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2021 届辽宁省大连市高三 1 月(八省联考)双基测试生物试题)紫色洋葱是高中生物
学科常用的实验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可以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细胞
B. 质壁分离过程中,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变小,紫色变深
C. 在高倍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鳞片叶表皮细胞细胞核的双层膜结构
D. 研磨过程中加入碳酸钙利于保护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叶绿素不被破坏
【答案】B
【解析】
【分析】
洋葱的鳞片叶中无叶绿体,含有液泡;管状叶含有叶绿体。
【详解】A、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细胞不能分裂,不能用来观察有丝分裂,A 错误;
B、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失水,细胞液浓度变大,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变小,
紫色变深,B 正确;
C、在高倍光学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鳞片叶表皮细胞细胞核的双层膜结构,要用电子显微
镜才能观察到,C 错误;
D、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没有叶绿素,D 错误。
故选 B。
1. (2021 届陕西省安康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联考生物试题)下列生物实验中关于颜色变
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用斐林试剂鉴定麦芽糖会出现砖红色沉淀
B. 抗体与双缩脲试剂反应显紫色
C. 脂肪被苏丹Ⅲ染液染成红色
D. 染色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
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
还原性糖(如淀粉、蔗糖)。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4)淀粉遇碘液变蓝。
【详解】A、麦芽糖是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其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A 正确;
B、抗体属于蛋白质,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B 正确;
C、脂肪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C 错误;
D、染色体在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D 正确。
故选 C。
9. (2021 届陕西省安康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联考生物试题)下列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
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艾弗里证明了 S 型细菌的 DNA 有转化作用
B.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了 DNA 能进入大肠杆菌并传递给子代噬菌体
C. 双螺旋结构模型能用于解释 DNA 的结构,但不能用于解释 DNA 的复制
D. 探究 DNA 的复制方式的过程中使用了密度梯度离心法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
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 S 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艾弗
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 DNA 才是 R 型菌产生遗传变化的物质。
2、T2 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它的头部和尾部的外壳都由蛋白质构
成,头部含有 DNA。
3、T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 35S、32P 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
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
射性物质。
4、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DNA 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双螺旋结构;DNA 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
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 A﹣T、C﹣G。
【详解】A、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采用了物质提纯、鉴定与细菌体外培养等技术,证明了
S 型细菌的 DNA 有转化作用,A 正确;
B、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噬菌体的 DNA 进入大肠杆菌,而蛋白质外壳并未进入,一段
时间后,释放出了子代噬菌体,该实验证明了 DNA 能进入大肠杆菌并传递给子代噬菌体,B
正确;
C、DNA 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使得 DNA 复制具有精确的模板,子代 DNA 与亲代 DNA 具有相同
的遗传信息,双螺旋结构模型既能用于解释 DNA 的结构,也能用于解释 DNA 的复制,C 错
误;
D 、科学家在证实 DNA 复制方式的实验时,对提取的 DNA 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分离,观察离
心后的 DNA 条带分布情况,确定 DNA 是否以半保留的方式复制的,该过程运用了密度梯度
离心法,D 正确。
故选 C。
6. (2021 届陕西省宝鸡市高考模拟检测(一)理综生物试题)制作临时装片是生物学研究
常用的实验方法。下列实验中需要制作临时装片的是①观察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颗粒②绿
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③鉴定大豆种子中的蛋白质④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⑤观察
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⑥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
A. ①③⑤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D. ③④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观察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颗粒的实验步骤:取材→切片→制片→观察。
2、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步骤:提取绿叶中的色素→制备滤纸条→划滤液细线→
纸层析法分离绿叶中的色素→观察与记录。
3、鉴定大豆种子中的蛋白质:
①向试管内注人待测组织样液 2 mL。
②向试管内注人双缩脲试剂 A 液 1 mL,摇匀。
③向试管内注人双缩脲试剂 B 液 4 滴摇匀。
④观察组织样液颜色的变化。
4、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步骤: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
5、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步骤:取材制备临时装片→观察→滴加外界
溶液→观察细胞的变化→滴加清水→观察细胞的变化。
6、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实验操作: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
→学生对照植物分类图鉴掌握调查对象的形态特征,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详解】①观察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颗粒,需要制作临时装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②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用的是纸层析法,不用制作装片;
③鉴定大豆种子中的蛋白质需要用双缩脲试剂染色,颜色变化肉眼可辨,所以也不用制作装
片;
④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需要制作临时装片观察;
⑤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需要制作洋葱外表皮临时装片观察;
⑥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只需要取样方,不需要制作临时装片。
综上所述选①④⑤,也就是 B 正确,A、C、D 错误。
故选 B。
7. (2021 届陕西省宝鸡市高考模拟检测(一)理综生物试题)在许多原生动物细胞中有用
于收集与排泄多余水和其他废物的伸缩泡。某学校实验小组从池塘中收集许多草履虫,然后
将其置于不同液体中,观察草履虫伸缩泡的变化。在视野中选择被固定的或移动缓慢的草履
虫,对其体内其中一个伸缩泡的伸缩次数计数,每种溶液中选取三只草履虫计数。请结合他
们得到的如下实验结果回答相关问题。
溶液浓度 蒸馏水
原液(池塘
水)
0.1%NaCl 0.3%NaCl 0.5%NaCl 0.7%NaCl 0.9%NaCl
第 1 组 21 11 13 10 2 2 0
第 2 组 21 12 12 11 3 3 1
第 3 组 20 11 13 10 3 2 0
平均值 20.7 11.3 12.7 10.3 2.7 2.3 0.3
注:表中数据表示每分钟草履虫伸缩泡收缩次数,单位:次/分钟。
(1)草履虫作为单细胞动物,_____(填“有”或“没有”)细胞壁结构。
(2)实验小组对每种溶液中三只草履虫伸缩泡的伸缩情况进行计数,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
设置_____实验,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3)通过分析该实验小组得到的实验结果,请推测他们研究的目的:_____。
(4)在蒸馏水和 0.1%NaC1 溶液中草履虫伸缩泡的伸缩次数均多于在原液中的次数,这是
因为草履虫需要通过伸缩泡加快收集并排出细胞内多余的水,防止细胞吸水膨胀或涨破。这
体现了伸缩泡具有调节细胞内_____的功能。在 0.9%NaCI 溶液中统计到的其中两组收缩次
数均为零,原因可能是_____。由此表明草履虫对外界溶液的适应能力是_____。
(5)草履虫的体积一般比多细胞生物的单个细胞大,请结合伸缩泡的结构和功能对这种现
象做出解释_____。
【答案】 (1). 没有 (2). 重复(不可填“对照”) (3). 探究不同浓度(NaCl)溶液
对草履虫伸缩泡伸缩次数的影响(或探究草履虫生活原液的大致浓度) (4). 渗透压
(5). 草履虫已经死 (6). 亡有一定限度的(或有限的) (7). 细胞的表积比(相对表面
积)会限制细胞长大,伸缩泡的存在增大了膜面积与体积的比,允许细胞适当增大(或伸缩
泡的存在可以弥补细胞表积比增大对细胞物质运输效率的影响)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 NaCl 溶液,因变量是伸缩泡的伸缩次数计数。
【详解】(1)草履虫无细胞壁。
(2)每种溶液中设置三组实验,重复实验可以减小误差,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3)根据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浓度(NaCl)溶液对草履
虫伸缩泡伸缩次数的影响。
(4)伸缩泡可以排出多余的水,防止细胞吸水膨胀,说明其具有调节细胞内渗透压的功能;
在 0.9%NaCI 溶液中统计到的其中两组收缩次数均为零,说明细胞可能死亡了;由实验数据
可知,草履虫对外界溶液的适应能力是有限的。
(5)伸缩泡的存在可以弥补细胞表积比增大对细胞物质运输效率的影响,故草履虫的体积
比多细胞生物的单个细胞大。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需要考生根据表格信息判断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而判断
出实验目的。
2. (2021 届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六)理综生物试题)下列
有关教材实验的方法、思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利用了假说—演绎法
B. 现代分子生物学将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应用了荧光标记法
C. 艾弗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与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实验的设计思路是相同的
D. 鲁宾和卡门的实验应用了放射性同位素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假说演绎法:基于对大量数据的分析而提出假说,再设计新的实验来验证。主要过程:
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提出假说,解释问题→演绎推理,验证假说→得出结论。
2、艾弗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的设计思路:设法将 DNA 和蛋白质分开,直接地单独
地观察各自作用。
3、1941 年鲁宾和卡门(美国),将 H218O2 和 C18O2 分别给予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发现光合作
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详解】A、摩尔根采用假说演绎法,通过研究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A 正
确;
B、现代分子生物学通过荧光标记法确定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B 正确;
C、艾弗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与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实验的设计思路都是将蛋白质
和 DNA 分开,单独地去研究它们的作用,C 正确;
D、鲁宾和卡门(美国),将 H218O2 和 CO2 给予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 18O2,将 H2O 和 C18O2
给予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 O2 ,说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该实验中用到的 18O
为稳定性同位素,D 错误。
故选 D。
16. (2021 年高考八省大联考最新题型辽宁省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中
染色或颜色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用斐林试剂、苏丹Ⅲ染液可分别检测可溶性还原糖、脂肪
B. 用台盼蓝染液进行染色,可鉴别酵母菌细胞的死活
C. 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的颜色变化快慢可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强度
D. 酸性重铬酸钾溶液与酒精作用后颜色由无色变为灰绿色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
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
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2、选择透性为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活细胞具有选择透过性,但死细胞会丧失选择透过性。
3、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或澄清石灰水
检测,酒精可以用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检测(由橙红色变成灰绿色)。
【详解】A、用斐林试剂(水浴加热)、苏丹Ⅲ染液可分别鉴定可溶性还原糖、脂肪,结果
呈砖红色、橘黄色,A 正确;
B、由于活细胞的细胞膜不允许台盼蓝进入,不会被染色,死细胞的细胞膜没有控制物质进
入的能力,可以被染色,根据其是否被染色,可以确定细胞的死活,B 正确;
C、酵母菌呼吸产生的 CO2 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但酵母菌在不同呼吸
强度下产生的 CO2 速率和量都不同,所以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的颜色变化快慢可以判断酵母
菌的母菌的呼吸强度,C 正确;
D、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与酒精作用后颜色由橙(橙红)色变为灰绿色,D 错误。
故选 D。
4. (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四校联考生物试题)洋葱是生物学
实验中常用的材料,下列有关洋葱及其相关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撕取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可用于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
B. 撕取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可用于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C. 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时,可用拇指轻轻按压使细胞分散开来
D.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需剪取洋葱根尖 2-3cm 处的细胞进行解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
洋葱作为实验材料:
(1)紫色洋葱的叶片分两种:
①管状叶,绿色,这种叶片可用于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②鳞片叶,其内外表皮都由一层细胞构成,适于显微镜观察:外表皮紫色,适于观察质壁分
离复原;内表皮浅色,适于观察 DNA、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状况。
【详解】A、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为成熟植物细胞且有紫色中央大液泡,可用于观察
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A 正确;
B、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为无色细胞,可进行染色后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
布,B 正确;
C、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时,拇指轻轻按压的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便于观察,
C 正确;
D、“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需剪取洋葱根尖 2-3 毫米处的细胞进行解离,
而不是厘米,D 错误。
故选 D。
11. (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四校联考生物试题)下列有关实验
操作或结论正确的是( )
A. 向加有组织样液的试管中加入等量混合的甲液和乙液后没有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组织
样液中不含还原性糖
B. 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结果为细胞核被染成红色,细胞质被染成绿色
C. 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实验证明,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就越小,物质运输效
率就越低,所以细胞越小越好
D. 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时,应先在低倍镜下找到呈正方形,排列紧密的细胞,之后再换成高
倍镜进行观察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原理是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 DNA 和 RNA
的亲和力不同,其中甲基绿能将 DNA 染成绿色,吡罗红能将 RNA 染成红色。利用甲基绿和
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进行染色,可以显示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2、鉴定还原性糖使用的斐林试剂,需要现用现配;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 0.1g/mL
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 0.05g/mL 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还原糖,使用
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需水浴加热。
【详解】A、鉴定还原性糖时需要水浴加热,向加有组织样液的试管中加入等量混合的甲液
和乙液后没有出现砖红色沉淀,可能是没有水浴加热,不能说明组织样液中不含还原性糖,
A 错误;
B、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 DNA 和 RNA 的亲和力不同,其中甲基绿能将 DNA 染成绿
色,吡罗红能将 RNA 染成红色,DNA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 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所
以实验结果为细胞核被染成绿色,细胞质被染成红色,B 错误;
C、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实验证明,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就越小,物质运输效
率就越低,但细胞要容纳一定的细胞结构,也需要一定的大小,因此细胞也不是越小越好,
C 错误;
D、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时,应先在低倍镜下找到分生区,分生区的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
之后再换成高倍镜进行观察,D 正确。
故选 D。
16. (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四校联考生物试题)下列关于科学
家的研究过程或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分离细胞器常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
B. 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的方法证明了光合作用过程中释放的氧气来源于
水
C. 孟德尔研究豌豆杂交实验中运用了假说-演绎法,后人把其研究成果归纳为分离定律和自
由组合定律
D. 萨顿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并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答案】D
【解析】
【分析】
鲁宾和卡门通过同位素分别标记 H218O 和 C18O2,发现只有标记 H218O 的一组产生的 O2 中有
标记,两组对照说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孟德尔用豌豆进行杂交实验时,运用
假说一演绎法提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因为各种细胞器的密度不同,用差速离心法可将各种细胞器分离开来,A 正确;
B、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探究,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
自水,B 正确;
C、孟德尔研究豌豆杂交实验中运用了假说-演绎法,后人把其研究成果归纳为分离定律和自
由组合定律,C 正确;
D、萨顿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
基因在染色体上,D 错误。
故选 D。
25. (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四校联考生物试题)假说-演绎法是
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孟德尔发现了两大遗传定律,摩尔根证明了基因位
于染色体上,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提出问题是建立在纯合亲本杂交和 F1 自交的实验基础上
B. 摩尔根做出的假设为控制白眼的基因在 X 染色体上,Y 染色体上不含它的等位基因
C. 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是若 F1 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
则 F2 中三种基因型个体之比接近 1:2:1.
D. 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只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核基因的遗传现象
【答案】C
【解析】
【分析】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
验证→得出结论。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 F1 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
题);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
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
是正确的,这样 F1 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
类型);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⑤得出结论(就
是分离定律)。摩尔根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也是应用了假说-演绎法。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提出问题是建立在纯合亲本杂交和 F1 自交的实验基础上,A 正
确;
B、摩尔根所做的果蝇杂交实验的子二代中,白眼性状只出现在雄性中,于是做出控制白眼
的基因在 X 染色体上,Y 染色体上不含它的等位基因的假设,B 正确;
C、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是若 F1 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
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比例为 1:1,C 错误;
D、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只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核基因的遗传现象,D 正确。
故选 C。
7. (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高级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三第四次素质检测生物试题)酒精
是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化学试剂,下列有关酒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脂肪鉴定实验中用 15%的酒精可以洗去染色后的花生子叶薄片上的浮色
B.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可以用无水乙醇作为提取液
C. 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实验中,95%的酒精可用于配制解离液
D. 植物无氧呼吸可以产生酒精,用溶有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能鉴定酒精的存在
【答案】A
【解析】
【分析】
酒精是生物实验常用试剂之一:
(1)检测脂肪实验中需用体积分数为 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
(2)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和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中都需用体积分数为 95%
的酒精和盐酸对材料进行解离;
(3)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需用无水酒精来提取色素;
(4)果酒和果醋制作实验中可用体积分数为 70%的酒精进行消毒;
(5)DNA 的粗提取和鉴定中可以体积分数为 95%的冷却的酒精进一步纯化 DNA;
(6)证明光合作用产物有淀粉需用 95%酒精对绿色叶片进行酒精水浴脱色,便于碘液染色
等。
【详解】A.脂肪鉴定实验中用体积分数 50%的酒精可以洗去染色后的花生子叶薄片上的浮
色,A 错误;
B.由于绿叶中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可以用无水乙醇作为提取液提取色素,B 正确;
C.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实验中,95%的酒精与质量分数 15%的盐酸混合配制解离液,
C 正确;
D.植物无氧呼吸可以产生酒精,酒精遇到溶有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由橙色变为灰绿色,从
而鉴定酒精的存在,D 正确。
故选 A。
9. (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高级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三第四次素质检测生物试题)以下
关于生物学的研究方法错误的是
A. 无关变量是可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的可变因素
B. 沃森和克里克构建的 DNA 双螺旋结构属于物理模型
C. 将完整细胞放入离心管中,利用不同的离心速度就能将各种细胞器分离开
D. 膜成分和结构的初步阐明是先提出假设,后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的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的有关知识,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即可判断。
【详解】A、无关变量是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以外的影响实验现象或结果的因素或条件,A
正确;
B、沃森和克里克构建的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属于物理模型,B 正确;
C、应该将破碎的细胞放入离心管,通过差速离心法分离各种细胞器,C 错误;
D、膜的成分和结构的初步阐明,最初都是先根据实验现象和有关知识提出假说,假说需要
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D 正确。
故选 C。
24. (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高级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三第四次素质检测生物试题)假说
-演绎法和类比推理法是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不属于孟德尔假说的内容
B. 运用假说-演绎法进行验证,得到的实验结果不一定与预期相符
C. 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D. 利用类比推理法得出的推论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假说-演绎法是指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的基础上演绎推理并设计实验得出结论;类比推理
法是指将未知的和已知的作比较,根据惊人的一致性推理并得到结论。
【详解】A、“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这是实验材料的特点,不属于孟德尔假说的
内容,A 正确;
B、运用假说-演绎法验证的实验结果不一定与预期相符,实验结果与预期相同,说明假说正
确,可得出结论,若实验结果与预期不同,需重新设计实验再验证,B 正确;
C、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是摩尔根利用果蝇
得出的结论,C 错误;
D、利用类比推理法得出的推论不具有逻辑必然性,仅是假说,不一定正确,D 正确。
故选 C。
【点睛】利用假说-演绎法的实例:孟德尔发现两大遗传规律、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
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利用类比推理法的实例: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
18. (辽宁省葫芦岛市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在探索遗传本质的过程中,
科学发现与研究方法相一致的是( )
①1866 年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两大经典遗传规律
②1903 年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③1910 年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A. ①假说-演绎法 ②假说-演绎法 ③类比推理法
B. ①假说-演绎法 ②类比推理法 ③假说-演绎法
C. ①假说-演绎法 ②类比推理法 ③类比推理法
D. ①类比推理法 ②假说-演绎法 ③类比推理法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假说--演绎法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2.萨顿假说内容: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在染色体
上.假说依据:基因和染色体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3.T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 35S 或 32P 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
→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
性物质.该实验的结论:DNA 是遗传物质.
【详解】①1866 年孟德尔提出遗传定律时采用了假说-演绎法;
②1903 年萨顿采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③1910 年摩尔根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即 B 正确。
故 B。
7.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二中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多选)关于下列实
验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 ②用苏丹 IV 染液鉴定脂肪
③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 ④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A. 实验①和④都需要水浴加热
B. 实验①③④所用的试剂都需要现配现用
C. 实验①所用的试剂经稀释后可用于实验③
D. 只有实验②需要使用显微镜观察
【答案】AC
【解析】
【分析】
1、脂肪与苏丹 IV 染液呈现红色。
2、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 0.1g/mL 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 0.05 g/mL
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还原糖,使用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
管中,且需水浴加热。
3、双缩脲试剂由 A 液(质量浓度为 0.1 g/mL 氢氧化钠溶液)和 B 液(质量浓度为 0.01 g/mL
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 A 液后再加入 B 液。
4、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分布实验的原理: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 DNA 和 RNA
的亲和力不同,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同时显示 DNA 和 RNA 在细胞
中的分布,观察的结果是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说明 DNA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RNA
主要分布在细胞质。
【详解】A、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需要水浴加热,在“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
布”时,将盛有盐酸和载玻片的小烧杯放在大烧杯中保温 5 min,故也需要水浴加热,A 正
确;
B、用于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斐林试剂和观察细胞中 DNA 和 RNA 分布的甲基绿-吡罗红
都需要现配现用,而双缩脲试剂不需要现用现配,B 错误;
C、实验③所用的试剂是双缩脲试剂,实验①所用的试剂是斐林试剂,斐林试剂甲液以及
稀释后的乙液可做双缩脲试剂,用于实验③,C 正确;
D、实验②观察组织细胞中的脂肪需要使用显微镜观察,而实验④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
中的分布,也需要显微镜,D 错误。
故选 AC。
13. (重庆市一中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期第四次月考生物试题)关于图中曲线所示内容,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曲线表示氧气浓度对根细胞吸收无机盐速率的影响,则 P 点后的限制因素主要是载体
的数量
B. 若该曲线表示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则纵坐标表示的是实际光合速率
C. 若该曲线表示植物细胞失水时细胞壁和原生质层的距离,则 P 点后仍有水分子通过原生
质层
D. 若该曲线表示酶促反应中产物的产生量变化,则 P 点后酶的作用使底物消耗完毕
【答案】A
【解析】
【分析】
1、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在底物充足,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酶浓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但酶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
2、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
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详解】A、根细胞吸收无机盐的方式为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载体的协助,需要消耗能
量,但能量也可由无氧呼吸提供,故纵坐标起点不应为 0,A 错误;
B、若该曲线表示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则纵坐标表示的是实际光合速率(真正光合
速率),B 正确;
C、在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过程中,水分子的进出始终是双向的,故 P 点后仍有水分子通过
原生质层,C 正确;
D、若该曲线表示酶促反应中产物的产生量变化,则 P 点后可能表示在酶的催化下底物被分
解完,故产物的量不再增加,D 正确。
故选 A。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一中 2020-2021 学年高三第六次调研考试生物试题)1. 下列实验叙述
合理的是( )
A. 检测花生子叶中脂肪时,可用龙胆紫溶液对子叶切片进行染色
B.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时,可用台盼蓝染液区分菌体死活
C. 质壁分离过程中,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液泡颜色加深,吸水能力减小
D. 在低倍镜下不能观察到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形态及大小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的实验原理是: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散布于细胞质中,呈绿色、
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形态和分布。
具有中央液泡的成熟的植物细胞,当原生质层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且外界溶液浓度大于
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导致细胞壁与原生质层逐渐分离,即发生质壁分离,此时原生质
层与细胞壁的间隙充满了外界溶液。
检测生物组织中脂肪的实验原理是:脂肪可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
色。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原理之一是:染色体容易被龙胆紫等碱性染料染成
深色。
活细胞的细胞膜对物质进出细胞具有选择透过性;细胞死亡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丧失。
【详解】A、脂肪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龙胆紫等碱性染料可
将染色体染成深色,因此检测花生子叶中脂肪时,不能用龙胆紫溶液对子叶切片进行染色,
A 错误;
B、活细胞的细胞膜对物质进出细胞具有选择透过性,其细胞膜可以阻止活细胞不需要的台
盼蓝染色剂进入,因此活细胞不能被台盼蓝染成蓝色,而当细胞死亡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
性丧失,台盼蓝染色剂才能进入细胞,因此被染成蓝色的均为死细胞,B 正确;
C、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失水,细胞液浓度增大,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液泡颜色加深,
吸水能力增大,C 错误;
D、根尖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在低倍镜下可以观察到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形
态及大小,D 错误。
故选 B。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一中 2020-2021 学年高三第六次调研考试生物试题)2. 下列有关实验
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检测试管内梨汁中是否含有还原糖,可加入适量斐林试剂,摇匀后观察颜色变化
B. 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可检测酒精的存在,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反应呈灰绿色
C. 在脂肪鉴定实验中,用滴管在花生子叶薄片上滴加苏丹Ⅲ染液,发现满视野都呈现橘黄
色,于是滴 1~2 滴 50%盐酸洗去浮色
D. 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结果中,蓝绿色带最宽,可判断为叶绿素 a 含量最多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在水浴加热(50~65℃)的条件下才会生成砖红色
沉淀,A 项错误;
B、橙色的重铬酸甲溶液可检测酒精的存在,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呈灰绿色,
二氧化碳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B 项错误;
C、在脂肪鉴定实验中,在花生子叶薄片上滴加苏丹Ⅲ染液染色后,需滴加 1〜2 滴体积分数
为 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C 项错误;
D、在叶绿体含有的各种色素中,叶绿素 a 呈现蓝绿色、且含量最多,因此在纸层析法分离
叶绿体中色素的结果中,蓝绿色带最宽,可判断为叶绿素 a 含量最多,D 项正确。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中“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相关生物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
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理解相关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
是解答此题的关键,这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时注意积累,以达到举一反三。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一中 2020-2021 学年高三第六次调研考试生物试题)3. 在不染色的条
件下,下列实验材料中,最适合观察细胞质壁分离的是( )
A. 绿色植物菠菜的叶肉细胞
B. 紫色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
C. 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
D. 紫色洋葱根尖伸长区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
观察质壁分离所用实验材料:(1)细胞保持活性;(2)成熟的植物细胞,即具有大液泡和细
胞壁;(3)最好是液泡有颜色的,便于实验结果的观察。
【详解】A、绿色植物菠菜的叶肉细胞中,叶绿体位于原生质层中,适于观察质壁分离,A
正确;
B、紫色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是不成熟的植物细胞,没有大液泡,质壁分离不明显,B 错误;
C、紫色洋葱叶内表皮细胞具有大液泡,但液泡没有颜色,不利于质壁分离的观察,C 错误;
D、紫色洋葱根尖伸长区细胞,液泡没有颜色,不易观察到质壁分离,D 错误。
故选 A。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4. 菠菜是常见的一年生草
本植物,叶片浓绿,富含多种营养素,分布广泛。下列与其有关的生物学实验说法,正确的
是( )
A. 用新鲜菠菜和放置数天的菠菜进行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溶解度最大的色素的
种类不同
B. 利用菠菜叶肉细胞进行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时,至少要用低倍镜观察 3 次
C. 用高倍镜观察菠菜的叶绿体时,最好选下表皮细胞制作临时装片
D. 新鲜菠菜的叶肉细胞含大量叶绿体,不易观察到染色后的染色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使用放置数天的菠菜进行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叶绿素被分解,色素含量减少,导
致色素带颜色较浅。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过程中,涉及三次显微镜观察,第
一次是正常的细胞,第二次是质壁分离的细胞,第三次是质壁分离复原的细胞。
【详解】A、由分析可知,用新鲜菠菜和放置数天的菠菜进行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
溶解度最大的色素的种类相同,A 错误;
B、进行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时,至少要用低倍镜观察 3 次,依次是观察正常细胞、观察质
壁分离的细胞、观察质壁分离复原的细胞,B 正确;
C、菠菜叶片的下表皮细胞没有叶绿体,要选取菠菜叶稍带叶肉的下表皮作为观察叶绿体的
材料,因为叶肉细胞叶绿体数量少且体积大,C 错误;
D、叶肉细胞是成熟的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因此不能观察到染色体,D 错误。
故选 B。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期期中理综生物试题)5. 下列与高中生物教材
实验有关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 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染色剂需要现配现用
B. 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时,实验材料是生活状态的人口腔上皮细胞
C.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未另设对照组,但存在对照实验
D.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在“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1)用质量分数为 0.9%的 NaCl 溶液保持
细胞原有的形态。(2)用质量分数为 8%的盐酸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3)用吡罗红-甲基绿
染色剂对 DNA 和 RNA 进行染色。
2、“观察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步骤:用镊子撕取紫色洋葱鳞片叶的
外表皮约 0.5cm2,放在载玻片预先滴的水滴中,展平后盖上盖玻片→用低倍镜找到紫色洋葱
表皮细胞,并移到视野中央,这时可看到紫色洋葱表皮细胞中紫色的大液泡,还可以看到原
生质层(原生质体)与细胞壁紧贴在一起→在载物台上,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 0.3g/mL 的蔗
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 3~4 次,洋葱表皮细胞就浸润在蔗糖
溶液中,可以观察到,细胞中的液泡逐渐变小,颜色逐渐变深,原生质层(原生质体)开始
在边角与细胞壁分离,最后完全分离→接着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入清水,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
引,这样重复 3~4 次,洋葱表皮细胞就浸润在清水中,可以观察到,细胞中的液泡逐渐胀
大,颜色也逐渐变浅,原生质层又逐渐贴着细胞壁。
【详解】A、“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需要同时使用,
现配现用,A 正确;
B、观察线粒体时,用健那绿染液能将保持活性的人口腔上皮细胞染成蓝绿色,实验材料是
生活状态的人口腔上皮细胞,B 正确;
C、“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失水前后状况就是前后自身形成对照实验,C 正
确;
D、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自变量是温度和催化剂的种类,D 错误。
故选 D。
【点睛】
(黑龙江省大庆市 2020- 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实验三部第一次线上教学质量
检测理综生物试题)6. 生物学的发展离不开人们对生物学事实的不断深入研究。下列各组
生物学重要发现中,前者是后者的重要基础的一组是( )
A. 发现 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
B. 阐明减数分裂过程 认识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C. 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发现孟德尔遗传定律
D. 发现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方式 认识基因的本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
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
体内转化实验证明 S 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艾弗里
体外转化实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
3、T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 35S 或 32P 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
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
射性物质。
4、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 DNA 的结构。
5、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
染色体上。
【详解】A、沃森和克里克等通过构建模型,发现了 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证明 DNA 是
遗传物质是经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以及噬菌体侵染实验等过程探
明的。两者之间无明显的先后关系,A 错误;
B、阐明减数分裂过程为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的阐明提供了细胞学基础,B 正确;
C、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时并未提出“基因”这一概念;后来是由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
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C 错误;
D、发现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方式是探究的基因与蛋白质、性状之间的关系;而认识基因的
本质是从分子水平研究基因的结构。两者之间无明显的先后、基础关系,D 错误。
故选 B。
(贵州省铜仁市思南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三第五次月考生物试题)7. 下面是一些学生在
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用滴管在花生子叶薄片上滴加苏丹Ⅲ染液,发现满视野都呈现橘黄色,于是滴 1﹣2 滴 50%
盐酸洗去浮色
②在梨汁中加入斐林试剂,充分摇匀后液体即变为砖红色
③在观察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也可用醋酸洋红染色
④盐酸解离根尖的同时也为龙胆紫染色创造酸性环境
⑤测定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在暗处进行,可避免光合作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A. ①③ B. ③⑤ C. ①②④ D. ①③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大分子的检测方法: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淀粉遇碘液变蓝;还原糖与斐
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观察 DNA 和 RNA 的分布,需要使用甲基绿吡
罗红染色,DNA 可以被甲基绿染成绿色,RNA 可以被吡罗红染成红色,脂肪需要使用苏丹
III(苏丹 IV)染色,使用 50%的酒精洗去浮色以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橘黄色(红色)
的脂肪颗粒。
【详解】在脂肪鉴定的实验中,应该用 50%的酒精去浮色,①错误;
用梨汁鉴定还原糖的实验中,加入斐林试剂后需要水浴加热才能出现砖红色沉淀,②错误;
在观察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改良苯酚品红、醋酸洋红或龙胆紫等碱性溶
液可以将染色体染成深色,③正确;
龙胆紫染料属于碱性染料,因此盐酸解离根尖后需要用清水漂洗,以防止影响染色的效果,
④错误;
测定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在暗处进行,可避免光合作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⑤正确。因
此,以上说法中正确的有③⑤。
故选 B。
(广西桂林市十八中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八次月考理综生物试题)8. 为了验证胰
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根据设计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如果以正常小鼠注射某种药
物前后,小鼠有无低血糖症状作为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药物的顺序,正确的
是( )
A. 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胰高血糖素溶液 B. 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C. 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 D. 先注射葡萄糖溶液,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本题主要考查
自身对照的运用。给正常小鼠注射胰岛素溶液会使鼠体内的血糖浓度迅速降低而出现休克等
症状,而此症状可通过补充血糖来恢复。注射胰岛素出现症状只能说明胰岛素与症状的相关
性;用注射葡萄糖溶液使症状消失说明了此症状与葡萄糖浓度的相关性。
【详解】在本实验中,实验目的是验证胰岛素是否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因而有无胰岛
素应该是本实验中的唯一变量,也就是说,对照组中没有胰岛素,而实验组中应该有胰岛素,
且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应该与实验前发生变化,其一般做法是:给对照组注射一定量的生
理盐水,给实验组注射等量的用生理盐水溶解的胰岛素溶液,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小鼠的症
状表现,可见对照组小鼠正常,而实验组小鼠出现血糖降低的症状,再给实验组小鼠注射一
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可见实验鼠的症状得以恢复,进而可证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
作用。综上分析,B 正确,ACD 错误。
故选 B。
(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三第三次阶段性测试(10 月)生物试题)9. 青
霉素能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形成来杀死细菌,某研究小组探究了物质 M(实验中该物质的
浓度不变)和不同浓度的青霉素对某种细菌死亡率的影响,处理方法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
列说法合理的是()
A. 青霉素对具有细胞壁的各种细胞都具有抑制作用
B. 该实验中的自变量为不同浓度的青霉素
C. 物质 M 会减弱不同浓度的青霉素对细菌细胞壁形成的抑制作用
D. 青霉素对细菌的抑制作用随着青霉素浓度的增大而增强,但物质 M 对细菌没有抑制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青霉素是一种常用的广谱抗菌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起杀菌作用。据图分析,随着
青霉素浓度的增加,细菌死亡率增加;对比三条曲线说明,在一定的青霉素浓度范围内,物
质 M 可以减缓青霉素对细菌细胞壁合成的抑制作用。
【详解】青霉素可以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形成,而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真核细胞
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因此青霉素对真核细胞的细胞壁应该没有抑制作用,
A 错误;对实验的自变量是青霉素的浓度、是否加入物质 M,B 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已知,
在一定的青霉素浓度范围内,物质 M 可以减缓青霉素对细菌细胞壁合成的抑制作用,而在
青霉素浓度较低时不起作用,C 错误;据图分析可知,随着青霉素浓度的增加,青霉素对细
菌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但物质 M 对细菌没有抑制作用,D 正确。
(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三第三次阶段性测试(10 月)生物试题)10. 实
验过程中,实验时间的长短有时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下列各实验中,有关实验时
间的长短对实验结果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证明绿叶在光照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实验时间越长积累的淀粉越多,实验现象也越明
显
B. 在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的实验中,第二次观察与第三次观察之间所间隔时间的长短
对该实验没有影响
C. 赫尔希与蔡斯所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对实验结果影响相
同
D. 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的实验中,制作好的临时装片放置时间的长短对实验结果的观
察没有影响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绿叶在光照时间越长,光照部位产生的淀粉有可能会运输到遮光部位,实验现
象反而会不明显,A 错误;
B、质壁分离时间过长,细胞由于失水时间过长会死亡,第三次观察时细胞会不发生质壁分
离复原现象,B 错误;
C、保温时间过长,有部分子代噬菌体会从大肠杆菌中释放出来;时间过短,亲代噬菌体的
核酸不能完全注入到大肠杆菌内,因此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增强,
C 正确;
D、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的实验中,制作好的临时装片放置时间太长会导致脂肪颗粒溶
解,D 错误。
故选 C
【点睛】
(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三中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11. 下列实验材料和
试剂的选择理由合理的是( )
A. 恩格尔曼选择水绵的原因之一是水绵具有易于观察的椭球形叶绿体
B. 在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盐酸的作用是增大细胞膜的通透性
C. 在探究细胞呼吸方式时选择酵母菌的理由是它属于兼性厌氧菌
D. 紫色洋葱鱗片叶的外表皮,可以用于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恩格尔曼在实验的选材方面,选用水绵为实验材料。水绵叶绿体呈带状,大而明显,便
于观察。选用好氧细菌检测,能够准确判断出水绵细胞中释放氧的部位。
2、在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中,盐酸的作用是配制解离液,在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盐酸的作用是增大细胞膜对染色剂的通透性并使 DNA 与蛋白
质分开。
3、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因此便
于用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
【详解】A、恩格尔曼选择水绵的原因之一是水绵具有易于观察的带状叶绿体,更能方便观
察氧气产生的部位以及好氧菌分布的部位,A 错误;
B、在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中,盐酸的作用是配制解离液,在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盐酸的作用是增大细胞膜对染色剂的通透性并使 DNA 与蛋白
质分开,B 错误;
C、在探究细胞呼吸方式时选择酵母菌的理由是它属于兼性厌氧菌,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
又可以进行无氧呼吸,从而能用来探究细胞的呼吸方式,C 正确;
D、洋葱鱗片叶的外表皮有紫色大液泡,不适合用于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可
以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因其液泡是紫色的便于观察,D 错误。
故选 C。
(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三中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12. 下列实验操作与
结果或结论均正确的一组是( )
实验操作 结果或结论
A.
双缩脲试剂 A、B 液与蛋白质样液混匀后,
将试管水浴加热
溶液呈紫色
B. 用甲基绿对口腔上皮细胞进行染色 显微镜下线粒体呈蓝绿色
C. 用澄清石灰水鉴定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
石灰水变混浊不一定是有氧
呼吸
D.
用质量浓度为 0.3 g/mL 的蔗糖溶液处理洋
葱表皮细胞
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会自动
复原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双缩脲试剂由 A 液(质量浓度为 0.1 g/mL 氢氧化钠溶液)和 B 液(质量浓度为 0.01 g/mL
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 A 液后再加入 B 液。
2、健那绿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
3、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中,两组澄清石灰水均变浑浊,且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的
更浑浊。
4、质量浓度为 0.3g/mL 的葡萄糖溶液处理洋葱表皮细胞,其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发
生质壁分离。
【详解】A、双缩脲试剂 A、B 液与蛋白质样液混匀后,不需要加热,溶液呈紫色,A 错误;
B、用健那绿而不是甲基绿对口腔上皮细胞进行染色,显微镜下线粒体呈蓝绿色,B 错误;
C、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二氧化碳,所以石灰水变混浊不能确定是进行了有
氧呼吸,C 正确;
D、由于质量浓度为 0.3g/mL 的葡萄糖溶液明显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
由于没有再用低浓度溶液或清水处理,所以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D 错误。
故选 C。
【点睛】
(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三中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13. 下列相关实验中
涉及“分离”叙述,正确的是( )
A. 绿叶中的色素提取后进行分离时可用差速离心法
B. 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添加蔗糖溶液目的是使细胞质和细胞壁分离
C. 观察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可以观察到姐妹染色单体彼此分离的过程
D. T2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质壁分离中的“质”是指原生质层,“壁”是指细胞壁。
2、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
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最后的结果是观察到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
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 a(蓝绿色)、叶绿素 b(黄绿色)。
3、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
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
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
后高倍镜观察)。
4、T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 35S 或 32P 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
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
射性物质。
【详解】A、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中,因为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所以采用纸
层析法,A 错误;
B、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滴加蔗糖溶液的目的是使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B 错误;
C、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的过程中细胞已经死亡,因此不会观察到姐妹染色
单体彼此分离的过程,C 错误;
D、T2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 T2 噬菌体颗粒,而
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D 正确。
故选 D。
(安徽省芜湖市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理综生物试题)14. 生物实验中常用酒精处
理实验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体积分数 100%的酒精(无水乙醇)可用于对光合色
素的提取
B. 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体积分数 75%的酒精参与配制的解离液对根
尖进行水解
C. 在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诱虫器采集的小动物可放入体积分数 70%的
酒精溶液中
D. 在生物组织脂肪的检测实验中,体积分数 50%的酒精可用于洗去花生子叶切片表面的苏
丹Ⅲ浮色
【答案】B
【解析】
【分析】
酒精是生物实验常用试剂之一:如检测脂肪实验中需用体积分数为 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
色;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和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中都需用体积分数为 95%
的酒精对材料进行解离;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需用无水酒精来提取色素;果酒和
果醋制作实验中可用体积分数为 70%的酒精进行消毒;DNA 的粗提取和鉴定中可以体积分
数为 95%的冷酒精进一步纯化 DNA;证明光合作用产物有淀粉需用 95%酒精对绿色叶片进行
酒精水浴脱色,便于碘液染色等。
【详解】A、利用有机溶剂可以溶解绿叶中的色素,故可用体积分数 100%的酒精(无水乙
醇)可用于对光合色素的提取,A 正确;
B、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用质量分数为 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 95%
的酒精 1:1 混合液处理根尖可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B 错误;
C、体积分数 70%的酒精溶液杀毒效果较好,故可将诱虫器采集的小动物可放入体积分数 70%
的酒精溶液中,C 正确;
D、在生物组织脂肪的检测实验中,体积分数 50%的酒精可用于洗去花生子叶切片表面的苏
丹Ⅲ或苏丹Ⅳ浮色,D 正确。
故选 B。
(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三中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15. 某兴趣小组的同
学用紫色洋葱开展了一系列生物学实验,下图 1 为洋葱纵切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进行“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实验时,应取图 1 中的____________(填序号)
部位作实验材料,提取色素时添加碳酸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 2 是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装置图,层析后得到不同的色素带,在暗室内用
红光照射四条色素带,较暗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3)A 同学为探究图 1 中Ⅲ处细胞中是否有还原糖,他将Ⅲ部位组织榨汁后获取滤液。然
后取斐林试剂甲液 1mL 加入滤液中振荡摇匀,再取乙液 1mL 加入滤液中振荡摇匀,将以上
混合液置于 60℃水浴中加热一段时间,没有出现砖红色沉淀,因而得出Ⅲ处细胞中不含还
原糖的结论。请指出实验中的错误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
(4)B 同学用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和蔗糖溶液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时,所看到的现象如图
3 所示,此时 b 处充满了____________。a 处成熟细胞不呈现紫色的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
(5)选用图 1 中的Ⅳ进行“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时,D 同学看到 C 同学剪取洋葱
的一 条幼根根尖所做的实验效果很好,于是 D 同学也从该条幼根上剪取一段进行实验,经
规范操作后始终没能观察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Ⅰ (2). 防止色素(叶绿素)被破坏 (3). ③④ (4). 斐林试剂甲液
和乙液应该混合后使用 (5). 蔗糖溶液 (6). 撕取洋葱表皮时将细胞撕破了(或细胞本
来是死细胞) (7). 该幼根的根尖已经被 C 同学剪去 (D 同学选取的细胞不是分生区细
胞,不能进行分裂)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 1 中Ⅰ为洋葱的管状叶,是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材料;Ⅱ为洋葱鳞片叶的外表
皮,可以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Ⅲ为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可用于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Ⅳ为洋葱根尖,可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图 2 为纸层析法分离色素获得的结果,其中①为胡萝卜素,橙黄色;②为叶黄素,黄色;
③为叶绿素 a,蓝绿色;④为叶绿素 b,黄绿色。
图 3 中 a 表示细胞,b 表示原生质层和细胞壁之间的外界溶液,c 表示液泡。
【详解】(1)图 1 中Ⅰ为洋葱的管状叶,是绿色的,可以用于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叶绿体色素提取时加入碳酸钙可以防止色素被破坏。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 2 中①为胡萝卜素,橙黄色;②为叶黄素,黄色;③为叶绿
素 a,蓝绿色;④为叶绿素 b,黄绿色,其中叶黄素和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叶绿素 a
和叶绿素 b 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因此,在暗室内用红光照射四条色素带,较暗的是③④。
(3)没有出现砖红色沉淀的原因是: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应该混合后使用。
(4)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 3 中 b 处充满的是细胞外液(蔗糖溶液);a 处成熟细胞不呈现
紫色的原因可能是操作过程中破坏了细胞结构,液泡被撕破了。
(5)根据题意分析,已知 D 同学从根尖被 C 剪掉的幼根上取了一段做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
裂的实验,而其取的部分已经没有分生区细胞了,不能进行细胞分裂了,所以尽管其后续实
验操作规范,也不能观察到分裂期的细胞。
【点睛】本题以洋葱为实验材料,考查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还原性糖的鉴定实验、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等相关知识,了解每一个实验的取材、实
验原理、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结果与结论等,并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江苏省 2020-2021 学年高三 12 月月考)生物实验中常用到对照实验的方法,以
下有关“对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研究细胞核的功能时,将蝾螈的受精卵横缢形成有核和无核两部分
B. 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质壁分离复原实验应该增加对照组
C. 探究酶具有催化作用时,设置无机催化剂催化和酶催化的两组实验
D. 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需要用未标记的噬菌体做对照组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生物实验中的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
变量;自变量是想研究且可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的变量称为因变量; 无关变量是在实验中,除了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可变因素,
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
2、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
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
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A、研究细胞核的功能时,自变量是有无细胞核,可以将蝾螈的受精卵横缢形成有
核和无核两部分,A 正确;
B、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是自身对照实验,不需要增设对照组,B 错误;
C、探究酶具有高效性时,可以设置无机催化剂催化和酶催化的两组实验;而探究酶具有催
化作用时,应设置空白组和添加酶两组实验,C 错误;
D、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自变量是被标记的物质,一组用 35S 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
另一组用 32P 标记噬菌体的 DNA,不需要用未标记的噬菌体做对照组,D 错误。
故选 A。
【点睛】掌握研究细胞核的功能、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噬菌体侵染细菌等实验,根据
实验目的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解题的关键。
(江苏省 2020-2021 学年高三 12 月月考)在观察某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
离复原实验中,依次观察到的结果示意图如下,其中①、②指细胞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甲状态时不存在水分子跨膜运输进出细胞的现象
B. 甲→乙变化的原因之一是结构①的伸缩性比②的要大
C. 乙→丙的变化是由于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所致
D. 细胞发生渗透作用至丙状态,一段时间后该细胞会破裂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甲状态时,水分子仍然通过跨膜运输进出细胞,A 错误;
甲→乙变化表明,细胞正在发生质壁分离,其内在的原因是:结构①所示的细胞壁的伸缩性
比②所示的原生质层的伸缩性要小,B 错误;
乙→丙表示细胞在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其变化的原因是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细胞
吸水所致,C 正确;
细胞发生渗透作用至丙状态,因细胞壁的支持和保护作用,一段时间后该细胞不会破裂,D
错误。
【点睛】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清脉络,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华士高中 2020-2021 学年高三 10 月教学质量调研生物试题)下图中
编号 a~g 的图像是显微镜下某植物(2n=24)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
(1)取该植物解离后的花药,用镊子捏碎后置于载玻片上,滴加________染色,加上盖玻片,
压片后做成临时装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和分布,以此作为
判断该细胞所处分裂时期的依据。
(2)若将上述全部细胞图像按减数分裂的时序进行排序,则最合理的顺序为:
a→________→f(填图中英文字母)。
(3)上述细胞分裂图像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________(填图中英文字母)。在图 d 的
细胞中,同源染色体________,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会随着______的交换而发生交
换,导致________。
(4)图 g 中的细胞所处的细胞分裂时期是________期,该细胞中有________条姐妹染色单体。
【答案】 (1). 碱性染料(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溶液) (2). d→b→g→c→e (3). a、b、d、
g (4). 联会 (5). 非姐妹染色单体 (6). 基因重组 (7).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
(8). 48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 a~g 是显微镜下拍到的二倍体百合(2n=24)的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
其中 a 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b 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c 细胞处于减数第
一次分裂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d 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e 细胞处于减数第
二次分裂后期,f 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图 g 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详解】(1)在观察细胞分裂过程中,需要加入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溶液)将染色
体染色,通过观察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和分布确定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
(2)根据图中染色体形态、数量、分布特征,可初步确定图 a 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图 b 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图 c 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图
d 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图 e 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 f 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图 g 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所以图中分裂图的先后顺序为 a→d→b→g→c→e→f。
(3)根据题(2)分析可知,图 a、b、d、g 的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在图 d 的细胞中,同源
染色体正在联会;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会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发生交换,
导致基因重组。
(4)图 g 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该细胞中有 48 条姐妹染色单体,因为每条染色体上
含 2 条染色单体。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像,考查观察细胞减数分裂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减数分裂不同
时期的特点,能根据图中染色体行为准确判断各细胞所处的时期;识记观察细胞减数分裂实
验的步骤,明确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华士高中 2020-2021 学年高三 10 月教学质量调研生物试题) 高中实
验观察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图像,可以将生物组织制成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下列相关叙
述中,错误的是
A. 观察减数分裂一般选择昆虫雄性生物的精巢作为实验材料
B. 制作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临时装片所用的染液都为碱性染料
C.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D. 观察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的细胞增殖时,观察染色体最好的时期是中期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观察有丝分裂和细胞减数分裂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
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步骤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详解】一般来说,雄性个体产生的精子数量远远多于雌性个体产生的卵细胞的数量,而且
雌性个体的减数分裂过程是不连续的,减数第二次分裂是在精子的刺激下、在输卵管中完成
的,因此观察减数分裂一般选择雄性生物的生殖器官作为实验材料,A 正确;因染色体易被
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故制作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临时装片所用的染液都为碱性染料,B 正确;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C 正确;
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进行有丝分裂,D 错误。
【点睛】(1)观察减数分裂实验的原理:蝗虫的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再形成
精子。此过程要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在此过程中,
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可据此识别减数分裂的各个时
期。(2)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
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
(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
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华士高中 2020-2021 学年高三 10 月教学质量调研生物试题)下图是
某同学实验时拍摄的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图,①〜⑤表示不同的细胞分裂时期。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
A. ①时期整个细胞的 DNA 与染色体数量之比大于 1
B. ②时期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细胞板上
C. ④时期细胞内两组中心粒发出纺锤丝构成纺锤体
D. 细胞周期中各时期的顺序是⑤→④→①→②→③
【答案】A
【解析】
【分析】
①为有丝分后期,②为有丝分裂中期,③为有丝分裂末期,④为有丝分裂前期,⑤为有丝分裂间
期,细胞周期中各时期的顺序是⑤ ④ ② ① ③。
【详解】A、①为有丝分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消失,每条染色体上含有 1 个 DNA,但细
胞质中含有 DNA,因此整个细胞的 DNA 与染色体数量之比大于 1,A 正确;
B、②时期为有丝分裂中期,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B 错误;
C、洋葱属于高等植物,细胞中没有中心体,C 错误;
D、图中的①→⑤分别表示后期、中期、末期、前期和间期,因此细胞周期中各时期的顺序
是⑤→④→②→①→③,D 错误。
故选 A。
(江苏省泰州市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生物试题)下列对"观察细胞质环
流"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藓类小叶比黑藻更适宜做材料
B. 能观察到叶绿体的双层膜结构
C. 视野中所有细胞环流速度一致
D. 观察材料必须始终浸润在水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生物学中用显微镜观察一般选择有色结构,而叶绿体呈绿色,可作为运动的参照。
2、在活细胞中,细胞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在流动着,包括细胞质环流、穿梭流动和布朗运
动。
【详解】A、黑藻的叶子薄而小,叶绿体清楚,细胞质的流动比较快,更适宜做材料,藓类
小叶适合观察叶绿体,A 错误;
B、叶绿体的双层膜结构只能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B 错误;
C、植物活细胞的细胞质都能流动,但有的流动快,有的流动慢,C 错误;
D、观察材料必须始终浸润在水中,防止细胞失水,保证细胞的活性,D 正确。
故选 D。
(江苏省常州市、溧阳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合考试生物试
题)下列有关中学生物学实验的原理、材料、试剂、过程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不需要重复实验
B. 可根据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是否变黄来鉴别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C. 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将干燥处理过的定性滤纸条用于层析
D. 取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制片,用 0.5g/mL 蔗糖引流浸润,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把成熟的植物细胞放置在某些对细胞无毒害的物质溶液中,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
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子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使原生质层和细胞壁都
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
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也就是逐渐发生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
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子就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的整个原
生质层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2、叶绿体色素提取的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所以,可以在叶片被磨
碎以后用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色素分离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
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根据
这个原理就可以将叶绿体中不同的色素分离开来。
【详解】A、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需要重复实验,实验存在偶然性,重复实验是为了降
低偶然性的存在,提高实验可信度,A 错误;
B、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可鉴定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存在时溶液由蓝色变成绿色再变成黄色。
而酵母菌在有氧条件和无氧条件下都有呼吸产物 CO2 出现,不能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B
错误;
C、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需要将定性滤纸条先干燥处理,C 正确;
D、在 0.5g/mL 蔗糖浸润洋葱外表皮时,蔗糖浓度超过液泡浓度,只能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
不能观察到复原现象,D 错误。
故选 C。(江苏省 G4(、、、常州中学)2020-2021 学年高三上
学期期末调研生物试题)下列有关高中生物实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用离心法对各种色素进行分离
B.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用吸水纸引流让培养液充满血细胞计数
板的计数室
C.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正式实验时必须设置空白对照组
D.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需在高倍镜下观察细胞中染色体的存在
状态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①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
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②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
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
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
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
的细胞的总数目。
3、观察有丝分裂的实验步骤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顺序不能颠倒。
【详解】A、“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由于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
同,可用纸层析法对各种色素进行分离,A 错误;
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放置盖玻片,
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
计数,B 错误;
C、“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
浓度,而在预实验时浓度梯度较大,需要蒸馏水这组作为空白对照,来确定范围,从而缩小
范围,因此正式实验可不设置空白对照,C 错误;
D、“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细胞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是不
同的,故可在高倍镜下观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判断细胞的分裂时期,D 正确。
故选 D。
(2021 届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运河中学等高三三校联考生物试题)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四位
同学对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实验进行了研究,下面是四名同学对有关实验材料的选取、操作
步骤、方法或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西瓜汁中含有丰富的葡萄糖和果糖,是鉴定还原糖的理想材料
B. 探究 2,4-D 对桂花插条生根的影响预实验时需要设置清水对照组
C. 观察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在长方形的细胞区域易找到分裂期的细胞
D. 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需要进行水浴加热,才能呈现紫色反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
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
还原性糖(如淀粉)。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详解】A、西瓜汁有颜色(红色),会对还原糖鉴定结果(砖红色)的观察产生干扰,因
此不宜作为鉴定还原糖的材料,A 错误;
B、探究 2,4-D 对桂花插条生根的影响时需要设置清水对照组,便于与实验组的结果形成对
照,B 正确;
C、观察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需要找到呈正方形的细胞区域找到分裂期的细胞,因为分生
区细胞呈正方形,C 错误;
D、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不需要进行水浴加热,可直接产生紫色反应,D 错误。
故选 B。
(2021 届江苏省苏州市八校联盟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检测生物试题)下列关于高中生物实验
方法和选材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可用斐林试剂鉴定橙汁中还原糖的含量
B. 稀释涂布平板法可用于测定土壤中细菌、霉菌的种类和数量
C. 哺乳动物血液和植物菜花都不宜作为 DNA 粗提取的实验材料
D. 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没有颜色干扰,适宜用于观察染色体数目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斐林试剂是检测还原糖的试剂,它与还原糖反应颜色由蓝色变为砖红色。
2、稀释涂布平板法可用来测定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平板划线法可以用于菌种的纯化
和分离。
3、DNA 粗提取实验材料,选用 DNA 含量相对较高的生物组织,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详解】A、橙汁的颜色会干扰沉淀量的判断,A 错误;
B、稀释涂布法通过菌落的数量来代表活菌数,通过菌落的形态特征来鉴别其种类,B 正确;
C、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线粒体,而白细胞数量少,均不适宜做提取
DNA 的材料;菜花是植物细胞含有大量的 DNA,可以作提取 DNA 的植物材料,但在提取前
需先去除细胞壁,C 错误;
D、洋葱内表皮细胞不分裂,不会形成染色体,D 错误。
故选 B。
(2021 届江苏省连云港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生物试题) 某兴
趣小组的同学用紫色洋葱开展了一系列生物学实验,下图 1 为洋葱纵切面示意图,回答下列
问题:
(1)进行“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实验时,应取图 1 中的____________(填序号)
部位作实验材料,提取色素时添加碳酸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2)图 2 是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装置图,层析后得到不同的色素带,在暗室内用
红光照射四条色素带,较暗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3)A 同学为探究图 1 中③处细胞中是否有还原糖,他将③部位组织榨汁后获取滤液。然
后取斐林试剂甲液 1mL 滴入滤液中振荡摇匀,再取乙液 1mL 滴入滤液中振荡摇匀,将以上
混合液置于 60℃水浴中加热一段时间,溶液出现砖红色沉淀,实验结果说明洋葱的③处细
胞中含有还原糖。同做实验的 B 同学指出 A 同学实验中没有按教材中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从实验原理的角度分析 A 同学的实验结果依然出现砖红色沉淀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4)B 同学用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时,所看到的现象如图 3 所示,此
时⑩处充满了____________。⑨处成熟细胞不呈现紫色的原因可能是操作过程中
____________。
(5)选用图 1 中的④进行“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时,D 同学看到 C 同学剪取洋葱
的一 条幼根根尖所做的实验效果很好,于是 D 同学也从该条幼根上剪取一段进行实验,
经规范操作后始终没能观察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 (2). 防止色素被破坏 (3). ⑦⑧ (4). 甲液和乙液发生了化学反
应 (5). 细胞外液 (6). 撕取洋葱表皮时将细胞撕破了(或细胞本来是死细胞) (7).
该幼根的根尖已经被 C 同学剪去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 1 中①为洋葱的管状叶,是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材料;②为洋葱鳞片叶的外表
皮,可以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③为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可用于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④为洋葱根尖,可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图 2 为纸层析法
分离色素获得的结果,其中⑤为胡萝卜素,橙黄色;⑥为叶黄素,黄色;⑦为叶绿素 a,蓝
绿色;⑧为叶绿素 b,黄绿色。图 3 中⑨表示细胞,⑩表示原生质层和细胞壁之间的外界溶
液,
⑪
表示液泡。
【详解】(1)图 1 中①为洋葱的管状叶,是绿色的,可以用于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叶绿体色素提取时加入碳酸钙可以防止色素被破坏。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 2 中的⑤是胡萝卜素,⑥是叶黄素,⑦是叶绿素 a,⑧是叶绿
素 b,其中叶黄素和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叶绿素 a 和叶绿素 b 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因此,在暗室内用红光照射四条色素带,较暗的是⑦⑧。
(3)根据题意分析,A 同学做还原糖鉴定实验室,先加了甲液,后甲了乙液,而甲液和乙
液应该混合以后再加入,而水浴加热后却出现了砖红色沉淀,其原因可能是在水浴加热前甲
液和乙液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 Cu(OH)2,然后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与还原糖反应生成了
砖红色的氧化亚铜。
(4)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 3 中⑩处充满的是细胞外液;⑨处成熟细胞不呈现紫色的原因
可能是操作过程中破坏了细胞结构,液泡被撕破了。
(5)根据题意分析,已知 D 同学从根尖被 C 剪掉的幼根上取了一段做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
裂的实验,而其取的部分已经没有分生区细胞了,不能进行细胞分裂了,所以尽管其后续实
验操作规范,也不能观察到分裂期的细胞。
【点睛】本题以洋葱为实验材料,考查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还原性糖的鉴定实验、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等相关知识,了解每一个实验的取材、实
验原理、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结果与结论等,并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2021 届江苏省连云港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生物试题)某生
物小组设计实验证明种子萌发所需条件,操作和结果见下表,下列错误的是( )
装
置
② 号 ②号 ③号 ④号
处
理
方
式
垫 2 张餐巾纸,
撒上 10 粒大豆
种子,不洒水,
拧紧瓶盖
垫 2 张餐巾纸,撒上
10 粒大豆种子,倒
入较多清水,使种子
浸没,拧紧瓶盖
垫 2 张餐巾纸,撒上
10 粒大豆种子,洒入
少量清水,使餐巾纸
湿润,拧紧瓶盖
垫 2 张餐巾纸,撒上
10 粒大豆种子,洒入
少量清水,使餐巾纸
湿润,拧紧瓶盖
放
置
环
境
室温 室温 室温 冰箱
实
验
结
果
种子不萌发 种子不萌发 种子萌发 种子不萌发
A. 实验证明种子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充足的氧气、适宜的温度
B. ②号不萌发的原因是有氧呼吸被抑制
C. ④号不萌发的原因是有关酶已失活,细胞呼吸弱
D. 实验中种子的质量、种类属于无关变量,温度、酸碱度、氧气的量属于自变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实验设计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原则、对照原则等基本原则。本实验自变
量为放置环境即温度、是否洒水即水分、是否拧紧瓶盖即氧气。因变量为种子是否萌发。
【详解】A、该实验为对照实验,自变量为温度、氧气、水分。③号组条件适宜种子萌发属
于对照组,①②④与③比较综合分析可以得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是适量的水分、充足的
氧气和适宜的温度,A 正确;
B、②号加入较多清水使种子淹没,导致种子缺少足够的氧气,有氧呼吸被抑制,B 正确;
C、低温条件下种子不萌发,酶活性降低但是酶的空间结构未被破坏,酶没有失活,高温、
过酸、过碱会导致酶失活,C 错误。
D、实验中种子质量、种类属于无关变量,温度、水分、酸碱度、氧气属于自变量,D 正确。
故选 C。
(2021 届江苏省连云港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生物试题)关于
还原糖、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在甘蔗茎的组织样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水浴后液体由蓝色变成砖红色
B. 在蛋清稀释液中加入斐林试剂,无需加热液体也可以呈现紫色
C. 配制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所需的 NaOH 溶液都呈无色
D. 向装有待测溶液的试管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无砖红色沉淀出现,说明试管中没有还原糖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
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
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详解】A、双缩脲试剂检测的是蛋白质,斐林试剂检测的是还原糖。甘蔗富含的蔗糖是非
还原糖,不能用斐林试剂检测,A 错误;
B、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在蛋清稀释液(含有蛋白质成分)中加入双缩脲
试剂,无需加热液体也可以呈现紫色,B 错误;
C、NaOH 溶液是无色透明的溶液,C 正确;
D、向装有待测溶液的试管中加入斐林试剂后,需要水浴加热后才有可能出现砖红色沉淀,
故不加热没现象,不能确定试管中没有还原糖,D 错误。
故选 C。
(2021 届江苏省连云港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生物试题)下列
关于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 转换物镜时应该手握物镜小心缓慢转动
B. 以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为材料不能观察到质壁分离
C. 苏丹Ⅲ染色后的花生子叶细胞中可观察到橘黄色颗粒
D. 在新鲜黑藻小叶装片中可进行叶绿体形态观察和计数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散布于细胞质中,可以在高倍显微镜
下观察它的形态。
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为: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
【详解】A、转换物镜时应该手握物镜转换器小心缓慢转动,A 错误;
B、以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为材料也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只是需要将视野调暗,B 错误;
C、苏丹Ⅲ染色后的花生子叶细胞中可观察到橘黄色颗粒,C 正确;
D、在新鲜黑藻小叶装片中可进行叶绿体形态和分布的观察,不可以计数,C 错误;
故选 C。
【点睛】
(2021 届江苏省连云港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生物试题)黑藻
是一种叶片薄且叶绿体较大的水生植物,分布广泛、易于取材,可用作生物学实验材料。下
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质壁分离过程中,黑藻细胞绿色加深、吸水能力减小
B.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不宜选用黑藻成熟叶片
C. 在高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黑藻叶绿体的双层膜结构
D. 探究黑藻叶片中光合色素的种类时,可用无水乙醇作提取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1、提取叶绿体色素要用到无水乙醇、碳酸钙、二氧化硅,其中无水乙醇用于叶绿
素色素的提取,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二氧化硅使绿叶研磨充分。
2、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
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
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
后高倍镜观察)。
3、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
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
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
分离。
【详解】A、质壁分离过程中,液泡体积变小,黑藻细胞绿色加深、吸水能力逐渐增强,A
错误;
B、黑藻成熟叶片细胞不分裂,因此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不宜选用黑藻成熟叶片,B 正
确;
C、在高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黑藻叶绿体的双层膜结构,需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
到,C 正确;
D、光合色素易溶于无水乙醇,提取黑藻叶片中光合色素时,可用无水乙醇作提取液,D 正
确。
故选 A。
(2021 届江苏省连云港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生物试题)下列
关于“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不能通过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B. 在探究有氧呼吸的实验过程中,应泵入的无菌空气
C. 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鉴定酒精时,应出现由蓝变绿再变黄现象
D. 实验中将葡萄糖溶液煮沸的目的是灭菌和去除溶液中的 O2
【答案】C
【解析】
【分析】酵母菌是异养兼性厌氧型生物,能用于探究细胞呼吸方式。该实验需要设置探究有
氧呼吸和探究无氧呼吸的实验装置,以形成对比。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二氧
化碳,二氧化碳可以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也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检测。无氧呼吸产生
的酒精可以用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鉴定。
【详解】A、酵母菌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都能产生二氧化碳,故不能通过观察澄清石灰水是
否变浑浊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A 正确;
B、有氧呼吸要在有氧条件下才能进行,故在探究有氧呼吸的实验过程中,应泵入的无菌空
气,B 正确;
C、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是用来鉴定二氧化碳的产生情况,C 错误;
D、将葡萄糖溶液煮沸,不但可以灭菌,还能去除其中的氧气,D 正确。
故选 C。
2. (江西省吉安市省“重点中学五校协作体”2021 届高三第一次联考理综试卷)下列有关
实验与探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就是构建动态的数学模型
B. 在探究 pH 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可以淀粉为底物,并用斐林试剂检测
C. 75%的酒精可用于冲洗卡诺氏液处理过的根尖
D. 探索 2,4-D 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需要提前做预实验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淀粉在酸性条件下水解,故不能用淀粉酶能催化淀粉水解的原理来探究 pH 对酶活性的
影响。
2、预实验是在正式实验之前,用标准物质或只用少量样品进行实验,以便摸索出最佳的实
验条件,为正式实验打下基础。预实验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
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详解】A、学生所做的模拟活动,是构建动态的物理模型,模拟活动之后, 学生再根据
在活动中的体验,构建图解式概念模型,A 错误;
B、淀粉在酸性条件下,不需要酶即可自动分解,所以不能用淀粉为底物探究 pH 对酶活性
的影响,B 错误;
C、应用体积分数 95%的酒精冲洗卡诺氏液处理过的根尖,C 错误;
D、探索 2,4-D 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需要提前做预实验,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
索条件,以免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D 正确。
故选 D。
31. (2020-2021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为探究玉米籽粒发芽过程中一些有机物含量
的变化,研究小组利用下列供选材料用具进行了实验。材料用具:玉米籽粒;斐林试剂,双
缩脲试剂,碘液,缓冲液,淀粉,淀粉酶等;研钵,水浴锅,天平,试管,滴管,量筒,容
量瓶,显微镜,玻片,酒精灯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检测玉米籽粒发芽过程中蛋白质(肽类)含量变化,在不同发芽阶段玉米提取液
中,分别加入__________试剂,比较颜色变化。
(2)为了检验玉米籽粒发芽过程中淀粉含量变化,将不同发芽阶段的玉米籽粒纵切,滴加
碘液,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胚乳呈蓝色块状,且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蓝色块状物变小。
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验证上述蓝色块状物变小是淀粉酶作用的结果,设计了如下实验:在 1~4 号试管
中分别加入相应的提取液和溶液(如图所示),40 ℃温育 30 min 后,分别加入斐林试剂并
60 ℃水浴加热,观察试管内颜色变化。请继续以下分析:
①设置试管 1 作为对照,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试管 2 中应加入的 X 是________________的提取液。
③预测试管 3 中的颜色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若试管 4 未出现预期结果(其他试管中结
果符合预期),则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双缩脲 (2). 玉米发芽过程中胚乳的淀粉逐渐减少 (3). 排除用于实
验的淀粉溶液中含有还原糖 (4). 发芽前玉米 (5). 蓝色→砖红色 (6). 淀粉酶已
失活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玉米籽粒萌发过程中蛋白质、淀粉等化合物的含量变化,
蛋白质和多肽可以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检测,产生紫色反应,而氨基酸不能产生紫色反应;淀
粉可以用碘液检测产生蓝色,淀粉水解产生的麦芽糖、葡萄糖属于还原糖,可以用斐林试剂
检测,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检测蛋白质或多肽应该用双缩脲试剂。
(2)胚乳呈现蓝色块状,说明胚乳含有大量的淀粉,而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蓝色块状变
小,说明玉米发芽的过程中胚乳的淀粉逐渐减少了。
(3)①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上述蓝色块状物变小是淀粉酶的作用,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淀粉
水解产生了还原糖,还原糖用斐林试剂检测会出现砖红色沉淀。1 号试管加的是缓冲液和淀
粉,作为对照试验,其可以排除用于实验的淀粉溶液中含有还原糖。
②根据单一变量原则,1 号试管加的是缓冲液作为对照,3 号、4 号实验组分别加了发芽玉
米提取液、淀粉酶溶液,则 2 号试管加的 X 溶液应该是发芽前玉米提取液。
③3 号试管发芽玉米提取液中含有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产生了还原糖,因此其颜色由蓝色
变成了砖红色;如 4 号试管的颜色没有从蓝色变成砖红色,可能是因为淀粉酶已失活,不能
催化淀粉水解。
【点睛】本题考查了蛋白质、淀粉、还原糖的鉴定,需要熟记相关内容。其中第(3)题要
明确实验目的,准确找出自变量,围绕自变量去设计实验。
20. (湖北省 2021 届部分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下列与实验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
是( )
A. 培养小鼠胚胎细胞时,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均可出现接触抑制
B. 调查群落中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和种群密度时,宜用标志重捕法
C. 制备单克隆抗体时,需诱导 B 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
D. 植物组织培养时,在接种前对外植体进行灭菌处理可减少污染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土壤小动物不适宜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调查,应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
查。
2、效应 B 细胞能够分泌抗体,但是不具有增殖能力,而骨髓瘤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
因此利用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将浆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成杂交瘤细胞,利用该细胞制备单克
隆抗体。
【详解】A、正常的动物细胞无论是原代培养还是传代培养,均会出现接触抑制,A 正确;
B、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生物的丰富度。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弱,个体微小,不能采用标
志重捕法调查类群丰富度和种群密度,而应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B 错
误;
C、制备单克隆抗体时,需诱导经免疫的 B 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C 错误;
D、植物组织培养时,在接种前对外植体进行消毒处理可减少杂菌污染,D 错误。
故选 A。
8. (怀仁市 2020- 2021 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某研究小组探究了不同浓度重铬酸钾(K2CrO4)
对大蒜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
(1)制作大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流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制成的装片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找到分生区细胞,分生区细胞的特点_________,再
换成高倍镜仔细观察各个分裂相的细胞。
(3)不同浓度 K2CrO4 对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如下图(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分裂期的细胞总
数/总细胞数)。
由上图可知:对有丝分裂促进作用最强的实验处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K2CrO4 处理使染色体发生断裂时,带有着丝粒(点)的染色体在完成复制后,姐妹染
色单体会在断口处黏合形成“染色体桥”, 如下图所示:
A、B、C 均为有丝分裂后期图,能观察到“染色体桥”的图像是_________。
【答案】 (1). 解离 (2). 漂洗 (3). 染色 (4). 制片 (5). 呈正方形,排列紧
密 (6). K2CrO4 浓度为 25mg/L,处理 72h (7). B 和 C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意结合课本,制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2、由曲线图分析: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 K2CrO4 溶液和处理时间,因变量是细胞有丝
分裂指数,即观察统计的是分裂期的细胞数与总细胞数的比值,分裂指数大于空白对照起促
进作用。
【详解】(1)参照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制作过程,制作大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流程
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2)在显微镜下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的特征为: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
(3)根据曲线图分析,细胞分裂指数最大时重铬酸钾溶液浓度为 25.0mg/L 时,重铬酸钾溶
液浓度为 0mg/L 时,为空白对照,三条曲线细胞分裂指数最大时与各自空白对照的差值即
反应出相应的促进作用大小,所以由图中数据可以看出,对大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起促进作
用效果最强的实验处理是,K2CrO4 浓度为 25mg/L,72h 的处理组。
(4)K2CrO4 处理使染色体发生断裂时,带有着丝粒(着丝点)的染色体在完成复制后,姐
妹染色单体会在断口处黏合形成“染色体桥”,由 A、B、C 三图中染色体分离关系可以看
出,能观察到“染色体桥”的图象是 B、C。
【点睛】本题源于课本中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思路,又高于课本,启发学生联想,
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9. (川大附中高 2018 级高三第一学月月考)下图为在实验室中进行的相关模拟实验,请据
图回答问题:
(1)图中甲、乙模拟实验模拟的过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图中乙过程要顺利进行,还需向试管中加入的物质或细胞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
(3)人们通过研究发现,有些抗生素通过阻断细菌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的
繁殖。现发现一种新型抗生素,请你根据上述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究这种抗生素能否阻断细菌
DNA 和人体 DNA 的转录过程。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 A、B、C、D 4 支试管,各加入足量的 ATP、核糖核苷酸、相关酶的混合溶液。
第二步:向 A 试管滴加适量一定浓度的抗生素水溶液,B 试管中滴加________________,
同时 A、B 试管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向 C 试管中滴加适量一定浓度的
________________,D 组滴加等量的蒸馏水,同时 C、D 试管中加入等量相同的人体 DNA.
第三步:把 A、B、C、D 4 支试管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该实验有可能会出现____________种实验结果。
【答案】 (1). 转录 (2). 翻译 (3). tRNA (4). 核糖体 (5). 等量的蒸馏水
(6). 等量相同的细菌 DNA (7). 抗生素水溶液 (8). 4 支试管中有无 RNA 的生成
(9). 4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实验室中进行的相关基因表达的模拟实验。甲试管中的 DNA 分子作为模
板,原料是核糖核苷酸,合成的是 RNA 分子,可见其模拟的是转录过程;乙试管中 mRNA
分子作为模板,原理是氨基酸,合成的是蛋白质分子,可见其模拟的是翻译过程。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甲模拟的是转录过程,乙模拟的是翻译过程。
(2)乙试管中模拟的是翻译过程,该过程发生的场所是核糖体,需要的条件有原料(氨基
酸)、酶、能量(ATP)、模板(mRNA)和 t RNA,因此还需要向试管中加入核糖体和 tRNA。
(3)实验步骤:第二步: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某种抗生素能否阻断某种细菌 DNA 的转录过
程,因此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加入某种抗生素,即 A 管中加入适量某种抗生素水溶液,B
管中加入等量的蒸馏水,同时 A,B 试管中加入等量相同的细菌 DNA(作为转录的模板)。
向 C 试管中滴加适量一定浓度的抗生素水溶液,D 组滴加等量的蒸馏水,同时 C、D 试管中
加入等量相同的人体 DNA。
第三步:将 A、B、C、D 4 支试管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 4 支试管中
有无 RNA 生成。
预期实验结果并得出实验结论:可能出现 4 种结果(①能阻断细菌 DNA 转录不能阻断人体
DNA 转录;②能阻断细菌 DNA 转录也能阻断人体 DNA 转录;③不能阻断细菌 DNA 转录也
不能阻断人体 DNA 转录;④不能阻断细菌 DNA 转录但能阻断人体 DNA 转录)。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
过程、条件、场所及产物,能根据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其模拟的过程名称;明确实验的目的,
准确判断实验的自变量,能根据探究实验的原则完善实验步骤,并根据实验结论预测实验现
象。
4.(川大附中高 2018 级高三上期末考试) “加法原理”和“减法原理”是实验设计过程中控制
自变量的两种原理。与常态比较,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而人为去除某
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下列研究应采用“加法原理”的是( )
A. 研究酸雨对植物的毒害作用
B. 研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C. 研究 Mg 是合成叶绿素的必需矿质元素
D. 研究 CO2 是植物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原料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题干可知,与常态比较,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而人为去除某种影响
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
【详解】A、研究酸雨对植物的毒害作用,实验组添加 SO2 因素处理,属于加法原理,A 正
确;
B、研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实验组可用不提供 H2O 等外界因素处理,属于减法原理,
B 错误;
C、研究 Mg 是合成叶绿素的必需矿质元素,实验组可用缺 Mg 的培养液处理,属于减法原
理,C 错误;
D、研究 CO2 是植物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原料,实验组用不提供究 CO2 处理,属于减法原理,
D 错误。
故选 A。
32. (福建省福州市闽江口联盟校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某同学有喝牛奶的
习惯,在学习了细胞的化合物知识后,他想知道牛奶中有无蛋白质和还原糖。下面是其未设
计完的实验,请帮助他完成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探究某品牌牛奶中有无蛋白质和还原糖。
实验原理:利用颜色反应检测牛奶中有无蛋白质和还原糖。
实验步骤:
探究
目的
探究牛奶中有无还原糖 探究牛奶中有无蛋白质
步骤 试管 A 试管 B 试管 C 试管 D 试管 E 试管 F
第一
步
2 mL 牛
奶
2 mL 蒸
馏水
2 mL 葡萄
糖样液
2 mL 牛奶 2 mL 蒸馏水 2 mLa 样液
第二
步
2 mL 斐
林试剂
2 mL 斐
林试剂
2 mL 斐林
试剂
2mLNaOH 溶
液
b
2 mLNaOH 溶
液
第三
步
c
水浴加
热
水浴加热 d
3~4 滴
CuSO4 溶液
3~4 滴 CuSO4
溶液
结果 ? ?
(1)请补充表格中 a、b、c、d 处内容:a._____,b._____,c._____,d._______。
(2)请预测 A、D 两个试管的现象及其结论:
A: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
(3)分析该实验设计:
试管 A 和______构成对照实验,对照组为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 蛋白质 (2). 2 mL NaOH 溶液 (3). 水浴加热 (4). 3~4 滴 CuSO4
溶液 (5). 若出现砖红色沉淀,证明牛奶中含有还原糖;否则无还原糖 (6). 若出现紫
色,证明牛奶中含有蛋白质;否则无蛋白质 (7). 试管 B 和试管 C (8). 试管 B 和试管
C (9). 通过对照探究牛奶中是否含有还原糖
【解析】
【分析】
1、实验应遵循对照和单一变量原则。鉴定样液中的成分应设一组已知标准样液作为对照。
2、斐林试剂需要混合后使用并且需要水浴加热,与还原性糖生成砖红色沉淀;双缩脲试剂
需要先加氢氧化钠溶液后加硫酸铜,与蛋白质生成紫色。
【详解】(1)探究牛奶中有无还原糖,要用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来检测,所以 c 处是水浴加热;
探究牛奶中有无蛋白质,为了增强实验的说服力可增加一组标准对照,即 a 样液应为已知的
蛋白质溶液;根据单一变量原则,试管 E 中的 b 处,所加试剂和 D、F 管中相同,为 2 mL NaOH
溶液,d 处为 3~4 滴 CuSO4 溶液,同时,NaOH 溶液和 CuSO4 溶液也是鉴定蛋白质的试剂;
(2)A 试管中若出现砖红色沉淀,证明牛奶中含有还原糖,否则无还原糖;D 试管中,若
出现紫色,证明牛奶中含有蛋白质,否则无蛋白质;
(3)试管 A 和试管 B、试管 C 构成对照实验,对照组为试管 B 和试管 C,目的是通过对照
探究牛奶中是否含有还原糖。
【点睛】本题是探究某品牌牛奶中有没有蛋白质和还原糖,考查的是教材中可溶性还原糖与
蛋白质鉴定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实验应设置对照,一般选择空白对照,但为了增强实验的说
服力可增加一组标准对照,如本题中探究牛奶中是否具有还原糖可用还原糖如葡萄糖进行对
照,而探究牛奶中是否具有蛋白质可用蛋白质进行对照。
7. (福建省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下列有关遗传物质探索历程
中科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属于假说—演绎法中的“演绎推理”
B. 沃森和克里克构建的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属于数学模型
C. 艾弗里、赫尔希与蔡斯探究 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运用了相似的设计思路
D. 科学家探究 DNA 复制方式的实验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和差速离心法
【答案】C
【解析】
【分析】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
转化实验证明 S 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艾弗里体
外转化实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
【详解】A.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属于假说—演绎法中的“假说”,A 错误;
B.沃森和克里克构建的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属于物理模型,B 错误;
C.艾弗里、赫尔希与蔡斯探究 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都运用了将 DNA 和蛋白质分开,单
独观察各自作用的设计思路,C 正确;
D.科学家探究 DNA 复制方式的实验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没有
用差速离心法,D 错误。
故选 C。
10. (福建省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下列不属于控制无关变量的
是
A. 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实验中,首先将实验植株进行“饥饿处理”
B. 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的实验中,将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
C. 探究唾液淀粉酶最适 pH 的实验中,应将每一组温度控制在 37℃
D. 探究唾液淀粉酶最适温度的实验中,每一组都加入等量的淀粉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相关实验的实验设计,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正确设计并完成相关
实验的能力。
【详解】验证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的实验中,是否有光是实验的自变量,原有的淀粉是无关
变量,将实验植株进行“饥饿处理”是消耗原有淀粉,A 正确;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的实验
中,是否有光是实验的自变量,将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属于自变量的控制,B 错误;
探究唾液淀粉酶最适 pH 的实验中,自变量为 PH,温度为无关变量,C 正确;探究唾液淀
粉酶最适温度的实验中,温度为自变量,淀粉为底物,属于无关变量,D 正确。
【点睛】实验设计过程中应确定自变量只有一个,称为单一变量原则;无关变量应控制相同
且一致。
3. (江西省吉安市遂川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三 10 月质量检测联考)酒精在高中生物实验
中应用非常广泛,下列相关实验对应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方法 不同浓度酒精的应用
研究目的 ①
低温诱导染色
体加倍
绿叶中色素的
提取
观察根尖细胞
有丝分裂
酒精的浓度 体积分数为 体积分数为 体积分数为 质量分数为
50%的酒精 95%的酒精② 95%的酒精+③ 15%的盐酸+体
积分数为 95%
的酒精
酒精的作用 洗去浮色 洗去卡诺氏液 溶解色素 ④
A. ①处应为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
B. ②处的酒精应该与盐酸混合使用
C. ③处通常为适量的无水碳酸钠
D. ④处应为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开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的原理:
低温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成两个子细胞。
实验步骤是:固定(卡诺氏液)→解离(盐酸酒精混合液)→漂洗→染色(改良苯酚品红溶
液或醋酸洋红溶液)→制片→观察。
2、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
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
原性糖(如淀粉)。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4)淀粉遇碘液变蓝。
(5)甲基绿能使 DNA 呈绿色,吡罗红能使 RNA 呈红色。
【详解】A、①处目的为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A 正确;
B、②洗去卡诺氏液无需与盐酸混合使用,直接使用体积分数为 95%的酒精即可,B 错误;
C、③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可以用体积分数为 95%的酒精加无水碳酸钠,C 正确;
D、④质量分数为 15%的盐酸+体积分数为 95%的酒精起到解离的作用,使组织细胞相互分
离,D 正确。
故选 B。
22. (江西省吉安市遂川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三 10 月质量检测联考)科学家在研究物质
跨膜运输时发现,甘油、脂肪酸分子能够透过人工制作的无蛋白质的脂双层,而氨基酸则不
能透过。回答下列问题:
(l)根据上述实例推测,甘油、脂肪酸进入细胞的方式为____。若降低上述实验温度,甘
油、脂肪酸透过脂双层的速率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2)氨基酸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而细胞膜却能够运输氨基酸,说明其运输离不开
____,也说明氨基酸运输方式可能为主动运输或协助扩散。
(3)现提供动物组织细胞(可培养)、动物细胞培养液(含有氨基酸)、氮气、氧气、茚三
酮(氨基酸与茚三酮反应,溶液发生蓝色到紫色的颜色变化及沉淀,氨基酸越多溶液颜色越
接近紫色)等,设计实验探究动物细胞吸收氨基酸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还是协助扩散。写出实
验设计思路,预期结果和结论。
注:①实验中所用试剂对细胞均无伤害作用;②不考虑动物细胞无氧呼吸产生能量对氨基酸
吸收的影响。
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与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自由扩散 (2). 降低 (3). 自由扩散速率与分子运动有关,分子运动
速率随温度的降低而减慢 (4). 载体蛋白 (5). 设计思路:将动物组织细胞均分为甲、
乙两组,均用适量且等量的动物细胞培养液培养,甲组通入氧气、乙组通入等量的氮气;一
段时间后加入茚三酮观察并比较两组培养液的颜色 (6). 预期结果与结论:若甲组的颜色
偏向蓝色,乙组偏向紫色,说明氨基酸的吸收方式为主动运输;若两组的颜色相近似,则说
明其为协助扩散
【解析】
【分析】
人工的无蛋白质的脂双层膜与细胞膜在功能上均有选择透过性,他们的主要区别是前者只是
有一定的滤过作用,由于没有生物活性,因此通透性大、选择性差,无主动转运功能。
【详解】(1)甘油、脂肪酸分子能够透过人工制作的无蛋白质的脂双层,可推测出甘油、脂
肪酸进入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自由扩散速率与分子运动有关,分子运动速率随温度的降
低而减慢,若降低上述实验温度,扩散速度会下降。
(2)氨基酸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而细胞膜却能够运输氨基酸,说明其运输离不开
载体蛋白,也说明氨基酸运输方式可能为主动运输或协助扩散。
(3)要探究动物细胞吸收氨基酸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还是协助扩散,可以将动物组织细胞均
分为甲、乙两组,均用适量且等量的动物细胞培养液培养,甲组通入氧气、乙组通入等量的
氮气;一段时间后加入茚三酮观察并比较两组培养液的颜色;若甲组的颜色偏向蓝色,乙组
偏向紫色,说明需要消耗能量,氨基酸的吸收方式为主动运输;若两组的颜色相近似,则说
明不需要能量,其为协助扩散。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要求考生识记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
方式及特点,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及特点,能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再结合所学的知识
准确判断。
9. (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 2020-2021 年高三上学期期末)下列有关生物实验及科学史的叙
述,正确的是( )
A. 卡尔文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
B. 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为了提高准确率,需对多个患者家系进行调查
C. 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研究时,常用标志重捕法进行采集、调查
D.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中,有氧和无氧两组装置均为实验组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①1771 年,英国的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
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②1779 年,荷兰的英格豪斯证明了植物体的绿叶在
更新空气中不可缺少;③1785 年,随着空气组成成分的发现,人们才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
的气体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④1864 年,德国的萨克斯的实验证实了光合作用的产
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⑤1939 年,美国的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光合作用释
放的氧气来自水;⑥20 世纪 40 年代,美国的卡尔文利用同位素标记技术最终探明了 CO2
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
2、调查遗传病最好选择群体中发病率高的单基因遗传病。调查某种遗传病发病率,在人群
中随机抽样调查并统计;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在患者家系调查并统计。
【详解】A、卡尔文运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光合作用暗反应中碳的转移途径,A 错误;
B、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为了提高准确率,需在人群中随机进行调查,B 错误;
C、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C 错误;
D、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是对比实验,甲、乙两组互为对照,有氧和无氧两组装置均
为实验组,D 正确。
故选 D
8. ( 2020-2021 学年高三 11 月阶段性测试)根据教材中的实验,回
答下列问题。
(1)在《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有五个步骤,依次是:取口腔上皮细
胞制片、________________、冲洗涂片、染色和观察。
(2)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中,产物中的 CO2 可以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
检测过程中其颜色变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作为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材料,在滴加质量浓度
为 0.075g/mL 的胭脂红溶液后(胭脂红是一种水溶性的大分子食用色素,呈红色),观察到
了质壁分离现象,则实验结果应为下图中的图______________(填数字 1 或 2)。
(4)完成《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后,如果发现滤纸条上的色素带颜色非常淡,
而取材合适且提取色素的操作过程很规范,则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写出 1 个合理原
因即可)。
(5)《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与《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在步骤上
的不同主要在于前者需要用__________试剂对细胞进行固定,再用________冲洗 2 次。
【答案】 (1). 水解 (2). 由蓝变绿再变黄 (3). 1 (4). 画滤液细线划的重复次数
过少或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等 (5). 卡诺氏液 (6). 体积分数 95%的酒精
【解析】
【分析】
1、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原理是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 DNA 和 RNA
的亲和力不同,其中甲基绿能将 DNA 染成绿色,吡罗红能将 RNA 染成红色该实验的操作步
骤是:取口腔上皮细胞→制作装片→用盐酸水解→冲洗装片→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
进行染色→观察。
2、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实验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该实
验采用的试剂有卡诺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体积分数为 15%的盐酸溶液
和体积分数为 95%的酒精溶液(解离)。
【详解】(1)《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中有五个步骤,依次是:取口腔上皮细
胞制片、水解、冲洗涂片、染色和观察。
(2)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中,为了检测产物中的 CO2,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检
测(实验现象变浑浊);也可以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在酸性条件下,该反应中颜色
变化为由蓝变绿再变黄。
(3)胭脂红为生物大分子物质,能通过全透性的细胞壁,但是不能通过选择透过性的原生
质层,所以细胞壁和原生质层之间是胭脂红溶液,呈现红色(颜色深),而无色内表皮细胞
的液泡呈现无色(颜色浅)。故选图 1。
(4)滤纸条上的色素带颜色非常淡,说明色素量少,可能是画滤液细线时没有重复几次;
也可能是让滤液细线触及了层析液。
(5)《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需要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再用体积分数
95%的酒精冲洗 2 次。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物学中的相关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
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6. (四川省广安市北师大广安实验学校 2020-2021 学年高三 12 月月考)迎春在我国种植广泛
易取材,其叶片可用作生物学观察实验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选用迎春叶表皮细胞,在高倍镜下可观察到叶绿体中的基粒
B. 选用迎春叶表皮细胞,经醋酸洋红染色后不能观察到细胞中的染色体
C. 选用迎春叶片叶肉细胞,经研磨后可用无水乙醇提取细胞中的光合色素
D. 选用迎春叶片叶肉细胞,经 30%蔗糖溶液处理后可用显微镜观察质壁分离过程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电子显微镜能观察到的结构为亚显微结构,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结构为显微结构;染色
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色(醋酸洋红、龙胆紫);绿叶中的光合色素溶于有机溶剂,故可用无
水乙醇提取光合色素;只有成熟的植物细胞中有中央液泡,经 30%蔗糖溶液处理后可以发
生质壁分离,未成熟的植物细胞无中央液泡,不能发生质壁分离。
【详解】A、叶绿体基粒属于亚显微结构,需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普通高倍光学显
微镜观察到的结构为显微结构,不能看到叶绿体基粒,A 错误;
B、迎春叶表皮细胞是高度分化后的细胞,不能进行细胞分裂,则迎春叶表皮细胞经醋酸洋
红染色后不能观察到细胞中的染色体,B 正确;
C、迎春叶片中的光合色素分布于叶肉细胞叶绿体中,经研磨后可用无水乙醇提取细胞中的
光合色素,C 正确;
D、用 30 %蔗糖溶液处理会导致细胞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迎春叶片叶肉细胞为成熟的植
物细胞,且原生质层因含叶绿体呈现绿色,故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质壁分离,D 正确。
故选 A。
【点睛】本题以迎春叶片细胞为实验材料考查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植物根尖细胞的有丝分
裂、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以及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等实验,考查实验探究能力。
8. (四川省广安市北师大广安实验学校 2020-2021 学年高三 12 月月考)将室温(17~25℃)
笼养的某种仓鼠(平均体温 36.4℃)随机分为甲、乙、丙三组(实验前已适应实验环境),
甲组放入 5℃环境中 1h,乙组放入 35℃环境中 1h,丙组置于室温环境中 1h,期间连续测定
仓鼠体温,发现 5℃环境与室温环境下仓鼠体温基本不变,但在 35℃环境下仓鼠体温可达
39.2℃。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甲组仓鼠皮肤的血管会_____,体内与促进___有关的激素分泌增多,以调节
体温。
(2)与室温环境相比,乙组仓鼠在 35℃环境下体温上升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
(3)甲状腺激素缺乏的幼龄期仓鼠表现出神经系统发育异常,若将其放在 35℃环境中则出
现暂时的兴奋性降低,这说明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是______。
(4)研究发现,甲巯咪唑是一种可以抑制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分泌甲状腺激素的药物,请
利用以下实验材料及用具,设计实验验证该药物可抑制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的分泌。简要写
出实验设计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及用具∶生理状态相同的健康仓鼠若干只,一定浓度的甲巯咪唑溶液,生理盐水,
注射器,甲状腺激素定量检测仪器等。
实验设计思路∶_____;
预期实验结果∶_____。
【答案】 (1). 收缩 (2). 产热(或细胞呼吸,或物质氧化分解) (3). 机体的产热
量大于散热量 (4). 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5). 实验设计思路:将仓鼠
随机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注射一定浓度的甲疏咪唑溶液,乙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一段
时间后测定甲状腺激素含量 (6). 预期实验结果:甲组甲状腺激素含量明显低于乙组含量
【解析】
【分析】
动物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2)机理: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3)寒
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
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
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详解】(1)根据题干描述,甲组仓鼠在 5°C 的低温条件下,机体散热量增加,皮肤的毛
细血管会收缩以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恒定,机体可通过增加促进产热的激素如甲状腺激素的
分泌量等来增加产热量。
(2)恒温动物的体温维持稳定,实质是机体无论在寒冷还是炎热环境中都是产热量等于散
热量的平衡调节。与在室温下相比,35°C 环境下皮肤温度与环境温度的温差更小,通过皮
肤的物理性散热过程(对流、 热传导、辐射)受阻,导致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引起
体温上升。
(3)若仓鼠在幼龄期缺乏甲状腺激素会出现神经系统发育异常,说明甲状腺激素可以影响
神经系统的发育,在 35°C 炎热环境中,仓鼠机体内甲状腺激素更低,会导致神经系统的兴
奋性功能降低,说明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是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
的发育和功能。
(4)验证该药物可抑制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的分泌。自变量为是否注射该药物,因变量是
检测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因此实验思路为:选取生理状况状态相同的健康仓鼠若干只,随机
均分为两组,一组注射一定剂量、一定浓度的甲巯咪唑溶液作为实验组,另一组注射等量的
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其他条件相同。一 段时间后,测定并记录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并计
算平均值。预期结果:实验组仓鼠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平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点睛】本题考查体温调节及相关探究实验,要求考生识记体温调节的原理及具体过程,能
结合题设中所给的条件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铧强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三 10 月月考)关于光合作用发现历程的
叙述,错误的是( )
A. 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B. 恩格尔曼通过水绵实验发现了光合作用的场所
C. 卡尔文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产物 O2 中的氧来自 H2O
D. 萨克斯巧妙设置对照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可产生淀粉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
(1)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能净化空气;萨克斯的实验也可证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
条件;
(2)梅耶根据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换为化学能;
(3)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外还有淀粉;
(4)恩格尔曼采用水绵,好氧细菌和极细光束进行对照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5)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 O2 来自水;
(6)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 CO2 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
【详解】A、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更新空气,A 正确;
B、恩格尔曼采用水绵、好氧细菌和极细光束进行对照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B 正确;
C、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 O2 来自水,卡尔文采用同位
素标记法探明了 CO2 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C 错误;
D、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外还有淀粉,D 正确。
故选 C。
9.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铧强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三 10 月月考)下图表示酸雨对大豆种子
萌发时能量代谢影响的实验结果,请回答:
(1)该实验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子中 ATP 含量属于该实验研究的____________变量。为了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各
组种子的实验应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环境中进行。
(3)分析 5~7 天种子中 ATP 含量降低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图可知,酸雨可能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阻碍
大豆种子的萌发。
【答案】 (1). 探究不同 pH 的酸雨对大豆种子 ATP 含量和呼吸速率的影响 (2). 因
(3). 其它条件相同且适宜的黑暗 (4). ATP 的消耗量增加 (5). 抑制种子呼吸速率,降
低 ATP 含量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 ATP、细胞呼吸,考查对 ATP、细胞呼吸意义的理解和图表分析表能力。
(1)实验的自变量为酸雨的 pH,因变量为 ATP 含量和呼吸速率,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
同 pH 的酸雨对大豆种子 ATP 含量和呼吸速率的影响。
(2)种子中 ATP 含量属于该实验研究的因变量。实验的无关变量包括温度、氧气浓度、光
照等,实验应在其它条件相同且适宜的黑暗环境中进行。
(3)5-7 天时种子代谢旺盛,细胞的分裂、分化需要消耗较多的 ATP。
(4)由图可知,酸雨 pH 越低,大豆种子 ATP 含量和呼吸速率越低,从而抑制种子萌发。
2. (西藏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正确选择实验材料和方法是得出正
确结论的前提,下列有关实验材料或方法的选择,正确的是( )
A. 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真核细胞模型——概念模型
B. 人鼠细胞融合实验研究生物膜的流动性——荧光标记法
C. 提取并研究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公鸡的成熟红细胞
D. 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人口腔上皮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1.选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作实验材料的原因:
(1)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不但省去了去除细胞壁的麻烦,而且无细胞壁的支持、保护,细
胞易吸水涨破。
(2)哺乳动物和人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易用离心分离法得到
不掺杂细胞内膜系统的纯净的细胞膜。
2.模型构建法: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
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其它形象化的手段,
有的则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以实
物或图画形式直观的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著
名的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
【详解】A、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真核细胞模型——物理模型,A 错误;
B、人鼠细胞融合实验研究生物膜的流动性——荧光标记法,B 错误;
C、鸡不是哺乳动物,其成熟的红细胞中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存在内膜系统的干扰,不
适宜用于制备细胞膜,因此提取并研究细胞膜的化学成分时应该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无细胞核和细胞器),C 错误;
D、口腔上皮细胞不含叶绿体,不能用于观察叶绿体,D 错误。
故选 B。
【点睛】结合细胞膜提取的材料的选取、模型构建等知识分析选项。
3. (西藏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下列有关“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
离”实验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加入少许二氧化硅可使绿叶研磨充分
B. 加入碳酸钙的目的是防止色素被破坏
C. 胡萝卜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最快
D. 滤纸条上叶绿素 a 的色素带最宽是因其溶解度最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B.加入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得充分,加入少许碳酸钙可防止在研磨时色素被破坏,
A、B 正确;
C.胡萝卜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最快,C 正确;
D.滤纸条上叶绿素 a 的色素带最宽是因其含量最多,D 错误。
故选 D。
7. (西藏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如图是某种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
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 b、c 两点中通过改变温度条件可明显提高反应速率的是_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
(2)某同学为验证温度对该酶活性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
操作步骤 操作方法 试管 A 试管 B 试管 C
1 淀粉溶液 2 mL 2 mL 2 mL
2 温度处理(℃) 37 100 0
3 淀粉酶溶液 1 mL 1 mL 1 mL
4 碘液 2 滴 2 滴 2 滴
5 现象 X 变蓝 变蓝
①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若反应时间相对充分,请在表格中 X 处填写合适的内
容:X______。操作步骤 4____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用斐林试剂代替碘液。
②能不能利用过氧化氢酶催化 H2O2 分解来验证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原因?
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c (2). 低温抑制酶活性,低温对酶活性的影响是可逆的,而高温使酶失
活,高温对酶活性的影响是不可逆的 (3). 温度 (4). 不变蓝 (5). 不可以 (6).
不能 (7). 温度对 H2O2 分解的速度有影响,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解析】
【分析】
根据低温和高温下温度影响酶活性的机理分析图中 b、c 两点温度变化时酶活性的变化;根
据 H2O2 分解特点分析不能利用过氧化氢酶催化 H2O2 分解来验证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原因;
根据斐林试剂使用条件分析温度影响酶活性实验中不能选择斐林试剂检测试验结果的原因。
【详解】(1)图中 c 点时,酶的空间结构不变,升高温度,酶的活性会升高,反应速率会升
高。b 点时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即使降低温度,酶的活性也不会恢复,反应速率不会升高。
即图中 b、c 两点中通过改变温度条件可明显提高反应速率的是 c,因为低温抑制酶活性,
低温对酶活性的影响是可逆的,而高温使酶失活,高温对酶活性的影响是不可逆的。
(2)①验证温度对该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的不同。唾液淀粉酶的适宜温度
为 37℃,若反应时间相对充分,37℃时淀粉被彻底水解,X 处应不变蓝色。由于斐林试剂
使用时需要加热,会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操作步骤 4 不可以用斐林试剂代替碘液。
②由于 H2O2 分解速率本身受温度影响,因此不能利用过氧化氢酶催化 H2O2 分解来验证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点睛】答题关键在于掌握温度影响酶活性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2021 届甘肃省武威十八中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诊断检测(期末)生物试题)3. 下列有关生物
科学研究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沃森和克里克用模型建构的方法发现了 DNA 的双螺旋结构
B. 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得出了两个遗传规律
C. 赫尔希和蔡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证实了 DNA 是遗传物质
D. 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
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 DNA 的结构。
3、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
染色体上。
【详解】A、沃森和克里克用模型建构的方法发现了 DNA 的双螺旋结构,A 正确;
B、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得出了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B 正确;
C、赫尔希和蔡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证实了 DNA 是遗传物质,C 正确;
D、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D 错误。
故选 D。
【点睛】
(2021 届湖南省高三八省联考考前猜题生物试题)8. 孟德尔说:“任何实验的
价值和效用,决定于所使用材料对于实验目的的适合性”。请根据这句话的理解,判断下列
说法错误的是( )
A. “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可选择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或洋葱鳞片叶外
表皮细胞进行实验
B. 恩格尔曼选择水绵和好氧细菌进行实验,是因为水绵的叶绿体呈螺旋式带状分布,便于
观察,而好氧细菌可确定释放氧气多的部位
C. 孟德尔选用山柳菊进行杂交实验并没有获得成功,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山柳菊有时进行
有性生殖,有时进行无性生殖
D.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可选择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枝条,
设计方案要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并设置实验对照
【答案】A
【解析】
【分析】
1、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需用甲基绿、吡罗红的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
所以选择的实验材料需要无色。
2、适宜的浓度的 NAA 溶液促进迎春条插条生根,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插条生根。
3、1880 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用水绵实验: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好氧细菌向叶绿体
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如果上述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好氧细菌则分布在叶绿体所
有受光部位的周围,由此说明了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的场所、光合作用需要光等。
4、正确地选择实验材料是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关键,孟德尔研究山柳菊,没有成功的原因是:
(1)山柳菊没有既容易区分又可以连续观察的相对性状;(2)山柳菊有时进行有性生殖,
有时进行无性生殖;(3)山柳菊的花小,难以做人工杂交实验。
【详解】A、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可选择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或洋葱鳞片
叶内表皮细胞进行实验,外表皮细胞有颜色,会影响实验的观察,A 错误;
B、恩格尔曼选择水绵和好氧细菌进行实验,是因为水绵的叶绿体呈螺旋式带状分布,便于
观察,而好氧细菌可确定释放氧气多的部位,B 正确;
C、孟德尔选用山柳菊进行杂交实验并没有获得成功,主要原因是:(1)山柳菊没有既容易
区分又可以连续观察的相对性状;(2)当时没有人知道山柳菊有时进行有性生殖,有时进行
无性生殖;(3)山柳菊的花小,难以做人工杂交实验;C 正确;
D、“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可选择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枝条,
并且设计方案要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平行重复原则,并设置实验对照,D 正确。
故选 A。
(2021 届湖南省株洲市高三教学质量统一检测生物试题)2. 黑藻是常用的生物学实验材料,
下列有关黑藻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不宜选用黑藻成熟叶片
B. 在高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黑藻叶绿体的双层膜结构
C. 质壁分离过程中,黑藻细胞绿色加深、吸水能力减小
D. 探究黑藻叶片中光合色素的种类时,可用纸层析法进行色素的分离
【答案】C
【解析】
【分析】
提取叶绿体色素要用到无水乙醇、碳酸钙、二氧化硅,其中无水乙醇用于叶绿素色素的提取,
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二氧化硅使绿叶研磨充分。
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
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
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
倍镜观察)。
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
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
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
【详解】A、黑藻成熟叶片细胞不分裂,因此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不宜选用黑藻成熟叶
片,A 正确;
B、在高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黑藻叶绿体的双层膜结构,需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
到,B 正确;
C、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液浓度增大,黑藻细胞绿色加深、吸水能力逐渐增强,C 错误;
D、探究黑藻叶片中光合色素的种类时,用无水乙醇进行色素的提取,用纸层析法进行色素
的分离,D 正确。
故选 C。
(福建省厦门市一中 2020-2021 学年高三 12 月月考)4. 细菌内某种物质在酶的作用下转变为
另一种物质的过程如图。其中甲~戊代表生长必需的不同物质,①~⑤代表不同的酶。野生
型细菌只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甲就能生长,而突变型细菌必须在培养基中添加甲、乙、丁才能
生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野生型细菌生长只需要物质甲
B. 突变型细菌缺乏酶①、②、③
C. 酶②能催化乙转变为丙,也能催化丙转变为丁
D. 若丙→戊的反应受阻,突变型细菌也能生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据题干信息可知,甲~戊
代表生长必需的不同物质,①~⑤代表不同的酶。野生型细菌只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甲就能
生长,而突变型细菌必须在培养基中添加甲、乙、丁才能生长,说明说明突变型细菌不能合
成乙、丁,不能合成酶①和酶③。
【详解】A、野生型细菌只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甲就能生长,是因为该细菌本身能够合成乙、
丙、丁、戊等物质供其生长,A 错误;
B、根据题干可知:野生型细菌只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甲就能生长,而突变型细菌必须在培养
基中添加甲、乙、丁才能生长,说明突变型细菌不能合成乙、丁,缺乏酶①、③,B 错误;
C、酶②能催化乙转变为丙,由于酶具有专一性,故其不能催化丙转变为丁,C 错误;
D、若丙→戊的反应受阻,突变型细菌能通过酶④合成戊物质,也能生长,D 正确。
故选 D。
(福建省厦门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12月月考)17. 某种细菌(Z)能依赖其细胞膜上的 +H
载体将胞内的 +H 排出,该过程需要消耗 ATP。研究者得到该细菌 +H 载体结构改变的一种
突变体(T),并比较了 Z、T 分别纯培养时细菌数量和培养液 pH 的变化规律,结果如图所
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Z 细菌将胞内的 +H 排出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B. T 细菌可能是 +H 载体功能降低的一种突变体
C. 细菌种群数量最大时所对应培养液的 pH 为其生长的最适 pH
D. Z 菌群呈“S”型增长,在此过程中其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少
【答案】 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已知某种细菌(Z)能依赖其细胞膜上的 H+载体将胞内的 H+排出,
该过程需要消耗 ATP,说明 H+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图中显示两种细菌的种群增长曲线都
呈现 S 型;两种细菌的 pH 都呈现下降趋势,说明两者都将 H+运输到细胞外,但是突变体 T
下降得较慢,说明该突变体 T 可能是 H+载体功能降低的一种突变体。
【详解】A、Z 细菌能依赖其细胞膜上的 H+载体将胞内的 H+排出,该过程需要消耗 ATP,说
明 Z 细菌将胞内 H+排到胞外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A 正确;
B、两种细菌的 pH 都呈现下降趋势,说明两者都将 H+运输到细胞外,但是突变体 T 下降得
较慢,说明该突变体 T 可能是 H+载体功能降低的一种突变体,B 正确;
C、细菌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所对应培养液的 pH 为其生长的最适 pH,C 错误;
D、据图分析可知,Z 菌群呈“S”型增长,在此过程中其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少,D 正
确。
故选 C。
(福建省厦门市一中 2020-2021 学年高三 12 月月考)18. 已知药物 X 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
药物 D 可抑制药物 X 的作用。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
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间测
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 乙组加入了药物 X 后再进行培养
B. 丙组先加入药物 X,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 D,继续培养
C. 乙组先加入药物 D,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 X,继续培养
D. 若药物 X 为蛋白质,则药物 D 可能改变了药物 X 的空间结构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探究药物 X 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药物 D 可抑制药物 X 的作用”为载体,考查学
生的实验探究能力,通过分析出该实验的自变量,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观察指标从而
得出实验结论。
【详解】ABC、根据图示,相同时间内,乙和丙两组中的细胞数目都大于甲组,由于甲组未
加药物,且药物 X 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所以甲组为对照组,乙组和丙组为加入药物组 X
组,丙组后半段的细胞数目低于乙组,药物 D 可抑制药物 X 的作用,说明丙组培养一段时间
后又加入了药物 D,因此乙组加入了药物 X,丙组先加入药物 X,后加入药物 D,AB 正确,C
错误;
D、若药物 X 为蛋白质, 药物 D 可抑制药物 X 的作用,因此 D 可能改变了药物 X 的空间结构,
使得药物 X 失去活性,D 正确。
故选 C。
【点睛】解答此题关键能从题干中药物 D 和药物 X 的作用,分析出两种药物对培养液中细胞
数目的影响,从而分析出乙组和丙组所加的药物种类,从而对选项做出正确的判断。
(福建省厦门市一中 2020-2021 学年高三 12 月月考)19. 在互花米草入侵地栽种外来植物无瓣
海桑,无瓣海桑生长快,能迅速长成高大植株形成荫蔽环境,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减少。
与本地植物幼苗相比,无瓣海桑幼苗在荫蔽环境中成活率低,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促进了
本地植物群落的恢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互花米草相对集中的区域选取样方以估算其在入侵地的种群密度
B. 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不属于群落演替
C. 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 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无需考虑外来植物潜在的入侵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1、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
和次生演替两种。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
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
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
特征。①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②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
度的重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③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的种群特征是
年龄组成。
【详解】A、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相对集中的区域选取样方以估算其在入侵地的种
群密度,数据偏大,A 错误;
B、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B 错误;
C、根据题干信息,“与本地植物幼苗相比,无瓣海桑幼苗在荫蔽环境中成活率低,逐渐被本
地植物替代”,说明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 正确;
D、如果盲目引进外来植物,造成“生物入侵”,就会破坏生态环境平衡,甚至带来生态灾难,
所以需要考虑外来植物潜在的入侵性,D 正确。
故选 C。
(广东省佛山市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高中教学质量检测)6. 某同学用水稻作为材料观察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制作装片时都需要用碱性染料进行染色
B. 染色体数最多的细胞出现在有丝分裂过程中
C. 通过染色体的行为和数目可以判断细胞的分裂方式
D. 观察有丝分裂时可看到连续分裂的细胞,而减数分裂不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观察减数分裂应该选取植物的雄蕊或动物的精巢。
2、观察有丝分裂应该选择分生区细胞。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
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
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
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详解】A、制作装片时都需要用碱性染料对染色体进行染色,便于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
目,A 正确;
B、染色体数最多的细胞出现在有丝分裂过程的后期,是体细胞中染色染数目的两倍,B 正
确;
C、有丝分裂过程不会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等行
为,故通过染色体的行为和数目可以判断细胞的分裂方式,C 正确;
D、观察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不能看到连续分裂的细胞,因为在解离的过程中细胞已经死
亡,D 错误。
故选 D。
(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一中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13 构建数学模型是高中生物的
一种常用方法,如图建构的数学模型不能够表示的生物学含义是( )
A. 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细胞吸水能力与时间的关系
B. 酶促反应中底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C. 放置植物的黑暗密闭容器中氧气的剩余量与时间的关系
D. 纸层析法中色素带与滤液细线的距离随时间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纵坐标是随着横坐标的增加在一定范围内下降,到一定程度后不再下降。
【详解】A、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随时间延长,细胞液浓度逐渐减小,即吸水能力越来越弱,
A 正确;
B、酶促反应过程中底物浓度随时间延长,浓度越来越低,B 正确;
C、黑暗密闭容器中氧气越来越少,C 正确;
D、纸层析法中,色素带与滤液细线的距离随时间延长应该是越来越远的,D 错误。
故选 D。
(海南省三亚市一中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7. 生物研究中合理选择实验材
料是实验研究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黑藻是观察叶绿体的良好实验材料
B. 伞藻可用于研究细胞核的功能
C. 恩格尔曼利用水绵主要证明了细胞光合作用需要光
D. 酵母菌既能用来研究有氧呼吸又能用来研究无氧呼吸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观察叶绿体
(1)制片:用镊子取一片黑藻的小叶,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盖上盖玻片。制片和镜检时,
临时装片中的叶片不能放干了,要随时保持有水状态否则细胞或叶绿体失水收缩,将影响对
叶绿体形态和分布的观察。
(2)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
(3)高倍镜下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
2.1880 年,德国科学家恩格尔曼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
中,然后用极细的光速照射水绵,他发现细菌只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如果临
时装片暴露在光下,细菌则分布在叶绿体所有照光的部位。
【详解】A、幼嫩的黑藻叶片比较薄,可直接制成装片用于观察叶绿体,A 正确;
B、伞藻是单细胞绿藻,其细胞核在基部,生物学上常用它通过嫁接和核移植实验来研究细
胞核的有关功能,B 正确;
C、恩格尔曼采用水绵和好氧细菌主要证明了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C 错误;
D、酵母菌的代谢类型为兼性厌氧型,既能用来研究有氧呼吸又能用来研究无氧呼吸,D 正
确。
故选 C。
(海南省三亚市一中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8. 下列有关细胞器的说法中正
确的是( )
A. 核糖体是噬菌体、细菌、酵母菌共有的细胞器
B. 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其中生成的产物有丙酮酸、二氧化碳和水
C. 叶绿体是所有生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含有 DNA、蛋白质和磷脂等成分
D. 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细胞中的高尔基体的活动加强
【答案】D
【解析】
【分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存;在植物细胞中,高尔基体与植
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但不是所有生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丙酮酸是细胞呼吸第一阶段的产物,场所在细胞质基质中。
【详解】A、噬菌体为病毒,无细胞器,细菌、酵母菌都有核糖体,A 错误;
B、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分解为丙酮酸,丙酮酸再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B
错误;
C、原核生物如蓝藻无叶绿体,也可以光合作用,C 错误;
D、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形成细胞壁,与高尔基体相关,D 正确。
故选 D。
(陕西省榆林市十中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6. 关于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
是 ( )
装置 场所 温度 棉花状态 数日后的现象
甲 日光 23℃ 潮湿 全部发芽
乙 日光 23℃ 干燥 没有发芽
丙 黑暗 23℃ 潮湿 全部发芽
丁 黑暗 23℃ 干燥 没有发芽
A. 该实验研究的目的是:种子萌发与光照、温度、水分有关
B. 该实验材料的选择是:豌豆的种子要保持完整,具有活力,并保证一定的数量
C. 该实验的自变量为种子是否萌发
D. 该实验的结论是种子萌发与温度无关
【答案】B
【解析】
【详解】A、该实验中温度是无关变量,因此该实验不能研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A 错
误;
B、豌豆是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始终保持一致,实验选用大小相同的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属
于无关变量的控制,B 正确;
C、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和水分,因变量是种子的发芽情况,C 错误;
D、分析实验结果不论是否有光照,潮湿的种子全部萌发,相同光照下,干燥的种子不能萌
发,潮湿的种子全部萌发,说明光照与种子萌发无关,与水分有关,D 错误。
故选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