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2021 年高考八省大联考最新题型辽宁省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DNA 分析表明,白头叶
猴和金头叶猴都是从黑头叶猴进化而来的,为三个不同物种。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三个物种彼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B. 自然选择使黑头叶猴不同种群朝不同方向进化
C. 自然选择的直接作用对象是种群中的等位基因
D. 新物种的形成体现出自然选择可提高生物多样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三个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所以三个物种彼此之间不能
进行基因交流,A 正确;
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所以使黑头叶猴不同种群朝不同方向进化,B 正确;
C、自然选择的直接作用对象是种群中的相对性状,C 错误;
D、自然选择可以提高生物多样性,D 正确。
故选 C。
33. (辽宁省葫芦岛市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多选)已知 A、a 是一对
等位基因。下图中①~③分别表示存在地理隔离的某种动物的 3 个不同种群 A 基因频率的变
化曲线。3 个种群的初始个体数依次为 26、260 和 2600。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②在 125 代时 aa 个体约占总数的 25%
B. 自然选择使 A 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 150 代后 3 个种群之间绝不可能出现生殖隔离
D. 种群越小,基因的丧失对该基因频率的影响越大
【答案】AC
【解析】
【分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不同表现型的个体,定向
改变种群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由题图曲线可以知道①种群 A 基因频
率变化速度最快,进化速度快,其次是种群②、种群③。
【详解】A、由题图知:②在 125 代时 A 的基因频率是 75%,a 的基因频率是 25%,aa 的基
因型频率是 25%×25%=6.25%,A 错误;
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而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自然
选择使 A 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 正确;
C、150 代后 3 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差异较大,可能形成新物种,因此种群之间可能出现生殖
隔离,C 错误;
D、种群数量越小,种群内的个体数量越少,则基因的丧失对该基因频率的影响越大,D 正
确。
故选 AC。
15. (天津市一中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为研究番茄的抗冷性,
将美国不同纬度和不同种的番茄幼苗培养在相同温室中,然后将所有幼苗经历 7 天的冷处理
(0 ℃),再转移至温室,培养 7 天。统计其存活率,结果如图所示,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生长在高低纬度的番茄之间存在地理隔离
B. 高纬度地区的番茄更容易产生抗冷性突变
C. 高低纬度番茄之间抗冷性的差异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 高低纬度番茄种群之间基因频率有差异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示实验结果可知,经低温处理后,高纬度地区的番茄比低纬度地区的番茄成活率高,说
明通过自然选择后,高纬度地区的番茄耐寒的个体比例升高。
【详解】A、生长在高低纬度的番茄之间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存在地理隔离,A 正确;
B、变异是不定向的,在实验之前已经出现了抗冷性突变,自然选择使高纬度地区的番茄抗
冷性较强,故冷处理后高纬度地区的种子存活率高,B 错误;
C、高低纬度番茄之间抗冷性的差异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 正确;
D、由于自然选择不同,高低纬度番茄种群之间基因频率有差异,D 正确。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物进化的过程,牢记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
定了进化的方向。
8. (重庆市一中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期第四次月考生物试题)查尔斯·达尔文(1809~1882)
于 1859 年出版了《物种起源》,提出了进化论的两大学说:共同由来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
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形成了以自
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有关阐述,不合理的是( )
A. 根据共同由来学说可以推断,现在的生物都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B. 达尔文是在了解了遗传和变异实质的基础上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
C.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大部分物种是通过长期的地理隔离逐渐形成的
D.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多样性的成因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2、现代进化
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
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
形成。3、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详解】A、共同由来学说指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来的,A 正
确;
B、达尔文并不是在了解了遗传和变异实质的基础上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而基于对多种动
植物和化石等的研究提出来的,B 错误;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大部分物种是通过长期的地理隔离逐渐产生生殖隔离形成的,
C 正确;
D、自然选择学说科学地解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多样性和适应性是不同的环境长期自
然选择的结果,D 正确。
故选 B。
15. (重庆市一中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期第四次月考生物试题)下图为非洲某地区野兔被
注射药物(黏液瘤病毒)后一年和六年的种群数量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药物注射到兔子体内后主要作用是诱发基因突变,以产生抗药性基因
B. 注射药物后 1 年兔子的死亡率低于注射药物后 6 年的死亡率
C. 注射药物 6 年后如果再注射另一种药物(兔拴尾线虫),死亡率会升高
D. 注射药物后的 6 年来该野兔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说明有新物种产生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
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
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题图分析:比较注射药物后一年和六年的种群特点可知,注射药物六年的种群中耐药个
体的比例大幅度升高,死亡比例则减少。
【详解】A、药物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A 错误;
B、从图分析可知,注射药物后 1 年兔子的死亡率高于注射药物后 6 年的死亡率,B 错误;
C、从图分析可知,注射药物 6 年后的野兔因黏液瘤病毒的选择作用,多数野兔对黏液瘤病
毒的耐药性强,但其未经另一种药物(兔拴尾线虫)选择,对另一种药物(兔拴尾线虫)的耐药
性相对较弱,若注射另一种药物(兔拴尾线虫),死亡率会升高,C 正确;
D、注射药物后的 6 年来该野兔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说明野兔进化了,不能说明有新物
种产生,D 错误。
故选 C。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一中 2020-2021 学年高三第六次调研考试生物试题)1. 下列关于生物
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有害突变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 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子的比例
C. 产生生殖隔离一定需要长期的地理隔离
D. 无其他因素影响,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
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
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保持基因平衡的理想状态要满足 5 个条件:①种群足够大;②种群中个体间可以随机
交配;③没有突变发生;④没有新基因加入;⑤没有自然选择。此时各基因频率和各基因
型频率保持不变。
【详解】A、突变的有害还是有利取决于其生存的环境,有害变异在环境改变时也可以成为
有利变异,故可遗传变异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 错误;
B、同一个群体携带同种基因的杂合子比例高,近亲繁殖时可以提高该种基因纯合的比例,
B 正确;
C、产生生殖隔离不一定需要长期的地理隔离,比如三倍体西瓜的形成,C 错误;
D、没有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种群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会发生改变的前提是种群
数量足够多,个体间随机交配,D 错误。
故选 B。
(河南省名校联盟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理综生物试题)2. 南极有企鹅,非
洲也有企鹅,研究发现南极企鹅还是非洲企鹅的祖先。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大陆板块运动使企鹅出现地理隔离,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 欲确定南极企鹅与非洲企鹅是否为一个物种,可观察它们是否能正常交配
C. 非洲企鹅的脂肪层的厚度应高于南极企鹅
D. 非洲大陆条件与南极大陆条件决定了两种企鹅进化的方向
【答案】D
【解析】
【分析】
物种是指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详解】A、地理隔离不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有些物种形成不一定存在地理隔离,A
错误;
B、欲确定是否为一个物种应该看是否能生出可育的后代,而不是看其是否能交配,B 错误;
C、非洲企鹅的脂肪层的厚度应低于南极企鹅,应为脂肪具有保温功能,C 错误;
D、自然选择决定了进化方向,D 正确。
故选 D。
【点睛】
(广西桂林市十八中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八次月考理综生物试题)3. 关于现代生
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个池塘内所有生物构成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 进化的原材料只能由基因突变产生
C. 二倍体草莓与四倍体草莓不存在生殖隔离 D. 生物多样性是通过共同进化形成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学说,其基本观点有:(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
单位;(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
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一个池塘内所有生物构成的是一个生物群落,而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不是群落,A 错误;
B、进化的原材料可由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产生,B 错误;
C、二倍体草莓与四倍体草莓能产生三倍体草莓,但三倍体草莓不可育,所以说二倍体草莓
与四倍体草莓存在生殖隔离,C 错误;
D、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通过共同进化形成了地球目前的生物多样性,D 正确。
故选 D。
(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三第三次阶段性测试(10 月)生物试题)4. 科
学家最近在墨西哥湾深海发现了一种新的鮫鏮鱼,雌鱼头顶自带“钓鱼竿”——若干个肉状
突起,可发出光源,吸引猎物。雄鱼则吸附在雌鱼体表提供繁殖所需的精子,同时通过雌鱼
血液获取营养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头顶发光“钓鱼竿”的形成是海底黑暗环境长期诱导的结果
B. 雌雄鱼的生活繁殖方式是它们在长期共同进化中相互适应形成的
C. 鮟鱇鱼种群在深海环境条件稳定时,基因频率也可能会改变
D. 鮟鏮鱼进化的原材料由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
【答案】C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详解】A、头顶发光的“钓鱼竿”是突变的结果,突变是不定向的,A 错误;
B、雌雄鱼是相同物种,共同进行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和环境之间,B 错误;
C、在生活条件稳定的时候,可能会产生基因突变,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 正确;
D、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都会为进化提供原材料,D 错误。
故选 C。
(江苏省 2020-2021 学年高三 12 月月考)下列有关变异、育种和进化的叙述,正
确的是( )
A. 种群中个体基因型频率改变将导致生物进化
B. 杂交育种可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C. 诱变育种选育的高产小麦和普通小麦属不同物种
D. 多倍体育种的核心技术是花药(花粉)离体培养
【答案】B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突
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
定的方向进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物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
之间的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
【详解】A、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将导致生物进化,A 错误;
B、杂交育种一般通过杂交、选择、纯合化等手段培养出新品种,故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
改变,B 正确;
C、诱变育种选育的高产小麦和普通小麦属同一物种,C 错误;
D、单倍体育种的核心技术是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数目加倍,D 错误。
故选 B。
(江苏省扬州市 2020-2021 学年高三 1 月适应性练习生物试题)加拉帕戈斯群岛有海洋鬣鳞
蜥和陆生鬣鳞蜥,它们的祖先来自南美大陆离群的陆生鬣鳞蜥。与陆生鬣鳞蜥相比,海洋鬣
鳞蜥的足有部分足蹼,眼睛上方有分泌盐分的腺体,能适应低温潜入海底以海藻为食。相关
判断错误的是( )
A. 加拉帕戈斯群岛的陆生鬣鳞蜥与海洋鬣鳞蜥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B. 海洋环境能定向诱导海洋鬣鳞蜥发生适应环境的基因突变
C. 长期定向的自然选择可改变陆生鬣鳞蜥种群的基因频率
D. 海洋鬣鳞蜥演变过程中不同个体的有利基因可通过重组整合到一起
【答案】B
【解析】
【分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
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
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
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由题意可知,海洋鬣鳞蜥和陆生鬣鳞蜥性状差别较大,很可能属于两个不同的
物种,故可能存在生殖隔离,A 正确;
B、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海洋环境能够对海洋鬣鳞蜥进行定向选择,B 错误;
C、长期的定向选择可以降低不适应环境性状的相关基因的频率,适应环境性状的相关基因
的频率升高,C 正确;
D、在进化过程中,通过基因重组可以将不同个体的有利基因整合到一起,提高其生存能力,
D 正确。
故选 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注意辨析,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意味
着生物进化了,但不一定产生新的物种。新物种的产生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产
生不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
(江苏省泰州市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生物试题)下列关于进化理论的叙
述错误的是( )
A. 突变既可能改变基因的结构又可能改变基因的序列
B. 自然选择通过选择个体的表型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C. 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说明生物在不断进化
D. 地理隔离使不同种群基因库出现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1)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2)联系:
①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前提,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手段和动力,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
的内因和基础,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②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
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
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
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
必要条件。
【详解】A、由分析可知,突变既可能改变基因的结构,又可能改变基因的数量或排列顺序,
A 正确;
B、自然选择通过选择个体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 正确;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故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说明生物
在不断进化,C 正确;
D、地理隔离会使种群基因库差生差异,但是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D 错误。
故选 D。
(2021 届江苏省苏州市八校联盟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检测生物试题)某大型水库中有一种小
型水生动物甲,体色有红色和橙黄色两种类型为一对相对性状且红色是显性性状。不同体色
的甲对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敏感度差异较大,常用于水质监测。自 2018 年开始连续三年的
调查发现甲种群中红色个体占比分别为 96%、90%、88%,种群中杂合子占比分别为 32%、
20%、16%,据此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红色个体占比逐年减小,说明该水库可能出现了有机污染
B. 橙黄色个体占比逐年增加,说明该水库更适合橙黄色个体的生存
C. 2018 年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为 80%
D. 三年的调查初步证明体色的显性和隐性基因频率相对稳定不变
【答案】CD
【解析】
【分析】
1、利用基因型频率求解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种群中某基因频率=该基因控制的性状纯合体
频率+1/2×杂合体频率。
2、小型水生动物甲的体色红色对橙黄色显性,假设控制红色的基因是 A,控制橙黄色基因
为 a,第一年红色个体占比为 96%,杂合子 Aa 占比为 32%,则 AA 占比为 64%,aa 占比为
4%,可算出 A 基因频率为 80%,a 基因频率为 20%,第二年红色个体占比为 90%,杂合子
Aa 占比为 20%,则 AA 占比为 70%,aa 占比为 10%,可算出 A 基因频率为 80%,a 基因频率
为 20%,第三年红色个体占比为 88%,杂合子 Aa 占比为 16%,则 AA 占比为 72%,aa 占比
为 12%,可算出 A 基因频率为 80%,a 基因频率为 20%。
【详解】A、根据数据可计算出三年中体色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无法证明有机污
染的存在,A 错误;
B、根据数据可计算出三年中体色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也不能说明橙黄色个体更适于
当下环境,B 错误;
C、由分析 2 可知:根据数据可计算出 2018 年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为 80%,C 正确;
D、三年的调查结果均是 A 基因频率为 80%,a 基因频率为 20%,则初步证明体色的显性和
隐性基因频率相对稳定不变, D 正确。
故选CD。
(2021 届江苏省苏州市八校联盟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检测生物试题)苇草主要生长于瑞士阿
尔卑斯山的高山盛夏牧场,是一种依赖风力传粉的植物。不同种群的苇草对铜耐受力不同,
有耐受性基因的个体在无铜污染地区生长很缓慢。调查废弃铜矿区及附近苇草种群对铜的耐
受力,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距离矿区 160m 的苇草种群对铜耐受基因主要来自基因突变
B. 矿区内苇草与距离矿区 100m 的苇草存在地理隔离
C. 矿区土壤的选择导致苇草耐受基因频率高于非矿区
D. 非矿区苇草耐受性基因频率与风力和风向无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等,由于苇草是一种依赖风力传粉的植物,
推测矿区内苇草与距离矿区 100m-160m 的苇草不存在地理隔离。
2、据图分析可知:矿区苇草铜耐受指数高于非矿区,推测可能是矿区土壤的选择导致了苇
草耐受基因频率高于非矿区。
【详解】A、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距离矿区 160m 的苇草种群对铜耐受基因主要来自基因
重组,A 错误;
B、根据题干信息,苇草是一种依赖风力传粉的植物,故矿区内苇草与距离矿区 100m 的苇
草不存在地理隔离,B 错误;
C、据图分析可知,矿区苇草铜耐受指数高于非矿区,故推测可能是矿区土壤的选择导致了
苇草耐受基因频率高于非矿区,C 正确;
D、苇草是一种依赖风力传粉的植物,非矿区苇草耐受性基因频率与风力和风向有关,D 错
误。
故选 C。
8. (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将杂合体豌豆植株(只考虑一对等位
基因)分别种植在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连续 n 代自交,发现每一代杂合体出现的概率均为
l/2n。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两个豌豆种群在这些年中
A. 没有发生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B. 没有发生生物进化
C. 产生了生殖隔离
D. 体现了自然选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在杂合体连续自交过程中,纯合体逐渐增加,杂合体逐渐减小,基因型频率每一
代都不一样,A 错误;由于题目中没有涉及环境的选择作用,两个区域植株分别种植,种群
基因频率不变,B 正确,两区域间只存在地理隔离,没有形成生殖隔离,C 错误;该内容中
没有自然选择,D 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遗传规律和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
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4. (2021 年 1 月山西省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理科综合生物部分)科研小组利用耐盐碱、
耐旱、抗病等抗逆性较强的不同栽培稻,选育出既耐盐碱、又高产的“海水稻”,作为沿海滩
涂和盐碱地的改良作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不同栽培稻间基因种类的差别体现了基因的多样性
B. 抗逆性较强栽培稻的出现是其主动适应环境的结果
C. 在“海水稻”选育过程中耐盐碱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D. 用抗逆性强的栽培稻育种体现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
【答案】B
【解析】
【分析】
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
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
物种形成。
【详解】A、不同栽培稻间基因种类的差别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多样性,A 正确;
B、抗逆性较强栽培稻的出现是环境选择的结果,B 错误;
C、“海水稻”选育过程中,耐盐碱强的个体被保留,不耐盐碱的个体被淘汰,导致耐盐碱基
因频率定向改变,C 正确;
D、利用抗逆性较强的栽培稻育种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 正确。
故选 B。
13. (西南大学附中高 2021 级全国大联考模拟考试题)科技工作者在江西发现的可能是现
代栽培水稻祖先的万年前野生稻,他们不但抗病抗虫害能力特别强,且一穗可达千粒。该野
生稻可与栽培水稻杂交产生可育后代,并能提高栽培水稻的抗逆性和产量。下列相关叙述正
确的是( )
A. 栽培水稻经过长期人工选择形成,与野生稻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B. 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决定水稻进化的方向
C. 通过持续的定向选择栽培水稻,其遗传物质可朝着一定方向突变
D. 通过杂交育种的方式改良现有栽培水稻,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答案】B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发生进化,最
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
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栽培水稻与野生稻杂交可以产生可育后代,所以栽培水稻与野生稻之间不存在
生殖隔离,A 错误;
B、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可以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因此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 正确;
C、水稻遗传物质为 DNA,其突变具有不定向性,C 错误;
D、通过杂交育种改良现有栽培水稻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 错误。
故选 B。
7. (哈三中 2020-2021 学年度高三年级线上学习阶段性考试)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及应
用,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生物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
(2)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_________是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物种指的是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___________的一群生物的统称,一旦
出现生殖隔离,新的物种即已产生。__________之间、________________之间在相互影响中
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4)在对植物 b 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 DD 和 dd 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
为 10%和 70% (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
基因型为 DD 和 dd 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4%和 64%,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
生了进化?________。
【答案】 (1). 种群 (2). 基因频率的改变 (3). 突变 (4). 基因重组 (5). 自
然选择 (6). 可育后代 (7). 不同物种 (8). 生物与无机环境 (9). 否
【解析】
【分析】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
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
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
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
形成的必要条件。
2、物种指的是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的统称。
3、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详解】(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
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2)突变和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是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物种指的是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的统称,一旦出
现生殖隔离,新的物种即已产生。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
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4)第一年,基因型为 DD 和 dd 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10%和 70%,则 Dd 的比例为 20%,
所以 D 的基因频率为 10%+1/2×20%=20%,d 的基因频率为 80%。第二年,基因型为 DD 和
dd 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4%和 64%,则 Dd 的比例为 32%,所以 D 的基因频率为
4%+1/2×32%=20%,a 的基因频率为 80%。尽管基因型频率发生了改变,但基因频率并没有
改变,因此,生物没有进化。
【点睛】一是熟悉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二是注意判断生物种群进化的依据是种群
基因频率的改变;三是判断产生新物种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出现。
4. (怀仁市 2020- 2021 学年度上学期期末)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与突变前不同的是,突变后的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不同
B. 与自然选择不同的是,自由交配不改变基因频率
C. 与幼嫩细胞不同的是,衰老细胞内化学成分不再更新
D. 与植物细胞不同的是,动物细胞只能吸收而不能合成糖类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基因突变后转录形成的密码子虽然不同,但是不同的密码子可
能编码同一种氨基酸,因此基因突变不一定引起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
2、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不同表现型的个体,使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生存并繁
殖后代,相应基因频率升高;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有生存并繁殖后代的机会减少,相应基因
频率会降低;
3、活细胞都进行细胞的新陈代谢,幼嫩细胞新陈代谢旺盛,细胞内成分更新速度快,衰老
细胞新陈代谢活动减弱,更新速率慢;
4、动物细胞中的糖类的来源:一是从外界吸收,二是细胞内转化。
【详解】A、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基因突变前后编码的蛋白质可能相同,A 错误;
B、个体间的自由交配不会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自然选择是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重要因素,
B 正确;
C、衰老的细胞内的化学成分也进行更新,只是代谢活动减弱,更新速度减慢,C 错误;
D、动物细胞内也可以合成糖类,D 错误。
故选 B。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基因突变与性状的关系,生物进化的实质和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的
影响,细胞衰老的特点,动物细胞的糖类代谢,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综合记忆、应用是解题的
关键。
4.(2021 届四川省泸州市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 农业上栽培的大果番茄起源于
野生醋栗,经过人类长期“驯化”培育后,大果番茄果实的外形、营养物质含量、口感等与
野生醋栗有了很大的不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野生醋栗的“驯化”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个体的表现型
B. 长期“驯化”使野生醋栗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 大果番茄有关果实外形的所有基因构成其种群的基因库
D. 可通过基因组测序明确野生醋栗与大果番茄的亲缘关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
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
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野生醋栗的“驯化”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个体的表现
型,A 正确;
B、长期“驯化”使野生醋栗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 正确;
C、大果番茄中全部基因的总和构成其基因库,而不仅仅是大果番茄有关果实外形的所有基
因,C 错误;
D、可通过基因组测序明确野生醋栗与大果番茄的亲缘关系,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基因组
成越接近,D 正确。
故选 C。
23. (福建省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
述中,错误..的是
A. 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D. 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方向
【答案】A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
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
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
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
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A 错误;新物种形成标志是形成生殖隔离,但
隔离不一定形成新物种,故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 正确;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
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 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
定向改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 正确;综上所述,选 A 项。
【点睛】本题比较基础,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只要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
论的主要内容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35. (福建省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研究小组对某地金鱼草种群
进行调查,发现有 350 株红花(CC)、400 株粉红花(Cc)、250 株白花( cc)。下列叙述正确的
是
A. 金鱼草种群基因库是该种群 C 和 c 基因的总和
B. 环境改变会导致金鱼草的花色产生定向变异
C. 基因重组产生的粉红花为自然选择提供材料
D. 该种群中 C 基因频率为 55%,Cc 基因型频率为 40%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频率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例。
【详解】A、金鱼草种群基因库包括该种群 C 和 c 基因在内的所有基因的总和,A 错误;
B、变异是不定向的,B 错误;
C、粉红花不属于基因重组,C 错误;
D、该种群中 Cc%=400/((350+400+250)×2)=40%,C%=(350×2+400)/(350+400+250)
×2=55%,c%=1-55%=45%,D 正确。
故选 D。
【点睛】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36. (吉林省长春市公主岭市范家屯镇一中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如图表
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进而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B. 由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后一定会形成新的物种
C. 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 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种群就属于两个物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
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
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
件。
【详解】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而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A 错误;
B、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新物种的形成
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B 错误;
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但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C 错误;
D、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故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种群就属于
两个物种,D 正确。
故选 D。
【点睛】形成新物种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
22. (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 2020-2021 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某地 A、B、C、D 四个湖泊通过
纵横交错的小溪流连结起来,湖中有不少解鱼。多年以后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各湖泊
生活的鲜鱼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分别称为 a、b、c、d 鳉鱼)。地质变化如下图所示,回答
下列问题;
(1)A 湖中的所有鳞鱼称为一个__________,一万多年后,D 湖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
称为鳟鱼种群的基因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
材料。
(2)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鳞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A、B 两湖的鲜鱼(a 和 b)
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则 a、b 鳞鱼之间存在_____________。来自 C、
D 两湖的鳞鱼(c 和 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
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__多样性。
(3)在 5000 年前,A 湖的浅水滩生活着甲水草,如今科学家发现了另一些植株较硕大的乙
水草,经基因组分析,甲、乙两水草完全相同;经染色体分析,水草甲含有 18 对同源染色
体,水草乙的染色体数是水草甲的 2 倍。甲、乙水草杂交,可产生三倍体的后代。据此,可
以认为甲、乙水草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同一物种。
【答案】 (1). 种群 (2). 所有鳉鱼所含的全部基因 (3). 突变和基因重组 (4).
生殖隔离 (5). 基因 (6). 不是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种群是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叫基因库;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
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生物进化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详解】(1)A 湖中的所有鳉鱼构成一个种群,种群是生物繁衍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
的基本单位,一万多年后,D 湖中的所有鳉鱼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鳉鱼种群的基因库,现代
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2)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鳞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A、B 两湖的鳉鱼(a 和 b)
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说明 a、b 鳞鱼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即它们属
于 2 个物种;C、D 两湖的鳉鱼(c 和 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说明他们
属于同一个物种,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多样性。
(3)在 5000 年前,A 湖的浅水滩生活着甲水草,如今科学家发现了另一些植株较硕大的乙
水草,经基因组分析,甲、乙两水草完全相同;经染色体分析,水草甲含有 18 对同源染色
体,水草乙的染色体数是水草甲的 2 倍。甲、乙水草杂交,可产生三倍体的后代,而三倍体
后代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联会紊乱,进而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而表现为不育,显然二者
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即甲、乙水草不是同一物种。
【点睛】熟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有关的问题进行合理的
分析、综合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是本题考查的基本能力,生殖隔离表现的现象的运用是本
题的重要考点,生物 多样性层次的辨析是本题的易错点。
5. ( 2020-2021 学年高三 11 月阶段性测试)基因流是指生物个体从
其发生地分散出去而导致不同种群之间基因交流的过程,可发生在同种或不同种的生物种群
之间。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邻近的种群间基因频率有较大差异,说明它们之间不存在基因流
B. 基因流发生的时间和发生的强度将会显著影响物种形成的概率
C. 不同物种间的基因流可以极大地丰富自然界生物多样化的程度
D. 种群之间的基因流被地理隔离所阻断是形成新物种的一种途径
【答案】A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
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
导致新物种形成。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注意理解题意中基因流的含义是解题的关
键。
【详解】A、由题意可知,基因流可发生在同种或不同种的生物种群之间,所以邻近的种群
间可能存在基因流,A 错误;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故基因交流发生的时间和发生的强度将会显著
影响物种形成的概率,B 正确;
C、不同物种间的基因交流可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更多的材料,极大
地丰富了自然界生物多样化的程度,C 正确;
D、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被地理隔离所阻断是形成新物种的一种途径,除此外,不经过地理
隔离也可能会形成新物种,如多倍体的形成,D 正确。
故选 A。
6. (四川省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如图,A、B、C 表示自然
条件有差异、存在地理隔离的 3 个地区。物种甲的性别决定方式为 X、Y 型,部分个体从 A
地区迁移到 B、C 地区,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乙、丙两群体数量较多,
雌雄比例相当,自由交配,且已达到遗传平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上述情况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 可遗传变异的差异决定了乙、丙群体的进化方向
C. 染色体结构变异可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 若种群丙中 XbXb 占 8%,则雄性中 XbY 约占 40%
【答案】D
【解析】
【分析】
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详解】A、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A 错误;
B、可遗传的变异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 错误;
C、染色体结构变异不能导致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 错误;
D、由于雌性比例相当,若种群丙中 XbXb 占 8%,则雌性中 XbXb 占 8%×2=16%,由于已经达到
遗传平衡状态,故 Xb%=40%,故雄性中 XbY 约占 40%,D 正确。
故选 D。
【点睛】
(2021 届陕西省渭南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12.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有害突变会被淘汰,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 同一种生物的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可能存在差异
C.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D. 马和驴能交配并产生后代,但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A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
因频率的改变;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
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基因突变有害还是有利,取决于环境,基因突变可以自然选择提供大量材料,
为自然选择奠定基础,故即使是有害突变,也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 错误;
B、基因库是一个种群全部个体的所有基因,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不同的种群基因
库会有差异,B 正确;
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即生物进化,产生了新物种,新物种和原物种之间便产生生殖隔离,
C 正确;
D、生殖隔离是指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者交配后不能产生出可育后代,马和驴能
交配并产生后代骡,但骡高度不育,说明马与驴之间存在生殖隔离,D 正确;
故选 A。
(广东省佛山市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高中教学质量检测)11. 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
错误的是( )
A. 新物种的形成大都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B. 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C. 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D. 两个种群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种群就属于两个物种
【答案】C
(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一中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10. 下表是某种群于 1900 年迁入
新环境后,在不同年份中某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分析这些数据不能得出的结
论是( )
年份 1900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基因 A 的频率 0.99 0.81 0.64 0.49 0.36 0.25 0.16 0.10
基因 a 的频率 0.01 0.19 0.36 0.51 0.64 0.75 0.84 0.90
A. 该种群发生了进化,并形成了新的物种
B. A 基因频率控制的性状不利于该物种适应环境
C. 1970 年该种群中 Aa 基因型频率不能确定
D. 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而实现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不同表现型的个体,使种
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进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2、分析表格信息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A 的基因频率逐渐降低,a 的基因频率逐渐
升高,说明 A 控制的性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低,a 控制的性状的适宜环境的能力较高。
【详解】A、根据已有表格不能确定该物种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而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
标志,A 正确;
B、由分析可知,A 基因频率减少,表明 A 基因控制的性状不利于该物种适应新环境,B 错
误;
C、1970 年,生物正在发生进化,不遵循遗传平衡定律,因此不能用遗传平衡定律计算 Aa
的基因型频率,C 错误;
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表现型的选择来实
现的,D 错误。
故选 A。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 1 月月考)5. 下列有关变异及进化的叙述,正
确的是( )
A. 生物因受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异都是不能遗传的
B. 乳酸菌内染色体复制时,可为其进化提供选择材料
C. 自然界中,某些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生物具有可育性
D. 生物体细胞发生的染色体变异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发
生在体细胞内的可遗传变异一般不能遗传给子代,对于植物体,可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将体细
胞中的变异遗传给后代。
【详解】A、生物受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变异一般是不能遗传的,但若遗传物质也发生了改变,
则也能遗传给后代,A 错误;
B、乳酸菌为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B 错误;
C、自然界中,某些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生物具有可育性,如蜜蜂中的雄峰,C 正确;
D、生物体细胞发生的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D 错误。
故选 C。
(天津市六校联考 2020-2021 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末)6. 北美洲某种臭虫以当地无患子科植物
的气球状蔓生果为食,臭虫需要用锋利的喙刺穿果实,据统计喙长如图 1 所示;1920 年,
有人从亚洲引进平底金苏雨树,其果实的果皮比较薄,据统计到 1980 年以它为食的臭虫的
喙长如图 2 所示。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平底金苏雨树与臭虫间发生了协同进化
B. 平底金苏雨树与当地植物存在竞争关系
C. 臭虫体内控制喙长度的基因发生突变可能早于引进平底金苏雨树
D. 生活在无患子科植物和平底金苏雨树上的臭虫间形成了生殖隔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由图 1 与图 2 对照可知,引进平底金苏雨树后,由于其果实的果皮比较薄,
臭虫喙长度变短.平底金苏雨树果实的果皮比较薄,臭虫喙长度变短,便于取食平底金苏雨
树果实,平底金苏雨树与臭虫间发生了协同进化。
【详解】A、平底金苏雨树引进后,臭虫喙长变短,因此它们在相互影响中发生了协同进化,
A 正确;
B、平底金苏雨树与当地植物竞争阳光和土壤中水分和养分,B 正确;
C、臭虫体内控制喙长度的基因发生突变的时间可能早于引进平底金苏雨树的时间,平底金
苏雨树只不过起了选择作用,C 正确;
D、生活在无患子科植物和平底金苏雨树上的臭虫种群,由于自然选择的差异,基因频率定
向改变,导致两个种群的基因库有差异,从图中无法判断是否已达到生殖隔离的程度,D 错
误。
故选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