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021 届辽宁省大连市高三 1 月(八省联考)双基测试生物试题)从一个湖泊演替为一
个森林群落大体要经历这样几个阶段:裸底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挺水
植物和沼泽植物阶段→森林群落阶段(顶级群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从裸底阶段开始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
B. 沉水植物阶段的湖泊群落还没有形成垂直结构
C. 森林群落阶段生物的营养结构最复杂,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高
D. 用取样调查法调查湖泊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推测其丰富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二者的起点不同。
【详解】A、裸底阶段无生物,从裸底阶段开始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A 正确;
B、沉水植物阶段的湖泊群落有垂直结构,B 错误;
C、森林群落阶段生物的营养结构最复杂,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高,自我调节能力最强,C 正
确;
D、可以用取样调查法调查湖泊中浮游生物的丰富度或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D 正确。
故选 B。
12. (2021 届辽宁省大连市高三 1 月(八省联考)双基测试生物试题)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第
七次人口普查,将全面查清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城乡住房等方面情况,为完善人口
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科
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图是我国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部分资料图,图中反映出我国面
临的人口问题主要包括( )
①人口增长势头过快 ②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③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④人口性别比例失
调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二胎政策等均是为了调节人口数量。
【详解】由图可知,我国 60 岁以上人口占 13.26%,比 2000 年上升 2.93%,说明老龄化严
重;另外男女比例 105.2:100,说明性别比例失调。故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是④性别比
例失调和③老龄化严重。
综上所述,ABC 不符合题意,D 符合题意。
故选 D。
18. (2021 届辽宁省大连市高三 1 月(八省联考)双基测试生物试题,多选)在自然界,有
些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呈现周期性的波动,如下图所示的模型。请据图分析下
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总是此消彼长
B. 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相互制约、互为因果
C. 如果捕食者种群数量过小,不足以制约猎物种群增长
D. 由图可知,猎物逃避捕食者的能力明显提高
【答案】AD
【解析】
【分析】
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存在反馈调节,相互制约。捕食者之间此长彼消、此消彼长。
【详解】A、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并非总是此消彼长,当捕食者的数量增加到一定
程度才会引起被捕食者数量的减少,A 错误;
B、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相互制约、互为因果,被捕食者数量增加,引起捕食者数量增加,
捕食者数量增加,又会引起被捕食者数量减少,B 正确;
C、如果捕食者种群数量过小,捕食的猎物有限,不足以制约猎物种群增长,猎物数量还会
出现升高,C 正确;
D、根据图示信息只能表明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呈现周期性的波动,无法判断
猎物逃避捕食者的能力明显提高,D 错误。
故选 AD。
19. (2021 年高考八省大联考最新题型辽宁省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某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3 个阶
段中优势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单位:株/平方米)。
第 1 年 第 5 年 第 10 年 第 15 年 第 20 年
物种 a 5 10 2 0 0
物种 b 1 2 5 3 3
物种 c 0 1 3 8 6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 1~10 年,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先升高然后降低
B. 1~20 年,物种 b 逐渐成为优势种,主要与其适应环境有关
C. 1~5 年,物种 a 种群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
D. 10~15 年,物种 a 逐渐消失的原因可能与其不能适应弱光环境相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可知,表中是退耕还林后,某生态系统在 20 年内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
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其中物种 a、物种 b 和
物种 c 的种群密度都先升高后降低,但物种 a 的变化先与物种 b,而物种 b 的变化先与物种
c。
【详解】A、题表中只列举了 3 类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据此不能判断该生态系统中物
种丰富度的变化情况,A 错误;
B、1~20 年,物种 c 逐渐成为优势种,主要与其适应环境有关,B 错误;
C、1~5 年,物种 a 种群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能获得较多的光照,环境条件适宜,
C 错误;
D、10~15 年,由于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的遮盖,物种 a 获得的光照较少,可能因不能适
应弱光环境而逐渐消失,D 正确。
故选 D。
17. (2021 年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演练生物试题)我国热带雨林物种
丰富,有巨大的生态价值,成为科学家们竞相研究的“伊甸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热带雨林生态环境优越,某种群在入侵初期单位时间内的增长倍数一定
B. 热带雨林的物种丰富,生态价值高,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C. 某种群数量在短期内保持稳定,则其年龄组成不可能为增长型
D. 测定雨林内蜘蛛、蜈蚣等动物的种群密度需用标志重捕法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种群的年龄组成:(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
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
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
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2、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
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①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
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②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
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③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A、热带雨林生态环境优越,某种群在入侵初期种群数量成 J 型曲线增长,故单位
时间内的增长倍数一定,A 正确;
B、热带雨林的生态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 错误;
C、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的发展趋势,但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很多,比如气候、食
物、天敌和传染病等,故当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时,某种群的数量在短期内也可能保持
稳定,C 错误;
D、蜘蛛、蜈蚣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应该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D 错误。
故选 A。
18. (2021 年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演练生物试题)长白山海拔 500
米以下为落叶阔叶林,500~1100 米为针阔混交林,1100~1800 米为亚高山针叶林,1800~
2100 米为亚高山草甸,2100 米以上为高山灌木草甸。关于长白山不同海拔高度段间的植物
分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属于由光照差异引起的群落垂直结构
B. 属于由地形差异引起的群落水平结构
C. 海拔越高植物物种丰富度越高
D. 主要由温度和湿度的差异引起
【答案】D
【解析】
【分析】
群落的空间结构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即在
垂直方向上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影响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影响动物群落
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为食物和栖息空间。
(2)群落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阴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
影响,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种群密度也有差别。群落水平结构的特征是镶嵌性。
镶嵌性即植物种类在水平方向不均匀配置,使群落在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的现象。
【详解】AB、长白山不同海拔高度段间的植物分布属于由温度引起的水平结构,AB 错误;
C、海拔越高,温度越低,植物物种丰富度越低,C 错误;
D、长白山不同海拔高度段间的植物分布主要由温度和湿度的差异引起,D 正确。
故选 D。
12. (辽宁省葫芦岛市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可
以推测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趋势。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 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出生率大于
死亡率
C. 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 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出生率小于
死亡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
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
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预测种群数量的
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的种群特征是年龄结构。
【详解】A、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A 错误;
B、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 正确;
C、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 错误;
D、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D 错误。
故选 B。
16. (辽宁省葫芦岛市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某高级中学迁入新建校园
14 年,校园中鸟纲鹎科动物白头鹎在 14 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
第 X 年 2 4 6 8 10 12 14
增长速率 0.66 1.52 2.83 3.69 2.91 1.20 0.03
A. 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
B. 第 12 年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 这 14 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J”形增长
D. 该中学内白头鹎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 8 年时的两倍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根据表格分析,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
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
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3、分析表格数据,发现第 1 年-第 14 年期间增长速率是不停的发生改变,故种群数量不是
呈现“J”曲线增长的。在第 8 年左右增长速率最大,之后逐渐变小了,种群数量呈现“S”曲线
增长,在数量大 K 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详解】A、研究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A 错误;
B、第 12 年时白头鹎种群的种群增长速率为 1.20,所以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 错误;
C、由于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变小,所以这 14 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C 错误;
D、由于在 K/2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所以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 8 年时白头
鹎种群数量的两倍,D 正确。
故选 D。
28. (辽宁省葫芦岛市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
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疟疾。在水中,
按蚊幼虫(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鱼类捕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
B. 疟原虫与按蚊是共生关系
C. 藻类属于生产者,孑孓和鱼类属于消费者
D. 鱼类与藻类既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竞争关系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由题可知,疟原虫与人为寄生关系,疟原虫可以感染蚊蝇,所以疟原虫与按蚊也是
寄生关系,藻类可进行光合作用,是生产者,孑孓和鱼类属于消费者,鱼类以藻类为食,所
以是捕食关系,同时鱼类和藻类植物在水中因生存空间,氧气等资源又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
故选 B。
39. (辽宁省葫芦岛市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2017 年 12 月,位于河北
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北部的塞罕坝机械林场(与北京市中心直线距离 283 公里)
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地球卫士”奖。塞罕坝机械林场有人工林 86 万亩,森林覆盖
率达到 78%。
(1)1962 年 2 月开始建设塞罕坝机械林场的目的之一是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减
轻京、津地区风沙危害。如今大规模的人工造林已使自然景观得到极大改善,当地生物群落
的这种变化属于_______演替。
(2)塞罕坝机械林场有野生动物 100 余种,其中多种野生动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
促使动物形成竞争关系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人工造林时,要考虑尽可能使绿化树种多样化,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
(4)林场中的兔以草为食。以有机物形式流动到兔体内的能量最终被兔、_________以及更
高营养级的动物通过___________(生命活动)全部释放出来。
【答案】 (1). 次生 (2). 食物(资源) (3). 栖所(空间) (4). 使生态系统的
结构更加复杂,以增强其稳定性 (5). 分解者 (6). 呼吸作用(或细胞呼吸)
【解析】
【分析】
【详解】(1)根据题意分析,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的过程中,发生的群落的改变属于次生
演替。
(2)动物之间主要因为食物(资源)、生存空间(栖息场所)等而发生种间的竞争。
(3)人工造林时,为了使使生态系统的结构更加复杂,以增强其稳定性,需要考虑尽可能
使绿化树种多样化。
(4)兔同化的能量包括以下几个去向:兔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兔的呼吸作用散失、分
解者利用、流向下一营养极。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一中 2020-2021 学年高三第六次调研考试生物试题)1. 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
A. 退耕还林、退塘还湖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B. 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在生存环境中的稳定平衡数量
C. 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志重捕法
D. 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可以调节种间关系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
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
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环境容纳量是指在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
值。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有限的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
资源。
3、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调
查,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4、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
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A、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原有的土壤基本保留,其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A 错误;
B、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 K 值附近上下波动,故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
量在生存环境中的稳定平衡数量,B 正确;
C、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调
查,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法,C 错误;
D、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D 错误。
故选 B。
【点睛】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一中 2020-2021 学年高三第六次调研考试生物试题)2. 若采用样方法
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 计数甲地内蒲公英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 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种群密度
C. 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
的种群密度
D. 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
公英的种群密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应为:种群密度=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的平均数=
每个样方个体数之和÷样方总面积。采用样方法不可能直接统计出甲地内蒲公英总数,A 错
误;
计算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应该除以样方总面积,B 错误;
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
群密度,C 正确;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即得到种群密度,
D 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首先确定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再分析选项中的表述
是否符合公式。易错点是误以为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等于甲地面积,而导致误选 B。
(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三第三次阶段性测试(10 月)生物试题)3. 下
图表示某地域中以湿度和温度为变量,描绘出的两个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范围。下列有关叙
述正确的是( )
A. 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的只是竞争关系
B. 甲种群在该地域的分布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C. 湿度和温度相互作用是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
D. 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适宜范围是低温和低湿度,乙种群能存活
和增殖的适宜范围是高温和高湿度,它们适宜的生存的环境不相同。
【详解】A、由题无法确定甲乙两种群的关系,A 错误;
B、只有群落才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之说,种群没有这些特征,B 错误;
C、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C 错误;
D、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对甲种群不适宜,对乙种群适宜,所以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
优势,D 正确.
故选 D。
(临汾市 2021 年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考试(一))4. 北极圈附近的某群岛由众多生态环境
相似的岛屿组成,是许多海鸟的栖息地。一百多年以前,人们将北极狐引入到部分岛屿。几
十年后发现,有北极狐岛(甲岛)上较高的草本植物明显减少,苔藓增加,而无北极狐岛(乙
岛)的植物群落无明显变化。为分析北极狐的引人是否导致群落的变化,生态学家调查了若
干甲岛和乙岛的海鸟密度,结果如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甲岛上北极狐与苔藓是互利共生关系
B. 乙岛上的生物群落包括细菌和真菌
C. 北极狐的引入使海鸟数量减少,导致群落变化
D. 甲岛上较高的草本植物明显减少可能是由土壤肥力低所致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
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
(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详解】A、互利共生关系是对双方都有利,甲岛上北极狐与苔藓不是互利共生关系,A 错
误;
B、乙岛上的生物群落包括该区域的所有生物,即包括了细菌和真菌,B 正确;
CD、甲岛北极狐的引入,海鸟被北极狐捕食,导致海鸟数目下降,进而使得土壤中的鸟粪
减少,最终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使甲岛上较高的草本植物明显减少,CD 正确。
故选 A。
(江苏省泰州市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生物试题)生物有两种繁殖策略模
式:速度策略(r-策略)和环境容纳量策略(K-策略)。采取 r-策略的生物通常是一些小型
生物如果蝇、鼠等,适应食物或温度这些波动因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r-策略的生物能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多的后代,以便在特定的环境中占据优势
B. r-策略的种群常受到非生物因素的控制,其种群数量通常不能维持在 K 值附近
C. 只要将沙漠蝗虫的数量控制在 K/2 之内,就能有效地控制近期危害非洲的蝗灾
D. 虎属于 K-策略的生物,其有效保护措施是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以提高 K 值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r 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 对策生物
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K 对策生物种群数
量呈 S 型曲线增长,K 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 S 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
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即环境所能容纳的该种群的最大值,称为环境容纳量。
【详解】A、r-策略的生物体型小,繁殖能力强,能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多的后代,在特定的
环境中占据优势,A 正确;
B、r-策略种群通常受到非生物因素的控制,多变且难以预测,种群密度常低于 K 值,B 正
确;
C、对于有害生物低于 K/2 时控制最有效,蝗虫属于 r-策略的生物,能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多
的后代,种群数量控制在 K/2 之下不一定就能有效控制蝗虫,C 错误;
D、对于 K-策略的生物,应保护其栖息环境,包括提供充足的食物和空间资源,控制其天敌
的数量,提高他们的 K 值,D 正确。
故选 ABD。
(江苏省连云港市 2020-2021 学年高三 1 月适应性演练模拟生物试题) 图是某种群数量的
增长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种群数增长方式是“S”型,达到 K 值后其数量也是波动的
B. 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因素有食物、空间和天敌等
C. 若该种群是鱼塘中的某种鱼,则在种群数量为 K/2 时捕捉有利于获得最大的年捕获量
D. 若该种群是森林中的一种鸟,则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数量时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偏
大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1、S 型曲线表示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
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 K 值。K/2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S
型曲线实现的条件是:环境条件是资源和空间有限,存在天敌,种群数量增长受种群密度制
约。
2、J 型曲线表示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J 型曲线需要的条件是:环境条件是资
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可用数学模型
Nt=N0λt 表示。
3、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
数。
【详解】A、由图示可知,该种群数量增长符合“S”型曲线,达到 K 值后其数量在 K 值上下
波动,A 正确;
B、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因素有食物、空间和天敌等,B 正确;
C、要想获得更大的年捕获量,应在种群数量略大于 K/2 时捕捉,捕捉后数量维持在 K/2,
C 错误;
D、若该种群是森林中的一种鸟,则捕获一次后很难再被捕获,会使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
减少,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可推算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D 正确。
故选 ABD.
(江苏省常州市、溧阳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合考试生物试
题)在利用葡萄进行酿酒的过程中,统计发酵罐中细菌及酵母菌的数量,结果如图所示。据
此分析,错误的是( )
A. 酿酒过程中发酵罐应始终保持密闭 B. 酒精是导致细菌数量降低的原因
之一
C. 在与细菌的竞争中,酵母菌占优势 D. 可用血细胞计数板测定酵母菌的
数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在利用酵母菌发酵时最好是先通入足够的无菌空气在有氧环境下一段时间使其繁殖,再隔绝
氧气进行发酵;酒精发酵的最佳温度是在 18℃~25℃,pH 最好是弱酸性。
【详解】A、整个发酵过程中发酵罐要先通气,后密闭,通气可以提高酵母菌的数量,有利
于密闭时获得更多的酒精产物,A 错误;
BC、无氧呼吸产物酒精对于其他细菌有杀灭作用,因此酒精是导致细菌数量降低的原因之
一,酵母菌能进行无氧呼吸,发酵罐后期氧气不足,在与细菌的竞争中,酵母菌占优势,
BC 正确;
D、可用血细胞计数板测定酵母菌的数量,用该方法测定酵母菌数量的方法属于估算法,只
能得出大概数量,D 正确。
故选 A。
(江苏省 G4(、、、常州中学)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
末调研生物试题)研究人员对东北某林区狍子种群数量进行调査,结果如下图所示( =
前年种群数量/当年种群数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种群数量表现为“S”型增长,t1 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
B. 该种群数量先减少,从 t1 时开始表现为“丁”型增长
C. t1 时种群内狍子的个体数量最多,此后狍子数量越来越少
D. t2 时种群内胞子数量达到 K 值,此后数量在 K 值上下波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文可知 =前年种群数量/当年种群数量,当 大于 1 时,种群数量减少,当 等
于 1 时,种群数量稳定,当 小于 1 时,种群数量增加。
【详解】A、分析该图可知 先小于 1,后大于 1,说明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不是呈“S”
型增长,A 错误;
B、 分析该图可知 先小于 1,后大于 1,说明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B 错误;
C、在 t1 之前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当超过这个点之后,种群数量逐渐减少,说明 t1 时种群内
狍子的个体数量最多,此后狍子数量越来越少,C 正确;
D、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不是呈“S”型增长,并没有 K 值,D 错误。
故选 C。
(江苏省 G4(、、、常州中学)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
末调研生物试题)中科院康乐院士团队通过分析飞蝗的体表和粪便挥发物,发现了飞蝗群聚
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4VA)。4VA 能够响应蝗虫种群密度的变化,并随着种群密度增
加而增加,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获得飞蝗 OR35 缺失突变体,发现其触角和锥形感觉神经的生
理反应显著降低,对 4VA 的响应行为丧失。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4VA 通过正反馈方式调节蝗虫种群密度 B. OR35 可能是 4VA 的特异性受体
C. 可用人工合成的 4VA 监测蝗虫种群数量变化 D. 用人工合成的 4VA 诱杀蝗虫以降
低其 K 值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出
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
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详解】A、题意信息为,4VA 能够响应蝗虫种群密度的变化,并随着种群密度增加而增加,
显然,4VA 通过正反馈方式调节蝗虫种群密度,A 正确;
B、具体干信息“OR35 缺失突变体的飞蝗对 4VA 的响应行为丧失“”据此可推测,OR35 可能
是 4VA 的特异性受体,B 正确;
C、4VA 是群聚信息素,因此,可用人工合成的 4VA 监测蝗虫种群数量变化,C 正确;
D、利用人工合成的 4VA 可以诱捕飞蝗,从而降低其种群密度,但不能降低其 K 值,D 错
误。
故选 D。(2021 届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运河中学等高三三校联考生物试题)科研小组对某地
甲、乙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 Nt+1/Nt 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
图所示(图中 Nt 表示第 t 年的种群数量,Nt+1 表示第 t+1 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错误的
是( )
A. 乙种群在 0~t1 段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t3 后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B. 0~t3 段,甲的种群密度先减小后增大,乙种群密度先增大后减小最后维持平衡
C. 甲种群在。0~t3 段的 Nt+1/Nt 不断增大,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D. 甲种群在 t3 后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当 Nt+1/Nt 大于 1 时,种群数量增加;当 Nt+1/Nt 等于 1 时,种群数量稳定;当
Nt+1/Nt 小于 1 时,种群数量减小。
【详解】A 、乙种群在 0~t2 段,Nt+1/Nt 大于 1 且恒定不变,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t3 后 Nt+1/Nt
等于 1,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A 正确;
B、0~t3 段,甲种群 Nt+1/Nt 先小于 1 后大于 1,种群密度先减小后增大,乙种群 Nt+1/Nt 先大
于 1 后小于 1,最后等于 1,说明其种群密度先增大后减小最后维持平衡,B 正确;
C、甲种群在 0~t3 段的 Nt+1/Nt 虽然不断增大,但 0~t2 段的 Nt+1/Nt 小于 1,种群数量下降,故
0~t2 段甲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t2~t3 为增长型,C 错误;
D、甲种群在 t3 后 Nt+1/Nt 大于 1 且保持恒定,种群数量增加,且呈“J”形增长,很有可能是
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D 正确。
故选 C。
11.(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 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是以迁徙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入海口,生物多样性极为复
杂与独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不同位置能有效减少竞争
B. 保护区的建立会影响到该湿地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C. 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保护区内东方白鹳的丰富度
D. 该湿地生态系统有利于维持迁徙鸟类的种群密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2、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详解】A、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会因争夺食物发生种间竞争,分布在不同位置能有效减少
竞争,A 正确;
B、人为建立自然保护区,会影响到该湿地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 正确;
C、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保护区内东方白鹳的种群数量,C 错误;
D、该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有利于维持迁徙鸟类的物种多样性和种群密度,D
正确。
故选 C。
【点睛】本题通过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考查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种群
特征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12. (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下列关于科学方法的叙述,错误的
是( )
A. 用荧光标记法标记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分子,证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B. 用同位素标记法分别标记 DNA 和蛋白质,证明 DNA 是 T2 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C.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常用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 通过构建数学模型研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 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
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3、T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
35S 或 32P 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
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
只有 DNA 进入细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进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
2、解关于调查种群密度方面的题目时,首先要知道什么生物选用什么样的调查方法,其次
要知道怎么调查。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
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
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3、在理想环境下,种群数量持续增加,种群数量呈现 J 型增长,种群的起始数量为 N0,第
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t 年后种群的数量可以表示为:Nt=N0λt;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
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
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详解】用荧光标记法标记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分子,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A 错误;噬
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用同位素标记法分别标记 DNA 和蛋白质,证明 DNA 是 T2 噬菌体的
遗传物质,B 正确; 群落的物种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
估计法,C 正确; 通过定期检测培养瓶中的酵母菌种群数量,然后以时间为横坐标,可画
出该种群的增长曲线,从而得出该种群在不同时期的增减情况,建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
型,D 正确。 故选 A。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中的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群落的物种富度的
统计方法、种群增长的曲线的实验中的知识,考生对相关实验的实验步骤和原理的识记和理
解是解题的关键。
19. (西南大学附中高 2021 级全国大联考模拟考试题)水葫芦在一定时期促进了我国畜、
禽、渔养殖业的发展,并对水环境的污染起到了一定的净化作用。然而近十几年来,水葫芦
由于过度繁殖导致了一些严重的生态学后果。研究发现草鱼喜食水葫芦较嫩的根系和芽苞,
一旦根系和芽苞被吃掉,水葫芦就无法生存,于是研究人员在该水域投放草鱼苗,数月后,
水葫芦开始减少,水质得到改善,鱼类养殖效益大大提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引入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外来物种,不会影响到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B. 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该水体中原有种类被取代,属于次生演替
C. 外来入侵物种与本地物种间的选择过程能改变该地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D. 混合饲养能提高空间和饵料的利用率,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AD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期进化形成的,系统中的物种经过成百上千年的竟争、排斥、适应和互利
互助,才形成了现在相互依赖又互相制约的密切关系。一个外来物种引入后,有可能因不能
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也有可能因新的环境中没有相抗衡或制约它的生物,这个
引进种可能成为真正的入侵者,打破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生物多样
性。
【详解】A、引入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外来物种,此物种可能会大量繁殖,给当地某些物种
的生存造成严重威胁,A 错误 ;
B、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湖区中原有种类被取代,从演替起点来看这种情况属于次生演替,
B 正确;
C、外来入侵物种与本地物种间的选择过程能改变该地进化的速度和方向,C 正确;
D、混合饲养能提高空间和饵料的利用率,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是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
率,D 错误。
故选 AD。
23. (西南大学附中高 2021 级全国大联考模拟考试题)构建“稻--萍--鱼”生态系统,在该系
统中,虽有危害水稻的病菌、害虫和杂草,但鱼的活动可起到除虫、松土和增氧的作用,红
萍叶片内的蓝藻固氮可促进红萍和水稻生长;此外,一些水稻遭遇虫害时会释放某些物质,
引来害虫的天敌消灭害虫。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题干信息所述的生物中存在互利共生关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与普通稻田相比,
“稻--萍--鱼”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稳定性较高。
(2)在该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水稻通过
___________信息引来害虫的天敌,消灭害虫。
(3)水稻与田间杂草的竞争,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答出两点)等方面。研究发现稻田
中的某种杂草具有药用价值,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价值。
(4)该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捕鱼时要控制网眼大小,只捕捉较大的鱼,从种群特征的角度分析其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红萍与蓝藻 (2). 抵抗力 (3). 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 (4).
化学 (5). 肥料、空间、水分和阳光 (6). 直接 (7).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
分解成无机物 (8). 保持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鱼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快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
性等相关知识。题目比较简单,考生只要根据题意梳理所学基础知识,对各小题进行分析作
答即可。
(1)由题干信息可知,红萍叶片内的蓝藻固氮可促进萍生长,说明二者存在互利共生的关
系;与普通稻田相比,“稻--萍--鱼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较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较复杂,
故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2)信息传递是双向的,可发生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由题意可知,一些
水稻遭遇虫害时会释放某些物质,引来害虫的天敌消灭害虫,说明水稻可通过化学信息引来
害虫的天敌,消灭害虫。
(3)水稻和杂草都是生产者,都要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二者的竞争主要是对阳光、水分、
肥料和空间等的竞争;生物的药用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4)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5)通过控制网眼的大小,可以控制所捕捉的鱼都是大鱼,从种群的年龄组成的角度分析,
该做法可以保持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使鱼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快。
8. (哈三中 2020-2021 学年度高三年级线上学习阶段性考试)某地因采矿导致地表下沉,
成为无法利用的荒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关部门因地制宜,通过引水等措施,将该地改
造成湿地生态公园,一些生物陆续迁入,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其中部分生物之
间的食物关系如图 1 所示,种群数量关系如图 2 和 3 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 1 中可以看出轮虫与鲫鱼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一般情况下,如果鲢鱼数量
下降,该群落物种丰富度__________(填“上升”、“下降”或“基本不变”)。
(2)图 2 为鲫鱼的种群数量相关曲线,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鲫鱼种群数量应处
于图中__________ 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鲫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
种群密度的估计值__________(填 “偏高”、“偏低”或“不变”)。
(3)图 3 是调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
第 1-5 年时,年龄组成为__________型,在 30 年中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_______年,第 20-30
年该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__ 死亡率(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若鲢鱼、鲫鱼和轮虫的同化量分别
为 M、N、Q,鲶鱼摄入体内的能量为 P,粪便中的能量是 25%P,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
45%P,则前一营养级和鲶鱼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___×100﹪。
【答案】 (1). 竞争 (2). 基本不变 (3). b (4). 偏高 (5). 增长 (6). 20
(7). 等于 (8).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9). 0.75P/(M+N)
或 3P/4(M+N)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 1 中芦苇藻类属于第一营养级(生产者),鲢鱼、鲫鱼、轮虫属于第二营养级(初
级消费者),鲶鱼属于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图 2 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最后增
长速率为 0,表示种群增长曲线呈 S 型,图 3 中λ在第 1-10 年大于 1,种群呈增长趋势,10-15
年小于 1,种群数量下降,且下降趋势加快,15-20 年λ上升,且小于 1,种群数量下降,且
下降趋势减缓,20-30 年λ等于 1,种群数量保持稳定。
【详解】(1)分析图 1,可以看出轮虫与鲫鱼都是以芦苇藻类为食,属于竞争关系;群落的
物种丰富度是指物种组成的多少,若鲢鱼数量下降,但不影响物种的数目,因此群落的物种
丰富度基本不变。
(2)图 2 表示的种群数量呈 S 型增长曲线,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鲫鱼种群数
量应处于 K/2 处,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位于图中的 b 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鲫鱼种群密
度时,种群数量=(第一次捕捉数量×重捕数)/重捕标记数,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
会使重捕标记数减少,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会偏高。
(3)图 3 中种群在第 1-5 年时λ>1,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在 30 年中
λ在第 1-5 年大于 1,种群呈增长趋势,10-20 年小于 1,种群数量一直下降,第 20 年种群数
量最少,20-30 年λ等于 1,该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保持稳定。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摄入的
能量=粪便量+同化量,同化量=呼吸消耗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量,第一到第二营
养级能量传递效率应该用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除以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总量,即(P-25%P)÷
(M+N)=0.75P/(M+N)。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尤其是 S 型
曲线增长速率变化规律;识记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6. (湖北省 2021 届部分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大豆的根常形成根瘤。根瘤中的根
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转变成氨供大豆利用,并从大豆的根中获取有机物,根瘤破溃能增加土
壤的氮素营养。在种植大豆的田里,间种少量的玉米可增产增收。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
A. 大豆田里不需要施氮肥
B. 间种加强了大豆、根瘤菌的互利共生关系
C. 玉米、大豆的种植密度应保持相同
D. 宜选择对无机盐需求相似的作物间种
【答案】A
【解析】
【分析】
种间关系包括:
1、互利共生: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3、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物。
4、寄生:一种生物体寄居于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详解】A、与大豆共生的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转变成氨供大豆利用,根瘤破溃能增加
土壤的氮素营养,故种植大豆的田里不需要另外施加氮肥,A 正确;
B、大豆地里间种玉米,两者的根系在土壤中竞争水肥,根瘤菌与大豆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
没有因间种而加强,B 错误;
C、设计玉米、大豆的种植密度不仅要考虑两种作物合适的种群密度,降低种内斗争程度,
还应考虑玉米与大豆之间合理的镶嵌分布,故两种作物的种植密度不能相同,C 错误;
D、选择对无机盐需求相似的物种间种,会加强农作物的种间竞争关系,不利于增产,故宜
选择对无机盐需求不相似的作物间种,D 错误。
故选 A。
7.(湖北省 2021 届部分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禁渔期和禁渔区全面禁止对相关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B. 捕鱼时控制网眼的大小以维持鱼群良好的年龄结构
C. 人工湿地不同区域种植不同植物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D. 实施二孩政策的目的是通过提高出生率来改善人口年龄组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
(1)保护生物资源不是绝对地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要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
(2)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是通过出生率、死亡率来影响
种群密度的。(3)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光照强度的不同、
土壤湿度和盐碱地的差异、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
往往分布着不同的,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详解】A、禁渔期和禁渔区只是在特定时期和特定区域不能对相关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不是一直禁止和全面禁止,A 错误;
B、捕鱼时网眼的大小决定所捕个体的大小,其目的是维持鱼群良好的年龄结构,利于种群
数量的恢复,B 正确;
C、人工湿地不同区域属于水平方向上的范畴,因此人工湿地不同区域种植不同植物体现了
群落的水平结构,C 正确;
D、实施二孩政策能提高人口的出生率,增加幼年个体比例,从而改善人口的年龄组成,D
正确。
故选 A。
3. (怀仁市 2020- 2021 学年度上学期期末)绿藻 A 是某种单细胞绿藻,能够合成物质 W。
某小组为探究氮营养缺乏对绿藻 A 增殖及物质 W 累计的影响,将等量的绿藻 A 分别接种在
氮营养缺乏(实验组)和氮营养正常(对照组)的两瓶培养液中,并在适宜温度和一定光强
下培养。定时取样并检测细胞浓度和物质 W 的含量,结果如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从图甲可知,在氮营养正常培养液的瓶中,绿藻 A 的种群增长曲线呈 J 型
B. 先将少量绿藻放在氮营养正常的培养液培养,等到细胞浓度最高时集中收集,再放在氮
营养缺乏的培养液继续培养以获得更多的 W
C. 设计实验进一步研究氮营养缺乏程度对物质 W 积累的影响,则该实验的因变量是培养基
中的氮营养浓度
D. 与在光照条件下相比,若要使绿藻 A 在黑暗条件下增殖,需要为其提供纤维素作为营养
物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正常氮营养液中绿藻增殖速度较缺氮营养液中绿藻增殖速度快。
分析图乙:正常氮营养液中物质 W 的含量较缺氮营养液中物质 W 含量低。
【详解】A、由甲图可知,在氮营养正常培养液的瓶中,绿藻 A 的种群增长曲线呈 S 型,A
错误;
B、由分析可知,正常氮营养液中绿藻增殖速度快,缺氮营养液中物质 W 含量高,因此,
先将少量绿藻放在氮营养正常的培养液培养,等到细胞浓度最高时集中收集,再放在氮营养
缺乏的培养液继续培养以获得更多的 W,B 正确;
C、设计实验进一步研究氮营养缺乏程度对物质 W 积累的影响,则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
基中的氮营养浓度,C 错误;
D、纤维素不能被绿藻吸收利用,不能为绿藻 A 在黑暗条件下增殖提供营养物质,D 错误。
故选 B。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综合考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探究实验等知识,要求识记种群数
量增长的两种曲线及其条件;掌握探究实验的原则,能正确区分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
关变量,再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10. (怀仁市 2020- 2021 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水族箱中生活着两种原生动物 A 和 B,假设
种群 A 捕食种群 B。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用一屏障将 A 和 B 隔开,彼此互不干扰,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殖后,当 A 和 B 两个
种群各自的__________相等时,种群数量都达到最大值,其最大值在生态学上称为
__________。限制 A 种群和 B 种群增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当撤掉屏障后,水族缸中存在的食物链是__________。假设水族箱中资源充分,其他
条件稳定,请你在同一坐标图中表示出 A、B 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_______。
【答案】 (1). 出生率和死亡率 (2). 环境容纳量 (3). 空间资源有限、种内斗争加
剧 (4). 生产者→B→A (5).
【解析】
【分析】
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
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数量也会增加,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
(K 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
【详解】(1)种群数量达到最大,此时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此时的种群数量称为
环境容纳量(K 值);此时限制因素是空间资源有限、同时种内斗争加剧。
(2)由于 B 被 A 捕食,所以存在食物链:生产者→B→A;由于 AB 之间存在捕食关系,
所以二者的数量关系如图所示: 。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识记种群和群落的特征,难点是用图形描述捕食关系。
5. (新疆昌吉九中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如图所示为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关
于各阶段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第 1 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
B. 第 2 阶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快后慢
C. 第 3 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接近 K 值
D. 第 4 阶段种群数量在K 值上下波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道题考查的是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K 值指的是环境容纳量,K 值不是不变的,是会波动
的。
【详解】A、第 1 阶段种群增长速率较低,种群数量增长缓慢,A 正确;
B、在第 2 阶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快后慢,在 K/2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 正确;
C、第 3 阶段种群数量超过了 K 值,种群数量先上升后下降,C 错误;
D、由图可知,K 值不是不变的,是会波动的,第 4 阶段种群数量在 K 值上下波动,D 正确。
故选 C。
(福建省厦门市一中 2020-2021 学年高三 12 月月考)16. 科学家研究某区域田鼠的种群数量变
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下图所示。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
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b 时田鼠种群数量相同,c~d 时段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B. 田鼠种群数量在 b~d 时期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
C. 该田鼠种群增长为“S”型增长,c 点时种群密度最小
D. 从图中可知 0~d 时期田鼠种群数量出现了周期性波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曲线图:R=出生率/死亡率,当 R 大于 1 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
加;当 R 等于 1 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当 R 小于 1 时,出生率
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减小。
【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a~b 时期 R 一直大于 1,说明田鼠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因此
b 点时对应的田鼠种群数量大于 a 点,同时 c-d 时段 R 小于 1 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
数量减小,种群年龄组成为衰退型,A 错误;
B、据图分析可知,在 b~d 时期 R 值先大于 1 再小于 1,说明田鼠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B 正确;
C、c~d 时期 R 值一直小于 1,说明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因此田鼠种群数量最小的点为 d
点,C 错误;
D、在 0~d 范围内,只能体现出一个变化过程,没有呈现出周期性波动,D 错误。
故选 B。
(福建省厦门市一中 2020-2021 学年高三 12 月月考)20. 一种角蝉幼虫和蚂蚁长期栖息在一种
灌木上,角蝉幼虫分泌的含糖分泌物是蚂蚁的食物,同时蚂蚁也保护角蝉幼虫不被跳蛛捕食。
科学家随机选取样地中一半灌木,将上面的蚂蚁捕净,另一半灌木不做处理,统计角蝉幼虫
数量变化,结果如下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题中食物链是灌木→角蝉→蚂蚁→跳蛛
B. 角蝉幼虫和蚂蚁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
C. 蚂蚁所摄取的能量直接来源于灌木
D. 有蚂蚁时角蝉幼虫数量将持续增加
【答案】B
【解析】
【分析】
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主要包括互利共生、寄生、竞争
和捕食等。
(1)互利共生是指两种共居一起,彼此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较之单独生活时更为有利,
更有生活力;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旦分离,双方都不能正常地生活。
(2)寄生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种
间关系。
(3)竞争是指两种共居一起,为争夺有限的营养、空间和其他共同需要而发生斗争的种间
关系。
(4)捕食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前者谓之捕食者,后者谓被捕食者。
【详解】A、跳蛛捕食的是角蝉,不是蚂蚁,A 错误;
B、角蝉幼虫分泌的含糖分泌物是蚂蚁的食物,同时蚂蚁也保护角蝉幼虫不被跳蛛捕食,所
以角蝉幼虫和蚂蚁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B 正确;
C、蚂蚁所摄取的能量直接来源于角蝉幼虫分泌的含糖分泌物,C 错误;
D、有蚂蚁时角蝉幼虫数量会增加,但是环境资源有限,不会持续增加下去,D 错误。
故选 B。
(福建省厦门市一中 2020-2021 学年高三 12 月月考)21. 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 1m2 的石
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蝎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
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B. 蜥蝎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C. 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 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是考查群落的结构,涉及群落的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以及研究能量流动
的意义等知识点,本题还考查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及实验分析能力。
【详解】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禾草植物和非禾草植物的生物量均在减少,两者之间的
竞争将会减弱;A 错误。蜥蝎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其个体平均数越少,种内互助越弱,被
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B 正确。距石头的远近可改变群落中蜥蝎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
植物的生物量,因而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C 正确。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
可有效降低蝗虫的密度,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D 正确。
(福建省厦门市一中 2020-2021 学年高三 12 月月考)22. 某农场面积为 2140hm ,农场丰富的
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
志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 100 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
280 只,发现其中有 2 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 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 100 只/ 2hm
C. 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
D. 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标志重捕法:
(1)范围: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比较大的生物。
(2)步骤:第一次捕获数量,记为 M,并做好标记,放回一段时间,保证充分混合。
第二次捕获数量,记为 N,其中带标记的生物量记为 m。
设种群的总数量为 X,则 M/X=m/N。
2、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详解】A、鹰与黑线姬鼠之间属于捕食关系,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对黑线姬鼠的捕食加剧,
进而使得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下降,A 正确;
B、根据标志重捕法的原理,用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的数量,利用
公式种群数量为 280÷2 100=14000 只,则张群密度:14000 只÷140(hm2)=100 只/hm2,B
正确;
C、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每个营养级都有能量的损耗,随营养级增加,能量逐级递减,C 正
确;
D、丰富度指的是物种数目的多少,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不影响物种的数目,D 错误。
故选 D。
(福建省厦门市一中 2020-2021 学年高三 12 月月考)23. “海底黑烟囱”是指海底富含硫化物的
高温热液活动区,其热液喷出时形似“黑烟”。此区域是高温、高压、没有阳光和缺乏氧气的
极端环境,却发现了许多前所未见的生物,包括大得出奇的红蛤、海蟹、血红色的管虫、形
状类似蒲公英的水螅生物、蠕虫及硫细菌(类似硝化细菌)等许多生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比较特殊,可以循环利用
B. “海底黑烟囱”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等
C. 科学家利用该区域的某些生物研制耐热酶,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 “海底黑烟囱”中的细菌若移到地面实验室富氧环境里,其数量会呈“S”型增长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种间关系包括互利共生、捕食、竟争、寄生,其中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是同
步的;捕食关系中,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不同步,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即一
种生物的数量随另一种生物的数量变化而变化;竞争关系中,两者的数量呈同步性变化。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①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
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②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
用的价值(生态功能)。③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3、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的过程。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
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该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是这里特殊的生产者通过化能合成作
用获得的能量。
【详解】A、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A 错误;
B、“海底黑烟囱”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如红蛤、海蟹、管虫、水螅生物、蠕虫及硫细菌等生物
种间存在捕食、竞争等关系,B 正确;
C、利用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研制耐热酶,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 错误;
D、“海底黑烟囱”是高温、高压、没有阳光和缺乏氧气的极端环境,将其中的细菌移到地面
实验室富氧环境里,细菌会死亡,D 错误。
故选 B。
(福建省厦门市一中 2020-2021 学年高三 12 月月考)24. 在某生态农场内,稻田养河蟹,环沟
养莲藕,田边种植具有驱虫作用的无花果,秸秆种蘑菇,全程绿色防控,只施农家肥而不打
农药。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的基石由水稻、莲藕、无花果和蘑菇等构成
B.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C. 利用无花果驱虫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
D. 该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太阳能
变成化学能,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因此生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2、生物防治是利用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的方法。
【详解】A、生态系统的基石为生产者,蘑菇属于分解者,A 错误;
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和农家肥中的化学能,B 错误;
C、由分析可知,利用无花果驱虫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C 正确;
D、该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D 错误。
故选 C。
(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一中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18. 如图是根据实验室中人工饲
养黑腹果蝇的数据统计绘制而成的曲线图。人工饲养是在一定大小的培养瓶中、喂以一定量
的食物的条件下进行的。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室条件下用草履虫、酵母菌所做的实验与上述结果相似,表明种群在一定空间、
一定资源条件下的增长类型,一般都是_____。
(2)曲线的纵坐标_____(填“能”或“不能”)反映种群密度的大小。这个过程中种群的增长
率的变化趋势是_____。
(3)在一定环境中种群增长曲线的渐近线,生态学上称为环境容纳量,其含义是_____。一
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_____(填“能”或“不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4)该实验中,当黑腹果蝇种群的数量达到约_____时,种内斗争最为剧烈。当种群数量达
到渐近线时,此时种群的出生率最可能是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死亡率。
【答案】 (1). S 型 (2). 能 (3). 先增大后减小 (4).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
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5). 能 (6). 346.1 (7). 等于
【解析】
【分析】
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
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 K 值。
【详解】(1)种群在一定空间、一定资源条件下,由于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所以其增长
类型一般都是“S”型增长。
(2)曲线的纵坐标表示种群的数量,因而能反映种群密度的大小。由曲线可以看出,在开
始逐渐增大,在 K/2 时种群的增长率达到最大,然后逐渐降低,到 K 值时,种群增长率为 0。
(3)在一定环境中种群增长曲线的渐近线,生态学上称为环境容纳量,其含义是在这一环
境中所能承载的这一种群的最大数量,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
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即 K 值。一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4)该实验中,当黑腹果蝇种群的数量达到 K 值,约 346.1 只时,种内斗争最为剧烈。
当种群数量达到渐近线时,种群数量达到相对稳定,此时种群的出生率最可能是等于死亡率。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 1 月月考)6. 生态学家对某湖泊中鲫鱼和鲤鱼
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监测,研究内容之一如图所示(图中 表示种数数量是一年前种
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鲫鱼种群在 t3 后表现为“J”型增长
B. 鲫鱼种群在 0—t3 段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 根据图中信息不能判断两种种群的 K 值
D. 鲤鱼种群在 t3 时数量小于 t2 的数量
【答案】B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