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2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综合-备战2021年高考生物经典小题考前必刷(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专题22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综合-备战2021年高考生物经典小题考前必刷(解析版)

ID:653873

大小:927.93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1-04-0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题 22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综合 知识点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突起[树突(短)、轴突(长)]构成。 (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 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 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将感受器的兴奋传至神经中枢 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 集在一起构成 传出神经:将神经中枢的指令传至效应器 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注意: 神经元、神经纤维和神经的区别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由突起和细胞体两部分组成,突起分树突和轴突两种。 (2)神经纤维是指神经元的轴突,包括套在轴突外面的髓鞘或感觉神经元的长树突。 (3)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裹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反射类型比较 2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 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 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 跃状态的过程。 (2)平静状态,神经元细胞膜的电荷分布为外正内负, 这种电位差叫做静息电位,此时膜同一侧无局部电流。 神经纤维的某一部分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后,兴奋区膜外 的电荷分布为外负内正,此时膜内外的电位差叫做动作电位,结果造成膜同一侧与未兴奋区之间出现电位 差,从而产生局部电流。其中膜内侧的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 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 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 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静息电位实质:细胞膜对 K+有通透性,膜内 K+浓度高于膜外,K+外流,电位表现:内负外正,没有局 部电流 动作电位实质:膜对 Na+的通透性增加,未兴奋部位:内负外正;兴奋部位:Na+内流,内正外负;兴奋 与未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 易错提示: 1.草履虫等单细胞动物无反射活动。并不是所有动物都有反射活动,实际上只有具有神经系统的动物才 具有反射活动,单细胞动物因没有神经系统,故没有反射活动,只有应激性。 2.效应器不等同于肌肉或腺体。实际上效应器由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共同组成。肌肉 或腺体只是效应器的组成部分之一。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不总是双向的,传导方向与刺激位置有关。在实验情况下,当刺激位于神经 纤维的非末端处时,兴奋由此处双向传导;当刺激位于神经纤维的末梢处时,兴奋由此处向神经纤维的主 干单向传导。 (4) 兴奋的传导的特点:生理完整性;绝缘性;双向性;相对不疲劳性 3、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小体: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 它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等相接触,共同构成突触。 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当神经冲动传到突触小体时,其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会以 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这种物质扩散到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 膜上的蛋白质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产生一次新的神经冲动。 (兴奋→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释放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注意: 神经递质作用效果有两种:促进或抑制。递质释放的过程为胞吐,由突触后膜(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 突部分)糖蛋白识别。 .突触小体内线粒体和高尔基体两种细胞器的含量较多。 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能量转换:电能-----化学能-------电能 (3) 特点 a. 单向传递: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所以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只 能向一个方向进行,由于突触的单向传递,使得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够有规律地进行。 b. 突触延搁:由于兴奋由突触前神经末梢传至突触后神经元,需要经历神经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对突 触后膜作用的过程,所以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 c. 对某些药物敏感:突触后膜的受体对神经递质有高度的选择性,因此某些药物也可以特异地作用于突 触传递过程,阻断或者加强突触的传递。 4、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 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 运动等高级中枢;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 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位于脊髓的低级神经中枢可以自主地控制一些反射行为,如眨眼反射、排尿反射等,同时又受脑中相应 的高级中枢的调控,如成人可有意识地控制排尿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 书写中枢(W 区)→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 运动性语言中枢(S 区)→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 听性语言中枢(H 区)→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 阅读中枢(V 区)→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 (3)其他高级功能 :学习与记忆 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即与脑内神经环路的连续活动有关。 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不断形成、突触的数目和大小、脑内某些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有关。 注意: 电流变偏转分析: 知识点二、激素的调节 1.促胰液素的发现 (1)沃泰默的研究工作:坚持促进胰液分泌是一个神经反射过程。 (2)斯他林和贝利斯的研究:证明促胰液素促进胰液分泌。 (3)巴甫洛夫的研究:曾认为盐酸导致胰液分泌属于神经反射,后来认同斯他林和贝利斯的结论。 2.激素调节 (1)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2)特点:a 微量和高效;b 通过体液运输;c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3)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 凡是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 3.激素的种类及生理作用 4、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协同作用:如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 拮抗作用: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5、激素调节实例: (1)体温调节 体温:指人身体内部的温度;由体内的有机物的氧化分解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量来维持。 意义: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体温调节:在炎热环境下由神经起调节作用;在寒冷环境下以神经调节为主要的神经-体液调节。 (2)水盐调节 A 水调节 人体内水的来源和 去路 水平衡调节: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相关器官的作用,使摄入量等于 排出量,水的去路中,肾脏排尿是人体排出的主要途径,也是唯一可以由机体调节 的排出途径。 B 盐调节 ①无机盐平衡 肾脏排盐特点:Na+: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K+: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②Na+、K+平衡的调节:由肾上腺分泌醛固酮(固醇)来调节 Na+、K+的平衡,属于激素调节方式。 C 水盐平衡的意义 ①水和钠盐在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稳定方面有重要意义,如果大量丢失水和无机盐,则影响血液、心率 的稳定。 ②钾在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心肌舒张、兴奋性上有重要作用。 ③水在溶解代谢废物、排出代谢废物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血糖调节 A 血糖平衡的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参与调节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两者表现为拮抗 作用。 B 使血糖浓度升高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使血糖浓度下降的激素只有胰岛素。 C 糖尿病:胰岛 B 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症状: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三多一少) 防治:调节控制饮食、口服降低血糖的药物、注射胰岛素 检测:斐林试剂、尿糖试纸 (4)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知识点三、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 体液调节的概念: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CO2 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以激素调节为主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联系 2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主要表现为激素调节)的联系,首先表现在神经系统对激素分泌的控制。神经系统 可直接控制内分泌腺的分泌,也可通过控制垂体分泌促激素,间接控制一些内分泌腺的分泌。 其次表现为激素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作用。如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神经系统兴奋的改变 又反作用于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 3 两者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知识点四、免疫调节 1、免疫系统的功能与组成 (1)免疫是人体的一种识别“自己”、排除“非己”成分的保护性 功能。概括: (2)免疫系 统的组成: 2、 免疫类型: 注:吞噬细胞的作用 (1) 在非特异性免疫过程中的作用:充当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二道防线。 (2) 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除了某些抗原可直接由 T 细胞识别外,其他大多数抗原都要经过吞噬细胞加工、 处理和呈递。) 吞噬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可以伸出伪足,将抗原摄入胞内,在胞内溶酶体中酶的作用下,可以分解清 除抗原,有少数抗原被分解成保持抗原活性的多肽片断(抗原决定簇);抗原多肽与吞噬细胞中的 MHC(主要 组成相容性复合体)分子结合后,转移至细胞膜上,被 T 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识别并与之发生特异性的结合, 最终在其他信号刺激和这种结合的共同作用下,引起了 B 细胞、T 细胞的增殖分化(以上过程也被称为抗原 的呈递) 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两者比较 (2)与免疫有关的细胞的比较 注意: (1)体液免疫中效应 T 细胞可来源于 T 细胞或记忆细胞。 效应B细胞的来源有两个:B细胞和记忆细 胞。产生的途径有三个:抗原经T细胞刺激B细胞产生;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抗原刺激记忆细胞产 生。 (2)体液免疫中,每个效应B细胞只能分泌一种针对特定抗原的抗体,此抗体对其他抗原不起作用。 (3)二次免疫反应:当同样抗原第二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能更快地作出反应,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 新的记忆细胞,浆细胞再次产生抗体消灭抗原。它比初次反应更快、产生抗体更多、也更强烈 4、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A 防卫不足:如艾滋病(逆转录病毒) B 防卫过度:①免疫系统攻击自身而引起—自身免疫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②发作快,消退快,非首次接触抗原时发生—过敏反应—皮肤荨麻疹 (1)过敏反应 ①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②一般不会损伤组织细胞;③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艾滋病: (1)病的名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 (2)病原体名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其遗传物质是 2 条单链 RNA (3)发病机理:HIV 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 T 细胞,使 T 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 失一切的免疫功能,对病原体及多种疾病的易感性增加而致人死亡。 (4)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 (5)感染阶段:①HIV 急性感染期、②无症状期、③症状期 难度:★★★☆☆ 建议用时: 15 分钟 正确率 : /15 1.下列对神经调节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不一定兴奋 B.神经细胞兴奋部位膜两侧电位的逆转是由于 K+的大量内流造成的 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的电位不一定是外负内正 D.大脑皮层中的高级中枢可以调控脊髓中的低级中枢 【答案】 B 【解析】 只有刺激强度达到一定的阈值才能产生动作电位,A 正确;动作电位的形成主要与 Na+内流 有关,B 错误;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导致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抑制时突触后膜的电位仍为外正内负, C 正确;位于脊髓内的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中相应的高级中枢调控,D 正确。 2.如图为某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在Ⅱ处给予足够强的有效刺激,则在 a 处可检测到电信号 B.在 b 处信号单向传递是因为前一个神经元释放蛋白质递质 C.在Ⅱ处施加有效刺激引起的屈肌收缩属于非条件反射 D.在 b 处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会被酶分解 【答案】 D 【解析】 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在Ⅱ处给予足够强的有效刺激,在 a 处不能检测到电信 号,A 错误;神经递质一般是小分子物质,如乙酰胆碱,B 错误;在Ⅱ处施加有效刺激引起屈肌收缩,反射 弧不完整,故不属于反射活动,C 错误;b 为突触结构,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会被酶 分解,D 正确。 3.如图是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 Ca2+内 流,由此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乙酰胆碱和 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不相同 B.乙酰胆碱和 5-羟色胺与受体结合后,不都能引起突触后膜 Na+通道开放 C.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 D.若甲神经元上的 Ca2+通道被抑制,不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 【答案】 C 【解析】 乙酰胆碱和 5-羟色胺属于不同的神经递质,受体具有特异性,故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不同, A 正确;5-羟色胺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不能引起突触后膜 Na+通道开放,B 正确;若某 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只能影响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C 错误;若 甲神经元上的 Ca2+通道被抑制,乙酰胆碱不能正常释放,不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D 正确。 4.下列对膝反射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效应器肌梭受到叩击后使感觉神经元的神经末梢产生动作电位 B.含有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的二元反射弧可引起伸肌舒张 C.动作电位沿运动神经元传到屈肌后使之收缩从而完成膝反射 D.位于脊髓中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能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 【答案】 D 【解析】 兴奋在一个反射弧中是单向传递的,不能由效应器传至感受器,故 A 错误;含有传入神经 元和传出神经元的二元反射弧可引起伸肌收缩,故 B 错误;动作电位沿运动神经元传到屈肌后使之收缩, 不一定是反射活动,因为不能确定反射弧是否完整,故 C 错误;位于脊髓中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能够接受 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D 正确。 5.人体皮肤瘙痒的感觉与一种神经递质——5-羟色胺有关。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痒觉和痛觉的形成都属于人体的条件反射 B.若细胞外钠离子浓度降低,动作电位的峰值将减小或不出现动作电位 C.当神经递质进入受体细胞后,会引起后者兴奋或抑制 D.神经递质、激素、抗体等细胞间信息分子发挥完作用后会被灭活 【答案】 B 【解析】 感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不属于反射,A 错误;动作电位主要是钠离子内流形成的,若细 胞外钠离子浓度降低,动作电位的峰值将减小或不出现动作电位,B 正确;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 合,不进入受体细胞,C 错误;抗体与抗原结合,不属于细胞间的信息传递,D 项错误。 6.下列关于甲状腺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 B.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都增加 C.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而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多种器官 D.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会引起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减少 【答案】 D 【解析】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到达垂体,调节垂体对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继而影响 和调节甲状腺的分泌活动,A 正确;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分泌增多时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都增 加,B 正确;促甲状腺激素影响和调节甲状腺的分泌活动,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 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C 正确;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会引起下丘脑活动增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 增加,D 错误。 7.血糖平衡对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如图是血糖调控模式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 ) A.低血糖状态时,通过①→②→③使血糖恢复正常,其主要原因是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 B.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可能的原因是胰岛 A 细胞受损 C.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共同参与血糖调节,两者起协同作用 D.人体细胞膜上若缺乏胰岛素受体,可能导致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答案】 A 【解析】 由图可知,低血糖状态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通过①→②→③使肝糖原分解,血糖恢 复正常,A 正确;胰岛 B 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使血糖升高,B 错误;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共 同参与血糖调节,两者起拮抗作用,C 错误;人体细胞膜上若缺乏胰岛素受体,可能导致细胞减缓摄取血糖, 血糖水平过高,D 错误。 8.[2020·河北武邑中学调考]下图表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之间的关系(“+”表示促进,“-”表示抑 制),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b、c 分别表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 B.a 分泌的激素增多对 b 分泌激素有促进作用 C.b 分泌的激素对 a、c 分泌激素都有抑制作用 D.c 分泌的激素对 a 分泌激素有促进作用 【答案】 A 【解析】 依题图可知:a、b、c 分别表示垂体、甲状腺、下丘脑,A 错误;a 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 素可促进 b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B 正确;血液中 b 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的浓度过高时,通过反馈调 节,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增强,导致 a 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和 c 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激素的分泌量减少,C 正确;c 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促进 a 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D 正 确。 9.如图表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①、②、③、④代表相关激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激素②能促进甲状腺分泌,抑制下丘脑分泌 B.机体内激素分泌既有分级调节也有反馈调节 C.激素①分泌增加,能促进激素②和④的分泌 D.寒冷环境下血液中激素①②③④的量均增加 【答案】 B 【解析】 由图可判断,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但促甲状腺激素不能 抑制下丘脑的分泌,A 错误;图中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调控属于分级调节,甲状腺激素对 垂体和下丘脑的调节属于反馈调节,B 正确;激素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其分泌增加,能促进促甲状 腺激素②的分泌,但不能促进抗利尿激素④的分泌,C 错误;寒冷时血液中激素①②③的量均增加,④抗利 尿激素的量减少,D 错误。 10.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 B.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 C.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 D.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促进胰岛 B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答案】 D 【解析】 激素的分泌受到机体内、外环境的影响,如一次性摄入糖过多,会影响胰岛素和胰高血糖 素的分泌,A 正确;生长激素由垂体合成分泌,切除动物垂体,该激素分泌量减少,B 正确;蛋白质类激素 的合成需要经过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调节转录,会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C 正确;胰高血糖素是由胰 岛 A 细胞分泌的,D 错误。 11.足球赛场上,球员奔跑、抢断、相互配合,完成射门。对比赛中球员机体生理功能的表述,不正 确的是( ) A.长时间奔跑需要消耗大量糖原用于供能 B.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过多,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 C.在神经与肌肉的协调下起脚射门 D.在大脑皮层调控下球员相互配合 【答案】 B 【解析】 足球比赛是一个长时间的运动过程,长时间运动机体消耗大量能量,需不断氧化分解血糖(葡 萄糖)供能,当血糖浓度在一定范围内降低,会通过增加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 化为葡萄糖,从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A 正确;机体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过多,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引起 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减少尿液量,从而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B 错误;运动员在射门过程中可以接收外界信号,并使神经系统支配的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与相应的肌肉 组成)运动,所以说在神经与肌肉协调作用下起脚射门,C 正确;球员的相互配合是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 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大脑皮层为高级神经中枢,对信号进行处理,运动员接收信号,对于不同情 况作出不同反应,相互配合,D 正确。 12.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主要特点是胰岛 B 细胞数量减少、血中胰岛素低、血糖 高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通过协同作用调节血糖平衡 B.胰腺导管堵塞会导致胰岛素无法排出,血糖升高 C.血糖水平是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 D.胰岛素受体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自身抗原 【答案】 C 【解析】 胰岛 A 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是升高血糖,胰岛 B 细胞分泌的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 血糖,二者具有拮抗作用,共同调节血糖平衡,A 错误;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 随血液运输到机体的各组织、器官,传递各种信息,B 错误;影响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调节因素主要 是体内血糖浓度的高低,C 正确;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主要特点是胰岛 B 细胞数量减少,D 错误。 13.有一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 T 细胞过度激活为效应 T 细胞后,选择性地与胰 岛 B 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 B 细胞死亡而发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这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B.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生理水平 C.效应 T 细胞将抗原传递给胰岛 B 细胞致其死亡 D.促进 T 细胞增殖的免疫增强剂可用于治疗该病 【答案】 A 【解析】 患者体内某种 T 细胞过度激活为效应 T 细胞后,选择性地攻击胰岛 B 细胞,该病(胰岛素依 赖型糖尿病)为自身免疫病,A 正确;由于患者胰岛 B 细胞死亡,因此血液中胰岛素水平低于正常生理水平, B 错误;效应 T 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并未传递抗原给胰岛 B 细胞,C 错误;治疗 该疾病应该注射免疫抑制剂,减少胰岛 B 细胞的裂解死亡,D 错误。 14.小鼠胚胎干细胞可诱导成能分泌胰岛素的胰岛样细胞。将胰岛样细胞移植给患糖尿病小鼠,可使 患病小鼠血糖恢复正常水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小鼠胚胎干细胞具有全能性 B.移植前,患病小鼠体内靶细胞缺失胰岛素受体 C.移植后,小鼠体内靶细胞加强了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 D.小鼠体内血糖浓度对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 【答案】 B 【解析】 胚胎干细胞是一类来自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具有发育全能性的细胞,A 项正确;移植了 能分泌胰岛素的胰岛样细胞后,患病小鼠血糖浓度恢复正常水平,说明移植前患病小鼠产生胰岛素的能力 弱或无法产生胰岛素,B 项错误;移植后,由于移植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作用于靶细胞,促进靶细胞对 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C 项正确;小鼠体内的血糖浓度低时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血糖浓度高时抑 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所以血糖浓度对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D 项正确。 15.B 淋巴细胞经抗原刺激后增殖并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 B 细胞;T 淋巴细胞经抗原刺激后直接参与 消灭抗原细胞或病原体。这两大类淋巴细胞被抗原激活的机理是( ) A.淋巴细胞对抗原分子或病原体的吞噬行为 B.淋巴细胞表面受体对抗原分子的特异性识别 C.淋巴细胞膜与糖脂类抗原分子之间的融合作用 D.B 细胞抗体或 T 细胞淋巴因子对抗原分子的特异性结合 【答案】 B 【解析】 淋巴细胞可以识别抗原或病原体,但不能吞噬抗原分子或病原体;淋巴细胞表面受体对抗原 分子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淋巴细胞膜与糖脂类抗原分子应该是特异性结合,而不是融合;抗体与抗原特 异性结合,而淋巴因子不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