 因 为 传 统 的 经 史 子 集 不 具 备 学 科 分 类 的 特 点 。 B.若 没 有 三 次 对 国 外 学 科 的 移 植 , 中 国 传 统 学 术 不 会 发 生 革 命 性 的 变 化 , 中 国 现 代 学 术 也 就 不 会 产 生 。 C.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的 “ 中 国 化 ” 过 程 , 本 质 上 是 利 用 具 有 浓 厚 西 方 气 质 的 学 科 为 我 们 自 己 造 就 人 才 的 过 程 。 D.人 文 社 会 科 学 致 力 于 用 理 论 和 方 法 论 揭 示 现 实 事 物 和 外 部 世 界 的 规 律 , 解 决 人 类 社 会 的 发 展 问 题 。 2.根 据 材 料 内 容 , 下 列 说 法 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 3 分 ) A.虽 说 近 百 年 前 的 “ 学 术 中 国 化 ” 运 动 没 有 从 根 本 上 解 决 人 文 社 会 学 科 为 谁 培 养 人 才 的 问 题 , 但 是 当 时 的 学 界 对 这 一 问 题 已 经 有 了 认 识 。 B.当 下 的 中 国 文 科 各 领 域 仍 未 脱 离 西 方 学 科 体 系 , 以 中 国 特 色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为 核 心 内 容 , 建 立 中 国 特 色 的 学 科 体 系 是 新 文 科 的 建 设 任 务 。 C.人 文 社 会 科 学 作 为 思 想 武 器 追 踪 学 科 前 沿 , 不 断 提 升 资 政 建 言 、 服 务 社 会 的 能 力 , 是 推 进 跨 国 交 流 、 建 构 人 类 命 题 共 同 体 的 必 然 要 求 。 D.中 国 未 来 将 以 更 开 放 的 姿 态 拥 抱 世 界 , 以 更 有 活 力 的 文 明 成 就 贡 献 世 界 , 这 对 新 文 科 提 出 了 培 养 具 有 国 际 视 野 和 跨 文 化 交 流 能 力 人 才 的 要 求 。 3.根 据 材 料 内 容 , 下 列 不 符 合 新 文 科 要 求 的 一 项 是 ( 3 分 ) A.“ 苏 州 科 技 大 学 城 市 发 展 智 库 ” 将 城 市 规 划 等 优 势 学 科 与 管 理 学 等 人 文 社 会 学 科 有 机 融 合 , 其 研 究 成 果 促 进 了 苏 州 名 城 保 护 相 关 法 规 的 出 台 。 B.大 数 据 、 互 联 网 、 多 媒 体 等 信 息 技 术 浪 潮 , 正 极 大 地 改 变 着 学 习 和 教 育 方 式 , 应 深 度 融 合 现 代 信 息 技 术 , 为 新 文 科 建 设 提 供 高 效 便 利 的 工 具 。 C.培 养 高 水 平 的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家 , 与 培 养 高 水 平 的 自 然 科 学 家 同 样 重 要 , 不 仅 要 在 国 际 上 讲 述 中 国 思 想 、 中 国 制 度 , 还 要 发 出 中 国 学 派 的 声 音 。 D.北 京 大 学 燕 京 学 堂 依 托 本 校 在 人 文 社 科 领 域 的 深 厚 历 史 积 淀 和 雄 厚 师 资 力 量 , 开 设 中 国 学 硕 士 研 究 生 项 目 , 以 培 养 沟 通 中 国 与 世 界 的 人 才 。 4.材 料 二 两 位 受 访 者 有 哪 些 一 致 的 看 法 ? ( 4 分 ) 5. 材 料 一 是 如 何 逐 步 解 答 “ 何 谓 “ 新 文 科 ” ” 这 一 问 题 的 ? ( 6 分 ) 17 (一)现代文阅读 1(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所谓文化,通常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它的价值系统。而文化自信则是指一个民 族基于时自己民族文化的积极肯定、自觉珍惜而形成的一种对其坚守、传承和发扬光大的文化 心理和行为取向。文化自信就其内涵而言,包含两重含义:一是作为一种文化类型自身所具有 的文化特质,二是作为这种文化类型的文化主体的文化性格。这就是说,文化自信是一种文化 类型的精神特质和文化主体的担当性格的有机统一。 多然,作为统一的中华文化,它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同一种文化类型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 件下合规律性发展的文化之链,但是它又存在着伶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客体与主体的不同 方面、不同内客和不同性质的区分。因此,我们要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就必须对这一概念有一 个清晰明确的整体把握和理性对待。否则,就可能在所谓文化自信、繁荣文化的旗号下造成混 乱。超然客整理 那么,继承与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能不能重建我们的文化自信呢?这涉及我们民 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它自身的文化特质问题。事实上,我们民族文化 的一个显著的种质就是“自信”,它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信精神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它最初 萌生时的神话传说中,就是以自信、自强为精神特质的。人们所熟悉的“夸父追日”“精卫填 海”“女娲补天”等等,不就充满了一种发奋而自信的精神吗?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孟子、 荀子就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精神理性化、理论化了。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孟于说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荀子则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这些不 正充满了一种一往无前的担当而自信的精神吗?宋儒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清时期王夫之的“六经贵我开生面”,顾炎武的“天下兴 亡、匹夫有责”,以及林则徐的“药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思想可以说是一 脉相承,无不是充满了一种无畏而自信的精神。 如果说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我们的着眼点要放在坚定时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上, 那么它的落脚点和目标指向就应该放在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上。人 是文化的主体,又是文化的创造者。离开了作为主体的人,就无所谓文化,而任何优秀的文化 也只能是海市蜃楼。四此,培养和造就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才是我们要着实下功夫的关键 所在。 (摘编自唐凯麟《如何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 材料二: 《解放日报》副刊《朝花周刊》记者就“中国文化自信”这一主题专访了原文化部长、作 家王蒙,以下为访谈节选。 朝花周刊:您为什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必须面对的时代话题? 王蒙:中国的文化传统是活的传统,是与现代世界接轨的传统,是以天下为已任的传统。 我们的文化自信,包括了对自己文化更新转化、对外来文化吸收消化的能力,包括了适应全球 大势、进行最佳选择与为我所用、不忠初心又谋求发展的能力。 文化的高低分野,不仅代表着公民的个人素质,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彰显出一个国家和社会 的文明程度,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因此,不论有多么困难,我们必须面对这个时代课题。 朝花周刊: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化?它和世界先进文化可否时接?超然客整理 王蒙:中国文化有一种造应的能力,有一种变化发展的能力,既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又有 所谓见贤恶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能力。电许,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古老,甚至也看到了中 华文化的不够用,但是我们还看到了中华文化的适应性,它有自我调整和自我更新的能力,有 汲取和消化外来影响的能力。 现在我们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的国家有了巨大 的发展,因为对国家前途已经有了自信,所以才有了文化自信。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包括时 传统文化中积极、优秀的方面的自信,包含了我们对自己发展模式的自信,也包含了我们对自 己文化的汲取能力、选择能力、消化能力、调整能力、本土化能力以及识别能力、分析能力的 自信。我们的文化不是一个脆弱的文化,不是手指头一桶就破一个窟窿的,捉襟见肘、岌岌可 危的文化。我们的文化是一个能够和世界对话和打交道、能够既保持自己特色又不拒绝任何外 来有益影响的文化。 朝花周刊:在全球化时代里,该如何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又怎样才能使中华文化始 终焕发光彩? 王蒙: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奋斗历程的见证,更是今天中华民族固本开新的精神动力。 全球化与现代化冲击着我们的民族传统,这种时候,更需要文化自信、文化定力,更要勇于与 善于实现引领、整合、包容、平街与进一步提升,以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文化为主心骨,积极 构建生气勃勃、富有创新活力,又能够满足人民多方面精神需要的多彩多姿的文化生态格局。 我们中华民族确实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自信,这不是“老大帝国”的狂妄自大,这 是建立在转化与变革的举世瞩目、发展与创新的累累硕果之上的坚实自信。中华民族比以往任 何时候都能更加坦然地面对困难,化解矛盾。我们走过的道路让我们自信,我们创造的业绩使 我们能够自信。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是由内而外的自信,是有定力的自信,是有凝聚力 感召力的自信,是面向世界的自信。我们要以文化自信、文化复兴,托起我们的道路自信、理 论自信、制度自信,创造我们的文化辉煌,助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编自《专访王蒙:中国文化自信,是从善如流的自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只有对“中华文化”这一概念有清晰明确的整体把握并理性对待,才能有效提升文化自 信。超然客整理 B.材料一从文化特质和文化主体两个方面,分析了当下我国文化和文化自信的有机统一的 关系。 C.中华文化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对自身文化的调整与更新和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消化两 个方面。 D.两则材料都以“文化自信”为话题,前者侧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后者侧重更新与 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提升文化自信的关键,是深人到传统文化中,研究神话传说、儒学学说等体现出来的自 信的文化特质。 B.把握文化自信的内涵,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有助于我们明确提升文化自信的着眼 点和目标指向。 C.中国传统文化不仅现在能对接世界先进文化,还能在未来焕发光彩,这与其强大的适应 性特质有关。 D.两则材料对防范可能出现的虚假文化自信、繁荣文化的乱象和消除某些人的文化焦虑具 有现实意义。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化自信表现的一项是(3 分) A.2021 年河南春晚舞蹈《唐宫夜宴》以隋唐歌舞人俑为原型,融合现代科技手段,完美呈 现大唐盛世,获得空前好评。 B.近年不断有人提议在原址重建圆明园,再现这一“万园之园”杰出精美的建筑景群,重 现昔日盛世繁华与荣光。 C.李子柒在社交平台分享田园风光和美食制作的视频,向世界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让无数外国人爱上了中国。 D.许渊冲致力于翻译事业,将《论语》《诗经》《楚辞》《西厢记》等经典作品翻译成英 文和法文,获得海内外高度认可。 4.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论证的严密性。(4 分) 5.作为文化主体,青年学生面对展藏文物、古代作品等文化载体时,应当怎样做才能真正 提升文化自信?请结合材料,提出你的建议。(6 分) 参 考 答 案 14 一、1.A B 项,“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中的山是物质的”错,这句诗里的山应该既是物质的也 是人文的;C 项,“魏晋时期的诗歌创作带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范围扩大,应该是“魏晋时期的山水诗带 动了山水画的发展”。D 项,根据原文“故而,山水不仅是山水,很多时候它就是人身之外的一切”可知,“它 代表着世间万物”说法错误。 2.C; 根据原文:“我们必须面向传统山水艺术的发端源头,在时间的流变中守住山水艺术的人文意义 与价值底线;我们还要保持和发扬山水艺术长期形成的品质与特征,在空间的格局中拓展山水艺术的正大 气象与审美底线,这两个方面的整合与归一方能实现传统中国山水艺术的当代转化”可知,C 项曲解文意。 3.B; 《赤壁图》传达出“虽朝代屡次更迭,但山水依旧”的感慨,富有晢学意味;A 项只是叙述了《云 横秀岭图》的画面内容和结构特点,没有涉及哲学思想方面的内容;C、D 两项只是抒发了画家的个人情怀, 不具有哲学思想。 4.历史悠久;高度的艺术性;深厚的人文性;精神的超验性。 5.首先闸述山水艺术中,“山水”命题的内涵;然后从历史地位和人文视角两个方面,阐述中国山水艺 术审美的本质和中国山水艺术所蕴含的中华人文精神特点;最后指出在新的社会历史环境下,保持当代中 国山水艺术的艺术个性与顽强生命力,凝结成“山水”命题的当代意义与人文艺术精神旨归的做法。 15 一 、 现 代 文 阅 读 ( 35 分 ) ( 一 ) 现 代 文 阅 读 Ⅰ ( 本 题 共 5 小 题 , 19 分 ) 1. D( A 项 , “ 是 能 够 ” 表 示 前 后 内 容 构 成 判 断 关 系 , 原 文 第 三 段 , 可 以 看 出 , 意 象 能 够 应 用 于 文 艺 创 作 , 从 最 后 一 段 看 , 意 象 是 “ 理 智 与 感 情 的 复 合 体 ” , 但 , 文 章 在 最 后 一 段 中 提 到 , “ 意 象 是 有 意 味 的 具 体 形 象 ” , 是 “ 意 ” 与 “ 象 ” 的 融 合 , 而 不 是 单 纯 的 具 体 形 象 , 所 以 “ 作 为 单 纯 具 体 形 象 的 意 象 ” 说 法 错 误 。 B 项 , 从 原 文 第 三 段 看 ,引 入 文 学 理 论 而 具 有 美 学 意 义 ,所 以 ,选 项 因 果 关 系 不 成 立 。C 项“ 都 被 自 己 推 翻 , 最 后 才 找 到 一 个 永 恒 完 整 的 定 义 ” 曲 解 文 意 。 原 文 说 的 是 , 最 终 柏 拉 图 找 不 出 准 确 的 语 言 定 义 “ 美 ” , 只 能 无 奈 地 概 括 ) 2. D( “ 艺 术 家 创 作 时 的 情 感 越 深 , 创 作 出 来 的 艺 术 作 品 的 价 值 就 越 大 , 审 美 价 值 也 就 越 大 。”推 断 有 误 。原 文 说 的 是 ,艺 术 作 品 的 价 值 贵 在 情 感 ,而 审 美 价 值 存 在 于 — — 人 、 艺 术 作 品 和 宇 宙 — — 艺 术 三 要 素 之 中 , 且 美 在 意 象 之 中 流 动 并 引 发 情 感 共 鸣 , 艺 术 作 品 的 审 美 价 值 才 真 正 得 以 实 现 。 ) 3. C( 应 是 把 选 项 中 第 2 处 “ 眼 中 之 竹 ” 改 成 “ 胸 中 之 竹 ” ) 4. 首 先 提 出 问 题 : 对 美 的 概 念 的 界 定 是 不 容 易 的 ; ( 1 分 ) 然 后 分 析 问 题 : 不 能 静 止 和 机 械 地 界 定 美 ,美 乃 人 类 对 世 界 的 意 象 感 知 ,美 在 感 知 中 ,亦 在 情 景 中 ;接 着 谈 如 何 捕 捉 美 , 让 美 的 价 值 得 以 实 现 ; ( 2 分 ) 最 后 明 确 审 美 价 值 的 标 准 , 让 中 华 美 学 精 神 在 今 天 释 放 其 巨 大 的 包 容 力 和 生 命 力 。 ( 1 分 ) 5. ① 《 折 柳 曲 》 是 触 发 诗 人 情 感 的 典 型 物 象 , 和 诗 人 的 故 园 之 思 有 机 契 合 , 成 为 本 诗 的 典 型 意 象 。 ( 2 分 ) ② 古 人 离 别 常 折 柳 枝 相 赠 , 表 依 依 不 舍 之 意 , 《 折 柳 曲 》 既 实 指 曲 名 , 又 代 表 一 种 离 别 的 情 绪 ( 2 分 ) ③ 诗 人 此 时 客 居 在 外 , 《 折 柳 曲 》 触 动 了 作 者 离 别 家 乡 时 的 心 绪 , 触 动 了 作 者 对 故 乡 的 思 念 之 情 。 ( 2 分 ) 16 一 、 现 代 文 阅 读 ( 35 分 ) 1.B(A 项 , “ 不 具 备 学 科 分 类 的 特 点 ” 错 ; C 项 , “ 本 质 上 是 利 用 具 有 浓 厚 西 方 气 质 的 学 科 为 我 们 自 己 造 就 人 才 的 过 程 ” 错 ; D 项 ,“ 用 理 论 和 方 法 论 揭 示 现 实 事 物 和 外 部 世 界 的 规 律 ”错 ,据 原 文“ 致 力 于 揭 示 现 实 事 物 和 外 部 世 界 的 规 律 ,为 解 决 人 类 社 会 的 发 展 问 题 提 供 理 论 和 方 法 论 基 础 ” 可 知 ) 2.C(“ 是 推 进 跨 国 交 流 、 建 构 人 类 命 题 共 同 体 的 必 要 要 求 ” 错 。 应 表 述 为 “ 是 落 实 国 家 战 略 、 推 动 区 域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 必 然 要 求 ” ) 3.B(B 项 是 强 调 新 文 科 建 设 应 充 分 利 用 现 代 信 息 技 术 , 不 属 于 材 料 论 述 的 内 容 ) 4.① 两 位 受 访 者 均 提 出 新 文 科 建 设 要 注 重 培 养 人 才 , 尤 其 是 培 养 具 有 国 际 视 野 和 跨 文 化 交 流 能 力 的 青 年 学 子 ;② 新 文 科 建 设 要 拥 有 天 下 情 怀 ,推 进 对 世 界 其 他 国 家 和 文 明 的 研 究 ;③ 新 文 科 要 发 挥 自 身 在 中 国 文 化 传 承 创 新 中 的 重 要 作 用 ,坚 定 中 国 文 化 的 主 体 性 。 ( 共 4 分 。 每 点 2 分 , 答 出 任 意 两 点 即 可 ) 5.① 作 者 首 先 指 出 , 中 国 现 代 学 术 分 类 体 系 取 自 于 西 方 的 历 史 事 实 ; ② 然 后 分 析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存 在 的 问 题 ,即 其 浓 厚 的 西 方 气 质 并 未 发 生 根 本 性 变 化 、人 才 培 养 的 方 向 模 糊 不 清 ;③ 最 后 ,针 对 上 述 问 题 ,指 出 新 旧 文 科 之 间 的 差 异 ,从 而 明 确 了“ 新 文 科 ” 概 念 的 内 涵 。 ( 共 6 分 。 每 点 2 分 ) 17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1.B(材料 并未分析“文化和文化自信的有机统一的关系”,分析了文化自信是文化特质 与文化主体的有机统一) 2.A(提升文化自信的关键是文化主体) 3.B(在原址重建圆明园不是文化自信) 4.①论证结构严谨。文段采用总分结构,先以设问引出观点,然后按事理逻辑逐层分析。 ②论点与论据高度统一。所举“夸父追日”等事例、所引孔孟等言论都能恰切论证观点。③用 词精炼准确。运用“事实上”“可以说”等词语使表达恰切、有分寸。(4 分。每点 2 分,答 出两点即可) 5.①通过各种途径、方式解读文化载体中蕴含的文化内涵。②准确辨析文化内涵中的精华 与糟粕,区分善恶美丑。③探究其承载的文化与时代、与世界先进文化的联系,更新转化,吸 收消化。④提高文化反思与省察意识,自觉继承与发展优秀文化。(6 分。每点 2 分,答出三 点即可)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