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新高考语言运用专练突破训练 1
0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2 题。(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画中要有戏,百观才不腻。”伴随清代戏曲文化的繁荣发展,戏曲艺术成为大众文化
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年画中亦随之出现了大量以戏曲剧目为题材的作品,因一个独
立剧目叫“出”,故这类年画被称为“戏出年画”。戏出年画着力表现戏台上的角色形象及
剧目情节。民间画师多为戏迷,经常会亲临现场观戏描摹,()。戏出年画在形式上分为两
种。一种画面承袭传统故事年画,山石树木、亭台楼阁等背景刻画写实,但人物都是戏装
扮相,勾画脸谱,动作举止夸张如演戏;另一种则完全照搬戏曲舞台的表演形式,背景道
具跟戏曲舞台的布景道具一样简单,以桌、椅摆法交代故事发生的不同地点和环境,人物
持马鞭指代骑马,执桨则示意乘船,如此等等,刻意减少画面背景,着重突出人物的表情
和动作。在各地的年画中,要属天津杨柳青的戏出画样最为丰富而精彩,内容都是当时人
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戏出年画是由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在感知优秀
传统文化的魅力的同时,带给人们视觉享受,是值得传承的珍贵文化遗产。
18.下列对文中词语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腻”属于形声字,“贰”表示其意义范畴。
B.此处如果删去“被”字不影响语意表达。
C.“角色”与“角逐”中的“角”读音不同。
D.“耳熟能详”可以用“耳濡目染”替代。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画面上往往能定格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画中人物扮相、功架与舞台上几无二致
B.往往将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定格于画面上,画中人物扮相、功架与舞台上几无二致
C.往往将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定格于画面上,剧中人物扮相、功架与画中几无二致
D.画面上往往能定格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剧中人物扮相、功架与画中几无二致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4 分)
21.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钟华同学想在百度百科中创建“戏出年画”词条,请结合文
段内容,帮他列出该词条的三个必备要点。要求:①语言简练;②每个要点不超过 15 字。
(4 分)
02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见证,保护和传承非遗最大的挑战是文化语境与使用场
景的固化。我们要创新非遗传播方式,关注年青一代信息传播潮流,利用年轻人喜欢的喜
闻乐见的传播方式高效、时尚、鲜活地传播非遗势在必行。近两年,快手、抖音等短视频
平台纷纷积极探索“短视频+非遗”的传播模式,全方位助力非遗传播。短视频应用于非
遗传播,具有____________的优势。非遗短视频用户____________出年轻化的特点。短视频
通过数字影像的处理,以现代年轻人的审美视角与创意手法凸显非遗之美,( )。
____________,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由于这种传播形式处于初期探索阶段,还存在传播
主体分散,传播内容浮浅等问题。传播利益商业化,文化价值遭遇____________解读等等。
相关部门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资源整合,政策扶持、环境营造、趋利避害,尽快探
索出适合当地特色的非遗短视频传播创新路径。
18.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独一无二 呈现 于是 过渡
B. 独一无二 涌现 但是 过渡
C. 得天独厚 涌现 于是 过度
D. 得天独厚 呈现 但是 过度
19. 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既吸引了年轻人对非遗的关注,也激发了他们主动传播非遗的热情
B. 既吸引了人们对非遗的关注,也激发了人们主动传播非遗的热情
C. 让年轻人更倾向于用平民的视角来探索非遗的现代价值
D. 让人们更倾向于用平民的视角来探索非遗的现代价值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小生,老生,小旦,花旦,老旦,小丑,一个戏班子里,这些角儿都要配齐。戴胡子
的老生要两三个,小姐丫鬟三四个,跑龙套四五个。要不然你把戏单递给人家——戏单上
可是有两百多个戏哪,人家一点,你就暗暗叫苦:① ,那戏怎么演。美花自己也上台,
吃这口饭,还是要听观众喝一声彩。观众说“ ② ”,美花她们,就觉得多大的辛苦也
值了,眼神里闪闪发亮。
我也奇怪,以前,只听说城里人送戏下乡,没有听说过 ③ 。说到这一点,美花
就很自豪。她们这个乡下戏班子,广州、杭州等城市到处跑,把戏做到各个城市去,大家
都是很欢喜的。再三四天,这个场子做完,美花他们就要回常山去演出了。此时夜幕降临,
做戏的人丛后台钻出到世俗的炊烟里去。她的姐妹们,大概已经把晚饭做好了。
(摘编自周华诚《做戏》)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22. 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产生具体生动的效果,请据此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借
代进行简要分析。
03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能量的产生不是某一特定器官来发展的,或是通过人体所有细胞来实现的。一个活细
胞就好比一簇火焰,它燃烧燃料,从而产生生命所需的能量。( )因为细胞完成“然烧”
是有温度条件的,即人体的正常体温。①只有这样、千千万万个小火焰才会遇和地“燃烧”、
给生命提供所需的能量。
②在细胞中、物质会永不停歇她传化为能量、就像一个不停转动的轮子。它是自然界
更新循环的一种方式。在循环过程中,以葡萄糖形式存在的糖燃料经历了分解及一系列微
妙的化学变化。这些变化规律地、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每一环节都由一种特定的酶支配和
控制,每一种酶都各司其职。每一环节都会产生能量,排出废物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变
化的燃料分子会被传送到下一环节。当这个轮子“转”满一圈,燃料分子几乎被分解尽了,
它们将随时与新的分子结合,开始新一轮的循环。这一过程是生命世界的一大奇迹。③细
胞就像一间化工厂,不断从事着生产活动。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④所有发挥作用的部分
极其微小,就连细胞本身也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被看到。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这是一个富有诗意但极不准确的比喻。
B.这个比喻虽不准确,但极富诗意。
C.这是一个极不准确但富有诗意的比喻。
D.这一比喻极富诗意,但并不准确。
19.下列各项中,对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第①句使用了借代手法,用“小火焰”借代细胞,使其特征更加鲜明。
B.第②句使用了比拟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细胞内物质变能量的过程。
C.第③句使用了比喻手法,喻体“化工厂”形象地展现了细胞活动情形。
D.第④句使用了夸张手法,突出细胞本身及其发挥作用部分的体积之小。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 分)
04
(一)语言文字运用 I (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这座楼(马克思故居)里保存最多的资料是马克思的各种手稿和著作的版本。
()。《资本论》是一本最彻底地教人认识社会的巨著,全书 160 万字,
马克思为它耗费了 40 年的心血,为了写作,前后研究书籍达 1500 种。在这之前谁 也
没有像他这样讲清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恩格斯在马克思的墓前说,马克思一生有 两大发现:
一是发现物质生产是精神活动的基础;二是发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规律。 不只是这本书教
人认清剥削,消灭剥削;还教人认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经济, 组织经济。甚至它的
光焰逼得资本家也不得不学《资本论》,不得不承认劳资对立, 设法缓和矛盾。
《资本论》是一个海,人类社会的全部知识,经过了在历史河床上的长途奔流, 又经
过了在各种学科山林间的吸收过滤,最后都汇到了马克思的脑海里来,汇到了 这本大书里
来。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3 分)
A. 第 22 展室在三楼,是专门收藏和展出《资本论》的
B. 三楼的第 22 展室是专门收藏和展出《资本论》的
C. 《资本论》的专门收藏和展出是在三楼的 22 展室
D. 三楼的第 22 展室是专门展出和收藏《资本论》的
2. 下列选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 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B. 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C.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D.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3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何为鲸落?从字面含义来看,它描述的是逝去的鲸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解 消耗的
过程。 ①,它指的是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 统。当这样一个独
特的生态现象进入公众视野,人们惊叹大自然的瑰丽奇幻,更为 “一鲸落而万物生”的故
事打动。不少人将鲸落视作“献给大海的浪漫”,赋予其温 柔而又诗意的内涵。
② 。摄食鲸的身体,仅仅是这场饕餐盛宴的开始。当大块的鲸肉被掠食 干净,深海
鲨鱼、鼠尾鱼等食腐动物就会心满意足地散去。随后,多毛类和甲壳类 动物会蹑手蹑脚地
聚拢过来,它们直接利用鲸骨及附近营养丰富的沉积物生活,快 速繁殖、扩张。慢慢的,
鲸的身体在深海厌氧分解过程中悄悄释放出硫化物,依赖 硫化物生活的细菌 ③ ,造就了
依赖有机质而存在的生物群落。最终,鲸骨的 遗骸作为礁岩而成为生物欢腾的乐园。整个
过程严丝合缝、环环相扣,长达数十年 甚至上百年。
4.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
处不超过 10 个字。(6 分)
5. 请以“鲸落”为主语,概括文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 70 个字。(5 分)
05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第一回进山东,春正在发生,出渣关沿着黄河古道走,同车里有着几个和尚——和尚使我
们与古代亲近——恍惚里,春秋战国的风云依然__________,我这是去了鲁国之境了。鲁国的
土地果然肥沃,人物果然礼仪,狼虎的秦人能被接纳吗?沉沉的胡琴声从那一簇蓝瓦黄墙里传
来,音绵长,和那一条并不知名的河,在暮色苍茫里蜿蜒而去,__________着,如麦田上浓得化不
开的雾气。我听见了在泗水岸上,有了“逝者如斯夫”的声音,从孔子一直说到现在。
我的祖先,那个秦嬴政,在他的生前是曾经焚书坑儒过的,但居山高为秦城,秦城已坏,凿
池深为秦坑,自坑其国。江海可以泪竭,乾坤可以倾侧,唯斯文用之不息。如今,他的后人如我
者,却__________来拜孔子。其实,秦嬴政在统一天下后也来过鲁国旧地,他在泰山上祀天,封禅
是帝王们举行的,我来山东,除了拜孔,当然也得去登泰山,只是__________上天给我以艺术上
的想象和力量。孔门弟子三千,我算不算三千零一呢?我没有给伟大的先师带
一束干肉,当年的苏轼可以唱“执瓢从之,忽焉在后”,我带来的唯是一颗头颅,在孔子的
墓前叩一个重响。
(节选自贾平凹《进山东》)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逝者如斯夫”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B.但我们没有人根据"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C.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
D.经过"三个代表"教育,村委会的面貌大大改观。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演绎 弥散 日行千里 祈求
B.演义 弥漫 千里迢迢 祈求
C.演绎 弥散 千里迢迢 期求
D.演义 弥漫 日行千里 期求
20.请赏析文中句子“鲁国的土地果然肥沃,人物果然礼仪,狼虎的秦人能被接纳吗?”的
修辞效果。(3 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古代多数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识分子既有名又有字。名为实,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__________。所以字又称“表字”。
名与字可以意义相近,如诸葛亮字孔明,“明”与“亮”都有光线充足之意;__________,
如吕蒙字子明,“蒙”为不明。古人常自称其名以表示谦称,称人之字以表示对人尊称,名字连
称亦是对人尊称。
《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
故冠而加字。”由此可知,__________,供长辈呼唤。男子到了二十岁行冠礼,取字。
女子长大后也要离开母家而许嫁,未许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故有“待字闺
中”之说。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笄礼,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唤。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 10 个字。(6 分)
22.通过对古人名和字的分析,可以得出哪些结论?请结合上文作简要概括。(5 分)
参考答案
01
18.B(A“月”表意义,“贰”表声音;C 都读 jué;D“耳熟能详”重在强调熟悉,
“耳濡目染”重在强调影响,此处强调人们对剧目的熟悉程度,所以不能替代)
19.B(通过分析语句陈述对象即可作出正确判断)
20.戏出年画是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在带给人们视觉享受的同时,更
可使人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4 分。“是由……的有机结合”句式杂糅、“感知”前成
分残缺、句序,每改对一处得 1 分,改对三处得满分)
21.①中国传统年画的一种;②以戏曲剧目为创作题材;③表现戏台上的角色形象及剧
目情节;④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有机结合;⑤从形式上分为两种。(4 分。每点 1 分,
答对三点得满分)
02
18.D
19. A
20. 创新非遗传播方式,关注年青一代信息传播潮流,利用年轻人喜欢的/喜闻乐见的
(两者任选其一)传播方式高效,时尚,鲜活地传播非遗势在必行。
(或者)我们要创新非遗传播方式,关注年青一代信息传播潮流,利用年轻人喜欢的/
喜闻乐见的(两者任选其一)传播方式高效。时尚、鲜活地传播非遗。
21.①角儿不够用②这场戏做得好③乡下地方送戏进城的
22. ①以“炊烟”借代日常生活,以实代虚,形象鲜明。
②“炊烟”形象单一,用来代指纷繁复杂的人间生活,以简代繁,具体生动。
③“炊烟”特点鲜明,与后文的“晚饭”相照应,生动活泼,生活气息浓郁。
03
18.D (上文是比喻的具体表现,所以衔接内容以比喻开头更加合理;下文强调细胞
燃烧需要条件,是对不准确的具体阐释。)
19.C (A 项考查借代与借喻的区别,借代是“代”,强调相关性,借喻是“喻”,强
调相似性,此处为借喻;B 项考查比喻与比拟的区别,此处为比喻;D 项考查学生对夸张
的掌握,夸张是对事物进行刻意夸大或缩小,此处细胞及发挥作用部分本来就很小,并非
刻意夸大或缩小。)
20.能量的产生不是由某一特定器官来完成的,而是通过人体的所有细胞来实现的。
(评分参考:补充介词“由”,1 分;修改动词“发展”,使之与“能量的产生”合理
搭配,1 分;“或是”改成“而是”,1 分。如有其它合理修改可酌情给分。)
04
18.【答案】B
19.【答案】C(C 和画波浪线的句子都是比喻,A 为借代,B 为拟人,D 为夸张。)
20.【答案】这本书不只是教人认清剥削,消灭剥削;还教人认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组织经济,发展经济。(前后分句主语一致,都是“这本书”,故“这本书”应放在关联词
“不只是”之前。“组织经济”是手段,“发展经济”是目的,故“组织经济”应放在“发
展经济”之前。答出一点 2 分,两点 3 分。)
21.【答案】①在生物学意义上
②鲸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③将其转化为有机质
(每句 2 分,大意对即可。)
22.【答案】鲸落是逝去的鲸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解消耗的过程(2 分),也是深
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2 分),被人们赋予温柔而又诗意的内涵
(1 分)。
05
18.C;
19.B;
20.运用比喻、对比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儒家文化的敬仰之情以及作为一名秦
人来到山东大地后,对能否同齐鲁文化相交融的疑惑和不安。
六、答案:21.是与名相表里的;名与字也可意义相反;名是幼时起的;
22.称用上有谦尊之别,意义上有密切关联,礼制上有取用规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