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旧版)第六册第二单元7 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旧版)第六册第二单元7 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教案

ID:65391

大小:10.38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阅读全文、找出修辞选择的两个标准。 2.思考这两个标准的提出有何针对性。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搜寻并筛选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概括压缩整合信息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把热爱中华语言的教学渗透到教育中让学生体会到中华语言的无限魅力。 (四)美育渗透点 找一些优美的散文,通过多媒体播放,让学生在优美配乐诗朗诵中,感受美的意境。 二.学法引导 1.让学生先谈谈自己对修辞的理解,然后再读课文,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小组讨论,然后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整合。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本文重点是把握观点,迁移运用。学习本课时,要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学过的一些修辞现象,深入理解本文作者的观点。文中提到对象和场合问题,时代性和社会性问题,论述了现代化语言运用提出的要求,这些对实际运用语言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应用于自己的语言实践。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师生互动设计 1.学生活动设计 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梳理全文结构,引导学生揣摩课文的重点语句,领悟文章主旨。 2.教师活动设计 组织学生把握本文的基本思想,写作背景,用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并组织学生对重点语段进行研讨,把握本文的主旨。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习掌握三个问题,即什么是修辞、修辞选择的标准、修辞选择的条件。 (二)整体感知 1.导语设计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形式,是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一种变化万端、奇妙无比的魔方,它在准确把握了它的秘诀的人们嘴中、手上会幻化出无数奇妙的世界,达到令人惊叹的传情达意效果。谁不希望掌握语言的魔杖,点化出精彩非凡的语言之花呢?要掌握这根魔杖,一般而言,需要拜三个“大师”:一个是“积累”,一个是“修辞”,一个是“磨练”。“积累”使我们充实库房,柴米油盐等原料丰富,才能烹调出美味佳肴;“修辞”教给我们“烹调”的技巧,而要掌握技巧,则必须靠“磨练”。“积累”靠坚持,“磨练”要路径,“修辞”就是我们坚持磨练的路径。那么,究竟什么是修辞呢?语言学家、修辞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释。作为现代语言学大师的张志公先生是怎样解释的呢?他说“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他是从什么角度说的?是怎样说的?他的说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意义?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研读他的文章《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 2.作者简介 张志公(1918—1997),中国语文教育家。河北省皮县人。曾任教于海南大学和香港华侨大学。张志公先生一生从事语言学、语文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对语言理论研究和基础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主要著作有《汉语语法常识》《语法学习讲话》《修辞概要》《传阅语文教育初探》《语文教学证集》等。有《张志公文集》五卷本行世。 3.整体把握 修辞这个概念对每个学生并不陌生,但每个学生并不一定对它都有明确的、准确的理解和认识,本文用通俗生动的语言阐述了对修辞的理解,文章专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什么是修辞,修辞选择的标准,修辞选择的条件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教师指导学生读书,疏理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筛选有价值的信息,教师再设计几个问题,然后学生分组讨论,最后教师点拨。 1.作者认为:“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地选择语言材料这样一个工作过程。”作者是怎样解释这个观点的? 学生讨论。 [点拨]先举非常熟悉的例子,再指出容易干扰思路的认识,接着说选择的标准,把一切手段都归之于“选择”,深入浅出地解释这个观点。 2.怎样理解“修辞不是把话这么装饰那么装饰,更不是自己制造什么花样翻新的说法”?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点拨]作者为了打消一些人对“修辞”的畏惧感而指出,这是一种偏颇认识。为装饰而装饰,便容易忘掉准确、易懂的原则,达不到交流的目的。至于现在一些所谓新的语言,如“新新人类”的一些话,有许多是不规范的,而有些新的词汇出现,则是伴随新事物产生的,另当别论。 3.作者提出的“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怎样理解这些标准? [点拨]“选择”的标准,一是准确、表现力,二是时代性、社会性。这两条标准,一是从普遍性角度看,一是从发展性角度说,联系实际,切中要害。这两条标准的关键还是准确性和表现力,第二条标准是针对实际问题强调的一个方面,仍可以归到准确性和表现力上来。而在准确性和表现力两者之间,又以准确性更为重要。 4.怎样理解“失去了准确性谈不到表现力”? [点拨]课文有明确回答,学生可以用联想法举例证明以加深印象。 5.作者在举了“推敲”“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例子后,说“我们不必过多地提倡”,“这也可以认为是修辞有时代性的一个方面”,该怎样理解?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点拨]古人的做法,态度是可敬的,方法是不必普遍提倡的。毕竟社会生活节奏不同了,生活方式不同了,对大多数人来说,语言是为了交际,适应社会生活节奏,大可不必把修辞看得如此艰难。从另一角度讲,也不宜提倡这种做法,  因为,这种做法很可能把人训练得说话、写文章思维迟钝,反应不快,甚于口讷于言,不善交际,特别是对青年人还是不倡导为好。 6.作者认为“选择”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是怎样解释的?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点拨]前提条件是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才有选择的余地。丰富的语言阅读,靠留心生活,靠提升思想,靠充实知识。 7.简明、连贯、得体,是语言表述的基本要求,张志公先生在本文中是怎样论述的? [点拨]学生读课文,抓要点即可,需要注意的是:简明,要看听者(读者)对象;连贯,包孕在准确的表现力中。 8.鲁迅在《阿Q正传》第一章中写道:“然而要做这一篇速朽的文章,才下笔,便感到万分的困难。第一是文章的名目。”接着又说明自己对“名目”的考虑。结合张志公关于“选择”的第一条标准,谈谈作者为什么会“才下笔,便感到万分的困难。” [点拨]鲁迅实际上是通过对“选择”的艰难的记写,来表现阿Q这个描写对象的特殊,实际上是选择恰当的方式来塑造人物形象。 9.从语言库存里找出“假大空”的例子,运用张志公先生的观点加以分析。 [点拨]例子如“我不慎丢失笔记本一个,有拾到者请送到学生会办公室处,本人万分感谢,一定重谢!”这句话的“万分”“重谢”就显得过分、虚假。解说:设计这些题,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学会提问题,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运用课文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运用时,应尽量启发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问题。这里的点拨只是思路引导,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亮出自己的观点。 (四)总结扩展 [总结]本文作者开宗明义,提出“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写作的目的精心地选择语言材料这样一个工作过程。”他认为“修辞不是把话这么装饰那么装饰,更不是自己制造什么花样翻新说法,只不过从现有的材料中精心选择而已。”同时作者还明确提出了修辞选择的两个标准,一个是准确、富有表现力,一个是修辞的时代性和社会性。最后作者强调积累语言的重要性,特别强调要把语言的积累同思想的提高、知识的充实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联系起来,不要满足于孤立地记住某些语言材料。 [扩展]修辞本来是一个极熟的熟语,自古以来便常常连着用、连用久了,自在提起了辞字,便会想起了修字,两字联结,简直折不开。但是解说起来,终究还是修是修,辞是辞,被人当作两个单词看。直到现在讲修辞的还是如此。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请同学到网上查阅有关张志公有关资料,再进一步探究张志分先生时中国语言学的贡献,写一篇小论文。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