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5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备战2021年高考生物经典小题考前必刷(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专题25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备战2021年高考生物经典小题考前必刷(解析版)

ID:653898

大小:299.06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1-04-0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题 25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知识点一、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一、生态系统概述 二、食物链和生物放大 1. 食物链 (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的各生物之间,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不断传递着生产者所固定的 能量的单方向的营养关系。 (2)实例:如捕食食物链:三叶草→蜗牛→鸫→雀鹰。 2. 生物放大 (1)含义:某些化学杀虫剂和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在生物体内高度富集,导致危害的 现象。 (2)危害:对位于食物链顶位的物种造成灾难性影响。 三、食物网 1. 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 2. 食物网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食物网复杂程度 生态系统抵抗干扰的能力 实例 复杂 强 热带雨林 简单 弱 苔原 四、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 1. 营养级 (1)含义: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的全部生物的总和。 (2)特点: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数量和能量就越少。 2. 生态金字塔 (1)含义:指各营养级之间的某种数量关系。 (2)种类: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能量金字塔。 (3)特点: ①生态金字塔通常都是下宽上窄的正金字塔图形。 ②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可能会有倒金字塔形。 ③能量金字塔绝不会出现倒金字塔形。 知识点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解析 一、生态系统的成分 成分 类别 作用 举例 无机物 无 机 环 境 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是各种生物赖以生存和发 展的基础,其中光能是主要的能量来源 水、空气、无机盐 有机物 动植物遗体、落叶、粪便 气候 温度、湿度、光照 能源 太阳能、热能 生产者 生 物 群 落 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从而为生物群落提供物质和 能量 绿色植物(主要)、光合细菌、 硝化细菌等 消费者 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生产者的传 粉或种子的传播 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寄生生物 分解者 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 腐生细菌、真菌、腐生动物 ①生产者应是自养型生物,包括绿色植物和营自养生活的微生物。 ②消费者除大部分动物外,还包括寄生虫、寄生植物(菟丝子)、寄生微生物,但不包括腐生生物。 ③分解者并非所有微生物,它不包括自养型和寄生型微生物,只包括腐生型微生物。此外分解者还包括 腐生动物和原生生物。 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 食物链 食物链 草→兔→狐→狼 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营养级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所属类型 主要是绿色植 植食动物 小型肉食动物 大型肉食动物 物 营养状况 自养 直 接 以 植 物 为 食 以 植 食 动 物 为 食 以小型肉食动 物为食 重要作用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沿此渠道进行 (1)组成:生产者、各种消费者,分解者无法与生产者、消费者形成捕食关系,因此食物链中无分解者。 (2)起止点: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中间有 任何停顿都不能算是完整的食物链。 (3)营养级的确定: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要根据其所在的具体食物链 来确定。 (4)长度:一条食物链上一般不会超过五个营养级。 2. 食物网 (1)食物网的形成原因 生态系统中有些生物可以以多种其他生物为食,有些生物会成为多种其他生物的食物,这样,不同的食 物链就以这些生物为枢纽相互交错连接起来形成食物网。 (2)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食物网形象地反映了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有机体间的营养位置和相互关系。生物正是通过食物网产生直接 或间接的联系,保持着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 ①我们研究的是食物链,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成分,且生产者一定是第一营养级。 ②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两种情况,如教材 P102 中蜘蛛和蛙,二者之间既是捕 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③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的种类而非生物的数量。 知识点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 含义:指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不断沿着太阳→植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顶位肉食动物的方向流动 的过程。 2. 过程 (1)图解: (2)分析: ① 来源:太阳能。 ② 输入方式:主要是光合作用。 ③ 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④ 转化:光能→有机物中的能量。 ⑤ 散失形式:热。 3. 特点 (1)能量流动是单方向的、不可逆的。 (2)每传递一次能量损失一大半,传递效率一般只有约 10%,最后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 过程 2. 特点 (1)周而复始、往复循环。 (2)参与循环的物质数量恒定,可以重复利用。 3. 碳的全球循环 (1)基本路线图解 (2)大气中的 CO2 含量特点: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 (3)海洋对大气中 CO2 含量的调节作用:当大气 CO2 含量偏高时,就会溶于海水中;当偏低时,就释 放出来,使之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 (4)碳循环平衡失调 因人类能源消费向大气中排放 CO2,破坏了陆地、海洋和大气之间 CO2 交换的平衡,导致大气中 CO2 含量的持续增加。 知识点四、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解析 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 能量的输入 (1)来源:太阳能或氧化无机物产生的化学能。 (2)相关生理过程: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3)能量转换形式:光能或氧化无机物产生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4)输入总量: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总值,而不是照射到生态系统的总光能。 2. 能量的传递 (1)传递的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2)传递的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3)传递的效率:约 10%。 (4)传递的特点: ①单向流动,原因是: 食物链各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转的,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如肉食动物以植食动物为食,而植食 动物不能反过来以肉食动物为食。 ②逐级递减,原因是: a. 各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而消耗掉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并以热的形式散失,无法再利用。 b. 各营养级的生物中总有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的生物利用。 c. 还有小部分能量随着残枝败叶或动物遗体等直接传给了分解者。 3. 能量的散失 (1)形式:热能,热能是能量流动的最终归宿。 (2)过程 4. 生态系统各成分中能量的来源、去向分析 (1)能量来源 ①生产者通过自身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将无机环境中的能量固定下来,能量就输入到第一营养级。 ②流入到各级消费者的总能量是指各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不计入排便生物所同 化的能量中。 ③分解者的能量来自生产者和消费者。 (2)生产者和消费者中能量的去路 ①自身呼吸作用消耗; ②流入下一营养级; ③被分解者利用。 (3)分解者中的能量经呼吸作用以热的形式散失。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不管怎样传递,最终都由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通过呼吸作用转化为热能散失,因此 生态系统必须不断的从外界输入能量才能维持正常的功能。 二、对碳循环的分析 1. 过程 (1)碳元素的存在形式: ①在无机环境中以碳酸盐和 CO2 的形式存在。 ②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2)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CO2 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自养型生物完成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 作用,也有化能合成作用。 (3)碳元素返回无机环境的方式 ①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2. 碳循环平衡的破坏——温室效应 (1)导致温室效应的原因 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在短时间内使大气中 CO2 浓度升高。 ②森林、草原等植被被大面积的破坏,大大降低了植被对大气中 CO2 的调节能力。 (2)温室效应的形成机理 CO2 能吸收太阳辐射的红外线,当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时,使地球变暖,这种热能又以红外线的形式 向太空辐射,再次被 CO2 吸收,从而使大气层成为地面的保温层,起到保温作用。 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相互的,其他各成分之间的 传递都是单向的。 三、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形式 以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形式流动 因不同物质而异,如碳在大气中以 CO2 形 式循环 特点 单方向的,不可逆的 物质被反复利用,即具有循环性 范围 各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 生物圈内 联系 两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如图: (图中:——代表物质循环,……代表能量流动) ①能量流动不能离开物质循环而单独进行,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 的合成和分解 ②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不断地在 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③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无机物、有机物、气候、能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 者,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保持着相对的平衡,这是一个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重要保证。 知识点五、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环境的影响 1. 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而且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近百年来呈“J”型; 2.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a. 人均耕地减少;b. 燃料需求增加;c. 多种物质、精神需求;d. 社会发展 地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沉重压力。 3. 我国应对的措施:a. 控制人口增长 b. 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 c.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农业发展 知识点六、全球环境问题 a. 全球气候变化 b. 水资源短缺 c. 臭氧层破坏 d. 酸雨 e. 土地荒漠化 f. 海洋污染 g. 生物多样 性锐减 1.温室效应 CO2 等温室气体 2.酸雨 大气中 SO2 过多 3.臭氧层破坏 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 4.海洋污染 各种污染物通过河流和大气进入 5. 土地荒漠化 植被的破坏 知识点七、 生物多样性 ① 概念: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 了生物的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潜在价值 目前不清楚 ② 价值 间接价值 生态功能 直接价值 食用 药用 工业用 旅游观赏 科研 文学艺术 就地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③ 保护措施 易地保护 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如植物园、动物园) 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基因进行保护 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关键) 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 知识点八、 生物多样性 可持续发展 ① 定义: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是追求自然、经济、社会的持 久而协调发展。 ② 措施 a. 保护生物多样性 b. 保护环境和资源 c. 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难度:★★★☆☆ 建议用时: 15 分钟 正确率 : /15 1.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 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B.人类可以调整食物结构,提高对能量的利用 C.“围湖造田”不能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 D.人类为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不能利用木材 【答案】 D 【解析】 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即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A 正确;人类 可以调整食物结构(如缩短食物链),提高对能量的利用,B 正确;“围湖造田”会破环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不能体 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C 正确;人类的活动(合理砍伐)应该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砍伐至 K/2 处),而 不是禁止利用,D 错误。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在森林中,当害虫增多时食虫鸟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 馈调节 B.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某营养级生物种类增加时,一定能增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能力会减弱 【答案】 C 【解析】 在森林中,当害虫增多时食虫鸟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受到抑制,属于生物群落内的 负反馈调节,A 正确;生态系统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 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B 正确; 某营养级生物种类增加时,不一定能增大生态系统的自我 调节能力, 如果增加的生物种类属于入侵物种,则会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 错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此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简单,则自我调节能力减 弱,D 正确。 3.旱灾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损害影响深远,在短期内无法得到恢复,有的影响甚至具有不可逆性。对此理 解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不具有抵抗干旱、保持自身相对稳定的能力 B.生态系统对干旱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C.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程度的加深,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D.某种生物灭绝后,它在食物网中的位置不可能由其他生物来代替 【答案】 C 【解析】 生态系统都有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自我调节能 力,属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程度的加深,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程度也在加深, 其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减弱,恢复力稳定性逐渐增强。某种生物灭绝后,它在食物网中的位置可以由其他营养级 的生物来代替。 4.下列有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受到干扰时恢复原状的能力越弱 B.在食物网中,一种生物可能处于不同的营养级 C.在捕食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相同 D.如果食物网中某种生物减少或消失,它在食物链上的位置可能会由其他生物来取代 【答案】 C 【解析】 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原状的能力越弱,A 正确;在食物网中,因一种生物可能 以多种生物为食,所以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B 正确;在捕食食物链中,生产者主要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 作用获取能量,消费者则通过捕食获取能量,C 错误;如果食物网中某种生物减少或消失,它在食物网中的位置 可以由同营养级的其他生物来代替,D 正确。 5.下表是某营养级昆虫摄食植物后能量流动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项目 昆虫摄食量 昆虫粪便量 昆虫呼吸消耗量 昆虫储存在有机 物中能量 能量(kJ) 410 210 130 70 A.昆虫同化的能量中约有 35%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 B.昆虫粪便量属于植物中未被昆虫利用的能量 C.昆虫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属于未利用的能量 D.若能量传递效率为 10%-20%,昆虫的前一营养级的能量至少有 1000kJ 【答案】 C 【解析】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生产者(甲)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即:总能量 =175+200+875=1250(kJ),A 正确;由图可知,乙的同化量为 200kJ,丙的同化量为 30kJ,两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 率=30/200×100%=15%,B 正确;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能够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 传递效率,C 错误;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D 正确。 6. 泉州湾洛阳江河口红树林每年八九月间发生由小卷蛾引起的局部病虫灾害,导致红树林中的桐花树 大面积枝叶泛黄枯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桐花树大面积枯死,将提高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B. 保护食虫鸟等天敌进行生物防治,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C. 用黑光灯诱捕小卷蛾成虫,可用于调查小卷蛾种群密度 D. 喷施农药杀死小卷蛾,将改变小卷蛾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 【答案】 A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种群密度及基因频率等知识。桐花树大面 积枝叶泛黄枯死,生产者数量减少,生态系统更难恢复,A 错误;生物防治可避免因使用农药导致相关生物的减 少,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B 正确;小卷蛾具有趋光性,可用黑光灯诱捕小卷蛾成虫调查其种群密度,C 正确;农 药的选择作用,会使不抗药的小卷蛾死亡,抗药的个体得以成活并繁殖后代,使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不断增加, D 正确。 7.白鲟、白鳍豚、长江鲥鱼等长江特有鱼类已宣布功能性灭绝(数量非常少,自然情况下难以维持繁殖), 为保护和恢复长江生物多样性,相关部门制定了 10 年内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的方案。下 列关于长江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长江鱼种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鱼种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结果 B.长江鱼种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捕捞、水域污染等人类活动的干扰破坏 C.长江禁渔方案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D.单纯禁渔难以避免长江某些特有物种彻底灭绝的风险 【答案】 A 【解析】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结果, A 错误;长江鱼种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使用电网等非法工具过度捕捞以及污水排放、非法采砂等人类活 动的干扰破坏,B 正确;长江禁渔有利于长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利于经济生产所需的生物资源的恢复, 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实,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C 正确;功能性灭绝物种难以在自然条件 下进行繁殖而且还面临被天敌捕食的凤险,所以仅靠禁渔难以避免长江某些功能性灭绝物种彻底灭绝的风 险,必须用人工繁殖放流等措施辅助禁漁措施,D 正确。 8.对于一个结构和功能处于恢复过程中的生态系统,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 A. 适当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可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 B. 随着生物多样性的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C. 恢复后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可接近受损前的状态 D. 生物多样性提高后,某营养级的能量可全部流入下一营养级 【答案】 D 【解析】 适当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可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A 正确;随着生物多样性的提高,系统的 自我调节能力增强,B 正确;恢复后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可接近受损前的状态,C 正确;生物多样性 提高,但能量传递效率保持不变,D 错误。 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某地大熊猫的栖息地被严重破坏,对大熊猫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易地保护 B. 湿地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自然气候等特点,属于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 C. 原产美洲的互花米草入侵沿海一带并迅速扩散,增加了当地物种的多样性 D. 森林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被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 【答案】 C 【解析】 因为大熊猫的柄息地被严重破坏,所以对大熊猫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易地保护,A 正确;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特点属于间接价值,B 正确;外来物种入侵会破坏当 地的生态平衡,使当地物种多样性降低,C 错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 越多,能请可通过多条食物链传到最高营养级,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D 正确。 10.在“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的探究活动中,某小组同学设计了 3 个密封、透明的生态缸, 各缸内的组成成分如表(表中“+”表示有,“-”表示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组成成分 光 水草 藻类 小鱼 泥沙(含分解者) 生态缸编号 ① + + + + + ② - + + + + ③ + + + + - A.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光、有无泥沙 B. 本实验可以通过观察小鱼的存活时间来衡量各生态缸的稳定性 C. 实验过程中,①③号生态缸应放在阳光直接照射的地方 D.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观察后,发现①号生态缸是最稳定的 【答案】 C 【解析】 比较三个生态缸中的组成成分可以看出,有无光和有无泥沙为本实验的自变量,A 正确。本实 验可以通过观察小鱼的存活时间来衡量各生态缸的稳定性,三个生态缸相比,①号生态缸中的生产者能进行 光合作用,同时①号生态缸中含有分解者,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非遗物分解成无机物,①号生态缸 中能完成物质循环,小鱼存活时间较长,生态系统最稳定,②号生态缸中不提供光,生产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小 鱼存活时间最短,生态系统稳定性最差,③号生态缸中不含分解者,生产者不能长期存活,小鱼的存活时间和生 态系统的稳定性介于①号生态缸和②号生态缸之间,B 正确。①③号生态缸有光,应将它们放置于光线良好的 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C 错误。由以上分析可知,①号生态缸是最稳定的,D 正确。 11.下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图解,对此图理解有误的是 ( ) A. 图中 A、B、C、D 方框的大小可表示该营养级生物所具有的能量多少 B. 该图中 C 所具有的能量为 B 的 10%~20% C. 该图中的 A 固定的能量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 图中 A 固定的能量是 B、C、D 的能量之和 【答案】 D 【解析】 首先判断图中 A 为生产者,B、C、D 为消费者,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图中 A、B、C、 D 方框的大小可表示该营养级生物所具有的能量多少。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的效率是 10%~20%, 所以图中 C 所具有的能量为 B 的 10%~20%。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等于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所以 C 项正确。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0%~20%,按 20%计算,B 为 A 的 20%,C 为 B 的 20%,D 为 C 的 20%,则 B+C+D=20%A+20%×20%A+20%×20%×20%A,所以图中 A 固定的能量大于 B、C、D 的能量之和。 12.下列四种现象中,不适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合理分析的是( ) A. 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 B. 蓝藻易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爆发 C. 饲养牛、羊等动物,成本低、产量高 D. 巨大的蓝鲸以微小的浮游动物为食 【答案】 B 【解析】 大型肉食动物处于高营养级,依据能量流动的特点,其获得的总能量较少,个体数量一般也较少, 若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容易成为濒危物种,A 项正确;蓝藻易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爆发,是由于水体富营养化,即水 体中含 N、P 等较多,不能运用能量流动的规律分析,B 项错误;羊和牛等动物直接从植物中获取能量,损失能量 少,所需成本较低,符合能量流动规律,C 项正确;蓝鲸个体较大,以浮游动物为食,能量便由浮游动物流向了蓝鲸, 可保证蓝鲸维持一定的种群数量,符合能量流动规律,D 项正确。 13.下图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 正确的分析是( ) A. 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 B. 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 10%~20% C. 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 D. 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 【答案】 C 【解析】 恒温动物维持体温恒定需消耗更多的能量,这些能量由呼吸作用提供,所以恒温动物同化后积 累在有机物中的能量要相对低于变温动物。能量传递效率指的是两个相邻营养级同化固定的能量之比,即③/ 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动物的呼吸消耗量一般为定值,所以只能尽量提高动物从食入食物中消化吸收(即同化) 的能量。食草动物的粪便中一般仍含有大量有机物(如植物纤维),所以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肉哺乳动物。 14. 下列有关叙述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不相符的是( ) A. 提倡低碳生活有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B. 利用生物防治农业病虫害,有利于保护环境、提高产量 C. 大力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D. 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提高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 14.答案:D 【答案】 C 【解析】发展生态农业可提高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的利用率,能量的传递效率只能是 10%-20%,D 错误 15.下表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五个种群(存在着营养关系)的能量调查结果。 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 能量/(107 kJ·m-2) 2.50 13.30 9.80 0.28 220.00 下图①~④是根据该表数据作出的一些分析,其中能与表中数据相符合的是( )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 C 【解析】 根据能量数值可知,戊为生产者,乙和丙均为初级消费者,甲为次级消费者,丁为三级消费者。 因而①错,②对。乙与丙在同一营养级,均以戊为食,因而二者不能为捕食关系,可能为竞争关系,因而③错。若 除去甲和丁,则乙和丙的竞争加强,于是可能会出现④的结果。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